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義輕利/元智日本文化祭對日本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帶領大家邁向多元的文化層次,體驗不同的日本文化生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6u6PHT


【名句故事】士為知己者死 | 刺客列傳 | 豫讓 | 趙襄子 | 大紀元


古人的重義輕利
【簡體】 【列印版】【字號】大 中 小 美東時間: 2015-01-17 16:22:30 PM 標籤: 文化漫談

現在中國人在黃曆新年期間見面時,互相之間經常要說的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希望彼此發財似乎成了最好的祝願。現代人如此看重錢財,在這一點上與古人在觀念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有一則叔向賀貧的故事,記載在春秋時左丘明所著的《國語》一書中:春秋時晉國大夫叔向,有一次去見晉國的卿大夫韓宣子,宣子正為貧困而憂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

宣子說:「我空有晉卿的虛名卻無其實,沒有什麽可以和卿大夫們交往的,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麽緣故呢?」

叔向回答說:「從前晉國上卿欒武子沒有百人的田産,他掌管祭祀,家裏卻連祭祀的器具都不齊全;可是他能够傳播美德、遵循法制,名聞於諸侯各國。諸侯親近他,戎狄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災難。

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犯法胡為、囤積財物、貪財牟利,該當遭到禍難,但仰仗他父親欒武子的餘德才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免除災難,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連累,後逃亡到楚國。

那個郤昭子,他的財産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産的一半,他家裏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産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腐朽的生活,最後卻獲罪被殺,被陳屍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絳邑被滅絕。

如果不是這樣,那八個姓郤的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够大的,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只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

現在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况,我認為你能够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慮德行方面沒有建樹,卻只為財産不足而發愁,我要表示哀憐還來不及,哪裏還能够祝賀呢?」

宣子聽了叔向的話,於是下拜並叩頭說:「我在將要滅亡的時候,全靠你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誨,就是先祖桓叔以後的子孫,都會感激你的恩德。」

這個故事告訴後人,貧不足憂,而應重視積德,人沒有德,越富有越可能會害人害己,而有德則可轉禍為福的道理,清楚的闡明貧富與德的關係。

無德之人不僅自身難以延續奢華的生活,甚至可能遺禍後代,而有德之士除受人敬仰,更可福蔭子孫,因此積德行善才是一切幸福之源,而發財未必值得恭喜和期待。


(Fotolia)

再談一則「瘦羊博士」的故事。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有位太學博士名叫甄宇,今山東安丘人。他清心寡欲、為人忠厚,遇事謙讓。當時每到年末,皇帝都要下詔賜給太學博士們每人一頭羊。
但是這些羊有大有小,肥瘦不均,主管此事的官員不知如何分配才好,十分為難,於是便提議把羊都殺了分羊肉,或者採取抓鬮的辦法。

甄宇知道後感到非常羞恥,便自己上前去要了一頭最瘦小的羊。衆人見後都感到很慚愧,從此再也沒有為此事而發生過爭執。

光武帝得知此事後,對甄宇甚為欣賞,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問道:「那位『瘦羊博士』現在在哪裏?」從此甄宇便有「瘦羊博士」的雅號,為朝野所稱頌。因為甄宇德才兼備,很快他就被推舉為太子少傅。

在是非利益面前,能够心甘情願的吃虧,以計較利益為恥辱,克己讓人,這是一種美德和修養,只有志行高潔的君子才能做到。後人用「瘦羊博士」來讚美那些能够克己讓人的人。然而現代人,哪怕是蠅頭小利都要爭持不下,在利益面前損失一點就痛苦得不行,相比之下,哪一種人活得更灑脫呢?

再舉一個重義輕利的故事。宋清是長安城裏一位人人皆知的藥商。他待人仁厚、買賣實在,所以遠近聞名。

賣藥材的都知道宋清的人品好、價格合理,所以採藥人都爭先恐後到他那裏賣藥。他配的藥又從沒有出過一點兒差錯,人們都很信任他,來他這兒買藥的人自然就很多。

有時病人無錢付賬,宋清總是說:「治病救人要緊,錢什麽時候有再送來就是了。」有的人藥費拖了一年,仍無錢付賬,宋清也從不上門討賬,每到年底,宋清總要燒掉一些還不起錢的欠條。

有人對此頗不理解,說:「宋清這人一定是腦袋有問題,否則怎麽會辦那樣的傻事?」

宋清却說:「我並不傻,賣藥40多年,我燒掉別人的欠據數都數不清了,這些人並非存心賴賬,有的人後來當了官、發了財,沒有欠據,他照樣不忘當初,會加倍地送錢來還我,真正不能還的畢竟是少數。因為人們對你信任,才會有事就來找你而不找別人,這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友情。」

宋清善良忠厚、輕利重義,以德取信於人,贏得人們的信任和敬重,他的生意也就隨之越做越大,成了有名的富商。

像這樣重義輕利的故事在古代可以說比比皆是,反觀現在,現實中很多人重利忘義、為了私利隨意坑蒙拐騙,甚至不惜去傷害他人,卻不知真正損失的是自己的德和福分,真是可憐又可悲。


--轉載自明慧網

-----------------------------------------------------------------

士為知己者死 古人交友重義勝於生命


兩千多年前,鍾子期、俞伯牙不期相遇,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覓得知音,也感動了千千萬萬的後人。(網絡圖片)
2015-01-18 23:39:00
文章關鍵字:
歷史典故 神傳文化 高山流水 知音 知己
分享
【大紀元2015年0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古人云:「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士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古人非常重視朋友的交往,人生能得一知己死而無憾。管仲得到鮑叔牙的識拔而為齊國宰相;伯牙與鍾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而相知;豫讓為報智伯知遇之恩捨命刺殺趙襄子。古人對知己的看重,遠在金錢名利之上,甚至超過了生命。諸如此類的歷史典故不勝枚舉。說明了朋友相處之道,貴在重義。
所謂朋友,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相交,一種是相知。相交甚易,相知則難得。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卷一中寫道:「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高山流水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8月15日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晚上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

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突然琴弦被撥斷了一根。這時他發現有個人在偷聽。

伯牙藉著月光仔細一看,發現是一個樵夫。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問:「你既然懂得琴聲,就請你說說看,我剛彈的是一首甚麼曲子?」

那樵夫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他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伯牙又為樵夫彈了一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這位樵夫就是鍾子期。倆人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沒想到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鍾子期卻因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8月15日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士為知己者死
《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豫讓是春秋晉國人,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有極深的仇怨,趙襄子聯合韓、魏二家,消滅智伯,並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酒杯。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於是下決心為智伯復仇。

他先是改變姓名,冒充罪犯,混進宮廷,企圖藉整修廁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殺趙襄子。可是趙襄子在上廁所時,突然有所警覺,命令手下將豫讓搜捕出來。趙襄子的左右隨從原想殺他,趙襄子卻認為豫讓肯為故主報仇,是個有義之人,便將他釋放。

豫讓仍不死心,為了改變相貌、聲音,不惜在全身塗抹上油漆、口裡吞下煤炭,喬裝成乞丐,找機會報仇。有一次,豫讓事先埋伏在一座橋下,準備在趙襄子過橋的時候刺殺他。趙襄子的馬在橋上突然受驚,使得豫讓的計劃又再次失敗。

捉了豫讓後,趙襄子責備他說:「你以前曾經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滅了他們,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麼,現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為甚麼一定要為智伯報仇呢?」

豫讓說:「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時候,他們根本都不重視我,把我當成一般人;而智伯卻非常看重我,把我當成最優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報仇不可!」

豫讓知道這次非死不可,於是懇求趙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後一個心願,將你的衣服脫下來,讓我刺穿;這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有遺憾。」趙襄子答應了,豫讓拔劍,連刺了衣服三次,然後就自殺了。

管鮑之交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他們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管仲侍奉齊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則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兩個兒子爭奪王位時,公子小白躲過管仲的刺殺,成功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讓他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後來管仲在齊國執政,使齊桓公稱霸。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好,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 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裏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說不行,認為鮑叔牙善惡分明,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把政權交給他,既害了你齊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因為管仲不推薦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滿,反而高興,只有管仲最瞭解他。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廉范報答知遇之恩
廉范,字叔度,北魏永平年間,隴西太守鄧融曾召任他做功曹。不久,鄧融被檢舉,牽涉到一個案件中去。廉范知道這件事複雜,難以解決,打算用變通的方法來幫助鄧融。他假托有病,請求離職。鄧融不瞭解他的用意,恨廉范忘恩負義,在自己正困難的時候離開。

廉范到了洛陽,改名換姓,請求代理廷尉、獄卒的工作。沒多久,鄧融果然被捕押在洛陽監獄。這時,廉范得以守衛、侍侯在他身邊,盡心的照顧護理他。鄧融奇怪他的相貌很像廉范,但決沒有想到他會是廉范。於是對他說:「你怎麼這樣像我過去的功曹?」廉范斥責他說:「您因為關押在這裡,神志錯亂了吧?」

後來,鄧融被保釋出獄,貧病交加,廉范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照顧他。鄧融去世後,廉范送葬到南陽,後事辦完方纔離去,最終也不說自己的姓名。

一次知遇之恩,使廉范終身不忘,而且屈己相助,士人的感恩圖報,真是無以倫比。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流芳千古,當時,劉備、關羽、張飛在結拜時表達的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承諾,這句話在後世廣爲流傳,可謂婦孺皆知。這就是生死之交,可以拋棄時間、金錢、健康、甚至生命,真心真意同舟共濟,齊心協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