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銀幣+台灣三寶+台灣自鑄銀元,咸豐三年(1853年)壽星銀、如意銀(花籃)、劍秤銀(重六錢八分),銀面有文六八銀如其標準重量,又有「府庫兩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rrWi4p


桃園客家移民史----pdf


58079_temp_1617165240721

客家庄變河洛庄近300年村人竟都不知
北港鎮劉厝里北港春生活館主人徐淑珠和先生吳春塘,珍藏許多古笨港土地買賣契約,最遠可追溯到清乾隆初期,專家並從中發現北港劉厝里(劉厝庄)曾是客家庄。(許素惠攝)
2018年01月05日 18:06 中時 許素惠
北港鎮劉厝里北港春生活館主人徐淑珠和先生吳春塘珍藏的古文書入列台灣文獻。(許素惠攝)
古文書對研究地方發展史很有幫助,北港文化中心也陳列了笨港古地契。(許素惠攝)
北港劉厝里北港春生活館主人吳春塘典藏一批、古早笨港地區土地買賣契約及地契等古文書,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初期1744年,距今280餘年,被列入《台灣文獻》,專家並從中研究發現,劉厝里(庄)曾是客家庄,推論在乾隆前期變成河洛庄,但原因難考。
吳春塘的妻子徐淑珠指出,該批土地買賣契約等有20多件,是當地劉厝庄早期的文書,都是公公吳塗水留下來的,家人原本不以為意,6、7年前創立生活館時整理出來,細探發現,很多張竟然都是清朝時候的,才仔細製作專櫃保存。
徐淑珠說,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副館長劉澤民有次來訪,發現這批古文書大為驚喜,便複製入列《台灣文獻》中,由於契約中對劉厝庄地名另有「劉屋庄」,根據劉澤民等學者考證研究,台灣新竹關西、新埔與新豐、台中東勢都有「劉屋庄」,全是客家庄,加上其他史冊典籍證實劉厝庄清朝曾是客家庄,顛覆許多人的認知,就連北港人都不知道劉厝庄曾有客籍入墾。
吳春塘夫婦珍藏的古文書年代從清朝乾隆9年(1744年)至日據大正9年(1920年),前後達 177年之久。並且見證了貨幣種類與幣值的演變,最早使用銀兩,至乾隆時期則使用劍銀花邊銀,嘉慶以後以佛(面)銀為主,貨幣與銀兩的兌率也隨時間而有變化。
吳春塘表示,學者專家雖然沒有考究出劉厝庄為何從客家庄變成河洛庄,但從中觀察到劉厝過往歷史,很感恩父祖先公細心保留傳承這些「古董」,讓後代人在探討過往地域開發、家族發展、社會經濟、宗法制度等時,發揮了相當的功用。
客家庄變河洛庄近300年村人竟都不知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fYG5hm


邱坤良專欄:青山依舊在,不見客家林沖朱阿來
邱坤良
懵懂懂的一九五○年代末、六○年代中,新劇團、歌劇團、歌舞團、布袋戲班仍然經年累月在各地戲院風光上演,而且常「滿台」一座難求。當年「坐鎮」戲院舞台外,也看了許多電影演出,印象中沒有看過客家戲,也許是看了,但不知那叫客家戲。
原因當然跟我年少時期對客家人全無概念有關,在我居住的漁港,有些人的名字被冠上「客人仔」,例如「客人仔泉」、「客人仔明」,點油作記號,他們是「公認」的客家人,但平常講的福佬話跟福佬人一樣道地,同樣帶有宜蘭腔。許多福佬人常以略帶輕蔑的口吻「客人仔」長、「客人仔」短,其實許多祖籍漳州府的福佬人屬於「客底」的不在少數。他們日常生活已極度福佬化,原來的客家文化特徵流失到難以辨認的程度,成為自己也不知道的「福佬客」。
除了山歌、採茶這類謠曲小戲,我不太注意到底什麼是「客家戲」?上台北唸書、做事以後,才有機會在桃竹苗客家莊看到民戲的「打採茶」,也在福佬庄看過「拋採茶」以及在酬神場合,四處可見的客家八音,回溯過往,我最早接觸的客家戲曲——客家人唱的戲曲,應是北管。當時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或家有喜事,經常在大清早睡夢中,被一陣「扮仙」、「鬧廳」的嗩吶鑼鼓喧嘩聲,或咿咿哦哦的戲曲唱腔給吵醒,當下十分不悅,卻又不敢發作,視時務為俊傑啊!
這些聲音是父親在客廳燒香時,同時在「連即古」播放的北管唱片,大概是為了讓家裡添加節慶的氣氛,也有可能是他自己喜歡聽,畢竟這是那個年代男人普遍的娛樂與素養。「扮仙」、「鬧廳」吹奏的曲牌屬於重金屬音樂,特別擾人清夢,唱戲曲時只有絲竹伴奏,過門時才鑼鼓齊鳴,後場叮咚,相較「扮仙」安靜許多。若能自由選擇,我不希望一大早被迫「聆聽」這些巨大聲響,如果兩者必須擇一,那就寧可挑「唱曲」的,而非「打牌子」的「扮仙」或「鬧廳」。
經年累月一再被魔音傳腦的結果,原本對刺耳的北管音樂頗有反感的我,久久不聞其吵,也慢慢覺得它的音樂旋律優美,唱腔悲涼、高亢的北管西皮尤其動聽。後來才知道客家八音演唱的北管,都採用這種頭腔、真假音並用的獨特唱法,與一般福佬子弟團、戲班唱腔略有不同。
當年我曾拿唱片中心圓軸上的文字標記來看,不外是《斬經堂》、《新磨斧》、《擺渡》、《走三關》、《三進宮》、《林沖上梁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演唱林沖的戲曲,綠色的塑膠唱片上寫的劇名是《林沖上梁山》或《林沖雪夜上梁山》,而不是一般劇種常用的《林沖夜奔》。錄製這齣戲的唱片公司若非「鈴鈴」就是「鐘聲」或「中聲」,演唱林沖的是朱阿來、打單皮鼓指揮後場的是羅六成。
我不瞭解演唱者背景、流派,不知他們是哪裡人?也從來不曾想過他們是客家人?還是福佬人?更不知道朱阿來是離宜蘭有一段距離的新竹人。唱片公司可能弄混,但朱阿來與《林沖上梁山》這個劇碼我是不會記錯的。幾十年下來《林沖上梁山》的〈西皮仔〉(西皮原板)餘音裊裊,常在我腦海縈繞。
前幾年突然興起重溫朱阿來《林沖上梁山》的心願,但遍尋不獲,雖然google可查詢若干跟朱阿來(1920-2008)有關的資訊,知道他是新竹縣關西鎮茅子埔石岡子人,本名朱文卿,因三十幾歲時灌錄唱片,唱片封面上註記別名「朱文來」、「朱阿來」,大家多稱呼別名,本名反倒少為人知。打頭手鼓兼唱曲的羅六成則是朱阿來師父輩,生於1904年,新竹縣芎林鄉石碧(壁)潭人,後遷居至竹東老街,據說他給羅家做兒子,因而改姓羅;又說他本名官羅成,一般人稱他為官成。現存他錄製的有聲出版作品都具名「羅六成」。
昔日朱阿來、羅六成以及其他藝人(如戴阿彩等)灌錄的唱片如今不難找到,在鈴鈴唱片或其他資料數位化的客家戲曲,都可以聆聽他們動人的前後場演唱,唯獨朱阿來的《林沖上梁山》找了很久,也問過很多藝人、專家、學者,沒有人知道「林沖上梁山」這齣戲,登錄的北管劇目也都未見。倒是排名僅次於宋江的另一個水滸人物──盧俊義上梁山《玉麒麟》容易聽到。
鈴鈴唱片。(新北市客家數位館官網)
鈴鈴唱片。(新北市客家數位館官網)
從年少時被迫聆聽的客家北管,深深體會台灣移民史上何以少有族群命名的劇種,至多只能反映族群與劇種之關係,例如南管泉州人占多數。戲劇史上在山歌、採茶之外,幾乎未曾出現「客家戲」或「客家大戲」這個名詞,與客家人有關的戲劇文獻中的三腳採茶戲、改良戲多出現於日治以後,但並不代表日治之前客家人沒有自己的戲。
客家人居多的歌仔戲班到福佬地區能用福佬話唱,在客家地區用客家話表演,但不能說一種叫歌仔戲,屬於福佬人的/另一種叫客家戲,屬於客家人的。我特別欣賞客家藝人面對強勢的福佬文化,選擇積極適應的態度,台灣戲劇史上客家人創作出超越時空、超越族群的戲曲經典,從歌仔戲、北管亂彈到京劇,客家人扮演重要腳色,他們作品的「客家性」不在表象,而在精神的底蘊。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17-10-12_081045  


講客家話比率下降 新竹市府力推客家話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3日, 2017
A-A+
2017-08-03 12:07聯合報 記者林家琛╱即時報導
新竹市「頭擺頭擺故事屋」用客語講述精彩有趣的繪本故事,小朋友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客家語言及文化。照片/文化局提供
分享
新竹市長林智堅表示,依據客委會105年調查顯示,全國客家人口約佔19.3%,較100年調查結果增加了33萬人、提升1.2%,但講客語的人口比率卻降至46.8%;擁有三分之一客家人口的新竹市,客家人多隱形化、福佬化。
他說,為阻止客語人口的不斷流失,去年首度推出的「頭擺頭擺故事屋」受到小朋友及師長的熱烈歡迎;童話故事的開頭總是以「從前…從前…」展開,客家話則是說「頭擺…頭擺…」,希望「頭擺頭擺故事屋」作為新竹市客語推廣的開端,將生活客語融入繪本故事,開啟小朋友對客語的興趣,並培養對客家文化的認識及客語表達能力。
客委會補助,新竹市政府主辦的「頭擺頭擺故事屋」今天在安安幼兒園展開巡迴,故事協會的故事媽媽們,以親切活潑的方式,用客語講述精彩有趣的繪本故事,小朋友開心聆聽學客語,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客家語言及文化。
文化局表示,今年「頭擺頭擺故事屋」活動,8月3日起至29日,分別於安安、慈恩、親仁、皇家、喬曼嘉、拉菲爾等12所幼兒園展開巡迴,挑選的故事「細紅帽來咧」、「目鏡公主」、「花阿婆」,都是劇情簡單易懂有趣,聽不懂客語的小朋友也能融入劇情易於學習。
今年首度加入「音樂」主題,邀請曾入圍金曲獎的歌手劉榮昌所組成的打幫你樂團,11月將在四所小學進行「好客麗麗音樂巡演」,讓小朋友在課程中玩樂器、學客語。
去年受到熱烈迴響的「客家戲曲小學堂」,10月也將再度邀請到戲偶子劇團前進8所小學開課,用簡單的客語帶領小朋友認識戲曲、戲偶,還可親自體驗操作戲偶的樂趣;11月客家布袋戲曲校園巡演,劇團將專為兒童創新創作的「貓園丁」。 活動詳情可上文化局網站瀏覽查詢,洽詢專線03-5327170。
新竹市「頭擺頭擺故事屋」用客語講述精彩有趣的繪本故事,小朋友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客家語言及文化。照片/文化局提供

2017-08-03_2239282017-08-03_223920  


客家福佬化? 力推客語扎根
2017年07月15日 04:10 高錦如/嘉縣報導

客家福佬化? 力推客語扎根
嘉義縣溪口國小設有溪口布袋戲社團,讓學生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學習客語。(溪口國小提供)
客家文化逐漸福佬化,若非客語最大宗的地區,講客語的比例就相當少,嘉義縣客家文化協會理事長賴嘉吉則指出,福佬化以彰化、雲林、嘉義地區為最嚴重,該地區有近三分之一的客家人不會講客家話,目前只能盼客委會與地方政府的推廣下,慢慢復甦客家文化
中以南地區最明顯
賴嘉吉指出,現在客家人不會講客語的情況愈來愈多,全台2300萬人口中,有500萬名是客家人,但卻有100萬名不會講客語,是隱性的客家人,且認為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僅能靠客委會的輔佐,加上地方政府的努力,來保存客家文化。
嘉義縣溪口文化生活館長王秀眉指出,在文獻記載上,雖然溪口鄉有55%的比例是客家人,但大多客家人都不會講客家話,福佬化的現象,尤其食物變化最明顯,她說,客家碗粿與普通碗粿的作法不同,但他們已將兩種作法結合為一,顯示客家人漸漸被閩南人同化。
苗栗客家人邱子易表示,雖然客語是從小聽到大,自己聽得懂但講的次數非常少,主要原因是都在外面求學,所接觸的人大多都不會講客語,即使講了對方也聽不懂,且大家都講閩南話、國語居多,回到家也都以國語、閩南話對話,鮮少使用到客語。
過半年輕人不會說客語
溪口國小校長陳媺慈也坦言,自己本身是有客家人血統,但實際上不會講客家話,主要原因是自父母親那代就不講了,反而都講國語、閩南語為主。
嘉義縣政府民政處表示,曾有數據統計,30到39歲的客家人會說客語的比例有45.9%,但19到29歲年齡層的人就掉到23%,連聽的比例也是如此,顯示客家文化在年輕一代有了斷層。因此,近年來客委會積極推廣相關客語課程,在嘉義縣報考客語能力認證的人數,從2016年有50人報名,到今年則有80人報名,人數有增加趨勢,意味著客家文化有慢慢復甦的現象。


一、「福佬客」、「客福佬」、「平埔客」三者定義
「福佬客」為人稱的「客底」,故名思義就是不會說客家話,被閩南人同化的客家人,反之,閩南人被客家人同化為「客福佬」,被原住民同化的客家人為「平埔客」,客家人同化的原住民稱「客平埔」,。
二、臺灣歷史上族群互動關係
(一)族群為一群擁有共同語言、文化、共同來源或共同祖先,自認與其他族群不同,他群也認為其獨特性,用此區分「我群」與「他群」標準,作為歸屬感的來源。
(二)Brass提出原生論、建構論與行動論探討族群界定
原生論指的是與生俱來的、客觀上認定,指共同文化、淵源或語言等界定族群。
建構論是指主觀上認定,自我認同或他人認同為獨特的一個族群。
行動論是指從互動行為認定,勤儉刻苦、硬頸精神、堅毅剛強等來界定。
綜上所述,族群認定不能只用單一論點來界定,而是要三者共同深入去探討界定族群。
(三)「福佬客」現象
1.工商業時代來臨,農業社會的衰微,客家農家子弟為了經濟,聚集於大台北都會區,為了爭取資源與工作機會競爭,寧願學習主流族群的文化與語言,避免隱藏自己的身分,溝通時使用國語與閩南語,再者,在那出生的客家後裔因為周遭環境的影響,客家語言學習環境缺乏,逐漸被福佬人同化為「福佬客」。
2.清朝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帶來的分類械鬥,除了造成島內移民之外,有些客家族群為了保衛生命財產,採取同化策略,逐漸被同化成為「福佬客」。
(四)「平埔客」現象
1.臺中平原開墾來自潮州大埔客張達京,精通番語,為岸裡社的第一代通事,張達京與社民關係密切,會交社民一些開墾、鑿峻、禮儀、倫理、飲食等,得到社民的信任,後娶「番女」為婦,故有「番駙馬」之稱。
2.也有傳說張達京來台時,正好遇上瘟疫,當時以祖傳秘方救治許多岸裡社社民,社民為了報答他,將六名「番女」嫁給他做婦。
3.台中開墾與原籍族人共組「六館業戶」共同出資開墾,組成「張振萬墾號」與原住民割地換水方式共同開墾。


 

000100020003 (1)000700082014-10-07_153419  

臺中縣福佬客面面觀

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508/9508-06.htm

文‧圖/聞 健

「福佬客」

  所謂「福佬客」,原只是中研院民族所濁大計畫研究學術討論上的一個定義,但是,因為各界解釋的方式不斷擴大,使福佬客的認定範圍也廣義化,變成只要是不會講客家話的客籍人士就是福佬客,於是福佬客的定義轉為政治上四大族群融合的另一個新族群。

  根據田野訪查所見所聞,福佬客就是生活環境中還保留若干程度的客家傳統文化遺風,但是家族成員已經不會講客家話,甚至於不知道自己是「客家底」的客家人。


臺中市豐原市福佬客夥房凹壽式門廳(內即公廳),採客家黑色肅穆色系。
臺中縣福老客的形成

  臺中縣福老客的形成,以臺中縣治的豐原市為例,豐原的客家人在日據期間據統計曾經佔人口半數有餘,但經過都市化、長期與閩南人共處及多元化族群世代融合之後,目前的豐原市在地人已極少聽聞客家音

  此外,根據訪查,包括東勢、石岡、新社主要的客家鄉鎮也逐漸可見福老客的形成,其中因素大致有以下幾種:原來的客家居民因婚嫁、出外打拼、小家庭制、學校教育及生活環境影響及閩南話的強勢引導等。

  語言只要發生隔代斷層即常見自然消失,客家話亦然。客家人逐代放棄母語改以國語、閩南話溝通,也造成客家族群成為隱性族群,甚至於客家後代也早已成為不知道自己是客家底的福佬客。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福佬客追蹤

  臺中縣有二十一鄉鎮,「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如欲尋覓確認福佬客,須從下列客家人或客家聚落之相關遺跡加以追蹤:

  從姓氏追蹤:例如典型客家姓氏,羅、劉、詹、徐、游等。

  從地名追蹤:例如豐原市之「社皮」(客家語「社背」)、霧峰之「丁台(客家語「登台」之誤)」、潭子之「頭家厝」、大雅舊名「阿河壩(客家話「河流」)」等。

  從老夥房建築追蹤:客家人俗稱三合院為夥房,根據田野訪查統計,一、臺中縣尚存之三合院幾乎百分之百屬客家人所有。二、客家傳統觀念重視祭祖,夥房之公廳用以集合族親定期共同祭祖,公廳被客家子孫視為精神核心,故客家人極力維護老夥房。三、長期以來客家為弱勢族群,社會發展受到抑制,一般客家家庭較無能力拆除老夥房重建新式住宅,但碩果僅存且維護良好之老夥房又往往是其族親共同出錢出力所保存下來的。四、地震後重建老夥房,例如石岡土牛劉家將其作為族親祖廳的「老屋家」夥房重建完成。

  根據訪查,包括豐原、東勢、石岡、新社尚存的夥房屋主不約而同表示,「如果沒有了老夥房,子孫很快就會失散疏離,所以必須保留。」雖然受訪屋主之中,大部分已經成為不會講客家話只會講閩南話的福佬客,然而,這就是客家重視族親團結血濃於水的傳統精神具體遺跡。

  從祭祖型態追蹤:客家人講究世代聚居,大多數多護龍合院的大規模老夥房皆屬客家籍,同時,客家傳統祭祖「掛紙」模式,往往上溯十幾世以上之來台開基祖,甚至大家族之祠堂可追及原始高曾祖,幕後又有歷代「公嘗」累積的資金作祭祖經費來源後盾,因此可見客家祭祖儀式動輒綿延百年以上,參與子孫亦常以百人計之隆重祭祖場面,部分福佬客亦有上述現象。

  但閩南人盛行分家制,有所謂「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裁」之說,每逢祭祖即使上溯亦僅及數代祖先,其場面遠不及客家家族龐大熱鬧。

  從夥房公廳陳設追蹤:客家夥房在竣工時,有「安龍謝土」儀式,所謂「安龍謝土」就是客家人認為每一塊土地都有土地龍神(土神)存在,一旦動土興工建築屋宅會驚動龍神,故完工後必須舉行安龍謝土,表示向龍神稟報一切恢復原位並祈禱土地龍神庇佑家宅平安子孫繁茂。


福佬客公廳家神牌已有部分改用閩南化公媽牌位形式
  客家人在安龍謝土時,有請道士舉行「請龍、牽龍、安龍」的隆重儀式,最後在公廳中軸線正後方的化胎象徵性安置龍脈,表示將夥房所在地後方作為「靠山」的高地請來的龍脈地氣引入公廳,與祖先牌位一脈相連以保佑子孫繁衍。因此,客家夥房公廳普遍有在公媽龕中軸線正下方安置土地龍神香位早晚上香的習俗。

  福佬客夥房公廳常見數代以前遺留之相同化胎與土地龍神香位等純粹客家文化遺跡閩南人雖然也有安龍謝土儀式,但事後並無安置化胎、龍神香位的習慣。

  「棟對」、「堂號」、「堂聯」、「紅底黑字(金字)大壽字背景」,「天公爐」等,是客家公廳獨具的傳統陳設,但客家人祭祀以「祖在廳,神在廟」為習慣,公廳僅供奉祖先家神牌位,即使有神明也在偏廳(廊間)如果是兩落式雙廳夥房,則依「祖在前,神在後」的順序,將神明廳安置在第二落明間主廳,並取名為××壇或××堂。此外,所謂「紅廟間,黑祖厝」,表示客家典型祖厝公廳常以黑色等暗沉色系為主,福佬客只要是保留傳統客家遺風的夥房絕大部分也可見到上述陳設。

  閩南式公廳則普遍以「佛祖漆仔」與母舅聯為背景,公媽牌位放置虎邊,中間奉祀神明,故閩南式公廳又俗稱神明廳。福佬客之中,除未見採用閩南式母舅聯外,一部分採用閩南式公廳的「佛祖漆仔」背景,尚保留「紅底黑字(金字)大壽字背景」、「天公爐」、「土地龍神」等,但家神牌位已仿傚閩南人型式並放置虎邊中間有無神明不一定,另一部分則已徹底採用閩南化陳設,但公廳色系仍屬客家傳統之「紅廟間,黑祖厝」型態。

  閩南式公廳則普遍以「佛祖漆仔」與母舅聯為背景,公媽牌位放置虎邊,中間奉祀神明,故閩南式公廳又俗稱神明廳。


中部福佬客夥房的棟對、正副雙樑、燈樑皆客家原味。
  福佬客之中,除未見採用閩南式母舅聯外,一部分採用閩南式公廳的「佛祖漆仔」背景,尚保留「紅底黑字(金字)大壽字背景」、「天公爐」、「土地龍神」等,但家神牌位已仿傚閩南人型式並放置虎邊,中間有無神明不一定,另一部分則已徹底採用閩南化陳設,但公廳色系仍屬客家傳統之「紅廟間,黑祖厝」型態。

  「紅廟間,黑祖厝」,是描述客家講究尊敬祖先,特將公廳牆壁以黑白相間等暗沉色系為主要色彩以示肅穆嚴謹,例如臺中市張廖宗祠。但神明廟堂則多採大紅色系,表示祈求吉祥喜氣。

  客家極為重視尊卑倫理,祖先家神牌位,有依世代先後「前卑後尊、左高右低」的規矩,牌位上又有「昭穆字韻」的按字輩排序規則,親疏遠近一目瞭然;女性往生一律稱「孺人」,男女名諱前亦有「諡稱」,客家家神牌位中的「長生祿位」是客家獨具特色。一部分福佬客的家神牌位也有上述內容。

閩南、客家的分家制度不同

  客家分家制度保守,世代分家時多預留「公嘗」作後代祭祀經費,且「公嘗」維持流傳久遠。客家祖先之家神牌原則上不予子孫分香,祭祖一律定期集中祠堂共同祭拜。

  閩南分家制度較徹底,公媽牌位採集合攏統型式,僅書寫「堂上×氏列祖列宗之位」,公媽牌位由歷代子孫各房各自分立,預留祭祀經費較少見,祭祀公業功能也較薄弱。

  大部分福老客尚保留客家祖先的家神牌位,祭祖也有「公嘗」組織及集中祠堂共同祭拜型態維持至今。僅少數一般家族的福佬客已完全採用閩南公媽牌位,及分家後各房自行祭祖模式。

從建築特色追蹤:客家夥房的廳下與橫屋之間,在建築時常見以客家特有的廊間(廊下、落峨間)相連接,廊間是客家夥房獨具的多功能空間廊間屋頂呈四十五度角普遍可見有一道排水專用的「轉溝」,轉溝的作用可使雨水順暢排放,廊間與轉溝的柔和協調建築搭配也使客家夥房外表益增美觀。

  閩南式大瓦厝的正身與護龍之間,則呈直條型態相連,沒有廊間以供正身與護龍迂迴轉接的建築設計,當然也沒有「轉溝」,因此,從夥房建築外觀的「轉溝」即可判斷是否客家人、閩南人或福佬客。

  從信仰追蹤:臺中縣海線鄉鎮清水與沙鹿現有「三仙國王」廟,其前身為「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係來自廣東潮州客家原鄉之山神,為隨客家移民來臺之典型客家守護神,後因族群排擠,被閩南人所取代,但可證明客家人曾經駐足居留。

  一部分福佬客公廳尚保留祖傳之客家守護神三官大帝神明信仰陳設,通常以紙燈籠上書紅字「三官大帝」掛在燈樑上,同時,尚可見夥房公廳土地龍神及內埕牆面天公爐信仰遺跡,明確顯示其為「客家底」。

  從夥房基本格局追蹤:客家人建築的夥房特別重視風水堪輿,夥房格局講究配合五方(方位座落趨吉避凶)五行(天人合一萬物滋生)之協調圓滿,常見「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及同時背山面水的座落方位。

  「前為鏡,後為屏」,是客家夥房基本風水觀,公廳正前方一定有半月池,取其所謂「水能聚氣,氣能生財」祈求財源廣進之意,公廳正後方必見如土丘狀隆起之「化胎」,客家建築夥房竣工安龍謝土時即設立化胎,象徵多子多孫家族繁衍生生不息而「有靠」之祈求。


神岡社口大夫第福佬客林家夥房的內埕以矮牆離公廳及橫屋,是中部夥房的特色。
  閩南式大瓦厝則只見前有半月池,後無化胎,基本風水格局不同。

  所謂「嘗」者,原為秋天時節祭祖的名稱

  嘗者,依《禮記.祭義》:「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是以所謂「嘗」者,原為秋天時節祭祖的名稱,現在用以代表各姓祭祀公業組織。

  公嘗,又稱「大公」 私嘗,又稱「小公」

  客家的嘗會組織,大致分為兩類﹕其一是以大陸唐山祖(祖公會),或是來台開基祖(丁仔會)作為祭祀對象,組織龐大成員眾多,稱為公嘗(又稱「大公」,屬於合約字或稱合同性公業)。另一種則是以房支派下為單位的私有家族嘗會,組織成員小於公嘗,稱為私嘗(又稱「小公」,屬於「鬮分字公業」)。

臺中縣的客家話

  臺中縣的客家話以來自廣東潮州府大埔縣(古稱「茶陽」)高陂鄉及其鄰近的鄉鎮,和豐順縣北部的大埔客家話為主流。

  除了東勢、石岡、新社、和平(由東勢、新社移入)及卓蘭尚能保留大埔客家話之外,臺中縣講大埔客家話的區域,早期尚包括豐原市在內,是全臺僅存的大埔客家話使用地區。

臺中平原到處都有福佬客

  此外,臺中縣其他鄉鎮之中,另於豐原、潭子、神岡、大雅有福建漳州的南靖、平和「漳州客」;由東勢移入后里、外埔的少數大埔客;鄰近臺中縣的台中市也有「漳州客」。

  其實,綜合而言,變成福佬客的來自閩粵的客家後代在臺中平原到處都有。

臺中縣大埔客家話的特色

  大埔客家話的發音之中,因為保留了相當程度的中原古音,所以它的使用歷史比「四縣」、「海陸」更為古老,大埔客家話的特色如下:

  *保存較古老的ㄎ聲母。

  *大埔客家話的詞彙,較常見單音不加後綴,例如四縣、海陸話說「桌子」為「桌ㄟ」,大埔話則只說「桌」。

  *大埔話聲調抑揚頓挫明顯。(資料來源:石岡土牛村「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理事長劉祥三先生)

東勢客家「大埔腔」客家話

  東勢客家人,祖先多來自大陸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高陂及附近的鄉鎮,講著「大埔腔」客家話,在台灣的客家話中,自成一個特殊系統。

  中國廣東省大埔地區,位處於圓樓較多的詔安地區附近,與詔安相較,大埔的圍龍屋較多,圓樓較少。大埔客家人移民來到東勢後,沿著大甲溪流域建築山城。從台中的石岡開始,一直到東勢地區,可見到許多圍龍屋林立,可說是台灣圍龍屋最多的地區,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已倒塌消失殆盡。

中部客家話逐漸消失之原因概說

※遠因

*渡臺禁令

*閩客械鬥

*閩南話強勢引導

※近因

婚姻關係

*就業關係

*客家長期隱藏身份

臺灣的客家人

台灣的客家人

  客家人來到台灣後,面臨到了與大陸原鄉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台灣的客家人發展出自己的文化模式。

  基於歷史發展背景的因素,雖然台灣客家人仍保有部分原鄉的源流,然而大體說來,都已經隨著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因地制宜的因素而改變,因而形成了「台灣客家人」,這也是文化「在地性發展」所不可免的現象,建築上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人稱夥房為「台灣的客家建築」。

台灣的客家話

  台灣的客家人,由於大陸原鄉的祖籍不同,而有不同腔調的客家話。

  台灣客家人講的腔調大至上可分為:「海陸」、 「四縣」、「大埔」、「饒平」、「詔安」等。

  目前在台灣,以「海陸」客家最多,在新竹的竹東、北埔有講「海陸」的客家人;桃園楊梅比較特殊,海陸、四縣都會講,當地人稱為「四海話」;新竹的六家地區講的是饒平的客家話;其次為「四縣」話,如屏東的美濃、苗栗、桃園、新竹的關西等;台中東勢、石岡、新社、和平、卓蘭(大埔腔與少數饒平客併存)講的是排第三的「大埔腔」客家話。

目前中部客家族群的分佈

*四縣客 臺中縣大屯區、南投縣等。

*大埔客 臺中縣東勢、石岡、新社、及和平的南邊部分,卓蘭一部分,南投縣國姓鄉、水里鄉等。

*饒平客 苗栗縣卓蘭鎮、彰化縣竹塘鄉等。

*詔安客 雲林縣二崙、崙背鄉等。

臺中縣客家夥房與公廳--客家夥房特重風水

  客家俗話說,「頭風水,二屋場」,表示客家人特重風水,包括陽宅的夥房與陰宅的墓園,例如夥房半月池的「水能聚氣,氣能生財」,象徵財源滾滾;化胎的「有靠」象徵子孫繁茂,包括先人墓園也要選擇風水寶地等。

  建夥房之前,要先敦請地理師安置夥房風水分金線,選擇趨吉避凶座向方位,並以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為優先考量。關於坐北朝南,在一般民間詮釋為該座向係取其冬暖夏涼的生活需求,但在風水吉凶取捨則有更深一層的內涵,即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意謂的正是坐北朝南的座向。茲試解如后即知其含意,「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源出八卦「四象」,再依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紅黃白黑)之屬性為:東方屬木青色、南方屬火紅色、中央屬土黃色、西方屬金白色、北方屬水黑色,則「左青龍(東方)、右白虎(西方)、前朱雀(南方)、後玄武(北方)」,即五行相生相剋之中的「水(北方)剋火(南方)」格局座向,因古早三合院主要建材為木料而最忌火災,故常見三合院採坐北朝南座向之原因即「水能剋火」之趨吉避凶風水格局考量。至於「坐東向西」,源自閩南話俗稱「坐東向西,賺錢無人知」之祈福含意。

  客家夥房座落地點通常講究背山面水,喻意「前有財,後有靠」,又有所謂「蝦穴」「土虱穴」「蛤蟆穴」等地理吉祥象形定義,目的在為後代祈求事業、功名或財利等之飛黃騰達。

客家重視祖先祭祀--「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客家俗話說,「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客家人傳統觀念認為,歷代祖先顛沛流離奮鬥打拼立下基業困難重重,後代應該感念祖先遺澤重視祖先祭祀。

  夥房公廳是客家最重視的地方,傳統客家公廳地位最高,只祭拜祖先,陳設莊嚴肅穆,也是促進家族團結互惠的精神泉源,代表客家重視祖先的祭祀。

福佬客公廳掃瞄--福佬客重視祖先維持客家傳統

  住在老夥房內的福佬客,雖然接受了閩南式多神信仰,仍保留「沒有祖宗那有後人」的尊崇祖先觀念,公媽廳的屋頂高度絕對超過神明廳,且比「神明廳」蓋得豪華 (有燕尾翹脊頂,裝飾彩繪) ;碰到節慶像元宵、端午、中秋,除正式的祭祀活動外,一定召集各房子孫返回祭祖,表示後人對祖先的崇敬。

「觀音媽漆仔」--閩南公廳的福佬化祭拜陳設

  徹底福佬化的福佬客,公廳完全是福佬式的安排,主要用一水墨畫、彩繪或彩色印刷式的「觀音媽漆仔(或稱佛祖漆仔)」排在大廳的正中央牆壁上,周邊還有一組以上的「母舅聯」,前面擺置案桌、供桌,兩側還有太師椅、茶几,案桌上再放置香爐、燭臺或花瓶。閩南公廳又稱神明廳,將神明居中陳設祭拜,常見神明有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或媽祖等塑像,右側邊角再擺放「公媽龕」,閩南公媽龕是不分輩份的「列代祖宗」形式。另於入門上方有置一燈樑,燈樑中央吊掛一「天公爐」,或另有「三界公爐」。 

住居生活與工作場所混合的空間安排

  克勤克儉的福佬客在夥房空間使用上有它的特色,在護龍與護龍間搭起遮陽棚擴大工作空間。

  夥房有內外埕,外大內小,外埕都呈長方形,內埕則接近正方形,外埕提供收割稻子時,晒稻穀的空間,內埕則提供曝曬菜脯、魚乾、鹹菜等的空間。

福佬客聚落--特殊的地名

福佬客由於來自原鄉的多丘陵、地形變化大地區,熟悉靠山地區的生活方式,從農事耕作,起居操作到農業加工,會反映在地名上,因此可以對照出相關的客籍與福佬化的訊息。

*用「厝」、「宅」、「寮」,冠稱村落。
*接近閩南人或平原帶邊緣的村落,習慣用「厝」來稱謂,遠離閩南人或靠山地區則用「寮」,較完整地形的獨立村落稱「宅」。

*彰化八卦山山麓的大村一帶,有王厝、犁頭厝、同安寮;員林一帶有大埔厝、吳厝、江厝、劉厝、何厝、黃厝、南邊厝、大宅、泉州寮;社頭一帶的新厝、邱厝、許厝寮等。

  以地形變化與水的關係作地名呼應,由於居住在靠山麓,地形變化大的地方,福佬客地域的地名,會依小平原帶稱「洋」、低凹地稱「湖」、小盆地稱「窩」在大水圳邊稱「港」、小水圳邊稱「圳」、環水而伴稱「畔」,小水潭邊稱「潭」、地形變化落差大稱「坑」,地下水位較高地稱「湳」,小丘地稱「崙」、小水池稱「池」,小水溝邊稱「溝」、小水塘邊稱「塘」等。

福佬客的信仰--三山國王、三官大帝的客家地方守護神

  位於彰化溪湖荷婆崙的霖肇宮,為三山國王渡台的祖廟,也是福佬客大本營南彰化平原三山國王廟最早開發的廟宇。

  臺中縣豐原地區現已鮮聞客家話,但豐原慈濟宮媽祖廟仍陪祀三山國王,上南坑等地仍有國王廟,隱約道出豐原一帶原先的客家色彩。東勢泰興宮建於 1851年(咸豐元年),從彰化員林荷婆崙分火,主祀三山國王,又主祀三尊恩主關公、孚佑帝君、司命真君;清水調元宮三山國王廟於雍正年間創建;沙鹿鎮沙鹿里四平街保安宮在每年十月廿五日舉行三山國王祭祀等。

  三官大帝是客家的守護神,客家亦稱三界公、三界爺,三界指「天、地、人」,民間相傳三官大帝即「堯、舜、禹」三皇,客家人自認「中原士族,三代遺民」,以正統漢人自居,因此拜三官大帝,代表漢人始祖一脈相承飲水思源。

  「三元宮」是客家庄的註冊商標無廟地區則常見客家人在自家偏廳祭祀三官大帝,故又為家神,也是福佬客身為客家底的信仰遺跡

  三官大帝源於道教,全稱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元為上元、中元、下元,三品為一品、二品、三品,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為一品上元紫微大帝天官〈職司賜福〉、二品中元清虛大帝地官〈職司赦罪〉、三品下元洞陰大帝水官〈職司解厄〉。

  客家夥房傳統廳堂,常見於燈樑中間懸掛三界公爐,或在燈樑兩邊懸掛上書「三官大帝」紅字之紙燈籠〈燈籠代表祈求「出丁」〉,三界公爐相當於閩南神明廳的天公爐。

福佬客的多神信仰--觀世音菩薩 關老爺 媽祖 三太子

  客家人原鄉神明信仰大致包括三山國王、三官大帝土地公,及來臺後的義民爺等,但隨著福佬化而有多神信仰的傾向。

  福佬客人生活於平原與丘陵、山麓的交接處,為了求得更多的庇祐保護,受閩南人影響,從自然神到民間道教、佛教、儒教諸神皆拜,還有許多特殊或陰界的神祇,祇要能得到心靈慰藉,照單全收,且作成結盟。

福佬客保留「牆面佛」或天公爐、土地龍神

  所謂「天官賜福神位」,常見於客家傳統夥房牆面,俗稱「牆面佛」或天公爐,與奉祀土地龍神,都是福佬客保留客家特色的家神。

  「庄頭庄尾土地公」,福佬客與客家人一樣稱土地公為「伯公」。

  「伯公」是客家聚落典型信仰,客家俗稱稱土地公為「伯公」,相傳伯公源自神農氏後裔共工氏的兒子,曾經做過管理土地的「后土」官職,死後被封社稷之神,共工氏又曾受封爵為「伯」,因此,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福佬客也如此稱呼土地公

福佬客的阿公婆牌和神明廳分開祭拜

  平原邊緣或靠山地區的福佬客地域,習慣將「公媽」與「神明」兩種信奉分開,將每一使用空間變大。

  阿公婆牌依照「世系」或「分房」,逐一詳實分列成好幾塊大牌子「全員到齊」。有的福佬客將「神明廳」另立偏廳取「堂」或「壇」的名號,神明廳內則可以添加各種神明。再將天公爐往外移到圍牆頂部、另於牆面設凹龕、或獨立支柱上香奉拜,稱為天公爐、天神爺、太陽公或牆面佛。

地域性神明會造成福佬客

  早期的客家人為了融入當地閩南人社會,常透過跨庄、跨村落的地域性神明信仰結成大結盟作人群的凝聚,達到睦鄰兼自衛的目的,例如參加閩南人為主體的「媽祖會」「天公會」「帝爺公會」等神明會。

  其「會份」因可世代相傳,形同一種團體組織共同權益永久證明,有些家族將祖先遺留之神明會「會份」轉入公嘗,讓後代均沾其利,由此反映一部分客家人後來之所以變成福佬客,實因開闢時期為求生存避免受到排擠參加神明會,久而久之遂形成福佬客新族群。

福佬客的家神牌--客家獨特傳統文化

  客家稱祖先牌位為「家神牌、阿公婆牌」,牌位上有「左昭右穆」、「孺人」、「諡號」、「長生祿位」,及「前卑後尊」「左高右低」等象徵尊卑倫理遠近親疏的獨特傳統文化內涵。雖然一部分客家人成為福佬客,尤其未完全閩南化,又仍住在老夥房裡的福佬客,其公廳家神牌型態仍延襲客家祖先牌位原貌,亦稱祖先牌位為「家神牌」,遵循的尊卑禮數排序規則大致相同。故可從中瞭解該家族淵源背景,是探訪福佬客蹤跡主要的考證依據之一。

「孺人」--七品官妻之誥稱

  客家婦女往生之後阿公婆牌位上的稱呼是「妣×孺人」,「孺人」是七品官妻誥稱。

  官夫人之誥稱是:一品官妻「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八品「八品孺人」、九品「九品孺人」。

  「諡號」是封建時期有功名者往生後,朝廷根據其在職與為人功過而追封的號名,例如曾國藩諡稱「文正」,但後來民間逐漸仿照而為往生祖先書立諡號用資紀念。

「諡號」來自古代「諡法」

  擬定諡號的辦法稱為「諡法」,史載諡法由周公制作。

  諡號文字含意的好壞,反映當事人一生的作為,諡法的目的在「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最初只應用在史家對於君主和大臣往生之後的褒貶,以此封號標榜君臣在世做了多少利益或損害社會國家的事。

福佬客家神牌上的長生祿位--空白處預先寫好在世者的名字

  客家傳統家神牌上有一種客家特有的「長生祿位」習俗,也就是在空白處預先寫好在世者的名字用紅紙蓋起的『長生祿位』。此因早期客家製作家神牌是家族大事,有將在世男性姓名預先書立之習慣,但在世者不能享受香火,故以紅紙蓋起,待往生後再撕掉,雅稱其為『長生祿位』,福佬客公廳的家神牌也有相同習俗。

隨著時代演變,有部分福佬客家族除了延續長生祿位的做法之外,已逐漸連用紅紙蓋起這種特殊習俗也已經省略了。但福佬客在族譜的序文上,改以福佬人的「媽」用法,是為一種閩南化的過渡


臺中縣豐原市福佬客夥房牆面的天公爐,保留客家原味。
福佬客保留昭穆字韻--以字輩論排行 論輩不論歲

  客家家神牌按照「昭穆」排序,昭穆即依世代先後所作的排列順序,亦即字輩順序。有「左昭右穆」定則,左為單世、右為雙世,上下世代的家神牌依「前卑後尊」安置,親疏遠近一目瞭然,與閩南式攏統型態的公媽牌有所不同。

  客家先人往生後其名諱在各房小牌上依「左昭」(一世)「右穆」(二世)的順序類推排列,因此,客家祠堂常見「左昭」「右穆」之橫幅,昭示其傳統。

  福佬客延續客家人「追本溯源」的精神,開基祖通常以一首五言或七言詩作為庭訓,按序嵌在子孫的名字之中成為輩份取名標幟,是為「昭穆」字輩。

  依昭穆順序通常取用作為名字的第一個字,使福佬客人在「論輩不論歲」的精神上,可以知道自已的輩份,了解同宗族親之間的關係,為大家族間的認證。

  例如臺中縣石岡鄉土牛村大埔客家劉氏家族在其來臺開基祖劉元龍時即訂立字輩昭穆如下,「元永文章衍˙吉第發嘉祥˙宏開天寶運˙奕世兆其昌」,目前在世子孫有「吉第發嘉祥˙宏開天」八代。

福佬客其實遍居全台--客家創造田尾公路花園的美麗

  其實,兼容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客家族群支系的「福佬客」,幾乎遍居全台。由於在移墾初期福佬文化強勢主流現實的影響下,導致客家在語言、族群認同上幾被同化,早已不知己身是客家後人。

  福佬客最為集中的彰化、雲林地區,雖然客家語言不再流傳,但在風俗習慣上仍處處可見客家文化的遺緒,及客家文化強調堅持執著的硬頸精神。所以在彰化田尾地區我們原有的荒煙漫草轉變成全台最美麗的公路花園、在最貧脊的雲林沙崙農村中我們還見到一群為客家文化復振努力的詔安客族等等。

  在各個領域中傑出的人物,不乏福佬客的代表,這些人的成就,不僅代表個人的付出與努力,也標記著福佬客族群的光榮。

----------------------------------------------------------------------

日蓮大聖人佛法流布七百餘年,一九三O年,創價學會在日本興起,闡揚佛性,以大聖人佛法為根本。一九七五年,國際創價學會成立,將佛法推向台灣及世界各地。漚汪人王淑惠,家設日式佛室,虔誠誦念〈妙法蓮華經〉,辛苦育子,生活理念紮實,積極創造生命價值。

life-2c  

閩南漢人的家庭正廳,必設「觀音媽漆仔」,是「列位正神」的象徵體。「觀音媽」就是觀音佛祖,所以民間也稱觀音為佛祖或「佛祖媽」,這種漆畫則稱「佛祖漆仔」,有此陳設的家庭,一定是佛道皆拜之通俗信仰者。
燒金化紙祭拜神佛,酒過三巡之後,必燒紙錢以示奉獻。不同神祇用不同的紙錢,大抵神佛用「金紙」,「拜天公」要燒「天公金」,「拜公媽」要燒「九金」,而陰神則用「銀紙」。〈郭博州攝〉 

life-2e  

-----------------------------------------------------------------------------------

450px-Kuan-Yin-Picture  

觀音媽聯,又稱觀音彩、佛祖彩、神明彩、觀音漆、佛祖漆、神明漆等,為台灣家庭、神明廳、佛堂擺設中相當普遍盛行的祭拜用神明繪像。今即使於台灣都會區的公寓或大樓,該繪像擺設仍常置於客廳,並通常會釘於吉位牆壁上。因為該神明繪像最主要及最上方圖像為觀世音菩薩,因此以觀音彩名之。
台灣之觀音彩本無一定格式,有單繪觀音像的,也有繪觀音及善才龍女的,也有不繪觀音,而繪其他神祇的,如安溪諸聖圖。
近現代因印刷技巧等因素,繪像圖案漸趨一致。其中除了觀世音及旁祀善才龍女外,尚有多尊台灣佛道教徒所信仰的神祇。
另外,觀音彩仔兩側通常會加裝文字對聯,觀音彩的本身材質常是木材或壓克力,上面偶會覆蓋防塵用玻璃。

屬於移民社會的台灣,其觀音信仰多源自中國閩南的泉州、漳州兩地,其發展軌跡與持色,與台灣佛教十分相近,都受其民間信仰影響甚深。
一般來說,觀音菩薩慈悲靈應、廣度世人的形象深植民心,閩南、台灣民間信仰者仍多主祀、旁祀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亦是佛教、道教均祭祀之神明。基於此理由,以觀音為主,旁祀民間諸神的祭祀用繪像,就此因應而生。而此繪像以觀音為最主要神祇,所以稱為觀音彩仔。
台灣觀音信仰中的主神觀音,常被稱為觀音佛祖、觀音菩薩、觀音媽、觀音大士、觀世音等,其形象通常為女性,另外,也有所謂的千手觀音。也因被稱為觀音佛祖,有時甚至直接簡稱為「佛祖」,而此「佛祖」這個稱呼,在台灣常與釋迦牟尼佛相混淆。
規格與設置
觀音彩繪像的大小長寬並無制式的尺寸,通常會依神案所使用的神明桌寬度而增減。例如上座寬5.8台尺的神明桌,連同兩側文字對聯的觀音彩則約也是5.8台尺左右。除此,近現代觀音彩亦會斟酌是否放置公媽(祖先)彩或公媽牌位而增減長寬尺寸。一般來說,公媽彩祭祀裝置不得侵犯觀音彩。
除了平面式神桌外,觀音彩亦有配合神龕式神案專用的、不必固定於牆壁上之標準制式化規格繪像。因為有溝條、抽屜式接條、邊條且不用考慮造字吉祥禁忌,因此深受歡迎,今觀音彩仔以此種為大宗。
觀音彩圖樣
單一觀音像
觀音彩於台灣日治時期之前即出現,根據台灣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早期觀音彩顯示,只有簡略的觀音菩薩黑白繪像。如今亦有僅繪觀世音菩薩單一像者,或配有善才龍女。
家堂五神
今於台灣最普遍通行的觀音彩為彩繪作品,其所繪製的神祇大多為家堂五神。繪有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關公、土地公、灶君。
常見的神祇排列方式,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為:
龍女-觀音菩薩旁祀神祇
觀世音菩薩-佛教大菩薩,聞聲救苦,普渡女像,頭有光環,頭部兩側有寶瓶、柳條、念珠、經書及喜鵲等
善財童子-觀音菩薩旁祀神祇
順風耳—天上聖母旁祀神祇
天上聖母-即知名海神媽祖
千里眼-天上聖母旁祀神祇
周倉-關公旁祀神祇
關聖帝君—即三國名將關羽
關平-關公旁祀神祇
福德正神-即土地公
灶君-即灶神
變格
家堂三神
上層繪有觀世音菩薩,下層土地公、灶君。
家堂四神
上層繪有觀世音菩薩,中層繪有天上聖母,下層土地公、灶君。
家堂五神另版
上層繪有觀世音菩薩,中層繪有天上聖母與玄天上帝,下層土地公、灶君。
家堂六神
上層繪有觀世音菩薩,中層繪有天上聖母、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下層土地公、灶君。
安溪諸聖
主條目:安溪諸聖圖
安溪諸聖圖,是福建省泉州安溪人所崇奉的諸多神祇的合繪。通常,上層有清水祖師與張、黃、蘇、李(另說:趙、王、蘇、李)四大護法神,中層繪顯應祖師於中央,一邊繪雙忠、雷萬春、南霽雲等神,另一邊繪有法主真君三兄弟,下層繪有安溪城隍、文武判官、陰陽司等諸司爺、范謝將軍與土地神等。
三寶佛圖
受到日本佛教曼荼羅影響,臺灣也有人繪畫諸佛菩薩形象以奉祀,以上首為三寶佛,故稱。上層為釋迦牟尼佛、配祀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兩側為藥師佛與阿彌陀佛;中層上方繪畫觀音菩薩,配祀韋馱菩薩、伽藍菩薩,一側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另側為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中層下方為彌勒菩薩,配祀四大天王。下層為不動明王、穢跡金剛。
其他
為了配合佛堂擺設等因素,觀音彩仔兩側通常會加裝文字對聯。若為普通信徒,有時也會配合神桌上的公媽神位及公媽爐加上公媽彩。若是住家,在觀音彩旁,有時也會加上公媽彩。公媽(祖先)彩一般是繪有福祿壽三仙的,也有單寫一個金色或紅色「壽」字的;甚至為佛教化,而繪有救度冥府的地藏菩薩立像的。
供奉觀音彩仔之台灣信徒於平日並不移動或大幅擦拭觀音彩,只會於膜拜請示後,略為小幅度清潔。農曆年底送神到除夕期間,則會擇日由家中男子登上神桌,將觀音彩連同神案加以清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