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看見台灣 唐獎:已有11國27位得主獲獎
讓世界看見台灣,唐獎教育基金會以高額獎金,迄今吸引了11國27位國際知名學者專家等獲獎。(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讓世界看見台灣 唐獎:已有11國27位得主獲獎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v1Y75
2022/04/26 19:31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讓世界看見台灣!以提供每個獎項5000萬元高額獎金知名,唐獎教育基金會今年成立10週年,已有來自11個國家、27位得主獲獎,基金會今預告,第5屆唐獎得主名單將於6月18日至21日揭曉。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說明,唐獎是華人對世界的回饋,也讓台灣被世界看見,10年來,基金會邀請唐獎得主赴世界各重要學術場合、頂尖評委們與國際重量級學者或諾貝爾獎得主抵台交流,帶動研究發展,也是將台灣介紹給國際的最好模式。
陳振川表示,有2屆唐獎「生技醫藥獎」4位得主,於得獎4年後再獲諾貝爾獎肯定,唐獎也是世界學術大獎中,首個採提撥部分獎金 (新台幣1000萬元)贊助得主教育研究計畫,目前共有25個研究補助計畫等,因此受到國際肯定。
陳振川說,不同於許多國際獎項範圍較單一,且偏重科技及基礎科學,唐獎兼顧科技與人文,並重視社會科學,而「永續發展」、「漢學」與「法治」更是世界上該領域的最大獎。
27位唐獎得主(含3個NPO)來自美、英、日、法、挪威、加拿大、澳洲、南非、孟加拉、哥倫比亞及黎巴嫩等11個國家,年齡最長為第2屆漢學獎得主狄培理(97歲)、年紀最輕為第2屆生技醫藥獎得主張峰(34歲);5位女性得主分別為第1屆永續發展獎得主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第4屆永續發展獎得主珍古德、第2屆生技醫藥獎得主珍妮佛‧道納與伊曼紐‧夏彭提耶及第2屆法治獎得主路易絲‧阿爾布爾。
讓世界看見台灣 唐獎:已有11國27位得主獲獎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v1Y75


【台版諾貝爾退光環】中研院拒沾唐獎 尹衍樑回應了

direct (61)  
www.mirrormedia.mg查看原始檔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針對中研院拒沾唐獎一事,透過友人表示心情未受影響,仍將透過唐獎勉勵全世界有創新實質貢獻和影響力的成就者。
鏡週刊報導中研院新任院長廖俊智上台後,今年下重手切割不再負責唐獎評選。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晚間透過友人回應,心情未受中研院工程院士一事有所影響,浩鼎持股也很穩定,中國大潤發出售也非經營不善,成立唐獎也非想打通學術與中國關係。
尹衍樑透過友人表示,心情未受中研院院士一事有所影響,成就早已獲得世界肯定,包括2004年獲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士資格、2008年獲俄羅斯國際工程學院院士資格及最高榮譽之「工程之光榮譽勛章」、2010年獲國際土木專業領域最具代表性組織「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頒發產業研發成就獎。
尹衍樑友人代為澄清,浩鼎股票依舊維持穩定,沒有要出售浩鼎股票,因此沒有獲利多寡的問題,更不會造成經濟上的困頓與危機;尹衍樑友人進一步強調,出售中國大潤發也非經營不善遇到瓶頸,而是公司擴大經營,加入好的策略伙伴,以加強通路與電商的結合創造更高的利益。
最後尹衍樑友人還強調,1989年成立光華教育基金會捐贈獎助金給多所學校,受益的學子超過14萬人,1994年創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並持續捐助各大學,2012年成立唐獎也是要勉勵全世界有創新實質貢獻和影響力的成就者,這些都不是以打通學術界與中國大夢為目的。


 

打破階級與職業掛鉤 他助30萬賤民擺脫挖糞工作
1955年即廢止種姓制度,目前印度約有100萬名拾糞人,其中九成是女性
A-A+
2016-07-28 14:19 聯合晚報 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

 

威爾森。 美聯社
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麥格塞塞獎27日揭曉,六位獲獎人及組織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出身賤民的印度人威爾森(Bezwada Wilson),他推動「清道夫」運動,打破階級與職業掛鉤,協助約30萬印度賤民擺脫手工清理糞便工作。

麥格塞塞基金會在該會網站上說,威爾森得獎理由是「他堅持每個人皆享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過有尊嚴的生活」,該會還說,他領導印度草根運動「清道夫」,協助賤民脫離人工清理糞便這項有損人格尊嚴的勞役工作,展現「高超的技能及道德力量」。

印度早在1955年即廢止種姓制度相關法律,但這項制度根深柢固,至今仍普遍存在社會文化之中。傳統中最底層的賤民階級一直做著社會上最卑微的工作─以雙手撿拾乾式廁所或露天排水溝裡的糞便,裝進桶子裡,再以頭頂著桶,送到糞便處理場。

路透報導,估計目前印度約有100萬名拾糞人,其中九成是女性,這是18萬賤民人家的祖傳行業,他們協助清理全印度超過70萬個公私立乾式廁所。

50歲的威爾森,是印度第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賤民,家族中世代都是拾糞人,他在1995年號召拾糞人及其子女和義工,發起「清道夫」運動,協助約30萬賤民擺脫手工拾糞工作

威爾森在接受路透基金會訪問時說,他的獲獎代表世人認可那些向拾糞工作說不的印度女性。他說:「這是社會底層受到的痛苦折磨,我們的挑戰是推翻這種深受種姓制度支配的態度。」他還說,真正的英雄是自行組織及反抗的女性,她們質疑拾糞工作,了解到沒有人應該生來就被人剝削利用。

今年麥格塞塞獎的其他五個得獎人及組織是:揭發貪腐的菲律賓監察使公署監察專員莫拉萊斯、以藝術力量療癒社會分化的印度藝術家克里西納、印尼慈善組織Dompet Dhuafa、日本義工組織「日本青年海外協力隊」及寮國緊急援助組織「解救永珍」。麥格塞塞基金會將在8月31日頒獎。

------------------------------------------------------

5得主親領獎 首屆「唐獎」風光

2014-09-19

〔記者湯佳玲、王寓中/綜合報導〕追求「東方諾貝爾」美譽的唐獎,昨天舉行首屆頒獎典禮,總統馬英九親自授獎,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大獎項的五位得主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余英時、奧比.薩克思齊聚一堂,每一獎項都獲頒五千萬元獎金。

  • 唐獎頒獎典禮 得主感言摘要

    唐獎頒獎典禮 得主感言摘要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指出,布倫特蘭夫人曾為挪威首任女性總理,人稱「永續發展教母」,她在一九八七年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正式將「永續發展」定義為「一種發展模式,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份報告將永續發展具體形成「二十一世紀議程」行動方案。

生技醫藥獎由艾利森與本庶佑共同獲得。艾利森博士發現了T細胞抑制性受體CTLA-4,可阻斷T細胞抑制訊息,活化殺死癌細胞反應,研發的抗體藥物二○一一年美國食藥局(FDA)已核准上市。

本庶佑博士則是發現T細胞PD-1抑制性受體,數種抗PD-1抗體已獲FDA核准為癌症試驗用新藥,預計明年上市。中研院院士龔行建表示,兩人為癌症免疫療法帶來重大突破,是人類抗癌新希望。

漢學獎余英時著作等身 「士」的典型

漢學獎引言人丁新邦院士表示,余英時作育英才無數,著作總數接近六十部,論文多達四百餘篇,篇篇擲地有聲,是中國傳統以天下為己任的「士」的典型。余英時開玩笑說,引言人把他形容得太好,「是我老朋友的鼓勵,千萬不能當真!」

法治獎得主薩克思穿著曼德拉衫領獎

法治獎得主奧比.薩克思則穿著「曼德拉衫」領獎,薩克思投入反對種族隔離政策運動,被暗殺後倖存,卻捨棄報復,反以「溫柔的復仇」將個人犧牲轉化為促進和解與制定憲法的行動。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蘭斯.李勃曼說,南非能夠發生民主奇蹟,都要歸功薩克思。

唐獎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私人捐助三十億元創設,效法諾貝爾獎,每兩年頒發一屆,委託中研院評選,分為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獎項,各項獎金都為台幣五千萬。

馬英九昨天肯定唐獎延續諾貝爾精神,鼓勵更多有利人類的研究,發揚中華文化,展現台灣價值。

-----------------------------------------------

2014-06-24
◎ 張勳慶
企業家尹衍樑捐資三十億元,成立的「唐獎」,日前陸續由受託評選的台灣中研院公布得獎者名單。而這起單項獎金高達五千萬元的「東方諾貝爾獎」,國內媒體多有報導。不過一個獎項如果要受到國際關注與肯認,成為全球人類文化與文明的光榮紀錄,獎金多寡不一定是唯一考量,而是它能否超越人性自私與貪婪,能否無畏橫逆和壓迫,堅持到底的精神。這就好比前一陣子,知名的世界新聞獎項—普立茲獎,頒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肯定其在美國監聽的稜鏡計畫上,無懼地挑戰世界強權政府的硬頸精神。
那唐獎若也有如此企圖,首先面對的是有無「視權力如無物」的風骨考驗。就以唐獎中的法治獎而論,其主要信念是基於人類和平與人權而設。在此情形下,便得面對若得獎者是劉曉波或天安門母親運動,唐獎是否會無懼母企業—潤泰在中國市場全面遭到打壓或失去的危機而走下去呢?同樣的,若得獎者是和我國有建交或緊密外交關係,但卻受該國政府通緝和曾為政治犯(良心犯)者,唐獎又能抗拒我方與對方政府的施壓嗎?
像這次漢學獎頒給余英時,有些媒體評論和報導,便針對其在面對六四事件上為文。同樣的漢學往後的得獎者,可以預見不脫兩岸三地華人圈,再不然便是在歐美大學教東方文學的漢學老師。那唐獎在頒發時,真能單純只論學術,而不管政治立場?
唐獎真要在人類歷史上發光發熱,那是得有代代相傳的無畏無懼精神,面對權力與利益仍能堅持,這才是尹衍樑捐資三十億元的真正考驗!
(作者任職文化機構,新北市民)
-------------------------------------------
2014-06-24
◎ 劉順明
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六月廿一日社論「孔子學院的代價」(The Pric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指出,美國與中國在教育交流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而這樣的交流即使有學術價值,卻也伴隨風險。主要由中國政府資金挹注的「孔子學院」,更是積極在美國各大學佈點,雖然提供了中文學習及相關文化課程,卻也帶來威脅學術及言論自由的風險,正是「與魔鬼交易」的最佳例證。
該社論指出,上週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強烈呼籲近百所大學重新檢視與中國簽署成立的文化據點,因為有些大學是犧牲學術風骨而與中國成為文化夥伴關係。孔子學院就像是中國政府的左右手,它並不在乎所謂的學術自由。而中國官員也不諱言地表示,孔子學院是國家拓展軟實力的利器,也是中國海外宣傳設置重要的一部分。
對於孔子學院干涉學術自由的實例,包括二○○九年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據稱因孔子學院的反對,取消對西藏達賴喇嘛的邀請,因為中國是北卡羅萊納州主要的貿易夥伴。而孔子學院的教員趙女士亦向人權法庭控訴,孔子學院總部「漢辦」,在要求簽訂的聘用合約上有「不參加法輪功組織」的條款,而她也到北京接受如何在課堂上避免談論敏感議題的訓練。
依據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對「軟實力」的定義,是用吸引力而非用武力或經濟制裁屈服他人,它可以是欣賞價值、效法政策、對於繁榮與開放的追求。而「文化外交」的主要內涵就是「軟實力」的運用,文化外交要成功,政治意涵必須要低,否則跟政府單向宣傳沒兩樣。很明顯,孔子學院並不是在做文化外交,充其量不過是執行中國國家機器意志的工具。
中國擅長用經濟、文化等包裝遂行其政治圖謀,並非新鮮事,如今,美國學界已經發出清楚的訊息,他們擔心與中國毫無警覺地交流,學術自由恐因此被出賣。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就是民主,任何會危及民主價值的交易都該審慎,甚至斷然拒絕。華郵這篇社論,應足以讓台灣學界,甚至全國上下有所警惕才是。
(作者為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公務員)
------------------------------------

經濟學獎是2022年宣布的最後一個諾貝爾獎。醫學、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和平類別的獲獎者已於上周公布。諾貝爾獎傳統上是在12月10日頒發的,這一天是獎項捐贈人和發明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他於1896年去世。今年的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再次獲得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3000歐元;88萬6000美元)的獎金
與其他獎項不同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不直接基於該獎項創始人的意願。它是由瑞典銀行於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設立的,並從1969年開始頒發。諾貝爾2022年經濟學獎 表彰「擠兌」研究 https://bit.ly/3rGcfo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