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英(1739年-1816年)清代臺灣臺南人,字伯彥,號梅峰、又號鯨湖英, 別署一峯亭,小名夜華。知名藝術家。
曾為貢生,善於水墨畫及雕刻,書法亦聞名。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資授中書銜,並贈匾額。嘉慶初,林朝英以白銀一萬兩,倡修縣學文廟(今臺南孔子廟)。廟成後,朝廷加以褒揚:封六品光祿寺署正,賜「重道崇文」匾、建牌坊。牌坊今存於臺南公園內,列為三級古蹟。
其故居位於臺灣府城三界壇街(今臺南市湯德章公園附近),後在臺灣日治時期遭到拆毀。
其遺墨包含題寫臺南開元寺三川門的楹聯、開基天后祖廟「湄靈肇造」與「慈慧」兩匾。
1983年,其自畫像被公開展示。
林朝英寫於臺南開元寺三川門的竹葉體楹聯。此為下聯,所寫的是「煉性當知養性高」。
-----------------------------------------
府城珍奇 --- 民俗文物 --- 情深意遠話楹聯 - https://goo.gl/rzD7hr
對聯多在兩側邊門和側窗,分別有竹葉體、篆書及隸書三種不同字體的對聯,是嘉慶年間重修後所題。兩側邊門以竹葉狀筆畫書寫,是僅存臺灣著名貢生林朝英遺墨。
右邊門的竹葉聯為︰
寺古僧閒雲作伴
山深世隔月為朋
左邊門的竹葉聯為︰
修心須悟存心妙
煉性當知養性高
左窗篆書對聯有︰
開闢真機細縕無滯
元泉妙道色相俱空
右窗隸書對聯有︰
開化十方壹瓶壹缽
元機蔘透無我無人
--------------------------------------
林朝英(1739〜1816)小名耀華,或作夜華,字伯彥,別署一峰亭,又號梅峰、鯨湖英。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祖父林登榜自康熙卅二年(1693)攜家帶眷渡臺,創立「元美」號,經營布匹、砂糖的海運生意,事業蒸蒸日上。林朝英幼年聰明伶俐,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年長喜讀書,作文別出新裁,惜考運不佳。
乾隆四十三年(1778),林朝英在臺南三界壇興築宅第,名曰「蓬臺書室」,懸掛「一峰亭」木匾,才華洋溢的他,在這裏盡情地創作,蕉石白鷺、風荷影梅的瀟灑潑墨,益發顯得他才華橫溢。
一般人,流行以書法筆意畫竹,而林朝英郤以畫竹的筆意寫字,撇捺之間,似片片竹葉,人稱「竹葉書」,但也有人說他盡得「鵝群體」的真髓,將豪放奇秀的筆意,鎔鑄於繪畫之中,大膽粗獷的飛白用筆,恰與明朝徐渭的狂逸線條一脈相承。總之,他的字瀟灑出塵,有雄偉之美。
林朝英也是一位慈善家,為人重義輸財,樂善好施,做了很多體恤窮困、解危救溺的事蹟。嘉慶九年(1804)有鑑於臺南孔廟老舊破敗,乃慷慨解囊,贊助重修,歷經三年完工,地方政府聯名提報獎勵,1813年(嘉慶18年),曾獲清廷頒「重道崇文」匾額,併賜從六品光祿寺置正職銜。兩年後,建石坊永為紀念,這座石坊今仍然存世,不過已移到台南市公園內供人景仰。嘉慶廿一年(1816)壽終正寢,享年七十八歲,受清廷諡封為「謙尊」,留給後世「海外才子」的典範。
1983年第一次公開展示林朝英的一幅自畫像,他穿皮袍,戴帽子,一名琴童,隨侍在側。再仔細端視,赫然發現他竟將自己畫成「睜一眼,閉一眼」的老人,何以如此?著實令人驚異,令人費猜疑!
徐小虎書畫研究室 - https://goo.gl/mWX0kt
獨樹一峯:林朝英家族風華特展
慈善家、藝術家、知名商人,這些都是坊間曾賦予清乾嘉年間府城文人林朝英(1739-1816)的稱號;然而,早期民間對於林朝英的認識,像是海寇蔡牽報恩,或是日本時代林朝英於三界壇埋金的傳聞,多有穿鑿附會。
本特展透過展出林朝英藝文作品、家族系譜及日常單據,及其家族後人林叔屏先生(1923-2014)所捐贈的印章、數字碼、契約等家族文物,帶領觀眾從藝文、家族傳衍、生活等各種面相,瞭解傳聞之外的林朝英與這個府城重要的文化家族如何投身於藝文、教育與慈善,化育鄉里君子之風。
01.林朝英是誰
林朝英,字伯彥,號梅峰,一峰亭、鯨湖英,生於臺灣縣(今臺南市),自幼聰明伶俐,精通琴棋書畫,好讀書,作文別出心裁;其書畫成就,更曾被日本時代的漢學家尾崎秀真與二戰後臺南文史耆老盧嘉興一致推崇為「清代臺灣唯一的藝術家」。
除了藝術成就,林朝英急公好義慷慨捐輸築城、修孔廟、救災賑難,尤為後人稱道。在他過世前,臺灣遭逢嚴重饑荒,榖價大漲,一般民眾根本無法負擔,他也毫不吝惜將所藏米糧以較低的平價賣出,撥放銀、米救濟災民。藉著其悠遊於藝與行善據德的行止,林朝英畢生致力於臺灣文治社會之大成。
02.開枝散葉
林朝英的祖父林登榜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1693年(康熙32年)舉家渡臺,落腳於臺郡嶺後街(今民權路公會堂一帶),經營布匹、砂糖生意,店名「元美號」。林朝英依族譜所載名耀華(或作夜華),其父林宗憲,育有四子,朝英為長子。家族歷經三代,族業昌盛,子孫繁茂。
大家族在家長過世後往往難以避免分家的命運,而林家子孫在分家後仍能透過庠序有禮的家風傳承與姻誼牽成,維繫家運,開枝散葉,在乾嘉年間儼然為府城一大家。以姻誼締結為例,林朝英所育四女中二女尹娘嫁給了文舉人陳玉珂,老四永娘則嫁給武舉人王得寬(臺灣最高文武官階者王得祿二弟),透過聯姻擴展家族影響力。
03.生理所在
從林朝英的祖父林登榜一代即經營紡織品進口、砂糖出口的生理,土地投資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林家掌握糖業經營的策略。
林朝英後代第六房所傳下的土地書契,土地範圍北自嘉義大林、南至屏東林邊,除了平原地帶的田園外,還有部分土地位於沿山地帶番屯。由其現存400餘件契約,可推測未分家前家業規模應該更大,整體規模仍待後續研究、發掘。
契書中所載的「半天厝」、「無影厝」(位於今嘉義太保附近)等地名,也可以對應到林朝英所書贈的匾額空間訊息(北起雲林北港、新港,南至屏東里港),看出土地買賣背後交錯的社會人情。
04.志業傳承
林朝英的藝文成就,常讓人忽略了他是善於經營的商賈,這正是他獨到之處。經商與遊藝,對他而言是達成淑世理想的不同途徑,因為善於經營,讓他能急人所急、大度捐輸;他也深切地體認到,金錢不足以教育人心,更需要詩書禮義的浸潤。
懸掛於家族塾學中、殷切期望子弟成材的林朝英自畫像,對於促進教育環境的金錢捐輸,將手書法帖校對雕印以便廣傳,在在是林朝英為使詩書禮義世代傳承的努力。留存至今的重道崇文牌坊上,由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寫的楹聯,「功在聖門雅望長存奕世,名旌天府高風永著千秋」,正是對林朝英畢生志業的褒美。
05.書香繼世
林朝英所留下的藝文風氣與行誼典範,對家族後人及後世的文化風氣與研究影響深遠。
以林叔屏這一房後人為例,後來在屏東發展,持續經商,60年代以後改做清潔用品。林叔屏如其先祖,大量涉獵文史,喜好美術繪畫。從他所遺留下來的老照片、戰前與戰後筆記及日記、剪貼簿、藏書、畫作等,都可以看出深受藝文傳家的風氣影響。
林朝英的藝術成就也深受後世文史工作者矚目關心,不僅收藏家或機關館舍以擁有他的書畫創作為榮,他的生平與文化風習,也成為後世重要的文史研究素材。
林朝英 (清朝)[編輯]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 林朝英
注音 ㄌㄧㄣˊ ㄓㄠ ㄧㄥ
台羅 Lîm Tiâu-Ing
客羅 Lim11 Zeu24-In24
林朝英寫於臺南開元寺三川門的竹葉體楹聯。此為下聯,所寫的是「煉性當知養性高」。
林朝英(1739年-1816年)清代臺灣臺南人,字伯彥,號梅峰、又號鯨湖英, 別署一峯亭,小名夜華。知名藝術家。
曾為貢生,善於水墨畫及雕刻,書法亦聞名。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資授中書銜,並贈匾額。嘉慶初,林朝英以白銀一萬兩,倡修縣學文廟(今臺南孔子廟)。廟成後,朝廷加以褒揚:封六品光祿寺署正,賜「重道崇文」匾、建牌坊。牌坊今存於臺南公園內,列為三級古蹟。
其故居位於臺灣府城三界壇街(今臺南市湯德章公園附近),後在臺灣日治時期遭到拆毀。
其遺墨包含題寫臺南開元寺三川門的楹聯、開基天后祖廟「湄靈肇造」與「慈慧」兩匾。
1983年,其自畫像被公開展示。
-------------------------
林朝英生於生於乾隆4年(西元1739年),卒於嘉慶21年(西元1816年),享年78歲。林朝英的祖父林登榜,於康熙32年(西元1693年)來臺,是林家的度臺始祖。除了致力於經世之學,林朝英還繼承父志,以貿易為生,累積不少財富。生性樂善好施,熱心地方公共事務,捐貲出力總不落人後,重道崇文坊,即旌表林朝英獨立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建的牌坊,與臺北府洪騰雲因捐建考棚,受旌表而建的急功好義坊同屬於急公好義類。
林朝英的書法獨成一體,行楷擅於竹葉體,草書擅於鵝群體,尤其以竹葉體字的神韻,後世無人能及項背,並擅長雕刻,曾以竹頭雕刻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在書法、繪畫等方面藝術成就,日本學者尾崎秀真氏稱譽他為清領時期臺灣惟一的藝術家。作品多存於各廟宇祠堂的匾聯,目前國定古蹟開基天后宮正殿神龕上懸「湄靈肇照」及後殿神龕上「慈慧」匾,皆出自林朝英所作,另國定古蹟開元寺前殿外檐裝修竹葉字,左門題「寺古僧閒雲作伴,山深世隔月為明」,右門「修心須悟存心妙,煉性當知養性高」,左窗題「開闢真機細蘊無滯,元空妙道色相俱空」,右窗「開化十方壹聯壹缽,元機參透無我無人」,是目前林朝英僅存的木刻對聯。
註1、在漢人的傳統社會中,為了維護倫理綱常,教化社會,激勵風俗,對於具有忠孝節義或善行的人,都訂有特別的旌表辦法,旌表大約分為:樂善好施、急功好義、節孝、累世同居、百歲、五世同居、親見七代、夫婦同登耆壽、兄弟同登百歲等九類,重道崇文坊屬急功好義類。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 http://goo.gl/bIVQmw
-----------------------------
林朝英 1739—1816
小名耀華,或作夜華,字伯彥,號一峰,又號梅峰、鯨湖英等,臺灣(台南)人。祖父林登榜於康熙間來臺,居台南府城嶺後街(今建國路),營布商兼業砂糖,店名「元美號」。朝英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貢成均,以資授中書銜。嘉慶初,倡修縣學文廟。廟成,奉旨嘉獎,建坊,賜「重道崇文」之匾。朝英工墨畫,瀟灑出塵,行書亦奇秀,多作竹葉形,草書作鵝群體,得宋朝雷簡夫骨法;雕刻也有很高造詣。日人尾崎秀真曾譽之為清代臺灣唯一藝術家。今各地廟宇仍多其所題墨跡。(林偉洲)
創建年代 清嘉慶年間20年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815 年
竣工年代 清嘉慶年間
台南公園--重道崇文坊 - http://goo.gl/fIqQz7
--------------------------
重道崇文坊是林朝英獨立捐資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建的牌坊,建於當時的寧南坊龍王廟前(今臺南市警察局刑警隊前)。因闢建南門路被迫拆卸,經向日本政府陳情重建保存,便遷移到中山公園燕潭北邊石橋西側現址(今台南市北區公園路356號)。列為三級古蹟。
方形石柱前後,立有夾杆石四對,上雕雄雌石獅各一。柱上刻著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等所提的楹聯。民國81年發現柱身外傾,有傾塌危險,因此重新修護成為今貌。
明間匾上架橫楣,乃花崗岩材質,尺寸37×287×41,作為橫額座,利用「剔地起突」雕法,陰面雕雙鳳戲珠紋樣,陰面則刻有雙鳳圖案,上安橫書「重道崇文」青斗石匾,左橫額題「嘉慶十八年正月」「重」,中橫額題「道崇」左橫題則為「文」「嘉慶貳拾年参月建」,匾上與頂層護檐下皮平齊。明間柱間稱大額枋,尺寸41.3×298×46,大額枋下為龍飾雀替,左右回首相望,榫接於內外柱間。
左右次間青斗石花板採「剔地起突」雕法,雕「回首麒麟」圖案,上緣利用一塊花崗石頂板與護檐下皮平齊。左右次間為小額枋,額枋下有青斗石雀替,用以加固額枋的穩定性。
方形石柱的前後,五有來杆石四對,上雕雄雌石獅各一。柱上鑄刻著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臺灣府知府楊廷理以及戊午科解元鄭兼才等所提的楹聯。頂層護檐下,額題「重道崇文」四個大字,下百橫額,陰刻「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台南 中山公園 重道崇文坊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WRkvlq
-------------------------------
向林朝英致敬 特製一峰紅茗茶
By 曹婷婷,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4日, 2016
奉茶主人葉東泰,連夜趕製「一峰紅」(曹婷婷攝),向林朝英致敬。
被推崇為「清代台灣唯一的藝術家」的林朝英,逝世200周年,台南市文化局與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合辦「一峰獨秀─林朝英逝世二百周年紀念」。奉茶主人葉東泰,連夜趕製「一峰紅」,向林朝英致敬。
林朝英身兼商人、文人等角色,書畫作品曾先後被日治時代漢學家尾崎秀真、二戰後台南文史界耆老盧嘉興,推崇為「清代台灣唯一藝術家」。
位在林朝英故居三界壇街一峰亭「厝邊」的奉茶主人葉東泰,發想製作「一峰紅」茗茶,向200年前過世的府城歷史名人致敬。
葉東泰說,這次配合林朝英紀念活動,特製「一峰紅」,選用南投松柏嶺茶區採收的小葉種冬茶,經萎凋後揉捻,後續再經發酵、烘焙等工序,就可完成比一般紅茶甘甜的「一峰紅」,他說,坊間紅茶多為大葉種,味道強勁,林朝英是糖商,想來對甘甜的紅茶較喜愛。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林朝英,12月3日在台史博舉辦「一峰獨秀-林朝英專題講座暨座談會」,限額100名;12月4日「一峰獨秀-追尋林朝英的足跡導覽」,限額70名,均採預先報名,目前導覽已額滿,葉東泰說,屆時報名者有機會品嘗「一峰紅」滋味。
----------------------------------------
在我國的傳統社曾中,為了維護倫理綱常,教化社會,激勵風俗,對於具有忠孝節義或善行的人,都訂有特別的旌表辦法。
清代的旌表,大約分為:樂善好施、急功好義、節孝、累世同居、百歲、五世同居、親見七代、夫婦同登耆壽、兄弟同登百歲等九類。
重道崇文坊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建立,是當時為旌表林朝英獨力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之善行而立。整座牌坊為四柱三開間式,高約八公尺,寬約六公尺,用青斗石和白石所撘建,雖材質不同,看起來卻不單調。四根石柱均為方形,是稱誦林朝英的石刻楹聯。 建坊來由
重道崇文坊,是用來旌表林朝英獨立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建的牌坊,與臺北府洪騰雲因捐建考棚,受旌表而建的急功好義坊同屬於急公好義類。
林朝英,字伯彥,臺灣縣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西元一七八九年)歲貢生,因捐納而授中書科中書職銜。由於家境寬裕,熱心公益,清嘉慶九年甲子(西元一八0四年)三月,獨力捐獻萬金,監督工役,修建縣學文廟,經百司奏聞,於嘉慶十八年癸酉(西元一八一三年)榮獲旌表,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暢「重道崇文」匾,並准建坊。嘉慶二十年乙亥(西元一八一五年)三月,重道崇文坊建於當時的府治寧南坊龍王廟前(今臺南市警察局刑警隊前)。
特 色
重道崇文坊方形石柱的前後,立有夾杆石四對,上雕雄雌石獅各一,柱上鑄刻著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臺灣府知府楊廷理以及戊午科解元鄭兼才等所提的楹聯,頂層護檐下,額題「重道崇文」四個大字,下有橫額,陰刻「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重道崇文坊的意義
在我國的傳統社曾中,為了維護倫理綱常,教化社會,激勵風俗,對於具有忠孝節義或善行的人,都訂有特別的旌表辦法。清代的旌表,大約分為:樂善好施、急功好義、節孝、累世同居、百歲、五世同居、親見七代、夫婦同登耆壽、兄弟同登百歲等九類。重道崇文坊,是用來旌表林朝英獨立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建的牌坊,與臺北府洪騰雲因捐建考棚,受旌表而建的急功好義坊同屬於急公好義類。
------------------------------------
台北西門街通--衡陽路54、56、58號--急公好義 石坊街+請把北埔急公好義坊豎起來!─從聖旨石找到談起!
------------------------------------------------------------
----------------------------------------------------------------------------------------------
狂戀府城: 林朝英的黃金傳奇 - https://goo.gl/mP2X9c
林朝英的黃金傳奇
去過台南公會堂許多次了,直到最近才注意到背後的黃金故事。
這是公會堂裡的一段十分有趣的說明資料,大意是說日治時期台南大正公園(湯公園)施工時工人意外挖掘到林朝英埋藏的金塊,爭奪逃竄。大正公園基地徵收自林家宅院一峰亭,官方追回金塊後沒有返還林家後代,卻移作建造公會堂的經費。
林朝英是乾隆嘉慶年間的台南商人,他最為人熟知的事蹟是捐錢修建孔廟獲頒「重道崇文」石坊。石坊原本位在南門路龍王廟前,日治時期因開闢南門路被拆除遷移到台南公園燕潭北畔。
台南人一定要認識林朝英,不是因為他是捐錢的富商,而是因為他才華洋溢,是台灣傑出的書法家和畫家,日治時期著名台灣史學者尾崎秀真曾給予高度評價,光復後反而鮮少被提起,我們是不是都記了許多中國人物的名字,對自己土地上的傑出先人卻茫然不知?
我因此特別留意台南古廟匾額是否有林朝英的字跡,這是小媽祖廟(開基天后宮)裡林朝英所書匾額,落款很有趣:臺郡全城眾弟子敬立,透露出林朝英當時是凝聚民間眾望的人物。
林朝英所題的「湄靈肇造」,懸掛於正殿,是開基天后宮最重要的匾額。台南古廟多,字匾多。大部份字匾是掌權者所題,有的是應景形式,可有可無。林朝英的「湄靈肇造」則傳達當時民間聲音,別具意義。
小南天福德祠,落款上沒有林朝英署名,流傳這幾個字也是出自他的筆。
開元寺裡少見的竹葉體楹聯,林朝英真是留給台南豐富的文化遺產。
林朝英多才多藝,允文允商,可惜考運不佳,和仕途無緣,直到六十三歲才被授予官職,開心的前往北京就任。林朝英結束自己的商號,把元美號業務轉給昔日夥計,在西門外開店的石時榮,石時榮將店名改稱「鼎美」以表思源和感恩,這就是五條港郊商石鼎美的由來,府城歷史中我很喜歡的片段。我曾在 [一百七十年後]和[沙淘海濱之少年騎士] 裡提過在台南古廟碑記看到石鼎美名字,發現歷史裡事事關連的喜悅。
不知光復後林朝英後人有無請求返還黃金等價,若有,恐怕也是希望渺小。因為光復後對日產的處理為非對稱,只有接收而無「返還」,例如噍吧哖事件主謀基地西來庵位於府城隍廟旁被沒收的土地並未返還給西來庵,而是收歸國有後再輾轉賣給基督教安息日教會,四春園沒有返還給吳家,反而為政黨接收。
這裡曾是台南少數音樂會場所之一
林朝英比吳尚新早五六十年,大概差兩個世代,從三界壇到枋橋頭,兩家相距只一百多公尺。文章開頭我說這故事十分有趣,是因想到那群工人意外挖到金塊後一哄而散的狂喜情景,其實這個發生在我們身邊街坊的故事正也細數著台灣人在統治權變動下所經歷的無奈和滄桑。
===========================
(台南古墓之旅)重道崇文 加光祿寺署正銜林朝英 墳墓與生平事蹟 @ 台南的家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m86jdO
林朝英墨寶與自畫像
林朝英 提字
開基天后宮 林朝英 慈慧 匾
小南天 匾
重道崇文坊 者,乃建於清嘉慶廿年三月。因清廷為旌表林朝英獨立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故賜六品光祿寺置正職銜,頒重道崇文匾額,並准建坊。
該坊之方形石柱乃由青斗石、白石與花崗岩所造,為三間四柱二層之形式,坊高五九四公分,寬六八三公分。於夾杆石上飾有石獅。
其雕工細膩,大額枋雕刻雙龍搶珠並以螭虎啣柱。小額枋則分刻龍馬負圖、靈龜背書、蒼松福鹿、寒梅雙鶴。上下護簷兩端微翹,鴟尾雀替飾簷。柱上鑄刻嘉慶年間公職所題之楹聯。所題者有: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楊廷理及戊午科解元鄭兼才。
頂層護檐下,額題「重道崇文」,其下有橫額陰刻「乙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該坊初建於龍王廟(今南門路警察局前)。昭和九年,因欲闢建南門路,故迫拆龍王廟,該坊亦一度將被拆毀。後經林朝英之後人向日本政府陳情,而得以重建保存。其遂自費將之遷移至臺南公園燕潭之北。當年石坊頂檐及蚩尾損毀,於遷至台南公園 後重組時,亦把毀損之處一倂修繕。
乾隆五十四年:林朝英(府學,中書科中書,加光祿寺署正銜)
林朝英(1739.2.18~1816.10.16)
*臺南人。1767年入郡庠,次年喪父,讀書之餘繼承家族海運事業,往來臺灣大陸之間。1778年築宅園,有「一峰亭」及「蓬台書室」書齋。1789年為貢生,1802年以資授中書銜。嘉慶初,修臺灣縣學文廟,熱心公益。
*林朝英,字伯彥,號梅峰,一峰亭、鯨朝英,台灣縣人(台南人),生於 1739 年(乾隆四年),卒於 1816 年(嘉慶 21 年),享年 78 歲。他 28 歲入郡庠,50 歲為歲貢生,63 歲始授中書科中書,可見功名進展遲緩,尤其是在入郡庠及拔薦歲貢生之間,數次赴秋闈,皆名落孫山。
林朝英於 29 歲喪父。讀書之餘,還得料理家務;林家擁有商船,往返海峽兩岸貿易,因此能直接從內地取得書畫及資料,由於他的時代距鄭板橋、李鰤較近,獲得觀摩他們作品機會較多,所以受其影響。
繪畫、書法、雕刻,林朝英無不精通,他的畫以水墨花卉為主,筆下的芭蕉、荷花、梅、竹富有動態感;構圖與他的「行草字形有近似之趣」,運用的筆墨也如他的「書法般的蒼勁」。他的一幅自畫像,於 1983 年第一次公開展示。林朝英穿皮袍戴帽,一名琴童隨侍身側。令人驚異的是他將自己畫成「睜一眼,閉一眼」,個中原因,不得而知。
一般流行以書法筆意畫竹,而林朝英郤以畫竹筆意寫字,撇捺之間,似片片竹葉,人稱「竹葉書」,但也有人說他得「鵝群體」的真髓;總之,他的字瀟灑出塵,有雄偉之美。
他還擅長雕刻,無論竹頭或木癭,經其雕刻,靡不成器。
林朝英既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慈善家,築城、修孔廟、救災賑難,一再慷慨捐輸。1813年(嘉慶 18 年),曾獲清廷頒「重道崇文」匾額,併賜從六品光祿寺置正職銜;2 年後建石坊永為紀念,這座石坊今移台南市公園內。
1934 年,林朝英子孫計劃遷移他的台南縣新化舊墓於台南市南門外,始掘得其墓誌銘,次年(1935 年)「始政四十年紀念博覽會」墓誌銘的磚刻在台南歷史館展出,而後再埋葬於新墳。
林朝英遺世之作,都是 60 歲以後的作品,此乃他在自己的「藝術生命」之前,有一段長時間投注於追逐功名的緣故。
林朝英,字伯彥,臺灣縣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西元一七八九年)歲貢生,因捐納而授中書科中書職銜。由於家境寬裕,熱心公益,清嘉慶九年甲子(西元一八0四年)三月,獨力捐獻萬金,監督工役,修建縣學文廟,經百司奏聞,於嘉慶十八年癸酉(西元一八一三年)榮獲旌表,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暢「重道崇文」匾,並准建坊。嘉慶二十年乙亥(西元一八一五年)三月,重道崇文坊 建於當時的府治寧南坊龍王廟前(今臺南市警察局刑警隊前)。
嘉慶18年(1813年),林朝英獲清廷旌表,受頒「重道崇文」匾,並准建坊,清嘉慶20年(1815年)建立重道崇文坊 於寧南坊龍王廟前(今台南市南門路警察局刑警隊前), 後因闢建南門路而被迫拆卸,後經林氏後裔向日本政府陳情重建保存, 於是便遷移到中山公園 燕潭北邊石橋西側現址。民國81年(1992年)曾經修護。
牌坊為花崗石造,三間四柱二層的形式,坊高五九四公分,寬六八三公分。方形石柱的前後,立有夾杆石四對,上雕雄雌石獅各一。柱上鑄刻著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臺灣府知府楊廷理以及戊午科解元鄭兼才等所提的楹聯。頂層護檐下,額題「重道崇文」四個大字,下有橫額,陰刻「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日據時期,頂檐及蚩尾損毀,至民國二十三年南門路開闢,才遷移到中山公園 湖畔現址,重新組立。民國八十一年發現柱身外傾,有傾塌的危險,市府緊急搶修,修護成為今貌。
在我國的傳統社曾中,為了維護倫理綱常,教化社會,激勵風俗,對於具有忠孝節義或善行的人,都訂有特別的旌表辦法。清代的旌表,大約分為:樂善好施、急功好義、節孝、累世同居、百歲、五世同居、親見七代、夫婦同登耆壽、兄弟同登百歲等九類。重道崇文坊,是用來旌表林朝英獨立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建的牌坊,與臺北府洪騰雲因捐建考棚,受旌表而建的急功好義坊同屬於急公好義類。
特色
牌坊為花崗石造,三間四柱二層的形式,坊高五九四公分,寬六八三公分。
方形石柱的前後,立有夾杆石四對,上雕雄雌石獅各一。柱上鑄刻著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臺灣府知府楊廷理以及戊午科解元鄭兼才等所提的楹聯。頂層護檐下,額題「重道崇文」四個大字,下有橫額,陰刻「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日據時期,頂檐及蚩尾損毀,至民國二十三年南門路開闢,才遷移到中山公園 湖畔現址,重新組立。民國八十一年發現柱身外傾,有傾塌的危險,市府緊急搶修,修護成為今貌。
浙閩因地近臺島,文化特徵也表現出地域性的關連。溯其過渡來臺的藝術風潮,則為「浙派」,源自馬、夏一派的蒼勁水墨,崇尚健拔勁銳的粗獷豪放的美學意味,及表現強烈「閩習」風格。其代表性人物有被文人評為「狂態邪學」的福建書畫家鄭顛仙(板橋),筆意奇縱狂率的花鳥畫家林良,乃明末徐渭豪放瀟脫的潑墨法,清初遺民書畫家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黃慎之辣腕、狂氣,都是臺民崇尚的風格,尤其強調生動勁健及發自內在的潑辣感情。此一風尚與清初傅山「四寧四毋」說的醜怪書法美學相得益彰。這種豪氣辣腕在清初臺灣書家的大字榜書中,表露無遺,最具代表性的具臺人「閩習」美學風格特徵之書風,首推林朝英之「雙鵝入群展啼鳴」鵝群體書
清代台灣書畫藝壇極為蓬勃,畫家書家輩出,如林朝英係台南貢生,長於文學,精棋琴畫書,日人尾崎秀真曾喻林朝英為「台灣二百五十年間唯一之藝術家」,堪為台灣移民精神及尚逸式書風的代表人物。
林朝英(1739~1820),台南府人,寫字多做竹葉形,勁挺怪逸,獨具風格,但可看出與明末泉洲人張瑞圖是一脈相傳的。花鳥畫逸筆草草,水墨淋漓,頗具徐文長之貌而縱逸有過之,例如《蕉石白鷺》(1810,徐瀛洲藏)。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9/26/n1064967p.htm
竹葉狀筆畫書寫而成的竹葉體對聯,是目前僅存的台灣著名貢生林朝英遺墨,字底並飾以綠色竹葉圖案。左窗篆書對聯「開闢真機細縕無滯,元泉妙道色相俱空」,右窗隸書對聯「開化十方壹瓶壹缽,元機參透無我無人」。以「開」、「元」二字為首,巧妙的道出寺名與佛道禪境
林朝英(1739〜1816)小名耀華,或作夜華,字伯彥,別署一峰亭,又號梅峰、鯨湖英。原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祖父林登榜自康熙卅二年(1693)攜家帶眷渡臺,創立「元美」號,經營布匹、砂糖的海運生意,事業蒸蒸日上。林朝英幼年聰明伶俐,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年長喜讀書,作文別出新裁,惜考運不佳。乾隆四十三年(1778),林朝英在臺南三界壇興築宅第,名曰「蓬臺書室」,懸掛「一峰亭」木匾,才華洋溢的他在這裏盡情地創作,蕉石白鷺、風荷影梅的瀟灑潑墨,擅長運用竹葉體行楷、鵝群體草書,將豪放奇秀的筆意鎔鑄於繪畫之中,大膽粗獷的飛白用筆,恰與明代徐渭的狂逸線條一脈相承。舞文弄墨的同時,他也揮刀運斧,拿起竹頭木癭入手,不僅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巧奪天工;而且經過他刀下整治的招幌廣告、對聯匾額,讓街坊鄉親愛不釋手,成為傳家寶貝。林朝英也將《秋興法帖》、《鵝群法帖》、《真草篆隸》、《草書》、《鵝群書》、《四時花鳥》、《竹》等字帖畫稿,審慎校對,再雕刻在木板上,仔細拓印,分享同好。林朝英為人重義疏財,樂善好施,做了很多體恤窮困、解危救溺的事蹟。嘉慶九年(1804)有鑑於臺南孔廟老舊破敗,乃慷慨解囊贊助重修,歷經三年完工,地方政府聯名提報獎勵,結果獲得皇帝頒贈「重道崇文」石坊,加以表揚。晚年他還因為力諫天理教首林清,曉以大義放棄造反,一派忠心蒙獲召見。然而,歷經四次考試不第,早已視富貴如浮雲,他以年老眼病的藉口婉謝不赴,留在臺南繼續造福鄉里,直到嘉慶廿一年(1816)壽終正寢,年七十八歲,受清廷諡封「謙尊」,留給後世「海外才子」的典範。
林朝英歿後其子林瀛刊《一峰亭林朝英行略》,惜未錄詩。民國五十五年(1966)盧嘉興發表〈清代臺灣唯一的藝術家林朝英〉、民國六十二年(1973)再發表〈清代臺灣藝術家林朝英〉,民國六十五年(1976)何政廣輯《清代臺南府城書畫展覽專集》。民國七十三年(1984)陳奇祿主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曾經策畫精刊《明清時代臺灣書畫》,收錄林氏存世知見書畫作品,以下選摘前列諸文並參考蛻葊老人《大屯山房譚薈》及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輯錄林氏詩作計三首。(楊永智撰)
專長:
琴棋書畫。擅長運用竹葉體行楷、鵝群體草書,將豪放奇秀的筆意鎔鑄於繪畫之中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