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變成「殭屍」的疾病正在蔓延-「狂鹿症」,病原入侵腦袋被啃光,死亡前鹿隻的眼神會變空洞、肋骨突出,四肢僵直,甚至會變得有攻擊性,因此有人形容像是「殭屍鹿」-染病的鹿,不宜食用-人類感染狂鹿症的風險低,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 https://is.gd/3O2KbR


台灣要食安 美國給牛雜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2-14
◎ 吳一忠
前年美牛進口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民意和政策形成拉鋸戰,法案延宕多時,仍擋不住美方壓力,含瘦肉精的美牛正式開賣,容許萊克多巴胺的殘留量為10ppb。去年初加拿大帶骨牛肉也開放,比照美牛模式。
如今食藥署打算擴大美牛產品進口,包括食道肌、頭骨肉、面頰肉、骨髓、血管等六大部位,並說國際規範這六項為食品。但台灣神經學會前理事長陳順勝持反對意見,認為這些部位風險仍在,看不懂食藥署進口的理由。
美國一再向政府施壓,礙於雙邊貿易,台灣或有不得不的難處,但前提是要給民眾信心。政府當時採「三管五卡」的作法,希望農畜業和民眾放心。但在未核准前,含瘦肉精的美牛早已攻佔全省;舉凡大賣場、自助餐和麵館,都曾發現蹤跡,檢驗發生漏洞,教人難以信任。
王品旗下原燒含瘦肉精的菲力牛排被端上桌,豪揚進口的美牛也驗出齊帕特羅,大潤發及好市多曾檢出瘦肉精的進口美牛肉,事後趕緊下架,證明三項控「管」都「卡」住了。如今美牛雜六部位開放,是否會被「卡」住,頗令人起疑。
農委會一再重申,我國開放的範圍比日韓更嚴格,經專家認定無感染疑慮,「風險趨近於零」,國人只能姑妄聽之,但「不是國人主要消費產品」之說,卻讓人不敢苟同。
美牛強調無害,數億人吃了幾十年都沒事,攸關國人生命,誰敢掛「免事牌」?尤其內臟萊劑殘留量是肉的數十倍,嚴重影響健康,一旦政府把關失靈,一切只能靠自救,民眾何其無奈。
美國強權壓境,台灣挺不住,但為了國人健康,希望政府嚴格把關,千萬別輕易放水才好。
(作者為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

photo (2)  

美牛敲門 骨髓、血管「不算內臟」擬放行
2015-02-11 03:10:40 聯合報 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我政府將進一步擴大開放美牛產品進口。衛福部、農委會日前邀集專家進行風險評估及審查作業後,在確認安全無虞之前提下,擬准許美國、加拿大卅月以下牛隻的食道肌、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骨髓、牛脂六項牛雜碎進口來台。
經濟部長鄧振中此刻正在美國爭取美方各界支持我國成為TPP談判新成員。據了解,鄧振中上周已帶著經濟部的美牛說帖,拜訪國民黨立法黨團說明政策。

經濟部表示,美國已在二○一三年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定為狂牛病「風險可忽略」國家,與紐西蘭與澳洲屬同一等級;依OIE「陸生動物法典」規定,這些國家生產的牛隻,不分年齡的全可食部位,都可安全貿易。

經濟部說帖指出,因應美國牛肉新的OIE肉品管理等級,經濟部、衛福部與農委會近日邀請專家審查後,規畫准許美、加卅月齡以下牛隻的食道肌、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骨髓與牛脂等六項雜碎進口。

經濟部表示,這六項牛雜肉品,並非屬於「內臟」部位,不受「食管法」禁止進口範圍,准許進口,符合我國現行法規,也符合國際規範。

經濟部也承諾,未來美牛進口,仍會比照二○○九年十一月放寬美牛進口時定下的管源頭、管邊境、管市場,以及核、標、開、驗與查等「三管五卡」措施。除針對個別產品新增貨品號列以利追蹤列管,也將要求進口商必須先向政府申請輸入許可證才可進口,確保食用安全與國人健康。

美牛雜碎進口 雲嘉三首長反對

2015-02-13

〔記者林國賢、陳燦坤/綜合報導〕雲嘉三縣市首長昨同聲反對開放美牛雜碎進口,要求中央懸崖勒馬,維護國人食品安全;警調則在北港查獲姚姓雞肉供應商違法私宰雞隻,依違反畜牧法移送法辦。

  • 雲林縣警、調昨在北港鎮查獲肉雞盤商姚淑子(右五)涉嫌私宰家禽。(記者陳燦坤攝

    雲林縣警、調昨在北港鎮查獲肉雞盤商姚淑子(右五)涉嫌私宰家禽。(記者陳燦坤攝

經濟部有意開放骨髓、血管、骨頭肉、面頰肉、食道肌、牛油等六項美國牛雜碎進口,雲林縣長李進勇、嘉義縣長張花冠、嘉義市長涂醒哲同聲反對。

李進勇指出,二○一二年美國仍有乳牛感染狂牛症,仍屬疫區,美國畜牧場在飼養過程中均有添加醫學證明對人體有不良影響的萊克多巴胺(瘦肉精),內臟積存之殘留量更為肉質五倍以上,他反對開放美國牛雜。

張花冠、涂醒哲也表示,台大教授吳焜裕研究顯示,牛腦感染力是牛肉千萬倍以上、牛血液的感染力則是牛肉一百倍;中央竟然以「骨髓不是內臟」狡辯,掩蓋醫學專業,意圖讓牛雜進口,完全以財團利益為優先,枉顧全民健康。

三位首長要求農委會、衛福部及經濟部應重視國人食用安全,須審慎評估,不要為了加入TPP,漠視國內產業衝擊,犧牲國人健康。

北港業者私宰雞隻被查獲

雲林縣調查站昨會同縣環保局、衛生所及動植物防疫所、警方前往北港稽查,發現姚姓業者正宰殺雞隻,因沒有合格證明,稽查人員當場告發,並將已宰雞隻當場送往化製場銷毀。

姚姓業者說,年節雞隻需求大,前天口湖一攤商訂購七十隻已宰雞隻,昨又追加五十隻,因屠宰場等候屠宰的雞隻大排長龍,為了搶時間,只好自行屠宰。

--------------------------

被狂牛症嚇壞之後,英國如何挽回消費者對食安的信心

在美豬議題紛紛擾擾之際,就當是未雨綢謬吧!讓我們也來看看曾被狂牛症嚇瘋的英國,是如何透過立法等政策,有效防堵「問題食品」一再流竄,重新獲得民眾的信賴。
作者:故事2016-06-06 18:15

蔣維倫

面對食安危機,政府的應對措施竟是舉辦烹飪比賽,或是讓高官在鏡頭前大啖美食。

這不是台灣,而是被狂牛症嚇到手足無措的大英帝國……

英國風起雲湧的十年

福克蘭群島戰爭剛剛落幕,英國揮舞著戰勝國的旗幟全國歡騰,沒人想到接下來的十年裡,英國食品業即將面臨到風起雲湧的挑戰,更將恐懼傳播到了全世界。

1990年,柴契爾夫人任期的最後一年,英國通過了《食品安全法(The Food Safety Act)》。此法最大的衝擊是將食品安全的責任歸屬於販售商品的零售商註1,此法塑造了「賣家須對產品負責」的具體概念,並指出零售商需採取「合理的措施」以確認自家的食品是安全的。

可想而知,此法頒布後,零售商為了確保上游原料的品質,便不再以最低價格做為交易的考量,轉向要求上游供應商提供認證,證明原料的生產過程安全、合法。

這種風氣上的改變,讓誠信的供應商能在市場上具備更強的競爭力,產業天平朝著「優質自主管理」的方向偏移。超商與有認證的農場交易,不但可在法律上站得住腳,更可藉此行銷自家的商品有更高的食安保證,提高了消費者對自家產品的信心!

英國在1990年6月29日頒布了食品安全法案,此法統整了過去數十年來關於食品的多項規定,包含標籤、責任歸屬和進出口等。此法本應提升消費者的信賴感,但沒想到數年後狂牛症的恐懼衝擊了市場的信心。(圖:www.legislation.gov.uk)

空洞的大腦

早在80年代,英國的農場就陸續傳出有焦躁不安、具攻擊傾向的牛隻。困惑的牧場主向科學家求助,希望能找出病因,可惜除了在牛隻的大腦裡看到許多海綿狀的空洞外,剩餘的皆一無所知。這種致命的新型瘟疫被命名為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並在牛群裡快速傳播,到了1990年,全英國已將近一萬五千頭牛遭到感染。

但更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大英帝國奇怪的政策和安撫民眾的方式。

英國紀念狂牛症的郵票。(圖:維基共享)

面對逐漸上升的疫情,政府對外宣稱此病無害,希望安撫民眾;對業者卻要求立即撲殺病牛,內外不一的態度讓民心浮動不安。

媒體們給了這個疾病一個驚人的代號——「狂牛症(Mad Cow)」,民眾的信心隨著聳動的名詞快速地崩解!但英國政府依舊以官僚般的陳腔濫調應對大眾:政府資助廚藝競賽、農業部長在電視上表演吃牛肉漢堡,甚至,英國首相也公開宣稱人類絕不會染上此病……

儘管政治人物一再保證食用牛肉安全無虞,但下令禁止食用的部位卻越來越多,互相矛盾的作法讓業者和人民越來越困惑。人類因食用牛肉而染上狂牛症的傳言逐漸喧囂塵上,1995年更在一名年輕的死者大腦中發現海綿狀的空洞。

排山倒海的證據終讓政府低頭,1996年,衛生部長總算對外承認,牛肉正在毒害英國百姓註2

一夕之間全球譁然,英國牛肉成了恐懼的焦點,肉品業者赫然發現他們面臨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該如何挽回消費者的信心呢?

引入風險概念,履歷透明化

面對危機,英國政府、供應商和零售商各自採取了不同的措施。

政府的方法是:引入風險概念、更新法令,並實施更嚴格的抽檢。

而供應商們共同成立了公正的第三方組織--英國肉品安心組織(Assured British Meat/ABM),逐步建立起肉品的品管計畫,做法是從農場、運輸、加工廠到市場都建立起一致的標準,並開放所有紀錄以供查詢,用公開資訊的方式表明肉品的安全性。而零售商則更注重食品的「可追溯性」,以及供應商是否有良好的第三方組織保證。

換言之,零售商傾向於和加入ABM的業者進行交易,使得優質業者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更加有利。這種標榜完全公開、嚴格把關的第三方組織能夠追蹤肉品從農場到市場的每一個步驟,而透明化的紀錄更提高了大家的信心。

於是從肉品業的透明管理下,整個生產鏈的縱向協調呈現了更緊密的生態,也讓食品業從被動的遵守政府法令,開始轉向自我制訂規格標準的另一種層次。

獲得認證的肉品,會得到如左圖紅色耕耘機(Red Tractor)的標籤。(圖:Red tractor & simply beef & lamb)

英國經驗有其值得所借鏡之處嗎?

台灣近年來發生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食安事件,如:黑心廠商用塑化劑取代合法的加工劑、擅自添加銅葉綠素假冒高價橄欖油、混摻餿水油假冒豬油等,一再打擊了民眾的信心,更削弱了食品業者和政府的公信力。而英國的食品業也曾面臨信任危機,他們的作法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呢?

從英國的做法可以看到,不論是政府實施的新法,或是業者自行推動的改革,都讓市場的優勢逐漸傾向了守規矩的供應商,讓優質的廠商有較高的競爭力,逐漸在市場上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

而剛就任的蔡英文總統,在食安上提出了「源頭管理」、「生產管理」、「加勤查驗」、「提高懲罰」、「全民監督」……等五項政策,其中有許多令人期待的措施,如:將風險管理納入食安概念中、建立食品產銷資料庫、成立毒物管理所等。

食安五環。(圖:蔡英文、陳建仁競選網頁)

但與英國相比,我國的食安五環概念仍偏向由政府單方面負責,試圖用更繁重的檢驗和懲罰,在數以萬計的廠商中挑出「劣幣」。面對數十萬間的商家,在有限的人、財力條件之下,成效恐怕難以讓每個人都滿意。

反觀英國的做法,讓本國內的食品市場轉型成「優質廠商擁有更高競爭力」的環境,運用零售商、民眾和媒體的力量,以市場機制自然淘汰掉「劣幣」廠商(滅頂行動可算是範例)。

如果,食品市場能讓誠信的廠商獲得更多優勢,那麼廠商就不再需要仰賴虛無縹緲的「良心」,反而是實值的利益誘因來加強自我管理,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減輕政府的支出,未來若有黑心廠商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汙染食品,消費者也不需等待冗長的立法過程,市場的風氣和機制就會自動抵制黑心廠商,這種方式將比被動等待政府修法、執法還要來得更有效!

(本文感謝泛科學編輯趙軒翎、上下游新聞網記者郭琇真和文化國小教師沈昭君協助。)

註1:此法的內容包含極廣,本文僅就一部分進行探究。

註2:人也會產生類似狂牛症的疾病,稱為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cob Disease;CJD)。此病原僅限於遺傳和少數人吃人的案例,但90年代後出現了數起非遺傳性、又找不出病因的患者,更可怕的是患者們居住於有狂牛症疫情的英國,因此倍受聯想。此類疾病被稱為新型庫賈氏病(new variant CJD;nvCJD),被認為和食用染有狂牛症的牛肉有關。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