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漢張天師世系圖/台灣張天師道教正統教主-全台5張天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現代啟示錄 張天師傳奇/元始天尊的弟子 姜太公(道號飛熊)/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全稱「一氣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x72D0J



65代人選未定 張天師爆64代正統之爭/臺灣的張意將、張美良、張懿鳳(張源先之女)、張道禎、以及鮮少露面的張捷翔等五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dAOtCE


張恩溥(1904年—1969年),字鶴琴,號瑞齡,譜號道生。
正一派第六十三代張天師。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之長子。
生平簡介
張恩溥幼讀四書五經,並習學道教科儀、符籙等道法,1922年入江西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攻讀法學,1924年畢業,其父去世,掌嗣漢天師府之玉印[1]、法劍,襲職第六十三代天師1934年張恩溥與佛教高僧太虛大師等,舉行「全國祈雨消災大會」。
1949年,張恩溥攜子張允賢自行經韶關、廣州、澳門、香港等地,輾轉到台灣,次年在臺北設置「嗣漢天師府駐臺辦公處」,創立臺灣省道教會,共連任三屆「省道教會」理事長,曾應聘至鳳山、鹿港、嘉義、臺南等地主壇祭醮。1966年2月13日中華民國道教會成立,1968年7月11日該會召開第一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推選張恩溥為理事長。
1954年張恩溥長子張允賢因心臟病辭世。據張道禎所言,張允賢為張恩溥唯一的親生子。因此,嗣教人選問題成了張恩溥一生遺憾。1969年張恩溥因膀胱癌羽化,遷居臺灣的江西省民意代表們,公舉張恩溥姪兒張源先繼任天師,翌年張源先於臺南天壇啟建正一道天師繼承科儀,1971年正式接任。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表示,張天師自第一代至第六十三代都是經朝廷敕封、道教界所公認的,此後應停止世襲。因此,最後一代的張天師只到第六十三代張恩溥為止。部分人士亦附和並提出論點:周易六十四卦,天師應傳到第六十三代即止,此恰好應「大道有缺」之理。而張恩溥隨國民黨政府來臺灣時並未攜帶歷代天師襲職所需,傳說由太上老君賜予初代張天師道陵代代相傳的劍和璽,僅攜帶演法時所用之印此一舉動讓人頗有想像空間。好事者臆測:或許張恩溥已預見到自己羽化後的繼任人選將會產生紛爭,因此乾脆不帶,將劍與印永留天師祖庭
家庭概況
張恩溥二弟張貞芝(又名仰生),較早離世,生一子名張承九,現已亡故。 三弟張榮齡(又名複齡),早年故去,只生一女為退休老師。 四弟張修齡,1968年亡故,有一子名張家模,孫張貴華,生一子一女。 五弟早夭。 六弟張祥芝亦已故去,生有三子,之一張寶訓,孫張繼禹 。
張天師恩溥共育有二子四女,長子張允賢(來臺灣,據張道禎所言,是天師唯一的親生兒子),次子張允康(留大陸,疑養子,非天師親生。曾留學德國,並表示將終生從事科學研究,不再從事道務活動[原創研究?]),孫張華山。
長女婉香(留大陸)、次女稻香(留大陸)、三女晚香(留大陸)、幼女怡香(任職美中聯合大學校長,夏威夷大學醫學院教授,天師道第六十四代胤師,美國御用太玄道觀住持)。
傳說軼事
在20世紀30年代,江南一帶盛傳一首民謠:絕不絕,滅不滅,六十三代有一歇。
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生有六子。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九月初五,長子張恩溥出生。那天,門房通報張元旭說,門外有一老道人求見。只見那道人童顏鶴髮,兩目炯炯有神。賓主落座後,卻聽丫環報告天師夫人已生子。一邊是來了客人,一邊又想看看孩子,天師正為難時,老道稱何不把公子抱來看看?
片刻,丫環按吩咐把天師公子抱過來,天師喜不自禁。不料,那老道突然伸手從天師手中接過公子,端詳一會兒,忽然對公子說:一道靈符萬種情,魚龍交錯日幽明,同根萁莢不相屬,七九傳胤享太平。說完便將公子交還天師手中,轉身向府門揚長而去。天師來不及挽留,那道人就已出大門,了無蹤影,幾句隱語縈繞在天師心頭。「六十三代有一歇」之說漸漸傳向坊間。[原創研究?]
註釋
 張美良大真人襲職 持千年古印執掌道教事


六十三代真人張恩溥老天師親傳。
在這裡,你們都會看到道教
戒律的基本規定,即被第六十三天師傅張恩普傳承。戒十二願」(大真人府籙生須知)
三皈依(三難民)
皈依道。得正覺。化化出人天。
皈依經。得正法。劫劫度群迷。
皈依師。得正行。不墬諸傍生。
九戒(The Nine Rules)
一敬讓。孝養父母。
二克勤。忠於國主。
三不殺。慈救眾生。
四不淫。正心處物。
五不盜。推
不掉。兇怒凌人。
七不詐。陷賊害善。
八不驕。傲忽至真。
九不貳。奉戒專一。
十二大願(The Twelve Wishes / Requests)
一願乾坤明素。二願氣象清圓。
三願民國萬歲。四願北洽八埏。
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
七願四時順遂。八願萬物生全。
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
十一願國土鞏固。十二願修道成仙。
----------------------------------
張恩溥,道教正一派第六十三代天師,字道生,號瑞齡,亦號鶴琴,又號燕,封為「上清大洞金籙九天金闕侍御上相總督雷霆酆嶽掌都天大法主」。張恩溥生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卒於民國五十八年(公元1969年),享年七十六歲。根據《三國志》、《後漢書》記載道教正一派起源自張(道)陵所傳,張道陵(公元34年~公元165年)為後漢時期漢中統治者張魯(?~公元216年)之祖父,在早期仙傳與道書(如《神仙傳》、《洞真黃書》)所載張道陵教法分屬多支,後世稱張道陵為祖天師。目前歷代張天師記載以《漢天師世家》為主,根據北宋李昉(公元925年~公元996年)《太平御覽》所收錄的資料顯示張道陵在江西龍虎山得道,故龍虎山為各界所認為的正一派本山。目前所流傳的龍虎山天師系譜在宋代已大致確定,宋代以降一般民眾普遍認為張道陵天師為道教教主,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傳承為其子孫,具有極高的法力,精於符籙,能斬妖驅邪以及替人治病,備受信徒崇敬。
恩溥之父,張元旭(公元1862年~公元1924年)乃道教正一派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育有六子,張恩溥為六兄弟中的長子,生長於江西貴谿龍虎山,張恩溥在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被賦予「應襲」的頭銜,具有繼承世襲天師的職位。張恩溥自幼接受傳統四書五經儒家之學以及道教科儀、符籙等道法,成年之後就讀江西省立法政專門學校研讀法學。其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襲任為第六十三代天師,接任後屢受各方延請主持道教儀式。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龍虎山被共軍佔領並且遭受毀壞,張恩溥避居上海法國租界地,居留期間繼續在清虛觀、白雲觀、玉皇宮等道觀進行道教科儀,後因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共產黨攻渡長江等地,張恩溥被迫離開龍虎山,經由廣東、澳門而至香港,在同年十二月抵達臺灣,開始在臺北覺修宮度過一段研究經典的平靜生活。民國三十九年(公元1950年)臺灣省道教會成立,張恩溥為首任理事長,有鑑於日治以來,臺灣道教衰微不振,且尚無完整的團體組織,因此決定統一祭典齋醮儀式,整編經典。然而成立初期各地雖有同道響應,但推動成效未具理想,據學者研究認為,可能是當時道教會對成員資格審查較為嚴格;又或者某些道士拒絕加入道教會,認為道教會與其並無切身關係而不參加。雖然張恩溥努力推動會務,但在現實層面上卻遭遇不少困難,一方面官方似乎沒有提供諸多協助,另一方面則又面臨官方要求擴大道教組織的壓力,以致於道教會成效不如預期。不過,後來張恩溥在民國五十三年(公元1964年)籌組中華民國道教會,該會於民國五十七年(公元1968年)正式成立,張恩溥當選首屆理事長,此會屬國內所有道教組織中的最高層級機構,具有傳達官方政令,管理個人及團體等功能。在戒嚴時期個人或地方宮廟如欲得到官方認可,須依規定成為該會的會員,以避免遭受取締,於是張恩溥成為主管道教事務的最高領導者。
在張恩溥來臺之前的臺灣道教,傳承多以父子相傳和師徒相授為主,臺灣道士大多在本島承習道法,因兩岸交通、政局不便,鮮少前往龍虎山從張天師受籙,授籙傳度制度是正一派傳承特色之一。張恩溥在臺期間開始親授籙職,受籙弟子將近百人。另外在文化傳承上,張恩溥也扮演重要角色,推動《道藏》編印計畫與興建道教總廟,儘管後來因經費不足而宣告取消,但也看出張恩溥對道教信仰與文化推動不遺餘力。張恩溥自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來臺,至民國五十八年(公元1969年)因膀胱癌去世期間,不斷推動臺灣道派之間的整合工作,可惜受限於時空環境與體制影響,最後未達其理想。關於後續接任天師人選,因為張恩溥之子留在中國大陸而未能接任,所以在民國五十九年(公元1970年)由在臺族長張星景召開家族會議決定由張源先(公元1931年~公元2008年)承襲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與張恩溥兩人有叔姪血緣關係,同年9月27、28日在臺南天壇舉行襲職醮典,此乃當時道教界一大盛事。綜觀張恩溥在人生的最後二十年,不斷弘揚道教文化,個人足跡遍及臺灣與海外(如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促使更多海內外華人認識道教信仰。當中他分別有兩次的出國宣教紀錄,第一次是民國五十三年(公元1964年)與立法委員趙家焯前往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地方傳教,為當地道士授籙;第二次是在民國五十八年(公元1969年)前往菲律賓,同團有五位台中的道士隨行,與張恩溥天師在菲律賓舉辦法會,並且傳習道教科儀及音樂,為當地人民介紹道教的文化之美。總結來說,張恩溥對於道教傳承的推廣,是奠定他在歷史上的不朽價值。
【撰寫者】
劉韋廷(輔仁大學宗教所博士生)
【參考文獻】
1.王見川、高萬桑編著,《近代張天師史料彙編》,臺北:博揚文化,2013。
2.江峰,《中國歷代張天師評傳》(卷五),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3.李麗涼,《弌代天師:張恩溥與臺灣道教》,臺北:國史館,2012。
4.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
 張恩溥,字鶴琴,號瑞齡,譜名道生  ( 又名岩生) ,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 字曉初) 之長子。幼讀詩書五經,誦習道教經典,並習道教之齋醮、符籙,1924 年嗣掌天師道之玉印、法劍,道教界按傳統習俗稱之為第六十三代天師,住江西貴溪上清鎮祖傳之“ 嗣漢天師府” ,在名義上為當時天師道( 亦稱道教正一派) 之首領。曾在上海、蘇州一帶開展道教教務活動,抗戰期間退隱於龍虎山。1946 年冬,張恩溥在上海倡議成立上海市道教會。標榜以“ 宗教為重,團結為重” ,提出先產生地方性道教會,然後再組織全國性道教會的方案。其意圖在於鞏固其“ 襲封嗣漢天師” 的地位,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張恩溥依靠上海玉皇山福星觀分院住持李理山道長的經濟和人力支持,依靠當時上海民政局長張曉鬆在政治上的幫助,於1947 年成立了以李理山為會長的上海市道教會,該會以“研究玄學,闡揚教義,刷新教務,聯絡道友感情,發展宗教事業” 為宗旨。
1947 年4 月間,該會在張恩溥授意下曾印發由陳攖寧居士起草的《復興道教計劃書》,提出開展“ 講經、道學研究、報刊、圖書、道書、救濟、農林、科儀” 等八個方面的複興計劃。因當時解放戰爭已起,社會形勢動盪,無法實行。1947 年秋後,張恩溥又發起組織全國性教會,終因經費和與李理山爭地位相持不下而成為泡影。張恩溥在政治上一貫親近國民黨,在本世紀40 年代末還曾被國民黨政府在名義上給予第二十軍副軍長頭銜。1949 年大陸解放,張恩溥隨蔣介石殘餘勢力逃往台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傳“ 玉印” 及“ 法劍” 一口。至台灣後,初隱居於台北市大龍峒覺修宮,繼續規劃教務。1950 年在台北創建台灣省道教會,並出任理事長。設立“ 嗣漢天師府” 駐台辦公處,開展教務,傳授法籙。
1957 年又附設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大法師會於府內,聘用道行“ 高深” 者為大居士,委派道行資深之法師為大法師。1964 年夏,率團訪問了馬來西亞( 吉隆坡、芙蓉、馬六甲) 及新加坡等國。宣揚教義,傳授法籙,信眾求度者甚多。1966 年,在原台灣省道教會的基礎上,建立了中華道教總會,1968 年張恩溥當選為首屆理事長。該會提出輔導台灣道教各派整理經懺科儀,建立與各道派之間的教務聯繫,並開展對外國的傳教佈道工作。
1969 年春,率團赴菲律賓訪問。同年12 月25 日因病在台北市北投區杏林二路25 號私邸去世,享年65 歲。張恩溥畢生皆追隨國民黨政府,但逃台後一直眷戀龍虎山祖師玄壇,盼望早日能返回大陸與親人團聚。臨終猶囑後人要重振“ 天師府” ,希望祖國能夠統一。張恩溥攜至台灣之長子張允賢早已去世,其教務遂由去台之族人堂侄張源先繼攝。張恩溥在貴溪縣留有妻子、女兒及親侄多人,因海峽阻隔,多年不通音問,故龍虎山天師府與台灣天師道發展情況,彼此均不甚了解
------------------------------
農曆九月初五日為正一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之聖誕。
第六十三代天師傅張恩璞,生於1906年,農曆九月初五,1969年獲得神仙帽。
張恩琴的其他名字張恩琴張瑞琴或張瑞齡。
天道大師的道家名道道(Dao Sheng)。
1948年,張恩普天父和他的家人在新加坡短暫停留,然後移居台灣。
1949年12月,天父張恩普及其家人遷移到台灣,從此鄭儀宗在台灣紮根。
1964年,天父張恩普訪問了東南亞的各個國家。這次,他四處旅行,為道士和官道人士舉辦啟蒙儀式。
1969年12月25日,由於過度勞累和壓力,天恩大師張恩普從菲律賓回國後得到了他的神仙帽。
今年的2013年將在周三的10月9日舉行。
欲了解張恩溥天主的更多信息,請點擊以下鏈接:張恩溥天師 - 知多一點點:
六十三代真人張恩溥老天師親傳三皈九戒十二願)
http://javewutaoismplace.blogspot.sg/2013/07/the-basic-taoist-regulations-by-63rd.html
第63章天師傅墓正恩六(正一六十三代真人張恩溥老天師塋塚)
http://javewutaoismplace.blogspot.sg/2013/07/tomb-of-63rd-heavenly-master-zhang-en-pu.html
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傳世真跡石刻石板上寫著第63個天師的對聯
http://javewutaoismplace.blogspot.sg/2013/09/stone-slab-written-couplets-of-63rd.html
-------------------
這是位於台灣北部三峽墓園,正一六十三代真人張恩溥老天師的塋塚。有機會到台灣一訪的同道好友們,不妨前往老天師塋塚前,請禮上敬香。老天師生於清光緒二十年農曆九月初五日(即公元1894年),羽化於民國58年(即新歷1969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 在這裡,你們都會看到第63張天父張恩普墓的圖片。這座墓位於新北市三夏公墓內。如果您有機會訪問台灣,請記得前往墳墓,並向我們的第63位天主張師尊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年前回正一祖庭祭祖所攝的一張照片:
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傳世真跡拓印石刻(新安裝) - 
“道冠諸天。恩被三界”。This 
is a New Stone - 用第63張天命大師張恩普的對聯雕刻作品。
現在正安裝在江西省龍湖山天石大廈的一面牆上。

------------------------------------------------------------------------

古代 , 黃帝對有道行聖者, 都有尊號, 封九天玄女為天姥 ; 封容成公為天公 ; 封鬼臾區為經曆公 ; 封 岐伯為“天師”,岐伯 , 上知天文,下知醫理.
道教正一派, 對有道者, 如對張道陵稱為張天師 ;閭山派、梅山派、三奶派對有道者, 如對許遜、陳靖姑,尊稱為"法主"。
張天師,初名陵。後名道陵。字輔漢。係張良八世孫。後漢沛國人。母夢天人自北斗魁星 下降。贈授薇蘅。感而有孕。於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甲午正月十五日生於吳地天目山,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望之儼然。

天師生性好學。邃於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及長,五經墳典、天文地理、河洛之書,無不通曉。游於太學,精通五經,為博學之士。客居西蜀,好研黃老之學。

二十六歲時(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獲得「賢良方正」的封號,出任江州(重慶)令;見到政治混亂,辭官在北邙山(河南洛陽縣內)隱修三年。有白虎銜符文星座旁。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朝廷徵召任博士,稱病不就。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王帝知道張陵有德行,三次徵召,並親自接見,授以冀縣侯,張陵當面拒絕。自此雲遊仙山聖境。

入蜀隱於鶴鳴山。習煉丹符咒之術。從學者頗眾。有弟子王長、趙昇者。習天文通黃老。相與煉龍虎大丹。二年丹成。服之返老成少。而與王長。趙昇共入北嵩山。遇繡衣使者。告曰。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昇天。於是道陵齋戒入石室。果得丹書。

五十七歲時(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張陵攜同弟子王長到了江西貴溪雲錦山,有心創教,在名字加—「道」字,而為張道陵;精思修煉。得分形散影之術。太上老君下降。謂道陵曰。近蜀中有六夭魔王。狂暴生民。子往治之。則功德無量。而名錄丹台。乃授以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及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且與約定千日為期。會於閬苑。道陵拜領後。日味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以供驅使。因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像。右置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旛。鳴鐘扣磬。 並煉「九天神丹」,丹成,龍虎以雲霞的形態,現於雲錦山左右兩峰,雲錦山後來改名為龍虎山。

  佈龍虎神兵。竭盡法力。魔王魔鬼。盡被折服。同聲哀告。不敢虐民。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形絕跡。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率領弟子七人入蜀。當時張道陵已是九十多歲的人瑞。 遂至雲台山。與弟子王長。趙昇卜居。而進一步修煉有成。張道陵最初所行之天師道。係教民信奉黃老之道。從學受道者出五斗米。初號為五斗米道。常以符咒治病。有病者使飲符水即癒。著有效驗。病者出五斗米以為謝。人稱為五斗米師。在各地頭建免費之旅邸曰義舍。並供免費之米肉。任行旅者自由取食。善利行旅。故百姓樂奉之。因稱為天師道。其宗旨純正。得人信奉。故天師道能經久不衰。遍及全國。

張道陵與弟子沿劍門古棧道入蜀,選擇鶴鳴山為修道、傳道場所。瞭解到傳教需有理論,張道陵定太上道祖降世為老子所寫的道德經為聖經外,更撰寫「老子想爾注」來重新解釋道德經,首次正式提出要創立道教,並撰寫二十四篇道書,闡述教理、教義、組織、制度、養生、修煉及神靈系統。張道陵也要弟子確定入道的目標,外是濟世度人,內是得道成仙;因為,不管日後能否修煉成仙,都可以延長生命,通過修道而提高個人道德修養。

張天師在鶴鳴山建立基礎後,到青城山修道與傳道。現在的古常道觀便有張天師修道的天師洞,周圍有張天師當年治鬼降魔的遺跡,如擲筆槽和降魔石。不僅在青城山,張天師還到蜀中其他地方闡教,用道法道術收服巫師、為人民開鹽池,更重要的是用章符救人民。

  東漢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到達新境界。太上道祖授張道陵「正一盟威秘籙」、「三清眾經」、「符籙丹灶秘訣」、「三五斬邪雌雄二神劍」、「陽平治都功印」,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與「三天法師正一真人」的稱號。

之後, 張道陵制定道教儀式。創立道教規條。於是由五斗米道之天師道。而成為正式道教。全民信仰。流傳至今。俗呼正一天師。
東漢漢安三年(公元144年),蜀地瘟疫流行,不少人死亡,張天師和弟子用靈符、施法水、念神咒、寫奏章,救治人民,獲救人多,張天師的影響日大。除了救病,張天師還救人民的心。因為疫瘟肆虐是天譴人間,惡疾纏身是業報個人,張天師要人根除受疫神打擊的原由和重病奪個人命的原因;教化人民,信仰道教,洗革身心,遷善改過,避過禍患之源。
  例如張天師為病人寫「三官手書」三份,一份投進山頂石隙,送達天官,一份埋在地下,送達地官,一份沉入水中,送達水官;內容說弟子受疫災,難以醫治,誠心懺悔,祈願太上老君、諸君丈人及天地水官削除前世今生罪業,使病人恢復健康,改過自新,重為道民。
  當時入道的人,須交五斗米,所以被稱為五斗米道或是天師道。教民有數萬人。

  在蜀中四處傳道,張天師建立以陽平治為首的二十四治,以祭酒為領導人,帶領道民修道。

「治」即是現術語的教區,而治的意思是期望教區內的人和平地生活,不受政治與戰爭所侵害,二十四治是應二十四節氣,便可遙遠指揮。

  張天師又在治推廣「靖(靜)室」,讓道民在內精思懺悔,到了道民在靖室內修道,便授予道籙,以區別道民的層次。道籙的初衷是戒除道民的情性,用神靈的力量來教化,祛除先天業根,鼓勵他們不斷修道,由凡登仙。道籙還可告戒道民,不可褻瀆神靈,因為道籙上除了道民姓名、道號、師承及道階外,還有諸天曹官屬吏佐的名字,道民經過虔誠修煉,就可請天兵天將,借神靈的力量對付妖魔鬼怪,還可延年益壽。

在蜀地的基礎鞏固後,張天師在全國的神仙勝境,定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讓其他地方求道之士修煉,同時也擴大道教的影響力。

  其實,張天師在傳道的工作建立可大可久的根基後,已把重要事務交予兒子張衡處理,一方面鍛煉張衡,另方面與夫人繼續修道。到了東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九月九日,張天師把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親手交給張衡,正式把傳教大權傳授長子,並囑咐直系無人繼承,纔可傳給旁系,不是張家宗親不能傳,確立正一派的傳承制度。
  張天師留下道教的典章制度、法符神咒,便與夫人、弟子王長和趙升駕祥雲升天,時年一百二十三歲,尊稱為祖天師。
  後來被元世宗封為嗣師的張衡天師告戒後封為系師的張魯。要繼承祖天師遺志:「汝祖以天地為心,生靈為念,周行天下,除妖孽之為民害者,是以親遇聖師,建立大教。嗣我教者,非誡無以得道,非敬無以立德,非忠無以事君,非孝無以事親。汝其遵守成訓,勿替引之。」

世代相傳至三十六代。元世祖時始封為嗣漢天師之尊號。及明太祖時,改稱四十二代天師為正一嗣教真人。然在龍虎山正一派下。仍沿舊稱天師。
鶴鳴山山形是左右兩山如翅膀,中是軀體,頭向前傾,含丹書。
西遊萬里已關天,採藥名山亦宿緣。
老柏干霄如許壽,幽花泣露為誰妍。
苔黏石磴捫蘿上,燈耿雲房掃榻眠。
安得仙翁索米術,一生留此弄清泉。

  這首《夜宿鶴鳴山》詩,是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寓蜀中,於孝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九月三日所作。詩中“安得仙翁索米術”即指張道陵天師學道鶴鳴山,米術即五斗米法。
  
  鶴鳴山位置大邑縣西三豐村境內。古柏蔥龍、參天蔽日。雙澗環抱、地勢奇絕,形如玄鶴。最古老的宮觀為鶴鳴觀、天師殿、文唱宮、三官廟、解元亭、迎仙閣、招鶴亭等宮觀殿宇。張道陵、張三豐修道到成仙的天谷洞,洞內有︰張道陵手書「正一盟威之道」碑。漢代道教印章《陽平治都功印》;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石刻像。

宋张天师背咒语钱
  天師道(五斗米道、正一派)的教義與信仰,萬古常青,切合每個時代的人類的需要。
  天師張道陵在東漢創教時,奉太上老君為道教的始祖,以道祖化身為老子所著的道法經為經典,以道與法為根本信仰。道是「萬物的本源」,是「宇宙的動力」,是「自然的規律」,人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順應這個道理去做便是「德」,亦即「得道」。
  正一派經典道德經看來祇是超凡入聖的途經,其實有極大的現實意義,例如,第三十七章說,「無為而無不為」,是要求統治者放寬對人民的束縛,讓人民自由發揮,漢文帝和景帝以這種思想來治天下,因而出現為後世讚美的「文景之治」。
  現在許多學者所說的「減少干預」,以創造自由繁榮的社會,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對於個人的行為,道德經要求大家「柔弱不爭、清靜、寡欲」,如要達到這種境界,人人便有包容、順其自然、節制欲望,則社會必定走向祥和,國家安定繁榮。
  然而,今天的世界,戰亂摧毀家國,疫症奪人性命,香港更經歷了從來沒有的低潮,生命似乎無可留戀,生活是種病苦。張天師「老子想爾注」便說,「天大、地大、生大」,顯示正一派「樂生、重生、長生、久視」。這也反映出正一派的教義是積極面對人生。
  張天師為了使人生活愉快,生命長久,為人降魔驅鬼,教人修道成仙。修道成仙看似神話,其實可以成為生活方式。
  首先是「養精」,即節制夫妻生活。「養氣」,即保持和充實體內元氣;「養神」,即靜坐至無我境界;「養形」,即以牙齒、舌頭及肢體的運動與按摩推拿,使筋骨皮健康;「養食」即淨化飲食至不食五穀,僅飲水與食一些補益骨氣的食物;「內丹」,即以自己的身體為爐灶,以精、氣、為藥物,以神為運用,在身體中修煉,使精、氣、神不散而成為「仙丹」。
  從以上簡單與概括的描述,可以知道,正一派的教義與信仰,適合任何時代與地方,切合個人生活與生命,並不神秘,也不虛無。
                       -----------正 一 派 的 科 儀______
索動周身精氣神 仙凡呼應
  齋的原意是齊和淨,即祭神前使自己身心清潔,言行規整,亦表示對神的尊敬之意。在這種儀式中,人們或是沐浴齋戒,不近腥葷,不行房事,以表示自己的虔誠,或毫無保留地向傾訴自己的罪愆,以求神的寬恕。
  凡祈福者或申請入道者自己入壇“首過”“祈福”,道士只是在一旁主持儀事,幫助齋主通神致意的,叫做“齋儀”;由道士們祭祀神祇的儀式,叫做“醮儀”。由於齋醮異而事同,因之往往齋醮連稱,內容也不再區別。正一派道士傅若霖、鄧仲修等人奉旨編定《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將齋醮合併,融為一式,又吸收了相當一部份佛教的法事儀式,使道教的醮儀更是內容復染,名目繁多。
醮壇的佈置
  擺道場(也稱法場)是做法事的綜合表現形式,由念經、唱贊(唱經詞)、步罡(走方位、步八卦)、手勢,伴以吹、拉、彈,打音樂以及神壇法具的補托聯合組成。按天師道的要求,擺道場的高功不僅要做到“五到”,即手到、眼到、神到、氣到、意到,而且要通過內氣運轉,達到人體宇宙的有機聯繫,稱“功到神法到”。全法事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常清常靜,時隱時現,運心默念,內外靜,哀沉緩慢,輕巧穩健的內秘功夫和特點,而且高功必須具備吹、拉、打、念、講、寫。
科儀中的步罡踏斗
  步罡踏斗,也叫走方位,是道教醮儀中道士運神飛奏或遣神召將的齋法。步,指禹步。罡,指魁罡。斗,指北斗,泛指星紀。步罡和咒語︰步罡不僅要嚴按照方位的路線去走,而且必到口念咒語,口步一致,念畢走完,緊密配合。不同的罡有不同的咒,念錯走錯都起不到遣神役鬼的作用。
  行訣一定要懂得訣裡包含神界天機地利的各種符號,不了角其中奧秘,便達不到傳神召將伏妖之效果。天師府的老道長道︰“發訣(即氣功發功)必索動周身之精、氣、神,內外應合,使仙凡呼應,天師道道徒切不可輕忽此事。
  另外,由人變化成天神行令的「變身運雷」,只是各種法事中的一個片斷,從「變身運雷」中為正一法師,必須要有氣功基礎,深知各種動作的原理和須熟悉步罡踏斗、手訣、咒語,才能勝任法師的職務。

名錄天庭 有權召遣天兵天將

  龍虎山天師道的授籙傳度歷史悠久,遠在東漢末年(約公元215-220年),祖天師張道陵第四代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遂在天師草堂處建傳籙壇,逢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升壇傳度授籙,弘揚道教,開創了龍虎山天師道升壇授籙傳度的先例。

授籙的目的和作用
  何謂授籙?據道經載︰授籙者,承師授予之符籙也。道家弟子受道必先授籙。按符籙是道家之秘笈,古時凡奉道者,皆常佩之。故後人道者,均須授籙。籙有何作用呢?據道書解釋說,各種籙都有神靈、授籙之後可召請,以治精鬼,消滅災禍。做什麼道場需要解決哪方面的問題,就用什麼籙,請出籙中吏兵(即天將)給予效力。
  作為正一派道士必須授籙。不授籙就不能作道場法事,就無法遣使籙中的兵將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困厄。《三洞修道儀》說︰受正一法籙方可為人章醮。因為只有得受法籙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奉達天庭,才能得到神靈的佑護。授了籙才算進入道階,名錄神真之境,成為真正的道士。
  授籙不僅使正一道徒取得職券牒文,有了修道行法的憑證。同時,也為授籙的道徒制定了規範他們行為的準則。籙生通過授籙,必須勤進修行,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情操,清正心身,積功累德,摒除是非邪惡之念,以不辱師教。否則,諸神將降罰於其身。
  授籙傳度中的有關事項
  現在根據龍虎山天師府與中國道教協會有關規定,海外道徒要求到祖庭天師府授籙,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1)皈依“道、經、師”三寶,有道教師承法派,拜師入道三年以上;
  2)有一定道教的教義、經典知識和行持齋醮科儀規範的能力;
  3)信仰虔誠,品行端正,威嚴整潔,持守道教規戒;
  4)擁護祖國統一,熱愛道教。否則,就不能授籙。
  授籙品級。根據《天壇玉格》(相當於詮敘部門的級別條例,從一品到九品,有正有從)有關規定,法籙分五級︰
  1)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此六、七品銜頭)
  2)升授「正一盟威經籙」(此四、五品銜頭)
  3)加授「上清五雷經籙」(此三品銜頭)
  4)加陞「上清三洞五雷經籙」(此正二品銜頭)
  5)再陞「上清大洞經籙」(此正一品銜頭,屬天師真人職銜,一般不外授)
  授籙科,從二千年起規定每年於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在天師祖庭天師府集中舉行一次授籙傳度活動,作為定例。
  授籙職牒內容。職牒(亦稱籙牒)是天師祖庭嗣漢天師府(萬法宗壇)代天庭頒發給道士的道籍憑證(即任命書),在“任命書”裡。天師賦予道士執法權力和品級地位。其內容主要說明某某弟子,什麼法名,家鄉住址,生辰八字,屬北斗何星,生逢盛世,誠心向道,皈依玄門,要求在天師門下,奏受法職,用以弘道宣化,濟物利人,祈求天師代為奏遷職名,予以收籙。天師祖庭根據他的要求,申報天庭並依《天壇玉格》的有關規定,奏定受某某經籙;奏立某某壇,某某靖,某某治作為活動點。並當壇串立合同符,分環部券為証(即傳度合同符一分為二,一半貼職牒上給授籙人佩帶,一半在申奏天庭時焚燒)然後授給印、劍、令、旗等各種法器,撥付本命天將天兵,作為護身保衛,勉勵他們同心同德,到指定的壇、靖永遠駐扎,協助授籙者,佐理道法,凡遇行時,如谷答響,有求必應。並告誡授籙者,勤於修煉,積功累德,虔心為道;不得藉此法牒學習邪教、巫蠱厭魅,上干天亮、罪戾非輕。最後,傳度、保舉、監度大師在職牒上簽名並加蓋法印才有效用。

三皈、九戒、十二願
  在授籙醮儀中,籙生要表示決心,終生專奉「三皈九戒」。「三皈」即皈依︰太上無極大道元始天尊(道寶)、三十六部尊經錄寶天尊(經寶),玄中大法宗師道德天尊(師寶),簡稱「道、經、師」三寶。「九戒」即︰一者克勤,愛國守法,是念真戒;二者敬讓,孝敬父母,是初真戒;三者不殺,慈救眾生,是持真戒;四者不淫,正身處物,是守真戒;五者不盜,推義損己,是保真戒;六者不嗔,凶怒凌人,是修真戒;七者不詐,諂賊害善,是成真戒;八者不驕,傲忽至真,是得真戒;九者不二,奉道專一,是登真戒。
  在道場圓滿時,三大師率眾籙生要在祖師面前發十二願,即一願乾坤明索;二願氣象清圓;三願主躬康泰;四願融洽八埏;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七願四時順序;八願萬物生全;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十一願籙生受福;十二願正教興行。「三皈九戒十二願」是正一派道士宣誓奉持「清規戒律」的信念和決心的規定方式。
  天師道始盛於蜀,到了第三代天師張魯,曹操封閬中侯,教徒遷往北方,後來,教徒因為社會不安而遷移南方。到了東晉,天師道開始分門別派,在茅山地區魏華存(女)創立「上青派」,又稱「茅山宗」,以陸靜修為首的「靈寶派」又出現,以江西閤皂山為中心,元朝以後,歸入正派。茅山、閤皂山、龍虎山合稱為三山。
  另方面,發展至唐,由於皇室奉子李耳為祖,所以大盛,二十代天師獲唐武宗召見,宋代的崇信不亞於唐代,賜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隋為「真靜先生」,此後天師皆受先生封號。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前向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求符命。
  到了明代,皇帝更加崇信天師道,命天師「永掌天下道教事」。清朝皇帝不奉天師,但民間崇信熱烈。民國成立,國事日非,正一派道發展停滯,一九四九年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赴台,一九六九年羽化。

正 一 派 的 法 符________
動天地 撼山川 脫生死 卻災禍
  非典型肺炎肆虐香港的時候,正一元始大天尊張天師降鸞,賜驅疫符令予飛雁洞的善信與弟子,使疫魔遠離,身體安康。其他時候,張天師也會賜法符予善信弟子,驅魔祛鬼,護衛人身,或是改變運程,轉禍成祥。
  其實,早在公元一百四十四年,即東漢漢安三年,四川瘟疫流行,死亡人數不少,張天師便用符水救活不少人,並總結經驗,寫成「太上文經章官品」,用不同的法符對付不同的病魔。使用符的方法有多種,有用火化、攜帶、投入水中飲用、懸貼,甚至吞服。
  而法符的功能不限於治病。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說︰「吾家法籙,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出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脫生死,大可以鎮家邦,小可以卻災禍」。張繼先天師為什麼有上述結論,因為張繼先天師在宋徽宗時代,解州鹽池有妖作怪,池水泛濫,不能曬鹽,張繼先天師把鐵符投入水,蛟龍露出水面,被雷擊斃。又如,公元1928年,海州(今江蘇東海縣)與鹽州(今浙江省)海水泛濫,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在杭州佑聖觀建醮,投鐵符入水,泛濫即止。
  法符有這樣巨大的神力,它是甚麼?它是以「符號」的形式,附著在規定的「文字」(或圖形)上,並書寫在特定的物品(如紙、絹、木、石),作為天神的旨令。早期的法符是寫在桃木上,所以有「桃符」之稱。不是任何一位道家弟子可以畫,符必須經過受過天職的高道之手,纔會靈驗。
   
畫符有十戒八忌
  總括來說,十戒八忌是對畫符人的道德要求,必須遵守,否則畫符無效,十戒是︰(一)戒貪財無厭。除衣食所需,多餘部份應獻宮觀。(二)戒遲疑不決。畫符時應速斷速決,「一點靈光」一氣成。(三)戒魯莽從事,操之過急,應心情淡泊,中庸行事。(四)戒假公濟私。為個人發財。(五)戒褻瀆神明。(六)戒無故殺生。(七)戒好色酗酒。(八)戒鋪張揚厲。(九)戒朋比為奸。(十)戒濫收學徒,傳非其人,泄露天機。
  又規定了八忌,就是避開忌諱事物,如犯了八忌,畫符失效,永無靈驗,此八忌是︰(一)避婦女經血。(二)忌見色動心,以作符為名行雲雨之事。(三)忌神志昏沉,遇生病或醉後畫符。(四)避新婚蜜月間畫符。(五)忌藉術起家致富,而遷神怒。(六)忌見死不救。(七)忌為匪盜歹人畫符,要婉言謝絕。(八)忌抬高身價,求得名譽地位。
  還須齋戒浴身、淨口(禁葷酒),具虔誠之心,準備水、果、香,焚香祝告,禮拜(三拜九叩),放置畫符用具,如水(或醋精或酒)、以黃裱紙為佳、硃砂筆等。總之要到四淨(淨心、心淨、淨身、淨穢)、避房事。
不經嚴謹儀式是偽符
  其實,依據張天師近年在飛雁洞佛道社的賜示,畫符者須因應法符的性質而守不同的戒。一般的法符,畫符者持齋一天便可,但針對非典型肺炎的驅疫符令,畫符者持齋十天,而且要每張畫,後來求符令的善信弟子多,天師慈悲賜准用桃木刻印,但每張符令須由主持在壇前灑以硃砂和香爐灰,並予以開光。同時,天師的法符部分刊印流傳,任何人都可以「依樣葫蘆」,如果沒有經過嚴謹的儀式,則所畫的符祇見式樣沒有法力,是偽符。
  又如果請符的人僅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不是真心誠意請神靈護衛,則符不會發生效力。最後,張天師不斷告戒弟子,不論做科儀畫符,如果為了金錢,則神靈不會讓法符靈驗,畫符者會遭天譴。

zhao88  宋张天师背咒语钱

襲位之爭
2008年10月,第64代天師張源先羽化於臺灣的南投,其後臺灣海峽兩岸有多人出面爭奪天師襲位,包括臺灣的張意將[1]、張美良、張懿鳳(張源先之女)、張道禎、以及鮮少露面的張捷翔等五人。張意將自稱其祖父張新君是六十二代張元旭天師的兒子之一[2],張道禎視張源先為代理職,而自行宣稱將襲職六十四代天師[3],其餘諸人則多宣稱襲位六十五代天師[4]。

2009年6月10日(農曆5月18日,為張天師道陵祖師爺壽誕日),張意將[1]在臺北市士林區劍南路原鄭成功廟舉行「天師陞座大典」宣稱將襲職六十五代張天師[2];而同一天,張道禎亦在南投舉行襲職六十四代天師儀式[5][3],使得具道教象徵性地位的「張天師」出現數位天師並存的狀況。2011年10月15日(農曆9月19日,為二年前張源先羽化日)張源先長女張懿鳳於中國道教嗣漢天師府舉辦六十四代天師追思紀念中襲職六十五代天師[6][7],然仍未見先前所言欲公布張源先決定六十五代天師之遺屬,雖然襲職訊息也於中國道教嗣漢天師府官網發布,但仍尚未納入天師之列。[來源請求]

張源先羽化後,在臺灣道教界出現張意將、張美良、張道禎等人自稱天師,然而均無被國家級正統道教的中國道教嗣漢天師府認定具有張天師資格。臺灣道教界從此紛爭四起,各立山頭,形成四分五裂的情況

張天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zB5Ztl

-------------------------------

65代人選未定 張天師爆64代正統之爭 @ 倫敦男孩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c4Qxqj


道教嗣漢第六十三代「張天師」張恩溥的兒子張美良,以祖傳印鑑和父親遺囑,指自己才是被指定襲位的第六十四代「張天師」,牆上掛的是他父親生前著法袍的照片。
記者潘欣中/攝影

「張天師」祖傳印鑑。記者潘欣中/攝影
道教嗣漢第六十四代「張天師」張源先上月病逝,接班人選競逐激烈,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的兒子張美良昨天現身,指父親臨終前指定由他襲位,但張源先不承認遺囑,繼任六十四代天師,「等了卅八年,公布真相的時候到了」。

五十三歲張美良在桃園縣擔任國小老師,他說,父親五十八年十二月廿五日病逝前,找來理教領袖趙東書、軒轅教領袖王寒生和大法師黃平西作證,立下口頭遺囑,「遴定張美良為應襲第六十四代天師,成年後襲位嗣法」。隔年三月五日以嗣漢天師府駐台辦事處之名,刊登在中央日報第四版。

張美良說,父親過世時他十三歲,遺囑指「在張美良襲位之前,天師府一切事務處理,應以大法師會議為最高權力機構」,「所有祖傳寶印和經典法物,暫交陳如平(張美良母親陳月娟的親友)保管」。

沒想到,張源先不承認該遺囑效力,五十九年十月以族人會議之名繼任六十四代天師。等他成年懂事,人事已非。

他說,四年前他向陳如平後代取回八顆祖傳印鑑,包括天師印、陽平治都功印、道經師寶印等,主要用在核發道教「萬法宗壇」(道士執業證書)的公文印信。既然正統的祖傳印鑑由他保管,這些年張源先核發道士證書的印鑑真假「自有公斷」。

中華鼎新道教會長劉漢堯支持張美良說法,他說他的父親過去是張恩溥倚重的「家臣」,張源先卅多年來用非正統的天師印信廣發道士證書,且未落實嚴格審查和保薦制度,道士的養成和訓練很辛苦,「懂點皮毛,花錢就可以買張道士證書」,看在專業道士眼裡,寒心又憂心。

「現身公布天師祖傳印鑑,是要讓道教正統得以一脈傳承,不能再用非正統印鑑來蒙蔽廣大教友。」張美良說,道教派別眾多,六十五代天師繼任人選各方人馬較勁,不能再陷入分裂危機。他將邀集正一、閭山、茅山、靈山、靈寶等派領袖,重建組織架構,誰是正統「張天師」,時間會給答案。

2015-01-06_071715  

-------------------------------------------------------------------------------------------

道教神聖介紹

五穀大帝 神農大帝

  五穀大帝為農家所奉之杜稷土神也,以稷為穀神,因代表五穀之主也。禮月令:「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注:「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故後人稱五穀之神為神農,世俗並以神農氏祀之,奉為五穀大帝。按神農氏古帝王也,生於姜水,以姜為姓斲木為耒,揉木為耜,始製耒耜,教民務農,故號神農氏。以火德
王,又稱炎帝,起於烈山,又稱烈山氏。在位時嘗百草以作方書,療疾病,立市廛,以通貨財。初都於陳,後遷魯之曲阜,立一百四十年而崩,葬於長沙,傳八世凡五百二十年。後人尊為五穀大帝,因其嘗百草,創醫藥,又稱為藥王,民間農村及醫藥界亦奉之。道教神聖介紹 - http://goo.gl/WwYxyB


 

張天師治瘟疫的妙法----- 張天師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正一真人”其為張良的八世孫/張良後受黃石公贈送《太公兵法》得姜太公真傳成為謀聖/玉皇殿前四大天師:張天師,葛天師,許天師,薩天師/四大天師,即張天師張道陵,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葛天師葛玄,道教尊為四大天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文: 魏仁
張天師原名張陵,後改名張道陵,東漢天師道(正一道)創始人。相傳他在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遇老子降臨,傳授其《太平洞極經》,命為天師。(維基百科)
更新: 2020-02-23 1:58 PM   
【大紀元2020年02月23日訊】《說文解字》對「疫」的解釋是「民皆疾也」。秦漢及以前時期,人們認為「疫」是一種「邪亂之氣」。東漢末年至晉初年,世道昏亂,全國性大瘟疫有20多次。
東漢著名經學家何休說:「民疾疫也,邪亂之氣所生。」所以,古代一旦發生大瘟疫,君王、各級官員大多會反省自己的施政:是否不敬神明大逆不道?是否親小人而遠賢臣?是否暴戾殺戮、橫徵暴斂而讓蒼生受苦?
古人說「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相知」「舉頭三尺有神靈」。當人真心懺悔的時候,神靈是能夠看得見的,就會把人身上的邪氣和背後的厲鬼趕走,在人類可探測的這個空間表現,就是瘟疫突然不見了,病好了。
古代的很多大醫學家其實都是修道人,道行很深。
張天師原名張陵,後改名張道陵,東漢天師道(正一道)創始人,沛國豐人(今徐州)。相傳他在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遇老子降臨,傳授其《太平洞極經》,命為天師。後人稱他為道教三祖之一,壽達123歲,在四川渠亭山升仙而去。
張道陵學道之後,能給人祛病。他在蜀地收了好幾萬戶的弟子,因為蜀地人單純樸實,與道相合,易於引導。張道陵帶著眾人開路架橋,修木鋤草,清理垃圾,義務的去承擔方圓幾十里的公共事務。
張道陵從來都不用強制的手段對待學徒,而是用道德禮儀去引導和規範人們的行為,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當時也正是瘟疫橫行的時候,張道陵就幫他們治瘟疫,方法很有效。
張道陵讓有病染疫的人,把自己一生所犯的錯誤一條條的都回憶清楚,記下來,親筆寫好扔到水中,同時向神明發誓,不再做那些錯事和不好的事,如果再犯錯就讓自己的生命終結。人們紛紛按照此法去做,果然瘟疫不見了,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病都好了,瘟疫不見了。
張道陵和他的後代及弟子,一共治好了幾十萬人的疫病。
這一做法不僅祛除了瘟疫,而且人們更加敬重神明,更加重德向善,社會的犯罪率明顯減低。事實上,張道陵用這種方式留下了他那一法門的道,濟世的方式。
現代觀念否定神的存在,把人類的精神與物質層面人為的割裂開,強調物質,貶低精神(道德),特別是中國人在中共黨文化無神論的灌輸下,更是沒有任何信仰,道德敗壞,甚至誹謗佛法,配合中共殘酷迫害正信信仰者,犯下了罪業。
在此,希望正處在劫難中的人們,不要消極,不要恐慌,最重要的是:不要再聽信中共的謊言。當今亂世上,依然有真正的修道者在濟世救人。法輪功修煉者們正是這樣的群體。曾經輕信中共,誹謗過法輪佛法,參與過迫害法輪功學員的人,請你真心向天懺悔。也希望還沒有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的人,趕緊退出來。
請記住:「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這九字真言能讓您祛惡向善,擺脫厄運。
願可貴的中國人都能得救!

2020-02-25_175102

張天師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正一真人”其為張良的八世孫/張良後受黃石公贈送《太公兵法》得姜太公真傳成為謀聖/玉皇殿前四大天師:張天師,葛天師,許天師,薩天師/四大天師,即張天師張道陵,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葛天師葛玄,道教尊為四大天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道教與法師+道士

2021-04-15_2031372021-04-15_2032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