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死對頭! 有哪些人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5年 01月 31日 17:39

黃帝vs蚩尤。
黃帝vs蚩尤。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NO1. 黃帝vs蚩尤
一個是華夏族的首領,一個是東夷族的大哥,他們之間的爭鬥發生在五千年前,具體的過程記載在我們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雖然是傳說中的角逐,但意義卻極其重大,因為這兩個對頭爭奪的是中華民族的『冠名權』。涿鹿一戰,黃帝在眾神的幫助下,打垮了東夷聯軍,擒殺了蚩尤。從此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被叫做華夏大地,所有的中華兒女都自稱是黃帝的子孫。
NO2. 越王勾踐vs吳王夫差
根據頭條網報導,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最先忍辱負重以圖報復的卻是夫差。檇李一戰,夫差的父親闔閭被勾踐打敗,受傷身亡。臨死前囑咐夫差一定要為自己報仇,從此拉開了夫差與勾踐長達20餘年的恩怨。 2年後,夫差興兵南征,夫椒之戰,吳軍幾乎全殲越軍。就在越國唾手可得之際,夫差卻答應了勾踐的投降請求,給了死對頭以喘息之機。之後的幾年間,勾踐象奴隸一樣侍奉著夫差,把仇恨深深埋在了自己的心裡。麻痺的夫差最後還是放勾踐回了國。死中得活的勾踐勵精圖治,準備了整整20年,終於等到了報復的機會,一舉全殲了吳軍,把夫差逼到了絕路。天真的夫差希望勾踐像當年自己放過他一馬那樣放吳國一馬。可比他老辣、陰狠得多的勾踐根本不給他任何機會。夫差在絕望中自殺,結束了兩人長達20餘年的爭鬥。
NO3. 孫臏vs龐涓
傳說中,兩人同時受業於世外高人鬼谷子,但陰險的龐涓深知師弟孫臏的才能遠在自己之上。所以下山之後,他時刻關注著孫臏的去向。在魏國,龐涓受到了魏王的重用,指揮著魏軍橫行中原,戰無不勝。但當他聽說師弟孫臏下山的消息之後,就將他騙到了魏國,對他展開了一系列的迫害。被挖去膝蓋骨的孫臏利用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師兄的魔爪,來到了齊國。從此師兄弟二人利用齊、魏兩個大國的軍隊上演了一場鬥智的好戲。最終心術不正的師兄在馬陵道中了師弟的埋伏,全軍覆沒,自殺身亡。
NO4. 蘇秦vs張儀
實際上此二人到沒有直接進行過對抗,但他們的政治主張卻是水火不容、針鋒相對的。一個是倡導六國合縱一致抗秦,一個則是鼓吹連橫與秦國結盟。在戰國中後期的政治舞檯上,兩個完全相左的主張幾乎決定著戰國七雄的命運。蘇秦合縱六國,最終促成六國的盟約,六國全都任命他為相國,並承諾共同對付強秦,這使得秦國20多年不敢出函谷關。而當蘇秦死後,張儀往來於東方六國,用自己的伶牙利齒瓦解了六國的聯盟,為秦國取得對山東六國壓倒性的軍事優勢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將老學友、老對頭的成績一筆勾銷。
NO5. 劉秀vs王莽
一個是處心積慮數十年終於代漢自立的陰謀家,一個是以漢室宗親自詡、一心要恢復故國的少年豪傑。兩人自始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因此在反莽起義一開始,劉秀就跟他的大哥劉縯在南陽起兵回應。雖然劉秀並不是反莽的主力,但昆陽一戰卻讓他成為了敲響新莽王朝喪鐘的人,他僅以萬餘兵力戰勝了莽軍40多萬大軍,消滅了王莽最後的主力,從而最終導致了新莽王朝的滅亡。 劉秀與王莽之間的爭鬥在民間傳說中流傳得更廣,甚至許多地名都與這兩個死對頭有關。
NO6.劉邦vs項羽
鴻門宴、楚河漢界、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和典故都是劉邦和項羽這對老冤家奉獻的。這對曾經的結拜兄弟,為了江山大大出手,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雙方都曾被雙方逼得九死一生。最終還是老辣的劉邦計高一籌,迫使自己的義弟在上演了一幕霸王別姬的千古悲劇之後,橫劍自刎在烏江邊!
NO7.諸葛亮vs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周瑜死時,曾大呼『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終。其實這句話應改成諸葛亮來說:『既生亮,何生懿』。在後曹操、後劉備時代的三國,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鬥智是最精彩的部分。假設魏國沒有司馬懿,恐怕諸葛亮早就突破了祁山防線,北進中原了。而弱小的蜀國若沒有諸葛丞相,可能劉禪也沒機會安安穩穩當了40多年的皇帝。兩個人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仍上演像『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樣的好戲!
NO8. 牛僧孺vs李德裕
西元808年,制科考試,年輕氣盛的考生牛僧孺寫下了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矛頭直指當朝宰相李吉甫。位高權重的李吉甫立即讓考官取消了牛僧孺的考籍。此舉一石激起千層浪,朝中輿論嘩然,紛紛指責李吉甫的專橫,沒辦法,為了平息眾議,唐憲宗只得將李吉甫外放到地方,而這個李吉甫就是李德裕的父親。這件事也成為了李德裕與牛僧孺長達40年爭鬥的導火索。在後來的唐朝官場上,牛李兩黨交替掌權,相互攻伐,鬥得你死我活。最終在唐宣宗時,李德裕被貶到海南,牛僧孺病故,才結束了這場歷經五朝、長達40餘年的黨爭。

NO9.岳飛vs兀朮
在民間傳說中,他們一個是金翅大鵬轉世,一個是赤鬚龍再來。去除神化的部分,他們兩個人都稱得上是蓋世的英雄人物。很難想像暗弱的南宋如果沒有岳飛會是什麼樣子。同樣道理,曾經動搖過的金國如果沒有兀朮,恐怕也無法完成佔領中原的宏圖大業。牛頭山、郾城、朱仙鎮……這些地方都因為見證了他們的對決而變得不朽。軍事上兩人各有千秋,唯一不同的是在兀朮的履歷中有『政治家』這個頭銜,於是他就利用自己的政治手腕,讓他的特工——秦檜用卑鄙的手段解決了岳飛。最終兀朮獲得自己想要的勝利和土地,而他的對手岳飛贏得了千百年來無數百姓的景仰與愛戴。

----------------------------------------------------------

古代帝王敬畏天神 京城五大壇
2015年02月02日
列印 字級:小中大 RSS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Plurk分享到 Twitter
五壇之中,天壇位居第一。(Fotolia) 五壇之中,天壇位居第一。(Fotolia)

文/周慧心
翻開中國歷史,遠古神農皇帝認為農作萬物的生長,是因天地神的保佑。上古時代的人類對大自然非常敬畏,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有神主宰,中國人自古對天之崇敬既深且厚。這種對神明、自然的傳統祭祀文化更體現中華半神文化的表徵與內涵同在。而北京五壇是「皇家祭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是北京有名的五大壇,均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兩朝帝王們為祭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這五壇呈對稱分布在紫禁城(故宮)的東南西北,日壇在東、月壇在西、地壇在北、天壇在南偏東、先農壇在南偏西。

中國人自古對天之崇敬既深且厚。(Fotolia)中國人自古對天之崇敬既深且厚。(Fotolia)
天壇
五壇之中,天壇位居第一。天壇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東西長1,700公尺,南北寬1,600公尺,共佔地273萬平方公尺,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群。整個面積比故宮(紫禁城)還大一點,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

中國的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建造了天壇,最初叫天地壇。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孟夏(夏季的首月)、重大節日、重要時政及四本時令時,帝王們都要前往祭祀,以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社稷平安。祭祀活動是皇家生活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天壇的建築,主要在表現「天」的至高無上,突顯天空的遼闊高遠。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因而增加西側的空曠視野,使人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觀瞻,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個建築物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簷,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受。

天壇處處展示著中國正統神傳文化所特有的寓意和象徵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天人合一」這種宇宙觀的具體表現方式。

明清時北京天壇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壇,這是一座有三層高的圓形石壇,總高5.33公尺。每層四面出階各九級。上層壇面直徑30公尺,中層50公尺,下層70公尺。壇面周圍有石欄板環繞。三層壇面欄板總數為360塊,總計環壇的壇面、台階、欄板等所用石板、石塊數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數。《周易》謂「陽卦奇、陰卦偶」,因此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奇數也叫天數,偶數也叫地數。九是最大的「天數」,是陽數之極,用它來表示天體的無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數」,不雜「地數」。

壇面之上舖有青石。上層壇面直徑為23.6公尺,壇正中央的一塊圓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遞增9塊,到第9圈則為81塊。中層從第18圈舖到第27圈。下層從第27圈舖到第81圈。每層都以漢白玉石雕為護欄。望欄、欄板的數目也各取天數。由此可見設計者在幾何圖案上的精巧構思,其象徵意義皆出自《易經》。

丹陛橋北端為矗立在祈谷中心的祈年殿。它是天壇建築群中最為宏偉的建築。祈谷壇狀如環丘壇,同為三層圓形石台,上層直徑68.2公尺,中層直徑79.6公尺,下層直徑89.6公尺。三層總高5.56公尺。三層壇面都有漢白玉石雕的護欄環繞於壇座周圍。壇座之上高高聳立的「祈年殿」是最能體現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築。

其內部的柱子安排各有深意:中間最大的四根,叫「龍井柱」,象徵一年有四季;中層一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子表示十二個時辰。三十六個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個小窗代表七十二候。大殿為圓形,殿頂為藍色代表天。地為方形代表地。第三重殿簷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整個天壇坐落在密林之間,充滿了與上天的感應氛圍。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是北京有名的五大壇,是明清兩朝帝王們祭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Fotolia)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是北京有名的五大壇,是明清兩朝帝王們祭天、地、日、月、山川、太歲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Fotolia)
地壇
地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地祇(即地神)的地方,最早叫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嘉靖十三年(西元1534年)重新修葺後改叫地壇。地壇為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明清兩朝共有14位皇帝連續381年在此祭地,直到1912年清皇朝結束而告終。

跟天壇一樣,地壇也分內壇和外壇。壇內也設有神廚、神庫、宰牲亭、鐘樓、齋宮等。地壇的壇面所舖的石頭數均為偶數,古人以偶數為陰數,且有「天為陽,地為陰」的說法。地壇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形,整個建築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徵構思設計的。

日壇
日壇又名朝日壇,建於明代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地方,太陽在古代也被看作是神,祭祀太陽的時間是每年的春分。日壇是直徑10丈的圓形建築,正中有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台,邊長16公尺,高1.89公尺,面砌紅琉璃磚,象徵太陽,清代重修時改為方磚。

月壇
壇與日壇是同時建的,又名夕月壇。月壇是明清兩代皇上祭祀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祇的地方。月壇為一層,漢白玉石砌成,高1.5公尺,面積196平方公尺。與其它壇一樣,月壇也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祭器庫等建築。

先農壇
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及舉行藉田典禮的場所。先農壇的全部建築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壇內建築可分為三組,即先農壇、天神地祇壇和太歲殿。先農壇組包括壇台、神廚、神庫、神倉、具服殿、觀耕台、慶成宮,用於祭祀先農和舉行藉 田典禮。天神地祇壇用於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歲殿是一組雄偉的建築群,用於祭祀太歲。

北京五壇代表著自古以來尊天敬神、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精髓。只要天災人禍頻發──旱、澇、蟲、疫不斷、饑荒連年、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等等現象出現時,那貴為「天之子」的皇帝,就誠惶誠恐地齋戒沐浴、反躬自省,並趕緊率領文武百官,登上天壇「祭天」、下「罪己詔」,一肩擔起國家興亡、黎民百姓存續的重責大任,誠心悔過、戮力改革,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如此方能獲得老天垂憐、善加呵護而度過難關。◇

-------------------------------------------------------------------------

農民:服貿會搞垮台灣農業
2014年06月09日
列印 字級:小中大 RSS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Plurk分享到 Twitter
雲林縣莿桐愛鄉學會公關廖大德。(記者李芳如/攝影) 雲林縣莿桐愛鄉學會公關廖大德。(記者李芳如/攝影)

【記者 李芳如/雲林報導】 雲林農業安全發展協會理事長廖瑞生表示,很高興這麼多專家學者願意站出來,把服貿議題說清楚,聽過專家剖析後,了解到整個服貿隱藏很大的危機,簡直把整個台灣的產業都賣掉了。他憂心的說,本來中國大陸農產品要進來台灣,必須要有安全檢驗標誌,但現在許多農產品已經進來了,過去每年都會公告有多少緝私農產品,但今年連1公斤都沒有,這是最大的問題,服貿一過,真的會把台灣的農業搞垮。

雲林縣莿桐愛鄉學會公關廖大德也深感憂心的說,政府一開始就錯了。一個法案事先應經過立法院的審議,服貿沒審就通過,是嚴重的違憲、違法,人民一定要覺醒,兩岸條例要受立院、人民的監督。他非常支持學運學生,學運讓更多台灣民眾覺醒,了不起。

搬遷回雲林自建農園的退休公務員李壽雄也表示,台灣現在就像溫水煮青蛙,大家應該一起來重視,維護自由、安全的環境。他非常後悔沒有邀集更多的朋友一起來參與,他說,未來如果還有這樣的座談會,一定要來當義工,召集更多人來參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