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教改主張「廣設大學」 前教長嘆:不該讓專科亂升格
28年前教改主張「廣設大學」 前教長嘆:不該讓專科亂升格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vqH6I4
▲少子化帶來大學倒閉潮,外界將矛頭指向教育部。(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專題報導
1994年4月10日,學者和民間團體走上台北街頭,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等訴求,是國內首次針對教育改革舉辦的大規模遊行,這就是影響台灣教育體制深遠的「四一○教改」。
在喊出「廣設大學」口號的1994年,全台灣只有23間大學、35所學院,要考上大學確實是要「擠進窄門」。如今大專校院共計149所,其中大學126所、學院11所、專科12所,面臨「過剩」窘況。
考試院長、前教育部長黃榮村當年曾參與「四一○教改」,他直言當年主張「廣設高中大學」是希望增設公立學校,但台灣在教育上雖有左派理想,卻沒有左派的高稅入措施,同時也無能力及不願調整投入,所以後來大量將私立專科升格,這也和選舉亂承諾有關,才導致現在後果。
▲▼大學退場潮專題圖表。(圖/大生活中心)
根據教育部統計,20年來國內大學數量持續上升,自90學年度57所成長至110學年度126所;學院由78所減少至35所,主因是這段期間有大量的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再改制為科技大學所致。這些升格的私校也頻爆問題,高苑科大在5月遭踢爆菲律賓生黑工案,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學校;台灣首府大學也因未在期限內捐資,遭教育部宣布從111學年起停辦。
黃榮村指出,「四一○教改行動」四大主張之一為「廣設高中大學」,但當時是針對公立學校,而不是私立,隨後在1996年12月的行政院教改總諮議報告書,也出現呼應「四一○教改」文字,提及「我國的高等教育都應繼續擴充,最好的作法是由政府掌握公立學校部分,加以規劃,而讓私立學校部分自由調節,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考試院長黃榮村。(圖/記者湯興漢攝)
▲前教長黃榮村強調當初教改提出「廣設高中大學」是針對公立學校。(圖/記者湯興漢攝)
「當年講廣設高中大學是針對公立」,黃榮村強調,當初本意是希望提升「大學淨在學率」不到18%的狀況,但政府無能力也不願調整資源投入,所以從1996年起,開始政策性的讓專科升格,其中大部分是私立,從1996年到2000年,短短4年間大學和學院的總數從67爆增到127所。
▲▼大學退場潮專題圖表。(圖/大生活中心)
黃榮村說,從1998年開始,台灣出生人口已經開始下降,但大家卻沒被嚴肅看待,甚至在隔年的1999與2000年,仍大規模將40多所私立專科升格為學院,這是大選亂承諾的結果,當時社會觀念也推波助瀾,導致現在後果,「國民黨跟民進黨都不必講和自己沒關係。」
靜宜大學監察人、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指出,四一○教改的年代,台灣的大學生淨在學率的確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低,在教育部主導下,那時的確有廣設高中、大學的共識,但當時沒有任何單位提出20年後台灣人口預測數據,僅說未來設校培育人數要符合企業界需要,只能說現在狀況是當時大家造成的共業。28年前教改主張「廣設大學」 前教長嘆:不該讓專科亂升格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vqH6I4

64809156480916


德國技職雙軌制 企業育學徒
By 簡立欣,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1日, 2018
德國不到3成的人讀大學,卻是歐洲最重要工業經濟強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不迷信大學學歷,扎實的職業教育「雙軌制」,是德國撐起經濟命脈的主因。
根據教育部資料,德國不到3成進大學的學生主修以學術性的法律、社經、理工、農學等為主,占了總共7成。那麼其他沒進大學的青年學子都在做什麼呢?德國在台協會表示,德國職業訓練雙軌制是「撐起德國經濟的命脈」,德國義務教育從6歲到18歲,但志在技術,或是成績未達進大學門檻的學子,可以參加職業教育訓練。
這種國際注目的「雙軌制」職業教育訓練,主體是為期3年的學徒制,每周有3、4天在企業接受培訓,企業提供全部經費;剩下一天半才是在政府設立的職業學校裡學習理論課程,以及基礎學科如數學、德文和自然等。
學徒制的目標是取得約350種職業證照,多以製造業為主。一位經常出訪德國的台籍工程師說,在德國,連影印、裝訂都需要專業證照,「成品每一本都一樣大,絕對不會出現台灣影印店為了美觀而裁邊、卻導致每本大小不齊的情況。」注重細節,是德國製造業技術工人專業能力遠勝過其他國家的原因。
另一種較少人提及的全日制職業專門學校,重要性不如學徒制。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資料,這類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專門學校」、「專門高級學校」、「職業文理中學/專門文理中學」、「職業高級學校」等,以學校課程為主、業界實習為輔,多是服務業,如護士、老師、醫療助理等。
(中國時報)

高學歷貶值 削弱國家競爭力
By 簡立欣,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1日, 2018
高學歷不等於高收入!教育部日前公布台灣25至34歲青年專科以上學歷占比,是71.6%,比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35個會員國都高,更是德國29.6%的兩倍多;但2016年人均GDP,台灣卻遠低於OECD國家,且僅約德國的一半左右。有私校校長表示,高學歷只意味著學歷貶值,我們要趕快處理掉大學過多的問題,才有餘裕去思考國家競爭力。
我高教比率冠全球
教育部公布的「我國高等教育簡析與國際比較」,發現我國25至64歲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專科以上)人數從2006年35.2%上升至2015年的46.7%;其中25至34歲的高學歷人口2006年是55.9%,2015年攀升到71.6%。與OECD的35個會員國比較,我國青年高學歷占比不僅比OECD居首的南韓69.0%高,也比OECD平均41.8%高近30%,工業大國德國青年高學歷占比更僅29.6%
外媒點名地雷大學
日前的私校退場論壇,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李天任感嘆,台灣當年引以為傲的高等教育現在被踐踏得很厲害,還有新南向國家媒體警告學生別踩到台灣的「地雷大學」。
「世界在變化,無人公車、無人超市已上路,台灣這方面的學生在哪?物流、行銷產業在做什麼?」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表示,政府、學校都要面對現實,學校太多退場免不掉,若要輔導轉型就要給誘因,要趕快處理才能談國家競爭力。
2028年大學新生將僅剩16萬人,前教育部次長、醒吾科技大學校長周燦德妙喻,「池塘的魚就那麼多,公立大學撈完只剩魩仔魚、大鮕呆,龍華科大現在註冊率9成多,屆時都可能招不到學生,我們醒吾什麼也撈不到!」


提早國際接軌 大學新生出走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ZZsHiu

2017-08-11_2326252017-08-11_2326482017-08-11_2326192017-08-11_232520xcvxcvxcv  


錄取台大前三名學校為建中255人最多,其次是北一女中191人、師大附中111人,且今年錄取生來自6都的比例高達85.8%,凸顯城鄉差距問題

2017-08-08_221310

2017年08月08日12:04
106年考試入學分發今天放榜,台大統計,今年招生名額1690人,共取1733人(含外加43人),沒有缺額,錄取前三名學校為建中255人最多,其次是北一女中191人、師大附中111人,且今年錄取生來自6都的比例高達85.8%,凸顯城鄉差距問題
台大副教務長張耀文指出,去年台大共錄取1800人,今年錄取1733人,前三名學校仍和去年一樣不變,其中第一名還是建中,今年共有255人,較去年261人減少6人,其次北一女191人,較去年減少7人,另外師大附中今年111人,較去年減少13人。
此外,張耀文表示,今年透過分發入學錄取台大的考生當中,來自6都比例高達85.8%,主因是6都人口多,也吸引其他縣市較優秀學生前往就讀,導致來自6都的台大錄取生比例較高。(許敏溶/台北報導)


歐洲「工匠精神」,台灣行不行?
2017-03-09 06:00
推文到plurk

◎ 黃清泰
在我近三十年的教職生涯中,有二十七年在台灣最早實施學徒制的公東高工擔任教師及校長,期間兩度赴歐進修,接受瑞士木工師傅完整的職業訓練,以及考察德國職業教育整體環境。在瑞士期間,我白天在Fierma Zurfhur木工工廠實習,晚上則到伯恩技術學院主修木工師傅課程。
Fierma Zurfhur木工工廠裡的學徒,和我在公東的學生年紀相仿,年紀輕輕就確定人生職場方向,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接受職業指導,九年級就在企業當學徒,向師傅習藝,一個師傅帶領五個學徒技術與身教兼具。企業再送學徒到當地職校上理論課程,而職校的課程,則由企業與學校共同設計嚴謹的學程,這種學徒制又稱雙軌制,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術人才,是歐洲普遍的職業教育制度,瑞士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接受這樣的技職教育
學徒在工廠實習是有支薪的,並符合當地法令,透過這樣扎實的訓練,瑞士人從年輕時就開始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對於專業非常尊重,因而培養出工匠精神,難怪瑞士、德國能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但這一套在台灣行不通,公東高工創校之始,就發現學生到校外工廠實習會被當成廉價勞工,學不到技術,所以公東高工才會自設「實習工場」,把德瑞學徒制本土化,代替教育部所實施的輪調式建教合作,長年在國際技能競賽中奪得首獎,但這樣會加重學校的設備及師資的負擔,以至於在我離職之後,公東在各方壓力下廢除學徒制。
台灣技職教育的環境以及勞動神聖的觀念,多年來都沒有多大進步,筆者一路走來,深感憂慮啊!
(作者為公東高工前校長、瑞士伯恩技術學院畢業)


 

2015-01-20
◎ 莊雄吉
中國國民黨立委暨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蘇清泉,驚世言論包括:餿水油、工業用油、皮革油只要經政府檢驗過關就可以吃;醫院急診室醫生「太白目」才被揍;台灣核電廠應多蓋一些,最少要有十二座反應爐;去年九合一選前更影射台大醫院醫生涉及活摘器官等而遭到強力批評。
近日,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宣示撙節開支,除了由自身做起,並下令市府官員爾後出國,搭乘飛機只能坐經濟艙,若需要搭商務艙,差額要自己負擔,蘇立委質疑說「如果一味的省錢,造成官員旅途疲憊、精神不濟做一些錯誤或不好的決定,這樣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蘇清泉這種理由,分明是自己腦袋不好還怪屁股。看看台積電員工出差也只能搭經濟艙,可是營運績效永遠NO1,影帝周潤發出國搭機從未坐商務艙或頭等艙只坐經濟艙,可是所演電影票房叫好又叫座。
蘇立委這些荒腔走板的問政資訊,我們納稅人才驚覺,選你這種白目立委,才是我們得不償失吧!(作者為台中市四季早泳會會員)

柯P之眼-見弊就是弊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柯P上任首都市長才二十五天,揭弊查弊、誓掃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積案、直接打臉富商巨賈,一股強大的柯P新政旋風,掀起驚濤駭浪,柯P浪濤掃到之處,無論官商,莫不心驚膽跳!其中有鬼者,更是雞飛狗跳!
柯P之眼—見弊就是弊!
其實並非柯P獨具「神眼」,而是大家對亂花錢的公共建設,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默認公家做事比民營貴,首都更貴很大。因資訊封閉、官商學一體包山包海,以合法粉飾非法,以不平等合約保護既得利益,看得懂的行家,即使看不慣官商交相賊,也無可奈何;有權監督者睜一眼閉一眼,罵罵就算,竟成「見弊不是弊」。柯P以素人凡眼看出弊情多多,還了「弊就是弊」真面目!
柯P之怒—見弊就嗆!
數十年來首都市長,除了四年民進黨掌政,都是國民黨執政,尤其近十六年,馬英九、郝龍斌接連掌理,市議會更是國民黨長期掌控,長期執政問題很大,透過不正當的權力行使,形成盤根錯節的資源支配體系(共犯結構),別人不能的,那些人能,而且膽大包天,吃乾抹淨。像前市議員楊實秋指出的美河市、太極雙星、台北文創大樓三大奇案等等,不就是這樣形成的嗎?
柯P面對如八爪怪獸的政商支配體系,不正當、不合理、不公平、予取予求宰制公共建設,當然怒氣飆高,發獅子吼直嗆!
柯P之火—人民期待烈火燒盡弊情!
上任二十五天,柯P揭發、交查、直嗆的前朝案件,至少二十多案,何只三把火,三百把火也燒不完舊弊,而舊朝政商既得利益支配體系的大反撲已蠢蠢欲動,令人擔心柯P團隊是否頂得住陰狠毒辣的反撲賤招。
除弊才剛開始,人民莫不期望柯P之火,烈烈燒盡積弊,還台北一個清明的天空!(胡文輝)

周美里/進步人士的霸權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周美里/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召集人
教改廿年來,「廣設大學」政策導致台灣過去優質的技職教育崩盤,大學文憑史上最廉價。這些功過尚未在社會上好好討論、檢討改善,就急著推出教改續集「十二年國教」,令人錯愕。
設大學推動者動機應是良善的。擁有高學歷的教授們「貼心」地認為,大家想上大學而上不了很痛苦,就心生悲憫,要求政府廣設大學,讓大家都有大學唸。可是這些菁英教授們不知道,普羅大眾想的不一定和他們一樣,教授的價值也不一定要成為普羅大眾的價值。卅年前台北工專的錄取分數就不輸建中北一女,家長學生的價值選擇很清楚,一向就不是獨尊大學。
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也不是靠金字塔頂端的知識份子,而是靠學有專才、技職教育的中堅份子!但是,當他們默默為台灣打拚時,一群留學歸國的教授們醉心美式自由風,推出和台灣現實情景脫節的良善美意—快樂學習、廣設大學,竟然成了殺手毀掉我們一代的技職人才,同時也毀掉大學教育,導致人人是大學生,個個22K的慘狀。
惡性競爭當然是壞事,聯考壓力也是事實。但是哪個國家大學不是菁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那麼,希望人人上大學有錯嗎?問題是,「廣設大學」背後隱藏的「潛規則」,不就還是以學歷論高下、論人生?否則沒上大學有什麼不好?升大學又有什麼好呢?只不過是不同的興趣不同的選擇,根本和能力、價值沒關係的啊!更何況爭大學窄門的本來就是社會的少數人,一向就有很多學生優先選擇技職教育。結果,大聲疾呼打破學歷主義、升學主義的大教授們,恰恰好就成了「學歷至上」(潛意識或有意識)擁護者,推動了一個最虛偽、最形式化的「學歷主義」—只講大學文憑,不講實質內函的大學教育。
同樣的,十二年國教打著「不要分分計較」、「打倒菁英學校」的大旗,其實骨子裡就是最計較分數(把樣樣都化為分數,連志工時數、體適能、社團幹部都是分數);是最在乎所謂「明星」學校(不明就裡把公立明星學校當洪水猛獸打,變相鼓勵私立貴族學校,讓教育階級化)。
無論是之前教改想要人人上大學,或現在十二年國教想要人人上明星高中,邏輯一貫,都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就是︰企圖用少數人的價值觀強加在所有人身上,並且企圖用政治力、以制度設計來「分配」學生選擇什麼學校、什麼人生;不相信人民會自己做自己最好的選擇,要強迫他們做「教授們或政府覺得對的、好的」選擇。這種「獨裁溫床」的思想,不但沒人批判,竟還常常是出自一批倡議公民社會自許為「進步人士」的教授們;一方面強加自己價值在別人身上,一方面要促進公民社會推動民主?在「進步人士」的「霸權」下,台灣的公民社會真是遙遙無期。

石之瑜/北京對海峽中線切香腸?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
北京最近以航空路線擁擠為名,公布了幾條新的航路,逼近了台灣海峽的默契中線。過去只有在政治緊張的情況下,才會由解放軍機沿著中線進行飛行訓練,現在則宣布要以民航機的常態飛行作為靠近中線的理由。一旦施行以後,為求飛航安全計,其他飛機若要保持適當距離,勢必要迴避到中線以東,於是在無形中等於實質消解了海峽中線。
這樣的航空路線是以民航擔綱,所以不能稱之為軍事脅迫,然而卻是棉裡針,將不可避免在台海上空發展出了新常態。
面對這種不飛過中線但卻消解中線的宣告,無異於把台灣所習以為常的一部分空域當成了中國整體領空的一部分在行使,形同是宣布了一個軟性的台海防空識別區。也難怪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大聲疾呼,要求馬英九面對此情況,要堅持維護國格。
蔡英文所謂的國格,就是以台海中線為假想主權疆域的台灣國格。但她需要進一步發展的是一套國格轉型論,畢竟海峽中線默契原是國共內戰的產物,她希望在國共已然和解的十年之後,重啟並鞏固國共內戰的遺緒,這是否適合作為台灣國格的內涵,應是見仁見智。
蔡英文須提出國格轉型論
大陸在台海上空沒有劃定任何防空識別區,是歷史因素,而台灣則劃有防空識別區,可是解放軍在其中活動從不會事先知會台灣。儘管如此,這次民航路線的規劃,卻仍將在台灣政壇引發持久回響,在概念上足以「軟性的防空識別區」稱之。
軟性的防空識別區有如下幾個特點:1)非使用軍事航空器,而是民用航空器;2)名義上航空器不過中線,實質上過中線;3)沒有防空識別區的名義;4)在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內活動。軟性的防空識別區比直接宣布防空識別區更適合台海,是因為東亞形勢脆弱,承受不起。
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潰敗後,國共和解所打下的兩岸和解通路,已經失效。不但國民黨能否重振啟人疑竇,就算重振,是否將改弦更張來擁抱當下的反中潮流,甚至自行拆除陳倉暗渡的國共和解默契,也不無可能。由於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大陸政策上趨同,朝野大陸政策益趨堅定,對進一步的政治與經濟接觸不再讓步,北京只剩片面行動的選項。
北京如何能循序漸進又避免過度刺激,需要創意。過去台灣的拿手本事之一,就是以切香腸的方式顛覆國共默契,當年的一個中國乃在過去廿年間淪為台灣的政治禁忌,九二共識也變成親中賣台的象徵。但現在台灣既然轉攻為守,難道是輪到北京切香腸了?邁向台灣海峽防空識別區軟綿綿的這第一刀,切的是否就是第一片?

楊坤樵/為受刑人打開法院大門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05
楊坤樵/臺北地院法官
傳統行政法有所謂「特別權力關係」的理論,指特定群體與行政間具有高度的從屬關係,行政得不經立法,片面以自訂的規則限制他們的自由、權利,他們應盡的義務變得不特定,範圍有無限擴張的可能,行政擁有懲戒的權限,但他們卻欠缺相應的司法救濟途徑。相較於一般人民,他們被吸納為行政體系的成分,不具一般的權利地位。學生、公務員、軍人、羈押中的被告、受刑人等,都屬於這樣的群體。
這個源自歐洲中古時期,描述領主與家臣關係的理論,已不見容於現今法治國家。大法官在臺灣人權發展史上重要的貢獻之一,就在於打破「特別權力關係」,尤其是為這些群體開啟法院的大門,包括:釋字第187、201、266、312號解釋關於公務員公法上財產請求,如退休金、考績獎金等;第243、298、323、338號解釋關於公務員身分及其他重大處分,如免職、級俸的審定等;第430號解釋關於現役軍人身分存續;第459號解釋關於役男體位判定;第382、684號解釋關於大專院校學生身分及其他處分,如退學、記過、禁止張貼海報等;第653、720號解釋關於受羈押被告在看守所的處遇,如隔離、通信限制等;第691號解釋關於受刑人假釋決定。
凡此種種爭議,法院均應提供司法救濟的機會,透過法院審查,漸次改善、提升他們的從屬地位。
行政法院在大法官解釋的基礎上,不乏佳作,例如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曾有判決肯定監所拒絕受刑人寄發書信或回憶錄的行為屬於行政處分,應受行政法院的審查。但最高行政法院卻認為,受刑人與尚未判決罪刑確定的在押被告不同,監獄對受刑人通訊與言論的管制是為了執行刑罰限制人身自由或生命權所附隨的效果,沒有產生新的限制,不是行政處分,受刑人不得循行政救濟程序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
這見解顯然未能體會大法官解構特別權力關係的努力,甚為可惜。限制受刑人的人身自由,固然是刑罰執行所必然,其他憲法保障的自由權利,例如居住、遷徙、就業、集會、遊行等,也因此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甚至剝奪。但身體不受傷害、健康、秘密通訊、思想、宗教信仰、結社、投票等自由、權利,不當然因人身自由的限制而必須犧牲,即使是為了監所管理的目的,也不應完全剝奪。因此,受刑人在什麼樣的限度內享受自由、遊戲規則是什麼、規則是否公平合理、如何確保遵守遊戲規則,仍有賴法院審查。
就此點而言,受刑人與在押被告並無不同。最高行政法院關閉受刑人提起行政爭訟的大門,理由並不充分。
如果刑事法院已提供受刑人完足的救濟途徑,為避免不同審判體系間的見解歧異,行政法院關起門來,不能說沒有合理性。但如果救濟的管道仍有欠缺,刑事法院與行政法院互踢皮球,無法定分止爭,徒留笑柄。
行政訴訟法第2條已明定,除法律別有救濟途徑的規定外,公法上的爭議均得提起行政訴訟。行政法院當可掌握契機,展現超越大法官的高度。

許育典/「我是查理」?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許育典/成大法律系特聘教授
法國發生《查理週刊》慘案後,許多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引用了一則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小故事。在故事裡,幾名猶太人對穆罕默德說:「願死亡降臨在你身上」。有一天,被稱為信仰者之母的穆罕默德妻Aisha用同樣的話回擊那些猶太人,穆罕默德立刻指正:「Aisha !不要當一個粗鄙的人!真主阿拉絕不喜歡粗鄙!」
穆罕默德的這個指正,其實充滿著「同理心」的想法。事實上,對真正的穆斯林來說,崇敬先知同時代表必須遵循先知的準則,相較於任何粗鄙的伊斯蘭恐懼者言論、或者左派報社的諷刺漫畫來說,對嘲諷所進行的武力報復是對先知穆罕默德、更是對整個伊斯蘭教造成更大的褻瀆與傷害。
理週刊遭到屠殺,在法國各地引發了聲援查理的運動;從「我是查理」到「我們是查理」再到「我們都是查理」,全法國到全世界,出現了千千萬萬個查理;無數個查理所代表的,絕非對種族主義偏見的支持,也不是企圖用言論自由作為各種霸權語彙的包裝,而是展現對言論自由的世界支持態度。
以同理心為界限
問題是,所謂言論自由的憲法保障界限,究竟要劃在哪裡?嘲諷與受辱之間,實在難以有明確的清楚界限!類似像《查理週刊》所刊登的嘲諷圖片,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身體完全裸露,甚至暴露其生殖器官的嘲諷式極端言論,真的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言論自由嗎?舉個例子來講,當台灣出現裸露某個神明生殖器官的嘲諷圖片時,台灣社會能否接受這樣極端言論的自由?到底言論自由保障的憲法核心價值是在哪裡?究竟言論自由的憲法保障界限要劃在何處?這一切可能要先瞭解言論自由的訴求起源、困境過程與保障目的。
言論自由起源於對中世紀君主專制絕對主義,及獨裁極權統治的一種反動。按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除了宗教性言論之外,亦掌控了其他的各種言論自由,例如:哥白尼一直要到死前才敢將「地動說」公開,而這樣的情形一直要到啟蒙時代才有所突破,例如:馬丁路德脫離天主教會另創新教,伽利略的地圓學說等,才慢慢開始挑戰教會的權威。在這些不同的意見與看法提出的初期,往往招致教會的無情打壓;異議者或被逐出教會,或是失去生命。除了教會之外,君主專制政體對於人民言論自由的壓迫亦是不遑多讓,其藉由與教會的結合,也就是君權神授的思想,禁止任何對君主本身的批評,以及有關君主決策錯誤的資訊。也正是因為宗教與世俗兩方面的雙重箝制,使人民為了表達自我的理念以實現生命的價值,開始追求言論自由的保障,而使言論自由成為第一種政治上自由。
反觀東方,也沒有所謂言論自由的存在,從烏台詩案、明史案,到近期雷震的《自由中國》案、美麗島案等等,在在都反映了人民的言論自由,在當時遭受了國家的限制。事實上,一個民主憲政的國家,要求國家應該使所有的人民與團體,在政治社會領域與國家決定程序的準備階段中,有機會去主張他們的想法與利益,並加以宣傳。就此而言,言論自由作為一個基本權,不僅是防禦的自由基本權,而且也是民主的參與基本權,是憲法對民主實踐方式的重要保障,這就是所謂政治言論自由的保障。因此,我國憲法第十一條賦予言論自由的保障,在使所有人民可以盡情的對公共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彼此能夠充分交換意見與辯論,藉此國民或立法者方能吸取各種來源的資訊,進而作成儘可能正確的決定。
因此,所謂的嘲諷式極端言論,如果與公共事務有關,應該受到憲法的保障。但是,若與公共事務全無關係,而只是嘲諷私人(並非政治或公眾人物)的問題,則難免涉及刑法上的誹謗罪。在此,以裸露某個神明生殖器官而嘲諷某宗教時,縱使嘲諷者是無神主義者,也應該以「同理心」作為極端言論的界限,倘若他人以父母生殖器官而嘲諷自己時,究竟自己能否忍受!

敗訴法院浪費國本 更侵害人權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作者認為,行政法院的法官幾乎是球員當裁判的自家人,稅法不熟不專業,都抄襲國稅局的答辯書當判決書。圖為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資料照,記者項程鎮攝)
2015-01-18 22:58
◎蓮心
隨著國際兩公約變成國內法後,民眾的人權意識逐漸抬頭,值得安慰是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也都願意為「人權」發聲;尤其是「司法」與「賦稅」,因為常成為政府侵害人權最嚴重的手段,時有耳聞的莫過於「違反正當程序原則」及「實質課稅正義性」的問題。
稅務機關通常傲慢的官僚味很重,民眾如果碰到不服的稅務冤案,一走上「複查、訴願、行政法院」的行政救濟之路,就是「沒完沒了」的磨難開始,甚至一走就是十幾年!好比希臘神話薛西弗斯推石頭的故事,可憐的他必須日復一日的推著大石頭上山,然後再眼睜睜看著石頭滾下去,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工!「違法稅單」不管怎麼走最後都是發回國稅局「另為適法之處分」,稅災戶不就等於是被宙斯懲罰的薛西弗斯嗎?
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系黃士洲教授在一場良心良政的論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常常行政救濟走完了,有不服要重啟再審,會成功的機率非常低,背後的結構因素很可怕!稅務機關明知是認定事實有錯誤,但是稅務機關或行政法院這個系統用非常綿密的法令組織及非常嚴苛的程序要件,把它卡住;等於把人民的權利架空了!」難怪一年下來人民再審的勝訴率只有一件,證明了「訴願制度只是擺著好看,行政救濟形同虛設」。
行政法院的法官幾乎是球員當裁判的自家人,稅法不熟不專業,都抄襲國稅局的答辯書當判決書,無止境的「萬年稅單」跟薛西弗斯推的「石頭」沒兩樣。政府用人民納稅的血汗錢養一群「敗訴法院」的法官,難道是用來侵害人權及浪費國本的嗎?
(家管)

馬英九的機密 請快公開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 陳清偉
台北市長柯文哲要推動廉能新政,今年三月份,獨立的廉政委員會會開始運作,第一案準備要查美河市弊案。這真是振奮人心!
記得上月下旬,電視媒體報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trHar0lLc)提及「美河市開發案」爆出弊案,台北市議員想調閱公文,市政府卻以公文列為「機密」,打了回票;包括馬市長任內五十二個重大聯開案都列入「機密」。但此案既無關國安,並非國家機密;若是一般公務機密,則主要是為了標案開標前保密需要,現在馬市長任內的聯開案早就發包完成,卻遲遲不解密,顯然有鬼!
筆者對此新聞印象深刻,卻未見到後續報導,不知這五十二件聯開案「機密」公文到底解密了沒?現在看到新任的柯市長要透過廉政會先查美河市,似乎即將有機會看到「馬英九的機密」,但好奇的是,柯市長難道不能「現在」就本於職權立即將這些機密公文解密嗎?
不只美河市,花博、新生高、雙子星等也都有很多啟人疑竇的地方。台北市經過馬英九、郝龍斌兩位市長共十六年,這長時間官官相護結果,屢屢傳出弊端,嚴重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但因沒有政黨輪替過,以致始終無法真相大白。
現在無黨籍的柯市長要查美河市,這是個好的開始!不管馬、郝是「真金不怕火煉」,還是「紙包不住火」,相信全國民眾都在引頸期盼,揭開馬英九「機密」甚麼?郝龍斌又「機密」了那些事情?柯P加油!
(作者為貿易商退休,台南市住民)

夜店營業稅 看看雅加達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 王有康
昨天媒體報導「進帳千萬免繳稅?全國十一夜店營業稅掛零」,讓筆者想起印尼雅加達市已在去年將夜店的營業稅由二十%調高為卅五%。
雅加達政府將有夜店與舞池的夜總會俱樂部、KTV、卡拉OK、酒吧、現場有音樂表演的地方,均視同特種營業場所,課以較高的稅率。其實,站在營業稅使用者付費受益原則角度觀之,國內外夜店的消費單價不低,獲利也頗豐,若商家一毛稅都不用繳,恐怕無法令我國奉公守法的納稅人信服!如果政府不拿出辦法加強查緝這些賺很多錢卻不用繳稅店家的逃漏稅行為,將造成許多原本奉公守法的誠實納稅人,因為政府查緝人力不足或稅制不公平,可能也會想辦法逃稅。
我國目前對於夜店的營業稅,比照一般餐飲業課徵最低的五%營業稅,而且沒有設舞池的夜店竟然不用繳納一毛錢的娛樂稅,而連KTV、親子遊樂場湯姆熊都要課二.五%的娛樂稅,但夜店因為不算娛樂業,只要店內沒有舞池就不用繳娛樂稅,這樣的稅制怎麼能讓人信服?政府的稅收一直被許多地下經濟租稅逃漏所侵蝕,國庫失血嚴重,請各級政府加強稅捐機關查緝人力,以防堵這些逃稅行為,切莫因善小而不為。(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所博士候選人,公務人員)

高市小黃共乘 值得各縣市仿效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 陳宏煇
報載,高雄市交通局日前趁著元旦連續四天假期試辦從左營高鐵站到義大世界的「小黃共乘」制度,結果元旦連假期間吸客超過七百人,還有遠自港澳的旅客上網揪團搭車,筆者認為成效明顯且值得推廣。
事實上,「小黃共乘」在很多地方都有推廣,以筆者服務的學校為例,學校在特定捷運站及校園內設置等候點,單一路線兩個等候點的距離跳表約二六○元,以一車四人為例,每人收取六十五元,坐滿就開車,如果未坐滿就以二六○元來計算,這也讓很多急著上、下學的師生多一項選擇,而且更為方便與節省等候公車的時間。
筆者認為,因為學校與特定車行簽約,也多了約束的機制,如果司機多收取費用,或有不安全駕駛的行為,抑或車上有菸味,師生一旦反映,車行便會停止該名司機排班一週的權利,司機少了一週的排班開車,相對就少了很多的收入,也讓司機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筆者建議,「小黃共乘」制應擴大推廣,像各風景名勝區或各大學,另外像是各縣市政府舉辦特定活動時,也能與特定車行簽約,如此不但能限制並規範計程車的路線及駕駛行為,也能讓民眾多一項替代選擇,更能減少民眾開車及避免塞車的困擾。(作者為教官,新北市民)

朱馬誰老大,怎麼看?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 許恒禎
朱立倫以超過九成九的得票率就任國民黨主席,展開黨政關係新頁。我國屬半總統制,在半總統制之黨政關係中誰是老大,可以從憲法上權力、黨權與民意支持度來觀察。一般來說,若總統在憲法上權力大、兼任黨主席,民意支持度又高的情況下,則總統是老大。各半總統制國家多以總統或總理兼任黨主席,台灣以地方首長身分兼任的經驗相對獨特。如今,朱為執政黨內民意支持度最高者,加上新任黨主席,對立法院國民黨團的影響力大增,朱主席與馬總統誰是老大便有變數。在初期,掌管黨產的行管會主委與政策會執行長是否人事交替,是觀察重點。再來是觀察將來的各種黨政平台中,誰能實質主導政策走向,當下的高鐵、國教、黨產與憲改等都是指標。朱主席就任後若能釐清不當黨產範圍且歸還,當是替台灣政黨良性競爭、民主深化第一功。我們期許。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周美里/進步人士的霸權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周美里/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召集人
教改廿年來,「廣設大學」政策導致台灣過去優質的技職教育崩盤,大學文憑史上最廉價。這些功過尚未在社會上好好討論、檢討改善,就急著推出教改續集「十二年國教」,令人錯愕。
廣設大學推動者動機應是良善的。擁有高學歷的教授們「貼心」地認為,大家想上大學而上不了很痛苦,就心生悲憫,要求政府廣設大學,讓大家都有大學唸。可是這些菁英教授們不知道,普羅大眾想的不一定和他們一樣,教授的價值也不一定要成為普羅大眾的價值。卅年前台北工專的錄取分數就不輸建中北一女,家長學生的價值選擇很清楚,一向就不是獨尊大學。
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也不是靠金字塔頂端的知識份子,而是靠學有專才、技職教育的中堅份子!但是,當他們默默為台灣打拚時,一群留學歸國的教授們醉心美式自由風,推出和台灣現實情景脫節的良善美意—快樂學習、廣設大學,竟然成了殺手毀掉我們一代的技職人才,同時也毀掉大學教育,導致人人是大學生,個個22K的慘狀。
惡性競爭當然是壞事,聯考壓力也是事實。但是哪個國家大學不是菁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那麼,希望人人上大學有錯嗎?問題是,「廣設大學」背後隱藏的「潛規則」,不就還是以學歷論高下、論人生?否則沒上大學有什麼不好?升大學又有什麼好呢?只不過是不同的興趣不同的選擇,根本和能力、價值沒關係的啊!更何況爭大學窄門的本來就是社會的少數人,一向就有很多學生優先選擇技職教育。結果,大聲疾呼打破學歷主義、升學主義的大教授們,恰恰好就成了「學歷至上」(潛意識或有意識)擁護者,推動了一個最虛偽、最形式化的「學歷主義」—只講大學文憑,不講實質內函的大學教育。
同樣的,十二年國教打著「不要分分計較」、「打倒菁英學校」的大旗,其實骨子裡就是最計較分數(把樣樣都化為分數,連志工時數、體適能、社團幹部都是分數);是最在乎所謂「明星」學校(不明就裡把公立明星學校當洪水猛獸打,變相鼓勵私立貴族學校,讓教育階級化)。
無論是之前教改想要人人上大學,或現在十二年國教想要人人上明星高中,邏輯一貫,都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就是︰企圖用少數人的價值觀強加在所有人身上,並且企圖用政治力、以制度設計來「分配」學生選擇什麼學校、什麼人生;不相信人民會自己做自己最好的選擇,要強迫他們做「教授們或政府覺得對的、好的」選擇。這種「獨裁溫床」的思想,不但沒人批判,竟還常常是出自一批倡議公民社會自許為「進步人士」的教授們;一方面強加自己價值在別人身上,一方面要促進公民社會推動民主?在「進步人士」的「霸權」下,台灣的公民社會真是遙遙無期。

以開放政府接受監督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 賴清德
清德日前宣布在司法釐清前不進入已被李全教玷污的議會,以維護台南的尊嚴,及期待社會多關注地方政治。本於此一改革地方政治的信念,故而提出以「開放資料」來落實「開放政府」的內涵,彌補目前代議政治無法健全運作的缺失。
「開放政府」,就是透過開放資料、開放決策與開放服務三個面向,讓市民直接監督與參與。開放政府強調的是,藉由「政府資料公開」來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尤其在網路盛行之後,政府資料的公開不僅使得全民監督成為可能,更重要的,也使得公民參與有了具體的實踐。所以開放政府除了藉由透明化來監督政府之外,更進一步提升至公民「參與」與公私「協力」的層次。包括太陽花運動在內,過去幾年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也證實「開放政府」的必要性。
和過去談資訊公開不同的是,只強調資訊的透明已經不夠,因為不完整或單純靜態的資訊,已無法滿足現代公民希望參與政府的要求,必須符合「完整公開,機器可讀取、可被應用」的條件,才能落實真正的公民參與。
當地方政治出現賄賂、黑金的問題,就讓民主代議制的基礎受到挑戰,民意殿堂將無法真正的代理民意,追求公民的最大福祉,這就是台南今天發生的狀況,因此清德才會提出更進一步以「開放政府」的方式,深化公民的監督與參與,讓台南市成為一個讓市民得以參與運作的「民治」政府,才能做到民主體制終極追求的「民享」政府。
這是全新型態的民主政治思維,是以科技作為公民參與的介面,邁向一個「透明、參與、協力」的民主政府形態。秉持著這樣的思維,過去一年來,我們除了在市府網站公布了上百項公開資料集,未來還會公開更多的施政相關資料集,供民眾監督檢視。也會邀請公民參與台南市政府的公開資料計劃,有步驟地逐一落實開放政府的理想,做到最終政府資料全面公開的原則。
此外,台南市政府也將建立更多直接面對市民的管道,包括全程網路直播市政會議或市長主持的重要會議,也延續每年的區里座談會,邀集該區議員,深入各區里和里長、里幹事、市民面對面溝通,不會讓議員監督缺席,並接受各種既定形式的監督。(作者為現任台南市長)

創黨精神「無」黨所宗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能出頭的國民黨「精英」,有一個共同特色:都很會喊口號。朱立倫當然不例外。他想「托古改制」,大喊找回「創黨精神」,想在黨主席位子上,與馬英九路線一別苗頭。
國民黨為中國「革命」而創黨,帶幫派與暴力屬性,它的目標有聖潔民主與人權的一面;但畢竟不是現代民主政黨,其思考與作為都帶醜陋的一面。要找回一套時空背景完全不同的僵死玩意,硬套在今天的台灣,卻是極大諷刺。
對照朱立倫的前言後語,他認為「馬路線」挫敗,敗在政策不得人心。選民認為國民黨政策使少數人得利,多數人受苦,貧富差距拉大;馬英九就被指控只知圖利財團,任他們黑心取得暴利。朱立倫振振有詞,要找回民生主義,但他自己在縣市長任內的作為,不是也在照顧財團利益?
國民黨創黨精神,最乾淨的一項是沒有黨產,要靠捐款。被國民黨尊為「永久總理」的孫中山,對「革命」的最大貢獻是在海外奔走募款,他還被指控過得款用途帳目不清。朱立倫要托古改制,師出有名,「無黨產」應列為第一優先。
國民黨創黨是為革命,但耍嘴皮喊口號容易,要動手卻要與哥老會、三合會這些黑社會幫派合流,孫中山可能還是哥老會份子。如果朱立倫援例托古改制,不分是非,把腐敗的幫派角頭當好兄弟,那只會讓國民黨更惡名昭彰。
孫中山創黨呼口號有功,民國建立之後,被推為臨時大總統,準備交棒給擁兵自重的強人袁世凱;但國民黨不甘心,搞出一套臨時約法,要行內閣制,以便它實際掌權執政。朱立倫不知改革國民黨,卻先喊改內閣制,手段真是似曾相識!(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老闆,尾牙請酒、駕分離!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 呂宗學
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日前宣傳「尾牙好開心,酒/駕要分離」,這是很好的呼籲。但是,要有甘心老闆支持,人事單位用心配套,才可能真正執行「尾牙酒/駕分離」。
首先,公司人事部門應該請各部門調查:哪些員工尾牙想喝酒,哪些員工不想喝酒。各部門於是事先規劃,讓不想喝酒的同仁擔任司機開車,負責載送想開懷暢飲的同事,如此才真正做到「尾牙酒/駕分離」。
如果,該部門員工每位都是酒國英雄,每個人都想在尾牙時開懷暢飲。公司應該補助該部門租廂型車,載送準備喝酒的員工參加尾牙,再體貼地送每位員工回家(車上最好準備嘔吐袋,以免弄髒車子)。
「尾牙酒/駕分離」不是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是公司透過事先完善的管理規劃才可能做到。建議國民健康署的職場健康促進也在這時候舉辦相關活動,有推動「尾牙酒/駕分離」管理方案的職場要給予獎勵。
公司人事部門透過好的管理方案來落實「尾牙酒/駕分離」可以達到多贏局面:想喝酒的人可以暢飲是一贏,不想喝酒的人擔任指定駕駛可避免被逼喝酒的窘境是二贏,員工感謝老闆的體貼與關心是三贏,尾牙氣氛融洽無後顧之憂是四贏。更重要的,可以減少許多酒駕車禍受傷或死亡的悲劇,是五贏。
(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預知政黨重組紀事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 徐永明
朱立倫如預期地高票當選國民黨主席,正式宣告馬英九時代的結束。但國民黨的厄運是否就告終了則未知,因為九合一地方選舉大敗對國民黨的衝擊仍未止歇,國民黨輸得不知所以然,才是國民黨這個老牌「建國黨(nation building party)」最大的危機。
不到六年前,國民黨不但以八百萬票贏總統,同時控制七成以上的國會席次,政治學者關心的是:長期壟斷政權的「獨大政黨(dominant party)」是不是又回來了,像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一樣透過選舉維持一黨獨大;結果相反,超乎預期的快,現在想像的是:沒有國民黨的台灣,這個中華民國會如何繼續走下去。並不是因為民進黨執政後如何整肅國民黨;或以轉型正義之名,註銷了這個政黨。而是一個無法勝選的政黨,在民主政治是沒有存在意義的,這才是國民黨最大的危機,改內閣制也救不回來的。
扁案之後的民進黨也面對過類似正當性的挑戰,透過一場場的大小選舉來證明存在價值。但比起民進黨二○○八年的政治崩盤,國民黨現在的局勢更危疑,除了馬英九政治獻金的疑雲外,柯文哲現象是最大的挑戰。如果這股旋風持續下去,馬郝十六年在台北市的根基勢必被蕩平,進而啟動新一波的政黨重組:「墨綠」的柯文哲結合新黨與親民黨的力量,走蔣經國的開明專制與宋楚瑜的勤政愛民,四年後連任台北市長,順勢取代國民黨成為第二大黨。
李登輝長期的夢想:兩個本土政黨相互競爭的台灣新民主,可能不是透過裂解國民黨而達成,王金平本土派無能取代馬金體制來成局;反而是透過政黨重組來邊緣化國民黨,以形成新的本土兩黨體系。這是歷史的弔詭:民進黨禮讓柯文哲以形成統一戰線來包圍國民黨,但也扶植了未來可能的最大對手,單一席次選制的放大效果是瞄準政黨重組的砲口,而柯文哲則是啟動的扳機。
北京給朱立倫的賀函,或許還念茲在茲「九二共識」,希望馬規朱隨,共同反台獨。殊不知台灣民主輕舟已過萬重山,或許未來能與民進黨鼎立的,不是在新北市朝不保夕的朱立倫,而是吞噬國民黨選票的白色力量,北白南綠取代北藍南綠,也未可知。(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澄社社員)

保護阿嬤,難道非「託」不可?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 沈中元
學者呼籲「正視標租古蹟的道德風險」,疾呼國產署標租古蹟作業懸崖勒馬。筆者曾任文化局長掌管此業務,現為學者論述此作業,謹就法治層面加以分析。
一、法治國,以依法行政為前提;依法行政,以程序正義先於實質正義。行政程序法第七條明定:「行政行為,應依下列原則為之:一、採取之方法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二、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方法時,應選擇對人民權益損害最少者。三、採取之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此三項簡稱為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衡量性原則。
二、「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七條規定:「主管機關得委任、委辦其所屬機關(構)或委託其他機關(構)、文化資產研究相關之學術機構、團體或個人辦理文化資產調查、保存及管理維護工作。」故就古蹟的管理維護工作而言,有委任,委辦,委託三種行政行為。
三、依上述,委任、委辦方法,因係針對所屬機關(構),故皆符合比例原則。但「委託」行為,一來不應將「一般公有建物」之委託「經營管理」標租案 ,與文資法明定之「珍貴不動產—古蹟」的「管理維護」畫上等號;二來,若「一般公有建物」之委託「經營管理」,確實等同於「珍貴不動產—古蹟」的「管理維護」,則何以行政院於去年十二月十五日核定之「標租國有非公用文化資產之租金計收基準及方式」,要刻意迴避文資法規範?
實務面,在標租古蹟給某甲後,由於古蹟之「不可回復性」,一旦遭破壞毀容,將造成文化資產毀損,全民權益之侵害,不符合必要性原則;租金收益與古蹟可能遭受之毀壞風險,亦不符合衡量性原則。
筆者以為,文化資產是「阿嬤的容顏」,若標租後遭某甲毀容,某甲逃逸或破產,真不知去那裡「上香」?既然法有委任、委辦之方法,難道保護阿嬤,非「託」不可?
文化以百年為刻度,政治以四年為任期,政治應該謙卑的為文化服務,停止國產署標租古蹟作業,讓文化資產保護活化作業回到文化部,同時增列文資預算,由政府主導委任或委辦之方法保護活化,是為積極行政;或以推動「藝企合作」由企業界認養捐助,視為公私協力,才是正途。
(作者為前花蓮縣文化局局長,法學博士)

台灣產業要走出自己的路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19
中國的電子商務、手機產業快速崛起,兩位代表性人物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最近接連來台訪問,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他們感嘆台灣年輕人失去創業的理想,並以救星自居,宣稱要幫助年輕人去中國創業,或者在台設立創投基金,替年輕人找出路,實際則不懷好意,心中的獵物乃是台灣低成本的科技人才。這兩個人固然來者不善,卻也讓人看到台灣的產業危機。
這些年來台灣受僱者實質薪資倒退十幾年,失業率大抵在四%上下,無法回到高成長、低失業的黃金年代,到底經濟、產業出了什麼問題,導致發展陷入泥淖?馬雲在台灣的演講中曾當著張忠謀、施振榮等企業大老的面,批判「台灣年輕人太可憐了,被一群落伍的老創業家壓著不能出頭。」接著發出豪語,要設置創業基金,帶台灣年輕人去中國創業。而雷軍也要在台灣尋找科技人才,其旗下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更狂言,「台灣工程師在趨勢科技(指台灣企業)做十幾年,倒不如在獵豹做一年。」顯然他們認為台灣產業問題在於企業未能世代交棒,以及人才找不到出路,才讓他們有可趁之機,準備大肆網羅台灣的科技人才。
然而,外來的和尚未必會念經,更何況來者顯然別有居心,對台灣問題的診斷,自然無法客觀,不能對症下藥。其實,若與中國比較,台灣的人才、資金、技術與營運理念,樣樣不遜於中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何以台灣經濟發展停滯,而中國卻突飛猛進,迅速崛起?我們必須指出,癥結在於台灣在國際產業分工的結構下,並非處於核心位置,是在替國際大廠製造那一端;再者,台灣在三十年前的傳統產業與二十年前的科技業發光發亮後,就無法順利扶植新一代的產業,仍以舊有的條件、架構與思維,在全新的全球產業戰場上與新型態企業廝殺,故而一直無法突圍,打贏大戰役。
而中國擁有的條件︰勞動成本低廉、充沛的人力資源、政策優惠與補貼、獨裁式的行政效率,以及欠缺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剛好適合代工型的新興經濟體之崛起。組裝代工是產業供應鍵中利潤最微薄的環節,需求人力最多,應用的技術比較低階,也付不起高額的專利費用,而在商戰中組裝生產講求快速,中國所具有的條件,恰好可以滿足所需,充分發揮產業分工的角色,因此成為世界工廠,經濟快速擴張。但是,到了要提升技術、從事研發、發展國際品牌時,這些條件反而成了束縛與障礙。如今,中國之所以出現少數國際級企業,並非技術晉升先進國家之林,純粹是十三億人口代表的龐大市場與需求所致。
論人口與市場,台灣是一個小型經濟體,在中國、東歐、東南亞、非洲的勞力尚未釋出前,猶可安身於冷戰的地緣政治保護傘下,完全發揮製造代工的優勢,創下令人刮目相看的經濟成果。而今全球約有數十億勞動力解凍,台灣再也無法在勞力密集的產業上與新興經濟體競爭。同樣的,需要動員國家力量支撐,耗用大量資源的產業,台灣也失去了一拚的利基。這些年來全球DRAM、面板、LED、太陽能產業淪為殺戮戰場,我相關產業面臨生存危機的血淚教訓,值得省思。換言之,記取過去的教訓,並衡量台灣的產業條件,台灣發展產業應該重質不重量,聚焦於利基市場,創造高附加價值,瑞士、以色列等小國的發展模式,足供參考。尤甚者,進入網路科技時代,國界的藩籬逐漸鏟平,就經濟而言,地球是平的,因此善用網路以彌補人口與國土面積之不足,乃是一條新的出路。
切記,過去將台灣經濟停滯歸咎於鎖國、資金不足,是錯誤的命題。台灣或許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但資金充沛,去年的超額儲蓄達一兆八千億元,顯示台灣錢依然淹腳目,只是國人對直接投資缺乏信心。而投資中國更佔我對外投資之絕大比例,因此,我國的問題絕對不是鎖國,而是鎖在中國。總之,救台灣經濟的藥方是正確的產業政策,能夠引導企業投資台灣,注入活水,推動經濟再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