十大神農蘇鵬 顛覆髒臭印象 打造環保豬舍

蘇鵬養的可愛小豬。(農委會提供)

文/記者施芝吟
豬舍給你什麼樣的印象?很髒?很臭?其實,養豬也可以很乾淨,甚至可以利用豬隻的排泄物來發電,響應環保。2015年榮獲農委會十大神農獎之一的蘇鵬,從8頭母豬開始養起,如今已發展成規模近3萬頭豬隻的現代化高科技養豬場,除了擁有防汙及環保發電設備,並通過經濟部能源局沼氣再生能源認證,是全台最早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且沼氣回收再利用最完善的養豬場。

從小奠定畜牧基礎

「小時候同學把貓、狗當寵物,而我是把豬當寵物養,上學前先把豬餵飽,下課後再餵一次。」蘇鵬笑著說,當時家中養豬的他,學生時代便踏入畜牧相關科系,替未來打好基礎,也因為學習專業領域讓他更了解豬隻,加上不斷嘗試創新,才有今天的成就。雖然同學們嘲笑他,說養豬沒出息。但蘇鵬認為,「不管從事什麼行業,只要用心投入,認真研究就能有出頭的一天!」

回想過往,蘇鵬表示,早期因資訊不足,只要豬隻生病死亡,豬農就會去廟裡求符保佑,根本不了解患病的原因為何,更不會幫豬隻打疫苗;有的母豬第一次生產,小豬要吸奶,母豬會因恐懼而把小豬咬死,豬農就會認為是不是有屬虎的人來過,才導致小豬死亡。但他不信這一套,而是根據老師教導所學,了解情況去真正解決問題。

以豬為鄰 細心照護並訓練

為就近照顧豬隻,蘇鵬選擇住在豬舍旁邊,常常半夜進入豬舍仔細觀察,一旦發生異狀便能即時處理,他舉例,如果豬發燒時,散發出不同味道,就會被其他健康豬隻攻擊,如果沒有馬上處理,那隻豬將會死掉。他住得近,一聽到哀號聲,就能馬上將生病的豬隔離,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他也觀察到豬其實很愛乾淨,只是需要時間訓練,他在豬舍的角落架設廁所,對角則是糧食供應區,慢慢教導豬隻,牠們就能分辨哪裡是廁所,哪裡是食物區,就這樣豬舍也乾淨許多。

蘇鵬在角落設置廁所,也訓練豬上廁所,跟食物區做區隔,衛生環境也改善許多。(蘇鵬提供)

民國86年3月爆發口蹄疫,當時大量豬隻死亡,豬農損失慘重,有人因此放棄而轉行,甚至是破產,而蘇鵬沒有因此被打敗,他說:「我只會養豬,什麼都不會,沒有退路,調整好心態,勇往直前。」他跟銀行貸款,從頭開始打拚。

不僅改善豬舍環境,蘇鵬還訓練豬隻體能,丟球給豬玩。(蘇鵬提供)

投入沼氣發電 化豬糞為寶

他深入了解豬的習性,避免讓豬隻感染病毒,從最簡單的自我防衛開始,專注在場內清潔管理,不必要的人員都不能進入場區,進出都要消毒,採用密閉式水簾式養豬,阻隔禽鳥,就能減少病毒傳播,育成率便會提升。也在豬舍上方鋪設太陽能板發電,並投入資金設備做沼氣發電,但當時因為沒有脫硫技術,沼氣中的硫化氫濃度過高,造成設備機組損壞,成為失敗的慘痛經驗。

之後引進漢翔公司研發的新式空氣渦輪發電機組,並由台灣大學助理教授蘇忠楨指導脫硫技術,終於成功發展沼氣發電。蘇鵬表示:「豬糞尿中含有很多沼氣,沒有善加利用很可惜,利用沼氣發電,一個月可節省20多萬的費用,並減少養豬廢水汙染。」他還說,任何行業都要勇於挑戰,儘管持有懷疑心態,但只要嘗試後就能得到收穫,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如果不敢踏出,那就只是一直困在框框中。過程中要研究、找資料,錯誤再找方法解決。

為客戶、環境與自己創造三贏

蘇鵬說,實施清潔養殖,不僅提升豬肉品質,讓消費者吃好豬,而且在生產過程中,也不能對環境造成汙染,甚至將汙染轉化為綠色能源,這才是畜牧業者最大的良心工作。生產豬肉是目標,同時也要為維護大自然而努力;養豬環境要衛生,養殖人員也必須有專業背景,生產好吃豬肉的同時,也兼顧環保議題,很多人認為養豬會汙染環境,蘇鵬覺得很無辜,他一直在尋求方式來改善環境,確實,他也做到了,找回養豬的尊嚴。

最後蘇鵬感恩地說:「豬養得好不是因為自己,而是有位很好的哥哥,兩人感情很好,互相討論學習,真的很感謝哥哥!」◇

蘇鵬採用水簾式控溫防疫養豬,並設置沼氣發電廠,也從農場到餐桌,全方位照顧消費者的健康,2015年獲得十大神農獎。(記者施芝吟/攝影)

蘇鵬小檔案

年齡:
民國53年出生

學歷:
省立內埔農工畜牧獸醫科、屏科大農園系

經歷:
15歲,父親飼養了8頭母豬作為寵物,後來母豬生小豬,賣豬仔
27歲,農委會推廣沼氣發電,補助20萬元,他自出10萬元,但因經驗不足而失敗
47歲,花費近4千萬元再次投入沼氣發電,改善養豬環境,響應環保
49歲,得到福江獎
51歲,榮獲十大神農獎

資料來源:蘇鵬 記者施芝吟/整理

耕田逾一甲子 陳發生獲模範農民

2015-05-27

〔記者廖雪茹/竹北報導〕新竹縣竹北市八旬老農陳發生,一生奉獻農業,不畏都市開發、農田縮減,不但打出「東海米」的優質品牌,曾拿下十大經典好米殊榮,今年更當選全國模範農民,昨天接受農委會公開頒獎、表揚。

  • 新竹縣老農陳發生一生奉獻給農業,曾拿下十大經典好米殊榮的他,今年更當選全國模範農民。(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老農陳發生一生奉獻給農業,曾拿下十大經典好米殊榮的他,今年更當選全國模範農民。(記者廖雪茹攝)

現年八十一歲的陳發生,從十七歲開始下田種稻,迄今逾一甲子。他曾擔任竹北市農會兩屆理事長及一屆常務監事,還擔任良質米產銷班班長,積極推廣好米品種,並引進試種,已成功試種台梗九號等多樣品種,隨環境變遷不斷自我提升品質。

竹北市農會表示,陳發生在民國九十七年創立東海商行,參與小地主大佃農計畫,耕作面積約六‧七公頃,並透過契作方式,收購品質良好的稻米,建立「東海米」品牌,也是稻米競賽的常勝軍。

竹北農地因都市開發面積銳減,但陳發生堅持栽種好米,他曾以台南十一號參加全國稻米競賽,榮獲優質好米;一○二年再接再厲,以桃園三號參加全國稻米品質競賽,拿下十大經典好米殊榮;去年,繼承衣缽的兒子陳文織,在他的指導下,一舉摘下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冠軍獎座。

陳發生除了將一生奉獻給農業,也擔任過三屆東海里長、十六年調解委員,熱心公共事務,深受地方敬重。

今年全國十大神農暨模範農民選拔,陳發生當選「模範農民」,縣長邱鏡淳給予高度肯定,昨在縣政府農業處長邱世昌等人的陪同下,赴農委會受獎

十大唯一女神農 林珮汝把有機企業化

2015-02-13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今年「十大神農」名單出爐,花蓮唯一獲獎是「伍佰戶有機農場」的林珮汝,也是唯一的「女神農」,十多年前她陪伴先生務農,發現工人噴灑農藥後出現頭昏嘔吐現象,毅然決然轉型改種有機,把有機農業導入機械化、企業化經營,發展特色保健作物提高有機附加價值而獲獎。

  • 花蓮縣壽豐鄉「伍佰戶有機農場」的「林珮汝」入選今年度十大神農獎。(記者王錦義攝)

    花蓮縣壽豐鄉「伍佰戶有機農場」的「林珮汝」入選今年度十大神農獎。(記者王錦義攝)

林珮汝得知獲獎相當謙虛的說,「這是農場所有同仁,及他的先生陳金榮一起努力才有的成果」,夫妻倆原從事木雕,後來她跟隨先生到福壽山上種植高冷蔬菜,十幾年前回到花蓮,一開始在壽豐向台糖承租土地,看到農藥對人體的危害,加上想讓孩子吃有機無毒健康的蔬果,所以一頭栽進有機耕種的領域。

投入十幾年 生態會自己平衡

為了投入有機,林珮汝夫妻倆付出許多心血,慢慢的,她領悟到大自然生態平衡的原則,她說,這片約十二公頃的土地,從原來的貧瘠、充滿害蟲,看不到蚯蚓等益蟲的土地,因為十幾年來的有機耕作,他看到愈來愈多的生物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生態會自己平衡」這是她這幾年來最大的領悟。

設計機械化採收、耕種

林珮汝使用企業化的經營方式,並透過陳金榮的巧手,設計出許多機械化的採收、耕種、灌溉技巧,並透過科技、數據化的管理,讓有機蔬果的產量逐年提高,並以「伍佰戶有機農場」品牌,在花蓮農會超市提供有機產品,推動地產地銷,因此獲得農委會表揚為今年的十大神農獎得主。

-----------------------

農委會前主委:該讓宜蘭農民有未來
2015-02-13 03:58:40 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
宜蘭縣政府決定嚴審農舍資格,農委會前主委李金龍昨天表示支持,但認為管制只是治標,應該從修法根本的解決,而且也要讓農民覺得農業經營有未來,農民就不會隨便賣地。

宜蘭農田水利會昨天舉辦「為土地正義發聲」論壇,邀請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陳育貞、交通大學副教授蔡晏霖等人作專題演講,吸引300多人出席,出身宜蘭的李金龍也以「打造永續農業島」為題演講,從台灣農業進程,談到當前重要課題和因應對策。

他在演講前接受訪問,談到對縣政府嚴審農舍的看法。李金龍說,現在很多以農舍之名,實際是蓋別墅,且就在農地中間「種」起來,對農業經營不利,因為農業經營必須一定的規模,如果面積小,耕作的成本會提高,他支持嚴格審查,確實經營農業的人,才能蓋農舍。

農民資格如何認定?宜蘭縣政府擬將具有農保列為積極條件,但李金龍認為「不見得恰當」,原因是台灣的農保人數超過150萬人,應以實際務農,比較嚴謹認定,農發條例原本規定自耕農才能擁有農地,但後來放寬,變成不特定人都可以,若能修回來,才能解決農舍濫建。

李金龍曾於2002至2006年擔任農委會主委,他昨天透露,當時曾考慮過修法,但立委們反映民意,當時民代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所以沒有修法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