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你說的每句話都很重要。不管是在會議中提出的想法,或是私底下發表的言論,你說的話多少都代表了你這個人。有些話一說起來,就是會讓你頓失威嚴或是降低你的專業度。所以,上班時到底有哪些話不能說?

「這合理嗎?」

「在先給自己時間了解之前,問這個問題只會讓主管認為你沒有搞清楚狀況。」職涯專家 Tara Sophia Mohr 說。她也建議除了這樣的問法,你其實可以改問:「你的想法是什麼?」

「這不公平啊!」

說這句話不會改變情況。「不管是不是在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你要做的應該是避免講這句話,讓自己不要變成抱怨的一方,而是積極解決問題的一方。」作家 Darlene Price 在 Forbes 的面談中說。她在其著作《説得好!如何演講和對話才能起到效果》中也有提到。

「我沒時間做。」

「多數情況來看,大家其實都有時間。」 Atle Skalleberg 在 LinkedIn 上的貼文中說。你可能連試著擠出時間都沒有,或是根本忘記你有這件事要做。但無論如何,與其又花時間抱怨,不如就開始安排時間做事吧!

★你想當那一種人?
聰明人懂得用錢滾錢,富有的人更懂得利用前人累積的投資智慧替自己賺更多錢 ...
「我只是⋯⋯。」

「我只是想要看看⋯⋯。」或是「我只是覺得⋯⋯。」這樣的話聽起來無害,但其實只會讓你的重點失焦。
「通常,我們加上『只是』這兩個字是為了緩和說話的語氣。」 Mohr 說。「但或多或少,這會讓說話的人聽起來有點像在抱怨,或是感覺對自己說的話很不確定。」省略這兩個字,說起話來就比較有威嚴。

「但我一個禮拜前就寄 e-mail 了。」

「如果有人沒回信給你,你就要再三確認。」 Skalleberg 說。在溝通上,要當積極的一方,而不是讓對方變成需要負責的人。

「我很討厭⋯⋯。」或「⋯⋯的時候真的超煩。」

職場上不需要任何攻擊,由其是針對特定的人事物。「這讓你顯得幼稚,而且你還需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因為語言是傷人的。」 Price 說。

「那不是我要負責的。」

就算這真的不是你的工作,你還是可以挺身而出,表達自己願意多做點來幫助整個團隊。「整體而言,我們每個人都要負責。」 Skalleberg 說。

「你應該要先⋯⋯的。」

「這些刻意找碴的話只會讓大家開始互相指責。」 Price 說。她建議在同樣的情況,可以使用更正面的方法,像是說:「以後,我會建議我們 ‧‧‧‧‧‧ 比較好。」

★你想當那一種人?
「我可能真的不對,但是⋯⋯。」

Price 把這種說法解釋為「打折扣」。也就是說,在前面加上了「我可能真得不對」這樣的話,只會讓你接下來要說的話顯得不那麼重要。「省去不必要的開場,如此一來才能增強論點的重要性,同時不會降低你的威嚴。」她說。

「抱歉,但是⋯⋯。」

這句話會讓你變得不討喜。「沒有必要因為想發表意見而道歉。」Mohr 說。

「其實⋯⋯。」

「『其實,那個東西就在那。』或是『其實,你可以這樣做。』等等類似這種說法,會增加你和對話者的距離感,因為某程度上,你就是在說明他們錯了。」 Buffer 的主管 Carolyn Kopprasch 說。

(資料來源:B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