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取代庇護工場?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4-10-12
◎ 周怡君
九月二十九日台北市政府勞動局無預警的在市政府網頁上公告,自即日起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設立許可。原因是北市勞動局認為,目前該市設立四十二家庇護工場,仍有十餘名庇護性就業者職缺,因此該市庇護性就業者職缺需求趨平,所以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設立許可。筆者多年來投入台灣庇護工場的研究,對北市政府勞動局該項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的政策,有幾點想對社會大眾說明。
一、庇護工場有「缺額」並不等於「需求趨平」。世界各國的庇護工場的設立目的皆是為了服務中重度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因為他們無法進入一般性競爭就業市場,所以需要一個特殊職場來提供這些障礙者職能強化及就業的服務。台灣庇護工場自二○○七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後,被規劃為僅提供身心障礙者作庇護就業,身心障礙者需要經過「職業輔導評量」(下稱職評)評估適合庇護就業,才算取得進入庇護工場的資格。身心障礙者通過職評,還不代表他們可以進入庇護工場,必須要庇護工場願意收才行。但因為現行庇護工場僅具有就業功能,雖有政府補助,仍須自負盈虧,往往無可避免的會挑選高功能的個案。職評為適合庇護性就業的個案,但庇護工場卻不收,這已經是各縣市身心障礙者職評與職重屢見不鮮的情況,也是造成庇護工場往往有缺額,但是工場外的障礙者卻沒有庇護就業機會的原因。因此,庇護工場有缺額,絕對不代表台北市政府所說的「需求趨平」,反而是因為現在庇護就業的「門檻高」。
二、拉抬社會企業與停止受理成立庇護工場是否有關?庇護工場並非一般職場,為了提供中重度身心障礙者長期就業支持,需要許多人力與物力,政府必然投入較多資源,這是舉世皆然的邏輯。相對於其「史無前例」的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的政策,北市政府勞動局卻積極推動「社會企業」。該局今年二月公告「台北市政府社會企業發展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助辦法」,還在網頁上自稱「全國首推」,看來是相當沾沾自喜;不但如此,還強調這個全國首推的社會企業立法之理念是:對社會企業是協助不是贊助,是輔助不是補助,是輔導不是指導。不知道這樣的強調,究竟是想和什麼樣的政策作區隔?之前,北市勞動局在推動「以社會企業專案服務經營管理之身障大樓」時,也都出現了「全國首創」的字眼。北市勞動局今年十一月也將舉辦社會企業的國際研討會。這種政府勞動部門瘋社會企業的氛圍,的確不是一般政府勞動部門的常態。相對於社會企業的備受北市府寵愛,庇護工場卻因一個與事實和邏輯完全不合的「需求趨平」原因,停止受理申請,這當中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有待社會公評。
三、任意停止法定服務屬於違法違憲。目前庇護工場制度的確有許多待改革之處,但仍是「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法定就業服務之一。台北市政府任意公告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罔顧中重度身心障礙者的職業重建權益,絕對是行政違法,也違反憲法保障的人民工作權。雖然北市勞動局在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設立許可的公告中,又加上「本處認有政策性或迫切性之需要時,得專案公告受理」等字眼,但是庇護工場既是法定服務,根本連停一天都不行。筆者建議監察院應該介入調查該公告產生始末、以及其對身心障礙者庇護就業權益的影響。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促進社會企業發展 切勿揠苗助長

【聯合報╱謝邦俊/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創辦人】
2014.07.28 05:04 am

方興未艾的台灣社會企業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創業家在充滿情懷的投身某項社會改革之初,並未深思定位自己的行為究竟是不是社會企業,甚至可能根本搞不清楚甚麼是社會企業,然而隨著事業體的發展與其努力議題逐漸受到各方的關注與重視,這時在各種場合或各類對話中,就會不斷被指正為是社會企業,於是逐漸反覆被說服,直至有一天若有所悟的隨順眾生接受指教,終於同意或承認自己所努力的就是社會企業。

這個有趣的認祖過程反映了社會企業的多元性與多面向,面對社會上的某種缺陷,或不正義,或長期被忽略的需求,或企圖實現某個社會理想,一些不願僅止於抱怨指責的人,劍及履及身體力行的投入他們所發掘出的社會問題,嘗試用微薄的個體力量,改善這個看似有著千瘡百孔的貧瘠社會。

他們的所作所為,是不是一定符合社會企業的定義或規範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是其起心動念間所希望改革或促成的理想。

他山之石有攻錯之效,歐美國家或亞洲鄰邦推動社會企業已有多年,績效顯著歷歷可數,例如英國的社企多達28萬家,年營業額超過五百億英鎊,占國家GDP1.7%,反觀台灣的社會企業起步脈動不過五、六年,現今仍處於牙牙學語努力學步的階段。

台灣這個時候急著倡議立法或是強制規範定義或橫加認證,猶如新手父母忙著替稚齡幼兒指定婚配一樣操之過急。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學界與社企實務界大多數人都反對在現階段替所謂的「社會企業」設定法律框架,或執著定義出一個斬釘斷鐵的明確規範。

目前政府極為重視社企發展,從中央到地方似乎都將社會企業視為是解決各類社會問題的萬靈丹,因此急著拉拔助長;然而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只會殘害幼小植栽。

其實,政府只要提供一個友善、寬容與鼓勵的生態,能夠真的放下凡事防弊樣樣干涉的負向思維,相信台灣的社會企業一定能在公民意識與基層草根力量的強勁支撐下,為因為政府失能、企業失信、志願失靈的社會窘境找到彌補斷層與對立的新善對策。

【2014/07/28 聯合報
-----------------------------------
人一生做夢超六年 美公佈夢境九個事實
【大紀元2014年07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朱文綜合報導)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夢醒時可能記憶猶新也可能早已忘得一乾二淨。如果夢境很真實又讓你難忘,清清楚楚記得夢裡的人、事、物,這種夢可能有預測未來的作用。最近,美國《醫藥日報》公佈了9個與夢有關的事實。

美國《醫藥日報》公佈的夢的9個事實:
1)一個人一生中,總共花在做夢的時間累計超過6年。
2)在睡夢中最常出現的是「憤怒」和「害怕」的夢境。
3)大多數人每晚平均會做4~7個夢。每個夢持續時間長達5~20分鐘。
4)睡前若吃乳酪就不會做噩夢。那是乳酪中的色氨酸有減輕壓力的作用,讓睡眠更熟而不易做夢。
5)有一種夢是「清醒夢」(做夢者雖在睡眠中卻保持清醒意識)。在夢中可以控制夢境,隨心所欲地在天空自由飛行。
除了上述5個夢的事實,美國《醫藥日報》還公佈其他4項夢的事實:1、動物也會做夢;2、打鼾過程中通常不會做夢;3、醒來後10分鐘,大約90%的夢境會被忘得一乾二淨;4、在我們夢中出現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熟悉的面孔與事情。
其實夢是人們白天情緒的一面鏡子,臨近重大考試的學生會夢見交白卷,那是壓力過大造成的。如果能管理好自己緊張與焦慮的情緒,保持一個平穩的心態,就不易做噩夢。
通過夢境預見未來

此外還有報導稱,除了美夢、噩夢還有一種夢很特別,它有時可以在夢境中預先看到即將發生的景象。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是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瑞士著名的精神科醫師。 他在解夢方面有傑出成就。據他估計,自己一共大約解過8萬個夢。
榮格在二戰前就預先夢到二戰爆發的畫面。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很多歐洲人都夢見戰爭爆發的景象。
但是一些不相信夢可以預測未來的人認為,之所以當時歐洲人會有那樣的夢是受當時國際社會緊張氣氛的影響,是一種集體催眠作用下造成的,並非夢可以預言。
榮格對預言夢的解說是:夢反映了人的潛意識,像是一部用特殊語言寫成的書。按夢境中的時間順序可分成「指向過去的夢」(對過去生活回憶的夢)、「同時不同地的夢」(夢境正好在現實的某一角落正發生著)和「指向未來的夢」(即預言的夢)。榮格認為對於後兩種夢,當今的科學仍無法得到解釋,應該用「現象學」的觀點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排斥「預言的夢」。
預言夢超出現實的範圍,不易被人理解,雖然科學無法證實但卻真實存在。
(責任編輯:李曉清)
--------------------------------
不放藏獨書 誠品:宗教非努力議題
2014年07月28日
【黃馨儀╱台北報導】經貿國是會議第2天登場,誠品創辦人吳清友也親自參加。

強調初心不變
針對與會者質疑誠品近來不擺放西藏獨立等相關書籍,是否跟進軍中國相關?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昨回應:「自1989年創立誠品以來,宗教與政治本來就非誠品要努力議題,因為生命、生活中有更多萬千值得優先觀照,誠品初心25年來不變!」
對於近年來很多年輕人對未來與工作抱持悲觀,吳清友也提出建議,包括跟自己溝通,以及反問自己你是誰、你需要學習什麼,你需要什麼幫助等給年輕人參考。吳清友表示,自己這一代沒有義務需要協助,但現在企業非常樂意出錢、出力,協助下一代的發展。
吳清友說,近年來全球化帶給台灣許多發展新契機,希望大家善用自然、人文、工商與創新資源,「自己的文化自己疼惜」。
---------------------------------
資產泡沫來了 復甦恐脫軌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法新社巴黎27日電】
2014.07.28 02:40 am

近幾周美國股市屢創新高,歐洲房市浮現泡沫生成跡象,都讓經濟學家擔心新一波資產泡沫,將可能讓全球疲弱的復甦脫軌。
彭博資訊
當世界各地努力擺脫一世紀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際,許多經濟學家擔心,新一波資產泡沫將可能讓全球疲弱的復甦脫軌。
他們主張,在利率處於低點之際,投資人支付過高的價格買進報酬較佳的證券,可能創造足以讓市場瓦解的泡沫化環境。

被稱為「各國央行的央行」的國際清算銀行(BIS)上月底曾警告,金融市場已經跑在經濟現實之前,並呼籲各國不要過度舉債,推升支出。

批評人士認為,這是央行的錯誤,許多國家把基準利率維持在低點,為經濟挹注豐沛的流動性,以擊退經濟衰退、刺激成長。

例如,希臘等歐豬國家的債券殖利率重挫,顯示即使這些國家的成長疲軟,但投資人仍不認為有風險。近幾周美國股市屢創新高,道瓊指數首度漲破17,000 點的心理關卡;歐洲股市雖受烏克蘭危機衝擊,漲幅有限,但德國DAX30指數本月曾改寫新高。

資產泡沫的疑慮也擴散到房市,倫敦的物件平均比金融危機前貴20%以上;柏林當局開始擔心資產價格攀高。法國財長薩潘(Michel Sapin)說:「部分房市浮現泡沫生成的跡象。」

雖然歐元區、美國等主要央行官員都出面平撫疑慮,表示沒有看見泡沫,但分析師警告,央行維持寬鬆貨幣的時間過長,正是推升資產價格的原因。

牛津經濟學(Oxford Economics)全球總體投資人關係主管史登說,主要國家央行預期明年下半年升息,屆時可能發現想阻止泡沫生成「已經於事無補」。

【2014/07/2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