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諮商室】為什麼要學語言?懂得一種外語,就能看懂一群人的內建系統
作者 褚士瑩2023-01-08
每一種語言,都濃縮了各式各樣的社會和文化要素,無論是AI還是鈔票,都不可能把被語言支配的人類思想,完美地翻譯出來。
【哲學諮商室】為什麼要學語言?懂得一種外語,就能看懂一群人的內建系統 | 褚士瑩 / 哲學諮商室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wixVte
一年剛開始,許多人訂立了新的新年計劃,我相信也有很多人把「學外語」當成主要目標吧?這一期的哲學諮商室,我們就試著用哲學思考的角度,來看為什麼人應該學外語!
 我最近讀了一本韓國作者孫美娜的《最高外語學習法》,當時剛剛離開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到達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海邊,過去20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回來小住的地方。
 我為了到南極旅行而在阿根廷的這3個星期,剛巧也跟同行的親人認真討論到,是不是應該另外花一兩個月的時間,租一間公寓,好好的住在當地學習阿根廷西班牙語。
 透過在地語言,才能真正看懂當地人的靈魂
所謂的阿根廷西班牙語,跟其他西班牙語系國家的西班牙語很不同,基本上只在阿根廷和烏拉圭的里約熱內盧地區通行,有時也被稱為里約熱內盧西班牙語,無論在詞彙和語調上都深受義大利語的影響,比如阿根廷人說再見時通常會說 「Chau」,就是源自義大利語的Ciao。發音上也很不同,比如所有「ll」和「y」的發音,在阿根廷都會變成「sh」聲。阿根廷語還從克丘亞語和瓜拉尼語等原住民語言中借用單詞。除了獨特的發音外,阿根廷西班牙語還具有自己的動詞變位,以及許多獨特的俚語。
 我有個來自從小生長在阿拉斯加偏遠離島上的好朋友,是一個職業薩克斯風手,因為著迷於探戈音樂,因此在阿根廷住了8年,他的西班牙語也全是在阿根廷學來的,但當他搬到也是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哥倫比亞時,卻讓哥倫比亞人感到錯愕,因為一個美國白人為什麼一開口,卻變成一個阿根廷人呢?但是很快的,這也變成了一個他強烈的個人特色。
 如果我再回到阿根廷長期居留,學習阿根廷西班牙語,最主要的原因應該不會是為了實用,而是作為一個哲學踐行者,一種重要的思考練習。因為就像孫美娜在書中說的:
 學外語相當於熟悉「另一種思考體系」。如果學外語能讓我擁有與自己熟悉事物截然不同的「新思考方式」,那麼我看這個世界的觀點就會改變。
 如果學習阿根廷西班牙語,我就更能夠從日常語言的使用中,理解阿根廷人的思考邏輯,在什麼部分更接近義大利人,在哪些地方更接近印地安原住民,而哪個面向則是主流南美洲人的思維方式。
 只有透過語言,我才能滿足想要真正看懂阿根廷人靈魂深處的好奇心,而對人充滿好奇心,正是做好哲學諮商師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只有透過語言,才能滿足想要真正看懂當地人靈魂深處的好奇心。圖片來源:Rawpixel.com/Shutterstock
 對人充滿好奇心,重要嗎?
或許有人會說,好奇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那我來說一個缺乏好奇心的例子吧!這次在睽違將近3年後,回到我心愛的里約熱內盧海邊叫做依帕尼馬(Ipanema)的社區,是的,就是有名的〈依帕尼馬的女孩〉這首歌的場景,實際上,我就住在Antônio Carlos Jobim寫下這首歌時的街角。但很意外的,有一兩次在街上感受到在地老人家針對我有些不友善,這是很不尋常的,過去20年來幾乎每年回來小住,從來沒有這種感受。
 謎底在有一天去健身房運動時解開。由於當時運動的人多,健身器材必須共用,健身房中我照常是唯一的東方面孔。因為在健身房時我們都用簡單的巴西葡萄牙語互動,所以當和我共用器材的當地老先生,後來發現我跟櫃台員工說英語時,感到很驚訝。
 「你不是巴西人嗎?」我笑著搖搖頭。
 巴西北部聖保羅確實有很多日裔巴西人,老先生應該是以為我從聖保羅來的。
 「但你肯定不是中國人!」老先生斬釘截鐵的說。
 話匣子打開了,他才告訴我,最近有一家叫做國家電網公司(State Grid)的中國政府企業,收購了巴西主要的電力公司CPFL,擁有20個水力發電廠,控管了巴西一半以上的電力市場,同時還意圖大量引進上萬中國工人在巴西新建大壩,造成不少反彈。這家中資公司從中國外派了管理階層60個中國家庭,去年開始突然落腳包棟住在Ipanema社區裡面,但是他們從來不跟當地社區往來互動,也不學習葡萄牙語,用高高的圍牆跟森嚴的守衛,把自己隔離起來,完全過著封閉的生活,彷彿假裝圍牆中的自己還在中國似的,對於Ipanema熱情好客、愛國、而且富裕的中上階層巴西人來說,這種傲慢的態度是一種對他們心愛社區的傷害和侮辱。
 我這才意識到,這兩天在街上,可能被認為是這60個中國家庭的成員之一,所以被當成出氣筒了。
 我不生氣,這些中國政府企業的代表,應該也不是故意的,只覺得這種中國官場文化帶給當地的誤會和不適,讓人悲傷。更有可能的,是這些從中國外派到巴西的家庭,對於學習新語言的恐懼。
  「外語的力量」指的並非流暢地說著其他國家的語言,而是一種「正向、輕鬆自在的心態」,幫助我們從根本的想法上,讓國界、恐懼和歧見消弭,對人、文化、世界充滿好奇和愛。圖片來源:Vergani Fotografia/Shutterstock
 外語的力量,可以消弭國界、恐懼和歧見
恐懼什麼呢?我同意孫美娜說的,很多人渴望挑戰卻無法接受挑戰學習外語的原因,多半並非能力或現實條件不足,而是因為對於「失敗的恐懼」。難道勇於挑戰學習外語的人就無所畏懼嗎?也並非如此。邁開腳步走向未知的世界,或走在他人不願踏上的道路,抑或挑戰自己的極限,這些事任何人都會害怕。只是付諸實踐的人帶著「失敗也無妨」的想法,會有這種正面的心態源自於他們相信凡事皆有各種選擇。
 是的,我們的人生都有各種選擇,即使同樣是學習西班牙語,也有各種方言可以選擇,阿拉伯語,中文,英語,何嘗不是如此?所謂的「全球化」,不能只是用錢收購外國企業,或是使用AI來進行機器翻譯,因為每一種語言(甚至每一種方言),都濃縮了各式各樣的社會和文化要素,無論是AI還是鈔票,都不可能把被語言支配的人類思想,完美地翻譯出來。
 每個語言都有其誕生和發展至今的文化、歷史背景,所以當單純只用機器轉換時,就會很常遇到各文化圈之間,文字相同,可是想傳達的意義和感覺卻截然不同的狀況。我相信「外語的力量」指的並非流暢地說著其他國家的語言,而是一種「正向、輕鬆自在的心態」,幫助我們從根本的想法上,讓國界、恐懼和歧見消弭,對人、文化、世界充滿好奇和愛,否則學習外語,頂多也只是帝國主義殖民時期的延續變形而已。
 到頭來,語言就是邏輯。每一種語言(包括每一種方言),都呈現了使用者內建的操作系統。而每學會一種語言的規則,就是用邏輯看懂了使用這種語言的這群人,最準確的方法。
【哲學諮商室】為什麼要學語言?懂得一種外語,就能看懂一群人的內建系統 | 褚士瑩 / 哲學諮商室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wixVte


2020-02-02_125253

當莊吉生在記者會說台語時, 我們某些年輕人在網路上的反應卻是:「為什麼記者會這麼正式的場合要講台語?好奇怪。」
華派或是統派總喜歡說台派是日畜日奴,但我們要表達的其實很簡單:我們是以台灣的角度在看歷史。在日治時期即使我們也被迫學習國語,但我們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傳統,但在中華民國殖民時期,你們的恐怖政治卻把我們的文化打成低俗的代名詞。
以一個殖民政府來說,中國比日本成功得多,所以到現在還有許多台灣人會以中華民國的角度看待歷史,說這一切都是「不得已」,但若以台灣為主體出發,中國的殖民就比日本要卑劣得多,我們何辜要遭受到如此的歧視和殘酷的對待。
從莊吉生身上,依稀可以看見如果台灣人順利解除中國文化殖民、建立自己國家後的影子,我們族群間彼此平等、文化間互相尊重, 即使我的母語是台語,但你只會說華語時,我還是可以用不流利的華語跟你溝通,這中間不會有誰看不起誰、誰是國語誰是方言的問題。 https://is.gd/tBRJrj


她,用光榮感 救活瀕危的母語 - 今周刊

她,用光榮感 救活瀕危的母語 - 今周刊 http://bit.ly/37YoEcm
英國威爾斯語言協會主席瑪莉.豪斯花了數十年,搶救威爾斯語,讓逐漸衰退的使用人口止跌回升,細究原因,法律工具、媒體傳播和塑造民族光榮感都是要素。她,用光榮感 救活瀕危的母語 - 今周刊 http://bit.ly/37YoEcm
走在英國西南部的威爾斯地區,是英語系國家少見的樣貌。街道上,所有的路名、地標,除了英語,還有一長串難懂的拉丁字母;在不少銀行、醫院,也提供威爾斯語的專業服務;一旦遠離大城市,若你不主動開口用英文問路,耳邊傳來的,全是威爾斯語。這是一場歷經半世紀的運動所帶來的成果,其中,威爾斯語言協會及其主席瑪莉.豪斯(Meri Huws)功不可沒。她12月15日、16日受邀來台擔任「客語及少數族群語言復振國際研討會」的主要講者,《今周刊》專訪瑪莉.豪斯,分享威爾斯經驗。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共有七千多種語言,但消失的速度卻相當快,平均每個月就有兩種語言滅絕,全世界有96%的語言,不到4%的人口在使用,其中有兩千種語言更是不到一千人會說。以此速度下去,有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結束時消失。其中,台灣有七種原住民語言已經流失,另有葛瑪蘭語、邵語等七種語言是極度危急。
「透過語言人們保留了族群的歷史、傳統、習俗和記憶,以及獨特的思惟模式與意義,因此語言在人權保護和永續發展目標上都至關重要。」18年11月,聯合國將19年定為原住民語言國際年,希望提高人們對瀕危語言的重視。
威爾斯語也曾面臨困境,在瑪莉.豪斯及同伴的努力之下,讓威爾斯語的使用人口止跌回升。21世紀初,該地區還有5成人口會說威爾斯語,98年只剩下約18%,轉變到18年約有20%能流利使用。甚至,在威爾斯有87%公務機關提供威爾斯語通話服務,高達93%的公務信件若用威爾斯語發信,可收到威爾斯語的回覆,在在顯示,這個曾被遺忘的語言,重新活過來了。
瑪莉.豪斯
立法推動公部門使用
讓逐漸流失的人口止跌回升
「最重要的,就是要確保威爾斯語和英語,有同樣地位的對待。」從小在威爾斯長大的瑪莉.豪斯,捍衛威爾斯語數十載,她在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取得法律與政治學位,後來攻讀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學士後,在走上語言保存運動的終身志業前,曾有一段時間當社工,後來陸續在多所大學任職,從○五年至一二年擔任威爾斯諮詢委員會的主席,在英國政府正式成立威爾斯語言協會後,她成為主席,後來還創辦並擔任國際語言協會主席。
如同台灣由多元族群組成,英國從不是單一民族國家,包含了蘇格蘭蓋爾人(Scottish Gaelic)、威爾斯人(Welsh)、愛爾蘭蓋爾人(Irish Gaelic)、曼島人(Manx)和康瓦爾人(Cornish)共五族群。「威爾斯語和台灣一樣,也曾在獨裁政權下漸漸沒落,後來才通過法律復振。」曾參訪當地的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說。如同台語、客語在學校曾是禁用語言,一旦學童在學校說了威爾斯語,脖子上會被掛上「不准說威爾斯語」的牌子,並且遭受體罰。
「威爾斯語沒落有幾個原因,包含當地煤礦沒落後,本地人口外移工作,英語成為官方正式語言、學校也不教威爾斯語,父母也不傳承給小孩。」瑪莉.豪斯說明。
瑪莉.豪斯指出,轉變的關鍵,和幾波相關立法有關。一九六七年,英國首次立法讓威爾斯人可以在法庭上使用威爾斯語。但是真正的改變,是九三年的關鍵立法《威爾斯語言法案》,明確訂定要將威爾斯語和英語,在威爾斯地區的公部門被平等使用。九七年,威爾斯議會和威爾斯政府成立,在二○一一年,正式給予威爾斯語官方地位,人民獲得使用威爾斯語的權利,並創辦威爾斯語言協會來促進語言復興。
從日常全面滲透
挨家挨戶指導家長雙語教育
在威爾斯語言協會的組成中,包含政策、行銷、教育、補助金等六個部門,從多元面向促進威爾斯語的使用,公部門的雙語軟硬體應用。同時,有別於一般母語運動常把對象集中在長輩,威爾斯語言協會針對兒童、青少年舉辦威爾斯語搖滾樂、電視節目、電影等;也培訓助產士、到府醫護人員,挨家挨戶提供資訊並指導家長使用雙語教育;另外,也培訓幼教老師,從幼兒園時期進行雙語教學
「我們有威爾斯語頻道、廣播電台、報章雜誌,甚至還有威爾斯語的《Minecraft》手機遊戲。」瑪莉.豪斯驕傲表示。威爾斯語和英語擁有同樣地位,從生活面可見一斑,九月時,曾有一位民眾向威爾斯語言協會抗議,表示當地的匯豐銀行不受理他以威爾斯語寫的信,要求以英文重寫,後來事件鬧大,導致匯豐銀行出面道歉。
「火車站的標誌、廣播班次,都會先用威爾斯語講一遍,再來才是英文。」甫自威爾斯第二大城Swansea念完研究所返台的唐瀚宇,印象特別深刻。他表示,除了畢業典禮以雙語進行,在他旅行時,強烈感受到「越往北方走,路上聽到的都是威爾斯語,很少人講英語。」
威爾斯的語言復興運動
威爾斯的語言復興運動,潛心於營造能夠讓人不管面對面、書信往返和上網,都能和英文有同等暢通的溝通管道。(圖片取自Comisiynyddy Gymraeg推特)
承載文化、歷史價值
讓族人覺得「我講母語我驕傲」
雖然他不會講威爾斯語,卻感受到這是一個活著的語言,背後的文化、歷史也都和大眾認知的英國人有別。唐瀚宇舉例,曾在學校看球賽轉播,有一場比賽是威爾斯對上英格蘭,支持者各擁山頭,最後威爾斯打贏了,差點滋生打架情事,「很能感受到威爾斯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國家。」唐瀚宇強調。
威爾斯國土面積占英國不到一成,作為社會的相對少數,卻能使語言「死裡復活」,瑪莉.豪斯分析原因,認為「提升語言的光榮感」,是除了立法手段以外,最重要的因素。
「面對少數語言的保存,不會只有一種答案,最重要的是,來自組織、社區和個人的全面動員,才能找到共同的有別於其他語言的方法。」作為前國際語言協會主席,瑪莉.豪斯期待每個國家都能積極參與在語言保護行列,因為語言不只是用來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該族群專屬的世代文化、歷史,價值極其珍貴-她,用光榮感 救活瀕危的母語 - 今周刊 http://bit.ly/37YoEcm


與國際接軌? 綠委提議廢除ㄅㄆㄇ引熱議 
 分享與國際接軌? 綠委提議廢除ㄅㄆㄇ引熱議到Facebook 分享與國際接軌? 綠委提議廢除ㄅㄆㄇ引熱議到Line 分享與國際接軌? 綠委提議廢除ㄅㄆㄇ引熱議到Google+
2018-03-01 17:5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立委葉宜津日前在民進黨台南市長初選電視政見發表會上說,為了幫助孩子順利和國際接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學ㄅㄆㄇㄈ,把羅馬拼音學好,此話引來網友反對與支持熱議。
 立委葉宜津。(資料照)
立委葉宜津。(資料照)
 葉宜津提倡的廢除注音符號,在網路上引來許多討論。(圖擷自批踢踢)
葉宜津提倡的廢除注音符號,在網路上引來許多討論。(圖擷自批踢踢)
「ㄅㄆㄇㄈ有什麼『路用』?就只是一種注音而已。」葉宜津說,她從擔任立委開始就提倡,義務教育應該要往下延長一年,教育重點應放在與國際接軌。她認為,與國際接軌第一要做的就是丟掉ㄅㄆㄇㄈ,小孩應該改學羅馬拼音,這樣就可以拼出任何語言,「我們孩子不會害怕蝌蚪文,這是跟國際接軌非常重要的一步。」
葉宜津所提倡的廢除注音符號,在網路上引來許多網友討論,許多人直言「台南市長可以左右中央教育嗎?」、「下一篇,繁體字太複雜、改用簡體字幫助幼童成長。」、「廢中文改英文還比較吸引人。」但也有網友認同,「不錯啊,拼音輸入比注音快。」、「注音本來就沒屁用。」


2017-07-19_225015.jpg

以族語書寫公文 蔡總統「原住民轉型正義重要一步」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9日, 2017
A-A+
2017-07-19 13:30聯合報 記者林敬殷╱即時報導
《原住民語言發展法》在5月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原住民16族的族語就是國家語言,並賦予原鄉地區的政府機關、學校及公營事業可選擇使用族語撰寫公文。蔡英文總統今天在臉書展示一份以羅馬拼音撰寫的阿美族全族語公文,她表示,以族語來書寫公文,這是這個國家的第一次,也代表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跨出重要一步
蔡總統說,中央和地方會繼續努力,讓原住民族的多元文化受到更多重視。
以下是蔡總統臉書全文:
這一份阿美族「全族語」公文,是由花蓮縣光復鄉公所發出,用意是通知族人前來領取土地的權利證明書
傳承一種語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使用它。「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 」施行後,原住民16族的族語,都是我們的「國家語言」。因此,原鄉地區的政府機關、學校及公營事業,都可以選擇用當地的族語來書寫公文。現在,包括屏東、花蓮、台東和南投的縣政府或鄉公所,已經開始發出全族語或雙語的公文
以族語來書寫公文,這是這個國家的第一次,也代表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跨出重要一步。中央和地方會繼續努力,讓原住民族的多元文化受到更多重視。

---------------------

羅馬拼音 繁體漢字

推文到plurk
2016-04-16 06:00

◎ 劉天賦
南社張復聚會長說,台商由於從小學ㄅㄆㄇ,導致不會羅馬拼音,使得他們學越南話困難;其實,對於越南、印尼、菲律賓的新住民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擾,因為華語用注音符號教學,他們必須要先學ㄅㄆㄇ,而不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羅馬拼音。
檢視語文發展,台灣其實一直是羅馬拼音(字)與繁體漢字並存的地區。
台灣人使用的最早文字就是羅馬字。一六二七年,荷蘭傳教士教導台南地區平埔族新港社居民書寫族語,史稱「新港文書」一八六五年後,長老教會傳教士馬雅各及馬偕到南北傳教,使用「教會羅馬字」聖經傳教,同一時期也有客語羅馬字聖經出現。
由於台灣後來的統治政權都是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漢字在台灣成為主流文字,注音符號則在一九四五年後才成為華語拼音的工具。在一百年前,華語開始使用ㄅㄆㄇ拼音教學,注音符號對於台灣學習華語有階段性的功能,但是由戰後至今的發展可知,注音符號已造成對台灣本土語言的重大傷害,也對台灣的國際化產生阻礙。
台灣本土十八種語言到了二○○六年,都完成標準化的工作,都使用羅馬字拼寫他們的母語。
所以,羅馬拼音(字)加繁體漢字,是台灣語文的最大公約數。
台灣要保存母語,要走向世界,要推動「新南向政策」,應以教育的方式,逐步地將華語的拼音教學,改用所有台灣語言皆可通用的羅馬拼音系統,讓台灣兒童只要學一套拼音系統,就可以用來書寫他們的母語,並可以同時學得歐美語言的文字符號,也讓台灣前進東協更加快速。
(作者為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

----------------------------------------

鱟魚與紅藜 從「母語教育」到「台灣學教育」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2-11
◎ 張復聚
二○○六年謝長廷市長同意在高雄市實施「本土教育」,一開始是「母語教育」,過不久即調整為「台灣學(Taiwanology)教育」,並通令高市各級學校於圖書館設立「台灣學」專櫃,把台灣學相關圖書資料置於圖書館入門處,方便師生取閱。「台灣學」就是研究一切與台灣相關的學問,包含地理、歷史、動物、食物、文化、語言、宗教、土壤等等。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因認識台灣、愛惜台灣、進而利用台灣資源開創未來。
台灣有甚麼資源可供利用?過去大家甚少研究。例如:類似牛樟芝(又稱台灣紅寶石)的植物有多少?鱟(horseshoe crab)還有何醫學價值(鱟的血液可檢驗醫學注射藥劑是否受細菌污染,極其珍貴;新竹香山地區最近鱟又重新出現了)?又如以前在鄉下,感冒發燒時常挖地下的茅仔根來當退燒藥,其實茅仔根氣味非常適合提煉製作罐裝飲料,如果好好研究加工製造,或可媲美「可口可樂」!
最近,麵包大師吳寶春回頭找到原住民以前的食物「紅藜」,又稱台灣藜麥,經研究發現其富含極佳且全面的營養價值,可代替稻米、麵粉、豆類,故有「穀類的紅寶石」的美名!原住民因為語言流失,原先的食物、藥草等知識也喪失很多,這些可是累積千萬年的智慧結晶。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創產業」,如果欠缺台灣本土文化元素,光用中華文化當素材,產品如何與正牌中國產品競爭?如何有國際吸引力?
參加高雄市母語訪視八年來最大的感想是:差不多所有學校的認知還停留在「母語教育」或「台灣文學」,尚未進入「台灣學教育」。希望民進黨十三縣市長教育單位多加用心,協助「台灣學教育」。
附註:一生推展「教育台灣化」的前台灣南社社長鄭正煜老師,週三在高雄市過世。敬謹用這篇文章來紀念這位「台灣學教育」先驅。
(作者為醫師,台灣南社成員https://zh-tw.facebook.com/pages/%E5%8F%B0%E7%81%A3%E5%8D%97%E7%A4%BE/8

下載下載 (1)phpMIN2Js  

2014-11-06

〔記者王善嬿/嘉市報導〕台灣省政府表揚一○三年績優文史教育人員,嘉義市博愛國小鄭兆祥、育人國小韓滿兩位教師獲獎。鄭兆祥表示,語言只是文化與歷史的載體,重要的是透過學習母語,將在地歷史文化傳承給孩子;韓滿謙虛地說,孩子的成就與進步,也是她的成長,雖辛苦,但甘之如飴。

  • 嘉市育人國小教師韓滿雖已退休,但她透過講課、擔任評審工作,把對台語文的熱情永傳下去。(記者王善嬿攝)

    嘉市育人國小教師韓滿雖已退休,但她透過講課、擔任評審工作,把對台語文的熱情永傳下去。(記者王善嬿攝)

  • 嘉市博愛國小教師鄭兆祥(右)獲獎,與校長周孟志(左)合照。(記者王善嬿攝)

    嘉市博愛國小教師鄭兆祥(右)獲獎,與校長周孟志(左)合照。(記者王善嬿攝)

鄭兆祥十二年前放棄補教事業,投入本土語文教學,運用羅馬拼音讓學生學習讀、寫閩南語,上課時穿插歷史故事、在地文化,孩子對故鄉歷史有深一層認識;他說,有時與由阿公、阿嬤撫養的學童聊天,還因此學會一、二句古典台語,教學相長讓他更有教學動力。

韓滿曾發生父親要她拿「鏟子」,她卻聽成要拿「鉛筆」的糗事,當上老師後,奮發學台語,跟著台語文研究學者蕭藤村學習八年,越學越有興趣,除指導學生參加語文競賽,自己還會研發、設計台語補充教材,其中六篇入選全國國語文競賽的朗讀文章,雖然已於八月一日退休,但她期盼透過繼續講課、擔任評審等,讓台語傳承下去。

台文系教授譴責潘維剛 不識字兼沒衛生

2014-10-24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對於國民黨立委潘維剛日前表示「推行本土語言是傷害民族情感」,成功大學台文系教授蔣為文痛批潘維剛:「不識字兼沒衛生!」他要對潘立委提出嚴厲譴責,因為潘的說法才是製造民族對立。

  • 成功大學台文系教授蔣為文。(資料照,記者張嘉明攝)

    成功大學台文系教授蔣為文。(資料照,記者張嘉明攝)

本土語言未列必修 將強烈抗爭

蔣為文指出,目前國內高中與國中的中文課程,一週平均有五到六節課,反觀本土語言課程「一節也沒有」;過去外來政權欺負台灣人、壓制本土語言,在轉型正義時刻,當然要還給台灣本土語言的教學空間。

他要求,十二年國教總綱要把本土語言列入國中必修課,且每週至少一節本土語言課,否則不排除對教育部強烈抗爭。

參與「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的成大台文研究所學生吳馨如更舉證指出,台灣在二○○九年已經簽署《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此國際公約中直接點出「使用自己的語言」,是少數族群不得被剝奪的權利之一,我國政府當然要履行此公約、推行本土語言。

李筱峰專欄】給潘維剛上台灣史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0-26
◎ 李筱峰
國民黨立委潘維剛日前在立法院說,推動台灣本土語言會傷害「民族感情」!其實,真正會傷害民族感情的,正是她這句話本身。當然,彼民族與我民族所指不同,她講的民族,當然是想像的、虛擬的(或說「後設建構」的)「中華民族」。潘維剛此語不僅「一言見其不智」,正顯現出殖民統治者的語言歧視心態!
回顧台灣史上的外來政權,我們發現來自所謂「中華民族」的殖民統治者的語言政策竟然是最粗暴的!反倒是來自西方的殖民者荷蘭、西班牙,以及來自東洋的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本土語言都有相當的尊重。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進入南台灣,是平埔族西拉雅人的範圍。荷蘭人為傳教方便,傳教士學會我們的西拉雅語,用羅馬字(拉丁字)拼西拉雅語,將《聖經》、〈十戒〉等基督教經典,翻譯成西拉雅語的羅馬拼音文字,盛行於當時的新港社,故有「新港文書」之稱。這種文字使用了長達一百五十年,才被後來從閩南來的漢語族文化侵滅而消失。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殖民統治十六年。傳教士Jatint Esquival在淡水努力學習當地語言,編成《台灣島淡水語辭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此外他又用羅馬拼音字,寫了一本可以用我們的凱達格蘭語讀懂的《台灣島淡水語基督教理》(Doctrina Cristiana en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Hermosa)。一六三五年之後,西班牙勢力進入蘭陽平原,傳教士也以羅馬拼音的噶瑪蘭語撰寫語彙及天主教教義書(詳見方豪,《台灣早期史綱》)。
以上兩個西方外來政權,沒有消滅本地語言,反而替原本沒有文字的南島民族,創造了文字,他們怎麼不擔心「破壞民族感情」?
但是歷經鄭氏東寧政權、滿清帝國統治,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平埔族語文受到漢語族文化的衝擊而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閩南話與客家話成為台灣本地人的母語。只剩高山族語仍未消滅。
到了日本殖民統治,固然以推廣「國語」(即日語)為主要的語言政策,但是日本殖民統治的前半期,仍然尊重台灣本土母語,甚至鼓勵當時來台的警察學習台灣話,以便和台灣民眾溝通,怪不得後來有幾部台語辭典,都是由退休警察編著。台北師範學校的甲科學生(日籍生),都還有「台灣話」課程;而師範學校的乙科學生(台籍生),也設有「漢文」科目,聘請台灣本地的漢學家(如劉克明),以閩南語教學。而在一九三七年以前,台灣的報紙大部分都有「漢文版」與「日文版」對照。即使連官方的報紙,如《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都可以看到漢文版的新聞。
直到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進入「皇民化」時期才開始全面壓制台灣人的本地語言。
相較於上述荷蘭、西班牙、日本等殖民統治者的語言態度,我們發現像潘維剛這種中國人,鴨霸多多!可惡多多!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

不講母語 不講文化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0-25
◎ 溫宗翰
語言表現深層文化內涵,是各族群文化知識記憶傳承的載體,文字無法貫徹表達語言的意義,因此,口述傳統及其使用語言,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早行動的保護項目之一。
台灣長期漠視語言政策,即便二○○五年文資新法落實迄今,也從未有口述傳統及語言保護工作,雖已擬增傳說、神話等內容,卻也只是皮毛。世界非遺在保護口頭傳承方面,除了口頭形式,如傳說、歌謠以外,還包含了語言本身,沒有保護語言,各種文化必然無法延續。
比如歌仔戲若不用台語,便無法表現深刻藝術精髓,即使國家級傳承人廖瓊枝傳教再多藝生,文資工作使她的歌仔戲藝術能長久延續,但只要底下觀眾不懂台語,便無人可細細聆賞。原住民祭典方面亦然,無論賽夏矮靈祭、鄒族戰祭、邵族年祭等各種大小祭儀,只要沒有使用族語,便無法使祭典擁有完整意義的延續,更缺乏文化知識的傳承。再比如,各縣市文資工作已登錄諸多漢人民俗,儀式內容幾乎無法使用國語(中文)去認識,台灣特有的二龍競渡,技法特別,許多技術內容只能用母語理解,不保留語言本身所傳承的知識與文化意義,就無法延續該文化資產完整的精神價值,就會消滅一個文化。
日前,有立委大呼自己的母語是國語,事實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宣稱母語是國語者,大多數是失語者,他們如果沒有自我追尋,早就忘記自己的族群語言根源,也會攪混族群文化內涵。現行國語是被製造的語言,即便是來自中國各個方言區的外省第一代,也是透過學習才懂得所謂的「國語」。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教育政策需要顧慮多元語言傳承,才不會撕裂民族情感。
多元族群文化是無形文化資產設立的核心價值,現階段台灣無形文資工作都還環繞著外在形式,只看重儀式、表演,卻缺乏對文化內蘊與文化環境、文化語境的思考,本土語言列入必修課,可以緩衝各族群語言快速消失的危機,實是無形文資的一帖良藥,文化單位理應聲援。
(作者為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會講母語蓋高尚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0-24
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曾向立法院承諾,把本土語言列為國民中學必修課程,但十二年國教總綱最近並未列入。馬英九政府跳票惹人怨,已經不是新聞,其同黨立委潘維剛前天再加碼,指稱規定孩子學本土母語,「會傷害民族感情」,甚至舉中國「秦朝統一語言、度量衡才增加國力」為例,引發爭議。
維剛的話令人難以苟同。「傷害民族感情」與最近香港「佔中」行動出現的「外國勢力介入」官方言詞,都是中國民族主義者拿來抗拒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與世界潮流的用語;潘維剛所屬的政黨近年與中國共產黨麻吉往來,心態與政治用語乃逐漸接近,「近墨者黑」,指的就是這種耳濡目染的後果。其次,她以「統一語言」為秦代中國國力塗脂抹粉,但秦始皇也焚書坑儒,不知是否也像今日中國箝制言論自由、關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一樣,也可說成國力崛起的主因。況且,秦代以暴政統治,短期之內即告崩解,實不足為訓。
潘維剛最令人反感的,還在於她對母語教育的無知、偏見與敵視。語言是保存並發展人類有形、無形文化遺產最有力的工具。特別是母語,對個人來說,如果母語掌握欠佳,學習別的語言也會有困難。對族群而言,有如三十位大學教授昨天投書本報所強調,母語是「族群的印記與血脈」;母語消失,族群或滅亡、或形同失去靈魂與文化的變形動物。台灣是多種族群的移民社會,維持母語尤其重要;聯合國因此在鼓勵各國推倡母語時宣示,「所有推進母語傳布的行動,不僅有助語言多元與多語言教育,也有利全球人們對語言和文化傳統的充分覺醒,從而在瞭解、寬容和對話的基礎之上,增進人類團結。」
正因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一九九九年採納了「多語教育」(Multilingual Education),亦即在教育中使用至少三種語言︰母語、官方或共同語言、國際語言。台灣在獨尊「國語」、打壓母語、輕忽外語的偏差語言政策之下,不但英、日語等外語程度江河日下,母語明顯式微或竟滅絕,連一般中文水準也今不如昔。有如國人透過現場轉播所見,最近在香港的「雨傘革命」,從特首、市民到青年學生,講廣東話可以不夾雜普通話,對外國記者講英語也流暢無礙。香港有此多語表現,要歸功於採納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廣東話、普通話、英語)政策。台灣人與其臨淵羨魚,不如積極改革語言政策;把母語列為國中必修課程,只是實施UNESCO決議的回歸正軌而已,卻在馬政府食言之後,再遭潘維剛這種人阻撓,令人憤慨。
事實上,潘維剛的國民黨,正是造成今天語言政策偏差的罪魁禍首。戰後移自中國的外來政權,強以行政、教育和媒體手段,污衊、打壓、霸凌各族群語言,獨尊「國語」。講母語遭體罰、罰錢、被迫懺悔等不堪往事,布袋戲說起「國語」,是許多中老年人共同的夢魘。同時,語言也是理解外在世界的途徑,狹隘的語言政策框限了國人對國際大局的視野,以致多少年來,台灣人對自己家園歷史、文化的隔閡無知,對外在變局反應遲鈍,卻獨沽「中國化」一味,造成「本土化」、「國際化」都明顯不足的現況。尤有甚者,這一偏差到今天仍繼續扭曲且障蔽台灣,今年的金鐘獎沒有台語、客語廣播得獎,猶如台灣歌謠在金曲獎、台語電影在金馬獎遭邊緣化,就是顯例;與潘維剛之流在立法院的言行一樣,這些都凸顯了台灣至今在語言文化領域仍未落實轉型正義。
必須強調,多學會一種語言就增加個人一項資產,除了通曉母語以充實人文根基,提升個人競爭力,會講母語蓋高尚,處全球化與網際網路的今日,要跟上時代腳步,特別是年輕世代,多語言能力是必要技能;在中文資訊數量品質都相對落後的情況,通曉英語等文明先進國家至少一種外文更有需要。台灣必須變革,從本土語言到文化教育政策,封閉落伍偏差的現狀都不容持續下去了。

11所大學、30位教授連署呼籲: 台灣各族族語 納入國高中必修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0-23
母語是族群的印記與血脈,母語消失,族群就滅亡
六十幾年前,新的外來政權進入台灣,透過行政與媒體的力量,汙蔑、打壓、霸凌台灣各族群的族語,強迫台灣各族群,接受統治者語言的教育。結果,現今很多三十歲以下的青少年,不會說、或只會使用一些簡單的語詞,甚至聽不懂自己的族語。這包括台灣各原住民族語、客家語以及最大族群的台語。
統計上發現,七年級世代裡,客家人使用客語的只有3%;母語為台語的族群,使用台語的只有18%。當這批世代的年輕人,成為父母後,其後代使用自己的族語,必然更為減少。事實上,這兩種語言的滅絕不需要太久,或許在我們這一代,就可以親眼目睹。有人說:原住民語言,早已在「加護病房」,客家語正在「急診室」,而台語也在「掛號」中,一點都不為過。
台灣各族族語趨向滅亡的原因,是來自於各族母語在家庭中使用的流失,而各族母語在家庭中流失的元兇,是長期汙蔑、霸凌台灣各族族語,而獨尊華語的外來統治政權。當學校、公立機關、各種傳播媒體已經形成單一語言的怪獸以後,妄想單單透過父母在家裡教導孩子使用母語,來保存各族族語的說辭,就像是椽木求魚。
此時,我們很遺憾看到一些御用學者,猶配合統治者演出,繼續蠻橫剝奪台灣各族族語的受教權。要知道,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加強弱勢母語的教育,是文明國家的主流,平等對待各族族語的受教權,是成熟社會,公平正義的選擇與展現。
我們必須拿回台灣各族族語的受教權,我們要求台灣各族的孩子,從小學、國中到高中,都有固定的必修課程,來學習各族的族語。
我們相信,唯有透過學校正規的母語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從母語的學習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族群的歷史與文化,這樣,恢復台灣各族的平等與尊嚴,才能夠踏出第一步,台灣各族的印記,才能夠保留,台灣各族族語的的血脈,才能夠一代又一代,薪火相傳,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建構一個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美麗台灣。
連署人:
王毓正(成大法律系副教授)
石豐宇(成大都計系副教授)
江進福(交大物理所教授 )
何明字(成大工科系副教授)
吳志鏗(台師大歷史系副教授)
吳宗信(交大機械系教授)
吳慶年(成大物理系教授)
呂忠津(清大電機系教授)
呂欽山(成大物理系教授)
李玉華(成大物理系教授)
林明發(成大物理系教授)
洪建中(成大生物資訊所教授)
洪慧念(交大統計所教授)
高文芳(交大物理所教授)
高惠春(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
張國龍(台大物理系教授)
張學謙(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
陳其誠(台大數學系教授)
陳明克(中興大學物理系教授)
陳彥升(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
閔振發(成大物理系教授)
黃文宏(成大物理系教授)
黃正雄(成大物理系教授)
楊維哲(台大數學系教授)
褚德三(交大電物系教授)
鄭靜(成大物理系教授)
盧炎田(成大物理系教授)
賴麗華(高雄第一科大保險系教授)
戴文鋒(台南大學臺灣文化所教授)
蘇旺昌(中正大學物理系教授)
-----------------------------------
潘維剛︰推本土語言 傷害民族感情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0-23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學台語傷感情?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昨上演藍綠民族情結爭辯,國民黨立委潘維剛表示不該為轉型正義而逼學本土母語,「會傷害民族感情」,甚至舉例「秦朝統一語言、度量衡才增加國力」,引發民進黨籍立委紛紛痛斥歧視台灣母語,潘這些話應去中國說,要求將本土語言列必修,捍衛台灣母語。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昨審教育部預算,國民黨立委潘維剛(右二)反對閩南語認證,認為國中小都不要將母語教育列必修,因為母語不等於閩南語,此話一出,引發在場民進黨籍立委不滿。(記者羅沛德攝)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昨審教育部預算,國民黨立委潘維剛(右二)反對閩南語認證,認為國中小都不要將母語教育列必修,因為母語不等於閩南語,此話一出,引發在場民進黨籍立委不滿。(記者羅沛德攝)
立委最後提案將教育部長吳思華的特別費凍結三分之一,要求教育部再針對本土語言進行專案報告。
搬出秦史 潘︰我的母語是國語
教委會昨審議教育部明年度預算,但討論增列閩南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行政規費提案時,立委潘維剛質疑教部政策錯誤,應著重英語提升學生競爭力,她還搬出秦朝歷史,強調統一了語言、度量衡才增強國力,更說:「我的母語是國語!」
綠委不滿︰講台語很LOW嗎?
這些言論引發綠委反彈,民進黨立委何欣純質疑,潘的發言是要讓人感覺「講台語很LOW(低級)嗎」?還用競爭力來諷刺講台語的人沒好素質?教育部應支持多元語言學習,延續母語發展。
但潘維剛仍強調,早期政府高壓,讓閩南語學習被限制,如今若是要彌補早年錯誤政策或求轉型正義,硬要學生學習母語,這樣的出發點不能認同,「此作法會傷害民族感情」!
民進黨立委陳亭妃當場抗議說:「這是歧視!」認為潘的觀念搞錯,本土語言早有定義,是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語,卻長期不受重視,前教長蔣偉寧早已承諾要列國中必修,換部長後卻沒列入十二年國教總綱,政策跳票,她要求「本土語言列必修」!
「沒有一個國家要消滅母語的」
立委鄭麗君說,每人對母語的定義不同,但須受同等重視,「多元語言的能力就是競爭力,沒有一個國家是要消滅母語的!」現在學校不夠重視,若不列必修,學生動機不夠,社會情境也已欠活用,母語瀕臨滅絕。
吳思華承認,本土語言在國中小不夠落實,未來將加強,逐年增加認證師資比率,亦將課程融入文化內涵吸引學習;雖課審委員會決議,國中本土語言不列必修,但將加強推動第三學期(假日、寒暑假)的本土課程。
網友翻出潘維剛曾在立院錯誤發言紀錄,質疑:「會說『8G上網』的立委竟敢說要國際化?」「你的母語是華語,是你家的事,我的母語是台語,台語必修就是傷害民族情感?是傷了那一族的民族情感?中國在對岸哦。過去啦!」

-------------------


----------------------------------------
2014-10-23
◎ 張復聚
昨天中國國民黨立委潘維剛認為如果本土語文列必修,「我們要怎麼走向國際」?
這種言論如果不是無知至極,就是「殖民統治」心態尚未改變,就如馬英九說的「把你們當人看」!
早在一九九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會員大會第十二號決議案中採納了「多語教育」一詞,指的是在教育中使用至少三種語言,即母語、地區或國家的官方語言和一個國際性語言。難道這也是「該修正的錯誤政策」?怪不得連該黨立委也不認同。事實上,國中本土語文列必修,是當時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不分黨派最大的共識,立院公報有案可查。
本土語文為何在學校學習?因為六十年來的「殖民統治」獨尊華語的錯誤政策幾乎消滅了所有的台灣母語!就如潘立委說的,「錯誤的政策必須修正」,畢竟,那是超過八十%的台灣人使用的文化!立委又說她的母語是國語,我們也該有資格說:我們的母語也是國語—台灣的「國語」不該由少數人獨霸,所有台灣人講的話都應該是「國語」!
(作者為台灣南社社長
--------------------------------
UNESCO:享有語言教育是人權
新頭殼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4年6月6日 上午8:55
相關內容
UNESCO:享有語言教育是人權看相片
UNESCO:享有語言教育是人權
新頭殼newtalk2014.06.06 鄭凱榕/綜合報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博科娃5日在中國蘇州舉行的「加強語言能力和21世紀教育」國際大會(又稱世界語言大會)上指出,享有語言教育是人權,包括多語言和母語教學在內的語言教育,可為消除貧困、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實現永久和平奠定基礎。
根據聯合國新聞中心5日報導,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政府共同舉辦的世界語言大會5日在中國蘇州開幕。即將結束訪華之旅的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Irina Georgieva Bokova,1952年7月12日─)出席會議並致開幕詞指出,全世界所有的語言都具有平等相聯的特性,它們不僅是人們觀察世界的眼鏡,也是人們相互理解、進行寫作和表達現實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
  
博科娃強調,語言是一種重要工具,享有語言教育也是一項人權,包括多語言和母語教學在內的語言教育,是消除貧困、推動永續發展和實現永久和平不可或缺的基礎。因此,提倡多語言、方言和母語教育,對於國際社會塑造2015後的全球發展議程至關重要。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文明代代相傳的載具,是打開溝通理解之門的鑰匙,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樞紐,越來越成為促進人類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劉延東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語言文字工作,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促進人際溝通、知識傳播、文化繁榮、對外交流與合作,對現代化建設和社會和諧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
  
根據世界語言大會官方網站指出,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語言能力變得越發重要,已經成為發展的關鍵。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會員大會第12號決議案中採納了「多語教育」一詞,指的是在教育中使用至少3種語言,即母語、地區或國家的官方語言和一個國際性語言。這種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了人類的創造、革新和包容,對語言學習者能真正融入世界、成功就業以及持續地終生學習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界語言大會官網表示,語言文字促進人類交際和資訊共用,並深刻而全面地影響著國家和社會。作為人類的獨有特質,語言能力,無論是口頭的還是非口頭的,是人們表達智慧、拓展視野、獲取知識、參與社會以及與他人交流互動的主要手段。正是依靠語言,人類關於世界的知識才得以繼承和傳播。也正因為如此,語言鞏固了人類社會,創造和傳承了文化特性,也創建了人類文明。
本次大會從3個不同視角討論語言能力:語言能力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語言能力與語言教育創新、語言能力與國際交流合作。
其中與國際交流合作的部分,世界語言大會指出,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是進入一種新的文化的鑰匙,也是存在與認識世界的途徑。它開啟了未來之門,增進了個體和社會間的理解。這一主題將以加強語言教育、提高語言翻譯能力的成功實踐為基礎,探討如何進一步推進有關各方間語言教育國際交流合作。

 --------------------------

大秦王朝立法委員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0-24
◎ 林南興
某國民黨立委反對本土語言納入必修科目,認為要多學英文,而且此舉會「傷害民族情感」云云。
如果一個國家裡大家都會使用多種語言,真的會造成國家分裂嗎?事實上只要看看同時使用德語、法語及羅曼語的瑞士的例子,就可以發現語言並不一定是讓國家意識分裂的主因。反而國外研究調查曾發現,能操多種語言者,老年時患阿茲海默症的比率較低。而在多年的英語及西班牙語教學經驗中,我也發現台語及客家話有許多發音和文法都與歐洲大陸的拉丁語系語言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故,認為教授母語會影響其他外語學習的說法,根本是非專業者的無稽之談。
很難相信在二十一世紀,全世界都努力保護自己的文化資產,以因應全球化的英文文化浪潮衝擊時,在台灣卻動輒有人將「學英文」與「學本土語言」對立,認為學母語就會壓縮學英文的時間,甚至於沒有競爭力,以壓縮母語的學習空間。先不要說這樣井底觀天的想法,如何抹殺了台灣獨特的文化特色與競爭力,也造成了高齡者與年輕世代間的情感斷裂,還有眾多無形文化資產與經驗傳承的失落。請問,這些年來台灣未曾好好教授本土語言,有讓國民的英文水準更好嗎?
我們的英文教育失敗,正如其他科目的教育失敗原因一樣:強調背誦,脫離生活,無法教導學生應用在現實生活中。而教授本土語言,正是讓教育回歸生活重要的一步。正是因為這些本土語言的特色,才使得我們與周遭的國家與文明截然不同,因此對外國人來說更有魅力,更有前來觀光的意願不是嗎?希望台灣未來的每一個人,都能夠精準的使用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語言,利用每個族群留給我們的這些先人智慧,在延續傳統,並創造出更多專屬於台灣的獨有人文景觀。
另外,這位立委舉中國秦朝統一文字的例子來強調統一使用「國語」可以讓國家強大,那請問「強大的」秦朝只撐了幾年?
(作者從事補教業)

----------------------------------------------

自己的語文自己救

字體列印轉寄|facebookshareplurkshare 
2014-10-07
◎ 顏慶祥
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到十二年國教課綱,課程決策者一直都在追求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把學科合成領域,再把各領域節數減少,以為這樣可以降低負擔,再由學校提供多元或特色活動做為學校本位課程。好像是進行了很好的課程改革,造福了莘莘學子,但真正的情境是:社會、藝術人文等領域還是分科教學,且教師超額問題,許多老師還需進行非專長的學科教學;加上各領域設計的學習內容未跟著授課節數而減少,結果是教師都在趕進度,中下程度的學生趕不上,學習節奏緩慢的學生需要補救教學;大多數的學生都在補習,國中生更是三科、五科、週末假日的補習班人生。
五日晚間,本土語文最終仍列為選修的原因,我想也是用本文前言的理由作說詞,然後告訴大眾語言的學習也可以在家庭,生活化的效果更佳;而對於懷抱本土語文有興趣的學生,課綱提供了選修的機會,以此理由也呼應部分團體的殷殷企求。課程決策不是容易的事且必須謹慎,但這些理由都有可議及可解決之處。
十二年國教課綱應趁此機會重新檢視學科內容和授課節數配置的妥適性,再者,決策者的視野與胸懷必然知道目前在全球化衝擊下,國與國的心理邊界已漸趨模糊,因此歐美特別是北歐國家大都透過國家的文化、歷史、語言涵養其學生認識在地族群文學與文化之美,培養國家認同與公民素養。
其實,語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教育最基本目的。台灣面臨的不只是國際的競爭還有兩岸的問題,愈是在地化愈能邁向國際化,因為在地的特色正是其他國家想要欣賞與學習的對象。(作者為教育學者、屏東縣教育處長)

 

--------------------------------------------

2014-12-11

前南社社長 享壽68歲

〔記者李欣芳、王榮祥/綜合報導〕多年來關注台灣本土化運動、這幾年全力推動教育台灣化的前南社社長鄭正煜昨因不敵癌症病魔糾纏辭世,享壽六十八歲。北社社長張葉森昨晚對鄭正煜病逝感到惋惜與不捨,他說,鄭正煜對教育台灣化與台灣母語教育貢獻良多,他將與本土社團研議是否舉辦追思活動,感念鄭正煜對台灣的貢獻。

  • 前南社社長鄭正煜。(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前南社社長鄭正煜。(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患有肝癌、肺癌及骨癌的鄭正煜,多年來他念茲在茲為守護台灣本土語文教育而奮鬥,擔任南社社長時期,鄭正煜即關注台灣本土化、母語教育等問題,卸任後他更組成「教育台灣化聯盟」,親自擔任聯盟社長,力推教育台灣化議題,他今年還曾為了守護本土語文教育,抱病北上召開記者會。

鄭正煜十多年前就得到肝癌,多年來一直與癌症病魔搏鬥,身形消瘦的他,意志力卻相當堅強。也是執業醫師的張葉森說,鄭正煜的肝癌曾經獲得控制,但又復發了好幾次,後來肝癌又轉移到肺癌並且併發骨癌。

張葉森說,鄭正煜曾交代說,他往生後大家要為教育台灣化議題持續努力。

與鄭正煜相識廿年的南社社長張復聚表示,鄭正煜直到病逝前,始終掛念母語教學、本土教育與台灣學的深耕,這是他畢生志向、也是遺願。

張復聚建議民進黨邀執政的十三縣市教育局長組成聯誼會,合力推動本土教育與台灣學,民進黨內更應設置教育部,從教育面著手、深化台灣意識,這也是鄭正煜的願望。

2014-12-10  22:21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多年來關注台灣本土化運動、這幾年並全力推動教育台灣化議題的前南社社長、教育台灣化聯盟社長鄭正煜今晚六點四十分左右,因不敵癌症病魔的糾纏辭世,享壽六十八歲。

  • 多年來關注台灣本土化運動、這幾年並全力推動教育台灣化議題的前南社社長、教育台灣化聯盟社長鄭正煜,今年8月間還出面接受專訪,今晚六點四十分卻傳出不敵癌症病魔糾纏辭世的消息。(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多年來關注台灣本土化運動、這幾年並全力推動教育台灣化議題的前南社社長、教育台灣化聯盟社長鄭正煜,今年8月間還出面接受專訪,今晚六點四十分卻傳出不敵癌症病魔糾纏辭世的消息。(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不敵癌症辭世 享壽68歲

北社社長張葉森說,鄭正煜對教育台灣化與台灣母語教育等問題貢獻良多,對於鄭正煜的過世,他感到非常惋惜與不捨,將與本土社團幹部研議是否舉辦追思活動,感念鄭正煜對台灣的貢獻。

前北社社長陳昭姿也在臉書上表示,2008年就和她站在一起救援陳水扁前總統的鄭正煜老師,無數次陪她去台北看守所探視陳水扁,「我們約好隔著厚玻璃鐵欄杆,一起向陳水扁前總統鞠躬致意。陳總統最初在獄中寫了五十封信,其中有一封寫給鄭老師。鄭老師在國際人權日的今天,下午六點四十分,離開了我們。」

鄭長年關注台灣母語教育等問題

鄭正煜是高雄茄萣人,文大歷史系畢業後回到高雄擔任國中教師,當年卻因為深刻感受到國民黨統治下的教育不斷在排除本土文化,因此從四十歲開始,積極投入本土運動。

----------------------------------

 

 

 

 

 

 

 

看圖說文字!世界第四大語言原來那麼有意思


圖片來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字則是語言的載體,因此若是要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其實從語言跟文字下手,是了解當地最深刻的方式。不過,要學習一個語言絕非易事!世界現存語言大約有 6909 種,只有兩千多種語言有書面文字,每種語言有各自的系統與樣貌,因此要精通多國語言需要大量的努力與天分。


#1 貓 – Qitt



#2 狐狸 – Thaealab

平面設計師兼建築師 Mahmoud El Sayed 憑藉著對於文字遊戲的迷戀,將他所熟悉的阿拉伯語字母,透過圖畫的方式加以改造,變成全世界無論是使用什麼語言的人,都能夠一眼明白字詞含義的俏皮圖文。


#3 無尾熊 – Koala



#4 鯨魚 – Hout

「我將阿拉伯文變形成它們的含義,目前已累積 40 個這樣的字詞了。」他向國外網站 Bored Panda 如此說明,「另外,這些字詞的阿拉伯發音,都被標註在圖片上方了,希望可以幫助你學習新東西!」


#5 長頸鹿 – Zarafa



#6 咖啡 – Qahuwa



#7 狗 – Kalb



#8 鴨子 – Batt



#9 西瓜 – Batikh



#10 堡壘 – Qale’a


其實,阿拉伯字母屬於輔音音素文字,簡而言之,這些文字的形體並不具有含義,只是表達聲音而已,跟我們熟悉的中文字有所不同。所以他的文字添筆只是方便記誦,與實際造字原則沒有關聯,但 Mahmoud El Sayed 想要分享文字之美的心,就跟他的圖畫一樣無法言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