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了老半天,顧客嘴裡還是吐出「這支手機的功能不符合我的需求」「這個款式好像不太適合我」……這樣的話,你會不會心裡一垮,感嘆「唉,又白浪費時間了!」

日本辯論專家太田龍樹在《關鍵一句話,說服所有人》中表示,「人本來就是習慣對事物抱持否定態度的生物。」顧客在面對店員推銷時,通常會保持警戒心,就算已經動了想買的念頭,也會擺出模稜兩可的態度,甚至出言否定,不會全盤接受。

然而,「顧客的反駁,62%是謊言。」太田引用美國傳奇保險業務員法蘭克‧貝特格(Frank Bettger)的話強調,想要成功銷售,就要識破對方的「No」,反過來,用問題引導對方說出真正的需求。

方法1:用「問題」回答「提問」

顧客:「這家店只有賣高級手表嗎?」

面對這種隱約帶有質問性質的問題,如果你回答「是的,高級手表是本店的主力商品」,客人一定轉頭就走。比較恰當的做法是跳過問題,請教對方提出問題的原因,從中了解問題背後的真正想法,再推薦合適的產品。

回答範例:

店員:「請問您想找什麼樣的手表呢?」

顧客:「我想找5萬日圓左右的手表。」

店員:「這裡有幾款符合您的預算的手表,請您挑選看看。」

方法2:重述對方的話,找出問題突破點

顧客:「這個手機的設計沒什麼特色,我不是很有興趣。」

聽到顧客這樣抱怨,如果你就回答「這樣啊」「真是不好意思」,雙方的對話就結束了。其實碰到這種情況,你只要緊接著說出和顧客一樣的話就好,先接受對方的不滿,再用相同的話「反擊提問」,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點。

回答範例:

「原來如此,我知道了。那可以請您說一下,您想要的『設計有特色』的機種大概是什麼樣子嗎?」

「原來如此,我知道了。說到設計有特色的機種,時髦款和流行款最受歡迎,請問您喜歡哪一種呢?」

方法3:將否定質問,轉換成肯定問句

顧客:「我不是不懂你的意思,但那只是理論。而且你知道那要花多少錢嗎?」

如果顧客不僅否決提案,還提出「否定質問」,讓你當場很難回話,太田建議,與其感到難堪氣餒,甚至怒而駁斥對方,雙方陷入爭執,比較好的回應方式是把對方的否定語氣,重新包裝成肯定語句,而且不妨說得抽象一點,讓對方必須進一步解釋自己的想法。

回答範例:

「你的意思是,這個構想要怎麼做才能實現,還有從費用的觀點來看會變成怎樣是嗎?」

(本文取材自《關鍵一句話,說服所有人》,平安叢書出版。整理 / 謝明彧)


《零距離科學》:謊言的本質---《零距離科學》:謊言的本質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tinyurl.com/y3wxz5lm
人類的謊言,不一定像其他生物般和生存與繁衍有關,而是與從人與人的關係開始,到建構整個人類社會的秩序有關。
文: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圖:香港電台
在生物界中,「說謊」,或許用「欺騙」這個詞語更為適合,是很常見的。生物界中的欺騙,都是與生存和繁衍有關,簡單來說,保護色和擬態也算是一種欺騙。例如,竹節蟲和枯葉蝶的外型演化成不起眼的枯枝和枯葉來欺騙捕獵者;花螳螂的外型則演化成和蘭花一樣來欺騙獵物;也有些昆蟲,如香港也常見到,屬於蛇頭蛾屬的皇蛾,除了以翅膀上的一對白色三角形扮成貓頭鷹的眼睛,更在前翅的尖端演化出很像蛇頭側面的圖案,用來嚇走捕獵者。
生物界中最著名的欺騙高手相信就是杜鵑鳥,杜鵑鳥欺騙的對像是蘆葦鶯,杜鵑鳥的蛋跟蘆葦鶯的非常相似,連蘆葦鶯媽媽也分不出來。杜鵑鳥媽媽會踢走蘆葦鶯巢裡其中一隻蛋,再換成自己的,蘆葦鶯媽媽繼續孵蛋,幼鳥孵出來後也照樣餵食。可是,杜鵑鳥幼鳥比蘆葦鶯的體型大很多,更可以長到比蘆葦鶯媽媽大十多倍,蘆葦鶯媽媽為了應付這「不速之客」,對自己的幼鳥的照顧自然減少。最後,杜鵑鳥媽媽以很低的成本就能繁衍後代,而這個欺騙行為也藉著基因傳承下去。
人類只是地球上其中一種生物,但「說謊」這回事在人類之間就複雜得多,也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重要因素。對人類來說,「說謊」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由一、兩歲的孩子會以假哭來吸引成年人的注意,入學後的孩子因害怕被罰而不敢向師長說實話,到成年人間的不忠、欺瞞、造假、陷害。你或許沒注意到的是,人類社會其實不能承受百份百的誠實。
傳說中的測謊機
如何分辨一個人有沒有說謊,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大課題。在約150年前,已有科學家嘗試製造測謊機,他們發現人類在說謊時,會有一些不自覺的生理反應,例如血壓升高,脈搏加快,流更多汗等,於是嘗試製造機器來量度一個人回答問題時這些生理反應的變化,製造了第一代的測謊機。之後一直有不少人嘗試提高測謊機的準確度,以用在商業、法庭、軍事等用途,可是準確度只有50%左右,所以現在我們也沒在法庭上見到測謊機。
Honesty_1
受試者Ruth 是一位牧師,她的生理反應十分平穩,專家認為要分辨她有沒有說謊會是一個挑戰。
現代研究人類說謊行為的科學家,有一套相對嚴謹的方法來分辨受試者有沒有說謊。首先,科學家要知道受試者在說真話和謊言時的生理反應,作為之後分辨受試者說話真假的指標。例如,受試者叫珍妮,科學家就會問:「你叫甚麼名字?」,受試者需要說一句真話一句謊言,即是如「我叫珍妮」和與之相對的「我叫瑪莉」。然後,就是會讓受試者緊張的問題,問題內容會因測試的目的不同而各異,例如,對一個曾因偷竊入獄的人可以問:「你曾經偷竊嗎?」之類。科學家會利用這些基礎數據,來分辨受試者回答其他問題時,有沒有說謊。
由於只靠受試者的生理反應來分辨真假的準確度太低,現代的科學家開始加入其他因素,如受試者回答問題時的身體語言、使用的字詞等,來提高準確度,如果能觀察到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就更準確了。到近幾年,這種綜合式的測謊方法已可把準確度提高到八成。不過,測試的準確度還是會因人而異,一個在職場上遊刃有餘的成年人,自然會比一個在自我價值中掙扎的年輕人,更能保持平穩的情緒,說謊時的生理反應改變也會較少。
Honesty_7
除了生理反應的變化,身體語言的變化也是近代研究人類說謊行為的重要一環。
謊言所需的心智
說謊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需要有一定心智能力的才能做到的行為。一個個體要說謊,就要有能力正確區分「你、我、他」,和各種因果關係。個體需要先有「自己」這個概念,然後就是明白「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不會知道。再來就是能預測「其他人」會對「自己」的言行做出甚麼反應,以此來決定「自己」應該說或做甚麼,來讓「其他人」給「自己」一些本來不會有的好處。最後,當然是判斷「自己」能否承擔後果,及有沒有足夠膽量去做「自己」也認為是「不對」的事情。
說謊的成功率很在乎「自己」和「其他人」之間的各種能力差異,還有究竟是一人行事或多人合謀。當孩子開始長大,從失敗中學習,對「其他人」的了解越來越多,想得到的也越來越多,說謊的成功率和想得到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同理,人的閱歷越多也越難被騙到。所以,大家會常在網絡上看到滿嘴食物的小孩或小狗,對著鏡頭說自己沒偷吃,也會看到衣冠楚楚的成年人,對著大眾表演各種語言藝術,而且永遠有人相信,並堅信自己不會被騙。
謊言的種類
同是謊言,各有前因,人類的謊言可以以動機來簡單分類。第一類,保護自己的謊言:如以吹噓來增加自信,不承認過失來避免責罰等;第二類,保護別人的謊言:如明明看到好朋友考試作弊,卻對老師說沒看到;明明是妹妹打破花瓶,卻告訴媽媽是自己打破等;第三類,為了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利益的謊言:如以真貨的價錢來賣假貨,以賺取更高利潤;第四類,傷害別人的謊言:如明明是自己偷竊,卻冤枉別人;參加選舉時,故意造謠來打擊對手等。
Honesty_6
受試者Ehiz是一位youtuber,他不自覺地習慣了以謊言來保護自己的形象。
當然,不是每個謊言也可以這樣分類,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同一個謊言也可以有不同反應。這類研究在華人社會比較少,相信是和社會價值觀有關。大家想想看,如果有人問他/她看上去像多少歲,你會說實話嗎?在客戶問他/她穿上你工作的店舖賣的衣服好不好看、上司問你和新的下屬合不合得來、老媽問你工作順不順利時,說實話是不是對「自己」最好?如果不是把事實百份百呈現是就是說謊,那麼,化妝、客套話等,究竟是禮貌還是欺騙?如果你知道朋友的另一半出軌,你會主動告訴他/她嗎?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對謊言零容忍不一定是好事。不過,在大是大非的黑白之間,無論是甚麼文化背景,良知也會與謊言對立。
人類的謊言,不一定像其他生物般和生存與繁衍有關,而是與從人與人的關係開始,到建構整個人類社會的秩序有關。文化和背景的差異可能會左右每個人對謊言的價值觀與反應,但筆者相信,有一種普世價值叫良知。
《零距離科學》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9時30分在港台電視31及31A播映。本集於9月20日播出。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節目網站: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sciencewithyo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