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清明節中華民國105年中樞遙祭黃帝陵/「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在圓山忠烈祠舉行,馬英九第六度參加該項典禮,「表達對中華傳統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塚。位於陝西省中部縣城北;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aEsPP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蔡英文赴忠烈祠致祭 祭文提「美麗島」! | 政治 | NOWnews 今日新聞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要進忠烈祠必須是作戰時功成身死者,因公殉職不行,要進國民革命忠烈祠,必須是作戰時地,為爭取勝利,冒險犯難,功成身死者;因公殉職,是否可以入祀地方宗烈祠,會請後備指揮部立刻納入研議 https://bit.ly/2YeiK1n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2016年09月03日11:53 
總統蔡英文今主持上任以來第一次秋祭典禮,向國民革命烈士靈位上香、獻花後恭讀祭文,祭文內文提及「政黨輪替」,引人注目。祭文執筆者則是師大國文系教授賴貴三,從2009年開始幫忙寫內政部遙祭黃陵的祭文,之後總統府也請賴幫忙寫春秋兩祭的祭文。(林修卉/台北報導)
以下是祭文全文:
秋聲曠遠,雅樂清玄;仁心義氣,沛盛無邊。
元勳革命,勇往直前;國英奉獻,任重身先。
神州血淚,寶島瑚璉;三軍百姓,追步比肩。
守成不易,創業惟艱;緬懷忠烈,志貫情牽。
政權輪替,時代變遷;自由綠地,民主藍天。
堂堂文武,亹亹俊賢;敬誠憂患,夕惕朝乾。
經營擘劃,損益針砭;蒸蒸晉日,懋懋豐年。
市廛鄉野,海角山巔;繁榮樂利,柢固磐堅。
厚生正德,道濟萬千;孚弘顯應,惠祐昭緜。

2016年09月03日10:53 
今天是九三軍人節!「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今上午9時在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總統蔡英文親臨主祭,也是她上任以來第一次主持秋祭典禮。蔡總統向國民革命烈士的靈位上香、獻花後,恭讀祭文,而祭文中特別提到「政權輪替」。
祭文提及,「神州血淚,寶島瑚璉;三軍百姓,追步比肩。守成不易,創業惟艱;緬懷忠烈,志貫情牽。政權輪替,時代變遷;自由綠地,民主藍天。」
在恭讀祭文後,蔡總統率同陪祭、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典禮莊嚴隆重;典禮後,總統並向烈士遺族代表慰問致意。今日與祭人員包括中央與地方文武官員、三軍部隊、警察、消防及遺族代表等。(林修卉/台北報導)

2016年09月03日21:45 
「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今上午在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總統蔡英文親臨主祭,並恭讀祭文,祭文特別提到「政權輪替」,引起注目。祭文執筆者是師大國文系教授賴貴三,從2009年開始幫忙寫內政部遙祭黃陵的祭文,之後總統府也請賴幫忙寫春秋兩祭的祭文。賴貴三今晚以電郵向《蘋果》表示,「受命代撰總統秋祭忠烈文稿,已歷多年純關文化教育,並無任何政治考量」,因每年新撰祭文或總統改選,他都會因應情勢擬撰。
祭文提及,「神州血淚,寶島瑚璉;三軍百姓,追步比肩。守成不易,創業惟艱;緬懷忠烈,志貫情牽。政權輪替,時代變遷;自由綠地,民主藍天。」
賴貴三指出,「神州血淚」,指民國創建之前,以至民國38年國府遷台以來,歷次國民革命與東征、北伐、剿匪、抗戰與國共戰爭犧牲之軍民血淚;「寶島瑚璉」,瑚璉皆為美玉以代指國士,意指台灣英才俊賢為民族、國家與社會,所奉獻的心血結晶。
至於「政權輪替,時代變遷」二句,賴貴三說,這是指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民主台灣的三次政權輪替事實,以及揭示時代變遷下,政治人物所應具備之主體性與創造性,方能與人民同心協力,永續經營生生不息。
賴貴三表示,「自由綠地,民主藍天」,意指台灣已經在全民努力之下,成為自由民主的燈塔,綠地藍天可以有想像空間,但他純粹只是以綠地形容自由的欣欣氣象,以藍天形容民主的浩浩境界。(林修卉/台北報導)

賴貴三_百度百科 - http://goo.gl/hAOovK

碩士後研究札記: 賴貴三老師專訪 - yam天空部落 - http://goo.gl/U1iCKr

賴貴三文學素養深厚,重考師大時,國文作文成績接近滿分,大概破了大學聯考的紀錄。這幾年,他利用課餘時間,收集了賴氏宗族的史料,編著成冊,並委由文史哲出版社出版,這本「潁川堂賴氏歷代族譜」的問世,也讓他成了六堆有史以來,第一個最年輕的族譜著作者。客家文化 - 六堆風雲 - http://goo.gl/mCjn35

師大國文系教授賴貴三出生於屏東縣佳冬鄉純客家村─豐隆村(武丁潭莊)

圖片搜尋結果

「政權輪替」列入秋祭文 洪秀柱:先烈會生氣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總統蔡英文昨於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主持上任以來第一次「秋祭典禮」。(中央社)

2016-09-04  11:4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昨天九三軍人節,總統蔡英文於圓山忠烈祠主持就任以來首度秋祭典禮,祭文並特別將「政權輪替」列入。不過,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今天受訪時相當不認同這種做法,甚至直言,「先烈如果知道她這樣的作為,先烈會很生氣」。

  • 蔡總統祭文特別將「政權輪替」列入,引發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不滿,表示「先烈如果知道她這樣的作為,先烈會很生氣」。(資料照,記者黃耀徵攝)

    蔡總統祭文特別將「政權輪替」列入,引發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不滿,表示「先烈如果知道她這樣的作為,先烈會很生氣」。(資料照,記者黃耀徵攝)

蔡總統昨天在向國民革命烈士靈位上香、獻花後由忠烈祠人員恭讀祭文,祭文提及「守成不易,創業惟艱;緬懷忠烈,志貫情牽。政權輪替,時代變遷;自由綠地,民主藍天」,將「政權輪替」列入祭文中。

總統府表示,這次祭文作者是師大國文系賴貴三教授,民國98年開始幫忙撰寫遙祭黃陵的祭文,之後春秋兩季,總統府在這幾年都是委由他來執筆。

不過,把「政黨輪替」放入祭告文中,引發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不滿,今受訪時表示:「先烈如果知道她這樣的作為會很生氣」。

---------------------

2008-12-03 中國時報 【施正鋒】

 中國滿清政府在十九世紀末,為了爭奪朝鮮(韓國)主權而與日本打了一場甲午戰爭,在「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讓台灣淪為殖民地半個世紀,不過,也孕育了台灣人的民族意識。

 雖然當時有「台灣民主國」成立,希望能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不過,由於被推舉為總統的唐景崧倉皇逃跑,號稱中法戰爭英雄的黑旗將軍劉永福也按兵不動只剩下揭竿而起的客家義勇軍挺身而出。

 一八九五年,日軍在澳底(貢寮)登陸,在沒有遭到激烈反抗的情況下,順利揮軍進入台北城。究竟是外國勢力開門揖盜,還是本土商家引狼入室,迄今,歷史並未有明確的公斷,不過,自告奮勇領路的辜顯榮卻是從此家族榮華富貴。

 由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儘管在北部的接收行動勢如破竹,在進入桃園、新竹以及苗栗,卻是陷入膠著戰。特別是客家籍的的吳湯興、徐驤以及姜紹祖,在群龍無首的困境下,毅然決然帶領家丁義勇發動游擊戰。

 這場異族征服與客家義民軍抗爭的拉鋸戰,史稱「乙未戰爭」。

 這些秀才出身的地方仕紳,他們或許沒有所謂的國家意識,不過,既然土地是祖先胼手胝足辛辛苦苦開發而來的,豈容外人私相授受?是可忍,孰不可忍,當然要「竹篙逗菜刀」。不要講太高深的道理,就是這一股保鄉衛土的氣魄,讓那些機關算盡的幾個大家族相形見慚。

 然而,這並非只是殖民綏靖戰爭的一個小戰役,因為,客家義民軍吳湯興等人所關心的鄉土,並不限於成長的家鄉,而是把視野擴及整個台灣。因此,在新竹城淪陷以後,即使是缺乏糧餉,他們還關注彰化城的安危,揮軍南下試圖護城,最後,罹難於日軍的炮火之下。

 如果客家人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豈會拋妻棄子,奮身不顧,千里迢迢前往閩南人聚居的彰化,螳臂當車,在位於戰略要津的八卦山與日軍力克敵犯?這種超越族群藩籬的無私胸懷,已經將清治時期的閩客械鬥情結化為灰燼,同時,也為現代的台灣民族主義鋪下不可磨滅的基礎。

 在過去的歷史教科書,站在大中國的立場,對於清廷出賣台灣,以及清官無心捍衛台灣,應該是感到尷尬的,因此,相較於「霧社事件」,對於乙未戰爭大致是輕描淡寫般地冷酷。如果說歷史的述說忽視了客家人對台灣的貢獻,這是不公平的,同樣地,如果認為乙未戰爭只是客家人的共同經驗,這也是不夠的,因為,客家義民軍吳湯興等志士是為所有台灣人犧牲的,因此,這是屬於所有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觀賞了《一八九五.乙未》,彷彿又看了梅爾吉勃遜主演的蘇格蘭史詩《英雄本色》(Braveheart),或是描寫愛爾蘭獨立運動的《豪情本色》(Michael Collins),原來,台灣人也是有自己的民族英雄的,一樣的可歌可泣,同樣地令人驕傲不已。 

出處: 觀念平台─一八九五的集體記憶 - 民生戰線 - udn城市 http://city.udn.com/54543/3129069#ixzz3t8rnfhbi

---------------

800px-臺灣臺北園山忠烈祠_(National_Revolutionary_Martyrs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http://afrc.mnd.gov.tw/faith_martyr/Default.aspx

---------------

姜紹祖

姜紹祖譜名金韞,號纘堂,清新竹縣北埔庄(註:今新竹縣北埔鄉)人,祖籍廣東省陸豐縣。生於光緒二年二月十六日(西元1876年3月11日),卒於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十九日(西元1895年7月11日),年僅二十歲。
曾祖父姜秀鑾(西元1783~1846),先住九芎林庄(註:今新竹縣芎林鄉)。西元1832年,遷居北埔庄。西元1834年,擔任「金廣福」號粵籍墾戶首,和閩籍墾戶首周邦正(西元1781~1847)通力合作。在官府(註:「金」代表官府)督導下,展開了現今「北埔」、「寶山」、和「峨眉」一帶的拓荒事業。之後,成為巨富。西元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時,姜秀鑾率壯勇赴雞籠(註:今基隆市)協防。參與擊沉英船,獲賞五品軍功職銜。
姜紹祖繼承家業,為一方富豪。而且,自幼勤學,能詩文,富民族意識。西元1894年,在母親宋氏松妹安排下,娶頭分街(註:今苗栗縣頭份鎮)望族陳維藻(註:西元1857~1931,文秀才)的么妹陳氏滿妹為妻。
西元1895年,全臺民眾紛紛加入「拒日保臺」盛舉。姜紹祖年方二十,不甘人後。散家財,募義軍,得鄉勇五百名,成立「敢字營」,擔任指揮官。
經過短暫訓練後,由於戰事需要,6月3日(註:指陽曆)終於開抵新竹縣城(註:在今新竹市)。後來,一直配合吳湯興(西元1860~1895)和徐驤(西元1858~1895)等義軍領袖作戰,頗有斬獲。並且,在鳳山崎(註:在今新竹縣湖口鄉內),多次發動奇襲,造成日軍不少損失。
西元1895年7月8日,義軍由吳湯興擔任總指揮,反攻新竹城。由於日軍在補給和火力上佔優勢,加上城牆堅固,義軍逐漸不支而撤出。但是,姜紹祖所率鄉勇,為了掩護友軍轉進,不幸身陷重圍。最後,一部分突圍到枕頭山下的黃姓大農宅。經過苦戰後,彈盡援絕,剩下的七十二名義軍因而被俘。然而,姜紹祖一向認為「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因此,於7月11日,在新竹城裡的囚房內,服下姨丈蕭阿由所提供的鴉片煙膏,從容成仁。此外,姜紹祖冀望以自己的犧牲,換取部屬不再被殺害
姜紹祖就義後,日軍硬不相信,還把其母宋氏松妹(西元1853~1933)和妻子陳氏滿妹(西元1875~1914)抓來嚴加審問。但是,這對婆媳始終不屈。宋氏松妹更是義正辭嚴,表現出凜然之氣。後來,日本軍官為之動容和敬佩,於是把她們釋放了。
姜振驤(西元1895~1977),是姜紹祖的遺腹子。人品清高,熱心公益,無忝所生。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曾任北埔庄協議會員、北埔信用組合組合長、新竹州協議會員(註:任期自西元1925年至1932年)和總督府評議會員(註:任期自西元1936年至1941年);臺灣光復後,擔任過新竹縣參議員、北埔鄉民代表會主席、義民中學董事長和新竹區合會儲蓄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並且,自西元1927年起,擔任義民廟董事長達四十多年。
再者,臺灣光復後,政府嘉許姜紹祖抗日的義舉。因此,祀其牌位於臺北市圓山忠烈祠,永享國家春秋祭拜的殊榮。
撰稿者: 蘇全福
最後修訂日期: 100年04月28日

大正一年,西元1912年五月,新竹成立新竹電燈株式會社,開始了新竹地區的供電服務,照片可以看到天水堂已經擁有垂掛的電燈泡。 從姜淳妹(右二)的年齡推算,這張照片拍攝於1920-1925年間,姜振驤與母親姜宋松妹(1854-1934)、內人姜黃金妹、長女姜淳妹(1915- )、次女姜蘭英(1917- )合影於天水堂正廳前。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姜振驤與姜烘楷父子在姜家日式宅院中合影。姜烘楷與父親一樣都喜歡攝影,也曾擁有多部名牌相機。1955-1965 姜家日式宅院,今臺北市泰安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QAneiO

一九○○年代,抗日烈士姜紹祖遺腹子姜振驤五歲時的照片,仍蓄辮戴帽,穿著客家傳統大襟衫。

--------------------------------------

簡要描述:清光緒15年(西元1889年)富興仕伸得到墾戶首姜家的支持提供廟地創建隆聖宮,抗日英雄姜紹祖捐獻一對石柱上題:「義氣與山河並重,忠貞偕日月增長」,民國86年(西元1997年)隆聖宮拆除重建,姜紹祖捐獻之石柱堆置於廟宇一旁。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掛紙(掃墓)一直是客家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祭儀,姜振驤帶著家族來到姜公紹祖之墓,振驤為抗日烈士姜紹祖的遺腹子。右起為振驤、文德(姜烘樞二子)、黃金妹、蕙英、婉鈺(姜烘楷長女)及烘楷。

-----------------------------------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link -------------------------------------------------------

台灣客家民族英雄 吳湯興、徐驤、姜紹祖

姜紹祖 新竹北埔人,時年僅二十一歲,是開發北埔墾首姜秀鑾之孫,客家人,家巨富,日軍侵台,以一己之力散家財募勇五百名稱為「纘字軍」,訓練民軍於南嵌抗日。屢與各地義民軍首領如徐驤、吳湯興等會師。征戰於中壢、安平鎮、大湖口、枋寮等處。陣亡時年僅二十一。 
吳湯興 號紹文,苗栗銅鑼灣人,清秀才,能文善武,在滿清據台時期被封為「台民統領」。他率領新竹、苗栗義民軍數萬,捍衛家鄉,進而轉戰全台,在強大日軍火力下,奮戰不懈。戰至彰化八卦山時中彈身亡。 
徐驤字雲賢,號昂,新竹頭份街東興庄人,為人性剛氣壯,年十八舉秀才,文武兼備,居身清廉,1895年時年三十八,統領頭份子弟義民軍,獨當一面,勇敢無比,自新竹、苗栗、彰化、台南,沿途數十戰,勇冠三軍。轉戰各地徐驤大聲疾呼:「我們台灣孤懸於海上,清國朝廷不在乎台灣的有無,台灣是被遺棄的土地。守護台灣的只有我們台民,我們願意將我們的鮮血為台灣而流盡,我們願意將我們的頭顱為台灣而粉碎」。有人問以眷屬者,浩然答以「有天道,台灣不亡,吾眷可保。台灣亡,河山不保,遑問家乎。」
短評 
客家人是台灣人,在此可見這三位台灣民族英雄,他們是以台灣為家,並不是客居台灣,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為台灣。他們曾二度攻新竹城

-----------------------------

郭懷一秘謀起義推翻荷蘭政權

紅毛蕃「君臨」台灣時期,對先住民及漢人苛歛誅求,猛於虎的苛政,終使「受壓迫者」起事反抗;先住民即有多次抗荷血戰,然終因不敵荷軍船堅砲利而犧牲無數,後漸被荷人以基督聖名,加以「籠絡」。

漢人離鄉背井,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原擬在心目中的「新大陸」闖出生路,不意郤成為荷蘭國王的「農奴」,承租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王田」,按畝納稅,還要受盡紅毛蕃欺壓凌辱,大家敢怒不敢言;赤嵌附近的大結首(村長)郭懷一看不過去,乃倡議起義驅荷。

郭懷一為福建人,早年跟鄭芝龍為寇,鄭芝龍受明招撫,回福建任官,他仍續留在台,和舊屬墾耕二層行溪溪南一帶,成為當地的龍頭,人稱長老或甲螺(首領)。

1652 年今日(明永曆 6 年 8 月 12 日)晚上,邀請了地方人士來到家裡召開秘密會議,他先曉以大義,而後和大家商議起義具體計劃,當場決議利用中國傳統習俗的中秋節(9 月 17 日),藉機以賞月聯歡為名邀宴熱蘭遮城(安平)的荷蘭官紳,將這些紅毛蕃灌醉後,再一網打盡,然後進攻普羅民遮城(赤崁樓),推翻荷蘭政權。

這項原本百密無一疏的計劃,郤遭郭懷一的弟弟和一位「小甲螺」普仔的反對,兩人認為與紅毛蕃對抗無異是以卵擊石的行動,必然招禍殺身。郭懷一以荷人為數僅有一、二千人,而中國移民郤多達兩萬餘人,如果大家眾志成城,背水一戰,必勝無疑,決定依計劃行事。

郭懷一的弟弟和普仔深恐事敗遭到連累,竟潛往熱蘭遮城告密;郭懷一獲知此消息,倉促發難,率領義軍,進攻普羅民遮城,9 月 8 日晨,攻陷入城,搜殺荷蘭人。荷軍從新港、麻豆、蕭■調派援兵,並以信奉基督教的 2000 名平埔族民助戰,漢家軍終告孤立,而郭懷一不幸中彈飲恨在赤嵌城邊,消息傳出,義軍因頓失領導中心,無心戀戰,仍至兵敗如山倒了。

郭懷一的驅荷革命失敗,使在台中國移民頓減,唐山子民想來此「新大陸」謀生也裹足不前,而紅毛蕃從此因缺乏華人勞力,在台的經濟收益大受影響,9 年後,終在鄭國姓的壓力下,歸還台灣。

◎歷史台灣內容節錄自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著作權屬莊永明先生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郭懷一

荷蘭人在1624年來佔領台灣,但是經過了二十八年,在1652年九月郭懷一所領導的農民,群起對荷蘭人革命。 
荷蘭人將台灣的居民分為漢人及先住民,並促使兩者相互仇視,如此少數的荷蘭人可坐收漁利。又對先住民要求服兵役,也就是抽取「血稅」。再要求先住民出兵攻擊其他未歸順的人民。 
郭懷一及絕大多數的漢人受不了荷蘭人的貪污統治,決定以武裝起來將荷蘭人驅逐。原本預計在1652年的中秋節九月十七日(陰曆八月十五日)起義。但是荷蘭人因有漢人告密者所得到的信息,所以乘郭懷一的農民部隊尚未準備完成,在九月八日發動奇襲。郭懷一的部眾是以農具,加上用竹子削尖的竹槍,對抗以毛瑟槍的荷蘭人,荷蘭人又動用所抽取的血稅,即先住民的武裝兵,強力強壓台灣人的起義。
郭懷一身先士卒,不幸中彈。於1652年九月十一日下午三時一刻殯天。郭懷一死前一直強調我們要做主人不要做奴隸。

短評

郭懷一的農民革命是由一群厭棄中國、追求自由自主、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的移民所發動的。這群人業已不同於在中國的漢人,他們不願做奴隸,不計成果,起來反抗,他們是台灣人。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6/11.htm

一六四一年(崇禎十四年),荷人第六任長官杜拉弟紐司親自率領荷軍四百人,中國舢板船三百艘至笨港(北港)登陸,另有牧師尤紐斯(下圖)率新港等十社歸順土番一千四百人也來會合,群起進攻笨港。
笨港的漢人約有一百五十人,而且全都是務農。居住在笨港的原住民是平埔族下的和安雅族(Hoanya)人,總人口大約有三千,雖有武士,但只有刀、矛、盾的裝備,如何對抗擁有毛瑟槍、大砲、及一千四百名新港社武士的荷軍?
郭懷一時年三十九,已在笨港居住了十七年,變成一位商人、農莊莊主也是地方的首領。荷蘭人一來,大家不約而同的奔向郭懷一的家尋求對策。
郭懷一等居住在笨港的漢人,原本認為荷蘭人所佔的大員與笨港是兩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島嶼,不同的世界。如今紅毛人從陸地上走不過來,也要從海上攻過來。十七年來與原住民和睦相處,一心想建立一個與世隔絕的樂園。
杜拉弟紐司到達笨港,居然發現一位能說荷蘭話的漢人郭懷一,相談之下,發現這位漢人還在日本見過曾是他的直屬長官史必克(一六二三年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駐平戶港商務館館長,後調任巴達維亞總督),於是對郭懷一十分禮遇,堅邀移居大員,並任命為大結首。 
圖 7 荷蘭東印度公司標誌

郭懷一知道荷蘭人半邀半強迫他移居大員是為了就近監督,於是將全家人都遷移到普羅岷西亞附近的士美村(Smeer drop)地區居住,也就是赤崁地區。荷蘭人亦相當尊重他,指定一大片原始林地交由郭懷一來開墾,並且指定他為大結首,授以刻有東印度公司標誌(如圖VOC)的權杖。在有形無形中,郭懷一成了漢人的領袖,當時人稱為「甲斐丹」。https://forum.doctorvoice.org/viewtopic.php?f=23&t=82939

忠烈祠 全國共20座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2-17
目前政府設置管轄的忠烈祠共20座,其中僅台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隸屬國防部後備司令部管轄,其餘19座由各地方政府管轄。
最知名的圓山忠烈祠供奉自民國元年以前革命死難者,及民國元年以後凡討袁、護法到抗日、戡亂等忠烈將士共40萬餘人,每年會辦理春、秋國殤大典,由總統親臨主祭;祠內並配有三軍儀隊,已成為國內外知名景點。
至於其餘19座忠烈祠供奉的忠烈及人數並不相同,如彰化縣忠烈祠就有供奉台灣文學之父賴和,桃園忠烈祠供奉龍潭之役的先烈等。
宜蘭縣忠烈祠位在員山公園山丘制高點,建於1918年日治時期,原名宜蘭神社,是全國最早設立的地方神社,二次大戰後改為中式祠堂,1958年更名忠烈祠,主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靈位,另有抗日英雄、國軍烈士、因公殉難警、消人士。
宜蘭縣忠烈祠位於員山公園,占地12坪,失而復得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靈位,高約80公分、寬約30公分、重約10公斤,木頭材質,放置於最顯眼的主祀位置。
(記者江志雄、羅添斌)

---------------------------------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電影採雙線鋪陳,並且以日本文學家兼陸軍軍醫森鷗外和客家子弟的觀點來看待整個戰爭。

多年以前,客家女子黃賢妹為苗栗銅鑼灣秀才吳湯興的未婚妻,卻曾與丫環意外被土匪擄去,後雖平安歸來,卻也遭鄉里懷疑清白,但吳湯興仍相信並依約與她成親。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日本。1895年5月,士人丘逢甲等人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年號永清。5月29日,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軍團登陸澳底,準備接收台灣。

苗栗客家仕紳吳湯興奉臺灣民主國之命令為義軍統領,開始召集地方鄉勇組織義民軍,就連居於北埔的「金廣福」姜家後代姜紹祖與頭份的武秀才徐驤也特地趕來響應。然而,吳湯興的母親並不支持兒子的行動,吳湯興的妻子黃賢妹即使不支持戰爭也只能繼續支持丈夫。同樣的,姜紹祖的母親也僅剩紹祖一個兒子,他的妻子陳滿妹也已懷孕,無奈的她們也只能默默支持自己的至親

近衛軍團攻陷基隆後,6月11日泉州人辜顯榮代表艋舺士紳迎接日本軍進入臺北城。日軍佔領臺北後,開始南進政策。由吳湯興所率領的客家義民軍,由於熟悉山地地形,並且採取游擊戰術,在桃竹苗等地抗日屢屢告捷。親王意識到臺灣人民的倔強,並且宣告這並非接收,而是戰爭。

吳湯興組織的義民軍雖然在臺灣民主國的軍隊支援前需抵抗日軍三個月,但隨著糧草不足以及官員潛逃中國越處不利。土匪頭目林天霸雖率領土匪幫加入,但是仍然無法長期抵擋日軍的南進。姜紹祖所帶領的義民軍最後也遭到日軍圍捕,而姜紹祖則在獄中服毒身亡。

親王為徹底殲滅義軍的阻撓,開始實行「無差別掃蕩」。義民軍由於糧食與傷亡的問題退守苗栗,同時日軍也因水土不服,感染熱病而死亡的人數遠比陣亡的多。親王為了能將戰爭儘快結束,希望將義軍引誘到南進的關鍵地八卦山一決勝負。

吳湯興由於義軍撤退而得以返家,向母親請求糧食支援,但礙於天災人禍村莊的糧食也不足。黃賢妹深知丈夫面臨的艱苦,說服了婆婆並且將僅存的糧食送到吳湯興暫居的山寨。吳湯興將髮辮交給妻子,並且囑咐若不幸戰死,以髮為塚。隔日義民軍啟程前往八卦山,吳湯興一行人皆壯烈成仁。

義民軍瓦解後,戰事也大致告一段落,親王也因為得到了傳染病而死去。吳湯興之妻黃賢妹尋夫不成後,投井殉情獲救,而後絕食八日而亡。http://zh.wikipedia.org/wiki/一八九五

-----------------------------------------------------------

「 劉 大 將 軍 擒 獲 倭 督 樺 山 斬 首 全 圖 」---------------提到 大將    姜紹祖----------link-----------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指吳湯興、姜紹祖...抗日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掛紙(掃墓)一直是客家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祭儀,姜振驤帶著家族來到姜公紹祖之墓,振驤為抗日烈士姜紹祖的遺腹子。右起為振驤、文德(姜烘樞二子)、黃金妹、蕙英、婉鈺(姜烘楷長女)及烘楷。

-----------------------------------------------------------
1842年新竹二大粵閩家族為了保家衛國抵禦英軍共同合作,閩籍鄭家散資募勇,粵籍姜秀鑾偕子姜殿邦募勇還親自領團練鄉勇赴雞籠作戰。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

1891-1895清末官方派捐義倉以充實社會救濟,有姜紹祖、范姜俊和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范姜俊和age (5)  

-----------------------------------------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2014-08-29
〔記者張勳騰/苗栗報導〕昨天是客家烈士吳湯興抗日陣亡忌日,民進黨縣長參選人吳宜臻回到吳氏宗祠追思先祖,並與作家李喬等文化界代表,公布以吳湯興為主角的《乙未悲歌》電影大綱,將籌資拍攝。吳宜臻並表示上任後將成立「苗栗縣影視事務委員會」,全力協助電影拍攝,並爭取將聯大路命名為「湯興大道」。
吳宜臻(左三)與文化界人士召開記者會,將推動將聯大路命名為「湯興大道」等政見。(記者張勳騰攝)
吳宜臻(左三)與文化界人士召開記者會,將推動將聯大路命名為「湯興大道」等政見。(記者張勳騰攝)
為吳湯興後裔的吳宜臻說,過去先祖抗日,就為守護家鄉、捍衛土地,今天她看見苗栗面對到一個政黨長期踐踏家鄉土地,產生全台最多的自救會,更認為應該她承擔下改變苗栗的職責,藉由此次祭祖,象徵承接吳湯興勇於對抗的精神,奮力對抗不公義與踐踏土地的勢力。
吳宜臻認為,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唯獨吳湯興長期被遺忘在歷史中,因此,委託專職劇本創作的黃亭瑋,透過詳實的田野調查與文獻檢閱,完成這部以吳湯興為主角的《乙未悲歌》故事寫作。

------------------------------------------------------------------------

乙未(1895年)臺灣攻防戰吳密察教授

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的吳密察。 上一次談到臺灣民主國,只是一個外交上的設計,而不是一個抗日的政府。 那麼,臺灣的抗日,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歷史教科書上有許多臺灣抗日的敘述。其實,教科書上所說的抗日,並不都是相同性質的。日本在國際條約上已經領有臺灣,因為清廷已經簽字,馬關條約已經生效,也就是說,臺灣已經被割讓出去了。 當臺灣割讓以後,日本尚未到達臺灣之前,在臺灣成立了一個抗日的政府,應該說是拒日的政府,比較正確。但是,這也不是辦法,因為總有一天,日本還是會來的。

西元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日本來了。日本來了之後,臺灣民主國很快就瓦解了。臺灣民主國會那麼快的就瓦解,原因是,它本來就不是為了抗日而存在的,它僅是為了 商結外援,用這樣的形式來打動西洋國家,想利用西洋國家出面干涉臺灣割日的一個外交設計。但是,當西洋國家還沒有出面干涉的時候,日本就已經來到臺灣了。 所以,六月四日唐景崧便倉皇逃回中國大陸去了。因為五月二十九日,日本在澳底登陸 。日本在澳底登陸時,並沒有受到強烈的抵抗。現在,鹽寮地方,豎立一個抗日紀念碑,其實在那個地方並沒有抗日的戰鬥而是日本人在澳底曾經立了一個登陸紀念碑,只是後來的登陸紀念碑,被我們改為抗日紀念碑了。當日本在澳底登陸之後,就接著攻打瑞芳。在瑞芳 有一個小型的接觸戰爭,但是那一次戰役,規模很小。日本接著攻佔基隆,此時扼守獅球嶺的清軍已經撤走,因此日軍很容易便推進到汐止( 水返腳)紮營,準備進入台北城。

這時候的台北城是一個亂城,因為唐景崧已經逃走了,而留下來的清軍紀律很差。大家都知道,傳統的軍人,就是穿著軍服的強盜,是穿了制服的土匪。這樣的軍隊,當他們的主帥走了以後,他們就很容易變成亂民。當時整個台北城非常的混亂,本來的清兵都變成了土匪,變成了強盜。所以當時住在大稻埕的外國人,就打電報到日本的部隊裡面去,要求日本軍隊趕快進入台北城維持秩序;台北城內的有錢仕紳,尤其是有錢的商人們,也希望日軍能及早進城維持秩序。雖然他們也無法知道日軍是好是壞。但是,至少那時台北城的清軍,已經都是亂民,都是強盜了,人人畏懼。所以,仕紳及富商們反而是急切的盼望日軍進城,以維治安。 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就有一個以後非常有名的辜顯榮,自告奮勇的到汐止,請求日軍進入台北城。於是日軍「無血進城」,不費工夫即順利的進城。 因為日本軍隊進入台北城,沒有受到抵抗。日本在六月十七日舉行所謂的「始政式」,就是日本人開始在臺灣執政的儀式。

接著,日軍渡過淡水河,繼續向南方推進。 向台北的南部推進之後的日軍,不久就受到了真正的抵抗。在三峽、在大溪,他們都受到抵抗。所以,我們可以說,日軍在進台北城,在淡水河以北的地區沒有受到什麼抵抗;可是,在淡水河以南,一直到八卦山,他們便受到了抵抗。 為什麼日軍在這些地區反而受到抵抗呢?這其中有歷史的因素,也有一些地理的原因。 所謂歷史的因素,是這些地區,桃、竹、苗地區,是從十八世紀末及十九世紀初才積極開發的新墾地區,這些地區都是丘陵地,在該地區開發的過程當中,要常常面對原住民,所以通常都必須要有自衛的武力。這一些從武裝開墾時代即形成的集團又可以利用地形,去對日軍作游擊性的戰鬥。也就是說當日軍渡過淡水河往南部移動的時候,就碰上這開墾集團,而這些開墾集團,他們不但擁有武力,而且熟悉當地地形,因此他們便可以從事游擊戰。 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在桃、竹、苗地區,領導抗日的人,都是一些地方上豪族與地主、墾首,他們在當地有資望、也有財產也有群眾、也有武力,他們就靠著這些條件打游擊戰。 這種依靠地形的游擊性戰役,讓日本軍隊從渡過淡水河之後,就吃足了苦頭而疲於奔命 。

為何日軍會疲於奔命呢?是因為這些抗日份子,他們不會正面的與日本大軍發生戰鬥,當 日軍來了,他們就笑臉相迎,當日軍過去了,他們就攻擊後面的殘餘,以及落單的日軍。殘餘以及落單的日軍,都是他們進行游擊戰鬥的攻擊目標。 日軍進入臺灣以後,並沒有受到大型的,或者是正面的抵抗作戰。但是,卻遭遇不少種游擊性的、突發性的、零星性的戰鬥。日本人沒有辦法分清楚,到底那一些人是抗日份子, 那一些人是歡迎日軍的人。因為臺灣民眾,他們平常都是裝著笑臉,揮舞著白旗,歡迎日軍 。當日本軍隊走了過去以後,卻又會向日本軍隊進行攻擊。日本人分辨不出順民、良民與抗 日份子;在疲於奔命,氣急敗壞的情況下,因此就有好幾次,在現在的桃園、新竹東面 地區,進行了無差別的報復性討伐,燒燬了不少村莊。 這種無差別的報復性討伐,所得到後果,反而是把以前並未積極抗日的人逼出來加入了抗日的行列。

所以,在桃、竹、苗地區,出現了一股很強的,同仇敵愾的抵抗。 這些抵抗者,他們不是地方上的仕紳,就是武裝開墾的墾首、大戶、頭人、及生員,武 秀才等等人員。比較有名的抗日者,有北埔的姜紹祖先生;苗栗的黃南球先生;頭份的徐驤先生,他們靠著地形的優勢,進行游擊作戰。 因為這樣,使得日軍付出相當重大的損失。當時有一位美國人[XZ(]J.W. Davidson[XZ)], 他是隨軍記者,就曾說日軍在臺灣打了一場比在中國北方更艱苦的戰爭。 這樣激烈的戰爭,是日本人沒有預想到的。他們以為既然已經透過條約取得臺灣,便可 以很順利進入臺灣,沒有想到卻如此地大費周章。 因為日本實際來接收臺灣是如此的艱苦與不順,所以雖然當時日本派總督是要來臺灣施行民政,臺灣總督府被定位為民政官衙,但是在遭遇如此頑強的抵抗後,便在八月宣布暫時停止施行民政改行軍政,總督府也被改為軍事官衙,表示將在臺灣的接收定位為戰爭。並且還向本國要求軍隊增援,加入戰鬥 。

日本軍一路南下的結果,便逐漸的把抗日勢力,往南部逼退,最後在彰化的八卦山,遂有一場大規模的戰鬥。桃、竹、苗地區的抗日勢力,往南退守者差不多在這一次大規模的戰役中,全軍覆沒。 雖然臺灣的抗日民軍幾乎全部覆沒,但是日軍卻也元氣大傷。而且,此時正是臺灣的雨季,於是日軍也就不再積極的急於繼續南下,而在此稍作休息,一方面等來自本國的一個增援師團來台,一方面重新編組南進軍的戰鬥部署。 這個南進軍的戰鬥部署,是兵分三路。一路繼續由陸上往南部推移;另外兩路則走海路 :一由恆春半島登陸往北打;一由嘉義的布袋港登陸。然後沿海線南下會合,三路夾攻當時的台南。

當時臺灣南部的防務,尚有劉永福的黑旗軍防守。劉永福常被拿來與唐景崧比評、對照 ,很多人雖然不齒唐景崧未抗日即逃走;卻贊許劉永福,說他抵抗日軍到最後階段,而肯定 劉永福是抗日英雄。其實這樣的看法,並不正確。 桃、竹、苗地區的抗日,是由生員、武秀才等仕紳及墾首等地方上的頭人率領義勇 民軍所進行的,劉永福也沒有參加。而且也不願派自己的黑旗軍去聲援。即使唐景崧在台北成立臺灣民主國時,劉永福只是按兵在他的南部防區。 當唐景崧逃出台北,台北的臺灣民主國潰散之後,劉永福也曾在台南再成立了一個臺灣民主國。劉永福之所成立的這個臺灣民主國,說起來有些好笑。因為劉永福,讀錯一封張之洞的電報。張之洞曾拍了一個電報給劉永福,問劉說:「你能不能再撐兩個月,我正在商結外援,目前正在與俄國接觸」。劉永福卻誤為只要再撐兩個月,俄國的援軍就會到。所以,他接獲電報後的第二天,就在台南成立了臺灣民主國。

劉永福,除了成立這個台南的臺灣民主國時曾號稱要整飭防務之外,並沒有實際的抗日行動。因為,日本的軍隊,在當時並還沒有推進到劉永福南部防區來,而對於中北部的抗日,劉永福總是按兵旁觀,沒有前去支援。再說,日軍三路夾擊,逐漸對台南形成包抄之勢。在南部恆春登陸的日軍往北推進,在打狗(高雄)配合海上艦隊作了一次小型的砲擊之後,當時駐守的劉永福兒子劉成良就逃跑了。從陸路往南推進的南進軍,以及從布袋嘴一路的部隊,沿路除了幾次小型遭遇外,也沒有受到什麼大抵抗。十月下旬,劉永福也跑掉了。所以,劉永福也沒有真正的抵抗過日軍 。只是因為他的防區在南部,他才比唐景崧晚逃,到十月才逃離臺灣而已。 因此,以劉永福來比較唐景崧,而說唐景崧不抗日,劉永福抗日,也不見得正確。

西元一八九五年的乙未抗日,是臺灣的民眾,基於愛鄉的精神,而起來反抗日軍的一種 游擊性戰鬥。這種游擊性的抵抗,不可能有大型的戰役發生。 這種抵抗,使用很簡陋的武器,進行戰鬥。民間流傳著許多的傳奇。諸如:拿鋤頭、拿竹竿紮菜刀當武器,就去面對日軍,進行戰鬥等等的傳說。 臺灣人以小地域為範圍,用自己的方法去保衛自己的家園。這樣的抵抗,不但是小區域的游擊,也都是零星的戰鬥。一八九五年的攻防戰,是居住在臺灣百姓的愛鄉活動,不必將它當成具有鮮明意識的民族主義反抗。民間說這是「走番仔反」。 大家聽說「番仔」要來,對於將要來到的統治者,大家心中有不安、不信任,懷有恐懼感, 所以就躲了起來;而有一些膽大的,有保衛鄉土豪情的人,就以幾個村庄的小範圍連結,抵抗 日軍。乙未之役,是民間人士保衛家園的行動。這種零星的抵抗,說不上是戰爭。 但這次「走番仔反」卻是臺灣人的一個共同經驗,民間也流傳著,百姓的抵抗是如何的神勇,描述得繪聲繪影。甚至於說,以竹竿紮菜刀也殺死了多少日本人。變成了一種吹噓己身英勇的題材。甚至於更吹噓說,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由該地的義勇民軍殺死的。因此,在臺灣各處都有殺死了能久親王的傳說,使能久親王在臺灣至少死了四次以上。這個就是民間對於「走番仔反」的一種自我解釋,這種民間的「歷史」,雖然不一定是事實,但是卻也充份的表現出民間的心態。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收聽。[LM]

-------------------------------------------------------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1895乙未好電影-客家人愛家鄉的方式
圖片是抗日烈士姜紹祖的墓園,他犧牲自殺時只有19歲

最近興起一股國片的熱潮,有部電影引起研究生高度的興趣-1895乙未,電影以當年1895年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中國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灣客家人抵抗日本的故事為背景。1895乙未預告片請見以下連結,引用自day tripper部落格:http://jonyao1978.pixnet.net/blog/post/22082211,研究生大略整理一下日軍進攻台灣的歷史如下:

1895年,日軍和清朝交接台灣,5月23日歷史上知名的台灣民主國成立,在台清朝官員及民眾推舉原來的台灣巡府唐景崧為總統,黑旗軍領袖、時任台灣鎮總兵的劉永福為大將軍,邱逢甲(客家人)為義勇軍統領。當時台灣首富板橋林家的林維源被推為國會議長,但他堅持婉拒,在捐獻銀一百萬兩後,獨立第二天就潛逃回廈門直到終老。5月29日,日本近衛師團由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在三貂角附近澳底登陸,6月3日攻陷基隆,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6月4日化妝帶著銀子搭德國商船Arthur號逃往廈門,而丘逢甲知道唐逃走,也帶走公款十萬兩倉徨逃回廣東嘉應。另一個霧峰林家的富翁林朝棟軍功卓越,但也只能帶領軍隊回到中國,後經商致富。

台灣民主國首領逃走後,軍隊在台灣各地燒殺擄掠,因此6月11日萬華士紳決議由辜顯榮迎日軍進台北城,14日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進入台北城,17日舉行始政儀式,展開為期五十年統治台灣。6月下旬台灣民主國餘眾在台南擁立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但當時剩下最大的抗日勢力是由客家人吳湯興、姜紹祖、徐驤(1895乙未片中的主角們)等人領導的地方武力了!

抗日軍領袖吳湯興,是苗栗銅鑼人,他出身為前清生員,台灣民主國成立後,吳湯興在丘逢甲的引薦下,被授與統領之職成為丘的副將。而基隆、台北相繼被日本佔領後,丘逢甲、林朝棟逃往大陸,兩人所轄部隊就被吳湯興,並整合其他客家人地方武力,如北埔富豪即「金廣福」墾號後人姜紹祖,及頭份生員徐驤等,於是吳湯興成為「全台義民統領」,開始在桃竹苗、彰化等地對抗日軍。6月下旬日軍近衛師團即將到達中壢附近,吳湯興等各路人馬在平鎮、龍潭、大湖等地與日軍戰鬥,累積戰果後吳湯興擴大招募鄉勇、徵餉,並獲得台灣知府黎景篙資助軍費,一度抗日軍聲勢大振。

但由於反抗軍訓練不足,加上台灣各地富豪都心存觀望,不肯全力資助糧餉,反抗軍還是居於劣勢。7月9日吳湯興與日軍在新竹、十八尖山攻防數次,戰況慘烈令人動容。反抗軍沒有後援最後失敗,這場戰鬥另一首領姜紹組越過十八尖山到達新竹城東門時,200多人被埋伏日軍衝殺,激戰後姜與70多位部下被擒,日軍盤問誰是首領,姜的家僕挺身頂替受死,姜僥倖逃走後不久自殺而死,反抗軍退回苗栗。桃竹苗失守後,反抗軍繼續南逃,卻也陸續在中南部抗日,讓日軍吃盡苦頭才平定台灣,這段歷史就是「乙未抗日」戰役。8月28日彰化八卦山戰役,吳湯興及吳澎年戰死,民間謠傳日軍將領北白川宮能久就是此役戰死,但未經考證。10月18日日軍包圍台南市,劉永福想和日軍談和,但被日本拒絕,最後19日劉永福化妝搭乘英國輪船賽里斯號逃回中國,台南城大亂,最後仕紳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協助日軍和平進城。

11月18日台灣總督府宣告:「全島悉予平定」。

這段從6 月到11月短短可歌可泣的5個月抗日歷史,雖然不全是客家人血淚撰寫,卻多由客家人組織地方武力奮勇抵抗,是屬於全體台灣人血淚的故事。因此研究生呼籲大家多支持洪智育導演、客委會與青睞影視投資新台幣六千萬拍攝的台灣史詩電影-「1895乙未」!雖然抵抗最後的結果還是失敗了,並且結局是姜紹祖、吳湯興、徐驤等首領,及眾多客家祖先都死了,但是這種激烈的抵抗令日本震驚不已!從結果論來看,這場戰爭是沒有勝算的,是武力懸殊的對抗,唐景崧、邱逢甲、劉永福、還有當時台灣富豪板橋林家林維源、霧峰林家林朝棟(當時還招募棟軍,算是台灣人中主要的軍事首領!),雖然有短暫抵抗,卻紛紛逃往中國!研究生無意苛責這些人,身處當時的歷史,我們無須去苛責這些最後逃走的人,他們都至少短暫貢獻抵抗過,悲哀的是毫不抵抗,就紛紛投降;不加思考就全盤接受的人。

研究生在文章中開頭就用了姜紹祖的墓園圖片,抵抗的下場並不好,最後只落得黃土一阫,還有家庭只剩下孤兒寡母,這首是他出師前贈同學的詩:

書幃別出換戎衣,誓逐胡塵建義旂
士子何辜奔國難,匹夫有責安鄉畿

而這首是新竹戰役後他自殺前的自輓詩:

遑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夷狄

抵抗後果還是一樣,從歷史來看日本終究統治了台灣,如果你從結果論來說,這場抵抗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還多死傷了很多人!但人類感情的詮釋並非全然如此,那是一場保衛家園的抗戰,用自已微薄武力抵抗侵略者的鬥爭!是一種很單純地,用自我力量去抵抗侵入家園勢力的反擊!這是任何族群、任何文化、任何地區都會採取的對策!在這個歷史洪流中,我看到客家祖先用微薄不足道的力量,告訴我們該怎樣熱愛鄉土。研究生先不講國家國族意識,這些客家祖先只是想保衛家園,他們沒辦法逃回中國,因為只有台灣是他們唯一的家!對應現在的局勢,大家應該更明白,我們這些沒有綠卡的人,只能選擇捍衛台灣,別無他途!他日台灣有難,有些人可以屁股拍拍回到他持卡的國家,但你呢?現在還相信喊那些口號的人嗎?只能選擇留在台灣的你,難道還覺得捍衛台灣不重要?當台灣有難,你以為你可以置身事外嗎?他們有綠卡的人可以飛去美國安享餘年,只能留在台灣的你以為他們會來救你?或者請美軍來人道救援嗎?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留在台灣的彼此,還有台灣這塊土地,希望客家祖先的悲壯歷史可以告訴你一些真實!

在此也要呼籲台派朋友,愛台灣的不是只有閩南人,還有我們客家人,原住民、還有很多外國人、新住民等等,不要狹隘了自己的視界!很多朋友跟我說清末客家人和朝廷合作,共同對付台灣起義的革命者,因此被稱為「義民爺」,但你要知道,客家祖先並不是為了愛國,不是為了愛那個清朝的大中國,他們只是想要在新開墾的土地-台灣,為自己還有子孫保有一席生存之地,拼鬥出更多的未來,因此日本人來的時候,客家祖先為了保有台灣這個鄉土,用生命還有縷縷英魂去拼鬥!寫出「1895乙未」這樣壯烈波瀾的史詩豪情!

而我這個後生客家晚輩,只能默默流淚,並用這篇文章紀念這些湮滅在歷史中的客家祖先。我以客家人為傲!我也要和我的祖先一樣,捍衛台灣、捍衛我的家鄉!

以下各烈士生平請參見引用內容:

撰稿者:杜奕廷,投稿日期:2006/05/02,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
◎吳湯興字紹文,苗栗銅鑼人,在地方上具有墾主、士紳的地位,因此其家族在苗栗當地有相當大的勢力。吳湯興個性豪爽,以俠義聞名於鄉里,受到大家的信任。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本根據馬關條約接收台灣,但在接收過程遭到台灣各地民眾的武裝抵抗,其中由吳湯興所號召而成的義勇軍部隊便是其中相當強悍的一股勢力。同年五月底,日軍登陸澳底(今貢寮),唐景崧統領的清軍節節敗退,六月七號日軍進入臺北城,唐景崧棄城逃回廈門,北部清軍瓦解。佔領臺北城後日軍繼續南下,在竹苗一帶受到民兵頑強的抵抗,其領導者便是吳湯興、徐驤等人。但是因為各地民兵無法整合,缺少支援,因此吳湯興等人的部隊在日軍的強烈攻勢下撤退到彰化地區。八月二十六日,日軍近衛師團長北白川能久親王及旅團長山根信成等人率兵偵查八卦山一帶,遭到吳湯興部隊的砲擊,北白川宮能久等人皆受到輕傷。二十八日日軍對彰化發動攻擊,並包圍吳湯興等人根據的八卦山,經過數小時的激戰後,吳湯興中彈陣亡,僅徐驤率領二十餘人脫困。吳湯興和其部下的遺體被草草掩埋在八卦山上,後代子孫只能以衣冠塚的方式祭祀他,吳湯興陣亡後,其夫人黃賢妹女士亦絕食殉身,為此一可歌可泣的乙未戰役增添佳話。

撰文者:吳明勇、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內容,使用限制: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姜紹祖、年代:1875 - 1895,新竹北埔人,幼名金韞,號纘堂,北埔墾首姜秀鑾的曾孫,家境富裕,屬地方豪族。1895年乙未之役,日軍攻破臺北城之後,苗栗人吳湯興朝北誓師,隨即率眾起義抗日,姜紹祖聞訊後乃廣散家財募集義軍500餘人於北埔起兵響應,同時徐驤起於苗栗,簡精華起於雲林,彼此互通信息。同年6月21日義軍與日軍激戰於楊梅壢附近,日軍稍挫,6月22日日軍攻占新竹,進逼大嵙崁、三峽附近,吳湯興乃調集五百兵力,聯絡姜紹祖率軍支援新竹附近的林朝棟部隊,6月23日日軍自湖口反擊,擊潰邱國霖所部義軍700餘人,新竹知縣王國瑞潰逃,新竹陷落,姜紹祖所部義軍死傷大半,姜亦不幸被俘。不久日軍審訊戰俘,追查姜紹祖本人,姜紹祖家人出面頂替代死,姜本人乃得而趁機潛回北埔,並再度調集義勇抗日,但旋即戰死,時年約21歲。

◎徐驤字雲賢,號昂,新竹頭份街東興庄人(註:這個記載有誤,徐驤應為苗栗頭份人),為人性剛氣壯,年十八舉秀才,文武兼備,居身清廉,1895年時年三十八,統領頭份子弟義民軍,獨當一面,勇敢無比,自新竹、苗栗、彰化、台南,沿途數十戰,勇冠三軍。轉戰各地徐驤大聲疾呼:「我們台灣孤懸於海上,清國朝廷不在乎台灣的有無,台灣是被遺棄的土地。守護台灣的只有我們台民,我們願意將我們的鮮血為台灣而流盡,我們願意將我們的頭顱為台灣而粉碎」。有人問以眷屬者,浩然答以「有天道,台灣不亡,吾眷可保。台灣亡,河山不保,遑問家乎。」惟當時台灣各地義軍群起合作,時年三十八歲的客家子弟徐驤散盡家財,號召鄉民組成「田賦軍」與吳湯興、姜紹祖共結義師抗日」。此後徐驤投身抗日先鋒的行列,全台南北轉戰數次,於吳湯興與姜紹祖壯烈戰死後,徐驤加入南台灣鄉勇,殲滅許多日本軍人。徐驤最後同眾多民勇與日軍的纏鬥中如願就義。

◎鐘石妹號哲夫,又號濬堯。道光三十年,生於廣東省蕉嶺白馬鄉。同治癸亥歲,時年十四,跟隨母動渡海來臺,一直在苗栗縣三灣鄉經營商業,頗有商人手腕。二十二歲向淡水廳申請開墾橫山鄉大山背一帶土地;光緒八年春季,負責原屬於陳福成墾權下的南河、八十份、獅頭山的把守事務,以防山胞的襲擊。中日甲午戰起,奉臺灣巡撫唐影手令,募義勇五百名,給以管帶職位,編為敢字右營,在桃園縣南崁駐防。不到一年,日軍果然來犯,鐘石妹正率兵抗拒,忽傳唐景崧返回大陸,軍民無主,祗得帶領部隊到新埔枋竂義民駐紮,以阻日軍南侵。不到一個月日軍大隊南下,遂與之發生遭遇戰,終因地勢不利,且眾寡懸殊,不得已向六家犁頭山觀音廟轉退,邊戰邊退,而日運援兵不斷,無法抵抗,至頭重埔林家時,石妹已兩手中彈,血流如柱,無心指揮,而日軍緊追不捨,不得已率殘部回大山背家鄉暫駐。光緒二十二年農曆春節,當時家家戶戶準備年貨,有人利用此機會,向日本政府虛報鐘石妹在大山背聚準備違反,日軍便派二隊人馬圍剿,將鐘石妹及附近住家,廟宇舉火焚燒,人民財產損失慘重,石妹隱遁深山,伺機再動。日人施以懷柔政策,誘勸石妹返鄉。民國十四年逝世於大山背自宅,享年七十七歲。

---------------------------------------------------

東門城185歲生日快樂
2014年09月16日 04:10
許明財

跨越6個世代,近2個世紀的竹塹城迎曦門,即將自9月13日起至28日舉行185周年城慶。迎曦東門城如其名,在東昇旭日中,伴隨和承載著市民的榮耀與成就,從過往、現在也會接續到未來。此刻我們也在祈福、惜福中分享多福,相信唯有同心、合作也才能平安,讓我們一起說聲「185周年城慶快樂!」

偉大的城市,通常都會有一座令人印象深刻,且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建築,如同法國的巴黎凱旋門,還兼具著名必遊的觀光景點。我們的迎曦東門185年來,走過王公貴族,穿越販夫走卒,撫今追昔,屹立不搖。

許多人說,沒看到東門城就不算是來過新竹市,這樣的說法,總能喚醒新竹人的榮譽感;當然,明財肩負市民老闆所託和唯民是寶的使命感,也就更甚於前。畢竟,城市的慶生不僅是歲月的紀錄,更有時代新生的腳步以及其歷史的意義。

在16天的活動期間內,共規畫了8大主題活動,包括:「藝起樂竹塹系列音樂會」、「戀曲1829‧竹塹城記憶特展」、「登高東門城」、「黃金傳奇-尋找古城門」、「竹塹走讀導覽」、「古城門創意市集」、「親子手繪東門城寫生比賽」、以及「幻影光雕東門城」等。整個活動就是「街鼓動、門城開,一夜滿城車馬」,豐富多元且精彩可期,屬於大家的節日,邀請您務必出席參與。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掛紙(掃墓)一直是客家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祭儀,姜振驤帶著家族來到姜公紹祖之墓,振驤為抗日烈士姜紹祖的遺腹子。右起為振驤、文德(姜烘樞二子)、黃金妹、蕙英、婉鈺(姜烘楷長女)及烘楷。

-----------------------------------

 

國民革命忠烈祠-臺北圓山忠烈祠
題「萬古流芳」四個大字的牌樓
「萬古流芳」牌樓與中華民國國旗
國民革命忠烈祠的儀隊交接儀式,以及前方三名中華民國陸軍儀隊的禮兵。
國民革命忠烈祠是位於中華民國台灣台北市圓山的一座忠烈祠,建於1969年,乃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之專祠[1],並兼任首都忠烈祠之功能[2],主建築型式仿北京故宮太和殿,落成啟用時由當時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題為國民革命忠烈祠、在一般民眾之間則習稱臺北忠烈祠、圓山忠烈祠或大直忠烈祠,是中華民國全國崇祀國殤位階最高的場所,也是國際人士來台訪問時,向殉難英烈致敬的代表場所。入祀烈士經國防部造冊報請總統明令行之。該祠奉祀殉職官兵共49萬餘人[3]。
其原址為台灣日據時期的「台灣護國神社」、奉祀日本靖國神社內之臺灣籍陣亡將士[4]。後來因蔣中正認為原建築之簡陋、有失莊嚴、不足以祭祀國民革命英烈,乃擬令由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將軍主持重建、於民國58年(1969年)3月25日落成啟用,並依《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設置、管理,1969年由行政院制頒、1999年修訂的行政命令《忠烈祠祀辦法》第八條明訂「中央政府所在地之首都,建立首都忠烈祠,並得特准建立專祠專坊或專碑。」,同辦法第二十四條並規定「各地忠烈祠應於每年三月二十九日及九月三日,依公祭禮節舉行公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5]。
圓山忠烈祠鄰近圓山大飯店,祠內由三軍儀隊擔任禮兵駐守,儀隊交接儀式於每日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的整點執行,其中下午五點的儀式提早至下午四點四十分開始,操槍動作大約四十分鐘;因為儀隊交接儀式,使圓山忠烈祠成為台北市特別受到外國旅客造訪的一處觀光景點。
-----------------------------------------------
忠烈祠 (臺灣)
本文介紹的是先後依照中華民國《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忠烈祠祀辦法》及《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設置的建築機構。關於廣義的忠烈祠,詳見「忠烈祠」。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前方三名穿著軍服換崗者隸屬於中華民國陸軍儀隊的一員。
臺灣的忠烈祠是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衿式的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廟[1]。臺灣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時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2]。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黃花崗紀念墓園,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到了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訂定出「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忠烈祠」一詞才被廣泛地使用。設立用意是政府經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揚與紀念抗戰烈士的忠烈行動,藉以塑造國民典範、並建立國民共通歷史記憶[3]。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宏偉,大多直接改建為忠烈祠,作為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的場所。隨後,各地政府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痕跡,紛紛拆原神社舊有建築,將其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4]。

在臺灣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設置,其入祀典禮及祭祀會按照「國家祭典標準」舉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別於3月29日青年節及9月3日軍人節的春、秋兩次國殤中,依《忠烈祠祀辦法》舉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華民國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利用臺南神社改建而成的臺南市忠烈祠(今已拆除)。
在臺灣清治時期即有一些為表彰各種事變中壯烈犧牲的人物所建造「昭忠祠」等建物,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於道光二年時,為了祭祀在林爽文之亂等叛亂事件壯烈犧牲之將士官兵、義民甚至是婦女等,由當時的知縣吳性誠於臺灣府彰化縣大西門街捐資建立「忠烈祠」,這是在台灣最早以「忠烈祠」之名稱出現的祠廟。 [6]

清朝雍正初年,亦有已通令各省設立忠義祠等祠廟,凡已旌表者,設位祠中,春、秋祭祀。1776年(乾隆41年),確定明代殉國諸臣,只要是獲邀謚的靖節之士即可允許入祀昭忠祠[註 1]。到了1824年(嘉慶7年),各省府城(包含台灣省)奉令開始建昭忠祠,或附祀關帝及城隍廟,凡是因公陣亡之將士或文官、義勇百姓,均可按籍入祀其內。如八旗二品以上官員已祀京祠者,仍許陣亡所在地祠祀,合50人一龕,位祀正中,士官兵則百人或數十人一位,分列兩旁,駐防位綠營上。每年於春、秋進行二次奠祭,由有關單位親臨祭拜,奉用少牢饋食之禮[註 2],果品、上香、薦帛、三獻如儀。[8]

到了日治時期,這些昭忠祠大部份隨著時間陸續毀壞[註 3]。但1939年(昭和14年)當日本內地招魂社陸續改名為「護國神社」時,其目的除有對「護國的英靈」之性質,向台灣民眾強調為天皇、日本國家「奉公」犧牲的用意存在,與建造昭忠祠之用意頗有異曲同工之處。[9]

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所設立的臨時稽勳局,是中華民國政府最早的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專責機構。至國民政府則在全面對日本抗戰之前,即有設祠奉祀烈士的規劃。於1931年7月11日(「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前),國民政府公布「褒揚條例」,這是當時政府首次對關於「德行優異」與「熱心公益」褒揚業務所制定的基本法規。抗戰爆發之後,隨即開始進行大規模地全國普查行動,通令全國各省、市、縣政府進行調查戰時參戰將士的忠烈事蹟,明列出境內的忠烈祠建築現況及奉祀烈士事蹟名單。於1933年9月13日國民政府內政部所公布的「烈士附祠辦法」,有烈士紀念有直接關係的法令。[3] 1936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佈《歷次陣亡殘廢受傷革命軍人特別優續辦法全案》,其中正式提出《各縣設置忠烈祠辦法》,專門負責褒揚陣亡將士之功勳。1940年由蔣中正指示,於9月20日由行政院公佈《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忠烈祠設立及保管辦法》[註 4]。所奉祀對象涵蓋自辛亥革命以來,北伐和反共等抗敵烈士,然就當時情勢,實以抗日犧牲官民為主要對象。[9]


臺北圓山忠烈祠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接管並統治台灣,同年11月16日,行政院明令各省市縣政府籌設忠烈祠,調查抗戰殉難忠烈軍民姓名事蹟。1946年起,全臺各縣市開始設置忠烈祠,其中應以當時新竹縣忠烈祠[註 5]最早,主祀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以及七十位台灣抗日志士,其中涵蓋人員較為複雜,除各次武裝抗日事件犧牲者外,尚有台灣農民組合、台灣文化協會、台灣黑色青年聯盟和上海台灣青年團的成員,而當中的左翼人士,後來又被撤銷祭祀(如王敏川)。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入祀人員又改以國共內戰中犧牲將士為主。[10]

在1972年臺灣與日本斷交後,內政部制訂了一項新法令「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其中,清除要點的第一點就是: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日本時代台灣總共建造了將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大部分的神社都難逃拆除或改建,少部分神社改建為忠烈祠,將神社與忠烈祠分離開來,並將神社內的寺廟、紀念碑、公共建築內的裝飾品等日本意識的象徵去除,轉為國民政府的象徵,僅剩下「桃園忠烈祠」保留完整日式神社建築風貌;且於1994年被內政部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11]

1949年國民政府全面撤退到臺灣後,將臺灣護國神社改建為圓山忠烈祠,直接代替首都忠烈祠,成為全臺崇祀國殤位階最高的場所,也是國際人士來台訪問時,向殉難英烈致敬的代表場所。於1967年(民國56年)編列預算改建,1969年3月24日竣工,並更改名稱為「國民革命忠烈祠」[12]。1978年,國防部公佈「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得入祀者除國民革命各次起義烈士外,還包含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戰及勘亂等各次戰役陣亡或殉職者。而同年,總統蔣中正又批示應將日治時期抗日的烈士加以納入,簡大獅、柯鐵、羅福星、莫那魯道、花崗一郎、余清芳、羅俊、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和林崑崗等人皆列名其中。[13]

1990年代,臺灣相繼解除戒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之後,海峽兩岸原本的形勢有所改變,不再定位為內戰狀態,原本彰表為國犧牲的時代氣氛已然不同,忠烈祠定位於是逐漸轉型。1997年(民國86年)白曉燕命案發生時,為了圍捕兇嫌而有員警殉職,內政部警政署為了鼓舞警察工作士氣,並表彰重視殉職警察人員,因此簽請內政部修正「忠烈祠祀辦法」,在1998年4月8日發布的修正條文中,[14],正式將入祀忠烈祠之對象,擴大到殉職員警、消防、民防等人員。至於執行相關公務殉職人員也列入申請入祀對象,像是於臺北市私立健康幼稚園遊覽車火燒車意外事件中犧牲的林靖娟老師、偵緝白曉燕命案殉職的員警曹立民,以及因防治SARS殉職的高雄長庚醫院住院醫師林永祥、臺北市和平醫院護理長陳靜秋、護理師林佳鈴、醫檢師蔡巧妙、工友陳呂麗玉、楊淑媜、仁濟醫院護士胡貴芳,及消防局替代役男郭國展等人皆因此得以入祀。[15][16][17]

建築形式

位於中華民國(臺灣)桃園縣的桃園縣忠烈祠,至今仍保有日治時期桃園神社的神社樣貌,如照片中出現的鳥居和石燈籠等設計。

初期,臺灣許多忠烈祠仍保留日本神社大部原貌。196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風潮,剷除舊有文化,中華民國政府遂於台灣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66年頒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綱要》後,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再度興起,各地忠烈祠與孔廟即為此一時期的建築代表。[18]

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行政院內政部頒布《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蹟要點》,一時之間,台灣各級政府機關更大力排除日治時期殘留建築、象徵符號,磨去日本天皇年號與相關徽誌,改為民國年號、國徽等。許多忠烈祠紛紛改建,以鋼筋水泥仿照中國北方宮殿形式建築,覆蓋青色或黃色琉璃瓦。[11]

一般而言,忠烈祠建築會包括牌坊、山門、前殿、正殿、紀念碑、革命先烈史蹟資料館和烈士文物陳列室等主體建築,另外還有涼亭、花園等造景。由神社改建者,多易為中國宮殿式建築,並且磨去神社時期的刻字,再刻上象徵中華民國文化的圖案(如梅花、國徽),以表現政權的轉移。但部分建物仍可見得殘存遺蹟,如狛犬、石燈籠、鳥居、手水舍和社務所等,不一而足。[16]:62-66[2]

奉祀法令
從1931年國民政府時期即有頒布「褒揚條例」法令[19],至1940年制定「抗敵殉難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紀念坊碑辦法大綱」。1998年(民國87年)法令修改後,增列義警、消防隊員、義消、警察、以及其他公務人員等入祀忠烈。[17]

與忠烈祠有真正關係的法令始於1933年(民國22年)9月13日內政部所公布的「烈士附祠辦法」。[20] 正式開始使用「忠烈祠」一詞的法令,則起自1936年(民國25年)5月,由行政院轉發、軍事委員會制定「歷次陣亡殘廢受傷革命軍人特別優卹辦法全案」,其中所附之「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21]

目前,忠烈祠入祀之依據為1969年由行政院制頒、1999年修訂的行政命令《忠烈祠祀辦法》[5]。另外,2000年3月中華民國政府也根據該辦法,訂定更詳細的《入祀忠烈祠審查作業要點》,使各地忠烈祠入祀標準程序更為統一。[22]

祭祀對象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第一次起義以來,至創建民國後各次戰役殉國殉職有特著勳績者,均得入祀;而戰前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抗日先烈(如前述余清芳、羅俊、羅福星、花岡一郎、莫那魯道等)均亦以「抗日戰爭陣亡」之名義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奉祀對象,在近年因忠烈祠祀辦法的修正,民眾入祀地方忠烈祠已經有所增加,1998年後,地方忠烈祠的入祀對象已不限於殉職軍人,只要是具有忠烈事蹟的殉職員警、消防、民防等人員,以及相關公務殉職人員也可以申請。公務人員採用最廣義涵蓋,只要是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甚至地方民意代表也包含在內。至於一般非公務人員之百姓,若因故執行某一公權力職務也可能在當下有公務人員身分,義勇消防人員即為一例。但仍以犯罪防治、救災救難或與民防相關的工作性質,且是足資楷模的表現為限[17]

至於國民革命忠烈祠與各縣市忠烈祠祭祀對象不盡相同,各縣市忠烈祠入祀烈士人數也不一,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難或功績彰顯於當地者,整體而言涵蓋以下數種:

中華民國開國革命烈士:興中會和同盟會會員,其中以黃花崗之役參役人員為代表[23]。
中日戰爭陣亡將士:如王銘章、張自忠、佟麟閣、謝晉元、八百壯士諸官兵等[24]。
台灣抗日、抗荷將官:抗荷將官以鄭成功為代表。抗日臺人則以苗栗事件、西來庵事件和霧社事件殉難者為代表,如花崗一郎和花崗二郎[25]。
國共內戰陣亡將士:如張靈甫[26]、羅永年、黃百韜和喻英奇等[27]。
台海戰役陣亡將士;如彭超群和吉星文[28]。
殉難警察、消防、民防、義勇消防人員或依法執行公務,具忠烈事蹟者。如:林永祥和張榮明[29]、蔡崇輝、曹立民等。
殉難人民,與敵方爭鬥,協助軍方,具忠貞事蹟者。如「戡亂護國時期死難軍民之靈位」並祀[30]。
入祀辦法
如經中華民國政府審查通過陣亡或因公犧牲官民可根據「烈士」身分入祀台灣各地忠烈祠後,即由擬入祀之各地忠烈祠先期製定牌位,屆時通知當地機關、團體、學校派員於指定地點集合。並於入祀當天,設置中華民國國旗、白布橫幅[註 6]、樂隊、軍方或機關地方儀隊、牌位,並邀請陣亡犧牲官民之遺族及相關團體、軍警隊代表參與。[22]

入祀條件有因公死亡官兵稱為「忠烈殉職」官兵,由其擬入祀對象原屬的軍部連隊,填具事蹟表並造具清冊,報由國防部轉內政部核准。 或殉職警察、義勇警察、民防人員、消防人員或義勇消防人員,由擬入祀對象的機關填具事蹟表並造具清冊,報由內政部警政署、消防署轉內政部核准。 其他殉職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人員,由擬入祀對象的原屬機關填具事蹟表,報由各該中央業務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轉內政部核准。 若為其他忠烈殉難人民或依褒揚條例規定入祀者及抗戰期間依辦法規定入祀者,則由公正人士填具事蹟表,報地方政府後轉內政部核准。[22]

祠堂設置

忠烈祠正堂擺至的神龕。
忠烈祠入祀者均設置牌位,其牌位之式樣及尺度皆有一定, 入祀牌位一律藍底金字,邊花紋,上加牌額,下設牌座。 牌位中以中文書寫入祀者姓名,有官銜者具官銜,左邊則書寫年齡出生地籍貫,右邊則述明殉難事由。牌位規定長度24公分,寬7公分,兩邊各寬5公分。牌位牌額高7公分,牌座高7.5公分,座寬15公分,座長則有9公分。[22]

牌位所擺置的場所也因階級而異,有上層、中層、下層、兩側和正中間等的不同。牌位依照擁有特殊功績者或生前的官位、階級有所劃分,有一人一個或多數人共用一個牌為的情況。烈士的牌位被納入忠烈祠時,則舉行法令所規定的「入祀」儀式。[31] 申請人或申請機關應徵集烈士遺像、遺著、遺物、文獻或攝影等物品,提供忠烈祠闢室陳列,予後人瞻仰。[22]

祭典程序
每年各地忠烈祠均會由首長親臨舉行春祭及秋祭典禮,由國家元首率領文武百官前來致祭,若有來訪邦交元首及政要也都會來此獻花致敬。[32] 例如於2009年年,由首長親臨忠烈祠的該年度春祭的計有宜蘭員山忠烈祠[33]、澎湖縣忠烈祠[34] 及台北縣忠烈祠等等[35]。參加人員除民眾團體外,一律穿著制服。入祀典禮開始時,軍警應行最高禮,典禮進行地點之車輛行人均停止進行。而典禮包含奏哀樂、上香、獻花、讀祭文、默哀及烈士忠烈殉難事蹟報告。

除了入祀典禮之外,忠烈祠都會定時舉行公祭祭典,於春、秋二季舉行公祭。該公祭設定為中華民國國家祭典,於每年3月29日青年節舉行春祭國殤、9月3日軍人節舉行秋祭國殤。主祭者在首都忠烈祠為中華民國總統,在地方則為當地地方首長,兩者皆會率領軍人或公務員以及烈士遺眷與各界代表參與。並於每年清明於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中樞遙祭黃帝陵祭典,縣市政府則多結合春、秋二祭舉行。其儀式包含演奏中華民國國歌、上香、獻花、朗讀祭文及主祭者[註 7]報告致祭意義等。[22]

臺灣各地忠烈祠
臺灣各地共有20座忠烈祠由政府設置管轄,其中位於臺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隸屬中央政府國防部,其餘19所分別隸屬各地方政府。[15]至2004年(民國93年)底臺閩地區忠烈祠累計入祀人數(現有牌位數)計有4,159人(其中軍人1,951人佔46.91%,民眾2,208人佔53.09%),該年入祀人數12人(其中軍人5人,包含警、消人員之民眾7人)。[36]

國防部管轄

座落於中華民國台北市的國民革命忠烈祠。
國民革命忠烈祠:位於臺北市圓山,建於1969年,為中央政府所地之專祠,兼有首都忠烈祠之功能,建築型式仿北京故宮太和殿。一般習稱圓山忠烈祠或臺北忠烈祠,原址為「台灣護國神社」。[37][38]

地方政府管轄
依內政部《忠烈祠祀辦法》辦理入祀,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

基隆市忠烈祠:位於基隆市中正公園山麓,日治時期為「基隆金刀比羅神社」,後改「基隆神社」,戰後1972年改建為忠烈祠。[4]
臺北市忠烈祠:位於臺北市南港臺北市軍人公墓,1969年由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成立,為軍人公墓祭殿。2004年入祀中法戰爭清軍烈士。[39][40]
新北市忠烈祠:原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戰場,日治時期1939年建立淡水神社,戰後改為忠烈祠,1968年改建為宮殿式建築。[41][42]
桃園縣忠烈祠:原為桃園神社,於1939年落成,是目前台灣保存最為完好的日式神社建築。1946年改設為新竹縣忠烈祠,舉行「臺灣革命先烈奉祀式」,將日治時期台灣抗日誌士共77名奉祀於內,其中多數為台灣農民組合與台灣文化協會成員。新竹縣、桃園縣分設後,改為桃園縣忠烈祠,大致保留日治時期木構造和式建築樣貌。1985年一度計畫拆除重建,經藝文界及地區居民奔走,而《文化資產保護法》又早於1982年施行,桃園縣政府方才予以保留,並籌款重修,現列為第三級古蹟,是現在唯一保留原有神社建物的忠烈祠。[15]
苗栗縣忠烈祠:位於苗栗市貓貍山公園內,貓貍山公園原為紀念羅福星的福星山公園。[43]
臺中市忠烈祠:前身為台中神社,屬國幣小社,戰後,改設忠烈祠,1970年經「國民革命忠烈祠」的監造者姚元中先生同意,參考該祠的設計圖改建為北方宮殿式建築。位於臺中市孔廟隔壁,現歸臺中市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管理。[15]
彰化縣忠烈祠:前身為武德殿演武場,建成於1930年10月18日,戰後改設忠烈祠。1951年臺灣文學之父賴和迎祀於內,1958年因質疑其涉及台共請出忠烈祠,1983年彰化縣舉行「賴和九十誕辰平反紀念會」,為其平反後又重新奉祀[44]。
雲林縣忠烈祠:位於斗六市湖山巖。最先於1888年(光緒14年)曾建昭忠祠,專門奉祀衛國守土之烈士,台灣光復後將雲林縣衛生局現址改建為忠烈祠,至1963年遷建於斗六市湖山巖,1981年12月縣府規劃改建,並於1983年落成。[45]
南投縣忠烈祠:位於南投縣南投市彰南路碧山嚴旁,原址為碧山嚴寺地,1965年碧山嚴寺捐地,並由南投縣政府於現址興建乙宮殿式建築物,於1966年1月1日落成後,由南投縣政府與碧山嚴寺一同管理。[46]

位於射日塔底層結構的嘉義市忠烈祠,其中射日塔的的所在地則是已燒毀的嘉義神社。
嘉義市忠烈祠(射日塔):位於嘉義公園,1915年以檜木建嘉義神社,戰後設忠烈祠,於1995年火災焚毀,2000年由原址改建為「射日塔」,基座仍作為忠烈祠。[15]
臺南市忠烈祠 (新化)(原臺南縣忠烈祠):原設於新營醫院舊址,由神社改建,後遷建於新化區虎頭埤風景區內。供奉有驅荷戰役、割台抗日戰役、乙未戰役、礁吧年戰役、開國戰役、抗戰剿匪戰役、台海戰役等烈士。[47]
臺南市忠烈祠 (南區):前身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所」,1920年起工改建為臺南神社。戰後改為忠烈祠,忠烈祠遷於台南市南區健康路新址後,原址改為市立體育館,1991年拆除後再改為公園至今。[48]
高雄市忠烈祠:位於高雄市壽山,為「高雄神社」改建。日治時期,壽山下原有「打狗金刀比羅神社」,先後改名為「打狗神社」、「高雄神社」,時久衰朽後,遷建於壽山山腰。1946年改為忠烈祠,初期原貌變動不大。1976年拆除重建為現貌。[49]
屏東縣忠烈祠:建於1967年,位於屏東市自由路上,並且由屏東縣政府民政處管理。[50]
澎湖縣忠烈祠:原建於澎湖神社舊址,曾在1979年拆除,1980年後遷至澎湖縣文化中心旁改建成中國宮殿式,縣府民政局於2004年11月重新修繕。[51]
宜蘭縣忠烈祠:位於員山鄉,前身宜蘭神社,原於1905年建於宜蘭公園內,建築日久頹敗,遷建於員山。戰後改建為忠烈祠。空軍通信學校並佔用該地附近為眷村,稱為護國新村,1996年忠烈祠重建完成,眷村亦拆遷。建築為閩南式,融合現代元素。[52]
花蓮縣忠烈祠:位於位於花蓮市美崙山,原為花蓮港神社,1981年改為北方式宮殿建築。祀有鄭成功、劉永福、邱逢甲等及對國家民族有貢獻者之烈士。[53]
臺東縣忠烈祠:位於鯉魚山,1894年(光緒20年),時任台東知州的胡傳選擇在此重建「昭忠祠」,紀念為開發台東而死難的先賢烈士。1928年(昭和3年),日本政府改建為台東神社,國民政府領台後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的忠烈祠。[54]
忠烈祠 (臺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gntk4Q
-----------------------------------------------------------------

我們終戰了你們還在抗戰?

2015-01-18

◎ 謝宏偉

今(二○一五)年是二戰結束七十週年,七十多年前的二戰,是人類史上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台灣當時為日本殖民地,戰時有二十萬餘人,或自願或被迫的成為日本軍人、軍屬,陣亡、失蹤者達三萬餘人。此外,亦有照護傷員的看護婦,及不幸淪為慰安婦的女性。

  • 台北市忠烈祠。(資料照,記者姚岳宏翻攝)

    台北市忠烈祠。(資料照,記者姚岳宏翻攝)

戰爭末期,盟軍封鎖港口並發動大規模空襲,在各地造成大量傷亡,僅一九四五年五月卅一日的台北大空襲就造成三千多人死亡,數萬人無家可歸……戰後,台灣人一夕之間由戰敗國成為戰勝國,然而迎接而來的是軍紀混亂的中華民國政府,許多人民滯留海外難歸以及二二八的悲苦死難。

七十年前這場台灣史上牽涉人數最多、死傷最慘重的戰爭,戰後在國民黨的「抗日」主旋律史觀推動下,當過日本軍人、軍屬等的台灣人,被迫噤聲慎行,甚至無端遭受黨國機器的騷擾。另一方面,由對岸敗逃來台的「榮民」,壟斷了所有軍方的撫卹資源(戰後被誘騙至中國參與內戰的台籍國軍難有同等待遇),而日本政府對於台籍日本兵的軍餉、賠償支付皆冷漠以對,對所強徵的慰安婦亦不認帳,因此同為戰爭的「受難者」,待遇竟有雲泥之別。

至今,全台灣沒有任何一個由官方設立、國家級的二戰紀念場館(忠烈祠倒很多),沒有國家級的台籍日本軍人軍屬、看護婦、慰安婦、高座少年工等的紀念碑,三千多人死亡的台北大空襲從無官方的紀念儀式、紀念碑,這是何等荒謬!

終戰七十週年的二○一五年,我們的政府仍只想宣揚他們帶有強烈大中國國族主義的「抗日」史觀,欲強行於教育現場推動。所謂「抗戰」、「光復」之類國族沙文主義的過時史觀,全然無視於所有的戰爭紀念,都必須站在反戰及人權彰顯的平面角度,以及個人、庶民史觀的確立,方能防止悲劇再發生,比如慰安婦議題除了譴責日本政府,更應反思對女性人權的踐踏。但,國家機器仍欲在今年由上至下的舉辦各類大規模活動,發行各類出版品來宣揚他們的父權國族價值觀

七十年前結束的二戰,台灣人由於日本國族主義的皇民思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然而今日的國民黨政府竟然仍想用同樣一套來對人民洗腦,實在可恥。 (作者為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執行秘書)

-------------------------------------

乙未割台 太無感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1-30
◎ 洪長源
七合一選舉之後,民進黨猶沉迷在勝選喜悅之中,國民黨則尚未走出敗選的陰影,以致兩大黨都忘了今年是「乙未割台」,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乙未年訂立馬關條約,台灣淪為日本統治五十年,今年又是乙未年。
一二○年前台灣同胞為了不願作為亡國奴而成立「台灣民主國」,抵抗日本的佔領,民主國雖然曇花一現,但抗日活動仍然沒有停止,以致多少同胞因而犧牲生命。
仇恨可以忘記,歷史不能抹滅,「乙未戰爭」是發生在台灣島上,戰鬥地域最廣、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死傷嚴重、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當時幾乎是全民參與,因為乙未戰事陣亡的士兵,至少有一四○○○人。如果執政者不去關注,我們如何對得起這些一二○年前為台灣生存而犧牲的先烈?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大家還記得丘逢甲這首詩嗎?沒有特別條例,沒有任何補償,但起碼舉辦講座、或追思活動,提醒民眾莫讓歷史悲劇再上演。
(作者從事文史工作)

----------------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圓山忠烈祠開放民營?國防部:儀隊、春秋祭不可能委商

101
2016/03/01 14:29:00 發表於 | 社會

Sid Weng
現任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Goo goo g' joob.
看更多Sid Weng的文章
你為什麼需要知道這則新聞
軍方人士說,未來忠烈祠若委由民間經營,儀隊交接也不會受到影響,且民間主要經營殿外設施,忠靈殿並不對外開放。


提交

中央社報導,財政部促參司推動「機關辦理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初步規劃將祠奉中華民國開國英雄與歷代先賢牌位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園區」服務設施,經由OT(民間營運-轉移)管道委由民間經營。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今(1日)表示,忠烈祠是莊嚴隆重肅穆的地方,是否適合像一般觀光景點開放委商,還需要審慎評估;將來就算依照促參條例委由民間經營,儀隊和春秋祭也不可能委外。而他也表達,此案是國防部「被動」因應,而非主動。

蘋果報導,據了解,這是財政部在2014年提出的計畫,因此國防部在去年即提具「國民革命忠烈祠園區服務設施民間參與前置作業計畫」、「中正預校校友會館等設施民間參與案前置作業計畫」及「興建國軍歷史文物館民間參與案前置作業計畫」等三案,目前均依計畫進行評估。

聯合報導,位於台北市北安路圓山忠烈祠,基地面積有3萬7011平方公尺,全數都是國有或公有土地,屬於都市計畫區內的機關用地,由國防部後備指揮部列管,派遣4名軍官管理,另有2人兼辦這項職務。不過,財政部促參司有意將之OT委外,軍方憂心忠烈祠因此失去莊嚴性,對入祀家屬或老兵不好交待。根據國防部上網公告「國民革命忠烈祠園區服務設施民間參與案」的促參評估預檢表內容,不管是政策面、法律及土地取得面與市場與財務面,軍方都做出「初步可行」的結論。

軍方委託研究後認為,圓山忠烈祠符合公有土地或資產活化的政策,未來可搭配擴建的國軍歷史文物暨抗戰紀念館。研究結論認為,忠烈祠引進民間經營管理,可提升園區服務效能,形塑園區新形象,創建互動式軍史文化公園,希望在緬懷忠烈追思先賢過程,逐步進行全民國防教育目標。


羅紹和強調,本案在去年委託民間公司做可行性評估,目前只是第一階段,評估內容包括是否可行、有哪些礙難因素、社會上有沒有不同看法,要審慎評估才能得出結論,國防部再根據評估結果函請相關部會以及轉行政院做最後定案,因此此案「目前言之過早」。聯合報導,軍方人士說,未來忠烈祠若委由民間經營,儀隊交接也不會受到影響,且民間主要經營殿外設施,忠靈殿並不對外開放。

蘋果報導,將來如果依據促參條例開放的話,涉及事項非常多,包括交通,忠烈祠前地域非常有限,停車區規劃將來要面對。羅紹和說,以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為例,清潔管理和文創產品開發販售可以委商;忠烈祠委商還有事項有待討論,雖然包括管理、清潔是可以委商,但是儀隊無可取代,不能用金錢衡量其意義,不可能委商,因為包括每一年的春祭、秋祭還是必須要由官方來做。是不是像觀光點可以開放?開放哪些範圍?全面開放還是局部開放?都要審慎評估。

央廣報導,對此,行政院長張善政表示,樂見維持現行忠烈祠三軍儀隊交接衛哨與基本肅穆的精神,在維持「儀隊交接衛哨」操典的旅客參訪重點,再延伸其他商機,也不宜變成娛樂場所的原則之下可以考慮民營化。不過張善政也強調,政府還未針對忠烈祠民營化問題深入研究,方向可以先想,但是不是一定要做,可以過一陣子再看。

國防部長高廣圻在院會中答覆民進黨立委莊瑞雄質詢時也表示,國防部不反對促參;但忠烈祠具有一定莊嚴性,如何在莊嚴性與促參間取得平衡,財政部與國防部還在評估階段。

自由報導,財政部推動促參司司長曾國基去年曾表示,大巨蛋BOT(興建-營運-移轉)最主要的爭議,在於商業設施太多,而公共服務才是促參的主要目的;但大巨蛋要靠辦活動達到財務自償,非常困難,因此才會有附屬商業設施的存在。BOT案中過多的商業自償行為以及都市計劃變更,引發民眾質疑圖利廠商,加上國有土地日益稀有,未來BOT案件將越來越少,OT將成為主流。

-------------------------------------------

赴忠烈祠致祭 小英沒唱國歌、未唸祭文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蔡英文總統23日驅車前往忠烈祠,向國父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記者張嘉明攝)

2016-05-23  11:21

〔記者鍾麗華 /台北報導〕總統蔡英文今率副總統陳建仁、五院院長赴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致祭,從車隊進場到儀式結束,停留約7分鐘時間,跟過去馬政府相較,儀式相當簡化。

新政府此次取消「遙祭國父陵寢」,相關致祭活動調整成「向國父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但演奏國歌、獻花、行三鞠躬禮等流程則仍保留,唸祭文則取消。不過,蔡英文今天並未開口唱國歌。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表示,現在是民主時代,並不沿用過去的遙祭陵寢,但「簡單隆重、心意不變」。至於獨派團體在場外抗議,黃重諺則表示,尊重社會多元意見。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反中國化大聯盟23日反對蔡英文總統赴忠烈祠,祭拜孫文等中國先烈。(記者張嘉明攝)

-------------------------


北埔鄉外坪村風水寶地-姜紹祖的墓園「獅子滾球穴」
https://is.gd/K48anr
北埔鄉外坪村風水寶地-姜紹祖的墓園「獅子滾球穴」
1895乙未戰爭」主要是指甲午戰後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在翌年(乙未年)日軍入臺時,臺灣士紳群起反抗而遭到日軍以優勢兵力血洗屠殺的史實,其中尤以客籍人士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徐福盛、楊再雲、鍾石妹、傅德星、徐協台、徐泰新、林娘德等人分自桃竹苗一帶延續至中彰地區的戰役最為慘烈,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雖然最後日軍仍佔領臺灣,然而此一戰事對保存民族精神及客家族群在事件中所展現的堅忍性格,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乙未戰爭新竹戰役,6月22日至7月10日期間,姜紹祖率敢字營義勇軍於水仙崙、柯仔湖、十八尖山 、枕頭山 等地與日軍激戰,義勇軍傷亡慘重,依然前仆後繼,毫不退縮。 7月11日凌晨,彈盡援絕,姜紹祖吞食身旁親兵暗藏的鴉片自盡,就義時僅19歲,可憐少年壯烈成仁,姜紹祖遺體被偷運回北埔故里,埋葬於今日北埔鄉的外坪村。
姜紹祖在自殺前曾留下斷頭詩表明遺志,取名為《自輓》: 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https://is.gd/K48anr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水仙崙古戰場-新竹市最高山,係姜紹祖敢字營義勇軍與日軍鏖戰的場所,死傷慘重,可說是一步一血淚,「五步哭山」的名稱可能因此而來,隱喻昔日姜紹祖與日軍纏鬥戰況之悲壯https://is.gd/K48anr

姜紹祖(姜朝鳳宗族)/國民革命忠烈祠-1969臺北圓山忠烈祠


江沛峰、陳奕、陳志帆 入祀忠烈祠
江沛峰、陳奕、陳志帆 入祀忠烈祠 https://bit.ly/3LsCEhs
記者丘采薇、張睿廷、林敬家、江良誠/連線報導
2022年3月30日 週三 上午6:17·2 分鐘 (閱讀時間)
昨天青年節,也是革命先烈的紀念日,太魯閣號助理司機員江沛峰、空軍少校飛官陳奕、彰化縣消防局分隊長陳志帆等三人因公殉職,由家人與同袍哀戚送行,提醒不必牽掛、任務已經結束後,分別入祀忠烈祠。
「中華民國111年向先祖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典禮」,昨天上午10時在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總統蔡英文親臨主祭,副總統賴清德、立法院長游錫堃、司法院長許宗力、考試院長黃榮村、監察院長陳菊及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陪祭。隨後蔡總統向各民族先祖及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獻花;恭讀祭文後,行三鞠躬禮,並向烈士遺族代表拱手致意。
新北忠烈祠舉行春祭典禮暨烈士江沛峰入祀典禮,市長侯友宜擔任主祭,新北市議會、各機關約300人表達最深敬意,場面莊嚴隆重。
去年4月2日,江沛峰擔任408車次太魯閣號列車隨車機務職務,於進入清水隧道北口,撞擊到停在鐵軌上的工程車喪命。侯友宜表示,江沛峰在極短時間內緊急煞車並鳴笛示警,竭力守護列車乘客生命,犧牲了自己,除了感念他,更要把他的英雄事蹟放在忠烈祠表彰。
彰化市喬友大樓火警去年6月釀4死22傷,消防局東區分隊員陳志帆因公殉職,縣府辦理春祭國殤暨陳志帆入祀安位典禮,縣長王惠美表示,陳志帆克盡職責保護民眾生命,戮力從公終而犧牲,追晉分隊長。
少校飛官陳奕,1月11日駕駛F-16戰鬥機執行戰術任務時遭遇意外,在嘉義縣東石外海墜落殉職,昨入祀南投忠烈祠。縣長林明溱率縣府局處長主祭,空軍嘉義第四聯隊聯隊長謝慶源少將和同袍弟兄20人與祭,隊長許震衛上校高喊「任務已經結束,捍衛台海工作,會由空軍弟兄接手執行」;陳媽媽則撫觸靈位,哽咽告訴兒子,不必掛念家人,要他英靈庇佑台灣及南投的平安
江沛峰、陳奕、陳志帆 入祀忠烈祠 https://bit.ly/3LsCEh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