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澎湖早年先後發生明荷、明清、清法與清日等四大戰役  https://is.gd/adJOWe


媽宮城與南甲海靈寺
(2) 中華之窗 | 媽宮城與南甲海靈寺 | Facebook https://bit.ly/3ARG6zR
1895年,媽宮城美麗的原貌景緻,左側為南甲海靈寺,今日海靈寺原址已改建多次,照片中可見早年海靈寺拜殿與正殿皆為較樸素的馬背硬山式,但前方燕尾歇山式的拜亭卻異常華麗。
南甲海靈殿,俗稱南甲廟、南甲宮,主祀蘇府王爺,與東甲北極殿、北甲北辰宮並稱澎湖媽宮三大甲頭廟。
廟中碑記載明,蘇府王爺金身係從金門分香而來,最早先是附祀在「地藏王廟」之前殿,後來同治三年另於地藏王廟東側興建海靈殿,主祀蘇府王爺;又之後地藏王廟老舊毀壞,南甲居民未重建舊廟,反倒將「地藏王菩薩」附祀於海靈殿之中。此廟在日本時代和光復後,經過多次翻修,今天已成為二層樓的宮廟水泥建築
至於媽宮古城,此照片也呈現罕見珍貴的完整景觀。拍攝者站在小西門城樓高點向內拍,十九世紀末之媽宮城內景象盡覽無遺,媽宮港旁迤邐的城牆有如海上長城,依序是大南門即敘、小南門迎薰,遠處城牆向北迂折。
媽宮港口人舟雜遝,是來往幅湊要津。媽宮城牆的厚度為全臺之冠,城垛不設槍口,是因應十九世紀艦船火砲之故,媽宮城的城樓簷口極低,一則利於防禦、二則可擋澎湖的強風。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兩年,淮軍將領吳宏洛便率眾築起媽宮廳城,工程於1889年完工,歷時兩年;是中國最後興建的城池,媽宮廳城南側比鄰碼頭,客貨商運繁忙,除了大南門即敘門外,還多開了小南迎薰門、小西順承門。
1907年,日本殖民政府開始拆除媽宮城,首先被拆的是即敘門至迎薰門馬公港這段城牆,第二波拆城則在1938年,拆除了東角砲臺至拱辰門,只存留拱辰門至順承門段的城牆,西面城牆長度仍留存一段。
(江敬業考証與撰文)(2) 中華之窗 | 媽宮城與南甲海靈寺 | Facebook https://bit.ly/3ARG6zR

300582205_1683601822017032_6309741941154496400_ntempFileForShare_20220827-190259

 


MaKong1251366026374-36995039551366026372-10637804591366026373-2056558623cca100003-thm-bjna00129-00605-tcca100003-thm-bjna00129-00606-tcca100003-thm-bjna00129-00607-tcca100003-thm-bjna00129-00608-tcca100003-thm-bjna00129-00609-t  

清光緒年間13年創建年代西元 1887 年竣工年代
1887媽宮古城位於今馬公市,橫跨金龍路,現今所留存者為順承門,乃清光緒時代所建媽宮城城門之小西門,是至今仍留存之清朝所建城牆之一部份,保存狀況尚稱完整。澎湖位處中國大陸與臺灣間的航海交通要道,海上活動頻繁。是當初大陸移民渡海來臺的中繼站。就軍事地位而言,澎湖為臺灣防務的前哨,關乎大陸東南海防之安全,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是海防重地。而媽宮在地理形勢上位於澎湖列島中之主要島嶼大山嶼上,又為澎湖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心。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三度進犯臺灣未果,乃率軍艦六艘攻佔澎湖。經此一役,清廷益發認識臺灣、澎湖地位之重要。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鑑於中法戰爭之教訓,力陳澎湖為南北洋之關鍵。乃著手整理加強防務。除了修築西嶼東西砲臺等砲臺以守衛海口之外。澎湖總兵吳宏洛並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督造媽宮城,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竣工,媽宮城的完成,為澎湖建廳一百六十年後才有的唯一城垣。媽宮城的興築乃環圍當時的媽宮市街而建。建成之後,加強了媽宮的軍事機能,而整個市街也在城內。原先澎湖的廳治所在地文澳,與媽宮城有數里之遠,乃移文澳廳署於城內,從此澎湖之軍事中心、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合而為一。媽宮城周長七八九丈二尺五寸,高一丈八尺,城厚二丈四尺,為臺灣城牆中最厚者。而城門數有六,順承門為其中之小西門,其建造之用以海防,用意甚明。由此更可知,媽宮城在清末軍事地位之重要性。築城所用建材,多就地取之,以本地所產之水成岩砌牆身,上接老古石為牆垛。城門上有一城樓,為單脊歇山式作法媽宮城建城之後六年,即遭遇日軍攻臺,城牆遭部份破壞。日據時期,為興築馬公港,拆除城南及東南濱海一帶城牆。並因都市計畫之故,拆除北城、東城。戰後國軍進駐,澎防部以西段殘餘城牆為圍牆,小西門順承門及西段部份城牆才得已保存。現存的城牆規模約700公尺,為原城的四分之一而已。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 http://goo.gl/TdgDoK
-------------------------------
澎湖廳城
座標:23°33′47″N 119°33′44″E
建成年代 1887年
位置 澎湖縣馬公市
澎湖廳城是清朝臺灣澎湖廳於中法戰爭後的廳治所在,又稱媽宮城,位於今澎湖縣馬公市內[1]。在中法戰爭前,澎湖雖已設廳並建衙署,但是未築城池,而在中法戰爭後,為強化澎湖的防務,遂於媽宮建立城池,完工後原本在文澳的澎湖廳衙門也移到媽宮的原協鎮署內[2][3]。
日治時期因為興建港口和市區改正之故,城牆與城門遭到拆除,主要保存下來的是西邊的城牆與大、小西門,但大西門已不復舊貌,小西門「順承門」保有較多舊貌[1]。這些所剩的部分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古蹟[4]。
沿革
中法戰爭期間,澎湖曾被法軍攻佔,導致臺灣海峽被法軍所控制,如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1885年4月11日)時運送700多名要支援臺灣的清朝官兵所搭乘之平安輪即在今鵝鑾鼻附近海域被攔截押至澎湖[2]。
戰後,為了強化澎湖的防務,除將澎湖水師協副將與海壇鎮總兵對調,改置澎湖鎮總兵以及增築砲臺外,還決定興築城池[2]。負責監造城池者為從海壇鎮總兵改任澎湖鎮總兵的吳宏洛,在經過勘察後,決定於媽宮建築城池[2]。築城工事於光緒十三年十二月(1888年1、2月左右)動工,於光緒十五年十月(1889年10、11月左右)完工,耗資2萬3537兩[5]。城池東南靠海,西有金龜頭砲臺,北邊則挖有壕溝[5]。而後原本位在文澳的通判衙門也遷入城內的舊水師協鎮署內[3],使得澎湖的經濟、政治、軍事中心合而為一[2]。
1895年3月,日本在甲午戰爭後期派兵進攻澎湖,該部隊於3月23日上午搶灘登陸後,隔日澎湖廳城即告攻陷[6]。而進入日治時期後,澎湖廳城主要在明治四十年(1907年)與昭和十三年(1938年)遭到大規模拆除,南邊城牆與南門、小南門遭到拆除以興建第一、二、三號棧橋碼頭,北邊城牆與北門、東門因都市計畫而拆除,東南城牆也因要興建漁港而拆除,只有西段城牆與大西門、小西門一帶因是軍事管制區而被保存[3][1]。
戰後西門已被改建為「中興門」,小西門「順承門」保有較多的原貌[4]。
建築
澎湖廳城城垣周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城垛五百七十個,高一丈八尺,厚二丈四尺,比臺灣其他官修城池要來得厚,又城垛(雉堞)為厚實長方體而沒有射擊孔也是其特色[5][1]。建有六門,分別是朝陽門(東門)、迎薰門(南門)、即敘門(小南門)、順承門(小西門)、大西門、拱辰門(北門),其中大西門是唯一一個只有門洞沒有城樓的城門[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