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慶豐市場後方一帶,吉安鄉前身為日治時代的吉野村,吉野村是日本治臺時期最早設立的官營移民村。花蓮地區早在明治32年(1899)即由賀田金三郎於今壽豐鄉設立賀田村,採私營移民方式招募拓墾,然因水土不服及原住民騷擾等問題而失敗。當時的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於明治38年(1905)開始官營移民階段,五年後,在花蓮港廳轄下選定了荳蘭社成立移民指導所,並陸續建立了吉野、豐田及林田三處設官營移民村。經過四年的努力,到了昭和初期,以吉野村而言,戶數達三百三十戶,人口一千七百餘人,是一個擁有道路、輕便鐵路、灌溉水圳、醫療所、小學校、郵局、派出所等完備設施的移民村。
 明治43年(191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在今吉安鄉設立「荳蘭移民指導所」,並由日本四國德島縣募集移民進駐,因移民多住在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特別取名為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目前仍矗立在吉安鄉慶豐市場後方,記念碑正面有當時第十六任臺灣總督中川健藏題字「拓地開村」及時任花蓮港廳長的今井昌治撰寫之碑文,背面右下則寫有鎮座時期。
記念碑全文如下:
「明治四十三年二月臺灣總督府ト花蓮港廳下荳蘭地設置移民指導所招致內地移民六十一戶使之居住所現宮前部落是本移民村濫觴為本島官營移民嚆矢明治四十四年因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移民最多稱吉野村爾來年年歲歲移民增加現戶數三百餘戶宮前清水草分三部落成此地元來蕃民蟠踞土地荒蕪開拓困難民庶疫癘異境慘苛頻或據官府保護督勵或竢民人一貫砥礪當今移民慣風土熟衛生益加諸事改良民心日惇愛鄉土著成風多年翹望吉野圳改修竣工而事業進捗寔盛世餘澤也村民日夜戮力協心躬鼓厲期萬一報效以樹邦家南瀛發展基嗚呼木瓜溪水清不盡奇萊山靈儼萬古存是建碑讚民黎苦即仰官府至仁永纘吉野村繁榮焉
昭和八年二月花蓮港廳長正六位勳六等金井昌治撰并書」。https://t.ly/7gQdo
-------------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Joy and Tom|痞客邦" https://cjyyou.pixnet.net/blog/post/229172441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
花蓮的吉安地區,是台灣最早引入日本移民的地區之一。明治三十二年 (1899 年) 由賀田金三郎設賀田組,採私營移民方式招募拓墾,然因水土不服及 「蕃」害等問題而終失敗。明治三十八年 (1905 年) 開始官營移民階段,五年後,在花蓮港廳轄下選擇了壹蘭社成立移民指導所,並陸續建立了吉野村、豐田村、林田村等三處移民聚落。經過四年的努力,到了大正末年,已然規模完備,以吉野村而言,戶數達三百三十戶,人口一千七百餘人,是一個擁有道路、輕便鐵路、灌溉水圳 (吉野圳)、醫療所、小學校、郵局、派出所等完備設施的移民村。
其實,早在日本帝國進入東臺灣統治之後,因為東部地區人口稀疏以及荒地頗多的誘因下,促使總督府一直希望將這塊區域保留,作為日本內地移民的生活空間,因而採取消極的東部「閉鎖主義」,以使東部地區成為純粹的日本農業移民村。移民東台灣最大的優勢在於空地多、且勞動力不足,如能引入移民,正可提供開發東台灣時所需的勞動力,而不必擔心沒有多餘的土地可用。其次,日本移民村選擇在東部,還有兩項有利條件:一是沃野較為豐富,得以建設純日本化的農業移民村落;二是由於人口稀少,不必擔心被台灣人所「本土化」。尤其,在民族組成方面,直到清政府退出台灣為止,原住民依然占了九成多以上的比例,這對日本移民而言是頗具優勢的。
因此,在明治 41 年(1908 年)12 月下旬,「七腳川社之役」爆發之後,臺灣總督府通信局長兼總督府參事官鹿子木小五郎,即對花蓮港的警視總長大津麟平提出有關平定之後的意見:「此次七腳川社人之暴動可謂經營臺東地區之最好機會,希望平定後沒收他們之耕地,並遷至海岸或中部地區之原野從事開墾,然後招致日本人移住七腳川形成部落耕作。」。 由於日本預設官營移民政策是一個重要的試驗過程,在臺灣發展日本農民移民事業是日本向南方發展的先驅,也是日本移居熱帶地區的各種問題的研究實驗基地,臺灣總督府於明治 42 年(1909 年),十分審慎的著手實施官營移民事業。
首先由殖產局林務課調查全台適合移民地區,分西部(三貂角至鵝鑾鼻)及東部(中央山脈以東)二個部分,比較各地適合開墾的優劣分析。調查結果認為,西部地區具有較少風土病(瘧疾等)、衛生情況較良好、交通便利、接近市場、工商業較發達等優點。反之,東部地區完全相反。移民村的藍圖是當時臺灣總督府運用官方的力量,採用西洋的計畫手法,並考量臺灣當地的社會治安實情,規畫、設計了住宅地集中,農耕地分佈在外圍的棋盤式移民村。建築方面則採取了日式農宅最根本的原型建築形式,其宅地周遭的土地使用,完全符合日式建築的特徵。
為了撫慰移民的精神,吉野、林田、豐田等三個移民村在規劃之初除設有神社之外,並官方的布教所。按當時移民信仰比例,佛教的真宗在三個村內所佔皆為最高,初創的布教所自然也以真宗為主。吉野布教所是三個移民村中最早設立的一處。明治四十四年 (1911 年) 吉野村基礎設施大致完備時,吉野布教所也同時落成。不幸第二年九月大颱風將吉野村的建設及兩百四十戶家屋幾乎幾夷為平地,一切又需要重新開始。災後重建的布教所規模不大,構造亦顯簡略,曾由真宗派本願寺派出員岡本泰道任布教師。
「吉野神社」為住民奉秋二祭所在,尤其每午六月八日鎮座祭典更是隆重盛大。吉野袖杜祭神包括天照大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征台戰死之北白川宮能親王等,是吉野全村之守護神。神仕於大正元年 (1912 年,民國元年)由總督府民政長官、殖產局官員及移民共同捐輸建成,不料,同年遇風暴侵襲損毀,至大正四午再度修復。神社位居今慶豐村中山路二段,慶豐十街、慶豐十一街、慶豐三街的四條道路中間,略成正方形,佔地四千五百坪,目前已成廢墟難覓。神社前一帶稱 「宮前」即因位居神社前。光復後神社成為軍營,目前僅餘 1912 年6月8日所立的鎮座紀念碑還留在荒煙蔓草間。
1910 年日本人在吉安鄉設立 「荳蘭移民指導所」,並大量由四國德島縣移民進駐,當年考慮地名時,因移民多住在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特別取名為 「吉野」。當年吉野村為台灣第一座官營移民村,為了管理方便及防禦考量,將農宅集中自成一區,並由當時台灣總督中川健藏 (1932-1936年) 題字「拓地開村」,昭和八年 (1933 年) 二月以高逾三公尺以上的風景石刻碑紀念。「拓地開村」紀念碑目前仍矗立在新建慶豐市場後方,紀錄著日本曾統治台灣及花蓮地區開發的歷史。吉野拓地開村紀念碑碑前有七階台階,立碑處設有石嵌砌基座,石碑矗立於基座上,碑文頗面平坦,後側未修飾,保有岩石原有之樣貌。
Joy and Tom 跑到慶豐市場內問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在哪裡?熱情的歐巴桑指著市場後面大樹下的圍牆旁,並說明了「吉野拓地開村紀念碑」的大概位置與歷史。回顧七腳川事件促成全台灣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吉野村的誕生,也奠定之後的吉安鄉發展的基礎。但是在認識台灣移民史或者吉安鄉時,都不能遺忘曾經嗚咽的七腳川溪。今日當 Joy and Tom 經過七腳川舊社時,已經見不到任何部落的遺跡,只有在慶豐村昔日吉野神社舊址的一隅見到「拓地開村」紀念碑,記錄著日本農民拓墾吉野村的過程,也透露著七腳川社的悲歌。眺望沙婆礑山,依舊氣勢非凡。
《附錄: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碑文》
拓地開村 台灣總督 中川健藏
明治四十三年二月台灣總督府花蓮廳下荳蘭地設置移民指導所
招致內地人民六十一戶使至居住所現宮前
是本移民村濫觴為本島官營移民嚆(ㄏㄠ)矢
明治四十四年因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移民最多稱吉野村
來年年歲歲移民增加現戶數三百餘戶
宮前清水草分三部落成此地
元來番民蟠踞土地荒蕪開拓困難
民庶疫癘多異境慘苛與或據官府保護督勵或端民一貫砥礪
當今移民慣風土熱衛生益加諸事改良
民心日惇愛鄉土著成風
多年翹望吉野圳改修竣工而事業進捗
寔(ㄕˊ)聖世餘澤也村民日夜戮力協心躬鼓
厲期萬一報效以樹邦家
南瀛發民基鳴呼
木瓜溪水清不盡
其奇萊山靈巖萬古
存是建碑護民黎
苦即仰官府治仁
永續吉野村繁榮焉
昭和八年二月
花蓮港廳長正六位勳六等 今井昌治撰井書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Joy and Tom|痞客邦" https://cjyyou.pixnet.net/blog/post/229172441
"1378730208-3916249207.jpg (500×375)" https://pic.pimg.tw/cjyyou/1378730208-3916249207.jpg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博客來-官營移民:吉野村回顧錄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日治時期花蓮港廳官營移民村吉野村採收及搬運甘蔗舊照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4mZT2hJJ2/


 220px-花蓮吉野村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庄(現 花蓮縣吉安鄉),初期共有移民61戶、295人,多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故名「吉野村」
沿革
吉野村成立於明治43年(1910年),[1]同年也在村莊中心[2]設立移民指導所。[3]
分為宮前(慶豐)、清水(福興)、草分(永興)三個部落。該移民村成立之後,陸續建立吉野圳、吉野神社、真言宗吉野布教所(現 慶修院)、吉野村尋常高等小學校(現 吉安國小)、醫療所等公共設施,在大正末年,已規模完備。[3]1919年時約有327戶、1694人;其中含宮前部落135戶、清水部落125戶、草分部落67戶。[2]
到了1933年時,全村則約有300戶、1318人。[1]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後,移民村結束,日籍移民全數返鄉。吉野改名為吉安,吉野村所留農地,多於公地放領後成為耕地。吉野村的移民返鄉後組成「吉野會」,懷念故鄉台灣
吉野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IPXNDM
------------------------------------------------------
從豐田神社逛到吉野神社,走在氣氛靜謐的吉安慶修院
郊外踏青去~~: 花蓮輕旅行:鯉魚潭、豐田移民村、吉野神社、吉安慶修院~~ - yam天空部落 - http://goo.gl/5dFUJT
---------------------------------
《第一官營移民村-吉野村》
吉野村是日本政府在台灣第一個官辦移民村,居民大多是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本人到台灣花蓮移民,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因為日本新移民的加入,設立並奠定了現代花蓮的開發基礎,也留了諸多日人生活所留下的遺跡。
吉野村的設置背景與1908年「七腳川事件」有關。花蓮吉安鄉早期是台灣原住民阿美族聚居的地方,原本名為「七腳川」,在阿美族語裡就是「柴薪很多的地方」,在這片美麗的土地於日本人佔作移民村之前,一直是阿美族人安居樂業的地方。後來日本人來到了「七腳川」,並和阿美族人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最後阿美族人敵不過日本現代化的軍力配備下,約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徙移往花蓮鯉魚潭或台東地區。
吉野村東隔原住民的部落與太平洋相望,四季都可以聽到海浪的聲音,西背七腳川依靠著加禮宛山脈,地勢南北平坦開闊,由南而北呈東西向傾斜,由東至西約六公里,南北八公里,分為宮前、清水、草分三部落,戶數三二十戶,人口一六九四人,耕地面積約一二六十餘甲,地質肥沃,有吉野、宮前兩水路供應全村灌溉,水利方便,排水完善,無淹水之虞。
(一) 吉野移民村各村落介紹:
1、宮前-位在村之北邊,一三五戶,在吉野村擁有最久歷史。(今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
2、清水-此部落位在宮前西南約八丁左右的吉野村中央,一二五戶,附近隔山地接近草分部落,在中園設有機關學校及通往宮前之要衝。(今花蓮縣吉安鄉福興村)
3、草分-正如其名地,它是最早建立卻是最後完成的部落,六十七戶,靠近荳蘭原住民聚落,由於地質以宮前最肥沃,清水為差,因此對移民以增加配給土地面積作為調節,而靠近吉野車站則為其他部落所沒有的優點。(今花蓮縣永興村)
-------------------------------
吉野移民村為日治時期第一座的官營日本移民村(由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所設立,始於明治43(1910)年),村子的命名與佔了多數的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移民有關,除了一般所熟知的三大聚落-宮前(今慶豐村)、清水(今福興村) 、草分(今永興村),還有較晚成立且為公共設施集中之處的中園聚落(今吉安村,而今吉安國小則原為日人子女就讀的吉野尋常小學校),今太昌村則是以台灣人為主的北園聚落,根據鄭全玄著、東臺灣研究會於1995年出版的《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一書所引用的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之統計,吉野移民村於昭和16(1941)年時有日本移民268戶共1523人,而吉野村並且為全台最初種植美國黃色種煙草的地點(大正3(1914)年試種,成效良好,大正5(1916)年開始大量種植)
真言宗吉野村布教所(今吉安慶修院 ) ,算是熱門景點,不需多加說明
p.s 花蓮境內的3個官營移民村(吉野村、豐田村、林田村 ),皆設有淨土真宗本願寺派之布教所(日治時期日系佛教各派別中,以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在台勢力最為龐大) ,原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吉野布教所之原址約為今吉安鄉公所右側之停車場,而昭和11(1936)年版的《花蓮港 廳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提到花蓮港 廳內有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布教所5箇所(布教師5名),內地人信徒3211人,臨濟宗妙心寺派寺院1箇所(住職1名)以及布教所2箇所(布教師2名),內地人信徒651人,淨土宗寺院1箇所(住職1名)以及布教所1箇所(布教師1名),內地人信徒512人,最後才提到真言宗高野派及日蓮宗各有布教所1箇所(布教師1名),但未提到真言宗之內地人(日本人)信徒人數,另外根據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於昭和10(1935)年出版的《臺灣農業移民の現況》記載,吉野村內的宗教信仰狀況為 : 真宗224戶(真宗有所謂的真宗十派,其中以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及真宗大谷派的信徒人數最為眾多)、真言宗33戶、淨土宗12戶、日蓮宗8戶 (以上屬於佛教),此外尚有不屬於佛教的神道8戶、天理教8戶、基督教1戶

吉野移民村 @ 神社殘跡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FUvS7o
--------------------------------------------------------------
吉安鄉以前是阿美族的盤踞之地,阿美族稱此為「知卡宣」,意為出產薪柴甚多的地方,漢人音譯為「七腳川」。
日據時,日本人將之改為「吉野村」。光復後,仍沿用舊名為吉野鄉,後因吉野兩字日本味太重,乃於民國37年元旦正式改名為「吉安鄉」。
吉野開村記念碑 現今慶豐市場後方的吉野開村記念碑(“記”為日人用法)
現今慶豐市場後方的吉野開村記念碑(“記”為日人用法)
吉野是日本在臺推行的第一座官營移民村。日治時期日吉野劃分為「宮前」、「清水」及「草分」等三座移民村,吉野開村記念碑就坐落在宮前的正前方(現在的慶豐村)
明治43(1910年)年興建、昭和8年(1933年)重建的記念碑,是「吉野神社」僅存的遺址,所經歷年代,比內政部公告的吉安橫斷公路開鑿紀念碑、吉安慶修院更無久遠。碑體上還有當時台灣總督中川健藏所提的「拓地開村」字樣。
慶修院 攢尖式屋頂(日語稱為「宝形造」)的日式傳統建築,有一股濃厚的江戶風格
攢尖式屋頂(日語稱為「宝形造」)的日式傳統建築,有一股濃厚的江戶風格
西元1917年,日人為了安定遠渡重洋開墾思念故鄉的日本民心,一位名為川端滿二的長者,於是在吉野籌建屬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
吉野布教所除了是日人的精神信仰中心外,並具備了醫療所、課堂室及喪葬法事服務處等多種功能。台灣光復後,「吉野布教所改名為「慶修院」。
目前慶修院被列為第三級古蹟,已成為吉安鄉的文化觀光景點,日人來到花蓮,也會到慶修院敬拜,緬懷過去。
阿美文物館 阿美族文化館有多種展示空間,其中演藝堂是傳統歌舞的絕佳展演場地
阿美族文化館有多種展示空間,其中演藝堂是傳統歌舞的絕佳展演場地
「花蓮縣吉安鄉阿美族文物館」,於92年6月正式落成啟用,從日據時代的神社,到如今涵蓋表演、展售、教育功能一應俱全的完整場地,在族人齊心努力及各界鼎力支持協助下,讓原住民的族群文化傳承工作能一步步築夢踏實。
客家民俗會館 館內多元展示空間,經常舉辦客家藝文展覽與表演活動
館內多元展示空間,經常舉辦客家藝文展覽與表演活動
位於台九線公路旁的南埔公園,是一處兼具視野、景觀、休閒、遊憩、文化、藝術的好地方。園內環境的綠美化、木構長廊、石雕藝術等,處處呈現不同於傳統公園的風貌。
「花蓮縣客家民俗會館」位於吉安鄉南埔公園內,於95年5月份起開始啟用,其間辦理了許多藝文表演活動以推廣客家文化,近來許多客家重頭大戲都於本館辦理,提供鄉親更深入了解客家文化。


未竟的殖民 窺探灣生情
By 許文貞,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8日, 2017
張素玢1996年拍攝位於花蓮壽豐鄉豐裡村的豐田村森本聚落移民住宅。(衛城提供)
台灣最多日治時期移民村的地方在哪裡?答案不是一般人熟知的花蓮,而是彰化。早從1993年就開始研究「灣生」的歷史學者張素玢表示,「花蓮有三個移民村,但我跟人說彰化有六個,大家卻都不相信!」
張素玢現職為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她在念研究所時,聽到老師提起花蓮有日本移民村,因為從未聽聞,一直記在心裡,沒想到回到彰化員林的老家,卻聽到父執輩聊天時提起「日本移民仔」,「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彰化也有!」
新書《未竟的殖民》源自張素玢的博士班論文,2001年時曾透過國史館出版,由於角度完整,面向多元,成為後續許多「灣生」相關研究和報導的重要參考資料,「有紀錄片導演曾跟我說,幸好有這本,讓他可以直接用書中的資料按圖索驥。」
張素玢先從日治時期的文獻資料中尋找彰化移民村的所在地,走訪當地問人找線索,意外發現,許多替移民村的日本家庭工作的台灣佃農,在戰後都住進了移民村,甚至仍和被遣返的日本移民往來。
張素玢於是列出研究問題,循線寄信到日本請移民們回答,本來以為會被拒絕,沒想到回應非常踴躍,「他們寄回好幾大張的手寫回應,甚至提供了早期的剪報。」這些信件以及剪報,現在都還夾在她最初發表的研究報告裡。
從這些信件和歷史資料中,張素玢逐漸勾勒出日治時期政府推動的官營移民村樣貌,「最早的官營移民村在花蓮,後來則是在濁水溪一帶和高屏溪都有。」在日本政府的嚴格控管下,移民村的日本人不能和台灣人往來,彼此交惡,後來逐漸因為戰爭和農務需求而有台灣佃農,日本移民和台灣人才開始交流
日本戰敗之後,花蓮移民村的日本人甚至曾發起請願,想留在台灣,最後仍然被遣返。由於遣返時規定只能攜帶少量物品,許多日本人便將物品賣掉,或直接贈送給有交情的台灣佃農。「有一位佃農就和移民二代相認,將幾十年前移民遣返前托他保管的物品交還。兩個人相認時哭著說:『你怎麼到現在還保留著啊!』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慶修院101歲 重現百年祭儀
By 許家寧,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9日, 2017
花蓮百年古蹟吉安慶修院,為日據時期真言宗寺院,當年日人川端滿二尋訪四國島真言宗名剎,帶回88尊石佛撫慰首批離鄉背井的日本移民,縣府文化局19日慶祝慶修院101周年,邀請高野山真言宗法師誦經祈福,主持柴燈護摩法會,原汁原味重現百年祭儀
1910年成立於花蓮吉安鄉的吉野村,為日據時期第一個官辦移民村,陸續興建吉野圳、吉野神社,因開拓移民多來自日本四國德島縣農民,為解決思念家鄉及宗教信仰需求,在1917年建置的佛教真言宗吉野布教所,迄今已邁入第101年頭。
文化局慶祝慶修院101周年,19日舉辦「周年慶七五三節暨真言宗柴燈護摩法會」,邀請日本高野山無量寺豐田真彰師父,來台主持柴燈護摩儀式,法師喃喃誦經祈福,並向四方射出伏魔箭,最後「火供」儀式將民眾許願的繪馬丟入火堆中焚燒,盼消災解厄、祈願達成。
慶修院執行長陳義正表示,慶典邀請日本「松井知子樂團」演唱日本民謠,以及「音鼓樂團」演出震撼十足的沖繩太鼓秀,現場還有兒童「歲太鼓」擊鼓體驗,多位媽媽、孩童大手牽小手,穿著浴衣造型服裝,體驗濃濃日式風味。
文化局長陳淑美說,慶修院除了擁有百年歷史,今年同時是慶修院公告為縣定古蹟20年,寺院內歷經歲月更迭的神龕、不動明王石像、百度石及88尊石佛等重要文物,訴說著吉安移民發展的歷史,民眾來到花蓮一定要來慶修院感受百年日式風情。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520854629193376/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520854629193376/


精選花蓮8處古韻老宅|開箱林場伐木史、吉安慶修院日式禪意,流連冰菓店好滋味 - 花蓮趣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

精選花蓮8處古韻老宅|開箱林場伐木史、吉安慶修院日式禪意,流連冰菓店好滋味 - 花蓮趣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