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7)  2015-01-19_095429  14003121076613201405170328356_32333P1050836Adr-chu  

 朱真一新客家台灣部落格

朱真一(Jen-Yih Chu MD, Ph.D)1940年生,新竹中學畢業,1965年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赴美後先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獲營養學哲學博士,後又繼續小兒科及小兒血液及癌瘤學訓練。1975年起任職聖路易(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曾任小兒血液科及繼續教育醫學部主任。2006年8月退休擔任名譽教授。在專業領域之外,特別關懷臺灣的歷史文化,尤其是醫學史、醫學人物故事、教育、人文及客家文化等。曾獲「賴和紀念特別獎」、「客委會客家貢獻獎」、「美國臺灣人生物科學會服務獎」、列名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等殊榮。除專業著作外,尚有 《府城醫學史開講》、《早期留學歐美的臺灣醫界人士》、《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看臺灣文學寫臺美人文學》、《臺灣熱帶醫學人物》等,請看此部落格2013.5.9的:請看下LINK有書的介紹、目錄、推薦及0rder。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3/05/9-centcopy-8x11-90-10-45-5-dr.html

客家台灣文化獎

2015-01-19

朱真一

海外客家台灣人lau(及)社團對台灣客家文化个(的)沒落感到憂心,故一九八八年決定設立客家台灣文化獎,用來鼓勵對台灣客家文化研究、提倡lau推廣个人士或團體。獎金一千美元,由美國个客家台灣人社團審查。第廿七屆,二○一四年度(二○一五年頒獎)个客家台灣文化獎,會佇(在)二○一五年七月二十日,台灣客家文化夏令營開幕典禮時頒獎。

研究、提倡或推廣客家文化不限客家人,凡認同台灣,不論出生地,使用語言,居住地。研究或推廣个定著愛係(是)立足佇台灣个客家本土文化。凡文學,語言、歷史、民俗、民謠、歌舞、戲劇、社會等等全係文化

請佇二○一五年四月十五日前送到,個人或社團對客家台灣文化有貢獻个資料到chuj@slu.edu或寄到Dr. J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 63104。係愛推薦,定著愛先lau候選人聯絡,請佢提供正確个資料。特別保留一名分(pun/bun;給)滿四十歲以下个後生人。

資料整理後,送分各贊助社團个負責人,辦法由各社團己家決定。不過有下列共識:研究或推廣个定著愛係台灣个客家文化,送來資訊愛確實可靠。盡量不考慮政壇人物,尤其愛參加選舉者。盡量鼓勵用己家个時間、金錢、精力從事客家台灣文化者或團體。五月底前宣布獲獎名單。詳細辦法lau頭擺介得獎人或社團,請看「新客家台灣部落格」http://newhakkatw-chu.blogspot.com/2015/01/20142015.html)。

(作者為留美退休醫師)

------------------------------------------------

朱真一

緣由
海外客家台灣人lau(及)社團對台灣客家文化介(的)沒落感到憂心,故所1988年決定設立客家台灣文化獎,用來鼓勵對台灣客家文化研究、提倡lau推廣介人士或團體。每人或社團獎金 $1,000美金,由美國介客家台灣人社團提供,獎牌由客家雜誌社製造。每年佇(在)台灣客家文化夏令營開幕典禮時頒獎。目前開始受理第27屆,2014年度(2015年頒獎)介客家台灣文化獎申請lau推薦。
研究、提倡或推廣客家文化不限客家人,凡認同台灣,不論出生地,使用語言,居住地佇台灣或海外全有資格。研究或推廣介定著愛係(是)立足佇台灣介客家鄉士文化歷史語言。文化一詞包羅萬象,凡文學,語言、歷史、民俗、民謠、歌舞、戲劇、社會等等全算係文化。
申請/推薦/審查/宣布辦法
請佇2015年4月15日前送到,個人或社團對客家台灣文化有貢獻介資料到chuj@slu.edu或寄到Dr. J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 63104。係有人愛推薦,定著愛先lau候選人聯絡,請佢提供正確介資料。請送資料去上址。可以用任何紙張,提供姓名、地址、聯絡方法外,主要寫出對客家台灣文化介貢獻。主文請毋(m)好超過5張紙,每份推薦書不得超過3張紙。
因為有成就介人大部分歲數較(kha/ka)大,後生人盡難有人推薦,盡難得獎。特別保留一名分(pun/bun)後生人,後生人規定12月31日時滿40歲以下介後生人。
以後朱真一會整理資料後,送分各贊助社團介負責人,一個月內各自選得獎人一位,選擇方法條件由各社團己家決定。不過有下列共識:研究或推廣介愛係台灣介客家文化,推廣介或申請資訊愛正實可靠(不能膨風或寫不正確介客家台灣文化)。盡量不考慮政壇人物,尤其愛參加選舉者。盡量鼓勵用己家介時間、金錢、精力從事推廣客家台灣語言文化者或團體。5月底前宣布獲獎名單。

頭擺介得獎人或社團

客家風雲雜誌社lau三台雜誌得到1988年第一屆客家台灣文化獎,以後得獎人或社團:彭德修、客語辭典委員會、楊鏡汀、羅肇錦、陳運棟、鍾孝上、鍾肇政、郭春林、楊兆禎、李勝良、李能祺(李喬)、黃子堯、劉添珍、寶島客家電台、張秋台、邱善雄、曾昌發、鍾榮富、Paul McLean(麥煜道牧師)、徐登志、台大客家社、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美濃愛鄉協進會、鄭榮興、顏志文、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山狗大樂團、藍衫樂舞團、林柏燕、范文芳、新客家廣播電台、中原衛星電視台、交工樂隊、開典文化工作室、中原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羅能平、徐兆泉、陳康宏、林勤妹、馮輝岳、涂春景、曾彩金、張義品、李貴盛、黃永達、詹益雲、陳永陶、張捷明、古國順、何石松、徐木珍、賴碧霞、廖金明、邱從容、邱一帆、張鎮堃、葉日松、客家文學雜誌、彭玉芝、邱榮舉、林國隆、吳川鈴、黃鼎松、曾喜城、江秀鳳、羅慶士/台紅茶業文化館、何來美、邱英政/大漢之音、范佐雙、呂金守、徐玉佳、黃元姜。

朱真一新客家台灣部落格: 客家台灣文化獎(2014/2015) - http://goo.gl/7Y712p

--------------------------------------------------------------------------

台灣醫學界不該這麼落伍(朱真一)
2014年07月18日 更多專欄文章
感謝陳東榮醫師送來台灣全國大學教務主管會議的報導及資料,有些機構建議色盲學生申請入醫學院,從「不宜報考」改為強制性的「請勿報考」。有些醫界人士強調必修課程及行醫時,需要能分辨顏色,若學習有因難,行醫時可能發生誤診,甚至會危害病患。
我1965年畢業,那年以前及以後不知多少年,禁色盲者就讀醫學院。記得那時的小學,學校早就做色盲圖表檢查,亞洲人5%有色盲,當時只要有公立醫院身體檢查合格,就可入學。記得有年畢業前幾個月,醫學院做身體檢查的研究,色盲檢查由眼科教授做,發現有些人有色盲。只差幾個月就要畢業了,當然讓他們畢業,以後行醫順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規定從「禁讀」改成「不宜」,不再強迫,跟隨上世界潮流。歐美(白人)8%有色盲,歐美各國沒禁止色盲者就讀醫學院。

看新聞不加蘋果粉絲團對嗎?!

色盲並不影響習醫
色盲有輕重之別,不是色盲檢查圖表通不過,就會有習醫及行醫的困難。美國有色盲的醫學生或醫師,只10%對組織及病理切片的分析有困難。對一些須靠顏色來診斷的症狀,有困難的比率更少。美國的醫學生或醫師不必檢查有色盲否,很多不知道自己有色盲,不能只靠色盲圖表檢查就判定是否適合讀醫。
某種機能失常時,其他的功能會補償加強,最好的案例是沒手者,他們的腳可以做的工作幾乎像手一樣。無法用視力讀書者,手指讀點字文的程度相當於明眼者。美國就有全盲者,一再申請就讀醫學院,靠決心與毅力申請到也讀完醫學院,以後是很好的精神科良醫。
醫學的進展使靠顏色來判斷的需要性減少很多。就以看病理切片為例,絕大部分的醫師行醫不需要判讀病理片。各種新科技如免疫學、遺傳學尤其最近的基因新知,看病理片不如以前那麼重要,更何況日新月異的X光、超音波、CT、MRI等新科技診斷術。我專門的血液學,現在靠看血液或骨髓片的重要性大減。

應多幫助而非限制
有好視力無感官缺陷者不一定能成為好醫師,有學醫使命感,有缺陷而願克服困難,再加上補償加強功能,有缺陷又有決心及毅力讀醫者,更可能成為優秀的良醫。
台灣的醫學教育者,對色盲但有使命感者,只強調幫忙轉系,更重要的應是幫有缺陷的人達到他們使命感,成為良醫。
在相關報導中,某主任一再強調強制性地不准色盲者讀醫學院「絕對不是歧視」。這位主任的「聲明」,使我想起一句話:“We don’t necessarily discriminate. We simply exclude certain types of people.(我們不一定是歧視,我們只排除有些類的人)”。這改色盲者禁讀醫的政策,是否「倒退、落伍及歧視」?最後再提一次,愈文明的社會對有缺陷及弱勢者,愈多幫忙而不是愈多的限制。

聖路易大學小兒科名譽教授   

台灣醫學界不該這麼落伍(朱真一) | 蘋果日報 - http://goo.gl/F2eujC

----------------------------------------------------

讀朱真一博士所寫『戰前的謝雪紅女士與醫界』與
『戰後的謝雪紅女士與醫界』2文

朱真一博士這題目太有趣了,我從來未曾從「醫」的角度去看這樣的題目。因為,每個人都會與醫生發生「醫病關係」。我想從學習的角度向朱博士提出個人的看法。『戰前的謝雪紅女士與醫界』與『戰後的謝雪紅女士與醫界』2文刊登於《台灣醫界2008 Vol.51 No.3與2008 Vol.51 No.4》以下依文章先後次序來談:
1.「他1904年生於台中草屯」維基百科我曾經進入修改,上面「出生於南投小半山,後遷居草鞋墩月眉厝363番地」、「(依據Russian State Archive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in MoscowРГАСПИ 532/1/462/20記錄);1925年底到達蘇聯莫斯科,先入學於孫逸仙大學後因語言問題,與謝雪紅改進東方大學日語班。」都是我改的。至於維基百科我改成「1906年4月3日」又被竄改成「1904年」,不想再去改。以後只在北投埔林炳炎http://pylin.kaishao.idv.tw上才公開正確的資料。「1906年4月3日」是戶籍資料,只有我才有辦法寫。
2.「謝雪紅及林木順主要是到中國後才接觸共產主義的薰陶。」謝,我不清楚。但林1922年到台北師範學校就讀,是讀完1年又2學期才離校,第2學年只差幾天。應該不是離開台灣之後才接觸共產主義的薰陶。(在北投埔林炳炎ЛинЬ Мушунь 台灣獨立發言的邱士杰,他正研究1925年以前的共產主義運動)所以,「1923年4月跟幾位同學突擊台北的警察派出所的事件後被學校開除。」是錯誤的!學校記錄沒有「開除」字眼。

3. 「孫大」與「東大」之分別是林謝使用的母語是日語,而「孫大」是專供China人使用。與懂不懂俄文無關。「1922/11共產國際四大時,陳獨秀受到拉狄克的申斥,他要陳放棄他那孔夫子的象牙塔,開展工人運動。共產國際對過份的學者風度極為不滿,以為它沒有充分的無產階級化,從此更多工人被培養為無產階級幹部。」(詳Sheng Yueh《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Moscow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71)

4.「1927年10月要離開蘇俄前,她說片山潛代表共產國際命令謝雪紅負責組織台灣共產黨,林木順協助,台共屬日共的支部。離開莫斯科,約3個半星期後才回到上海。」這需要РГАСПИ內片山潛專卷的資料來證實。РГАСПИ內有片山潛專卷,山内昭人在研究中,期望他有這方面的成績。謝雪紅的口述有不確實的地方,這需要各方資料互相比對。

5. 「台灣戰線社」與賴和之關係,那張寫真是我提出給楊翠華姐的,也許有空(要專程去圖書館)再把那張報紙(台灣日日新報)電子檔送給你。

以上是針對資料方面,提出我所見到的。我的專長是挖掘資料。
北投埔林炳炎 » ЛинЬ Мушунь 台灣獨立 - http://goo.gl/EJUxiF
------------------------------------------------------------
我們是否聽說過賈伯斯(Apple computer founder Steve Jobs )後悔沒接受正統治療?才高八斗的朱醫生將為我們講論6項賈伯斯的健康問題:其中包括素食,食癖,宗教與心靈醫療以及另類醫療.機會難得,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談賈伯斯的健康及醫療問題》
時間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三
9/26/2012 WED
10:30 A.M—12:00Noon
地點:台灣會館
Taiwanese American Center
4413 Fortran Court,
San Jose, CA 95134
電話:(408)-263-7188

朱真一醫師主講
醫學講座
我們是否聽說過這幾位少為人知的宣教師醫生?我們可曾知道安彼得醫生服務於府城及打狗30年的生涯?戴仁壽醫師的生涯及對台灣的貢獻,他如何照顧台灣的痲瘋病人?又從Dr. McClure 照顧馬偕牧師的報告得知羅明遠大夫及他的父親在台灣的貢獻。他們的腳蹤,何等美好!
請聽歷史學家朱醫師為我們一一道來。 機會難得,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安彼得、戴仁壽及 羅明遠三位宣教師醫生》
時間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三 9/26/2012 WED 1:00 P.M.—2:30 P.M.
地點:台灣會館 Taiwanese American Center 4413 Fortran Court, San Jose, CA 95134 電話:(408)-263-7188
朱真一醫師主講 朱真一醫師簡介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醫學士 (MD)
1965; 柏克萊加州大學營養學哲學博士 1971(Ph.D in Nutritional Science ) 现任:St. 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大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名譽教授
8/2006-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史及小兒科客座教授 10-12/2012 專長/研究領域 1. 小兒科,小兒血液學及癌瘤學,營養學 2. 台灣歷史文化尤其醫學史、台灣客家文化 3. 醫學教育、人文、倫理等 著作等身,無法一一列出。

----------------------------------------------

朱真一: 台灣的醫界及學術界太多的PFF即抄襲(plagiarism)、錯誤(falsification)及造假(fabrication;虛構、杜撰)以及馬馬虎虎的態度
2011年10月22日 14:07
敬愛的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醫學教育學會理監事、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輔仁大學董事會:

這封信是以最沉重及嚴肅的心情寫下,思考很久,此信稿與一些長輩同仁自8月3日討論一個多月,認為最應送給貴四單位。會寫這封信因為離開台灣多年,對台灣虧欠太多。不在台灣有個好處,沒有台灣的人情事故,所以會寫此信。兩、三星期前台大醫院誤用有愛滋病人的器官移植事件,更讓我覺得必須送出此信。這裡討論的不正視不正確的資訊及馬馬虎虎的態度應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請貴會、貴單位委員重視並處理這些問題。
最近寫李鎮源傳後,更覺得我們要加緊努力,學習李教授堅持是非及不能馬馬虎虎的精神。考慮良久後,決定先寫這封信給您們。相信您們一定跟我一樣關心台灣的醫學教育,常聽說台灣的醫界及學術界太多的PFF即抄襲(plagiarism)、錯誤(falsification)及造假(fabrication;虛構、杜撰)以及馬馬虎虎的態度。
您們之中不少可能看過在《當代醫學》刊登的<正視醫學資訊的正確可靠>系列。第一、二篇在今年二、七月出版。第3、4篇討論有關《醫學人文核心課程》內野口英世的一文,請您們先上網看該文(http://humanisticmedi.blogspot.com/2010/03/hideyo-noguchi-1876-1928.html),有否類似的問題。第3、4篇將在9、10月《當代醫學》會出版。第5篇談文建會出版的《 臺灣歷史辭典》中顏春輝傳的不少錯誤。剛投稿出去,也請您們上網先看該辭典如何寫,辭典也正式出版多年。(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18/cca220003-li-wpkbhisdict004519-1322-u.xml )。這些有沒有PFF及馬馬虎虎寫的現象?
看過後,有位同仁來信,要我正式報告到教育部的貴會及單位,他說「醫學教育委員會,應該糾正這種違背作者倫理的事情」,有位較年輕的同仁來信說這是很壞的role model。另位非醫界人士說這些文章寫「假象」。醫學教育領導者竟然寫醫學的「假象」,作者倫理須糾正,壞的role model都是很嚴重的問題,不能等閒視之。還有幾位寫得更難聽,您們若關心,我私下可跟您們講。
我上網查,查不到醫學教育委員會的名單。只找到委員會中 的第4屆醫學院評鑑委員會名單,醫學教育學會的理監事會名單只有部分有email,沒有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名單或輔仁大學董事們的email。請貴會、貴單位轉給貴會、貴單位所有委員及董事們。正式請求您們考慮上段提到的問題,達到貴會及貴單位設立的宗旨。台灣醫學界、教育界及台灣社會會由衷地感謝貴會及貴單位。
李鎮源教授曾為醫學院院長任命案,到教育部及監察院陳情,還到法院告發,校長們還是任命有問題的為醫學院院長及另一附設兒童醫院院長。我去信輔仁大學董事會成員之一的醫學教授及另一教授,請他們轉告董事會,信沒轉或董事會不理我,都沒回信。我也曾煩人轉告 《醫學人文核心課程》的負責人,網站如舊。辭典及江漢聲的書早已出版,繆誤仍將繼續流傳,影響深遠,不能不重視。
隨信附上1)《當代醫學》2月份第一篇我寫評江書一章之文,2)江漢聲副校長回應對馬雅各來台日期的「釐清真相」文有關的部分及我討論該「釐清」文,江漢聲在《當代醫學》自己介紹他的書《讓歷史教我們醫學》的文章請看網址http://www.medtoday.com.tw/43519.htm或書的自序。
不知貴會、貴單位委員讀這些文章後,認為這樣的著作對台灣醫學教育有什麼影響,他們又是什麼樣的role model?請問:
1)請比較自我推薦/自序及書的那一章, 作者有沒有如自己所說「細細讀過」一百本參考書籍或「寫歷史要拿出證據」?是否符合貴會、貴單位經常主張的Evidence Based Medicine?文章為什麼出現那麼多錯誤,是否就是上面談到的PFF(plagiarism, falsification, fabrication)。
2)江副校長回應創造(造假、虛構、杜撰)馬雅各來台日期的「釐清真相」文,有沒有讀完答辯所依據的那篇文章?用的是什麼樣的邏輯?還要怪罪賴永祥教授。
3)造假無關緊要?不只歷史故事造假,還寫科學上不可能發生的現象,寫不少荒繆又缺乏科學(生物、物理、化學)的基本常識。還說歷史專家說這樣寫「無傷大雅」!這是醫學教育領導者?
4)因對資訊不正確非常關心,約兩年多前,我偶然看到江院長在《歷史月刊》寫有關penicillin 的荒繆故事及科學上不可能的現象,我寫了兩封信到江院長家,請他去雜誌更正。他在第2封信後寫回來說一個月後再跟我討論,之後都沒消息。我很關心此事,還寄那信副本給彼此都認識的朋友。知道該書要出版,那朋友還提醒他要回應我的質疑。可是仍置之不理,書照出,光只其中一章就有這麼多錯誤。對科學及學術的這種態度,我不知該如何稱之?
5) 上述情況跟貴會、貴單位主張的教育、醫學教育及學術求真,強調醫學人文及倫理精神有否違背。
6)馬馬虎虎的態度對待科學、醫學、歷史、人文、資訊及學術、可以否?
貴會、貴單位很注重醫學教育的科學基礎,醫學人文及倫理的精神,有證據根據的醫學。網站上還看到醫學教育委員會最近還出這一類文宣刊物(列在信後)。相信貴會、貴單位會很注重同仁要我轉達的要旨,醫學教育領導者的標準何在?
另外附上我年初在《台灣新生報》的投書,台灣有好幾個網站轉載。請重視那位年輕醫師的所言的「醫醫相護」。當然我知道我會觸怒您們中的一些人,包括我的朋友們。得罪之處敬請原諒,若沒人指出就不會有反省的機會,台灣不會進步。我不是道德家或倫理學家,請不要認為我在唱高調,談的只是醫界應有的Decencies。真理比友情重要,我知道我會上更多機構的的黑名單,那是小事。
這是台灣醫界非常嚴重的問題。我轉述一位台灣從事醫學教育同仁的來信的大意「台灣對醫學及學術界的抄襲、錯誤及造假不再力求改革,台灣will have no future to speak of」。您們或許不同意no future一詞,若PFF及馬馬虎虎態度繼續下去,台灣will have no good future。台大醫院最近器官移植誤用有愛滋病人的器官事件,該是這裡所言的no good future,不重視正確資訊及馬馬虎虎心態的後遺現象。
特此正式提出到貴會、貴單位,請在貴會委員會、理事會、董事會正視並討論這信中提到的這些問題。改造台灣醫界、學術界及社會的PFF及馬馬虎虎這大問題,從醫學教育界開始。
謝謝祝好

真一上 9/1/2011
St. Louis 大學小兒科名譽教授

PS:
1)此信另外BCC給上面信中提到但未列名的人士。我去信給10位推薦江書中有幾位回信者也在BCC名單內。
2)煩請貴會、貴單位轉給所有成員。醫學教育學委員會,只找到其中的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第四屆委員,請煩轉其他教育委員會委員的名單。醫學教育學會理監事中,我沒有方基存,李發耀 ,王英偉 ,張德明 ,梁繼權, 陳偉德,于大雄 ,黃天祥, 楊仁宏 ,賴春生及朱宗信秘書長的email,請煩轉。

---------------------------------------------------------------------------------

2015-01-19_090336  

十九世紀末葉,當臺灣多數地區的人仍仰賴藥草及部落巫醫解決身體病痛時,臺南府城已開始見識截然不同的診療方式。

臺南,是臺灣最初的首府,是政治與社會的中心,也是最早引進西方現代文化的重鎮。一百多年前,諸多西方人士遠渡重洋而來,手捧《聖經》及藥罐子,引進西方醫學,奠定臺灣「白色巨塔」的基石。日本占領臺灣後,日本醫生開始投入臺灣醫學之研究,同時,臺灣的年輕士子亦開始學習西方醫學,或赴日本習醫,甚至遠至美國求學,臺灣現代醫學自此日益茁壯。

朱真一醫師有感於臺灣早期醫學史著作的不足,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遍查資料、走訪相關人士,撰寫成本書,透過馬雅各(Dr. James L. Maxwell)、戴仁壽(Dr. George Gushue-Taylor)、安彼得(Dr. Peter Anderson)等醫療先驅的行誼及事跡,帶領讀者探尋臺灣現代醫學最初的篇章,並釐正坊間臺灣醫學資料的錯誤。

作者亦談及歐美醫師對臺灣語言的貢獻,以及他們如何看待一八六○、七○年代南臺灣的族群問題等,讓讀者能從多元的觀點,了解最貼近我們生活的臺灣歷史。

------------------------------------------------------------

新桃花開
朱真一 填詞
(男) 桃花開來 菊花那裡黃 客家台灣(人) 追求兩三項 一想(來)愛有 自由撈民主 二想(來)愛有 幸福撈平安 台(啊)灣
三想己家 來做主人翁(啊)的喲
(女) 心肝阿哥 你(啊)樣按知 客家台灣(人) 愛有大是非 自由民主 法治做基礎 無(mo)分黨派 大家行正路 台(啊)灣 國家正常 俺正有尊嚴(啊)的喲

--------------------------------------------------------------

【賴和基金會二十週年募款音樂會】 百年前,賴和與同時代臺灣青年,在日本殖民壓迫體制下,推展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化運動­;1994年賴和子孫受朱真一醫師及北美洲臺灣鄉親「賴和獎」的鼓舞,結合醫界、實業­界、文藝界和學術界,成立「賴和文教基金會」,秉持「在野的立場、抗議的精神和人道的­關懷」為宗旨,為斯土與斯民奉獻。 二十年來,除了「賴和獎」之外,賴和基金會首創「臺灣文學營」,由中小學教師營隊擴及­高中生、大專生營隊,兩年前再轉型為「賴和人文社會營」(簡稱「賴和營」) ;提供「臺灣文學論文獎助」;參與「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學術會議;與臺灣筆會等­民間團體共同促成臺灣文學系所的成立;並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成立後兩度參與常設展的規劃­。 近年來,持續舉辦「全國高中生臺灣人文獎」,鼓勵青年學子走出教室,親炙土地,認識臺­灣;並且連結全臺的地方文學館,鼓舞志工在地深耕,我們舉辦「賴和音樂節」、「文學旅­行」、「牽阮的手」紀錄片319鄉鎮巡演,傳唱文學音樂《河》與《甜蜜的負荷》,並且­為日益惡化的環境與被破壞的古蹟走上街頭,和民間團體「為義鬥爭」,與新世代青年一起­前進! 二十年了,賴和基金會回顧來時路,除了感謝所有關愛的朋友,希望以音樂和歡笑來紀念美­好時光,並且邀請大家共同來見證和督促我們,為臺灣文學和文化繼續前進! 董事長 陳萬益 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 創辦人 賴悅顏 敬邀 執行長 周馥儀

2014年11月03日 學術不求真 遠離諾貝爾獎(朱真一 )
每年諾貝爾獎宣布前後,媒體上會有不少討論。今年因有三位日本人榮獲諾貝爾物理獎,其中的中村修二又是「異類」人士,台灣不少文章討論,台灣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李遠哲曾說過,他若留在台灣,他不可能獲頒諾貝爾獎。我想他大概不只是說台灣的設備,可能說台灣的整個環境。我想不求真及思想箝制的學術環境,可能是台灣遠離諾貝爾獎的最主要原因。
論文造假美國嚴懲
一再聽說我較熟悉的醫界及學術界,有太多的PFF。PFF是抄襲(plagiarism)、錯誤(falsification)及造假(fabrication)。我閱讀台灣一些醫學及學術界包括網路出版的文章,發現不少不正確的資訊,廣泛地散布。但是使我很感困擾的是,一些台灣學術界、醫界的「領航者」,不但是這些錯誤資訊的創造及散布者,更驚訝一些人的科學及醫學常識,對科學的態度以及藉口。
在學術論文上掛名為作者,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學術界醫界的同仁,一定有經驗,早期找有名的前輩掛名,或等自己熬出頭成名後,被後輩找上列名。約十幾年前,世界的學術界發現隨便掛名不當及嚴重性,學術刊物開始要求,所有的作者,投稿時要簽名證實對此論文有「實際貢獻」。非常贊同中央研究院 翁啟惠院長所說,論文掛名非壞事,但一旦掛名出事就得負責。
以我經驗,必須簽名後,大家較認真審看。掛名者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列名於論文作者中。美國論文抄襲、錯誤及造假問題極少,因為一旦有PFF,處分嚴厲。
我服務將近40年的小兒科,全職教員上百,沒聽說過。唯有一次,一教員升等時,把履歷表中的一論文作者順序,改把自己名放第一,升等以後才被發現。雖沒被開除或公開處罰,後來黯然離開到其他機構當非全職的教職。
從報章或論壇上報導,台灣在國際發表論文頻傳PFF的醜聞。2006年12月, 有人被檢舉在著名的Cell期刊的論文繪圖造假。當時國科會主委認為「科學家都須為自己發表的論文負最終責任,教授不能以不知情而卸責」。可是事隔一個月,一論文投稿到知名國際期刊Caner,被發現有部分抄襲而遭退稿,國科會主委列名共同作者,他則以「事前並沒有真正看過相關內容」,非「論文抄襲案主角」,繼續國科會主委職,更在2011年升為中研院副院長一職。上面說論文掛名一旦出了問題就得負責,做到嗎?
最近醫界及學術界的頂頭上司,教育部、衛福部及國科會部長級首長,有些最主要大學的校長,牽連到論文詐審、論文錯誤或論文抄襲等醜聞,有權威監督的機構首長涉案,涉案的官員及「領航者」,總會大事化小甚或沒事,沒受處分。只有底層寫論文者遭殃,被趕出機構。

上司犯錯屬下擔當

教育部前部長牽涉的論文詐審案,尤其轟動世界,醜聞在國際學術界仍被提及。讓台灣的學術聲譽大傷,更糟糕的是樹立了極壞的學術「典範」。

抄襲、錯誤及造假不當一回事,出了問題,首長沒事,責任可由低層擔當,有PFF前科的首長可晉升,是後輩學習的「典範」。這樣的首長如何監督屬下的PFF問題,在不求真的學術環境,怎可能會有新發現,會有創新的思維,離諾貝爾獎大概會越來越遠。
聖路易大學小兒科名譽教授
-----------------------------------------------------------
朱真一教授 在洛杉磯台灣會館, 演講” 府城掘寶記”
04/08/2014 BY TAPC1
2014年一月二十七日
“一月二十七日, 洛杉磯的台美人筆會, 與台美人歷史協會, 南加州台灣客家會很榮幸地邀請到朱真一教授, 在洛杉磯台灣會館, 演講” 府城掘寶記”. 談他最近整理出版了《府城醫學史開講》一書。因為他被問誰是第一位台 灣人醫師赴美留學?從此開始他的「掘寶」生涯,挖掘出來不只是府城之寶, 也包括了馬偕,很多台灣人在醫學史上的第一人。

現代的印刷、電話、電視、傳真、 email、網路社交媒體,改變了人的思考方式 及行為。他也談到了以這些現代的媒體工具, 如何寫、如何收集及更重要的「存疑、查證、求真」。一位求真, 求是的學者, 很親切, 有趣又條理分明的演講, 令人受益無窮, 引來大家的掌聲."
府城掘寶記
朱真一

前言:
約四年前,謝奇璋教授擔任《成大醫訊》的總編輯時,寫信來邀稿寫與台南有關的醫學典故,從此開始四年在《成大醫訊》連續刊登台南的醫學史文章,謝教授卸下 總編輯一職後,以後的編輯也循例邀請,繼續台南醫學史的話題。去年到成大當客座講座教授時,更趁機整理編輯了書稿。上一期本就寫了不少有關出版此《府城醫 學史開講》一書的經緯,以及林其和前院長的推薦序文。
書出版後,我剛好有機會返台參加兩會議,承蒙「心靈工坊」出版社及謝教授安排在安平的誠品書店及台灣文學館舉辦「新書發表會」,及醫學院書店的簽書會。當 林其和前院長到安平的誠品聽我講〈府城掘寶記〉後,吩咐我到成大時再講一次。因為匆忙未宣傳而鮮為人知,參加人不多,所以這裡再補充一些資料,在此醫訊寫 出,希望更多人會提供資料或給我尋找的線索。自己講自己時,總難免講些自己的好話(吹牛),不過仍可趁此提出此書中錯誤的網站地址。
常有人問我,這些資料如何找到?有次總編輯對我找資料的能力還稱讚地說「嘆為觀止」(註1)。甚至有人跟我說:「您應該去歷史研究所開課,跟研究生談如何 尋找資訊及判斷其真偽」。其實,醫學訓練對我探討歷史資訊很有用,就像診斷要正確,最需要的是找診斷的資料如病史、體檢、影像及各種檢驗等,再多思考鑑別 診斷,才能做最正確的診治。最近幾年雖已退休,仍在服務的兒童醫院當志工上課以及每次回台灣各小兒科演講,都強調鑑別診斷的重要性。

鑑別診斷歷史的資訊
有位前輩說,台灣的醫界及學術界,迷漫著太多的PFF,就是抄襲(plagiarism)、錯誤(falsification)及造假(fabrication),這種PFF的資訊傳達又廣又遠,影響深遠。所以如何懷疑所得到的資訊正確可靠又如何去查證,變得很重要。
2012年10-12月到成大當醫學院的客座教授,很高興在成大時,聽賴明詔前校長的演講,演講中他強調科學及學術,求「真」最重要,教學教「觀念」比教 「資訊」重要。接到那時剛出版的《成大醫訊》(2012年9月;23卷2期),林其和前院長寫「教育不是灌輸一大堆事實,而是一追求真理的過程」,非常高 興賴校長及林院長強調「真」、「真理」的重要(註2)。
同樣地,下面談挖掘府城的寶藏,也要多懷疑寶藏的真假,如何查證真偽、追求正確的「寶藏」很重要。撿到或挖到的「寶」,要懷疑是否真的是寶。聽到的資訊是 謠言否?家屬的信函可靠嗎?一些書籍文件甚至學術界的著作如上所言,不少抄襲、錯誤及造假,要多多存疑,廣去查證。下幾節談的經驗多少會討論這些問題。無 論臨床工作、醫學研究或探討歷史都要記得正視「資訊的正確可靠」(註3)及「存疑、查證、求真」(註4)。

無心插柳柳成林(蔭、影)
上期及上面談過,出版此書是「無心插柳柳成林(或『蔭』、『影』;我比較喜歡『林』)」。其實比4年前這更早,就去探討台灣的醫學史,多少還是跟府城有 關。因為有次被問誰是第一位台灣人醫師赴美留學?我再轉問很多前輩,可說沒人知道,一直到有次因提名林宗義教授為台美基金會貢獻獎,跟林教授談到這問題。 府城出身的林教授,提到也是府城的前輩的劉清風醫師,早早畢業於美國的醫學院。
開始去探詢此線索找劉前輩的資訊,第一個拜託請幫忙找資料的,就是我的府城同學,賴明哲醫師,前成大賴明詔校長的哥哥。那時聽說他要回台省親,請他回台南 之際,幫我問問劉清風醫師的資料。那時劉前輩早已逝世,逝世前又早不行醫,在醫界不活躍,大部分府城人士早已不知道他。到台南探問時,自然不容易問出所以 然來。
我也從此開始我的「掘寶」生涯,當然挖掘出來不只是府城之寶,連帶其他台灣早期的歷史文化、醫界典故以及從此引伸的資訊。1990年在當時剛創辦的《自立 周報》,我還寫過一文〈掘寶記〉,寫開始時如何「挖掘」台灣早期醫界典故之寶。此文後來也登在我的第一本拙著中(註5)。以後從挖掘的寶藏,陸續出版另兩 本醫學史的書(註6,7)

府城寶藏無窮
現代醫學從府城開始,早期最多的醫療宣教師在府城活躍。府城人士自然得風氣之先,台灣的現代醫學發展從府城開始。歷史最悠久,故事、文獻當然最多,可說寶 藏無窮。台灣醫療史上,府城有最多第一頭銜的人物,如上述的第一位美國醫學院畢業生,第一位赴美進修的醫師前輩,第一位留學加拿大、法國、德國的的前輩, 第一位去香港學習現代醫學的牙醫,都來自府城。
更多台灣現代醫學黎明期的故事,如第一位來台的醫療宣教師馬雅各,第一間醫學診所及仍繼續持久的醫院,第一位女醫師,台灣人最早跟傳教師醫師學習現代醫學 的「洋醫」們,第一本羅馬字醫療教科書,第一所「醫學校」,台灣人第一位「醫學教授」,第一本醫學史等等,都是醫學史上很有趣的寶藏。
以上提到的各項在這本書中提到不少,但是仍有很多還沒或還不夠詳盡地去探討,各種寶藏仍深深地埋藏於各地等待挖掘。所以此趁此文呼籲,不只我,大家都可投入挖寶工作,我這裡寫出的東西,算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

何時何地都可挖掘府城寶藏
「印刷術改變人的思考方式」,同樣地電話、傳真、電視、email、網路到最近各式各樣的社交媒體,都一步一步地改變了人的思考方式及行為。這些較新的資 訊傳播技術,讓挖府城的寶藏有興趣的我,方便很多,尤其我最有興趣的台灣跟歐美的交流典故。我因此可以開始而且主要在國外挖掘,而這幾十年的「掘寶」術, 一直在轉變中。
要挖掘當然「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在各地,也要有「何時何地去挖掘」的態度。找資料及找人當然是第一步,打電話、用信、fax、email等各種方式去尋 找。剛開始時,寫信靠手寫,還好那時已有Xerox機可複印,可郵寄多人,還沒有email而且連傳真也還沒盛行。記得有時緊急要聯絡時,還要到醫院執行 長的辦公室登記才能使用,全院才一台傳真機。我相信台灣人中,很少人寫信的數目超過我。
就以找到劉清風以及其他人物或典故的資訊為例,因為我寫信到當時的台美人的報紙《公論報》及《太平洋時報》,寫報導登找人找資料的聲明,那時常參加台美人 的各種聚會如同鄉會、校友會、客家會、醫師會、教授協會或夏令營等,散發「尋人、找資料」的影印「廣告」,放在集會明顯的不同地方。劉清風醫師的子女,另 一次有位年長的老輩跟我講,我名單中的一位早期留學生是他的同學,不少的資料就是因為看到這些的「廣告」來信聯絡。當然還有更多如下討論,挖掘寶藏的良 方。

子女或其他家屬的資訊
子女、其他親友人回應後,自然跟他們寫信、傳真、email,打電話或親自訪問等種種方法聯絡。為得到更多資訊,如下幾節說明,我還安排子女或親友來參加討論會,也邀請他們投稿到雜誌,尤其當時我主辦的雜誌《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會刊》。
一般而言,日本人的家屬反應最熱心,資料較正確。最先於《成大醫訊》報導肺吸蟲跟台南的關聯之資料,就是我跟研究肺吸蟲最有成就的橫川宗雄的遺孀通信而得 到的資料。日本人戰前有關寄生蟲的研究,不少又經過橫川夫人的「義妹」(日本稱法,她弟弟的夫人),因此又靠他們跟中川幸庵的子女聯繫,而得到不少的資 訊。
在馬偕牧師來自加拿大,聯絡上在加拿大的馬偕孫女,跟她通信了很多次,她回答我一些我的疑問。當我只提到加拿大的長老教會母會有報告馬偕疾病的幾種信件, 母會無法替我尋找。我並沒請求,她自己主動去母會找出那些信件,影印寄給我。同樣地當我寫羅明遠醫師(Dr. Robert McClure)時,輾轉找到他出生於台北的兒子,寫信去找他,他年紀已大又生病不能回信,不過還吩咐他的朋友打電話給我。

跟其他的資訊一樣,不見得從家屬得到的資訊一定正確,從我個人收集的經驗,不少人自己或家人造假,所寫的資料「膨風」不少。有些只是家中的傳說,雖不是故意,不一定正確,仍要多方查證。一般而言,台灣人較不注重正確性,習慣於馬馬虎虎,供給的材料要多方查證。

找機構如學校、校友會等
找到初步資料後,我去找有關的機構如學校、校友會、醫學會,不論台灣、美國、日本都有好資料,但不同的機構的反應不同,有些須緊「逼迫盯人」地追求才有辦 法得到。我去信Indiana大學醫學院及哈佛大學的校友會探找劉清風及林炯東(安息)兩前輩的消息,就有不一樣的回應。
Indiana大學校友會很幫忙,不但回信,還自動把當時仍可能生存的10 位同班(1926年醫學院畢業)校友名單送給我,我寫信給那10位,有3位回信。其中一位寫長信,還加寫他如何跟劉清風的女兒聯絡,但不是每個學校或機構如此友善。
找林炯東的資料時,發現他的一篇論文出自哈佛大學,當我向校友會詢問,他們不願找,對早已過世20幾年的前輩,說若沒當事人的同意,沒法進行探查。這當然 只是藉口,只好找內線。找哈佛的教授去校友會訪問,哈佛的教授就能使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找1950年代的資料,資料雖不多,最少找到林前輩從前只當過一學期 的特別學生,不是家屬信中所說,得到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
日本的學校或機構一般而言,必較熱心,去信學校校長(總長)、醫學部部長或醫學會的會長,雖不能親自回信,吩咐其他單位回信提供資料。仍有少數日本人或機 構,還有從前看不起台灣的心態,譬如曾找到一位在日本學術機構很有成就的台灣人的子女,去信幾次都不回信,我知道有些人怕人知道他們是台灣人的後裔。另一 日本人早期曾來過台灣服務,以後回到京都大學學術界很有成就,當到京都大學附屬醫院的院長及專科學術協會的會長,京都大學較傲慢,去信幾次都沒回信,但學 術協會會長,提供不少資料。
台灣的學術機構雖有些很幫忙,整體而言是我接觸中最差勁的國家,越老大則越傲慢,而且愈高職位者愈高傲,幾番去信不理。當然他們很忙,美國、日本大學的校 長、院長或主管也一樣很忙,他們會交給秘書或其他單位處理。台灣的醫學學術機構領導人,一般而言,受過日本教育越多的越會回應,我那一輩前後或比我年輕輩 就高傲多了。

寶藏來自各樣各式的書及文件:圖書館及網路
書的資料當然是最初步寶藏的苗頭,現代醫學從歐美的醫療宣教師及英國來台的海關醫官開始,教會及其他歐美曾來台過的人士或其他人寫他們的著作,有不少的寶藏。新樓醫院或教會出版的書籍或期刊,就找到不少府城的寶藏,拙著中已討論不少。
早期到過台灣的外國人寫的書或期刊之文,埋藏不少寶藏,說埋藏因為要找的資料不一定明顯,要去挖掘才會出土。因為很早期就出版,很多早已沒版權,從國際網路可以免費下載早期的英文文獻,包括一些書/期刊。順便一提,很多的寶藏,一樣地深深地埋藏於網站中,更要去挖掘。
上面談到書或期刊,除了少書從書店或網路可以買到,最重要最多的寶藏,仍是深藏於圖書館及網站內,府城寶藏廣藏世界各地。分藏有其好處,因此我在美國可尋 獲,但分散太多,就不易把資訊收齊全,單一的圖書館或網站不可能會收存很多的寶藏。現代的資訊搜尋辦法,尤其近年來的國際網路就可以補救這種分藏的缺陷。
在我服務的聖路易大學,雖退休多年,因仍有名譽教授的身分,跟以前一樣可以利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圖書館的服務中,有一「館際借書服務 (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幾乎美國所有圖書館有的書,世界各地找得到的期刊文章,不管是哪種語言,只要有書名或文章所在的期刊或文獻,除了偶而因是善本或珍藏 本外,幾乎都可透過此館際借書服務室,借到或得到複印文獻,我自己又不必出資,方便我得到不少資訊。
我們St. Louis大都會,憑我的學校身份證,還可以到鄰近的圖書館借書,我就去同城市的華盛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館內自由瀏覽及借書。其實其他學校如史丹福大學的圖書館,我幾次到加州時,也一樣肯讓我有短期進入藏書室及借書的權力。
有些資料尤其一些學位論文,並沒正式出版,因數量多,當時只能以Microfilm儲存,不像現在很簡單地可數位化儲存。若要找早期的論文。只要有書/文章及作者資料,一般而言館際借書服務室,仍可找到文章及印出來寄給我。

歐美文獻
說到此Microfilm,順便來談歐美人士,就是人不在或不曾到台灣,不懂中文或台灣語言人,很努力地去收集台灣的資料。一位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主要靠 在加拿大教會的資料寫了一博士論文 ”Geoge Lesle MacKay: Missionary Success in Ninteenth-Century Taiwan”,我在 Microfilm 檔案找到,這資料好像沒出版。當我看到這論文時,曾上網找作者,他那時已過世,以後沒繼續台灣的歷史研究。類似地,找資料時,不時看到外國人對台灣有深度 研究的書或期刊文章發表。
下兩例想說明,不少歐美人士對台灣的資訊保存收集很有貢獻。圖4的一本書雖然在台灣發行,本是一位Oregon州立小學院的圖書館學教授及圖書館員,他從 歐美文獻收集了1945年前,上千位到過台灣的歐美人士。他大概不懂中文或日文,都可收集到這些資料。後來中央研究院買了他的收集資料的版權,出版一書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 to 1945;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註8)。我十幾年前,因看到最少兩位日據時代的歐美人士不在名單中,找到作者詢問。他說一位可能是常駐中國福建的外交官員,有事才去台灣,有位日本機構 聘請的歐美人士,沒有外國文獻紀錄,所以他沒查到。
另一類主要在網站找到,有些外國機構,The Reed Institute,收集跟台灣有關的英文資訊,資料來源仍主要來自歐美文獻,此網站首頁可看出他們收集不少早期台灣的地圖、文章、圖片等。有關台灣早期 的外文文獻,分散於舊出版物或期刊中,本很難找到這類文獻。這類網站收集轉載有關台灣的各種文獻,尤其台灣早期跟歐美交流的資訊。這一類的網站其實不少, 這只是一個樣本,不少的海內外台灣人、日本人、中國人及其他地方人士,有不同類別不同語言的收集網站。

參與社團活動、演講及廣交朋友收集資料
為了收集資料,如上討論我很喜歡參加一些在美國的台灣人社團活動,除分發「廣告」外,還主動要求演講或討論會中發言。因從事學術醫學,經常有機會到外地參 加學術性會議,不論台灣或北美,我經常要求參加當地的社團活動,一樣地散發「廣告」及參與演講會。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新線索或寶貴的資訊。同樣地,台灣人尤 其醫界人士到St. Louis 來,我也盡量安排跟他們接觸。
外地來人時,不管什麼場合來,經常邀請他們參加,我或此地社團主辦的座談會或演講會。成大前醫學院黃崑巖路過St. Louis時通知我,我馬上聯絡主辦此地醫學會/教授協會請他演講(註9)。同樣情形下,安排過成大韓良誠及王乃三兩教授與我們此地的醫師、教授們舉行座 談會,當然不一定是我主辦的,跟其他醫學院/醫院或機構的師長、前輩或朋友交流的機會一樣也不少。
找資料由很多人幫忙,不少從未見過面。網路很重要,真正瞭解網路的「國際」性。不管在台灣、北美甚至於歐洲及其他地方,都有不少人幫忙。供給或幫忙找到資 料的師長、前輩、朋友算都算不完。不是故意在此寫成大的好話,成大機構或教授們,一般而言不僅醫學院,其他的如歷史系、台灣語文系很願幫忙,不像有些老大 的大學或機構那麼傲慢。

為找文獻學習台語羅馬字/求助日、德文高手
因為早期的現代醫學跟長老教會有密切關係,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學習Holo台語羅馬字對搜尋早期的資料非常有用。雖仍不能完全掌握及瞭解全羅馬字的文 章,對漢羅並用的Holo台語已無甚困難,若花時間慢慢看,幾乎可看懂的全羅台語的短文。要引用時,怕會錯意,只好慢慢看,有時我自己先「翻譯」,再找資 深懂羅馬字的朋友,尤其教會人士幫忙解讀有錯誤否。
同樣地,挖掘早期的醫學史的寶藏,日文也要懂些。我是1946年才進小學,第一年次完全接受中華民國教育的學生,沒有受過日文的教育。上學時連アイウエオ 的日文假名都沒學過,大學時自修的日文,多少派上用場,主要仍靠漢字及簡單假名去瞭解。一旦要完全瞭解只好靠母親、長輩、朋友及日本同事的幫忙。要跟老一 輩的日本人寫信,英文曾被會錯意,以後若有實質重要的信函,常請人翻譯為日文再寄出。。
上述幫忙的師長、前輩、同仁、朋友(包括只通過信的網友)說也說不盡。德文學過兩年,上過補習班,幾個字或幾句時,還可查字典。雖很少須看長篇大論,偶而還是碰到,找留德的朋友幫忙外,有次還從網路找到一位新聞局的駐德國慕尼黑新聞處的職員,
他幫忙收集資料及翻譯,兩人一起發表一論文(註10)。

錯誤處及須改進地方
以上都是寫自己的「努力」處,多少都是講自己的好話(吹牛)。其實這本書出版後,知道會有些錯誤,因為種種原因,要趕時間出版。編輯更改不少章節的安排,因出版公司的慣例不同,文獻要重新安排,顧此失彼下,每次校對都有些錯誤。知道出版後仍會有些未盡理想的錯誤。
非常高興府城人的王立楷醫師,花了很多功夫,詳細校對,發現不少錯誤,因編輯、排版、印刷的錯誤出乎我意料之外之多。總之還是因為不小心,抄寫資料遺漏或 誤解處,大部分是安排或打字的錯誤,無論如何仍是錯誤,很丟臉。不過錯誤須讓人知道,刊登此書的更正在我部落格內(註11)。
王醫師詳讀下,有些仍不瞭解處,可見我寫得不明白。我特別在我的部落格刊出我向王醫師解釋他讀後不明瞭處。請有此書者看上更正及附上一些解釋或能幫忙您瞭 解。我非常感謝王醫師,我「聞誤而喜」,因為這樣才能更正進步。再次說明,沒仔細好好地校對,粗心大意仍是錯誤的最大來源,無論如何以後要更加小心。

結語:
研讀歷史,探討歷史有什麼好處?除了探討歷史及故事有興趣外,對社會有什麼好處?對人類的發展有什麼影響?歷史寫錯的有那麼重要嗎?「以古鑑今」或「前事 為後事之師」就是研讀探討歷史最重要的宗旨。看我討論從前日據時代的鴉片問題,總編輯就說「不禁連想到目前的毒癮問題」(註1),這就是歷史要正確的道 理,因為會影響以後處理目前或將來的問題。不能「祇是試圖把故事寫得吸引人一些,就沒認真去想科學的證據」而「的確有點虛構」,更不能「這些差異還無傷大 雅」的心態(註2,3,4)。
府城,當然不只府城,寶藏仍可說無窮盡,尚待挖掘。大家一起來努力。 最後,更歡迎大家繼續來信、來電或E-mail給我,請多多指教並提供資料和線索。早期台南醫學史從各個角度都可以深入探討。在此,先謝謝大家,我的E- mail:chuj@slu.edu和aljychu@yahoo.com(請寄送兩處),Fax:314-268-4081,住址:Dr. J. 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63104,再次謝謝大家的共襄盛舉,請協助提供更多資料。

參考文獻:
1. 徐茂銘:編後語。台灣醫界 。2006(10月);49(10):124。
2. 朱真一:存疑、查證、求真(1):前言–神話、誤診及偏方。當代醫學。2013;40:318-321。
3. 朱真一:正視醫學資訊的正確可靠 (一);談《讓歷史教我們醫學》之一章〈打開二十世紀醫學的四面窗–從四個意外發現的醫學小故事談起〉。當代醫學。2011;38:148-153。
4. 朱真一:存疑、查證、求真(7,總結)–「溫故知新」的補正;存疑查證「權威」
。當代醫學。2013;40:812-818。
5. 朱真一:掘寶記。在朱真一: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台北市,望春風文化。2004:228-232。
6. 朱真一:從醫界看早期台灣與歐美的交流(一) 。新莊市,望春風文化,2007。
7. 朱真一:臺灣熱帶醫學人物故事–推動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1.
8. Otness HM: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 to 1945;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99.
9. 朱真一:黃崑巖教授二十年前的演講。成大醫訊。黃崑巖教授追思紀念文集。2012:
90-91。
10. 朱真一、陳克敏:從醫界看早期台灣與歐美的交流(九)–早期來台灣的德籍人士(1):昆蟲學家Hans Sauter (紹達;エツチ、サゥタ)。台灣醫界。2007;50:346-350。
11. 《府城醫學史開講》更正。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5481.html
--------------------------------
旅美客家名醫朱真一博士回國回鄉用客家話巡迴演講[糖尿病&蠶豆症]
◆旅美客家名醫朱真一博士回國回鄉用客家話巡迴演講[糖尿病&蠶豆症]-客家委員會 部落格-台灣客家電子報 - http://goo.gl/bjQ9Vu
-----------------------------
台灣歷史的詮釋權及扭曲/朱真一
作者: 東門教會 日期: 2011-07-03 22:28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去年年底看台灣報紙的報導,監察委員黃煌雄指出,中國近年來全力推動台灣史研究,台灣應謹慎因應,掌握台灣史的詮釋權。我們不但要防範中國的企圖,台灣人還要注意國民黨政府以及美國人的扭曲。我還注意到一些目前掌握書刊出版權包括學術界的一些人的偏見。以我熟悉的台灣醫學歷史為例。

台灣的現代醫學不是由中國大陸移植過來,也不是美國人創造的。最近網站上看到一本由ABMAC(美國援華醫療促進會)出版的書"Health Car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1950-2000"。該書目錄第二部分"Pioneers i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Health Services in Taiwan" 有13章,除了一章登杜聰明的舊文討論台灣醫學教育的發展,其他12章講台灣現代醫學的拓荒者(pioneers)都是跟美國有關的機構尤其ABMAC或農復會有關的計畫及中國來台人士,書中所說的拓荒者是劉瑞恆、George Humphrey、葉曙、顏春輝、許雨階、盧致德、Gertrude E. Hodgman等。難道台灣的現代醫學服務(Modern Health Services)幾乎全都是中國人或美國所建造 (Creation) 的?沒有非美國的歐美、日本或台灣的醫界人士?

我們不要讓台灣國民黨政府、中國政府、中國心態人士以及美國人扭曲台灣的歷史。台灣的現代醫學,從 1865年醫學宣教師Dr. James Maxwell(馬雅各)及1886年的海關醫師Dr. Patrick Manson(萬巴德)到台灣服務開始,接著日本政府大力推廣現代醫學。常看到一些歷史學界的報導,愛說這些台灣現代醫學的啟蒙人士,只是為了傳教或為帝國主義服務。

來台灣的歐美醫學宣教師及海關醫師是台灣現代醫學真正的拓荒者,以學徒方式訓練外,還在1880年代嘗試過一期正式用英文訓練西醫的教育課程。戰前就有40多位主要是英國或加拿大的醫師來台過,如馬雅各及二世醫生父子、萬巴德及大衛醫生兄弟、蘭大衛醫生(Dr. David Landsborough)父子、馬偕牧師(Rev. George Mackay)、戴仁壽醫生(Dr. George Gushue-Taylor)以及羅明遠醫生(Dr. Robert B. McClure)等等。

這些歐美醫師無論他們主要為傳教或為台灣的歐美人士服務,對台灣醫學的貢獻良多,探討他們服務台灣人的精神,會使我汗顏。他們留下來的Legacy(遺教),尤其是犧牲服務的精神,仍在台灣傳承。

日本佔據台灣後,更用公權力積極推廣現代醫學,建立醫療制度,改進環境衛生,推動公共衛生,對醫學教育尤其認真。我們應該感謝不少日籍早期醫師的服務精神,譬如到山地的公醫及醫學教授的敬業及認真工作的精神。有些幾乎晝夜不分地苦讀或埋頭研究或工作,他們貢獻了及影響台灣醫界深遠。不少台灣人秉承來自早期日籍醫師或學者的身教,更影響後輩的學生。

熱帶醫學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台灣就有不少有貢獻的人士,日本對熱帶醫學有其殖民南進政策的考量,最優先重視,曾在台灣工作過的Patrick Manson、中川幸庵及橫川定是世界級的重要大師。戰後熱帶醫學更發揚光大,如撲滅瘧疾就由1945年前後幾年,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的13位醫師專心且熱誠地投入而成功,他們還繼續到世界各地服務。

熱帶醫學的專家中,ABMAC的書只提許雨階博士是現代醫學的拓荒者,甚至有人標榜許雨階是台灣熱帶醫學之父。這背離台灣的醫學史事實太多,台灣熱帶醫學從更早的歐美及日據時代人士就成就輝煌,絕對不是中國人來台後才開始,謝獻臣更是戰後熱帶醫學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台灣的現代醫學不是由中國大陸移植過來,美國對戰後台灣醫學影響至鉅,不過台灣的現代醫學不是美國人所創建。早期歐美及日籍醫師留下的Legacy,在台灣醫界人士中傳承。台灣醫學的傳統及承續不應該忘記他們的貢獻。歷史不應該切割,更不應該扭曲,歷史能給我們很多寶貴的教訓。

http://tinyurl.com/y8cghza有較詳細的討論。最近服務台灣人民20幾年的蘭大弼醫師逝世,看歷史學界上討論醫療宣教師,大都放在殖民或半殖民的框架中。我發表的文章中,對醫療宣教師說的一句話「非常尊敬及佩服」,就被批評說我對他們「過譽的描述」或「神格化」。非常不以為然,再度寫下此感想,更呼籲大家注重正確的歷史,掌握台灣史的詮釋權。

註:作者執教St. Louis大學小兒科,本文刊登於極光 Aurora181期(3-23-2010)p10-11。
-------------------------------
聖路易醫師朱真一 種菜高手
記者周密/聖路易報導
May 17, 2014 06:00 AM | 2076 次 | 0 0 評論 | 7 7 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北美台灣婦女會聖路易分會前會長黃秀華(前排左起)、現任會長章美茜感謝朱真一與大家分享寶貴經驗。(記者周密/攝影)

北美台灣婦女會聖路易分會前會長黃秀華(前排左起)、現任會長章美茜感謝朱真一與大家分享寶貴經驗。(記者周密/攝影)
北美台灣婦女會聖路易分會日前在醉心市府中心會議室舉辦講座,邀請種菜高手、醫師朱真一演講。提倡「種菜養生」的朱真一,和大家分享健康與種菜的密切關係,更大力推廣「苦瓜」不僅美味養生,更能作為社交的最佳伴手禮。
這場演講,也是婦女會新會長章美茜上任後第一個活動,她特別邀請擅長家庭園藝的朱真一來講「種菜經」。

章美茜介紹指出,朱真一在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赴美後先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獲營養學哲學博士,後又繼續小兒科及小兒血液及癌瘤學訓練。1975年起任職聖路易大學醫學院及格藍濃樞機主教兒童醫院(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小兒科,2006年8月退休,之後仍擔任聖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朱真一強調,要活得健康有活力,一定要從「吃」著手。朱真一說,他都選擇吃最普通的東西,食材以粗、賤、易為寶,而不「進補」是最補的方式。他提到,和朋友去吃自助餐時,多吃蔬菜,少吃或不吃肉類,同時要避免「好吃」的誘惑,因為好吃的食品裡面,不是多糖,就是多脂肪、多鹽,有害健康。

想要健康,除了注意飲食,還要勤於運動,他認為做工、種菜比光是運動好。此外,常參加社交活動,將可防止失憶症,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等。

他強調,最好的退休養生方式,就是走路去朋友家,一群朋友聊天,回憶美好時光,然後吃家庭料理。

朱真一也分享他的「苦瓜兵法」。他說,苦瓜可以強身及減少疾病,而在種植過程中,每年要翻土、鬆土、弄平,製造及放置腐殖土,出汗出力,以後要拔雜草,要蹲要跪,更是最好運動。

苦瓜還有極佳的「外交魅力」,他說,幾乎各族裔都喜歡苦瓜,因此他利用每年多產的苦瓜,餽贈親朋好友,甚至捐出苦瓜,做為美國血癌協會、台灣文化活動的義賣品,都獲得良好迴響。

朱真一說,他過去四年回台灣時,先後應邀發表60多場演講,每次都是與大家分享「種菜養生」、「苦瓜兵法」等理念,各界反映相當不錯。

朱真一表示,一談到苦瓜總有說不盡的好話,不但美觀可當藝品,種苦瓜的好處更說不完,他強力推薦大家試試看,效果包滿意。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聖路易醫師朱真一 種菜高手
----------------------------------------------------------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主辦
帶一份關懷回鄉   系列講座2011之2
朱真一醫師《歷史‧文化‧醫學》演講
時間︰2011年4月3日(星期日)下午2:30~5︰00
地點︰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25號4樓「臺灣國際會館」

一、日治時代,台灣「鴉片戰爭」的意義與影響
1 台灣鴉片問題的來龍去脈
2 蔣渭水以「台灣民眾黨」組織對抗台灣總督府的鴉片政策
3 將台灣鴉片問題訴諸國際
二、認識「糖尿病」
1 從歷史與文化來看
2 糖尿病的預防與保健

朱真一醫師 Jen-Yih Chu MD,Ph.D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醫學士 (MD)
柏克萊加州大學營養學哲學博士(Ph.D in Nutritional Science)
現任St. Louis大學醫學院及Glennon天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名譽教授

朱醫師之專業領域為小兒科,小兒血液學及癌瘤學,營養學
其研究與關懷領域擴及台灣歷史文化各個層面
尤其是醫學史、醫學教育、人文、倫理,以及台灣客家文化
曾獲「王育德教授紀念研究獎助金」、「賴和文教基金會賴和紀念特別獎」等殊榮

專門著作:小兒科,小兒血液學及癌瘤學,營養學論文約70篇
文史著作:早期留學歐美的台灣醫界人士、台灣的熱帶醫學故事、看台灣文學寫台美人文學、海外客家台灣人的心與情………等等

朱醫師懷抱著回饋鄉梓的心意,應蔣渭水基金會邀請,在他返台講學的緊湊行程中特地安排兩個主題的演講——日治時代台灣的「鴉片戰爭」,內容具有時代意義且富趣味性;而認識「糖尿病」,則是對一般人非常實用的健康常識。
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部落格: 朱真一醫師醫學演講2011.4.3 - http://goo.gl/bNaZS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