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復原有台灣地名

推文到plurk
2016-05-18 06:00

◎ 陳宜群
台灣歷史學會主辦的「『歷史。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學者戴寶村教授極力呼籲「恢復原有台灣地名」,推動歷史轉型正義,筆者感同身受並深表贊同。舉筆者家鄉東北角來說,「澳底」是大家都知道一八九五年日本軍領台登陸之地,但為何日本軍要挑選「澳底」?真正原因卻沒有幾人知曉!普遍在台灣國內聽到學者專家與民間說詞,多半是「基隆港或淡水港的台灣兵力防備嚴謹」之類,但這種說法還是不夠周延。
其實,日本軍挑選「澳底」登陸是有其歷史意義,「澳底」本名是「琉球澳」,當地從唐宋元明清時期,便一直有琉球人居住,在當地從事農漁業及海上貿易,跟台灣東北角當地平埔族原住民也相處融洽,所以才稱之「琉球澳」,後來清代吳沙開蘭及設置淡水廳,迫使當地琉球人的勢力日漸淡出。
因此,一八九五年日本軍選擇在昔日琉球人居住過的「澳底」登陸上岸,有其極大的歷史意義,一方面是收復琉球人村落故土,及較孰悉當地山海地形有利其軍事行動,一方面是宣示台灣跟琉球及日本三國之關係密切,故日本軍從澳底開始攻打,不完全是考量當地防務薄弱,有其務實軍事與政治戰略目的。
可見,「恢復原有台灣地名」,推動歷史轉型正義與大和解,實在大有必要。昔日威權統治年代,由於統治者本身有其極端仇日立場,刻意抹去台灣任何跟日本有關的歷史記憶,因此「澳底」鹽寮一地僅有抗日紀念碑,時至今日,貢寮當地也鮮少有人知悉「澳底」本名是「琉球澳」這一段史實。新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盼未來可在「澳底」加註「琉球澳」,藉此來保存當地固有歷史記憶之原貌。
(台灣北社社員)
下七張犁遺址
◎ 黃豐隆-------------------「安和路遺址」正名為「下七張犁遺址」------------------
臺中市近期發現的「安和路遺址」,屬於大坌坑遺址年代,約有四千八百年,是考古界的重大成果,顯示臺中至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母親節前夕發佈「臺中人骨化石 母嬰相擁四千八百年」頭版標題,配合骨骸照片,搶佔全國性媒體版面,引起社會的重視。然而,這處遺址為何取名為「安和路遺址」?
當地的協和國小慶祝創校五十週年,為使里民與學童認識文化與開發歷史,正規劃撰寫一本在地的文史專書,其中包含這個遺址的介紹,因此校方召集里民、社區、校友會與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等各界參與討論,文化學會提出「安和路遺址」名稱的探源。
檢視當前臺灣四個代表不同年代的遺址中,大坌坑遺址因位於淡水河、觀音山北麓的大坌坑而命名,牛罵頭遺址因位於牛罵頭(今清水鎮)命名,營埔遺址位於大肚的營埔,而較晚期的番仔園遺址則因位於大甲的番仔園而命名的。就以目前臺中市發現的遺址來看,早期發現的文山里山仔腳遺址位於南屯山仔腳,軍功寮遺址在北屯軍功寮,惠來遺址在西屯惠來厝,近期發現、同樣位於重劃區內的南屯麻糍埔遺址,因位於麻糍埔而命名。由此可見,臺灣遺址的命名多以發現地區當地的原來地名命名,如此具有分辨性、在地性與延續性。
數年前當地辦理市地重劃,因範圍包含北側水堀頭的福安里與下七張犁的協和里,由兩個里名各取一字而命名為安和自辦重劃區,當地南北向的安和路則經過水堀頭與下七張犁,不僅在下七張犁而已。另從地方的情感認同而言,當地自古以來一直稱為「下七張犁」,居民均以這個古地名為稱呼而沿用迄今。
「安和路遺址」?必也正名乎。希望臺中市文化局應將不適當的「安和路遺址」正名為「下七張犁遺址」,以符合史實與慣例,以及在地文化的延續與認同。
(作者為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

2014-10-17_113305e0040579_125255100 (1)2014-10-17_114759澳底御上陸紀念碑1375974534-18004746172014-10-17_114851220px-Yoshihisa_Kitasirakawanomiya  

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
據日方史料稱:

五月三十一日早上七點北白川宮冒著風雨於「洩底」上陸,以隨行的東京力士兩人在海濱林投樹叢生之甘藷田張天幕露營,統理軍務。屬下從御乘船薩摩丸搬來一腳之椅子給北白川宮乘坐。

以上所指的「洩底」是澳底和鹽寮、舊社之總稱,即登陸地點──三貂灣的大部份區域。日治時改稱「澳底」,故日本人開闢宜蘭線時,在鄰近「舊社」的福隆設站,稱為「澳底」。而北白川宮登陸的地方被稱作「澳底御上陸紀念碑」,實際上的位置是在鹽寮。 日軍和北白川宮登島遺跡 - http://goo.gl/7H1Ili
-------------------------------

在日本統治年間,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象徵日本統治台灣的正統意義,
因此許多大小神社皆會供俸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各地也會建立紀念碑,
例如基隆中正路與中船路附近就有一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這次來到的鹽寮海濱公園當然也不例外。
日本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在此地設立了「澳底御上陸紀念碑」
「御」指的當然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至於「澳底」的地名嘛...其實這裡實際上是鹽寮,
不過在古早時代都是屬於三貂灣一帶,而後才被日本人改名為澳底,
在1895年五月底日軍上岸後沒多久,
樺山資紀認為此地為日本皇族最初登陸之地,
故要求屬下設立木標加以標誌。
1895年改建紀念碑,
時任總督的樺山資紀命台北砲兵工廠改鑄清國的砲身,
於是變成為照片中砲彈型的紀念碑模樣。
不過想當然爾,日治時期的紀念碑早在戰後便被拆除,
現在佇立於鹽寮海濱公園內的其實是戰後改設的抗日紀念碑。

|新北貢寮|鹽寮海濱公園-探訪百餘年前的日軍登陸地 @ SweetFeena,Sweet LOVE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SlMG1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弘化四年二月十六日-明治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即1847年4月1日-1895年11月5日)為日本皇族,曾赴普魯士留學,曾任中將近衛師團長,一般稱之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或能久親王。乙未戰爭攻臺時死亡。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生於京都,是伏見宮邦家親王第九子,仁孝天皇之猶子。

明治維新時,被江戶幕府和奧羽越列藩同盟推為東武天皇,戊辰戰爭遭薩摩藩長州藩聯軍擊敗,被朝廷指為「朝敵」,後來被軟禁在京都,敕令剃髮出家。

明治三年(1870年)獲特赦並還俗,赴普魯士軍校深造。返國後任大阪師團長,甲午戰爭首捷,升近衛師團中將攻臺司令官。

台灣民主國成立後,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進攻台灣,展開為期數月的乙未戰爭。攻下台南後一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因感染霍亂(一說瘧疾),於11月4日返抵東京後(由橫須賀上陸),隔日病死於自宅(根據日本官方公文與電報)。日本人後來將親王神格化,在「終焉之地」興建台南神社,並將其「薨去」之日(10月28日)定為台灣神社的例祭日。明治28年(1895年)11月5日,宮內省告示第十四號發表《近衛師團長能久親王殿下薨去ノ儀》,公布親王之死訊,能久親王遺體則運至豐島岡墓地於11月11日舉行國葬。
台灣日治時期50年間,能久親王被日本人神格化,台灣神社(現地址為圓山大飯店)更以能久親王為主祀的神祇。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紀念史蹟,原先以台灣神社、台南神社、澳底征台紀念碑為主。1930年代後,官方甚至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台駐足之大小場所,俱興建紀念碑以為尊敬。

死亡之謎[編輯]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銅像(北之丸公園)
台灣民間多傳說北白川宮能久是在台遭義軍伏擊而死,真實情況如何,眾說紛紜。據台灣文史研究者黃榮洛考證:北白川宮能久在新竹牛埔山即已中彈身亡。當時其弟伏見宮貞愛親王剛好率兵至台支援,日軍於是隱瞞北白川宮死訊,以其弟伏見宮作為替身南下。貞愛親王在彰化、虎尾、嘉義又迭遇險境終受重傷,日方為了保密,繼續將其以能久親王的身分在台南由擔架抬上船,讓台南目擊民眾以為能久親王重病回國。

當時各地都傳出能久親王死於該地起義軍之手,例如:新竹、苗栗、大甲、彰化、雲林、大林、義竹、鹽水、佳里、善化等地。

後來日本在台官員在北白川宮死亡之地牛埔山立了御露營紀念碑,和別處的紀念碑不同,除了列上全銜外,背面有相當長的碑文,最後一句是:「下馬而顧望,必見江山之蒼涼」,紀念碑造型則如同墓地一般。

之後,包括北白川宮妃島津富子與長男竹田宮恆久王等人多次到牛埔山祭拜能久親王,日本皇太子裕仁親王(後來的昭和天皇)來台時,還特派侍從到新竹神社祭拜。從日本皇族對牛埔山紀念碑的重視,可見其中有特殊的地方。[1]

根據日本官方記載,能久親王係在攻台之役命喪於霍亂,在相關的記載裡,乙未攻台之役,日軍確有不少罹患霍亂的情形,一般而言若是暴發型(乾性)霍亂,進行到死亡率最高的典型循環衰竭階段,病程約在3-7天。從日方公布的文件、資料顯示,能久親王係於明治28年10月28日在台南死亡,在過程中曾有軍醫於10月25日於台南發出的記載能久親王病篤描述的「10月30日 石坂軍醫総監発 北白川宮殿下御容態の報」,內容記載了10月25日能久親王在霍亂第二、三階段病程 - 瀉吐期、脫水期的典型臨床症狀表現,包括攝氏三十八度高燒、心跳快速等,兩個階段病程各約三天,進入脫水期,如若無法恢復往往因循環衰竭而休剋死亡。依此,能久親王在症狀表現的三天後經歷休克狀態乃至死亡的病程,確是合乎常理的。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goo.gl/uOda6

-------------------------

日本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在此地設立了「澳底御上陸紀念碑」-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洩底」是澳底和鹽寮、舊社之總稱,即登陸地點──三貂灣的大部份區域。日治時改稱「澳底」,故日本人開闢宜蘭線時,在鄰近「舊社」的福隆設站,稱為「澳底」+日治時期的紀念碑早在戰後便被拆除, 現在佇立於鹽寮海濱公園內的其實是戰後改設的抗日紀念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bSfKKb

----------------------------------------------

鹽寮抗日紀念碑

鹽寮海濱公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sHOqHU

File:鹽寮抗日紀念碑.JPG

鹽寮海濱公園是中華民國於1998年建立的國家風景區[1],屬於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其鹽寮至福隆之間長達3公里以上的金黃色沙灘,被譽為台灣最棒的沙灘,並且為鹽寮沙雕節的舉辦之處。[2][3]
2011年沙雕節
2011年沙雕節中的一座沙雕
位在新北市貢寮區仁里里的鹽寮海濱公園,是東北角海岸風景區四大濱海公園之一,園內有海水浴場、民俗館、景觀親水池、海濱生態步道等區。其中鹽寮至福隆之間長達3公里以上的金黃色沙灘,是台灣長度最長的沙灘。[4]
鹽寮海濱公園擁有台灣最長的金色石英沙沙灘,沙灘面積達80公頃,是東北角幅員最寬廣的地方,由於沙質柔軟白細和水後可塑性佳、易膠著,被世界沙雕協會認定,為台灣最適合進行沙雕及玩沙活動的沙灘[2][5],此地也舉辦過多次的國際性沙雕競賽[4][3]。
鹽寮沙雕節已走向國際,如美國沙雕大師柯克蓋瑞,就曾創作大型沙雕作品如故宮紫禁城與水晶宮等;其他國際大師,也曾於此海灘雕出魔幻城堡的巨型沙雕。[3]
在自然生態方面,海濱植物如林投、木麻黃、馬鞍藤、文珠蘭、單花蟛蜞菊、琉球松、月見草、濱防風、濱箬草、白茅等等。[6]
核四興建影響
興建中的核四鄰近鹽寮海濱公園,近年來因為核四重件碼頭於鹽寮設置的關係,使鹽寮與福隆之間的沙灘的沙開始流失,致使南端福隆沙灘需要卡車運沙補以維持原狀[2][7]。貢寮鄉鹽寮反核自救會在抗議核四重件碼頭工程時,曾引用台電內部資料說明核四趕工對鹽寮海濱公園造成破壞。[8]
鹽寮抗日紀念碑
由於鹽寮海濱公園是1895年乙未戰爭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所率領的接收台灣部隊首先登陸的地點,日治時期在此興建「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碑身高約8.8公尺。此碑在台灣光復後遭民眾搗毀,之後為紀念臺灣民主國抵抗日本之歷史,在1975年改建為「鹽寮抗日紀念碑」。[9]。

--------------------------------

占領台灣者在鹽寮抗日紀念公園當主角? (
圖片說明:鹽寮抗日遺址竟有率軍登陸的侵略者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大幅照片鐫刻在玻璃板上。

很多人參觀過位於台灣東北角海岸的「鹽寮抗日紀念碑」,都知道這是甲午戰爭台灣割讓日本後,日軍占領台灣的最初登陸地點,也是台灣先烈犧牲抗日的紀念地,此後全台灣陷於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鹽寮當然有其紀念價值。

台灣光復30周年時(民國64年),政府在台北縣貢寮鄉的鹽寮海灘建立一座「鹽寮抗日紀念碑」,鐫以碑文,斑駁的石材,迎著海風,站立碑前,緬懷台灣先烈,令人肅然起敬。

五年前,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在這裡增建了新的解說設備─總計五組玻璃板鐫刻的畫像、示意圖,搭配「全新觀點」的文字說明,讓到此一遊的台灣觀光客,乍看之下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因為這五組新的解說板,不談大角度的歷史,刻意從小角度切入。比如避談侵台、抗日,而側重日軍登陸部隊的背景(是天皇的近衛師團)、來台前的「出征」路線、在旅順碼頭登船前的忙碌景象、以及對攻台登陸指揮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特寫介紹(早年留學普魯士,是個性嚴謹的軍人),並將其大幅照片鐫刻在玻璃板上。

其中第五組玻璃解說板,主題竟是「能久親王登陸後留影」,說明日本派駐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和能久親王在鹽寮會晤的歷史性意義(當然是對日本),強調親王在惡劣的沙灘環境下紮營設帳,甚至對兩名侵略者當時所坐的椅子都有介紹,「沙發椅是從船上搬來,另一張座椅則以畚箕覆蓋斗篷權充」,恍如在介紹本國的歷史名將,加以英雄化。

記者仔細記錄下碑文及玻璃解說板的文字後對照,發現這兩者的史觀完全衝突,「鹽寮抗日紀念碑」的碑文當然是中華民國的史觀無庸置疑,但五組玻璃解說板的介紹,也絕非「主權獨立」的台灣史觀,似乎比較像日本史觀。想像你是一位日本觀光客或日本官員,站在這些玻璃解說板前,緬懷這段歷史,對於這些「開疆闢土」的皇族及前輩軍人,一定會感到無比的驕傲與感動,但台灣人看了卻哭笑不得。為了存真,全文登錄,讓網友自行比對。

紀念碑文全文如下:

「光緒二十年甲午之役,日人肆虐。翌年乙未三月,索割我台灣及澎湖群島,臺胞聞耗,上書清廷,哀籲請止,不報;乃自組義軍,以圖死守。

是年五月,日人遣其大將樺山資紀率師侵台。先以軍艦窺淡水、基隆二港,以我戒備森嚴,未敢入犯,遂沿海東向,見澳底鹽寮沿岸,兵力薄弱,乃於月之六日下午,由其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所率之近衛師團,潛師此處登陸。守軍寡不敵眾,小戰即退,鹽寮遂陷。

日軍乘我部署未定,兼程疾馳。十五日,陷台北府城。時義軍蠭起,殊死抵抗。十一月十七日,相約圍攻台北府城。本鄉烈士林李成首先發難,遂復頂雙溪及三貂一帶,致基隆至宜蘭之交通,斷絕者數日。一時北臺義幟,爭先奮起;日軍遂疲於奔命。

自是之後,義士赴難,烈士灑血,於日人據台五十年中,無時或歇,直可驚天地而泣鬼神,誠我偉大之民族精神,有以致之。適值本省光復三十週年,緬懷先烈,爰立碑於此,以資紀念。台北縣貢寮鄉長洪進添謹誌,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立。」

至於五年前新設的玻璃解說板,則只談登陸,呈現完全不同的史觀。

玻璃解說板七個主題的大標題是:「日軍登陸澳底情景」、「近衛師團出征路線」、「近衛師團由旅順搭船出發」、「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日軍登陸澳底紀念碑」、「日軍登陸澳底情景」、「能久親王登陸後留影」。

以下是七個主題之下的文字介紹,其中第一段只是導覽說明,第二段至第七段則明顯呈現日本史觀,彷彿從日本近衛師團或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角度描述該次侵略行動,至於台灣的立場和台灣人的對抗則完全看不到。文中將日軍「侵華」說成「前往遼東半島備戰」;「出兵占領台灣」叫做「選派近衛師團擔任台灣屯駐軍,登陸台灣」;甚至描述能久親王「完成登台任務」,最後還「在攻台戰役中客死異鄉」,似乎不勝唏噓,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一、「1895年日軍就是由本公園外側海灘登陸後統治台灣五十年,為了說明當年登陸景象,本園區在周邊場景設立五座玻璃解說板,遊客觀覽時,請參考各玻璃解說板旁小解說板,將玻璃板上人物與視線前方場景融合在一起做現場情境體驗。」

二、「近衛師團是日本天皇的親衛軍。中日戰爭末期,近衛師團奉命前往遼東半島備戰。不久,中、日兩國達成和議,簽訂馬關條約;日軍大本營遂選派近衛師團擔任台灣屯駐軍,部隊自旅順、大連南下,在琉球中城灣集結後,登陸台灣。」

三、「1895(明治28)年5月21日起,包括旅團司令部、步兵第一旅團及騎、砲、工、錙重隊等近衛師團的首批部隊,自旅順、大連出發,準備先到琉球的中城灣集結,再轉往台灣。這張照片即是旅順碼頭上紛亂忙碌的情形。」

四、「早年留學普魯士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個性嚴謹的軍人。1895(明治28)年,能久親王擔任近衛師團長,於四月奉命出征預定攻擊北京。中、日簽訂合約後,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前往台灣,完成登台任務;最後並在攻台戰役中客死異鄉。」

五、「1896(明治29)年4月,營地上的木標改造為花崗石打造的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其上的圓錐物,係以得自清軍的戰利品砲身,改鑄而成。昭和年間,台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光復後遭民眾搗毀,到民國64年,始改建為今天的抗日紀念碑。」

六、「1895(明治28)年5月29日下午,近衛師團在三貂灣定位停船隨即分批登陸。前進部隊探查周邊地區,往內陸挺進;人馬物件則陸續上岸,形成這幅人馬雜沓的景象。」

七、「5月31日上午,能久親王率部登陸,在環繞林投樹的沙原上紮營設帳;親王的座椅,係從船上搬來的沙發。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來訪探視,近侍弄來兩張畚箕,覆蓋斗篷,權充座椅。日軍離去之際,豎木標為誌,以紀念日本皇族首登之地。」

炎炎夏日,不妨全家到濱海公路的鹽寮抗日紀念公園走走,親自體會我們的公務員為國家做了什麼事!

--------------------------------------------------------------------------------------------------------

新竹神社境內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牛埔山 御露營記念碑舊照1375974530-720883645  

----------------------------------------------------------------------------------

DSC01321DSC01322+DSC01323+DSC01338+  


原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混成枝隊上陸紀念碑-2011年攝-碑文曾遭破壞已非原石碑

91264854_3164635266901523_517629333959868416_n

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混成枝隊上陸紀念碑舊照-澎湖裡正角.

91524268_3164632796901770_6620393925859344384_n


日治遺跡遭破壞 損及公物恐涉刑法

2017-05-16

非文資身分遺跡 文史學者促納管

〔記者張凱翔/台北報導〕仇日情結再現?繼八田與一雕像遭統派人士斷頭後,北投文史學者發現,多處日治時期留下的遺跡都遭不明人士破壞,包括三年前爆紅的「台灣幸福石」、弘法大師碑與芝山岩的「故教育者紀念碑」等,都被以鈍器鑿擊或噴漆塗鴉。但因上述文物皆無文資身分,北市文化局表示無法可罰;文史學者痛批,文化局應主動出擊納管文資,民間已緊急蒐集相關資料準備提出文資申請案,盼能保護尚未被破壞的文資遺跡。

  • 位於芝山岩的「故教育者紀念碑」遭人噴漆。(蕭文杰提供)

    位於芝山岩的「故教育者紀念碑」遭人噴漆。(蕭文杰提供)

  • 「弘法大師碑」遭人用鈍器鑿打,最後幾行字跡已經模糊泛白。(陳柏翰提供)

    「弘法大師碑」遭人用鈍器鑿打,最後幾行字跡已經模糊泛白。(陳柏翰提供)

  • 「台灣幸福石」出現由人為鑿刻所造成的缺角痕跡。(蕭文杰提供)

    「台灣幸福石」出現由人為鑿刻所造成的缺角痕跡。(蕭文杰提供)

文史學者於二○一四年在北投丹鳳山發現刻有「台灣啊,要永遠幸福」(「台湾よ、永に幸なれ」)的「台灣幸福石」,上週有登山客發現,台灣幸福石和數年前平整的樣貌差異甚大,疑似被人用鈍器鑿擊,同樣位於丹鳳山的弘法大師碑字體也被磨白,懷疑有人刻意破壞。

另,位於士林區芝山岩的「故教育者紀念碑」也遭人噴上紅漆打叉。一八九六年發生「芝山岩事件」,抗日民眾殺死六名日本教師後,日本總督府先設置「學務官僚遭難碑」,後來又立「故教育者紀念碑」,紀念在台任教的日本教師。

文史學者蕭文杰表示,北投在地人約十多年前有提報弘法大師碑和台灣幸福石為文資,但最後不了了之,在發現破壞行為後已緊急起草提報文件,籲文化局應主動出擊;蕭還說,弘法大師碑是真言宗的分靈,日本高野山本尊已是聯合國世界遺產,盼台灣文資也獲同樣重視。當年提報文資的前林泉里長張聿文表示,在馬英九市府時期有提過一次文資申請,當時文資委員認為這些石碑沒有文資價值,想不到日後會遭人破壞。

公園處管轄 破壞故教育者紀念碑可罰

文化局表示,上述遭破壞的石碑目前都沒有文資身分,因此破壞者就算被逮也無法可罰,會進行文資會勘,確認文資價值後再決定是否要給予文資身分列管保護。不過,芝山岩「故教育者紀念碑」屬北市公園處管轄,公園處表示,破壞公物行為已違反刑法,可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呼籲別為了表達政治主張就破壞公物、浪費社會資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