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七股龍安宮藻井頂心明鏡雲龍

84075752_3052368078128243_5147111785601433600_n (1)


平安米能破金氏世界紀錄?!直擊「米龍」製作 5個籃球場大的「世界最大米龍」,獲得金氏世界紀錄「最大的米粒拼圖」認證。- https://goo.gl/i5yKww
製作「米龍」?黃義智老師說,只要有興工動土、難免傷到龍神地氣,因此建物落成後,便會請來法師舉行「安龍謝土」儀式,引五方五土龍神入宅接續龍脈、鎮煞、驅邪、招財神且保平安 https://youtu.be/9H3ZzoKM0nM

------------------------------

土地公成為墳墓守護神傳說與孟姜女(姜姓)夫韓紀郎相關+土地公, 后土 , 龍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xeKJHL

---------------------

客家稱我是龍神

image0014P1060064P1060510P10200682015-08-17_1650302015-08-17_165051  

---------------------

2015-08-17_164002  

龍神.客家廟--新店安坑潤濟宮
我在潤濟宮前導覽解說
這幢內安坑五庄地方最大的地方公廟
雖然本地區主要住民是漳州籍閩南人
主祀神是不分地域族群的三官大帝
我說:這是一幢客家廟
隨後我帶大家走到廟後方
該廟中軸線正後方有座小廟
神址沒有金身,題曰【龍神】
祂跟閩南人信仰的虎爺不一樣
龍神、門神和灶神都是客家人的家神之一
土地龍神,客家習稱為「龍神」
是一種源自於引用山川風水龍脈
客家人常在廳堂、祖祠祭拜空間下方
設有【龍神】香位
以祈求家族五穀豐登與人丁旺盛

------------------

DSC_08452015-08-17_185614  64520471671  

泰興宮(三山國王廟) - -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 http://goo.gl/FfP5lc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野地旅): 野地旅0659:月恆門與大茅埔[台中東勢] - http://goo.gl/fGdYyJ

------------------------------------

農業時代的風水家神

客家夥房的土地龍神

文‧圖/聞 健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派遣明鄭叛將施琅帶兵攻打臺灣,鄭克塽投降,鄭氏從1661年延祚二十二年的東寧王朝覆亡。

不過,當初清帝國取得臺灣時,並無積極的領土野心,朝廷之中有不少大臣反對將臺灣併入清國版圖,甚至康熙皇帝亦曾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後經施琅上奏〈恭陳臺灣棄留疏〉,情況才改觀,施琅在其奏章中提到:將臺灣併入版圖並不增加中央的財政、兵力負擔,此外臺灣又可作為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屏障。在這樣的前提下,康熙皇帝接受了施琅的建議,在康熙二十三年正式將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編屬福建省轄下的臺灣府。

唐山過臺灣 心肝結歸丸

清初對於臺灣採取的統治政策,基本上多半只在防止臺灣發生動亂,並對臺灣制定了各種嚴厲的禁令與規定,例如頒布限制渡臺禁等。

當時中國的福建省、廣東省人口多耕地少,加上距離臺灣又近,臺灣的天然環境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因此有不少人希望到臺灣來另闢新天地,以偷渡來臺者居多。但是清朝政府對於這兩省的人口移動往外拓殖,卻採取限制及禁止的措施,引發許多弊病且釀成不少悲劇。

來到臺灣的漢人先民冒著千辛萬險渡過黑水溝,心中其實是交雜著期待與惶恐,所以有一句俗話說:「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反應了當時移民者萬般無奈的心情。在渡海過程中,有人遭遇海難溺水,或者抵臺之後水土不服而死亡,到了臺灣之後,或因遭遇原住民族出草、獵頭而喪失生命,繼而隨著閩粵移民陸續來台,又不斷發生族群互相對立的分類械鬥。因此,臺灣又有一句描述移民艱難的俗諺說:「六死、三留、一回」,也就是幾乎不到三之一的先民在臺灣定居生存,其他多數則是死亡。

先民在當時那樣惡劣的環境下求生存,除了團結族親聯合庄頭以期自保之外,就是將身家性命託付給不可知的超自然,包括敬拜祖先、求神敬鬼、信賴風水等等。

福德龍神香位
福德龍神香位的「福與洪範五」「德配達尊三」對聯
客家祭拜「五祀家神」

在農業時代裡,五穀豐登與人丁旺盛是當時時空環境下各族群的共同期望,尤其客家族群的先祖經歷過長期遷徙的患難磨礪,後代子孫乃以聚族而居為其習慣與傳統,並將家族繁衍視為求生存的大事。於是,以公廳為建築主體的客家夥房,不但以祖先崇祀為團結家族之首務,也對「五祀家神」長年不斷其晨昏香火,以祈求家宅平安。

所謂五祀家神,包括門神、戶神、井神、灶神與土地龍神。其中的門神、戶神、井神及灶神的祭祀,亦可見於閩南族群的家宅,然而,土地龍神卻是唯獨僅見於客家夥房內的家神。

土地龍神,客家習稱為「龍神」,是一種源自於引用山川風水龍脈,以期五穀豐登與人丁旺盛的特殊家神。客家興建夥房的基本格局為「背山面水」,也就是以「前水為鏡,後山為屏」作為家宅興旺的佈局象徵,「前水」,即門前之半月池,代表水能招財,「後山」,即家宅後方之屏障靠山,代表家宅之「有後」。

所謂「有後」,一方面代表客家夥房後方必見的以丘陵山坡為靠山,一方面在民間觀點又代表傳宗接代,也就是子孫綿延香火不斷。客家傳統觀念又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換言之,預期家族的人丁旺盛,必求諸於作為靠山的「後山」。

客家傳統觀念,將山岳丘陵之崎嶇迤邐延伸形象,比擬為活力旺盛的龍,故認山岳丘陵自必蘊藏龍脈於其中。古早客家興建的夥房落成時,必將後山的龍脈牽引入家宅後方,並將龍脈安置於化胎,再建立土地龍神香位於阿公婆龕正下方,期望在祖先的庇祐下,家宅人丁自然旺盛,這就是代表子孫綿延香火不斷之「有後」。

民間視為「龍神」的種類

1.墓地的「龍神」:墓地的土地公,通常則以「后土」稱呼。許多墓地左右兩旁都有「龍神」及「后土」香位,據說墓地的龍神是專司守墓的神明,至於墓地的總管─土地公的職責是帶領新的鬼魂去閻羅殿報到,因為他要走遠路,因此他的畫像或雕像常見以立姿為主,而且手上還拿著柺杖。

2.海龍王也稱「龍神」:祭拜龍神的寺廟不多,但常見於靠海鄉鎮,沿海地區的民間對海龍王也稱「龍神」,例如彰化的鹿港,鹿港龍山寺的偏殿有龍神香位,並以紙紮龍頭作為龍神的象徵,每年春節期間,鹿港龍山寺都將龍神奉請至正殿的拜亭,設立香位供信眾膜拜,預祝來年之吉祥如意,長年以來已成為定例。

此外,鹿港的「新祖宮」敕建媽祖廟,自從當地辦理「鹿港慶端陽文化節」以來,該媽祖廟均於文化節期間,敦請工藝家製作紙紮龍神放在正殿的拜亭,以「龍神吐甘霖」為主題,將瓶裝礦泉水請法師誦經加持,代表吉祥如意的祈福涵義,由信眾自由請回「甘霖」享用,也成為對龍神祈福的一種信仰象徵。

海龍王也稱「龍神」的來由,是鹿港地區的現居民眾大多數原籍福建泉州,泉州為歷史上著名的海港,當地靠海吃海的討海人對於簡稱龍神的海龍王十分崇敬,自古即有祭拜龍神的習俗,因為海龍王執掌五湖四海,討海人為求出海滿載而歸,當必祈求龍王賜予保佑風調雨順出海順利,所以龍神在沿海地區也是一種地域性的守護神這種龍神與客家夥房視為家神的土地龍神又有所不同。

3.客家夥房的「龍神」:客家夥房的龍神又稱為土地龍神,為客家建築特有的神明,無論廟宇、住家在神龕下通常設有祭祀土地龍神的香位,因為客家人相信經由「牽龍」儀式將天地山川的靈氣導引前來廟宇、家宅鎮守,可以保佑地方平安及五穀豐登子孫滿堂。尤其客家夥房的龍神涵義是,將龍脈接引進來,安置在神龕正下方,通過正門門檻,直達半月池,形成客家夥房整體的風水中軸線,能夠庇蔭宗族子孫繁盛昌榮。

客家人相信山都有龍脈

客家人自認三代遺民,炎黃子孫,漢族正統,龍的傳人。所以自古對於龍特別的鍾愛,崇拜龍的翻雲覆雨充滿生氣形象。高低起伏連綿不絕的山脈,就像一條大龍奔騰翻越而生氣勃勃,客家人以山為龍的化身,相信山都有龍脈
地龍神是客家夥房裡的傳統家神之ㄧ,象徵夥房的龍脈,關係家族的風水。客家人講究地理風水,希望把房屋建在龍脈上,龍脈之神就是龍神,龍神的神位通常安置在公媽龕的正下方。

「山管人丁,水管財」,每座山都有龍脈,龍脈之神就是龍神,指一個地方靈氣的象徵,也是該座山的山神。

土地龍神是客家特有的風水神明

安龍神的儀式在閩南與客家聚落都有,但事後只有客家族群在祠堂、夥房的祖宗牌位正下方,安置土地龍神香位,並早晚上香祭拜,因此,土地龍神是客家夥房的傳統家神

一部分客家廟宇,例如三山國王廟,常見在廟宇主殿或後殿的後方正中間地面,安置土地龍神香位,東勢的泰興宮三山國王廟至今如此。

走進客家夥房的傳統公廳,最醒目的就是按照輩分世代,排列在阿公婆龕的家族祖宗牌位,其次就是位於阿公婆龕正下方的土地龍神香位。土地龍神是安奉於傳統客家公廳的家神,屬於客家族群特有的土地風水神明,客家族群早晚祭拜祖先與神明時,也會一併祭拜土地龍神。

客家夥房祭祀祖先的公廳是整個家族的精神核心,公廳擺設公媽龕的中軸線正下方,在當初新屋落成時,即置有一方凹入的橢圓型或長方形的空間,其中設香爐一座,清茶一杯,並寫上「土地龍神香位」的紅紙貼在牆面。那個位置由於特別低矮,夥房主人每天早晚上香時,必須面對祖先彎腰屈身才能插上馨香一柱,具有恭敬祖先祈求多子多孫之寓意。土地龍神香位的設置,僅見於客家籍傳統民居的公廳,它蘊含著祈求人丁興旺的古早傳統文化。

農業社會需要人力,家家戶戶期望「三多」,除了祈求多福、多壽之外,特別重視多子多孫。「中原士族,三代遺民」的客家族群,自認是龍的傳人,因此,將高低起伏綿延迤邐如龍騰的山岳丘陵視為龍的化身,風水觀裡的「山管人丁」之說由此而起。

同時,由於客家公廳遵循「祖在廳,神在廟」的傳統,公廳只見公媽牌位不設神明,表示祖先祭祀超越神明信仰,及祖先在家族後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因此,客家祈求多子多孫的對象當然是自家的祖先,其公廳將土地龍神安置在公媽龕正下方,既順理成章,也別具內涵。

土地龍神香位
土地龍神又稱福德龍神,是跟土地有關的風水家神
土地龍神又稱福德龍神

因為民間相信每塊土地都有一位掌管龍脈地氣的神明,土地的氣運經過醞釀可以直通公廳祖宗牌位下方的土地龍神,進而庇佑賜福子孫,所以土地龍神又稱福德龍神,先民相信,只要持續祭拜就有助家族人丁興旺及五轂豐收。
因此,祭拜土地龍神不但是希望夥房裡的成員可以開枝散葉繁衍昌盛,也同時在表達對土地滋生萬物的感恩之情。

道教以水剋火的南北座向之術

道教對於結壇、建廟,相信南北座向是最理想的座向,因此,在新廟落成的慶成建醮儀式中,都依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固定以坐北朝南作為安鎮的座向。並將宇宙根據四靈之象區,劃分為四個星宿圖區,有甲乙東方屬木象蒼龍、丙丁南方屬火象朱雀、庚辛西方屬金象白虎、壬癸北方屬水象玄武,各領七星宿。

北方的五行屬水,南方的五行屬火,因此,坐北朝南的座向,有水能剋火的吉祥涵義。

宮殿廟宇皆以木造最忌火災

道教認為傳統宮殿廟宇皆以木造為主要建材,最忌火災,故需水剋制,又因結壇、建廟皆取南北向,根據道家典籍「魯靈光殿賦」記載之「厭火」之術所云,朱雀星象中有「井宿」與水有關,而藻象水藻也比喻為水,井宿與水藻即代表可剋制丙丁南方之火行,故合稱為「藻井」。因為寺廟的主殿通常是香火最集中之處,容易發生火災,有的大型寺廟在三川殿屋頂也安置藻井,以水剋火以保平安,此即寺廟必見藻井的緣故。

廟宇三川及主殿因香火瀰漫必須特別防範火災,故其屋頂常見八卦藻井,俗稱「蜘蛛結網」,藻井的喻意即在以水剋火。

我國民間古代民宅亦皆木造,民間也根據以水剋火的道家之術,延伸用在建築家宅時的座向,故多數取南北座向。

慶成「安龍」「謝土」的來由

寺廟慶成及民間家宅落成皆有俗稱之「謝土」或「安龍」儀式,源自道教醮謝法。

道教正一派「正一醮宅儀」認為,建宅動土時對五方龍神必有諸般「犯觸」,因此在新宅完工「一切釋散」後,需要重新讓五方龍神「五行得所,四王安方,龍神鎮守」,而慎重舉行醮謝法所稱「安龍」,或民間俗稱之「謝土」,是廟宇舉辦慶成醮的關鍵儀式。

送走白虎煞星及火煞才算完美慶成

廟宇舉辦慶成醮須擇吉日安龍謝土,包含安鎮土地龍神及送走白虎煞星及火煞,才算完成慶成。在道教作醮的安龍謝土儀式中,常見以白米堆置成完整的龍身,稱為米龍,並安置在神壇前,是作醮安鎮東南西北中五方龍神的主要象徵。由道士開光象徵五龍旺土、奠定龍神,為了安鎮龍神,道士以桃弓柳箭射向五方代表鎮邪押煞,另在作醮當天的子夜需將白虎煞送出境外,並將火煞遠遠送出,才算完成謝土安龍的完整儀式。

早期民間新屋落成,為了祈求五龍旺土、奠定五方龍神,也仿效前述寺廟謝土安龍的過程,請道士將屋宅所在的五方土地龍神恭請至家宅,並象徵性地安置於屋宅後方的化胎內做為靠山,表示完成謝土安龍的儀式,日後再將龍神請至公廳的祖先牌位正下方,設置土地龍神香位,成為客家夥房獨特的家神信仰。

安龍、謝土有利子孫與家業發展

客家人認為,每一塊土地都有分布於東西南北中「五方」,也就是俗稱土地龍神的神明存在,應予尊重。因為農業時代先民認為,因興建新屋動土一定會驚動五方龍神而有所不敬,新房子在動土建造過程中,難免驚擾土地龍神,故新屋落成後,屋主一定要請道士在新房子舉行「安龍」、「謝土」儀式,向受到驚擾的五方龍神表示感謝,如此才有利於子孫和家業的未來發展,以祈求居家平安,護衛家宅日後的平安順利,這就是客家俗稱的「土地龍神」來源。

民間祭拜道教神明的寺廟,在新建與增建竣工後,也常見「安龍」、「謝土」儀式,用意雷同,有些甚至動員地方信眾共同參與大規模之「作醮」活動,以示對龍神之敬意。

安龍謝土的風水文化

土地龍神是傳統的風水地理之神,凡家宅、寺廟、地域都有龍神的存在,所以在建築物落成都有安龍神的儀式,以祈龍神護衛家宅、地方。

客家夥房舉辦安定龍神儀式的同時,也將請回家宅的龍脈安置為化胎,再將化胎代表的龍脈之氣引入公廳,並安置為土地龍神香位,客家認為夥房公廳裡的土地龍神香位的意義,是將龍脈、龍氣引入公廳與祖先牌位連貫,祈求歷代祖先讓家道興旺五穀豐登子孫繁茂。

客家夥房的土地龍神香位,是經過請龍、牽龍、安龍的傳統過程請入家宅安置的。客家土地龍神的來由,是古早農業時代的客家人興建夥房,除了依習俗先聘請堪輿師看風水選吉地之外,待新居落成後,還要請道士在自家房屋後山丘尋找龍脈,並進行「請龍」、「牽龍」、「安龍」的「安龍謝土」儀式,再將龍神從山裡請到自家,稱為「安龍神」。早期「安龍神」的整個過程繁複慎重,其內涵包括風水、家運及子孫綿延等民間傳統文化,代表客家對於家道興旺人丁旺盛的特意重視。但晚近有關「安龍謝土」的儀式,僅見於寺廟落成或作醮時舉辦,民間家宅已未見此一習俗。
道士於黃道吉日,在新居舉行「安龍神」儀式舉行時,在祭壇前以白米鋪設米龍,作法的道士仿造龍的形狀,將白米堆於地上鋪排成龍的形狀,再以雞蛋當作龍眼以一百零八枚錢幣鋪陳穿插象徵龍鱗,並用象形物品裝飾虛擬龍的其他五官,使米龍五官麟爪俱全,這是「安龍神」儀式的一部分。

是夜由道士往屋後高地丘陵「尋龍脈」「請龍神」,新居業主事先備妥紙紮龍頭龍尾,另以紅絲線代表龍身,由生肖屬龍壯丁在吉時內上山,半途汲取潔淨的山泉水當「龍水」,由道士引領「牽龍」回到新宅廳堂後,在屋後中軸線位置上挖淺坑為「龍井」,將將紙紮的龍頭、龍尾和米龍的五官、龍水放入陶甕內焚化,並置於龍井內覆上泥土,代表安置龍脈。

「尋龍脈」「請龍神」儀式結束後,再將龍脈請入家宅公廳後方的「龍井」內。家宅後方事先用泥土填高成為稍微隆起呈半月形的的土堆,再用鵝卵石在土堆上鋪陳堆砌覆蓋,這便是客家夥房所謂的「化胎」,化胎安置完成後,另在公媽龕的正下方安置土地龍神香位,象徵將化胎的龍脈之氣引入家宅,整個「安龍神」儀式到此完成。

安定五方龍神的儀式
早期新居落成時,必須邀請道士舉行安定五方龍神的儀式
請龍、牽龍與安龍的程序

茲將請龍、牽龍與安龍的過程序列如下:

1.「請龍」

在新居落成的請龍儀式中,準備一條用紙紮成的「紙龍」,但紙龍是象徵性的龍,也就是紙紮龍頭、龍尾,再以兩條紅線代表龍身,由道士事先看好吉日良辰舉行儀式。
祭拜儀式開始後,在道士的帶領下,家族裡的男丁肩挑祭品,再由生肖屬龍的男丁捧著「紙龍」,前往山上的龍脈「請龍」。

同時,另一組道士在公廳神桌前的地面,以白米鋪陳裝飾成「米龍」。安置「米龍」的目的,在「安置青龍神,驅除白虎煞」,並安定東、西、南、北、中之五方龍神,有為家宅吸納龍脈之氣祈求趨吉避凶的涵義,米龍必須有五官,分別是以鴨蛋代表眼睛,碗象徵龍嘴,將拜拜用的香彎曲做成龍鬚,還插入兩根湯匙當作龍耳,再用108枚錢幣散佈龍身擬化為龍鱗等,代表五官俱全,「生氣勃勃,活龍活現」。安置「米龍」的儀式,不僅出現在農業時代的新居落成,也成為寺廟「慶成」「祈安」與地方舉辦醮典的儀式中。

2.「牽龍」

夥房落成後,道士會把家族中屬龍的男丁,由道士帶領到屋後的山區丘陵尋龍脈。作一隻紙龍頭,龍身用兩條紅線,牽著這條紙龍跟著道士到山上找龍脈請龍神,找到龍脈之後,前往山上的男丁到達龍脈,經過道士的祭拜儀式,請龍神幻化到紙龍上,然後眾人牽著象徵的紙龍,恭敬謹慎地將龍神請回家中。

道士會在現場作法,請龍附身在紙龍頭上,完成請龍儀式,所有家族屬龍男丁,牽著紅絲線,把龍神請到新居。

3.「安龍」

在請龍的過程中,在新居等待的客家人就會用米製作成一條龍,龍頭用象徵吉祥的水果或是物品來裝飾,然後在外面請龍的男丁將紙龍牽回來。儀式的最後,經由道士作法要將整條紙龍與米龍的五官火化,再將火化後的灰燼,一起放置於陶罐中,在屋後中軸線的化胎上挖出一個淺洞,稱為「龍井」,再將陶罐埋入化胎的龍井內,完成化胎的安置。它是房子的靠背,在風水上有安穩屋宅的功能,同時也代表傳宗接代「有後」,祈福後代萬世昌隆。

至此,公廳祖宗牌位正下方即可安置以紅紙書寫的「土地龍神香位」,表示與自屋後龍脈請回的龍神一脈相承、聲氣相通,而獲得多子多孫的庇祐。

只有客家拜土地龍神

完成安龍謝土儀式後,在祖宗牌位中軸線下方設置土地〈福德〉龍神神位,每日上香敬茶供奉。舊時閩南與客家新居落成慶典皆有安龍謝土迎請龍神安置龍脈的民俗儀式,以求人丁興旺家宅平安,祖宗牌位神桌下方的龍神香位,常見橫批「福德無疆」,及上下聯「金枝初發葉,銀樹正開花」,是客家廳堂的註冊商標,只有客家公廳可見的獨特族群標誌。

日後屋主每天早晚以馨香、清茶供奉土地龍神,使龍神精氣神充沛旺盛活力,賜福家族多子多孫,並使土地滋生萬物五穀豐登。然後,整個龍神的神位就移至廳下祖宗牌位的正下方,而龍神神位的屋後,就是化胎的位置,這是傳統客家夥房安排土地龍神香位的過程。

但只有客家傳統廳堂設置龍神神位,閩南籍僅設祖先神主牌位及神明,未設龍神香位。龍神安好後,有些客家夥房會在龍井前面放五個石頭,代表木、火、土、金、水五方五土的神位,稱為「五行石」。


這也是土地龍神,形態與眾不同
土地龍神與化胎一脈相承

位於祖宗牌位下方的「土地龍神」,立於化胎與公廳的交會處,小小的香位上通常披覆著三幅「五福紙」或紅布巾,香位前方除了香案外,兩旁上下還配有對聯、橫披,例如「福與土並厚」、「德配地無疆」,或「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等,意味土地龍神會保佑這片土地,讓土地上的辛勤人民可以獲得如黃金與白玉般的作物收成。
從風水觀點而言,祖宗牌位神龕正下方的土地龍神通過正門門檻,與半月池相連,使土地龍神與化胎從後到前一脈相承,形成整體風水中軸線,前後串聯相通象徵保佑全家富貴吉祥。

龍神文化的保存不樂觀

走訪傳統三合院,可以發現屋主是客家籍者為數甚多,可是,隨著都市發展,各地許多老夥房因日漸拆除改建而消失,讓獨具客家風情的客家傳統文化,例如土地龍神、化胎、棟對等等,也面臨斷絕失傳,令人噓咘惋惜。

九二一地震之後數年來,台灣只有極少部分客家傳統三合院重建完工,或僅以新建祠堂代替原來的夥房公廳(夥房的護龍未重建),該等夥房子孫也有人企圖恢復傳統文化諸如土地龍神、化胎、棟對等舊觀,但大部分已無法重現原味,甚至有不少客家後人在重建、新建後,完全以閩南式祭祖型式代替客家公廳的擺設與佈置。 因此,從上述現象來看未來的客家傳統建築文化的保存與流傳,實在很不樂觀。

-------------------------

土地公成為墳墓守護神傳說與孟姜女(姜姓)夫韓紀郎相關+土地公, 后土 , 龍神


相信有看過墳墓的人.都知道.大多數.墓的前方都會有土地公.或.后土守護著.有些墳墓前方.另一邊也會多個.龍神.記的家父.曾.開玩笑的說.土地公多過鬼..有墳墓就有土地公.而有土地公.旁邊卻不一定有墳墓.看來真是一點也不為過.土地公為何會成為墳墓的守護神 呢?

據...相傳.. 秦始皇暴政.徵萬民建築萬里長城.孟姜女之夫韓紀郎受徵.因勞累不幸死於城下.孟姜女尋夫不 遇.哭倒萬里長城.露白骨無數.無法 辨 識出夫骨.荒張無助.又放聲大哭驚動該地.之土地公.土地公受不了孟女哭聲.便化身為一老翁.老翁稱:以妻血滴白骨.若白骨染血必為夫骨.孟姜女滴血尋 找.終得夫骨.該白骨因潤血淚.漸生筋肉.似將生還.此時老翁 深怕該白骨化為妖魔.老翁吆喝孟女:可裝袋背負.孟姜女依其言.遺骨忽復原狀.孟姜女大怒.要老翁為其 夫守墓...此為土地公成為墳墓守護神由來...

這個故事.版本很多.先不管真假或是我瞎扯...最主要的是 .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典故.就是滴血認親.在整骨過程.會以紅硃砂點骨.世實上.紅硃砂是用來代替親人的鮮血.主要意義.是讓先人知道.他並沒被親人 子孫遺棄.

"后土"跟土地公..雖.都同為墳墓之守護神.但兩者並不同神職.來說說后土跟墳墓的典故.(關於后土由來.我較沒研究)....以下這個 版本是我問過.聽過.較合乎情理的一版.(台語版).是由一位.很老的很老的造墓老師傅說的...當時我花了將近一個小時又三十五分.聽他講完.他對世間 的怨嘆.還有他兒子.媳婦.有多麼沒出息..最後才輪到我問他....

傳...明朝年間.某位黃后.簡裝下鄉出巡.當 黃后來到一個小城鎮.黃后的馬車.緩慢的穿過城鎮.剛要出城.此時.傳來了一陣女人的哭聲.黃后好奇的.令.馬車夫.停下...這時婦人見狀.越哭越大 聲.黃后.命下人.喚婦人前來.黃后問: 為何傷心的哭著..婦人.哽咽的說.他丈夫前幾天因病去世...黃后說: 那麼多天了怎不下葬.這時.婦人又放聲大哭..好一會兒.婦人說: 我跟丈夫都是窮人家.我門買不起棺木.又沒土地造墓.只能用草席綑綁.扛到荒山野嶺埋葬.葬在那不用幾天.就會被豺狼.野狗.挖啃.屍骨無存...不像有 錢人都有自己的土地.能為過往親人修墳造墓.......黃后不發一語.用手式命馬夫離去. .. ..過了不久黃后回到宮裡.幾天後.便跟黃帝.道起此事...日後黃帝便下旨.命各地方官.在鄉鎮內.騰出一塊地.讓百姓們來做為埋葬過世之親人..漸漸 的.百姓們知道.是黃后為他門爭取的.後來.百姓們.為了感謝黃后的德政.便在墓旁立個石碑..命名為 : 后土 黃后賜給他們的土地...

以上"后土"這個故事.不管這個故事真假.但這個版本.我覺的蠻合理的....故事嘛.總是要有個邏輯.

關於" 龍神 " 龍神是為.地理.山脈之守護神.不只是墳墓旁才有龍神.廟宇也有.龍神在早期客家的建築物裡.也是個極為重要的.守護神.供奉龍神.是對大地的尊敬吧!

p58  

--------------------------------

「客家人要拜神佛到廟裡去拜,廳下是拜祖宗的,」所以客家的廳下(正廳)是祭祀祖先的祖堂。廳下還有一個客家人的「註冊商標」--土地龍神。龍神的位置在供奉祖宗牌位的桌案下方,兩旁對聯寫著:「福與土並厚」、「德配地無疆」,正中央是「土地龍神香座位」。不同於閩南人只有在房子落成後會舉行祭土地龍神的儀式,客家人則會立香案繼續祭拜,因而,土地龍神便成為客家建築的一大特色。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客家人認為每一塊土地都有土地龍神(土神)存在,一旦動土興工建築屋宅會驚動龍神,所以客家夥房在竣工時,有「安龍謝土」儀式,表示向龍神稟報一切恢復原位並祈禱土地龍神庇佑家宅平安、子孫繁茂。
客家人在安龍謝土時,會請道士舉行「請龍、牽龍、安龍」的隆重儀式,最後在公廳中軸線正後方的化胎象徵性安置龍脈,表示將夥房所在地後方作為「靠山」的高地請來的龍脈地氣引入公廳,與祖先牌位一脈相連以保佑子孫繁衍。因此,客家夥房公廳普遍有在公婆龕中軸線正下方安置土地龍神香位早晚上香的習俗。

-------------------------------------------------


土地龍神
分類:〔建築〕 > 〔傳統建築〕 > 〔漢式建築〕 > 〔廟宇/神祇〕撰稿者: 徐明福 簡介
劉秀美


主司風水龍脈的神祇。源自於巒頭派風水中氣脈觀念,並逐漸轉化成管轄宅第平安,象徵本厝屋或土地源頭的守護神。從字義論,可分為「土地」或「福德土地」,以及「龍神」二部分。土地或福德土地,如同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客家人稱「伯公」)一般,管轄的是特定範圍內的事物,為神格最低的神;「龍神」即風水龍脈擬神化而有的神祇,又稱「福德土地龍神」、「福德龍神」或「土神」。

土地龍神之信仰,並未被賦予明確形象,多半設置於客家族群合院式建築之夥房屋內,但部分閩客交界處之閩南族群亦可能設立。客家族群歷經二至三次移民地區,如南投縣國姓鄉等地,多半仍留存此信仰。

土地龍神設立於「廳下」神龕或神桌之下方,設置方式及形式頗多,如在紅紙上撰寫「土地龍神香座位」,直接貼於牆上,前方再設香座;或在廳下後牆內崁陰刻神位之名。此外,新竹地區之土地龍神後方,即正身(又稱大厝身、本堂)後牆處,部分設有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星石」或「七星石」(五行加上日、月)。

------------------------------------------------


客家人相信山都有龍脈
客家人自認三代遺民,炎黃子孫,漢族正統,龍的傳人。所以自古對於龍特別的鍾愛,崇拜龍的翻雲覆雨充滿生氣形象。高低起伏連綿不絕的山脈,就像一條大龍奔騰翻越而生氣勃勃,客家人以山為龍的化身,相信山都有龍脈。
土地龍神是客家夥房裡的傳統家神之ㄧ,象徵夥房的龍脈,關係家族的風水。客家人講究地理風水,希望把房屋建在龍脈上,龍脈之神就是龍神,龍神的神位通常安置在公媽龕的正下方。
「山管人丁,水管財」,每座山都有龍脈,龍脈之神就是龍神,指一個地方靈氣的象徵,也是該座山的山神。
土地龍神是客家特有的風水神明
安龍神的儀式在閩南與客家聚落都有,但事後只有客家族群在祠堂、夥房的祖宗牌位正下方,安置土地龍神香位,並早晚上香祭拜,因此,土地龍神是客家夥房的傳統家神。
一部分客家廟宇,例如三山國王廟 ,常見在廟宇主殿或後殿的後方正中間地面,安置土地龍神香位,東勢的泰興宮三山國王廟 至今如此。
走進客家夥房的傳統公廳,最醒目的就是按照輩分世代,排列在阿公婆龕的家族祖宗牌位,其次就是位於阿公婆龕正下方的土地龍神香位。土地龍神是安奉於傳統客家公廳的家神,屬於客家族群特有的土地風水神明,客家族群早晚祭拜祖先與神明時,也會一併祭拜土地龍神。
客家夥房祭祀祖先的公廳是整個家族的精神核心,公廳擺設公媽龕的中軸線正下方,在當初新屋落成時,即置有一方凹入的橢圓型或長方形的空間,其中設香爐一座,清茶一杯,並寫上「土地龍神香位」的紅紙貼在牆面。那個位置由於特別低矮,夥房主人每天早晚上香時,必須面對祖先彎腰屈身才能插上馨香一柱,具有恭敬祖先祈求多子多孫之寓意。土地龍神香位的設置,僅見於客家籍傳統民居的公廳,它蘊含著祈求人丁興旺的古早傳統文化。
農業社會需要人力,家家戶戶期望「三多」,除了祈求多福、多壽之外,特別重視多子多孫。「中原士族,三代遺民」的客家族群,自認是龍的傳人,因此,將高低起伏綿延迤邐如龍騰的山岳丘陵視為龍的化身,風水觀裡的「山管人丁」之說由此而起。
同時,由於客家公廳遵循「祖在廳,神在廟」的傳統,公廳只見公媽牌位不設神明,表示祖先祭祀超越神明信仰,及祖先在家族後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因此,客家祈求多子多孫的對象當然是自家的祖先,其公廳將土地龍神安置在公媽龕正下方,既順理成章,也別具內涵。
土地龍神又稱福德龍神,是跟土地有關的風水家神
土地龍神又稱福德龍神
因為民間相信每塊土地都有一位掌管龍脈地氣的神明,土地的氣運經過醞釀可以直通公廳祖宗牌位下方的土地龍神,進而庇佑賜福子孫,所以土地龍神又稱福德龍神,先民相信,只要持續祭拜就有助家族人丁興旺及五轂豐收。
因此,祭拜土地龍神不但是希望夥房裡的成員可以開枝散葉繁衍昌盛,也同時在表達對土地滋生萬物的感恩之情。
道教以水剋火的南北座向之術
道教對於結壇、建廟,相信南北座向是最理想的座向,因此,在新廟落成的慶成建醮儀式中,都依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固定以坐北朝南作為安鎮的座向。並將宇宙根據四靈之象區,劃分為四個星宿圖區,有甲乙東方屬木象蒼龍、丙丁南方屬火象朱雀、庚辛西方屬金象白虎、壬癸北方屬水象玄武,各領七星宿。
北方的五行屬水,南方的五行屬火,因此,坐北朝南的座向,有水能剋火的吉祥涵義。
客家祭拜「五祀家神」
在農業時代裡,五穀豐登與人丁旺盛是當時時空環境下各族群的共同期望,尤其客家族群的先祖經歷過長期遷徙的患難磨礪,後代子孫乃以聚族而居為其習慣與傳統,並將家族繁衍視為求生存的大事。於是,以公廳為建築主體的客家夥房,不但以祖先崇祀為團結家族之首務,也對「五祀家神」長年不斷其晨昏香火,以祈求家宅平安。
所謂五祀家神,包括門神、戶神、井神、灶神與土地龍神。其中的門神、戶神、井神及灶神的祭祀,亦可見於閩南族群的家宅,然而,土地龍神卻是唯獨僅見於客家夥房內的家神。
土地龍神,客家習稱為「龍神」,是一種源自於引用山川風水龍脈,以期五穀豐登與人丁旺盛的特殊家神。客家興建夥房的基本格局為「背山面水」,也就是以「前水為鏡,後山為屏」作為家宅興旺的佈局象徵,「前水」,即門前之半月池,代表水能招財,「後山」,即家宅後方之屏障靠山,代表家宅之「有後」。
所謂「有後」,一方面代表客家夥房後方必見的以丘陵山坡為靠山,一方面在民間觀點又代表傳宗接代,也就是子孫綿延香火不斷。客家傳統觀念又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換言之,預期家族的人丁旺盛,必求諸於作為靠山的「後山」。
客家傳統觀念,將山岳丘陵之崎嶇迤邐延伸形象,比擬為活力旺盛的龍,故認山岳丘陵自必蘊藏龍脈於其中。古早客家興建的夥房落成時,必將後山的龍脈牽引入家宅後方,並將龍脈安置於化胎,再建立土地龍神香位於阿公婆龕正下方,期望在祖先的庇祐下,家宅人丁自然旺盛,這就是代表子孫綿延香火不斷之「有後」。
自家的伯公-土地龍神
土地龍神又稱福德土地龍神,祂是伯公的縮影,
這從龍神的對聯仍與伯公類似便可得知。大多數
的土地龍神,對聯都是「福與土並厚,德配地無
疆」;另外,如「師儉堂」的對聯是「福與山河
重,德同日月長」,這都取自福德正神首字「福」
與德」的嵌字聯。另外較為特別的,是土地龍神的
上方往往會有一幅橫披,如『惠我無疆』、『鍾靈
毓秀』之類,這是一般伯公所沒有的。而土地龍神
屬於宗族的守護神,僅同宗之人才能祭拜,這與一
般伯公接受八方祭祀也大不相同。至於掌管的事物
,則並無不同,不外是祈求收成豐厚與賜福平安。
在土地龍神的後方,有些講究的人家,還開有通往
,還開有通往「化胎」的「龍門」。所謂的「化胎」
,又稱「花台」,指的是祠堂正廳背後隆起的土地。
這隆起的土地又如座椅的靠背,意味著使宗族根基
穩固,同時也如伯公一般,又承受天地之氣,使宗
族風水永久昌盛的意思。
客家建築非常講究倫理,也就是祠堂正廳一定要比
兩側的夥房高。筆者曾經發現,有一戶人家以彩繪
麒麟將土地龍神遮掩起來。經詢問結果,方知是因
為有一房子孫將房子蓋的比祠堂還高,為了怕對祠
堂有不良影響,他們一方面將祖先牌位「陞座」
(遷移祖先牌位,重新安置),一方面請來彩繪麒麟
擋住土地龍神,以免子孫僭越的行為對祖先和龍神
產生不良影響,此亦即「止煞」之意。
「山管人丁、水管財」。山就代表「龍」,比較重風水、慎重的人,在新屋完成進住之前,會在自己房屋座向所屬的山,尋找出龍脈,並請回龍神,這個儀式稱為「牽龍」。將龍神從山裡牽回後,再回到家裡進行「安龍神」的儀式。
牽龍
客家人會在新居落成的牽龍儀式中(圖6),準備一條用紙做成的「紙龍」,祭拜儀式開始後,在道士的帶領下,宗族裡的男丁挑著祭品,由生肖屬龍的男丁捧著「紙龍」,前往山上的龍脈。到達龍脈後,經過簡單隆重的祭拜儀式,龍脈上的龍神就會幻化到「紙龍」上。然後眾人牽著紙龍上的兩條紅繩,小心謹慎地將龍神請回家中祭拜、火化。
安龍
龍井
家神牌-客家人稱祖先神位為家神牌,此過世的親人最終都會上名於家神牌,客家人也認為祖在堂,神在廟,因此正廳內除了土地龍神,只奉祀家神牌。
濃龍肚鍾屋(屋背化胎)-化胎代表化育胎兒,也是安放龍神的所在,祂決定家族人丁興旺與否,因此會將他特別保留,一方面也讓房屋有靠背。
此時還要在正廳的神桌前,放置以百斤白米做成的「米龍」(圖7 )。儀式的最後,將紙龍火化後的灰燼,與米龍的頭部一起放置於泥缽中,再將泥缽埋入屋後化胎的「龍井」中(圖8),如此龍神的安置儀式才算完成。龍神安好後,客家人會在龍井前面放五個石頭,稱為「五行石」。然後,整個龍神的神位就移至廳下「阿公阿婆牌位」的下方,而龍神神位的屋後(圖9),就是化胎的位置,這是客家標準居住空間的安排方式。。

--------------------------------------------


土地龍神是安奉於傳統家宅廳堂供桌下神明牌位,基本上土地龍神屬於客家族群特有的土地風水神明,客家族群早晚祭拜祖先與神明時,也會一併祭拜土地龍神。

每逢新屋落成時,客家人便會在家宅後方舉行「安神謝土」的儀式,儀式舉行時,作法的道士將米堆於地上排成像似龍的形狀,再以雞蛋當作龍眼,以錢幣當作龍身上的鱗片,然後再用紅線將龍神引回家宅。儀式結束後,將紙紮的龍頭、龍尾和龍爪放入陶甕內焚燒,再將陶甕埋入家宅後方的土地內。家宅後方是用土填高稍微隆起的土地,呈半月形的形狀,上頭用鵝卵石堆砌而成,這便是所謂的「化胎」,土地龍神便安置於其中。

從風水概念來說,化胎承受天地之氣、孕育一切事物,是客家傳統家宅最重要的區域,而化胎也有如家宅的靠背般,在風水上象徵安穩。化胎決不容許他人破壞,據說化胎若遭受他人破壞,此家族的家運便會開始走下坡,甚至帶來厄運。因此,化胎平日不輕易讓外人接近,也不容許家中孩童於化胎上玩耍,化胎無疑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神聖空間。

在許多客家地區均可見到安神謝土與化胎的風水文化。化胎除了見於台灣桃園、新竹、苗栗、屏東等客家地區,根據大陸客家文化研究專家房學嘉教授的研究發現,在大陸客家原鄉梅縣也常可見到半月形化胎地理風水。即使無法確認化胎或龍神文化就是屬於客家文化,但從許多的資料來看,可發現化胎與龍神文化出現在許多客家地區,在傳統的客家社會裡,化胎與龍神文化不僅承載客家族群的記憶,它也左右了客家族群與宗族的價值觀。

--------------------------------------------------


客家人傳統所供奉的神祇還有土神、門神、灶神、農神和三界爺:
龍神:客家人講究地理風水,都希望把房屋建在龍脈上,龍脈之神就是龍神。
龍神的神位通常安置在神桌的下方正中。
門神:門神是家的守護神,祭拜門神可以保佑家宅平安。
灶神: 灶神是最先發明熟食之人,在客家廚房裏必定安奉灶君神位,灶君爺是玉皇上帝派駐各家庭的大使,每年要回天庭述職一次,所以民間有送灶君爺和迎灶君爺的習俗。
農神:客家人祭祀農神「五穀爺」,表示重視農業生產。
三界爺:「三界爺」是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的簡稱,奉祀在三元宮 廟內,是客家人最普遍的信仰,全台灣七十九座三官大帝廟,多數分布在客家聚居的村落。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天官指的是堯,地官指的是舜,水官指的是禹,而堯的生日是在農曆一月十五日,俗稱上元節;舜的生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中元節;禹的生日是農曆十月十五日,俗稱下元節。而三官大帝多是台灣先民由原鄉恭請香火或香爐渡海奉祀而建廟,閩南稱為「三界公」;客家稱「三界爺」。三官也有上元、中元、下元之義,上元節迎福、中元節普渡、下元節放水燈,也是為了敬拜這三位賢能的君主,紀念堯、舜、禹能夠將帝位禪讓給賢能的大無私精神。。

-----------------------------------

淺談台灣客家建築
彭武文

【編著按:彭武文先生新竹縣關西鎮人,現任台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音像紀錄學會理事長及偉程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彭先生受聖地牙哥台美基金會的邀請擔任 2004 年聖地牙哥台灣傳統週特別講座『淺談台灣客家建築』主講人。本文係彭先生的演講全文。】

演講大綱:
一、前言
二、南部六堆客家
三、雲林的詔安客
四、東勢山城建圍龍
五、苗栗客家建築新風貌
六、新竹六家的單姓集村
七、新竹、桃園:散村夥房與四生
八、結論

一、 前言:

大約三百多年前,客家人從大陸原鄉移民到了台灣。台灣的客家人,由於祖先不同的祖籍,而有不同腔調的客家話。台灣客家人講的腔調大至上可分為:「四縣」、「海陸」、「饒平」、「大埔」、「詔安」等。目前在台灣,以講「四縣」的客家人最多,如屏東、高雄的美濃、苗栗、桃園、新竹的關西等,我自己就是出生在關西,講「四縣」的客家人;在新竹的竹東、北埔有講「海陸」的客家人;像桃園楊梅就比較特殊,海陸、四縣都會講,當地人稱為「四海話」,滿有趣的;像新竹的六家地區講的是饒平的客家話等;台中東勢講的是「大埔腔」的客家話等等。

客家人,最早期是在台灣的南部地區開發,後來開墾的腳步再慢慢移往台灣北部。所以,我將由南往北,以人文及移民歷史背景的角度,來介紹台灣的客家建築。
二、 南部六堆客家

(一)六堆的形成與集村聚落:

台灣南部地區的客家人(高雄美濃、六龜、甲仙、屏東客家人),大多講「四縣」客家話,祖先來自於大陸廣東的興寧、平遠、五華、蕉嶺等地,我們稱為「四縣」的地區以及梅州(梅縣)。就我所知道的,南部客家人以來自蕉嶺地區的最多。

客家人在台灣南部地區的開發,可以稱為「六堆」(六堆來由:清朝康熙六十年爆發「朱一貴事件」,南部客家人為了對抗朱一貴的部眾,所組成的六個防禦性武力組織,也就是「六個軍隊」的意思。後來「六堆」逐漸演變成區域發展、南部客家人的代名詞。現在高雄、屏東的客家人,都會稱自己為「六堆」地區的客家人)。

清朝時期,來到台灣的客家移民人數較少,他們最早是隨著鄭成功的軍隊在台南登陸,後來因土地的開發有限,被趕到到屏東平原,現在屏東縣的內埔一帶開墾。因來自原住民(排灣族、平埔族)的生存競爭,以及與福佬人處於一種緊張狀態的族群關係,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由不同姓氏的人家,在同一個地方一起開發、生活,集合興建屋舍,各戶的房屋建成ㄇ字型或口字形。一方面資源共享,一方面求取安全,因此就自然形成「集村」聚落。

(二)中國四縣地區的散村聚落:圍龍屋

若以歷史背景來看,「六堆」客家人在中國大陸的原鄉,並不屬於「集村」的模式。在中國大陸的「四縣」地區,除了市集、交通要道之外,一般村莊是屬於「圍龍屋式」建築。在大陸的鄉下地區,一座又一座的圍龍屋,散佈於廣闊的土地上,並且是呈現「散村」形式的圍龍屋建築。

在大陸廣東省的四縣地區,平原遼闊,需要人開墾耕作,各家族都希望人丁興旺,因此盡量保護家中的「化胎」。化胎是「化育胎兒」的意思,象徵多子多孫。在建築觀念中,化胎是不能隨意讓人破壞的。最早,會做一個矮牆圍起來,保護化胎不會被牛、豬等家畜踩到、破壞。到後來,人丁日漸興旺,原有的房子不夠居住,就往旁邊發展,形成了半圓形的圍屋,我們稱為「圍龍屋」。

圍龍屋是一種精美的建築形式,正廳後方有半圓形的「化胎」,圍繞著正廳與化胎的後方,則建有一圍、二圍、三圍、甚至四圍的半圓形圍龍,這些半圓形圍龍和屋前方的半月型水池,結合起來就成為一個完美的圓形。

從大陸的圍龍屋從上方俯瞰,還會發現建築呈現一個「日」字型。日字形的圍龍屋,有兩個天井,分成下堂、中堂、上堂,在上堂裡,放置有祖先牌位(阿公阿婆牌),在建築物的最後面,還有一個隆起的小坵,我們稱之為化胎(花台),以風水的角度來說,象徵著綿延不絕的意思。化胎也是客家人安「龍神」的地方。

(三)土地龍神與安龍儀式:

講到客家人的「龍神」,順便介紹一下何謂「龍神」?漢人很重視風水,客家人也不例外。客家人認為,房子在動土建造時,一定會驚擾到風水中的五方(金木水火土「五方」)、五土龍神。因此,新屋在落成時,一定要「安定」受到驚擾到的五方、五土龍神,如此才有利於子孫、家業的發展。

在漢人的風水觀念裡:「山管人丁、水管財」。山,就代表「龍」。比較重風水、慎重的人,會在自己房屋座向所屬的山,尋找出龍脈,並請回龍神,這個儀式稱為「牽龍」。將龍神從山裡牽回後,再回到家裡進行「安龍神」的儀式。

客家人會在新居落成的牽龍儀式中,準備一條用紙做成的「紙龍」,祭拜儀式開始後,在道士的帶領下,宗族裡的男丁挑著祭品,由生肖屬龍的男丁捧著「紙龍」,前往山上的龍脈。到達龍脈後,經過簡單隆重的祭拜儀式,龍脈上的龍神就會幻化到「紙龍」上。然後眾人牽著紙龍上的兩條紅繩,小心謹慎地將龍神請回家中祭拜、火化。

此外,客家人還會在正廳的神桌前,放置以百斤白米做成的「米龍」。「米龍」是用鴨蛋作眼睛、龍嘴用「碗」、將拜拜用的香彎曲做成龍鬚,還插入兩根湯匙當作龍耳。儀式的最後,將紙龍火畫後的灰燼,與米龍的頭部,一起放置於泥缽中,再將泥缽埋入屋後化胎的「龍井」中,如此龍神的安置儀式才算完成。龍神安好後,客家人會在龍井前面放五個石頭,代表金、木、水、火、土等五方五土的神位,稱為「五行石」。然後,整個龍神的神位就移至廳下「阿公阿婆牌位」的下方,而龍神神位的屋後,就是化胎的位置,這是客家標準居住空間的安排方式。

(四)六堆建築特色簡介:「阿公婆牌位」、「龍神」、「化胎」、「棟對」

在台灣南部的六堆客家建築裡,圍龍屋沒有了,因為土地不夠大。但有幾個基本元素卻是和大陸原鄉一樣的:「阿公婆牌位」、「龍神」、「化胎」等。

六堆客家夥房中的正廳(廳下),是祭祀的空間,阿公阿婆牌位(祖先神位)放置於正聽,有句話說:「神在廟、祖在廳」,也就是神明是供奉在廟裡祭祀,而祖先牌位是放在自家的正廳裡祀奉。所以六堆夥房的正廳不設神像,以祭祖為主。南部客家的龍神設有神龕,小小的神龕被安置在神桌底下,有正式的香案,兩旁還貼上對聯(北部客家的龍神僅設有簡單的香案),客家人早晚將土地龍神與祖先牌位一起敬拜。
在南部傳統的客家建築裡普遍看得到化胎(正廳屋後隆起的小坵),這是南部客家特殊的地方。相較之下,台灣中、北部地區的客家建築裡,較少見到化胎,北部地區甚至只有伯公廟(土地公廟)才見得到,在一般的民宅中較少見到。

此外,南部客家建築還出現了棟梁底下的「棟對」,這在南部客家建築裡也非常興盛。「棟對」分成上、下兩聯,各聯長約二十餘字,書寫在正廳(廳下)兩側的牆面上,內容多為祖先移民遷徙的過程,也有書寫忠、孝、義等祖訓的詞句,主要目的是提醒後世子孫不要背祖、忘祖,這些大都是南部客家建築的重點。(「棟對」在中北部客家地區甚至大陸原鄉,是不曾出現的,唯獨南部客家建築有)

(五)六堆的圍龍屋建築:內埔曾屋

當然,受到了大陸原鄉的影響,以及為了讓建築物具有防禦的功能,南部客家地區也出現了圍龍屋的形式,如屏東內埔的「曾屋」夥房就是一例。因圍龍屋轉彎處施工不易,所以內埔曾屋夥房的圍龍屋在轉彎處接合不太完整,看起來沒有大陸的圍龍屋美觀、整齊。由建築的觀點來說,內埔曾屋的建築技術不純熟,有可能因為當初遷徙移民的客家人,大多是以來台開墾為主,具純熟技巧的建築師傅較少,因此圍龍屋的建造大多是半路出師、仿造原鄉建築為多。與大陸原鄉的圍龍屋相較,內埔曾屋的圍龍屋精神、觀念都有,但要達到原鄉標準的圍龍屋形式卻很困難,因此在建築上出現了接合不完整、一節一節接起來的情形。

(六)美濃:因產業而生的菸樓建築

高雄縣的美濃鎮是客家人的大本營,除了保留許多古樸的客家夥房屋之外,還出現了造型獨特的菸樓建築。日據時代末期,日本人將菸葉種植產業引進美濃,從此寫下美濃一甲子的菸業史。農耕為主的美濃人,除了每年兩季的稻作外,冬天還種植菸葉,於是菸葉的種植,成為許多美濃人共同的記憶。當菸葉收成後,就會開始進行燻菸葉的工作,菸樓就是美濃人早期用來燻乾菸葉的地方。在美濃菸業鼎盛時期,計有千餘座日式風格的「大阪式」菸樓,與恬靜的田園景致相互輝映,造就出美濃小鎮特殊的農村景致。

菸葉的種植、採收相當費工,尤其以菸樓燻乾菸葉的傳統方法,手續更耗工費時。民國六十年以後,政府開始推廣柴油、自動化機器燻菸葉,於是美濃的菸樓建築開始出現被閒置的情況,目前有些菸樓已經凋零頹傾,甚至面臨即將消失的命運,至為可惜。

三、 雲林的詔安客

提起雲林有客家人,不但福佬人感到訝異,就連客家人也感到不可思議。事實上,有一群操著奇怪客家腔調的人們,生活在雲嘉平原已將近有三百年的歷史,並集中在雲林的二崙鄉到崙背鄉之間,他們的祖先是來自大陸詔安的客家人。據說目前在雲林,能操詔安口音的客家人已不到三萬人了。

(一)詔安的圓樓建築

中國的詔安地區,位處於福建省南邊,是客家人與福佬人混合居住的地區。生活方式、居住空間、語言腔調,都與廣東的客家人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在移民到台灣的過程中,詔安客家人選擇同屬漳州府的福佬人為伴,共同入墾雲嘉平原。

詔安客在大陸原鄉的建築形式,是屬於圓樓和圍龍屋混合的地區,有的是圓樓、有的是圍龍屋,但以圓樓建築佔大多數。建造圍龍屋,多半是為了風水因素,希望能讓家族裡人丁興旺。至於造圓樓,當然也講究風水,不過與圍龍屋講究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的觀念相較,圓樓講究的是風水中「八卦」的觀念,以及陰陽、日月、方位安排。

圓樓的建造,除了講究「八卦」的風水觀念外,還具備有防禦的功能,這是圓樓很特殊的地方。大陸的圓樓建築頗為壯觀(標準圓樓樓高約四層),但出入僅靠一個大門和若干小門,遇到危急狀況,可將所有的門關上後,易守難攻。圓樓的大門防禦性最強,大門為木製,外表再覆上一層鐵皮,用火都無法燒毀;將大門關閉後,可由牆裡拉出一根很粗的木棍,插入栓孔裡,門的栓孔做得很深,木棍插入後就完全被卡死,無論外頭怎麼衝撞,都無法破門而入,這種做法完全是居於防禦的考量。

在圓樓內部的空間規劃裡,有取水用的井、儲存糧食的穀倉、放柴火的地方、另外還有養牲畜的空間,可以說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空間,全都設想進去了。古時候,若外面情勢緊張,將所有進出的門關閉,可以自給自足三、四個月,不必靠外頭接濟。

(二)雲林詔安客:捨圓樓、成集村、練武保庄

建築具防禦風格的詔安客,移民到了台灣雲林後,根據我的觀察,並沒有發展成圓樓的建築形式,他們靠什麼來保護自己呢?若以建築的觀點來分析:第一,詔安客來到台灣後建築的技術可能不足。第二,蓋圓樓需用質地特殊的黃泥土,雲林當地的土質可能不適合當圓樓的建材。

在中國原鄉地區,蓋圓樓需要使用質地特殊的黃泥土,將剛挖好的黃泥(我們稱為「生泥」),堆置約三個月、經過特殊的發酵過程後,黃泥便可熟化成了「熟泥」。黃泥變成熟泥以後,還要經過數道攪衝手續,攪衝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潮濕」的方式,水分含量較多;另一種是「半潮濕」的方式,水分較少。攪衝時,先將糯米煮熟至融化,且要不停的攪拌,最後將糯米煮到像「粥」一樣的糊狀液體,再放入黑糖(有錢人會以蜂蜜代替黑糖)、石灰。最後將煮好的液體放入熟泥中,兩者一起攪衝,這樣便大功告成了。

這種費功夫做成的建材,比石頭還堅固耐用,因為不會被風化,也不怕被蟲蛀(因為裡頭含有石灰成分),有些甚至可用上百年。遷移到雲林的詔安客,可能找不到這種建材,所以就蓋不成圓樓了。

詔安客在台灣開發的過程中,因土地有限,各族群、各姓氏的人競爭激烈,因此就各蓋各的房子。在雲林,大部分的房子都是蓋成ㄇ字形,ㄇ字形的房子中間是聽下,同房的人住到旁邊的橫屋裡。當時的雲林地區,同樣的也面臨到了「閩客械鬥」的問題,為了安全,於是大家住在一起,發展成了集村的模式。

入墾雲林的詔安客,面臨到受威脅的生存環境,於是用鄉里組織的方式保衛家園。當時每個庄頭都設有武館,農忙閒暇之時,大家會聚在一起練武,因此有了「西螺七崁」之稱。有名的連續劇「西螺七崁」裡的拳頭師傅阿善師,可是道地的詔安客家人。

四、 東勢山城建圍龍

(一)來自廣東大埔的東勢客家

從雲林往北,就要提到台中東勢的客家人。東勢客家人,祖先多來自大陸廣東省的大埔地區,講著「大埔腔」客家話,在台灣的客家話中,自成一個特殊系統。

中國廣東省大埔地區,位處於圓樓較多的詔安地區附近,與詔安相較,大埔的圍龍屋較多,圓樓較少。大埔客家人移民來到東勢後,沿著大甲溪流域建築山城。在九二一大地震以前,從空中鳥瞰,從台中的石岡開始,一直到東勢地區,可見到許多圍龍屋林立,彷彿成為圍龍屋建築群,可說是台灣圍龍屋最多的地區。

(二)東勢開發背景:建築重防禦

其實東勢一開始並不是建造圍龍屋的。東勢最早期是一個產業開發的地區,有極為豐富的林場,為清朝政府提供建造大型船隻、戰船的木料來源。當時的東勢有來自泰雅族等原住民的威脅,族群關係緊張,所以清朝政府派有軍人保護伐木的木匠,讓他們能順著大甲溪進入山裡開發。時至今日,仍可以在東勢地區,看到當時遺留下來的安全保護措施,或者是相關地名。

就以東勢地區的「匠寮巷」來說,原先是一處木匠的落腳之地,為保護這些伐木的工匠,將路設計成寬僅一米半,且呈「丁字形」的小巷道,像迷宮一樣的小巷道,具有「易守難攻」的防禦功能,外人很難進入。(因九二一地震毀損嚴重,現已拆除,非常可惜)

順著大甲溪往上游,東勢地區有叫做「上城」、「下城」、「大茅埔城」的地方。「城」,指的是設有隘門的聚落。以「下城」為例,昔日的「下城」設有「日昇」、「月恆」兩個進出的隘門,隘門由壯丁輪流看守,日出開門讓庄民外出工作,日落時關門上栓,保護庄內的安全。目前東勢僅剩下「月恆」門被保留著,門上還有當時用來射擊的槍孔,可見當時開發的艱辛。

(三)東勢圍龍屋群的出現

到了開發後期,客家人與原住民的族群關係漸趨和緩,東勢開始出現與大陸原鄉類似的「圍龍屋」建築。與大陸原鄉相較,大陸的圍龍屋是屬於開放式的,沒有圍牆,屋前的埤塘(半月池)很大。而東勢地區的圍龍屋基於防禦的考量,是整個圍起來、不僅後面圍,連前面也圍。東勢的圍龍屋建有有圍牆,靠小門出入,埤塘也是小小的(以東勢鎮下城里的圍龍屋為例)。雖然,圍龍的形式不是那麼的完整,在台灣的建築裡也算相當難得的地方,只可惜很多都毀於九二一地震了。

五、 苗栗客家建築新風貌

苗栗縣的客家人,祖先多來自廣東梅縣、蕉嶺等「四縣」地區。苗栗縣境內多山,少有廣闊的平原,除了地勢較平坦的苗栗市是該縣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外,其餘的地方,不是以散村的形式分佈於山林田野間,就是以集村的方式集中在各山谷之中。所以,苗栗當時的生活及交通條件,較其他客家地區孤立。

在1935年(民國24年)發生的大地震,幾乎毀掉苗栗地區的古老建築,也徹底改變了苗栗地區的建築形式。當時台灣受日本統治,於是當地房屋重建時,開始大量使用日本瓦、木料建築、加入日式的建築風格與建材,受日式建築影響至深。不過仍保留了「ㄇ字形」和「口字形」的建築形式,以及客家人「堂號」的傳統元素。

六、 新竹六家的單姓集村

新竹縣是客家人比例相當高的地方,主要是來自廣東陸豐地區的海陸客家人,其中也夾雜一些饒平與四縣的客家人。

在新竹,有個講「饒平」客家話的地方值得一提,那就是新竹的六家地區。現在這個地方因為高鐵經過,變得炙手可熱。六家地區,是新竹境內少有的一個單姓集村。

以六家地區的「林屋」為例,林屋的來台祖,是來自大陸廣東省饒平的林先坤。林先坤在大陸饒平是在圓樓裡成長,當時到新竹地區開墾的客家先民,很少人擁有在圓樓裡生活的經驗。林先坤與來自饒平的族人,來到了新竹的犁頭山下,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開墾,於是便定居下來。

當時六家地區的開發並不容易,一方面要防範來自山中原住民的威脅;另一方面,因六家地區靠近頭前溪,還要嚴防海賊來犯,所以需要具防禦功能的建築。若依照原鄉的生活經驗,以建造圓樓的方式防禦外敵,可能會緩不濟急,因為建造圓樓需耗費數年的時間,而外患卻迫在眉睫。因此大家決定住在一起,把屋舍建好後,先在屋後開鑿溝渠當作「護城河」,房子四周再種上刺竹,並圍上木柵,平時還派人看守站崗,以備不時之需。除此之外,平時還召集庄裡的年輕人練武,組成一支具武力基礎的防衛部隊,變成保庄衛土的組織。因此,用防禦工事及防衛組織,以取代大陸原鄉圓樓所具有防禦功能。

清朝乾隆年間,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從彰化出發,勢如破竹,並攻陷堅若磐石的竹塹城(新竹市)。林爽文軍隊沿路姦淫擄掠、無所不為,開拔到六家地區時,卻遇上了林先坤所設下的防禦工事(刺竹、護城河、木柵),以及當地具武力基礎的防衛部隊,林爽文在此吃了大敗仗,一蹶不振。最後在義民軍與清朝政府的夾擊下,林爽文被捉至北京處決。

七、新竹、桃園:散村夥房與四生

(一)陸豐原鄉的情況:

新竹人的原鄉,除了廣東饒平之外,還有來有來自大陸陸豐地區的客家人。陸豐地區是屬於單姓集村的聚落形式,有共同祖先的人家同住在一起,例如姓彭的,整個聚落都是姓彭的人家,因為住在一起方便互相照顧。單姓集村以祀奉「開基祖」的祖堂為中心,向兩旁慢慢分房。子孫繁衍至五、六代以後,再擇地另蓋一座「公廳」。在大陸的陸豐,平坦的地方全部種稻,為了省土地,他們選擇在山和平地的交界處、無法種稻的地方造屋居住。

(二)桃、竹地區散村的形成:

客家人來到新竹、桃園開發後,因與「福佬人」、「原住民」之間族群關係的衝突較不緊張,而且出了竹塹城到桃園一帶,大多是客家人,因此,客家人和福佬人以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了不少土地。因少了安全上的顧慮,當地人將田開墾出來後,就將房子蓋在那裡,成為田園中獨棟的農家。這種田園中獨棟的農家,不僅構成了北台灣特有的「散村」聚落形式,也表現了一種建築上所謂「四生」的觀念。

(三)傳統夥房的四生觀念:

在北台灣的鄉間,常可見到隱密在綠林之中的紅磚、紅瓦的夥房屋,四周圍繞著田地,尤其在油菜花田盛開的季節裡,彷彿寧靜的人間仙境。許多的老夥房,因族人紛紛外遷而顯得落寞、寂靜。事實上,在這個生態體系中,有田園、菜圃等空間,種植著各式農作物;房屋周圍與田中空隙的地方廣植竹子與樹木,不但可防風,也可當作燃料。飼養的家禽、家畜,除了牛之外,最後都成了人的食物。而人與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成了農作物最天然的堆肥。可以說,這種獨棟的農家,本身就建構成了一個「能量再生」、「能自我維持」的生態體系。

(四)北部客家的外廊式夥房

為了因應冬天又濕又冷的氣候,北部地區的老夥房屋,以廳下為中心,不論增加多少房間,內部都是相通的,即使兄弟分家了,仍可以不出門便可互通有無;不論風雨,小朋友也可在如迷宮般的夥房屋裡玩捉迷藏、玩遊戲。這種內部相通的獨棟夥房,我們稱為「內廊式」夥房。(台灣南北客家相比較,台灣南部的客家夥房是屬於內部不相通的「外廊式」夥房)

北部這種「內廊式」夥房,在中國原鄉地區沒有出現,就建築的角度來看,大概是為了適應氣候所發展出來的。

八、結論

客家人來到台灣後,面臨到了與大陸原鄉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台灣的客家人發展出自己的文化模式。基於歷史發展背景的因素,雖然台灣客家人仍保有部分原鄉的源流,然而大體說來,都已經隨著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因地制宜的因素而改變,因而形成了「台灣客家人」,這也是文化「在地性發展」所不可免的現象,建築上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稱為「台灣的客家建築」。今天我以人文、移民的角度,帶各位認識台灣客家建築,希望能讓大家有新的收穫。

-----------------------------------------

 

客家夥房的「龍神」:客家夥房的龍神,稱為土地龍神,也稱福德龍神;為客家建築特有的神明,客家人相信經由「牽龍」儀式將天地山川的靈氣導引前來廟宇、家宅鎮守,可以保佑地方平安及五穀豐登子孫滿堂。

安龍神的儀式在閩南與客家聚落都有,但只有客家族群在祠堂、夥房的祖宗牌位正下方,或是另立香案安置土地龍神,早晚上香祭拜,因此,土地龍神是客家夥房的傳統家神。


安龍賜福 -- 服務項目 :: 丞皇命學氣數研究中心 - 姓名鑑定 ‧ 命理諮詢 ‧ 開運祈福 ‧ 制煞解厄 - https://goo.gl/JxucE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