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gMGaj9Rt8t7uC06EhiywjtqBrSvhEHs/view?usp=sharing

2021-12-11_184429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gMGaj9Rt8t7uC06EhiywjtqBrSvhEHs/view?usp=sharing


php3dGkIe

LTN經濟通》美元拚命印也不怕 關鍵在此 - 自由財經

美元拚命印也不怕 關鍵在此
2020/11/30 08:00
美元地位也並非無懈可擊,在二戰後就曾經發生過信心危機。(法新社)
金屬貨幣具有價值 但攜帶不便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當前全球貿易是以美元為主要交易貨幣,所有商品幾乎都以美元定價,美國主導世界貨幣體系,並制定世界金融、經濟秩序與規則;然而美元也並非無懈可擊,在1960、1970年代就曾經發生過信心危機。
早期通貨是由金屬鑄幣為主,金屬由於耐用且有價值的特性,因此早期被鑄成錢幣象徵價值,錢幣有攜帶方便、易於辨識等優點,便成了人們的交易媒介。在西元前500到700年左右,錢幣開始在市面上流通。不過錢幣也有缺點,例如體積和重量太大等。
隨後紙鈔開始在歐洲風行,最初任何銀行都能自行印鈔,價值則和銀行本身的信譽有關,直到1694年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 BoE)才成為英格蘭政府唯一的發鈔機構。各地政府成立發鈔機構後,紙幣仍能兌換等值黃金,但逐漸開始受到限制。1933年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禁止美國民眾私自持有黃金,美元遂走向「法定貨幣」,價值來自發行國政府而非任何實物。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多數歐美國家採金本位制,也就是1國的貨幣價值與一定數量的黃金掛鉤。但隨著時間演變,金本位制也逐漸暴露其缺點,包括太過僵化無法支持不斷擴大的全球經濟與金融、難以因應波動又變化多端的國際經濟等。因此,二戰前金本位制實質上已經接近垮台。
就在二戰後即將步入尾聲之際,當時的氛圍認為同盟國將贏得勝利,且普遍認為,美國在戰後將成為經濟巨人。在此背景下,1944年7月,以美國為首的44國在美國的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召開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籌劃戰後重建全球金融體系。
二戰後35美元確保能兌換1盎司黃金
會後各會員國簽訂了2大貨幣條款,同意讓本國匯率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承諾適時買賣美元使該國匯率與固定匯率的誤差保持在1%內;美國方面,為保持此架構的穩定,則有義務確保35美元能兌換1盎司黃金。
在此之前,美國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曾面臨通縮,戰爭期間又遭遇貿易入超、各國以黃金償付美國債權,使美國累積大量黃金準備,要達成上述承諾並不困難。布雷頓森林體系就這樣讓美國成為國際金融體系的中心,此後美元迎來黃金盛世,成為全球準備貨幣。
另外,為了抑制倫敦市場的黃金價格,1961年美國和7個歐洲主要國家建立了倫敦黃金互助基金(London Gold Pool),一旦黃金價格超過每盎司35美元時便會出手,最初幾年,此機制大獲成功,效果甚至超出原先預期。
黃金兌換承諾就這樣維持了27年,然而在美國內政支出擴大、越戰不斷升級和美蘇太空競賽之下,使美國陷入財政危機,聯準會不斷加大美元供應,氾濫的美元吞噬了黃金互助基金的盈餘;加上各國經濟復興,美國又扮演「全球最後消費者」的角色,美國面臨通膨和嚴重的貿易赤字。
尼克森切斷美元聯繫黃金 各國拋售美元
最終,外界對美國能兌現承諾的疑慮升高,各國認為固定匯率對其不利,紛紛向美國兌換黃金,導致25年之間,美國黃金準備流失了2/3。為了阻止金價波動,美國與其夥伴黃金互助基金必須賣出大量黃金,但實在難以為繼。1967年法國率先開第1槍要求退出,把存在紐約聯準銀行的黃金全數運回巴黎。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0年代走入末路。
美國政府為了維持美元兌黃金的價格,不斷出售黃金,愈賣愈多,直到發生「尼克森震撼(Nixon Shock)」。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未與任何盟國商量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停止黃金兌換,切斷美元與黃金的聯繫,全球進入浮動匯率時代。美元危機爆發,各國開始拋售美元。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黃金則在市場上自由交易。
尼克森提出油元體系,使得美國有機會在往後數十年持續主宰全球金融。(美聯社)
季辛吉協商原油用美元交易 確保美元地位
當黃金不再屬於貨幣體系的一環,此時美元需要透過別種方式來維持全球準備貨幣的地位。有1個比黃金對全球經濟更重要的原物料出現,那就是「石油」。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提出油元體系(petrodollar system),使得美國有機會在往後數十年持續主宰全球金融。
尼克森在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後,派出時任國務卿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赴沙烏地阿拉伯,向沙國王室紹德家族(Saud)提議,美國政府願意出兵保護沙國及其油田,出售任何他們所需要的武器,防止以色列、伊朗等國家入侵,最重要的是確保紹德家族能永遠統治沙烏地阿拉伯。
而做為條件交換,沙烏地阿拉伯則必須答應2個要求,1是石油交易只以美元進行;2是賣出石油多餘的收益必須投資美國公債。紹德家族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十分樂於接受強權的保護,認為季辛吉的提議很好。
1974年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雙邊協議,且如美國所料,成功影響其他OPEC會員國也紛紛跟進簽署,所有會員國在1975年擁抱油元體系。也因此往後只要世界需要石油,就會需要美元。對美國而言,「美元兌換石油」的體系勝過「美元換黃金」的體系,從此以後,美國不需維持麻煩的承諾,也可以大肆印鈔來購買進口商品。
這也引發後續效應,由於世界各國十分需要石油,而石油僅能以美元購買,因此各國紛紛儲備美元,聯準會無須成本就能印鈔尼克森的油元體系則讓美國在往後數十年,維持全球經濟霸主的地位。LTN經濟通》美元拚命印也不怕 關鍵在此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6kf70z


布列敦森林體系(英語:Bretton Woods system)是1944年7月至1973年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加入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體系[1]。
布列敦森林協定對各國就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之措施及相應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該協定源自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列敦森林公園內的華盛頓山旅館(Mount Washington Hotel)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其會議稱為「布列敦森林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布列敦森林協定》(英語: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或譯為布列敦伍茲協定、布列敦伍德協定)。
布列敦森林體系正式形成,但卻因為多次爆發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制度本身不可解決的矛盾性,布列敦森林體系於1973年宣告結束[2]。布列敦森林體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oCo7d


台灣古銀幣+台灣三寶+台灣自鑄銀元,咸豐三年(1853年)壽星銀、如意銀(花籃)、劍秤銀(重六錢八分),銀面有文六八銀如其標準重量,又有「府庫兩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rrWi4p

-------------------------------------------------------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1—金本位的榮光與弱點
綠角財經筆記: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1—金本位的榮光與弱點 - https://goo.gl/8XjcaU
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查看原始檔
Lords of Finance
這本書的背景是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內容以英、美、德、法、四國央行總裁的故事為主題。
Introduction的部份,就對當時的全球金融大勢有扼要的描述。
首先解釋什麼是中央銀行?
央行就是一個國家中獨占貨幣發行權的銀行。需留意的地方,在1914當時,大多央行仍是私有企業,不是國家機構。
而由於央行有供給貨幣的能力,這也給予它調控利率的功能。藉由控制經濟體中流通貨幣的多寡,央行可以控制利率。
當時央行的主要目的,是貨幣價值的穩定。
這也跟目前央行的目的不同,目前大多央行的目標是通膨穩定與充份就業。
而為了要讓貨幣穩定,當時各國央行的通用策略就是”金本位”(The Gold Standard)。
金本位的意思是,貨幣可以兌換特定重量的黃金。譬如當時一美金等於23.22 grains of gold(約當1.5克黃金)。一英鎊等於113 grains of gold(約當7.3克黃金)。
這也代表,採行金本位的貨幣之間,匯率固定。
為了確保央行發行貨幣的權力沒有被濫用,央行發行的紙鈔需有對應的黃金準備量。譬如英國,在超過7500萬英鎊以後的所有貨幣發行,都需要100%對應的黃金準備。
所以金本位代表的是穩定的貨幣價值、穩定的匯率、有節制的政府開支(因為政府不能隨意印鈔)。
當時,能實行金本位被視為一種光榮,一個國家財政很上軌道的標記。
既然一切都那麼美好,那為什麼今天金本位已經被放棄了呢?
答案就在於,金本位其實是一種重大限制。它會讓這個世界上可以使用的金錢數量,完全受限於全球黃金存量。
而什麼時候會發現新的礦脈,黃金增產,這完全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
只有在恰巧的狀況下,黃金產量增加會剛好配合上經濟體增加的資金需求。
央行總裁處理的核心問題其實只有一個,群眾心理。
投資人,不論是在股市、債券、期貨還是原物料,有時候就是會經歷一個樂觀過度自信瘋狂恐慌的過程。央行就是要在恐慌中穩住陣腳,讓系統還能運行。往往就是在恐慌中,央行會最需要創造貨幣的能力。
假如創造貨幣的能力完全受限於黃金有多少,那麼央行處理危機的能力將會非常受限。
所以,當時的寬鬆與彈性貨幣政策的倡導者美國眾議院議員Williams Jennings Bryan就曾說過:”You shall not crucify mankind upon a cross of gold.”
不要把人類釘在黃金十字架上。
這在現在看起來很理所當然的言論,當時可是不容易得到認同的。
綠角財經筆記: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1—金本位的榮光與弱點 - https://goo.gl/8XjcaU


 

1386905095-30892933031386905123-7616905641386905147-2372035884

2015051700288120150517002883  

袁大頭價差大 喊價1元起
By 李鋅銅,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袁大頭(袁世凱銀圓)是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發行的銀幣,抗戰前曾廣泛流通。依年號分為民國三年、五年、八年、九年、十年版等,均為普通版,其中五年版鑄量較少。

大致來說,目前袁大頭壹圓版的大陸市場價格約600元人民幣(下同),也曾衝高到1,000元上下,開國紀念銀幣壹圓版則在500元左右。2007年大陸佳士德拍賣會上,民國3年壹圓銀幣成交價為6,160元。但某些珍稀版袁大頭鑄造樣幣在拍賣場上甚至飆到20多萬元的高價。

由於不同年代及珍稀度,袁大頭差價甚大。在台灣拍賣網站上,網友出價從台幣1元到10萬元都有。

出版編輯:林郁文


 

2017-08-28_125921  

收「袁大頭」變「冤大頭」?傳價格縮水千倍
分享收「袁大頭」變「冤大頭」?傳價格縮水千倍到Facebook 分享收「袁大頭」變「冤大頭」?傳價格縮水千倍到Line 分享收「袁大頭」變「冤大頭」?傳價格縮水千倍到Google+
袁世凱時期錢幣,號稱袁大頭,一度是收藏界最愛藏品,如今價格暴跌。(圖擷取自網路)
2017-08-27 09:0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收藏品市場急劇變動,曾經飆漲、一夜暴富的收藏熱,如今,價格泡沫化,接近崩盤,據報導,包括核桃、袁大頭、菩提籽、沉香、南紅瑪瑙等格都呈跳水式降溫,快速縮水。
《騰訊網》報導,過去曾經動輒上萬的核桃,現在只要百來元就能玩的開心,曾經是錢幣收藏界最紅的「袁大頭」,曾經炒到一枚數百萬元,換算台幣,等於炒高到千萬台幣,但是,最近的價格已經剩下十幾塊人民幣(不到百元台幣),縮水千倍。
袁大頭版本很多,「3年、9年和10年的普通袁大頭就是500元(人民幣)左右。8年的因為發行量少,價格會略高,在700元、800元左右」;但「沒有使用和磨損的原光幣3年、9年和10年袁大頭價格可以達到1000元(人民幣)」。
不止袁大頭及核桃,菩提籽、沉香等也都有跳水價,如袁大頭一枚炒到數百萬人民幣約上千萬台幣,如今也只不到幾百元人民幣(約台幣不到千元)。
還有跟佛宗做連結的「沈香」、「菩提籽」等,價格也從天上跌到地面,從幾百元到幾千元都有;市面上「沈香」幾乎全是假貨,大部分是越南硬木和雜木製成,真正的真品及極品在市面上幾乎絕跡;而曾叫價到數萬元的十瓣的金剛菩提,現在縮水到幾千元。

------------

爭搶128枚「袁大頭」 陸法院:將充公
2015年05月17日 20:06 李鋅銅
浙江百年老屋挖出128枚「袁大頭」,掀起多方爭奪繼承權之戰。(圖為「袁大頭」銀元/取自新華網)

大陸法院表示,若查不清銀幣是誰的,最後會「充公」給國家。(圖為「袁大頭」銀元/取自新華網)
浙江開化縣何田鄉田畈村已過世的汪大爺家中挖出了128枚「袁大頭」(民國時期發行的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汪家後代、詹姓屋主,及未來將給汪大爺養老送終的村委會,為了搶銀元鬧上法院。法院表示,若查不清銀元是誰的,最後會「充公」給國家。

浙江在線報導,汪大爺去世後不久,村委會以繼承人名義將汪大爺生前居住的老屋賣給他的侄孫汪家。汪家7年前又將閒置老屋賣給了詹家。

今年1月,詹家拆屋重建時發現了一根小鐵管,裡面竟然有大頭銀元、小頭銀元等共128塊。

挖出銀元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村莊。汪家找詹家,以自己是原屋主身分要求平分這批銀元。詹家雖然不爽,但經不住汪家死纏活要,就給了14塊銀元打發。

「汪大爺一直是我們在照顧,依法律規定,房子是汪大爺的,房子裡找到的銀元也該歸屬村委會。」就在汪、詹兩家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村委會也想分一杯羹。

今年4月,汪家一狀告上法院,要求詹某歸還剩餘的114塊銀元。詹家也回告要討回之前給對方的14塊銀元。開化縣法院巡迴法庭審判車15日開到村裡並準時開庭。

汪家認爲,原房主也是自己的叔爺爺,當然是汪大爺唯一的繼承人,有權繼承汪大爺的一切財産。詹家認爲從汪家有償獲得老房及宅基地,房屋內的一切連同隱藏的銀元當然也都一起屬於自己。

開化縣法院表示,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挖掘過去地主所埋藏的銀元歸誰所有的批復》規定,所掘獲銀元歸埋藏人所有,由其法定繼承人依法繼承;但《民法通則》也有規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

因此,詹家雖是現屋主且發掘了銀元,但對銀元不享有所有權;汪家僅能確認汪大爺是原居住者及所有者,並不能確認汪大爺是銀元實際埋藏者,沒有充分證據證實銀元屬於汪大爺。且即使銀元屬於汪大爺,汪某也不能證實對汪大爺遺産享有法定繼承權。

2014-12-22_122706  

(1910年)才宣告《幣制則例》,規定以銀幣「圓」(簡寫作「元」)作為(1911年)天津造幣總廠鑄的大清銀幣才正式流通,同年清朝滅亡基本貨幣單位1386905168-1032414725

1928年國民黨北伐後大致上統一全國,新鑄造的銀幣除了採用孫中山頭像

2014-12-22_104701

 

 2014-12-22_122719  

 

1933年,國民政府再次宣佈「圓」為法定單位,但放棄了以銀兩為兌換標準,使用公制以一圓相當於26.6971克88%純度的白銀 

下載  八片幣(Pieces of eight)

銀本位

銀本位是一種金融貨幣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銀幣或銀塊作為經濟單位標準的。歐洲從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中葉)開始直至19世紀,都是使用銀本位制度16世紀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維亞)發現波托西銀礦,西班牙大量鑄造銀幣,稱為比索(Peso),因為一比索等於八個皇冠幣的價值,又稱八片幣(Pieces of eight)。自此銀幣成為這四百年間國際貿易通用的貨幣。
中國自漢代開始製造不少銀器和銀錠,但作為流通貨幣是由宋朝開始,在元朝時流行元寶,明朝時因為和西班牙、葡萄牙貿易,銀幣大量流通,亦使中國成為使用銀本位的國家

1704年開始,英國殖民地西印度群島及同時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開始鑄造及使用金幣。1717年,當時任職英國皇家鑄幣局總監的艾薩克·牛頓制定金、銀和當時英國錢幣(mint)的兌換比率,令英國實際上以黃金作為貨幣標準。拿破崙戰爭以後,英國開始鑄造金幣並於1821年並正式確定使用金本位。同時期中美洲及南美洲各西班牙殖民地發生革命,令銀的供應大減,於是英國的金本位制度逐漸取代銀本位,先傳至澳洲及其大洋州殖民地、南非,1853年加拿大及紐芬蘭自治領引入金本位,1873年德意志帝國開始鑄造馬克金幣,同年美國仍實質上採用金本位,之後的35年各國逐漸轉用金本位,除了中國及香港及威海衛繼續使用銀本位直至1935年才放棄使用

中國
銀錠的使用可以遠溯到漢代(公元前206-220),民眾的日常交易更通用銅錢。直至宋代(公元960-1280)之前,銀兩主要是一種累積財富的貴金屬,並不具有貨幣職能。唐代一兩銀大約等於一貫錢,即一千文錢的價值。自宋代開始,銅錢是日常最流通的貨幣,但銀錠亦用於大額交易,北宋初年,一兩銀等於一貫錢,即約七百七十文錢的價值,到了南宋末年,一兩銀等於三貫錢的價值。1024年開始,宋朝開始發行銀票,可以在錢莊兌換銀兩,是全世界第一個國家使用紙幣。1004年,宋和遼簽訂澶淵之盟,宋每年向遼進貢100,000兩銀及200,000匹絹,這是歷史首次出現大量銀的輸送。宋朝的錢莊亦稱為銀行,而售賣銀器珠寶的商鋪則稱為銀樓,可見白銀的重要性。

在元代,銀錠被製成像船或鞋的形狀,稱為「元寶」,字面意思為「元朝的寶物」。這種銀錠的造型就成了日後幾個世紀的固定形狀。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初期通行紙幣「大明寶鈔」,禁用白銀,但因為通貨膨漲急劇,在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國家頒布官方命令,稅收一律以銀繳納,如此就等於開放民眾使用金銀。雖然紙幣一直流通直至1573年。萬曆九年(1581年)首輔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將以前的田賦和丁役統一,並且可以用白銀代替徭役納稅,大大簡化了稅制並增加了稅收。而稅制改革能成功推行,是因為當時沿海對外貿易,中國主要輸出陶瓷、茶葉和絲綢,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主要是西班牙在墨西哥開發的白銀,經由統治的呂宋(今菲律賓)、以及葡萄牙經由統治的澳門輸入。但稅收回來的銀幣和碎銀,要經過熔解再鑄造成統一規格的銀錠作為庫存,過程之中會有所消耗,而官員亦藉此貪污。到了清朝初年,火耗更實際上變成主要的附加稅,雍正帝將火耗列入監管,是為火耗歸公,由公家統一支配火耗所得給官吏,成為俸祿之外特許的補助金,是為養廉銀

從明代晚期至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白銀在對外貿易中一直被大量使用。由清中葉始,華南沿海經常和西方貿易,因洋幣有固定規格,成色穩定,易於點算,故此比銀兩更流通。清代各種外國銀幣皆為流行,首先是俗稱「本洋」或「佛頭銀」的西班牙銀元墨西哥脫離西班牙後,墨西哥鷹洋在中國沿海最為通行,又稱銀圓或大洋。但當時大多數和外國簽署的條約,皆以銀兩結算,除了南京條約是以銀幣結算。而清代因白銀供應大增而大幅貶值,同時國人以白銀大量購買英國輸入的鴉片,加上割地賠款,清朝的白銀以輸出為多。香港自英國統治以來除了通行英國貨幣,亦流行墨西哥鷹洋,在1862年則開始鑄造港元,以銀本位作為基礎。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亦開始自行鑄造現代銀幣,每枚銀幣和西班牙比索等價。宣統元年清政府依然發行舊式銅錢宣統元寶,宣統二年(1910年)才宣告《幣制則例》,規定以銀幣「圓」(簡寫作「元」)作為基本貨幣單位,每圓等於十角,或一百分,而每枚銀幣相當於 0.72 兩(或者七錢二分) 90% 純度的白銀。輔幣有銀、鎳、銅幣,面值為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於宣統二年試製一套。宣統三年(1911年)天津造幣總廠鑄的大清銀幣才正式流通,同年清朝滅亡

1914年,中華民國袁世凱北洋政府重新發行銀幣,每枚銀幣的價值相等於大清銀幣。1928年國民黨北伐後大致上統一全國,新鑄造的銀幣除了採用孫中山頭像,重量成色規格一樣。1933年,國民政府再次宣佈「圓」為法定單位,但放棄了以銀兩為兌換標準,使用公制以一圓相當於26.6971克88%純度的白銀。同時期西方各國都實行金本位,法定貨幣可以兌換黃金的固定價值。因為金本位的固定匯率,當美國發生大蕭條時,很快就蔓延到西方各國,最終逼使各國接二連三地放棄固定匯率的金本位制度。而當時中國未受波及,有學者認為是因為中國採用銀本位。1934年,美國通過購買白銀的法案,令銀幣的需求激增,銀價急升。1935年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頒布法律通告,正式放棄銀本位,香港亦立即跟隨中國。中國和香港是最後放棄銀本位的地區。香港的銀行開始保留黃金儲備,同時和英鎊掛鉤,訂下每16港幣等於1英鎊的匯率(1港幣等於1先令3便士)。1972年港幣和英鎊脫鉤,1982年制定聯繫匯率,和美元掛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年,中國銀行開始發行人民幣,而人民幣在初期並未在國際上流通,間接透過港幣市場和外國貿易。人民幣的價值曾以單一匯率制度和雙重匯率制度與美元掛鉤,2005年開始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

------西班牙銀元廣泛適用於歐、美、遠東,它在18世紀末成為史上第一種國際通貨/台灣曾經流通的錢幣

2014-12-22_1117052014-12-22_111716  

+800px-Ferdinand_VII_Coin+Philip_V_Coin  

西班牙銀圓被稱為本洋,也稱「雙柱」、「柱洋」、「佛頭」、「佛銀」、「佛洋」,正面有西班牙國王戴假髮之像(類似釋迦佛髮髻,俗稱佛頭),一面圖案上面一盾牌,其左右有一對海克力士之柱(故稱「雙柱」)

西班牙銀圓+佛頭銀/本洋

西班牙帝國開始鑄造此銀幣,是始於1497年的一次貨幣改革。此次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與德意志地區的塔勒掛鉤。西班牙銀圓的重量、成色由腓迪南國王定下,當時每枚銀幣之標準重量為27.468克,成色93.055%,即含銀25.56克。後改為成色90.2%,即含銀24.76克。

在英國殖民時的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殖民地, 英國政府輸入了西班牙銀元, 並在每枚中央各穿一個大洞,就造出了一種新式的澳大利亞通貨,類似於中國人用的孔方錢。

1792年,美元採用了金銀複本位制,一美元折合24.057克純銀或1.6038克純金,而一美元價值的24.057克銀,即大約相等於一枚西班牙銀圓。因當年美國政府甚少鑄造1美元硬幣,美國各官、私銀行亦多以西班牙銀圓作儲備,在南北戰爭前,西班牙銀圓一直是美國主要流通的法償貨幣之一。

因為西班牙銀元廣泛適用於歐、美、遠東,它在18世紀末成為史上第一種國際通貨。除美元以外,當今世上幾種其他貨幣,如加拿大元和中國元,以及拉美和菲律賓的幾種貨幣,當初都是基於西班牙銀元以及仿效它的其他八雷亞爾銀元。

比索這個詞在西班牙語中是在也是用來形容這個面值的,並且成為前西屬殖民地發行貨幣的基準單位,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厄瓜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菲律賓、波多黎各、秘魯、薩爾瓦多、烏拉圭及委內瑞拉比索。

在中國,由於流通便利,銀元在民間極為流行,尤其在商界,時常代替需要鎔鑄裁切的銀兩西班牙銀圓被稱為本洋,也稱「雙柱」、「柱洋」、「佛頭」、「佛銀」、「佛洋」,正面有西班牙國王戴假髮之像(類似釋迦佛髮髻,俗稱佛頭),一面圖案上面一盾牌,其左右有一對海克力士之柱(故稱「雙柱」),流行最早,一個銀元約重0.72兩,九成銀,故僅含有銀0.648兩。但民間大致上以0.7兩銀,兌換一個銀元。(有時以0.69兩兌換,稱六九銀;亦有時以0.72兩兌換,稱七二銀。)

早期的銀圓多為西班牙在墨西哥殖民統治時,鑄造之西班牙銀圓,1850年以後輸入的銀圓則有墨西哥獨立後鑄造,以鷹為標記的「鷹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樣。

-------------------墨西哥鷹洋

墨西哥鷹洋在中國南部、中部各省流通非常廣泛,幾乎成為主幣/台灣曾經流通的錢幣

下載 (3)下載 (3)ac345982b2b7d0a2aa4efb0dcbef76094a369a9fimages (1)下載 (4)03087bf40ad162d9449738b611dfa9ec8a13cd1b  

 

墨西哥鷹洋,是指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使用的新鑄幣,它是從1823年開始鑄造的。鷹洋大體分為兩種,1897年以前的花邊鷹洋和1898年以後的直邊鷹洋。晚清民國年間,外國銀元輸入中國者,屬墨西哥鷹洋最多。據清朝宣統二年(1910)度支部調查統計,當時中國所流通的外國銀元約有十一億枚,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鷹洋
中文名墨西哥鷹洋
鑄造時間1823年
分 類花邊鷹洋;直邊鷹洋
規 格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
墨西哥鷹洋是指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使用的新鑄幣,它是從1823年開始鑄造的。兩者規格相同: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成色90.30%。
鷹洋大體分為兩種,1897年以

前的花邊鷹洋和1898年以後的直邊鷹洋。兩者規格相同: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成色90.30%。花邊鷹洋面值為8瑞爾(Real),直邊鷹洋面值為1比索(Peso)。銀元正面是一展翅雄鷹,嘴叼長蛇(花邊鷹洋蛇尾與鷹翅相連,直邊鷹洋蛇尾與鷹翅不相連),單腿立在仙人掌(國花)上,邊緣上方書西班牙文“ REPUBLIKAMEXIKANA(墨西哥共和國)。背面中央為一頂

自由軟帽。帽簷書有西班牙文“LIBERTAD(自由)”字樣。帽周圍放射長短不一的光柱(花邊鷹洋與直邊鷹洋光柱數也不相同,花邊鷹洋自由帽頂部的3支光柱中間一支較短,直邊鷹洋中間一支較長。圖案象徵著力量、忠誠、和平和自由。

2 歷史淵源
墨西哥鷹洋的成色較其他外國銀元為佳,而且多年不變,人們都樂於使用墨西哥鷹洋在中國南部、中部各省流通非常廣泛,幾乎成為主幣。上海的外國銀行發行紙幣,在民國八年(1919)以前都以墨西哥鷹洋為兌換標準。

美國曾鑄造貿易銀元,正面是女神坐像,手裡拿著一枝花,背面是鷹像。美國想用貿易銀元來爭奪墨西哥鷹洋的地​​位。但是,因為美國貿易銀元的成色不高而最終失敗了
3 其它相關
1927年9月9日,共產黨人毛澤東領導了著名的湘贛邊秋收起義。10月,起義軍沿羅霄山脈南下,到達井岡山地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的餘部和湘南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地區,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兩軍會師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不斷鞏固擴大,引起國民黨政府的恐慌。國民黨政府派軍隊“圍剿”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失敗以後,就對井岡山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現金和日用品奇缺,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軍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因為墨西哥鷹洋信譽好,在中國南方許多地方私鑄墨版鷹洋假銀元的很多。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的前夕,有個叫謝火龍的人,在江西遂川湘洲設立一家造幣廠,鑄造墨版鷹洋。紅軍三十二團副團長王佐是江西遂川人。受王佐的教育啟發,謝火龍的造幣廠開始為革命根據地服務。1928年5月,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成立後,造幣廠遷到井岡山的上井村,成為由王佐負責的紅軍造幣廠。紅軍造幣廠用打土豪和戰爭中繳獲的銀飾品和銀器鑄造銀元。銀元版式只有直線形邊齒的墨版鷹洋一種。為了表示工農蘇維埃政權鑄造的銀元與市面上流通的各種墨版鷹洋假銀元的區別,紅軍造幣廠在鑄好的墨版鷹洋上鑿下“工”字印跡,被稱為“井岡山工字銀元 ”。1929年1月,井岡山根據地失守,井岡山工字銀元停止發行。
1929年4月,江西興國縣農民陳志美等人,在興國縣東村鄉開辦起陳氏“花邊廠”,仿製英國貿易洋錢。到8月,陳氏“花邊廠”被東村鄉農民協會接管,1930年夏,改為興國縣蘇維埃政府造幣廠,1931年5月,又改為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造幣廠,鑄造墨版鷹洋、孫中山頭像銀元和袁世凱頭像銀元三種。由於製造銀元的工具簡陋,產品外觀較為粗糙,然而銀質較純,群眾願意使用,當時在江西寧都、於都一帶流通得很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紅色區域內現金短缺的困難。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為了建立獨立自主的貨幣制度,以原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造幣廠為基礎,在江西瑞金縣洋溪村正式成立了中央造幣廠,廠長是謝日東。中央造幣廠除了創制、發行中華蘇維埃政府自己的一套貨幣外,要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適應發展對白區貿易的需要,必須繼續生產銀元。
1932年3月27日,紅軍在福建上杭擊敗國民黨軍隊鐘紹奎部,繳獲了一套鑄幣機和鋼模,迅速送到瑞金。從此以後,中央造幣廠開始採用機器鑄幣。機器鑄幣採取“歇人不歇馬”的一天三班制。一天可以生產四五千塊銀元。鑄造的仍然是墨版鷹洋、孫中山頭像銀元和袁世凱頭像銀元。鑄好的銀元用鋼印戳鑿上“工人”二字,戳鑿的位置或面或背,沒有一定規矩。鑄好的銀元以500塊一箱向中央輸送。中央蘇維埃共和國用這些銀元從白區換回大量急需的物資。
4 評價
墨版鷹洋為鞏固和發展紅色政權起過一定作用,這是中國近代貨幣史上的一段有趣的故事。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初期通行紙幣「大明寶鈔」

404px-British_Museum_Ming_banknote120104164943U5566P1081T2D126233F6DT20130904165101  

大明寶鈔

大明通行寶鈔壹貫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票面上端為「大明通行寶鈔」六個漢字。初行寶鈔時,一石米值鈔一貫。

《明會典》記載:「以桑穰為料,其制方,高一尺,廣六寸,質青色,外為龍文花欄,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其內上兩旁復為篆文八字,曰『大明寶鈔 天下通行』。中圖錢貫,十串為壹貫,其下云『中書省奏准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若伍佰文,則畫錢文為五串,餘如其制,而遞減之。其等凡六:曰一貫,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又發行小鈔5種,即拾文、貳拾文、叄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較小。永樂以後印行寶鈔仍用洪武年號,且禁止民間用黃金、白銀買賣交易。

由於當時以桑皮紙印製[1],大明寶鈔難以耐久,洪武十三年(1380年)立倒鈔法,允許以昏鈔向國家換新鈔,但要繳納工本費。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絕無近現代的準備金意識,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洪武二十二年前後,紙幣時貶時升,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五百文[2]。永樂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鈔一百貫[3],永樂五年米一石值鈔三十貫[4]。宣德初年,米價已達到寶鈔伍拾貫,宣德七年(1432年),寶鈔一貫只值銅錢5文[5]。正統以後,正統九年(1444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積之市肆,過者不顧」。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

大明寶鈔作為一種經典的中國古代紙幣非常收到收藏者的青睞,因此大明寶鈔也同時成為不法分子偽造的主要對象之一。由於真的大明寶鈔印刷技術並不複雜,無論是紙幣的紙張或者是油墨都不難仿製,現代的贗品已然可以以假亂真。大明寶鈔真假難辨、玉龍混雜的狀況嚴重的影響了它的經濟價值,因此此幣的市場價值並不是很高,一般拍賣的成交價格都在五萬到十萬人民幣之間。

-------------------
銀本位的發展與衰落
作者:陳思進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和訊讀書
上一章 回目錄 下一章
  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開始了,中西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因此,每年都有一兩艘西班牙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穿越太平洋,把國外出產的白銀運到馬尼拉,用以購買中國絲綢、棉織品,以及其他的精美消費品。如此這般,外國的白銀迅速流入中國,明朝銀庫收入暴增。到了1577年,銀庫收入高達16.3478萬公斤。直到明朝終結時,政府每年的白銀收入始終在10萬公斤以上。

  當時,黃金的數量在世界範圍內都很匱乏,中國龐大的經濟體決定了黃金貨幣的相對稀缺。而歐洲源源不斷輸入中國的白銀,使得中國白銀貨幣相對充足。所以中國明朝以後選擇的是銀本位,而不是金本位制度。據統計,1644年全國有當鋪兩萬多家,而1744年北京當鋪就有六七百家,有的當鋪資本額高達白銀數萬兩或數十萬兩。

  雖然當鋪、錢莊、票行、銀號等金融機構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中國當時因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交替發生,從而導致經濟動蕩。美洲產量近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中國因此而成為不折不扣的“白銀帝國”。然而由於中國不具有白銀的開采權,實行銀本位就迫使人們必須用大量實物的財富去換取白銀,由此引發的後果,是中國百姓辛苦賺來的財富逐漸流向了歐洲。

  由此,美洲和歐洲成為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獲得央行貨幣的代價是不僅失去貨幣調控權,還失去了巨額的鑄幣稅(鑄幣面值和成本的差額)。有多少白銀通過購買產品進入中國,就有多少財富流出中國,這與今天的中國出口獲得巨額順差,從而導致外匯儲備劇增的後果是何其相似啊!

  當然,足夠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幹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的能力,它對穩定匯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就可能增加對貨幣流通和市場的壓力,對未來貨幣流通造成預期膨脹壓力。同時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使國家蒙受損失,抑制經濟增長。“白銀帝國”的衰落史提醒我們,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中國應做好準備面對隨之而來的巨大風險。

  當中國銀本位漸漸衰落之時,在大洋彼岸的歐洲,使用的是金銀復本位制,也就是把黃金和白銀同時作為貨幣。當時的殖民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從美洲和非洲掠奪了大量的黃金,其中大部分黃金最終卻輾轉流入了英國。

  在16世紀末,西班牙的黃金開采量占全球的83%,而黃金開采熱在另一個國度也迅速燃起,那是在葡萄牙控制下的巴西。到了17世紀,葡萄牙為了對抗西班牙而與英國結盟,由此從葡萄牙流入英國國庫的黃金多達600噸。於是,悶聲發大財的英國便不斷將越來越廉價的白銀兌換成黃金。然而在中國的流通貨幣是白銀,人們自然樂意把黃金拿出去換回白銀。就這樣,英國在中國和與中國情況相似的國家,大玩金銀套購的鬼把戲,逐漸積累起數量龐大的黃金儲備。

  185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澳大利亞發現黃金,使得世界黃金存量突然增加,令黃金作為單一本位貨幣,以滿足歐洲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可能,於是歐洲國家一個接一個,從銀本位制轉向金本位制。到1880年,各主要工業國家相繼采用了金本位制。

  此時,英國的金銀套購操作幫助它獲得了巨額黃金儲備,時機一成熟英國率先廢除了銀本位,開始實行金本位制,從此奠定了其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

  伴隨著英國的強大,是中國逐漸衰落的開始。由於中國實行的是銀本位制,對白銀的需求量,遠遠大於沒有支付功能、僅有裝飾和收藏功能的黃金。需求決定了價格,白銀在中國自然比黃金要昂貴。與此同時,歐洲實行的金本位制,對黃金和白銀的需求正好和中國顛倒過來,在歐洲黃金更為昂貴。

  隨著世界白銀產量的迅速擴張,白銀越來越不值錢。歐洲的黃金日趨昂貴,對黃金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歐洲和中國,黃金和白銀的供需和價格如此不平衡,自然有人看到了機會。由此,歐洲將大量白銀運到中國,來換取中國的黃金。就這樣,中國變成了世界白銀的吸收地,而中國國內的黃金則源源不斷地流往歐洲。最終的後果是,越來越多大量貶值的白銀流入中國,造成了中國嚴重的通貨膨脹。

  中國用大量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換取了日益縮水的白銀收入,這筆買賣真是虧大了。殊不知,幾百年後的今天,相似的情況又在中國重演。

  讓我們再回到19世紀。到了1887年,黃金的緊縮促使蘇格蘭的三位化學家發明了氰化法,這種方法可以從低級別的礦石中提煉出黃金。在1896年,非洲的金礦就是用這種方法,令世界的黃金量突然大增,黃金數量的增加又導致了黃金通貨膨脹。

  但是,1717年英國廢除了白銀的本位貨幣,引發世界各國廢除白銀的狂潮。從1870年開始,英、法、德諸國又紛紛放棄金銀復本位,采用黃金單一本位,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白銀因失去了作為國際儲備的資格而價格大跌。美國為了跟上世界潮流,也於1873年宣布放棄金銀復本位,改用了金本位制,使得當時仍然采用銀本位的中國,貨幣價值下降。

  自那時候起,中國的國庫儲銀總是不夠用,白銀的貶值給中國帶來了沈重的災難。那麽是否白銀升值了,就能把中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呢?
---------------
中國的銀本位與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 

經濟史學界流傳一種說法:其實在課堂上,只要教1929年世界大恐慌這個題材就夠了。因為它:(1)牽涉到國內各層面的經濟問題,如股市泡沫與崩盤、央行的貨幣政策、景氣循環、失業與救濟、復甦政策。(2)對外牽涉到國際貿易、關稅保護、國際金融、國際貨幣體制。

學界對1929年大恐慌的起因,有諸多學說爭執不下,較具代表性的有三種。(1)產業結構說。1914-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把歐洲的經濟與民生打垮了,戰後重建所需的鋼鐵、建材、機械、車輛,必須靠美國提供。在1918-28這十年間,美國的產業因而急速擴張。1928年之後,歐洲的重建已告一段落,對美國物資與產品的需求大減。但過去十年間發展的龐大產業架構,無法跟著外國的需求減縮,因而造成設備使用率不足(超額設備),雇用的工人數也超過產能的需求。用凱恩斯的話來說,「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大恐慌的主因。

(2)貨幣政策說。這是Milton Friedman為首的見解,他們認為1929年10月的紐約股市崩盤,主因是聯邦儲備體系(類似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過度寬鬆,造成不正常的泡沫經濟。換言之,1929年末的股價,遠超過上市公司的實質獲利能力,泡沫的必然破滅,根源於央行的錯誤政策。負責任的貨幣政策,應該持續地溫和增加貨幣供給,讓經濟體系自然增長。

(3)金本位說,這是以凱恩斯為首的見解,我認為相當有說服力。金本位的特性,就是各國的幣值,要以黃金含量來表示,例如1英鎊或1美金,等於多少公克的黃金。金本位的好處,是會員國的貨幣價值透明化,方便國際貿易與國際清算。第二個特點,是各國要有等值(或等比例)的黃金,作為發行貨幣的準備。任何人只要拿1英鎊,就可以到英格蘭銀行,要求換回公告價格的黃金。這表示會員國的貨幣,隨時可以換回黃金,對紙鈔持有者相當有保障。

但金本位有個大缺點:會員國的貨幣都以黃金為基準,凱恩斯說這等於是給全世界的主要國家,共同戴上一套金腳鐐(golden fetters)。換句話說,會員國的貨幣價值,是釘住黃金價格的固定匯率制。如果美國的金融出現大問題,立刻會透過共同的固定匯率制,迅速影響各會員國的金融體系,稱為「金本位的溺斃效果」。這就好像是把大小不一的船隻,用金鍊子繫綁在一起,看起來能相互扶持穩定性大,但若某艘大船失火,不就像曹操的船隊一樣,從頭延燒到尾嗎?

有人認為1929紐約股市崩盤後,金融危機就透過金本位制快速蔓延,造成世界經濟的動蕩。更糟的是,原本與美國經濟較間接的國家(如斯堪地那維亞),也被金本位的放大效果波及了。金本位的內部規定很多,表面上看起來很有保障,但也阻礙各國政府放手自救的空間。英國在強大的壓力下,1931年9月宣佈脫離金本位,各國積極跟進,金本位制終於崩潰了。學者認為,正是因為1931年的金本位崩潰,世界經濟才有可能在1934-5年間復甦,如果還頑固不放棄金本位,不知大恐慌要持續到何年何月。

有了上述背景,現在要回答兩個問題:(1) 1929-35年間經濟大蕭條時,中國的經濟是否也受到嚴重的影響?(2)如果沒有,是因為哪些保護性的因素呢?

國共雙方的史學界都承認一件事實:1927年蔣介石北伐成功後,到1937年日本侵入華北的這十年間,可稱為「黃金的建設十年」。也就是說,1929-35年世界大蕭條期間,中國的經濟反而比1927年之前還更繁榮。如果以1929年的物價指數=100,採金本位制的英美法德諸國,指數在1929-33年間,一路下跌到65左右。也就是說,原本可以賣100元的東西(汽車、小麥),在4年間跌掉1/3,只剩65元。換句話說,金本位會員國的整體財富,在4年間縮水1/3,必須裁掉1/3的就業人數才能平衡,這不就造成20%以上的失業率嗎?

相對地,中國的物價指數(1929=100),竟然逆勢上揚,一直漲到1932年125左右,之後實在抵擋不住世界的蕭條洪流,才開始一路下滑,到1935年最低點時,指數還接近90。換句話說:(1)在1929-35大恐慌時期,這把大火對中國還是有影響,但相對於列強的物價跌到65,以及隨之而來的超高失業率,中國的情況竟然還這麼好。這就好像是來了一場H1N1大流感,原本以身強體健自豪的列強,竟然遭受嚴重打擊。而宿有東亞病夫之稱的中國,卻安然渡過面不改色。(2)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這場世界大蕭條,中國經濟在1927-37年間,還不知會增長多少。

現在要回答第2個問題:是哪些保護性的因素,讓中國免於1929年大恐慌的攻擊?答案有幾個面向,但最重要的因素,恐怕是中國沒加入金本位,還維持老舊的銀本位。

前面說過,金本位的重要特色,就是會員國的幣值要釘住黃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採取固定匯率制。而中國因為外匯存底不足,沒有足夠的黃金當作發行貨幣準備,就沒資格參加黃金俱樂部,和外國貿易時只能用白銀報價,外國商人付款時也用白銀清算,所以稱為銀本位。1931年之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以黃金為主,白銀在國際間並無貨幣功能,只是單純的金屬,地位和銅鐵錫一樣。中國對外的匯率與清算,都用白銀來表達,但因白銀的價格起伏不定,所以就稱為「浮動匯率」。

浮動匯率有什麼好處?(1)當金本位國家的物價,由於被金鎖鍊綑綁在一起而同步起伏時,中國可以置身事外不受影響。(2)白銀價格下跌(等於是貶值),表示中國的出口品價格下跌,對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有利,更刺激國內產業的發達。但也有明顯的缺點:只要國際銀價一跌,中國貨幣的就跟著貶值,買外國貨(進口)就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現在換個高度假設但有意義的問題:如果辛亥革命後,聽從梁啟超的鼓吹加入金本位,請問在1912(辛亥)到1937(中日戰爭)之間,金本位對中國的經濟,是利大於弊或是弊大於利?這是個「反事實的推論」,需要統計模型的設定與計量方法的模擬才能回答。如果不談技術問題,只談可能的結果,大致有兩個方向性的答案。

(1)貿易逆差會有明顯改善,原因很簡單:原本是用白銀報價做生意,而國際銀價又長期看貶,導致貿易逆差愈來愈嚴重。如果改採金本位,一切用黃金計價,匯率穩定(因為釘住金價),原本的貿易逆差說不定會因而轉為順差。但這對中國的經濟幫助不大,因為在1937年之前,中國是大型的半閉鎖性經濟,國際貿易占國民所得的比例小於7%。

(2)就算加入金本位後,可以解決貿易逆差問題,也要考慮另一個大缺點:1929年大蕭條時,中國的物價必然會跟隨列強大跌1/3。透過統計方法所做的模擬分析,基本上支持這個推論。

1927年蔣介石北伐成功後,如果他要請教經濟學界,到底應該積極加入金本位,迎頭趕上世界的潮流,還是停留在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銀本位,每年喪氣地看著國際銀價起起伏伏?聰明的你,會建議蔣委員長走哪條路?以後見之明,我建議不要加入金本位,因為缺點很明顯:

(1)中國有足夠的黃金存量當會員國嗎?

(2)央行有足夠的準備,讓持紙鈔者隨時兌換等值的黃金嗎?

(3)對外用黃金,那對內呢?還不是白銀、銅幣、紙鈔嗎?

(4)世界大恐慌時,連英美法德列強都擋不住,中國必然更慘。

(5)幣制改革比想像的複雜,必須付出龐大的行政費用,引發相當的社會混亂,勞師動眾耗時耗財耗力。如果好不容易才改為金本位,結果幾年後(1931年9月)英國就宣佈脫離,導致世界金本位崩潰,請問該怎麼辦?要改回銀本位嗎?

1929-35年間的大蕭條,中國幸好沒加入金本位,才會有黃金的十年建設。儍人有儍福,窮人有窮運,人算不如天算。銀本位在1929-35年間,是中國經濟的救生艇,而不是「銀腳鐐」。
-----------
銀本位幣
民國3年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國幣鑄發權專屬於政府;民國22年政府頒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實行「廢兩改元」政策,銀本位幣開鑄發行;民國24年政府宣布實施法幣政策,乃停鑄銀本位幣。

2014-12-22_104701  
==================================================================

金本位
金本位是一種金屬貨幣制度,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含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值-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

金本位制總共有三種實現形式: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兌匯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

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將黃金鑄幣作為法定本位幣,而銀幣則退居輔幣地位,它的自由鑄造和無限法償能力受到限制。

黃金作為本位幣就有無限法償能力,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任何人都可以向國家造幣廠申請將其所有的黃金鑄造成金幣或將金幣溶成金屬塊。黃金的輸入和輸出在國與國之間可以自由進行轉移。金幣本位制的統治地位長達100年,其間對資本主義的生產起到過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由於世界黃金產地分佈不均勻,金幣磨損等原因,金幣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漸被金塊本位制和金兌匯本位制所取代。

金塊本位制及金兌匯本位制
在金塊本位制中,可以兌換黃金的銀行券代替金幣,任何人都可以將所持有的銀行券兌換成等價的黃金。雖設有兌換上限,但一般人的財富很少會超出此限,這種制度可以舒緩黃金產量不足和損耗等問題。

金兌匯本位制也稱做虛金本位制,當一個國家實行這種貨幣制度時,需要將黃金存放在另一個國家或地區,本國貨幣與之實行固定比例率,只有當此國貨幣兌換成黃金存放國的貨幣時,才能再兌換成黃金,這是一種殖民地性質的貨幣制度。

上述兩種貨幣制度基本上到1970年代已逐漸消失。

金本位制崩潰歷程
布雷頓沃耳德體系時期
主條目: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類似於金兌本位制的體系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在該體系下,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明訂一盎司黃金價格固定等同於35美元。60和70年代發生的數次美元危機使該體系發生動搖,最終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1年宣佈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

儲備黃金的意義
黃金至今依然被視為一種「準貨幣」,被國際所接受。類似於外匯和國債,黃金儲備在各國財政儲備中均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出於對本國匯率的保障,另一方面則是據此對沖由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而在流動性市場上,黃金依然有著廣泛的需求,依然被視為儲藏財富的一種方式。

金本位下的匯率
含金量
1英鎊=7.32238克黃金
1法郎=0.2903225克黃金(1803年3月28日法律確立,稱為「芽月法郎」。一戰後法郎貶值,芽月法郎被稱為金法郎,作為萬國郵政聯盟、國際清算銀行的結算貨幣,質量為10/31克,含金量0.900)
1美元=1.50463克黃金
1德國金馬克=10德國馬克=3.58425克黃金
1盧布=0.774234克黃金
1日元=0.75克黃金
1庫平兩白銀=37.3克=(1894年時金銀比價1:20)1.865克黃金=(1900年後金銀比價1:35)1.065克黃金
1比索=0.507816克黃金
近似匯率
以下近似等值:

1英鎊
25法郎
5美元
2德國金馬克=20德國馬克
9盧布
10日元
4庫平兩(1894年前)=7庫平兩(1900後)
14比索
-------------------------------------------------------------------
金本位制的由來?
黃金在貨幣體系中發生作用,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紀被各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廣泛採用的金銀本位制或復本位制。復本位制分兩種形式,一種是金銀兩幣按其各自實際價流通的“平行本位制”,如英國,金幣“基尼”與銀幣“先令”,就同時按市場比價流通;另一種是兩幣按國家法定比價流通的“雙本位制”或“兩幣位制”也即通常所稱的“復本位制”。美國和歐洲大陸國家曾採用這種制度。復本位制是不穩定的貨幣制度,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作用,經常使商品價格和交易處於混亂狀態。從19世紀起各國相繼放棄金銀本位,如英國,於1816年頒布鑄幣條例.發行金幣,1823年英國的銀行券開始可以兌換金幣;實現了真正的金本位制歐洲一些大陸國家也於1878年停止銀幣的自由鑄造由復本位制轉向“金本位制”。到19世紀後期,西方各國普遍採用金本位制,於是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制。傳統的國際金本位制,以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礎。廣義的金本位制還包括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點是:(1)由國家以法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鑄成金幣,在市場上流通,其他金屬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或等量的黃金;(2)准許黃金自由買賣、儲藏和輸出入國境,私人持有的金塊可以交給國家鑄成金幣;(3)國家的貨幣儲備和辦理國際結算都使用黃金;(4)外匯匯率由各國貨幣含金量確定,匯率波動受黃金輸送點限制;(5)各國國際收支通過“物價與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金融當局無須干預。由於金本位制的這些特點,可以保證貨幣匯價的穩定,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由於國內貨幣發行受到中央銀行所擁有的黃金儲備的約束,不會出現過分的通貨膨脹;對於國際收支也能起到調節作用。但同時金本位制也有其不利之處,最致命的缺陷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不穩定.黃金存量的增長跟不上國內生產和流通的不斷擴大以及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與貨幣基礎的矛盾日益尖銳;其次是它往往使—國的國內貨幣政策取決於黃金流出還是流入,有可能出現由於黃金的流出,即使對外貿易收支已陷於逆差,仍不得不採取緊縮政策;或由於黃金流入而被迫採取膨脹政策的情況。
金本位之廢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紛紛停止銀行券的兌現併發行不可兌現的紙幣,同時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制終於崩潰。一戰後,1922年在義大利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除美國實行金本位制外,英法實行金塊本位制,其他國家多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國內不流通金幣,只發行代表一定重量黃金的銀行券,銀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兌換金塊。而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是:銀行券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和金幣,只能兌換外匯。該國貨幣一般與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或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的比價,並在後者存放外匯或黃金作為平準基金,從而間接實行了金本位制。實際上,它是一種帶有附屬性質的貨幣制度。當然,無論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穩定。而這種脆弱的制度經過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終於全部瓦解。
----------------------------------------
中國長久以來都是<銀本位>的貨幣機制,回顧歷史,真金白銀一直都是貨幣的代名詞,所以今天我們的 bank 才會叫“銀行”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金銀價比基本便穩定在1:16,而地底下的黃金白銀儲量比大約是1:17。在中國,自明代以來,便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貨幣國,歐洲人將從中南美洲發現的大量白銀運到中國,以換取絲綢茶葉與瓷器,四百年來,累計總數達到4.8萬噸白銀。

至於為什麼中國的銀本位會消失呢?在宋鴻兵先生寫的貨幣戰爭一書有非常仔細的考證,18世紀時,歐洲人一直想打進中國貿易市場,他們本身對於中國的蠶絲,茶葉,和瓷器有相當強烈的需求,所以一開始時造成大量歐洲人的白銀流入中國換取絲,茶,磁。相對地,英國的產品在中國卻沒有什麼銷路,當時英國主要的商品是紡織品。此時歐美國際銀行家決定通過戰爭或鴉片貿易等方式(商人在商言商時,是很難去顧慮太多道德因素的,賺錢第一,即便是所謂的英國紳士!),將世界上以白銀作為主要貨幣國家的白銀洗劫一空,從而廢掉了銀本位,末五十年間,光是簽訂的各式不平等條款,累計賠款就達四萬噸白銀。從此局勢逆轉,中國的大量白銀外流換取鴉片,而中國的<銀本位>貨幣制度也在此時被西方列強摧毀。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強國,又採取將世界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再由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方式,建立美元-黃金本位,最終再讓美元與黃金脫鉤的迂迴方式,廢除了金本位。


先解釋一下何謂QE量化寬鬆:(可參考本篇:輕鬆了解量化寬鬆(QE))

量化(quantitative):指將會創造出一定量的貨幣。

寬鬆(easing):減低金融運作的資金壓力。

為什麼今天的美國人可以不顧一切地說:「是不是到公海啦?」「那我可以奉旨印鈔票了!」,也就是隨意進行貨幣寬鬆政策呢?其實,這都是二次大戰之後,西方銀行家有計畫地,一步一步將美元變成世界各國儲備貨幣的陰謀。

計劃一:美元先和黃金掛鉤。

二戰快結束前,美國集合了世界主要國家一起制訂了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以每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針對各國就:1.貨幣兌換2.國際收支調節3.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作出協定。從那時起,全世界的貨幣都以每元作為擔保,而美元再以35美元兌換1盎斯黃金作擔保,自此,大家就覺得美元很有保障,因為美元用黃金作為發行準備,所以過去真的是<美金>,意思是美元真的有很高的含金量,所以手上拿美元就像拿黃金一樣。

計畫二:美元和黃金脫鉤。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單方面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簡單來說,全世界都差不多已經吃進了美金這個餌了,而美國的崛起強大亦逐漸邁向穩定,另外,世界主要原物料和貿易都用美元計價了,所以第一步的收線就是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

計畫三:公海到了,那我可以奉旨印鈔了!

目前美國已經是公認的世界第一超強國,至少還沒有人打的過他,全世界主要國家都持有相當大量的美元或公債。別忘了台灣不是外匯(美金)存底全世界排名前幾嗎?在過去是很直得驕傲的事,但疏不知在今天美國只要每印一次鈔票,就是在稀釋你我手上的貨幣價值

計畫四: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因為目前世界的經濟遊戲規則在人類史上是頭一次,所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誰都不知道,但可以大膽的說,今天的一切都是人性的貪婪所造成的,所以之後會發生什麼事雖然不知道,但可以預見的是,人類若繼續貪婪(正常來說會繼續)那對99%的人而言只會更糟。

----------------

2014-12-22_1227332014-12-22_1227062014-12-22_122719  

銀圓
「銀幣」重定向至此。關於中國古代傳統銀質錢幣,詳見「銀兩」。
銀圓是一種以銀鑄造的錢幣,很早便開鑄於歐洲,曾廣泛在世界各地流通。以十五世紀末的西班牙銀圓最為流行,在中國俗稱銀元、圓銀、銀錢、銀餅、銀洋、洋銀、大洋錢、大洋、光洋、洋錢、洋鈿、花邊錢。

銀圓自古即有,著名的耶穌,即有被門徒猶大為卅個銀幣出賣的故事。後銀圓之所以大為流行於全世界,是西班牙鑄造之西班牙銀圓(Peso)。西班牙銀圓的重量、成色在1497年時由西班牙國王腓迪南定下,當時每枚銀幣之標準重量為27.468克,成色93.055%,即含銀25.56克。後改為成色90.2%,即含銀24.76克。

之後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發現銀礦,並從美洲原住民處搶奪得大量白銀。位於墨西哥及秘魯的西班牙皇家造幣廠,在之後的數個世紀內鑄造了數以百萬計的西班牙銀圓,運送到美洲、歐洲以至亞洲各地,四處貿易的結果,成為當地流行的通貨。很多地方之後亦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鑄造當地的銀圓硬幣。現在不少地方的貨幣以「圓」(Dollar)或「比索(Peso)為名,皆是源自西班牙銀圓。

在美國,銀圓也有長久的使用歷史。美國歷史上,1776年美國獨立後以美元作貨幣單位。在1873年之前,美金鈔票一元,按美國法律可被兌換成24.06克白銀,即大約相等於一枚西班牙銀圓。因為美國政府甚少鑄造一美圓的硬幣,因此在南北戰爭前,西班牙銀圓一直是主要流通的貨幣之一,美國各官私銀行亦多以西班牙銀圓作儲備金。而在十九世紀末美國放棄銀本位制度以前,美國鑄幣局所鑄造的二十五美分及十分輔幣,俱按美元法定含銀量的四分之一及十分之一而造。

中國銀圓

「萬曆年造」 (背八錢)銀錢
明清銀圓
主條目:龍銀
明、清與西洋貿易,從西方流入之白銀多為鑄造成硬幣之銀圓。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銀元,開始較大量由歐洲流入中國。[1]

16世紀,銀圓多為西班牙在墨西哥鑄造之西班牙銀圓,在中國被稱為「本洋」,又稱「佛洋」、「佛頭銀」。1850年後輸入的銀圓則有墨西哥獨立後鑄造,以鷹為標記的「鷹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樣。

銀圓攜帶便利,每枚成色、重量穩定,不似銀兩需要鎔鑄裁割,較為方便。中國商人多喜之,尤其晉商、徽商等全國性的商業人士,更加愛用。西洋銀幣如此受歡迎,間接影響清朝公家控制經濟的能力。洋人亦紛紛鑄造成色接近的銀圓到中國購物,這些外國銀幣均統稱為「貿易銀」。但外國貿易銀圓的含銀量只有九成,中國人卻要以近乎十成的銀兩換取,也蒙受另一種經濟損失。一般情形下,一個銀元約重0.72兩,九成銀,故僅含有銀0.648兩。但民間大致上以0.7兩白銀,兌換一個銀元。(有時以0.69兩兌換,稱六九銀;亦有時以0.72兩兌換,稱七二銀。)故銀圓雖是中外經濟交流的便利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折損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各種銀元大量流入中國,並逐漸取代西班牙的佛洋。1911年辛亥革命後,才逐漸在中國市場消失。

由於外國銀元的流入,嚴重地影響中國的幣制和金融,同時也促進中國的幣制改革。 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臺灣亦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惟規模不大。光緒十四、五年間(1888年-1889年)廣東省開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鑄造銀圓。1889年,廣東地方當局正式設立銀元局,彷照墨洋的重量、成色和式樣,用機器大量鑄造,開啟中國本土自製銀圓的先例。[1]其後各地均開始自鑄銀圓,抵抗外國貿易銀。銀圓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龍洋」,各行省紛紛仿製。

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廷頒布《幣制則例》,規定銀為本位幣,以西制「標準重量為27.47克;成色90.2%,含銀24.76克」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合六錢四分八厘。翌年5月開始鑄造。旋因辛亥革命發生,未正式發行。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銀幣不同於同時期世界其他國家的銀幣,在中國本土中皇帝或者其他皇室成員、政治人物的肖像幾無被印製在清代的銀幣上面;幾乎所有的清代銀幣都是一面文字而另外一面印製龍紋。因此市面上常常見到的印有光緒皇帝或者慈禧太后的所謂清代紀念銀幣大多是臆造品,許多不知情的錢幣初學者常常上當受騙。

民國銀圓

1912中華民國元年(四川軍政府造)「漢」字壹圓

1914中華民國三年袁世凱像壹圓(袁大頭)

1927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孫像六角星)壹圓

1934-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孫像帆船仔壹圓(孫小頭)
民國元年(1912年),開鑄孫中山半身側面像的開國紀念幣。

北洋政府於1914年推出《國幣條例》,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圓」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八成九,即六錢四分八厘,(23.9024808克),約等同於銀圓壹枚,又定十分之一元為一角,十分之一角為一分。國幣的壹圓被鑄成八成九銀、一成一銅的硬幣,上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並推出以銀鑄造的輔幣。袁大頭出現後,逐漸取代「龍洋」、「鷹洋」等舊有外國銀圓,在全中國流通。十個「袁大頭」厚一寸,是為「頭寸」之語源。

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定鼎金陵後,亦曾頒布國幣條例,繼續使用銀本位發行貨幣。當其時,國府停鑄「袁大頭」,改以民元版孫中山半身側面像開國紀念幣舊模,略改英文幣銘等,由京、津、浙、蜀等造幣廠鼓鑄,暫為替代。此銀圓較「袁大頭」略小[來源請求],並因其上有孫中山頭像,被坊間稱之為「孫小頭」。

實際上,民國初年的中國貨幣是兩、圓並用。因為各銀圓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資本賬結算,仍然會使用銀兩為單位。而由不同的銀圓轉至銀兩,有一定的折讓。

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頒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所有徵收稅款,自用銀兩繳納者,一律改用銀本位幣」,即所有交易及結賬以圓為單位。規定每枚銀圓總重26.6971克,含純銀23.493448克,並鑄幣值為壹圓之新版銀本位幣,其正面有孫中山側面像及紀年,背面是中國雙桅帆船圖案和幣值的「船洋」,鑄造成的銀圓比「袁大頭」略小,含銀量亦較其低。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國際銀價出現大幅波動,影響中國經濟。特別是美國在1934年推出的《購銀法案》令國際銀價上升,導致中國銀根短缺、利率急升。

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貨幣改革,放棄銀本位,改為發行法定貨幣(即法幣),同時收回銀圓,禁止流通。銀圓於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直至1948年金圓券風暴後,銀圓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中華民國政府並短暫發行等同於銀圓的紙幣,稱銀圓券。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失去中國大陸,數個月後,銀圓及銀圓券均在中國大陸進入歷史。

在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後,雖然理論上法例所規定的中華民國貨幣仍然為銀圓,但中央銀行委託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屬台灣流通的貨幣,性質等同國幣。這情況一直維持至2000年1月,中央銀行公布《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正式收回新台幣發行權,銀圓方才正式退出舞台。

由於中華民國法律所定貨幣單位未全面改成新臺幣,1992年6月30日立法院制定《現行法規所定貨幣單位折算新臺幣條例》,規定現行法規所定金額之貨幣單位為圓、銀圓或元者,以新臺幣元之三倍折算之[2];也就是一銀圓等於新臺幣三元。不過,2005年《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時,將罰金一律改以新台幣為單位;因此《中華民國刑法》雖然部分條文貨幣單位仍為「圓」,但仍視為新台幣元。

近代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圓
本洋,也稱「雙柱」、「柱洋」、「佛頭」、「佛銀」、「佛洋」,西班牙銀圓,正面有西班牙國王戴假髮之像(類似釋迦佛髮髻,俗稱佛頭),一面圖案上面一盾牌,其左右有一對海克力士之柱(故稱「雙柱」),流行最早。
鷹洋,也稱「蝙蝠」、「蝠洋」,墨西哥獨立後自製的銀圓,有一隻展翅雄鷹圖案,流行較廣。
馬洋,也稱「馬劍」、「劍洋」、「劍銀」,荷蘭、印度尼西亞銀圓,上面有一持寶劍的騎士圖案。亦有人認為「馬劍」為英國五先令「克朗」,因為其背面圖案為聖喬治屠龍與荷蘭銀幣相似。
坐洋,法國、安南銀圓,上面有一自由女神坐像。
立洋,也稱「站人洋」。英國銀圓,圖案是不列顛女神站立像。
龍洋,也稱「龍銀」,日本銀圓或清朝所製造銀圓,上面有龍紋圖案。
據聞,清末制有象徵皇帝的「九龍紋」銀圓,市上甚為少見,俗謂「九洋」。[來源請求]

----------------------------------------------------

台灣曾經流通的錢幣1898年墨西哥“鹰洋”壹圆银幣(弗里吉亞帽錢幣)+紅帽-弗里吉亞帽+弗里吉亞無邊便帽(Phrygian cap)又稱自由之帽+弗里吉亞人所戴+是一種與頭部緊密貼合的軟帽,其帽尖向前彎曲,典型的顏色是紅色。弗里吉亞帽成為自由和解放的標誌+佛幣、佛幣、本洋、墨西哥幣、佛頭、佛面銀、人像雙柱、銀幣、白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wuiyj4

---------------------------------------------------

★ 金本位制

0 (8)  

金本位制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廣義的金本位制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通常所說的是狹義的金本位制,即金幣本位制,它的特點是:金幣的形狀、重量和成色由國家法律規定,但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的主幣和具有有限法償能力的價值符號(輔幣和銀行券)同時流通;貨幣儲備使用黃金,並以黃金進行國際結算,黃金可以自由地輸出輸入國境。這些特點使本位貨幣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相等,國內價值和國外價值趨於一致,保證了貨幣制度的相對穩定性。

金本位的貨幣制度,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確立起來的。英國早在1861年通過金本位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規定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1862年開始鑄造金幣,貨幣單位為英鎊。1865年,法國、比利時、瑞士三國組成拉丁貨幣同盟,發行了貨幣史上流通最久的金法郎,規定其含金量為0.9032258克純金,這種國際間通用的金鑄幣,一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停止流通,但至今還有些國際性的組織如國際電訊同盟,仍然以金法郎作為計算與結算單位,歐洲其他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在19世紀後期實行金本位的貨幣制度。

0 (9)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規模的擴大,對黃金的需要也不斷增加,而黃金的產量有限,而且在世界各地分佈不​​平衡,加之戰爭等因素的影響,金幣自由鑄造與自由流通的基礎不斷削弱,銀行券等價值符號對金幣自由兌換的可能性日益縮小,黃​​金在國際問的自由輸出和輸入受到限制,最終導致西方國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宣告金幣本位制破產,並在1929 —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宣布放棄金塊本位制。幣本位制度在資曆本主義世界盛行了約百年之久,雖然其已經成為貨幣史上的歷史陳跡,但它給貨幣制度帶來深遠影響。

★ 銀本位制

0 (13)  

銀本位制是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有銀兩本位和銀幣本位兩種類型。銀兩本位是以白銀重量“兩”為價格標準實行銀塊流通。銀幣本位則是國家規定白銀為貨幣金屬,並要求鑄成一定形狀、重量和成色的銀幣;銀幣可以自由鑄造成和自由熔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銀幣或白銀;銀幣和白銀可自由輸出或輸入,以保證外匯市場的穩定。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在我國貨幣史上,白銀自漢代已逐漸成為貨幣金屬,到明代白銀已貨幣化,中國真正成為用銀之國。但實行的是銀兩制,以金屬的重量計值,屬於稱量貨幣制度,沒有踏進貨幣制度階段。

0 (15)  

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頒行《幣制條例》,正式採用銀本位,以“元”為貨幣單位,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成色是90%,名為大清銀幣。但市面上銀元和銀兩仍然並用。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公佈《國幣條例》,正式規定重量七錢二分、成色89%的銀元為我國的貨幣單位。“袁頭”銀元就是這樣鑄造成的。但銀元和銀兩仍然並用。

0 (16)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公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銀本位幣定名為“元”,總重量為26.6971克,銀八八、銅一二,即含純銀23.493448克。銀本位幣每元重量及成色,與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大型過0.3%,並規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銀本位幣授受,其用數每次均無限制。同年4月,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發行全國統一的銀幣——“孫中山頭像”銀元。1935年國民政府義實行所謂幣制改革,宣布廢止銀本位。

0 (17)  


以上就是有關“金本位制”和“銀本位制”的相關介紹,您都了解了嗎?如果您有其他想要了解的內容,歡迎您在微信平台與我們互動。

拖板車急煞800塊白鋁掉滿地 民驚:包龍星的官銀?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