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1044133337200805140520015072008051405200178520080924063349060200805140520010302008100500011268320091018010816634200910180108169972009111303292406720091115054808145cca100003-thm-bjna00107-00543-tcca100003-thm-bjna00107-00544-tcca100003-thm-bjna00107-00545-tcca100003-thm-bjna00107-00546-timages (1)images (2)images  

咸豐8年〈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淡水、安平兩港對外開放,後來雞籠〈基隆〉、打狗〈高雄〉也陸續開放。
同治4年〈1865年〉,英商杜德John Dodd從安溪購買茶苗,勸誘農民種植。同治8年〈1869年〉以帆船二艘,載台灣烏龍茶127800公斤到廈門,轉船到英國,再從英國運到美國紐約銷售,一炮而紅,Formosa Tea從此揚名國際。
明治30年〈1897年〉2月26日,長崎舉辦的「第九回九州沖繩八縣聯合米外十八品共進會」,臺灣送了包括茶葉在內的55物品參與展出,這是臺灣茶第一次出國參展。
明治33年〈1900年〉,法國舉辦「巴黎萬國博覽會」,日本為宣揚國威,特別成立「出品聯合會」,統籌參展物品,台灣總督府也選派樟腦相關物品參展。後來經過台北茶商公會爭取下,和日本茶商共同成立「喫茶店」,這是台灣第一次在博覽會成立喫茶店,也為以後各大博覽會「臺灣喫茶店」的濫觴。而台灣茶商吳文秀代表台灣,以烏龍茶參展,獲得最高賞獎項。

附圖為臺灣參加京都舉辦「日皇登基紀念博覽會」,時間為大正4年〈1915年〉10月10日至12月19日,該項展覽是為慶祝日本大正天皇登基所辦。臺灣前往參展,設置「喫茶店」,並發行一張繪葉書。繪葉書最上面為「台灣茶」、「烏龍及包種」字樣,上半部為台灣喫茶店外觀,下半部為民眾在大門前合影。

台灣喫茶店
茶葉是台灣對外參展不可或缺的名品,所以設置喫茶店來宣傳臺灣茶,來店品茶附贈茶點,並有親切美麗的奉茶小姐服務。
大正7年〈1918年〉4月10日至5月9日,福岡市舉辦「九州沖繩物產共進會」。台灣出品農、林、工、礦產等共750項,台灣總督府補助台北茶商公會3500圓及烏龍茶338斤,設置「台灣喫茶店」

大正2 年〈1913年〉4月15日至6月13日,「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在大阪市天王寺公園舉行。
所謂「拓殖博覽會」,主要是介紹日本殖民地台灣、朝鮮、樺太、關東州等地的發展與建設,讓日本國內人民了解殖民成果。
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重點有五個館,分別為臺灣、樺太、北海道、朝鮮、滿洲。
台灣總督府補助台北茶商公會4500圓,在台灣館前設置喫茶店,使用台灣青竹興建茶屋,販賣包種茶與烏龍茶,有四、五個17、18歲少女端茶服務,平均日入場為1200人。

紐約世界博覽會舉辦原因有二:一是慶祝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就任150週年紀念;二為希望結束長達10年的經濟蕭條。
紐約世博會會場位於可樂娜公園,面積達500公頃,共有64國參加,打出「建設明天的世界」口號。因美國1929年經濟大蕭條緣故,展期分成兩次,分別為1939年4月30日至10月31日及1940年5月11日至10月27日。
當時展出各種最新發明與技術,包括錄音機、電視、塑膠所能達成的各種材質與技術。
台灣茶也參展紐約世博會,發行明信片,圖案為一群人合影留念,包含穿和服的婦人,書寫「福爾摩沙喫茶店,日本展示館,紐約世界博覽會」。
背面書寫著一段文字,翻譯如下:
福爾摩沙—美麗的島
水手們在16世紀時候發現福爾摩沙,他們驚訝這裡肥沃、青翠、色彩鮮豔的亞熱帶植物、高聳的山脈和寬廣肥沃的溪谷,他們命名為「美麗的島」。
今天福爾摩沙是世界上生產茶的著名產地,數量稀少的茶有非常好的味道,福爾摩沙的烏龍茶與紅茶香氣迷人

日本內地舉辦的博覽會,也是總督府宣傳臺灣茶的好機會。
大正元年〈1912年〉10月1日至11月29日,東京舉辦「拓殖博覽會」。總督府補助台北茶商公會4500圓,開設臺灣喫茶店。
台北茶商公會設計優待卷、六張一組的明信片及喫茶店廣告單,宣傳臺灣喫茶店。
根據統計,台灣喫茶店共有25116人次參觀,總收入2181.7 圓。本來台灣是以烏龍茶聞名,但是此次臺灣喫茶店改打「包種茶」,深受日本民眾喜好,包種茶銷售量不比烏龍茶差。

臺灣總督府為推廣臺灣茶,拓展市場,積極參加各項博覽會。總督府透過兩種方式參與博覽會,第一種是單純出品茶葉參展,第二種是出品參展外,還另外經營喫茶店。
臺灣總督府多以第二種方式參展,後來臺灣喫茶店也成為臺灣參加博覽會設館必備項目之一,變成臺灣的象徵。
總督府通常都委託臺北茶商公會或日本商人經營臺灣喫茶店,並且給予適當的補助費。
大正7年〈1918年〉3月20至5月20日,由日本電器協會主辦,「電器博覽會」於東京登場。
總督府委託茶商中澤安五郎經營「臺灣喫茶店」,並補助3000圓

從清朝開始,臺灣茶葉出口一直為英美洋行壟斷。為了推銷臺灣茶葉,臺灣茶商一直熱衷參與日本各項博覽會。
大正11年〈1922年〉3月10日至7月31日,日本東京上野舉行「平和紀念博覽會」,在第二會場設有「臺灣館」及「喫茶店」。當時並雇用女郎,為遊客泡茶。
附圖為不同角度的「臺灣喫茶店」。

臺灣喫茶店〈1〉 - 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 - 新浪部落 - http://goo.gl/UmiwYM
-----------------------------------------------------

2456377-990123  
台灣史上 不能錯過的咖啡館…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2005/01/12
記者:陳宛茜
聯合報

波麗路被美術史評論者謝里法視同影響印象畫派的巴黎Demo咖啡館。
圖為波麗路的廣告。 圖/遠足文化提供

  明星咖啡館去年風光開幕,勾起大家對1970年代文學咖啡香的回憶。其實早在日治時代,台灣便擁有如巴黎花神、雙叟般影響藝壇甚深的人文咖啡館。沈孟穎撰寫的「咖啡時代」,告訴你「台灣咖啡館也是有歷史的」!

  「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考證台灣咖啡館歷史發現早在1928年,台北已存在22家咖啡館、喫茶店。1935年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甚至以「森永喫茶店」作為展示館,可見當時咖啡館的盛況。

  1930年代在大稻埕開設的維特咖啡館,老闆楊承基是畫家楊三郎的哥哥,開啟台灣咖啡館與藝文界的因緣。「維特」雖因生意清淡、被迫「轉型」成酒家,主廚與經理卻另起爐灶,先後開設在台灣文藝史上鼎鼎大名的「波麗路」與「山水亭」。

  沈孟穎指出,波麗路、山水亭、天馬茶房三座咖啡館,分別扮演台灣1930、40年代「畫壇」、「文壇」、「戲劇界」的重要舞台。以波麗路為例,在歷史博物館開始舉辦畫展前,台灣美術年展幾乎年年在此舉行。老闆廖永來不只提供展畫場地,更是陳澄波、郭雪湖、楊三郎這些重要畫家的贊助人與經紀人。

  「我不在咖啡館,便在往咖啡館的路上。」歐洲的咖啡館作家留下飄咖啡香的名句,日治時代台灣作家也不遑多讓。沈孟穎遍查賴和、楊守愚等作家的作品,發現咖啡館既扮演「資本主義虛榮與墮落的象徵空間」,也是「逃避現實的療傷洞穴」。如「台灣文學之父」賴和寫「咖啡館確是個好去處,只要有錢」,但又承認在咖啡館「嗅嗅女給(女侍)的胭脂味,才算把空虛填平」。

  在電話不普及的時代,咖啡館也是台灣記者「蒐集線報」的主要據點。在日治、光復初期擔任記者的周青回憶,他一天的工作「早上到波麗路,下午到天馬茶房」,線民便會到這兩地找他「報新聞」,如學生運動或工會罷工,消息都是從咖啡館傳出來的。

  沈孟穎也透過老照片發現,日據時期台灣咖啡館Cafe Tonbo所用的椅子,和歐洲咖啡館專用的咖啡椅Thonet No.14相似,證明台北咖啡館早在1930年代便與歐美咖啡館「同步流行」。此椅由19世紀專門生產「咖啡館家具」的奧地利家具店設計,公認是當時正規咖啡館不可少的標誌,還被紐約MoMA收作館藏。

【2005/01/12 聯合報】

----------------------------------------------------------------------

台北市 > 餐廳 > 遊茶 奇香喫茶店 - http://goo.gl/c5PPFD

----------------------------------------------------------------

量少價高 台灣咖啡走不出去
2016年07月26日 04:10 謝幸恩/新北報導

台灣八大咖啡產區為台中、南投、雲林古坑、嘉義阿里山、台南、高雄、屏東、台東,學者則直指,台灣咖啡要提升國際知名度與競爭力,種植端必須克服產量、人力成本高、售價昂貴等問題,另外,還得克服烘焙加工、品質鑑定評比等難關。

台灣八大咖啡產區以雲林古坑、嘉義阿里山與台東太麻里最為知名,雲林古坑為日本人重點培植區,如今也打造超過10年的台灣咖啡節;嘉義阿里山與台東太麻里則因產地海拔高度高風味佳,近年來,當地不少農友種出台灣咖啡冠軍豆。

然而,台灣咖啡的競爭力不敵國外咖啡豆,農糧署指出,盡管中下游市場需求大,但上游生產量稀少,全台咖啡帶殼豆年產量也僅約800公噸,其中人力成本高達8成,總成本難以調降,也拉抬咖啡豆售價。

台灣生產的生豆1公噸成本要價1萬5000美元,為進口1噸國外生豆4000美元的3.4倍。

台灣咖啡協會也提到,台灣咖啡市場定位模糊,即便上游端問題改善,未克服下游加工端的烘焙技術、品質鑑定等難關,台灣咖啡仍走不出島內,加強產銷規畫、建立認證制度,方能提升「量少質精」的價值。

(中國時報)

------------------------------------------

2017-11-17_2010022017-11-17_2010332017-11-17_201050  

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Facebook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Line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Google+
日籍埔里女婿菅 大志是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對母校創立的中興大學演習林特別關注。(記者佟振國攝)
2017-11-17 19:52
〔記者佟振國/南投報導〕南投縣埔里鎮中興大學實驗林(又稱演習林)已有百年歷史,當年除了培育熱帶林木樹苗,還栽種咖啡,日籍埔里女婿「菅 大志」調查相關文獻,推算埔里演習林於1919年即栽種咖啡,不僅是中部最早,甚至名列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地之一也不為過!
埔里鎮南安路旁的中興大學演習林,是1917年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為進行亞熱帶林木教學研究而創設,今年滿100年,園區內早期留下的辦公場所,已被縣府列為歷史建築。
娶埔里妻子的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菅 大志,2007年從日本來到埔里定居,他發現,埔里竟有母校設立的演習林,因為與妻子王淑美都加入埔里咖啡產銷班,也聽地方文史工作者講述演習林早年即栽種咖啡,但如今一棵咖啡樹都看不到,因此,他想了解其中緣由。
菅 大志透過管道取得目前收藏在台大圖書館的昭和6年(1931年)12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上面就有對埔里咖啡產業的深入報導,埔里演習林種了約40棵咖啡樹,已能產製香醇咖啡,這比官方記載的1936年要早了5年,也比雲林古坑的1934年、台東泰源1935年要早。若再推算這40棵咖啡樹的母株,應在1919或1920年即栽種,他認為,埔里演習林是中部地區的咖啡發源地,甚至是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地之一也不為過。
菅 大志表示,拜訪在地藝術家黃義永、林耀堂等人,他們說,幼年時也曾在演習林摘咖啡果實來吃,吃完後,一群人就玩起吐籽比賽,這些咖啡樹直到地方闢建南安路時才砍除。
為了紀念埔里演習林咖啡傳承百年,地方也籌劃12月10日舉辦「水沙連咖啡節」活動,邀請鄉親到演習林共享香醇咖啡,還有吐咖啡籽趣味遊戲,並結合音樂、藝術、咖啡展售的藝文市集,讓演習林成為埔里咖啡藝文園區。
埔里鎮南安路旁中興大學演習林今年設置滿百年,園區內的北海道日式建築,已列為歷史建築進行保存。(記者佟振國攝)
1931年的《台灣日日新報》即對埔里咖啡產業有深入報導,比官方記載還早了5年。(記者佟振國翻攝)
------------------------
地方掃描-埔里「演習林」可能是台灣咖啡原鄉
10日, 2017
南投:埔里鎮「演習林」對多數埔里人來說,可能只是座公園,但對長住在埔里的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菅大志來說,它是母校在海外拓展的珍貴史蹟,並經考察,演習林應是台灣咖啡的原鄉,著名的惠蓀、古坑咖啡種源很可能來自演習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