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民黨「麻醉」的台灣醫學史

2015-01-26

◎ 朱真一

從太陽花學運喊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後,不少人也喊出「自己的歷史自己寫」、「自己的文化自己救」。貴報一月七日刊載〈秋惠文庫珍藏 體驗台灣400年文化歷史〉,在網路上廣泛地流傳及討論。報導中文庫主人林于昉說,「台灣很奇妙,在台北的歷史博物館展覽沒有台灣,台南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因經費拮据,無法收購文物,變成沒有『歷史』。」引人注目。

曾聰智博士曾指出,國民黨對台灣歷史的定義,其元年指的是10大建設開始那一年,在此之前的, 都是可以抹殺的。台灣郵政博物館編輯的《中華郵政史》,1895-1945年的台灣本土資料,幾乎一個字都沒有。台大醫學院長謝博生教授非常擔憂台灣現代醫學歷史的記載,因為國民黨政府的高壓政策,切割及扭曲了史實。他說現代醫學不是由中國大陸移植過來的,但有一批人想將日治時代的台灣醫學史切斷,而將中國大陸當時的醫學成為這一百年的主流(請參考〈台灣醫學史不容扭曲改寫〉,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3/07/natma.html

美國醫藥援華會出版的書“Health Car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1950-2000”。講台灣現代醫學的拓荒者,都是跟美國有關的機構,尤其該會、農復會及中國來台灣及美國人物。台灣現代醫學沒有非美國的歐美、日本或台灣的醫界人士拓荒?

必須指出就是日治時代,政府不太注重1895年以前的台灣醫學史,就是民間撰述的資訊也很欠缺,伊能嘉矩的《台灣文化志》寫得很少而且不少錯誤。最糟糕的是,最近上網看到「台灣麻醉醫學會」官網(http://www.anesth.org.tw/about/history/history.asp )的麻醉史,從華陀開始,再談中國的乙醚、氯仿、Cocaine、Novocaine、尾椎麻醉等項的歷史,第一次提到台灣是1951年,王學仕醫師在陸軍第一總醫院,由外科轉而專攻麻醉。「台灣麻醉醫學會」寫的歷史,1951年以前沒一個字談到台灣,但有11項中國的麻醉故事。事實上,有一台灣人醫師,在比王學仕醫師早9年的1942年,在北美學習麻醉;馬偕牧師更於19世紀就曾幫醫師麻醉。這些及更多1951年前有關台灣的麻醉歷史,寫完後會刊登於雜誌。

總之,自己被扭曲的歷史自己救。(作者為留美退休醫師)

秋惠文庫珍藏 體驗台灣400年文化歷史

2015-01-07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近年國內捲起懷舊潮,但一般打著「台灣復古」招牌的場所,僅呈現「柑仔店」風格,其實台灣文化看似質樸,內則精緻,台北市巷弄裡,有間濃縮台灣400年文化史的文物館,走進收藏無數台灣文物與藝術珍品的秋惠文庫,就能親炙多元又樸質的本土歷史精粹。

  • 秋惠文庫珍藏的手繪電影海報原稿。(記者陳奕全攝)

    秋惠文庫珍藏的手繪電影海報原稿。(記者陳奕全攝)

秋惠文庫不只收藏數萬張台灣老照片,更有日治時期的各式絕版海報,如日治時期外銷台灣茶葉、糖業、啤酒等海報;還有平埔族婦女肖像畫,畫中平埔族婦女紋面並穿著漢衫,几上擱著檳榔,從畫像就反映台灣原漢血緣融合的軌跡;以及丘逢甲鄉試中舉後的「文魁」匾額,現仍保留在館內。

讓人驚嘆的是,文物與遊客間竟是零距離,沒有拉線或以玻璃隔開。認為文物不該有距離的文庫主人林于昉本是牙醫師,說到為何要成立文庫,笑言是因常有國外友人抱怨「來台灣,卻都看不到本土歷史文物」,才開始動念想成立一間專門展現台灣文物的文物館,「台灣很奇妙,在台北的歷史博物館展覽沒有台灣,台南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因經費拮据,無法收購文物,變成沒有『歷史』。」

一語道破國內博物館仍存在意識形態藩籬的林于昉感慨,過去民進黨執政時還可見到官方辦本土歷史展,但在馬政府執政6年、文化政策嚴重傾中後,本土歷史展幾乎消失,僅有偶爾為政治需要,炒作228事件或蔣渭水事蹟,他指出政府若欲深耕本土文化,「預算想讓它(本土文化)起來就能起來,花博花了幾百億,只要花博十分之一預算,就能買光台灣文物。」

要維護文物館可不容易,林于昉坦言前後已不知投入多少儲蓄與家產,但仍不改其志,更呼籲政府應要好好利用台北國外觀光優勢,再打造一座位於台北的台灣文化博物館,更希望身為國內博物館領頭羊的故宮能多辦幾次台灣文物展,帶動本土歷史風氣。

找回「土木人」的榮耀

2015-01-26

◎ 賴建宏

您知道嗎,這年頭有個號稱鐵飯碗的工作找不到人,那就是土木職系的公務員。

根據考選部高考三級歷年考選統計,除民國九十九年足額錄取外,從一○○年起迄今年年有缺額,其中又以民國一○三年高達三百餘位的缺額為歷來之最,此事件讓考選機關興起擬調整考科及難易度之議。但調整難易度就能改善、甚至解決土木公職的人才招募嗎?答案是否定的。

從考試錄取人數探討,以高考三級來看,民國九十九年錄取人數有一四六位,最少的則是民國一○三年的一一八位。就錄取率及人數來看,土木類科已是技術職系中高錄取的族群。若調整考科甚至降低考題難度,縱能減少缺額,但就人才選取而言,其問題仍舊存在。

問題在於現今社會氛圍,土木人執行業務時,或面臨弊案風險,或因政治需求而配合提出做不到的承諾等,這些才是土木人才流失的主因。只有讓土木人「不必政治」,只講專業、只論是非,進而建立最基本的專業尊嚴才是根本,才能確保公共工程永續優質!(作者為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總編輯)

---------------------------------

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台灣醫學史不容扭曲改寫
台灣醫學史不容扭曲改寫

刊於《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2009年會刊》Page 50-52,2009 (11/5/09出版)
朱真一 St. Louis 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名譽教授

最近看過一本書提到台大醫學院前院長謝博生教授的感慨(註1),謝院長退休時的特別演講,他說他非常擔憂台灣現代醫學歷史的記載。因為國民政府的高壓政策,切割及扭曲了史實。台灣的現代醫學不是由中國大陸移植過來的,一批人正想將日治時代的台灣醫學史切斷,而將中國大陸當時的醫學成為這一百年的主流(註1)。不過謝教授後來發表於《台灣醫界》那天的演講稿時,沒看到這一段感慨(註2)。
上述謝教授的感慨想來不是無中生有,最近網站上看到一本由ABMAC (The 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dvancement in China)出版的書“Health Car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1950-2000”。看該書的目錄第二部分”Pioneers i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Health Services in Taiwan” 有13章,除了一章登杜聰明的舊文討論台灣醫學教育的發展,其他12章講台灣現代醫學的拓荒者(Pioneers)都是跟美國有關的機構尤其ABMAC或農復會有關的計畫及中國來台灣人士,書中所說的Pioneers是劉瑞恆、Dr. George Humphrey、葉曙、顏春輝、許雨階、盧致德、Gertrude E. Hodgman等,連公共衛生護理也是我不知道的中文名的Chu Chi-pu。
台灣現代醫學(Modern Health Services)難道全是美國或中國人所建造(Creation) 的?沒有其他拓荒者?沒有非美國的歐美、日本或台灣的醫界人士?顏春輝博士雖出生於台灣,戰前早早到中國讀大學及協和醫學院畢業,一直在中國服務,戰後才回台灣。
這書的編輯John Watt (哈佛歷史PhD),為了推廣他的書及觀點,到NATMA的全國大會演講推銷他的書,同時也安排到一些北美的台灣各醫學院校友會上,以及到台灣各種場合去推銷。

「意識形態」
我常常看到每當有人說台灣人的成就或日據時代的各種貢獻時,就說那人有「意識形態」使然。我也常看到一些政客或學者強調中國的貢獻,這樣就沒有「意識形態」。我知道我這篇短文也一定被批評者歸為有「意識形態」的人寫的文章。我們不要讓台灣政府以及美國人扭曲台灣的歷史包括醫學史。
台灣的現代醫學,從英國及加拿大醫師來台服務開始,他們為台灣醫學現代化扮了非常重要的推動角色,常看到一些人愛說他們只是為了傳教或為帝國主義服務而已。日本現代醫學比台灣及中國開始得早,對日本的人民及國家貢獻良多,可說日本推廣現代醫學成績斐然。日本政府在台灣殖民時,也大力推廣現代醫學。不少的批評說日本的建設台灣,包括現代醫學,只為了鞏固其統治,剝削台灣這殖民地或為南進的戰爭政策。

早期的歐美醫界人士
台灣的現代醫學從1865 年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最先到台南開始,台灣的現代醫學,以前叫做洋醫、蘭醫、洋方(相對於漢方)等,早期來台服務的歐美醫師是很重要的部分。除了基督教醫學宣教師用醫療來幫忙傳教外,由英國人管理的中國海關有醫官制度,最先來台的是1886 年的Dr. Patrick Manson(萬巴德)。海關醫官大都曾在教會的醫館幫忙過,跟教會關係良好,Dr. Manson 後來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
早期來台灣的歐美醫界人士,他們是真正台灣現代醫學的拓荒者。開始時因為優良的醫術及服務,引起不少人的嫉妒而被威脅攻擊。以後終於站住腳,成功地介紹及引進了現代醫學,為台灣人的醫療及健康服務。他們開始了台灣的醫學教育,以學徒方式訓練了不少西醫,這種學徒訓練的西醫到1930 年代才被日本政府廢止。海關的Dr. W. Wykeham Myers 在1880 年代開過一期正式用英文訓練西醫的教育課程,這些是台灣醫學教育的開端。
找出40多位歐美的醫師,二次大戰前曾來台服務過。大部分是英國或加拿大的長老教會,11 位不是教會派來的海關醫官。我曾花些時間找出這些歐美醫師服務台灣的生涯,如馬雅各及二世醫生父子、戴仁壽醫生(Dr. George Gushue-Taylor)、羅明遠醫生(Dr. Robert B. McClure) 萬巴德及大衛醫生兄弟、以及馬偕牧師(Rev. George Mackay)等等。蘭大衛醫生(Dr. David Landsborough)父子以及其他30 幾位是另外很重要的早期來台的歐美醫界人士,我還未深入探討。
歐美醫師無論他們是為傳教或主要為海外英國人服務,他們對台灣醫學的貢獻良多,探討他們服務台灣人的精神,一直使我汗顏。他們留下來的Legacy(遺教),尤其是犧牲服務的精神,在台灣的教會醫院及不少醫界我相信包括NATMA 人士中傳承。

日據時代的拓荒
台灣被日本佔據後,日本政府積極推廣現代醫學。日本政府(其實該說台灣人)應該感謝早期歐美醫師,在日本佔據台前約30 年的拓荒,台灣人沒像以前,去威脅攻擊日本政府的強力推廣西醫。比較目前大家爭相想進醫學院,19 世紀最後及20 世紀剛開始那幾年,招不到醫學生,一些醫學人士如堀內次雄為了接近台灣人,還特別去學台語,不難想像開始時醫學生中很多教會人士。
找日據時代來台的拓荒醫師們的 生涯資料,尤其有關他們對台灣的影響。日本政府對醫學教育更積極推廣,也開始醫學專科化。我探討過的各科始祖如婦產科的川添正道,內科的吉田坦藏,耳鼻喉的岸一太及和辻春次,病理學家田中祐吉、久保信之及今裕以及生化學的廣畑龍造 等等。對這些醫學拓荒者,無論日本政府的目標或動機,我們應該感謝早期日籍醫師的精神。
日本對熱帶醫學最優先重視,也 是台灣對世界醫學最有貢獻的領域, 曾在台灣工作過的河西健次、橫川定、中川幸庵及上述的Dr. Patrick Manson被Dr. Grove列為世界最重要的寄生蟲學大師(註3)。日本注重熱帶醫學有其殖民統治的考量,尤其南進政策。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熱帶醫學會,發行熱帶醫學的雜誌,更訓練了不少台灣人士從事研究及防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戰後熱帶醫學更發揚光大,如撲滅瘧疾等。
熱帶醫學從19世紀60年代就開始,有貢獻人士很多,這些人中ABMAC的書只提許雨階博士是現代醫學的拓荒者,甚至有人說許雨階是台灣熱帶醫學之父。這跟醫學史事實差得很多,許雨階博士是傳奇人物,對中國及台灣的熱帶醫學很有貢獻(註4),台灣熱帶醫學的歷史悠久,更早的歐美人士及日據時代早早就成就輝煌,絕對不是中國人來台後才開始,謝獻臣是戰後熱帶醫學發展更重要的關鍵人物(註5)。台灣的現代醫學不是由中國大陸移植過來的,美國對戰後台灣醫學影響至鉅,不過台灣的現代醫學不是美國人所創建。

日本醫師的影響
上面提到早期的歐美醫師留下Legacy,在台灣的醫院及醫界人士中傳承。日本的醫師尤其一些醫學教授的敬業及工作認真的精神也一樣影響台灣的醫界。記得1975-80年左右﹐曾在美國的醫學協會會刊(JAMA ) 曾看過一文﹐一位美國醫師去日本一段時間後回來寫的,他說常聽美國醫學院的教員嘆工作辛苦,要研究、要做臨床工作、要教學又要寫論文,實在太辛苦。那文說比起日本醫學教員,美國的根本不能比。日本醫學教授們,一早上班,午、晚餐都在工作場合吃﹐不到晚九、十點不回家﹐幾乎沒有週末。
後來在台灣也看到報導有些教授是日本人所稱「兩個便當教授」﹐早上出門帶兩個便當上班﹐午、晚餐就在辦公室或實驗室吃﹐晚上才回家﹐跟JAMA文章寫的很類似﹐想這該是日本醫學教授留下來的身教。最近寫一些日據時代來台的日籍醫師的生涯,看到他們不少日夜苦讀或研究﹐經常做到晚上10點以後,到台灣後也幾乎晝夜不分﹐沒週末地埋頭研究,更瞭解他們的身教如何傳給他的學生們。
最近看連日清教授的傳記《蚊子博士連日清--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註6),他書中寫了不少引導他進入昆蟲研究的大森南三郎博士,他由衷地感謝及懷念他。他認為日本政府對熱帶醫學的積極研究及努力,奠定台灣很好的基礎。書中他的同事或學生,讚揚他有日本式的做事態度,更有「日本學者」的研究精神。看來早期日籍學者的身教,也影響更後輩的學生。我特別寫連博士傳記片段,因為他最能見證台灣熱帶醫學史。他沒有「意識形態」,他還稱上述的許雨階博士是他的「貴人」之一。

結語
因為最近看了一些書,寫下上面的感想。台灣醫學的傳統及承續不應該忘記早期歐美來台及日據時代醫界人士的貢獻,不應該切割更不應該扭曲。歷史能給我們很多寶貴的教訓。我們NATMA人士離開故鄉,遠渡美國。我很感慚愧,自己來美國後才瞭解台灣的歷史,才知道台灣醫學史的寶貴。我不知道我們NATMA對台灣醫學史被政府高壓政策的切割及扭曲了史實,該有什麼態度?拋磚引玉地提出來,希望有更多的討論。

對此文以及探討台灣醫學史尤其有關國際交流有資料,或對上述或其他的醫界人士有興趣,請大家來信來電話或 e-mail 指教並提供資料。我的E-mail: chuj@slu.edu,Fax: 314-268- 4081。住址Dr. J. 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 63104。電話314-577-5638 (office若無人接請用英文留話)。

參考文獻
1. 吳寬墩:永遠的二號館—重視台灣醫界的人文精神。台北,原水文化,2008:265-274。
2. 謝博生:連結與延續。台灣醫界。2008;51:96-102.
3. Grove DI: A History of Human Helminthology, 1990; London, CAB International.
4.朱真一:老前輩許雨階教授。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09;53(2):77-81。
5. 朱真一:戰後熱帶醫學發展的關鍵人物:謝獻臣博士(上) & (下) 台灣醫界。2009; 52: 476-479 & 52:529-32.
6. 連秀美:蚊子博士連日清--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台北市,遠流,2007。

(筆者探討過不少上述及其他醫界人士,無法以一一列出。有興趣,請看拙著此Blog上有書或影印冊的目錄;有興趣請看:

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3/05/9-centcopy-8x11-90-10-45-5-dr.html
.
另一文談台灣一般歷史在《Aurora(極光)網站有

朱真一(2010),〈台灣歷史的詮釋權及扭曲〉,《Aurora(極光)》,2010.3.23.;181:10-11 . 在網站上: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12033467.html。

麻醉大世紀

漢朝
漢朝 東漢人華陀利用麻沸散進行麻醉
清道光
清道光27年(1847) Sulphuric ether傳入中國,Dr. Parker首次於中國使用乙醚全身麻醉手術
清道光28年(1848) 氯仿傳入中國
清光緒
清光緒13年(1887) Cocaine已被當作局部麻醉劑使用
清光緒15年(1889) 在中國發生第一宗因西方麻醉方式而死亡的例子,一名小孩死於心臟衰竭。
清光緒17年(1891) 在中國發生第一個因Cocaine中毒的案例,患者為一個四個月大的嬰兒。
民國
民國7年(1918) Cocaine為Trpocaine所取代
民國10年(1921)9月 洛克菲勒基金會於北京投資四千五百萬美元,建立北京協和醫院,成為中國第一流醫學中心,當年協和醫院應用之麻醉仍以乙醚及笑氣為主,當時麻醉工作由Mrs. Mary Loucks擔任。
民國17年(1928) 在中國開始使用Novocaine執行尾椎阻斷術
民國26-34年(1937-1945) 八年抗戰 當時麻醉劑仍以乙醚、氯仿,間或使用氯化乙烷;抗戰末期美援之Sodium pentothal大量使用為全身麻醉劑。
民國35年(1946) 艾世勛教授赴美研習麻醉學,為本國首位研習麻醉學之公費留學生之一。
民國40年(1951) 有「台灣麻醉之父」尊稱的王學仕醫師於陸軍第一總醫院由外科轉而專攻麻醉科。當時麻醉使用氣管內管插入法(Endotracheal intrbation),促使國內胸腔外科之蓬勃發展。
民國41年(1952) 三軍總醫院成立麻醉科(國內第一個成立之麻醉科)
民國42年(1953) 台大醫院成立麻醉科
民國43年2月(1954) 國內麻醉同業首次召開麻醉臨床討論會
民國43年(1954) 國內首次應用肌肉鬆弛劑(Muscle Relaxants),第一次應用Succinylcholine上氣管內管,並續用箭毒素以維持肌肉之鬆弛
民國44年(1955) 國內第一間麻醉後恢復室創立
民國45年(1956) 台大醫院麻醉科自外科獨立出來(國內最早獨立之麻醉科)
民國45年(1956)12月
  • 國內第一個麻醉團體「中華民國麻醉學會」成立
  • 台灣麻醉史上發生首件因使用乙醚麻醉而發生爆炸之案例
民國47年(1958) 第一批正式接受專業訓練的麻醉科護士誕生(台北榮民總醫院委託國防醫學院代訓麻醉護士訓練班)
民國48年(1959) 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麻醉科
民國50年(1961)1月 麻醉醫學會雜誌出刊
民國51年(1962) 台大醫院使用神經鎮靜止痛法Neuroleptanalgesia麻醉
民國53年(1964) 在曾清楷教授推廣下「硬脊膜外麻醉法」臨床上已被廣泛使用
民國53年(1964)9月 成為「世界麻醉醫學會」正式會員國
民國55年(1966) 於低流量麻醉法使用笑氣及氧氣麻醉
民國56年(1967)
  • 加入「亞澳麻醉醫學會」成為會員國
  • 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成立台灣第一所疼痛科門診
民國57年(1968) 完成國內首創腎臟移植手術,開啟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麻醉時代。
民國60年(1971)6月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首次選出麻醉學家,頒發「麻醉學家證書」,共計七位。
民國64年(1975)
  • 「中華民國麻醉學會」改名為「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
  • 「麻醉學會雜誌」改名為「麻醉學雜誌」
民國65年(1976)
  • 成立麻醉護士協會,於三軍總醫院研究大樓電化教室舉行成立大會。
  • 長庚醫院首創麻醉次專科之設立
民國67年(1978) 張傳林教授將芝加哥大學林重遠教授的「低流量閉鎖循環麻醉術」及「心臟麻醉術」引進國內
民國71年(1982) 台大醫學院成立國內第一個麻醉醫學博士班
民國72年(1983)11月 成立中部地區麻醉醫學會臨床研討會
民國73年(1984)9月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榮獲美國麻醉學會(ASA)賞識來函索贈
民國75年(1986)5月 麻醉學雜誌獲得國際組織ISDS准予登記為國際雜誌,表示本雜誌已達國際水準。
民國75年(1986) 趙繼慶教授發明雷射針灸法
民國77年(1988)
  • 衛生署公告施行「麻醉科專科醫師甄審原則」,同時依據醫師法第七條規定,委託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會辦理初審工作;麻醉科專科醫師制度從此正式施行。
  • 因受中共的阻撓及排擠,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更改世界麻醉醫學會登記之英文名稱。
民國78年(1989) 成立中華民國疼痛醫學會,首任理事長為曾清楷教授。
民國79年(1990) 成立南部地區麻醉醫學會臨床研討會
民國81年(1992) 召開中美麻醉安全研討會
民國82年(1993)
  • 衛生署通令公私立各級醫院,有關全身麻醉專用藥劑僅能由麻醉專科醫師處方及指導使用。
  •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主辦「兩岸麻醉醫學教育研究和應用之比較研討會」,邀請大陸著名麻醉學者十五名來台參觀及演講,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兩岸專科學術交流活動。
  • 衛生署委託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辦理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評鑑等事宜。
民國83年(1994)
  •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正式取得舉辦第十屆(1998年)亞澳麻醉醫學大會的資格
民國84年(1995)
  • 「麻醉學雜誌」首次榮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國內學術研究獎勵類優良期刊」獎,並獲獎狀及補助金三十萬元。
  • 衛生署公告修正「手術及麻醉同意書」格式,並分為「手術同意書」與「麻醉同意書」,定於85年7月1日起實施。
  • 100張病床以上的綜合醫院,如未有麻醉及放射線專任專科醫師者,依醫院之設置標準管理,其名稱不得使用「某某綜合醫院」。
  • 台灣第一個為麻醉醫師設計之全球資訊網路設立,由台大醫院范守仁醫師設計。
民國85年(1996)
  • 「麻醉學雜誌」再度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國內學術研究優良期刊」獎勵類優良期刊獎,且獲獎狀及補助金額三十萬元。
  • 衛生署同意醫院評鑑中,有關麻醉部份將邀請麻醉學專家參與。
  •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台灣麻醉品質促進會及許添財、陳光復立委召開「台灣麻醉品質公聽會」,討論如何提昇台灣手術麻醉之品質與安全性。
  •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召開「台灣地區麻醉安全嗎?」記者招待會,以期喚起社會大眾對麻醉安全之重視
民國86年(1997)
  • 由本會會員捐款成立之麻醉網站開始運作,以服務社會大眾和會員,名稱為「台灣麻醉醫學全球資訊網」(www.anesth.org.tw)。
  • 鑑於國內麻醉專業的不受重視和品質不齊,由本會部分會員發起成立「中華民國麻醉安全保障協會」,由黃兆德醫師任首屆理事長,並協助本會督促政府和社會大眾重視麻醉安全和品質,並確立麻醉之專業權。
民國87年(1998)
  • 「第十屆亞澳麻醉醫學大會」由譚培炯教授任大會會長
  • 本會決議將「每年每名專任依專科醫師執行麻醉數不得超過2000例」列為申請評鑑醫院之必要條件,以突顯麻醉安全和專業的重要性。
  • 本會配合高雄市政府衛生局辦理「麻醉醫療品質訪查」造成社會迴響。
  • 衛生署與本會專家共同參與「麻醉監視標準及病人安全研討會」以呼應社會之需求。
民國88年(1999)
  • 全身麻醉之專業權於2月公佈9月實施
  • 衛生署委託本會設計麻醉記錄之統一格式
  • 藥政處與本會聯繫成立Dantrolene預立為孤兒藥及公佈北中南東各地緊急狀況能取得之醫學中心
  • 為提高國人對麻醉安全之認知,舉辦海報設計比賽。
  • 修改本會英文名稱為「Taiw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 於全台各地成立麻醉人力資源網,因應麻醉專業權和安全品質之需求。
  • 本會雜誌第三度獲國科會「優良期刊獎」
民國89年(2000)
  • 麻醉學雜誌第四度獲國科會「優等期刊獎」
  • 本會會員成立「中華民國心臟麻醉醫學會」,由蔡勝國教授任首屆理事長。
民國90年(2001)
  • 本會會員組團前往昆明作兩岸麻醉專業和疼痛專業之交流
  • 本會雜誌第五度獲國科會「優良期刊獎」,且為生物醫學期刊第八名。
民國91年(2002)
  • 內政部台內社字第0910038567號函,公告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更名為台灣麻醉醫學會。
  • 行政院衛生署衛署醫字第0910073844號函,修正麻醉專科醫師訓練課程綱要,並決議醫師如於訓練期間由其他科別轉入,提出與麻醉科專科醫師訓練程綱要所列訓練項目相關之訓練內容者,最高可承認為一年麻醉科訓練資歷。
  • 本會雜誌第六度獲國科會「優良期刊獎」,且為生物醫學期刊第五名。
  • 11月台北縣北城醫院發生護士將肌肉鬆弛劑Atracurium當成B肝疫苗注射造成七名新生兒受害,其中一名死亡。本會及時提出糾正,並於12月3日於立法院由立委蘇盈貴召集召開公聽會,與會人員有王志中、陳大樑、朱光興、孫維仁、林宗仁及曾瀧永醫師等,引起社會眾多迴響及主管機關的重視。
民國92年(2003)
  • 進行台灣麻醉大體檢,發現台灣麻醉專科醫師嚴重缺乏,每位麻醉醫師之工作量太大,其工作量遠超過美國、日本、香港、新加坡及菲律賓。
  • 麻醉專科醫師以台北縣最為缺乏,每十八萬人口才有一位麻醉專科醫師,而台灣各縣市平均為3.7萬人口有一位麻醉專科醫師。
  • 3月12日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SARS)其原始發生地為中國廣東鄉下。SARS疫情很快蔓延世界各國包含台灣,而台灣的麻醉醫師無怨無悔地迅速肩負起抗SARS的任務,至第一線協助插管等緊急醫療救援工作,對SARS之疫情控制,病患之救治提供了卓越的貢獻。
  • 設立台灣麻醉醫學會學會獎,其中分為榮譽會員獎、卓越獎座獎、傑出研究獎及青年學術獎。
  • 由麻醉醫學會秘書長完成台灣"麻醉併發症暨死亡病例"問卷調查報告。總共收集了81家各類型之醫院資料,其中醫學中心10家、區域醫院31家、地區醫院40家。結果發現麻醉相關之死亡率在台灣為十萬分之十七,比起鄰國日本十萬分之一高出甚多。麻醉師人力仍然不足,重大併發症最常發生的場所為手術室內(70%)、恢復室(10%)和其他地點(20%)。
  • 第一屆榮譽會員獎得名單為歷任之麻醉學會理事長,卓越獎座獎得主為何善台教授,傑出研究獎得主為陳大樑教授,青年學術獎得主為楊寧正副教授。
  • 召開北、中、南"麻醉安全研討會"。
  • 9月,由王志中理事長率團共10餘位會員應邀前往大陸武漢出席大陸麻醉年會,並發表多篇論文及大會演講。
  • 10月,由王志中理事長率團共20餘位會員赴美國舊金山參加美國麻醉學年會,並發表論文。
  • 麻醉學雜誌經評定,榮獲九十二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將助國內學術研究優良期刊」優等期刊獎,並獲頒獎牌乙個及獎助款新台幣參拾伍萬元整。
  • 本會函行政院衛生署,並通過孤兒藥Danteolene為國內醫學中心必須備藥,並支援鄰近醫院。
  • 本會請King Net國家網路藥典將麻醉上使用的神經肌肉阻斷劑NMBA和肌肉酸痛常用的藥物分開,以免混淆。
民國93年(2004)
  • 從本年度起健保改總額給付制度,醫院之利潤再度受到壓縮。
  • 二版健保支付標準草案出爐,其中外科之相對漲幅高達100%以上,其他科部則相對被調降,麻醉給付也同時受害。本案雖經全體理監事多次和健保局溝通洽談,但皆無力改變健保局的決策。因此,可預見國內麻醉環境將日趨惡化,病患就醫安全及醫療品質將成為日後努力的方向。
  • 本會加入衛生署計畫,建置麻醉安全作業環境,並提出多種麻醉記錄表單的統一格式樣本。
  • 本會加入國衛院之計畫探討國內麻醉環境,提出麻醉環境惡化之各項事實供衛署作為將來施政的參考。
  • 4月,由王志中理事長率團近50位會員參加於巴黎舉行之第十三屆世界麻醉醫學會,會中有三位本會會員應邀演講,並擔任座長。
  • 由麻醉醫學會曾劍英秘書長完成台灣"麻醉併發症暨死亡病例"問卷調查報告。總共收集了78家各類型之醫院資料,其中醫學中心成立15家、區域醫院40家、地區醫院23家。並建議由麻醉醫學會成立『麻醉重大併發症暨死亡病例審查委員會』,以便案例的判讀是否精確,以及統計全國每年之結果。
  • 本會敦請行政院儘速提出前瞻性的麻醉醫療政策,以期大幅改善病患手術就醫安全及提升麻醉醫療品質。
  • 衛署公告修正新版「麻醉同意書」格式並推行之。
  • 本會行文衛生署對於「Dantrolene」,建議增加備藥醫院,及過期藥費由主管機關吸收。
  • 為邁向國際化及投稿便利性,將麻醉學雜誌投稿模式改為E-mail方式投稿。
  • 撰寫且發行第二版的台灣麻醉醫療回顧與展望。
  • 2004年榮譽會員獎得主為黃芳彦副院長,卓越獎座獎得主為呂炳榮教授,傑出研究獎得主為汪志雄教授,青年學術獎得主為簡志誠教授。
  • 8月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公佈91年、92年台灣麻醉之相關死亡率報告,呼籲主管機關應注重民眾就醫安全,希望主管機關提出一套可大幅改善現狀的麻醉醫療政策,建置優良的麻醉醫療環境,也藉此做了一次非常成功且廣泛的民眾教育。
民國94年(2005)
  • 提倡「麻醉全人照護」概念,希望漸進地使原本位於二線的麻醉工作逐漸移向一線,更能把麻醉專業人員的教育訓練及品質管理進行全面規範。
  • 實施住院醫師登錄系統,提昇日後的專科醫師訓練素質,並為日後增設技術模擬考試做準備。
  • 開辦麻醉護士專業正規的教育制度,設立麻醉護理高等教育 (大學部與研究所)。
  • 設立惡性高熱0800通報與支援服務系統。
  • 建立財務稽核會計制度,對學會財務有外部專業會計師協助認證查核。
民國95年(2006)
  • 舉辦「台灣麻醉醫學會五十週年慶暨學術研討會」由蔡玉娟教授擔任大會會長。
  • 「麻醉學雜誌」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國內學術團體推廣業務計畫」補助金額五十萬元。
  • 衛生署規定麻醉專科醫師繼續教育學分由舊制改為新制(須在6年內達到180學分)
  • 決定編撰「台灣麻醉五十年回顧」紀念專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