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語言復振怎麼做?談台灣「國家語言」的3個問題
作者 許慧如
2022-06-01
【投書】語言復振怎麼做?談台灣「國家語言」的3個問題 | 許慧如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aHxQI1
《國家語言發展法》施行後,對奄奄一息的本土語言,可說是一劑強心針,許多政策的確也動了起來。當然,和英語、華語相比,國家語言還差了一大截。不過,即使不考慮英語和華語,國家語言本身,仍有諸多問題待改善。
首先,是資源分配未反映各個國家語言的現實狀況。
國家語言」是個統稱,裡面至少包含台語、客語、原民語、閩東語(馬祖語)、台灣手語。也就是說,給「國家語言」的資源,必須再分配給這些語言。
這些資源並非平均分配。當然,每個國家語言的發展及保存狀況不同,施以平均分配的齊頭式平等的確容易流於形式。但是,目前的資源分配也並未對應各語言的發展及保存狀況。現在只有客語和原民語有專責機構,且已運作超過20年了。其他語言主要由文化部和教育部負責規劃執行,但是每項規劃,還是要考量已有專責機構的客語和原民語。
其次,是「國家語言」的使用場域(domain)無意間自我限縮了。
大部分國人對「國家語言」這個說法尚不熟悉,在此暫用「本土語言」替代稱之,雖然這種說法較不精確,和「國家語言」的意義也不盡相同。上述的政府責任分工,容易讓本土語言侷限在教育與文化領域。但是,教育和文化,和大部分民眾的生活,還是有點距離。
本土語言進入小學必修課,已超過20年,從今年開始,國、高中也要開始實施。20多年來,相關話題從未停過,但多半不脫「在家學,還是在學校學」這個爭論,無意間將本土語言的使用場域限定在家庭和學校。
語言復振的目標,是語言的正常化。簡單來說就是「什麼場合都能用、什麼話題都能談」。因此,必須讓本土語言從教育、文化,拓展到其他領域與日常生活,讓更多人「有感」。
舉例來說,可製作具有識別功能的標示並提供給願意採用的商家,在門口標示該店可使用的語言(如台語、客語、華語),就像目前許多餐廳提供的食材來源標示一樣。又如,各級公務單位和銀行、大賣場、飯店等大型服務業的第一線服務人員,可配戴服務語言的標示,讓想要使用本土語言的民眾,可以知道哪些人可以提供服務。即使是想要維持華語服務的民眾,也可以繼續使用華語。目前國內就有大型餐廳有類似的作法,但標示的都是外語(如日語、英語、韓語)。
比起教育和文化傳播,日常生活上的語言互動影響範圍更廣,而且使用的多是口語,對於本土語言的復振應可起更快、更廣的效果。畢竟國內中年以上的人口,仍有許多人是本土語言的母語者,只是在長年華語獨霸的環境下,這個語言能力「沉睡」了。
此外,未制定區域通行語,容易造成本土語言之間相互牽制。
台灣語言復振和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同時有好幾種語言需要復振,且狀況各不相同。若每種場合中,每種語言都要一一呈現,再加上早已獨霸的華語以及英語,實務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若未「一視同仁」,又容易有「都是國家語言,為什麼A語有B語沒有」這類厚此薄彼的爭議,造成本土語言之間的對立。
其實,《國家語言發展法》施行細則第8條,已賦予地方政府指定區域通行語的權力,甚至也提供了相關作法。區域通行語的設計必須落實,各本土語言才能擺脫這個相互牽制的困局。然而,區域通行語目前並非強制要求,以至於至今似乎仍無任何區域實施,由此也可看出各級政府對國家語言的態度,仍是相當消極。
行政院日前宣布,將投入5年300億推動國家語言整體發展。在這個關鍵時刻,上述三個關於國家語言的問題,值得政府仔細研究。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投書】語言復振怎麼做?談台灣「國家語言」的3個問題 | 許慧如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aHxQI1


反對漢化 內蒙古掀「拒絕返校」
反對漢化 內蒙古掀「拒絕返校」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lF3o2h
中國政府在內蒙古自治區推動「第二類雙語教育」,引起民眾抗議。圖為一名老婦舉著「五十多年前不讓蒙古人說蒙語,現在又不讓蒙古人學蒙語」的標語,抗議當局迫害蒙古族。(取自網路)
2020-09-02 05:30:00
〔編譯黃靖媗/綜合報導〕中國政府下令內蒙古自治區自九月一日起推動「第二類雙語教育」,讓小學一年級與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開始使用中國統編語文課本上課,且必須以中文授課,此一強迫加速漢化的政策被蒙古族民眾視為「種族滅絕」教育,連日來強烈抗議。中國當局則強力鎮壓,除封鎖微信、逮捕示威者,還強行闖入民眾家中把學生帶去學校,有一名中學生在抗議中跳樓自殺。
當局強力鎮壓 抗議母遭武警毆打 學生跳樓亡
法新社一日報導,指內蒙各地抗議人數已達數萬人,規模罕見。多個地區爆發大規模示威,不僅學生罷課,更有家長、學生和警方對峙。內蒙的蒙古族學生原本直到小學三年級才會開始學習中文,但新政策下不僅小一就開始學習中文,連道德與法治課、歷史課也將在明、後年改用中文課本。雖然內蒙自治區教育當局八月卅一日澄清,蒙古語總授課時數不變,但不為民眾接受。內蒙古人口約四百多萬,蒙古族佔十六%。
老師偕特警 強行把學生帶去學校
九月一日為開學日,許多家長不願小孩接受「種族滅絕」教育,沒有讓小孩按時返校。興安盟和附近通遼市的數間雙語寄宿學校外都有數百名武警鎮守,阻止已到校學生離開。一名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蒙古中學的學生,在聽聞母親在校門外被武警毆打後,跳樓抗議身亡。流亡德國的內蒙古人民黨主席席海明指出,當局脅迫教師與特警一同到民眾家中,強行把學生帶去學校,只要學生返校率達到四十%,就會立刻開始實施「第二類雙語教育」。
蒙古族民眾與學生上街示威,在學校外高唱蒙古語歌曲、呼喊口號,學生罷課跪地請求當局收回教改政策,許多維權運動人士因此被捕或遭到軟禁。通遼市扎魯特旗魯北鎮更於八月卅一日下午開始實施宵禁。微博上解說課綱改革的文章被刪除,當地的民眾也指出,從八月廿八日晚上開始,陸陸續續有數十個微信蒙古語群組被封鎖。當局更於八月卅日大舉清查蒙古文書籍,要求書店、文具店下架印有蒙古文的書籍或文具。
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南蒙古人權信息中心》(SMHRIC)主任恩和巴圖指出,北京當局正複製過去在西藏、新疆的強迫同化作法。他說,過去七十年來,內蒙的蒙古族人渡過種族滅絕、政治迫害、經濟剝削、文化同化、環境破壞等難關,如今蒙古語已是內蒙古最後的象徵。蒙古前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Tsakhiagiin Elbegdorj)也特別錄製影片,聲援內蒙古民眾的抗議。反對漢化 內蒙古掀「拒絕返校」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lF3o2h

2020-09-02_211840


她,用光榮感 救活瀕危的母語 - 今周刊

她,用光榮感 救活瀕危的母語 - 今周刊 http://bit.ly/37YoEcm
英國威爾斯語言協會主席瑪莉.豪斯花了數十年,搶救威爾斯語,讓逐漸衰退的使用人口止跌回升,細究原因,法律工具、媒體傳播和塑造民族光榮感都是要素。她,用光榮感 救活瀕危的母語 - 今周刊 http://bit.ly/37YoEcm
走在英國西南部的威爾斯地區,是英語系國家少見的樣貌。街道上,所有的路名、地標,除了英語,還有一長串難懂的拉丁字母;在不少銀行、醫院,也提供威爾斯語的專業服務;一旦遠離大城市,若你不主動開口用英文問路,耳邊傳來的,全是威爾斯語。這是一場歷經半世紀的運動所帶來的成果,其中,威爾斯語言協會及其主席瑪莉.豪斯(Meri Huws)功不可沒。她12月15日、16日受邀來台擔任「客語及少數族群語言復振國際研討會」的主要講者,《今周刊》專訪瑪莉.豪斯,分享威爾斯經驗。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共有七千多種語言,但消失的速度卻相當快,平均每個月就有兩種語言滅絕,全世界有96%的語言,不到4%的人口在使用,其中有兩千種語言更是不到一千人會說。以此速度下去,有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結束時消失。其中,台灣有七種原住民語言已經流失,另有葛瑪蘭語、邵語等七種語言是極度危急。
「透過語言人們保留了族群的歷史、傳統、習俗和記憶,以及獨特的思惟模式與意義,因此語言在人權保護和永續發展目標上都至關重要。」18年11月,聯合國將19年定為原住民語言國際年,希望提高人們對瀕危語言的重視。
威爾斯語也曾面臨困境,在瑪莉.豪斯及同伴的努力之下,讓威爾斯語的使用人口止跌回升。21世紀初,該地區還有5成人口會說威爾斯語,98年只剩下約18%,轉變到18年約有20%能流利使用。甚至,在威爾斯有87%公務機關提供威爾斯語通話服務,高達93%的公務信件若用威爾斯語發信,可收到威爾斯語的回覆,在在顯示,這個曾被遺忘的語言,重新活過來了。
瑪莉.豪斯
立法推動公部門使用
讓逐漸流失的人口止跌回升
「最重要的,就是要確保威爾斯語和英語,有同樣地位的對待。」從小在威爾斯長大的瑪莉.豪斯,捍衛威爾斯語數十載,她在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取得法律與政治學位,後來攻讀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學士後,在走上語言保存運動的終身志業前,曾有一段時間當社工,後來陸續在多所大學任職,從○五年至一二年擔任威爾斯諮詢委員會的主席,在英國政府正式成立威爾斯語言協會後,她成為主席,後來還創辦並擔任國際語言協會主席。
如同台灣由多元族群組成,英國從不是單一民族國家,包含了蘇格蘭蓋爾人(Scottish Gaelic)、威爾斯人(Welsh)、愛爾蘭蓋爾人(Irish Gaelic)、曼島人(Manx)和康瓦爾人(Cornish)共五族群。「威爾斯語和台灣一樣,也曾在獨裁政權下漸漸沒落,後來才通過法律復振。」曾參訪當地的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說。如同台語、客語在學校曾是禁用語言,一旦學童在學校說了威爾斯語,脖子上會被掛上「不准說威爾斯語」的牌子,並且遭受體罰。
「威爾斯語沒落有幾個原因,包含當地煤礦沒落後,本地人口外移工作,英語成為官方正式語言、學校也不教威爾斯語,父母也不傳承給小孩。」瑪莉.豪斯說明。
瑪莉.豪斯指出,轉變的關鍵,和幾波相關立法有關。一九六七年,英國首次立法讓威爾斯人可以在法庭上使用威爾斯語。但是真正的改變,是九三年的關鍵立法《威爾斯語言法案》,明確訂定要將威爾斯語和英語,在威爾斯地區的公部門被平等使用。九七年,威爾斯議會和威爾斯政府成立,在二○一一年,正式給予威爾斯語官方地位,人民獲得使用威爾斯語的權利,並創辦威爾斯語言協會來促進語言復興。
從日常全面滲透
挨家挨戶指導家長雙語教育
在威爾斯語言協會的組成中,包含政策、行銷、教育、補助金等六個部門,從多元面向促進威爾斯語的使用,公部門的雙語軟硬體應用。同時,有別於一般母語運動常把對象集中在長輩,威爾斯語言協會針對兒童、青少年舉辦威爾斯語搖滾樂、電視節目、電影等;也培訓助產士、到府醫護人員,挨家挨戶提供資訊並指導家長使用雙語教育;另外,也培訓幼教老師,從幼兒園時期進行雙語教學
「我們有威爾斯語頻道、廣播電台、報章雜誌,甚至還有威爾斯語的《Minecraft》手機遊戲。」瑪莉.豪斯驕傲表示。威爾斯語和英語擁有同樣地位,從生活面可見一斑,九月時,曾有一位民眾向威爾斯語言協會抗議,表示當地的匯豐銀行不受理他以威爾斯語寫的信,要求以英文重寫,後來事件鬧大,導致匯豐銀行出面道歉。
「火車站的標誌、廣播班次,都會先用威爾斯語講一遍,再來才是英文。」甫自威爾斯第二大城Swansea念完研究所返台的唐瀚宇,印象特別深刻。他表示,除了畢業典禮以雙語進行,在他旅行時,強烈感受到「越往北方走,路上聽到的都是威爾斯語,很少人講英語。」
威爾斯的語言復興運動
威爾斯的語言復興運動,潛心於營造能夠讓人不管面對面、書信往返和上網,都能和英文有同等暢通的溝通管道。(圖片取自Comisiynyddy Gymraeg推特)
承載文化、歷史價值
讓族人覺得「我講母語我驕傲」
雖然他不會講威爾斯語,卻感受到這是一個活著的語言,背後的文化、歷史也都和大眾認知的英國人有別。唐瀚宇舉例,曾在學校看球賽轉播,有一場比賽是威爾斯對上英格蘭,支持者各擁山頭,最後威爾斯打贏了,差點滋生打架情事,「很能感受到威爾斯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國家。」唐瀚宇強調。
威爾斯國土面積占英國不到一成,作為社會的相對少數,卻能使語言「死裡復活」,瑪莉.豪斯分析原因,認為「提升語言的光榮感」,是除了立法手段以外,最重要的因素。
「面對少數語言的保存,不會只有一種答案,最重要的是,來自組織、社區和個人的全面動員,才能找到共同的有別於其他語言的方法。」作為前國際語言協會主席,瑪莉.豪斯期待每個國家都能積極參與在語言保護行列,因為語言不只是用來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該族群專屬的世代文化、歷史,價值極其珍貴-她,用光榮感 救活瀕危的母語 - 今周刊 http://bit.ly/37YoEcm


李永得說客語遭禁 綠委:現在已非威權時代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3日, 2017
A-A+
2017-11-13 18:27聯合報 記者徐偉真╱即時報導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今天在立法院要用客語進行報告時,遭到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林德福制止,引發討論;出身屏東客家庄的民進黨立委鍾孔炤今天在臉書上表示,對於這樣的情況感到震驚和憤怒,現在已經不是黨國一家的威權時代,沒有人應該被禁止說自己的母語;鍾孔炤最後也用客家話寫下,客家人要團結,共下(客語,「一起」的意思)以身為客家人,為榮為耀。
鍾孔炤目前正在德國波昂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3屆締約方大會(COP23),他下午在臉書寫到,他在德國時間清晨6點打開電腦,看到李永得被拒絕用客語進行業務報告的消息,感到驚訝,「對於現在竟然還存在客語被打壓的情況,我感到十分震驚與憤怒」。
鍾孔炤說,身為客家子弟,不僅是內政委員會質詢,在這個會期的總質詢,我和李永得在院會全程以客語進行,有許多客家或非客家的朋友,紛紛表示著對客語能夠在國會殿堂上出現的感動;鍾孔炤說,有一件事絕對值得省思,「為什麼是客家人被迫說北京話,而非更多人聽得懂客家話?當我們努力在推行國家語言立法的同時,客語與各族群語言難道還能再被這樣對待?」
鍾孔炤說,客家文化確實要從歷史、教育、社區在地札根、記憶保存權,掌握精神,捍衛、保存自己的母語,「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這一直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精神,每個族群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與語言,值得被尊重,客家文化亦然,這一兩個月,屢屢發生客家文化被嘲笑、被輕視的情形,「我還是要強調,誰都不能如此輕蔑地看待客家文化及語言傳承上的深刻意義,如此台灣才能更加包容、更加多元。」
鍾孔炤說,雖然路還很長,不過現在已非黨國一家的威權時代,沒有人應該被禁止說自己的母語,「大聲講出客家話,是驕傲是尊嚴,不是丟臉見笑的事情,客家人要團結,共下以身為客家人,為榮為耀」。


 

【民報】李永得在立院被要求不說客語 台派:尊重每個族群使用母語權利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昨天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進行報告時,被國民黨立委林德福要求不要使用客家語報告,引發熱議,台灣客社和多個台派團體今(14)日召開記者會,表示這件事情讓全台的客家族群感到不被尊重和歧視,過去因為單一語言的政策讓客語和客家文化近乎滅絕,現在台灣是個多元族群和語言的國家,應該尊重每個族群使用自己母語的權利。
台灣客社社長張葉森表示,台灣在1945年以後因為一元化的語言文化政策禁止講方言,使得台灣各族群母語文化都被摧殘殆盡,客家人也變成很弱勢,甚至不敢講自己是客家人,直到1988年開始發起「還我母語」運動,陸續成立客委會、客家電視台,李永得主委鼓勵客家人使用母語,自己也使用母語是件很好的事情,張葉森也進一步強調,內政委員會現場備有翻譯機和書面報告,委員卻說客家話會聽不懂,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台大社科院的前院長邱榮舉也說,台灣客家運動已經30年了,其實不是只有客家話,每個族群的母語都應該要尊重,現在世界各國對於每個族群的母語也都在推行「母語權」,台灣的客家人是台灣人口中非常重要的組成,李永得主委是台灣的客家人,講客家話也是台灣話,如果李永得不能講自己的母語,要聯合海內外客家人一起關注抗議這件事,讓這種情況不會再發生。
台北市客家女性發展協會理事長范金玉則表示,這件事情讓她想起40年前在一個位在客家庄的學校,帶班上的小朋友演一齣「請說國語」的話劇,當時話劇中出現一句客語,後面還有很多有趣的劇情,但就因為這一句客語被校長中斷演出,范金玉說,其實在那個場合大家都聽得懂客語,卻因為禁止說母語的政策而受到影響,現在看到李永得無法用客語報告很難過,希望大家都能尊重客家文化,尊重所有族群說母語的權利。
張葉森也進一步說,台灣有超過5、6百萬的客家人,光是人口200萬的台北市,就有57萬的客家人,但是當中不會說客語的高達將近八成,因為過去威權時代的統治政策,客語幾乎快要被滅絕,現在蔡英文總統推客語為國家語言之一,共同維護母語的發展是每個人的責任。
據媒體報導,李永得自己則表示,他從陳水扁政府時代擔任客委會主委時,到立院報告時總希望能爭取使用客語,因為推廣客語是客委會核心任務,藉由全台客家事務主管機關的首長,到各種場合示範性用客語,可讓客家鄉親感到被鼓勵,當然也考慮到部分人員聽不懂,所以每次都有準備同步翻譯,顧及溝通上的方便。
林德福遭到各界批評後則表示,如果要求李永德報告時必須要讓委員會內委員、記者、助理,所有工作人員都能夠聽得懂,就是所謂「回到戒嚴威權時期」、「不尊重客家語」,那民進黨提案全台灣的農田水利會長改官派就不是回到威權時期,「果然是顏色對了什麼都對了。」


台灣本土社團聲明:搶救瀕臨滅絕的台語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台灣南社等本土社團所發起的國家語言發展法須立足台灣[社團聯合聲明]中強調,國家語言發展法須搶救瀕臨滅絕的台灣母語,且視為語言轉型正義的一部分。台灣語文須成為十二年國教必修課程、復育台灣語文,更須有公平的傳播權。
台文筆會及台灣南社等社團發起的《國家語言發展法須立足台灣》連署行動,[社團聯合聲明]指出,最近文化部正在研議《國家語言發展法》並舉行多場公聽會。對於文化部的用心與努力深表支持與肯定。至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內容,應須秉持以下幾點原則:
第一,國家語言發展法須搶救瀕臨滅絕的台灣母語且視為語言轉型正義的一部分。過去獨裁時代實施獨尊北京話的國語政策,導致台灣的本土語文包含原住民族語、客語及台語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即將滅絕。這個研議中的國家語言發展法當然就必須擔任起彌平傷痕、協助語言受害者重新恢復往日活力的重責大任。
第二,國家語言發展法須以發展具台灣特色與代表性的本土語文為重點。現階段,華語在國家機器保護下已享有無限大的資源,台灣不需要也不應該再立法發展華語。華語的位置就如同英語在台灣那般,就算沒有立法,英語在台灣仍然蓬勃發展。因此,國家語言發展法須以台灣的本土語文,亦即原住民族語、客語及台語為搶救及發展的主軸,讓台灣語文得以永續生存。
第三,國家語言發展法不得採用具侮辱性質的族語名稱。目前草案中出現「閩南語」、「Holo語」等侮辱性詞彙。依據許慎的《說文解字》,「閩」是指中國東南方的野蠻民族。依據1931年的《台日大辭典》,Holo (福佬)是廣東人對福建人的歧視稱呼。台灣人長期以來受到外來殖民統治,因而對自己的歷史不認識,才會對自己的族名搞不清楚。使用「閩南語」或「Holo語」,就如同過去清國時代用生番、熟番等用語稱呼台灣原住民一般,實在不妥。
第四,須有中央級專責機構來推動國家語言的復育。台灣本土語文的現況就如同遭受外來物種侵襲的本土物種,其狀況岌岌可危。因此,須有一中央級專責機構,有專任人員及專門預算來負責推動本土語文的復育。此中央級機構須具有整合跨部會單位並督促各單位共同執行復育工作的功能。
第五,國家語言發展法須具實質性而非僅象徵性。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內容必須真的可以落實,而非空中畫餅,看有食無。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最終目的是復育台灣語文,讓台灣語文實質上可以與華語、英語平起平坐,而非僅象徵性的抬舉台灣語文而已。
第六,國家語言發展法須包含口語及書面語。正常的語文發展須包含口語及書面語二種。因此,國家語言發展法須能促進台灣語文的書寫標準化及普及化。台灣語文的書面文字不能獨尊漢字,必須包含全世界普遍使用的羅馬字。譬如,台灣傳統使用的白話字(教會羅馬字)就必須受到尊重與保障
第七,國家語言發展法須照顧台灣語文的教育權。長期以來台灣的國民教育將台灣語文排除在外。即便2001年起於國小全面實施一週一節的本土語文課。本土語文時數僅限一週一節,且非升學有用的課程。未來,台灣語文須成為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中的必修與正式課程。台灣人民的台灣語文教育權須受到完整保護。
第八,國家語言發展法須照顧台灣語文的媒體傳播權。目前,台灣語文在媒體上的曝光率過低。國家語言發展法須能促進台灣語文在各媒體上獲得公平對待的傳播權。
連署社團:台文筆會、台越文化協會、台灣中社、台灣北社、台灣母語聯盟、台灣社、台灣南社、台灣客社、台灣教授協會、台灣羅馬字協會、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關懷文教基金會。


 【專文】台灣本土母語,瀕臨危機,能否傳承給後代子孫?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mJVah8

 

台灣本土母語,瀕臨危機,能否傳承給後代子孫?
獨傲村夫 2015-03-13 13:31
母語是台灣的文化資產,搶救母語是這一代台灣人共同的責任!
母語是台灣的文化資產,搶救母語是這一代台灣人共同的責任!
“語言世界的基因多樣性受損,對於人類的損失‥比起生物世界的基因多樣受損,程度大得多,因為人類語言的結構,是人類智能成就很重要的證言。” 美國語言學會(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創立宗旨
不久前,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麥克霍特(John McWhorter),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預測,2115年地球上的語言,將由目前的6000種,銳減至600種,百分之九十的語言100年後會消失,幾乎每週就有一種語言要銷聲匿跡!
麥克霍特的預測,確實讓我們對台灣原住民的語言,甚至福佬、客家語,未來是否能存活下來,傳承給後代子孫?感到憂心。由於中國化、全球化,台灣變成外來語的殖民地,後代子孫恐怕只講二種語言:一為「華語」,也就是所謂的「國語」;另一為半吊子的「中式英語,Chinglish」。台灣母語,逐漸被外來語取代,不要說百年,幾十年後就消失得差不多了。此非危言聳聽,而是台灣人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為何再過百年,人類的語言驟減?麥克霍特將之歸因於:全球化。由於全球化,人們為了工作遷徙,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移民,使得文化變得支離破碎。少數族群的父母不教下一代母語,而下一代也覺得自己的母語,在現代商業社會毫無用處,甚至是一無是處。因而,強勢語言更強,弱勢語言更弱。網路科技則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非書面、非都會的語言,逐漸被邊緣化,被推入加護病房,瀕臨危機。
麥克霍特將語言的喪失,歸咎於全球化,似乎過度簡化。大衛 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在其著作「語言死亡,Language Death」,檢視了歷史上人類語言死亡的因素,除了天災戰爭,導致種族滅絕外,殖民、教育、媒體、政經社會變遷,也都是因素。然而,大部份人對語言的危機,渾然不覺,克里斯托說,「只要一種語言,沒有人繼續講,就算死亡」!
語言學家克勞斯 (Michael Krauss)憂心的指出,「全球語言,有一半以上處於彌留狀態,也就是說,無法有效的傳給下一代的子孫!」 他所說的 「彌留,moribund」,指的是,一種語言若不再是下一代學習的母語,那麼這個語言就奄奄一息,「插管」進入彌留狀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將人類目前的語言延續分成六個等級:安全 (safe),脆弱(vulnerable),確定危險(definitely endangered),嚴重危險(severely endangered),極度危險(critically endangered),消失(extinct)。
據UNESCO發佈的資料顯示,自1950年以來,已有230種語言消失,目前有3000種語言也面臨消失的危機。台灣的7種原住民語言,諸如馬賽語、凱達格蘭語已被認定流失;另外,噶瑪蘭語、貓霧捒語、邵語等7種語言被評為極度危急、賽夏語為嚴重危險,而泰雅語、卑南語、布農語等9種語言則為脆弱等級。
原住民的母語,是台灣的文化資產,任其流失,對台灣與世界,都是損失。
依據台灣原住民委員會2014年的統計資料,人口少於1000人的族群,屬鄒語群的拉阿魯哇族(400),卡那卡那富族(500),屬排灣語群的卲族(752)以及撒奇徠(828),這些族群的語言,由於人口太少,面臨消失的危機,已迫在眉睫!
台灣平埔族群的語言,在17世紀大量閩粵移民來台,清帝國的漢化政策下,幾乎消失殆盡,語言既失,文化隨之蕩然無存,雖然近幾年來,有平埔族群的後代,想找回他們失傳的語言,諸如西拉亞與巴宰族,是否能復興其語言?有待族人努力,我們樂觀其成。
潘金玉(1914-2010),是全球最後一位精通巴宰語的巴宰族人。
一種語言死亡,等於一個文化消失,語言學家把語言多樣化,與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相提並論,每一種生物滅絕,對地球資源都是損失,人類的語言亦如是,語言不僅僅是溝通工具而已,語言乃民族智慧之寶庫,語言乃地球天然之資源。
克里斯托,這位「英語帝國,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的作者曾表示,多樣語言使得人類能發展多樣文化,他實在無法想像有朝一日全世界的人只說英語,人類文明如何進步?他同時也指出,雙語或多語可豐富說話者的心靈,拓展知識範圍,促進思考靈活,激發創造力,以及對異己的理解和包容。更何況,現代神經醫學研究也顯示,多會一種語言,有助於防止早發性失智症(Dementia)。多學一種語言是一項資產,絕非負擔。
然而,人們往往由於功利、短視,對自己族群的語言逐漸流失,視若無睹。在全球化時代,學習強勢語言,諸如英語,或許有助於找到薪資高的工作,是否就棄自己的母語如敝屣?採用達爾文「進化論」,認為「適者生存」,弱勢語言失去市場競爭力註定被淘汰的觀點,根本是對語言無知的謬論!
事實上,不同的語言對世界,開啟了不一樣的視野,許多原住民的語言,蘊藏著豐富的傳說與生態的智慧,誠如曾任原委會主委的孫大川所指,原住民語言有關「山、海、島嶼以及種種生態法則」,是漢語所欠缺的。這也是語言學家之所以大聲疾呼,弱勢語言必須保護的原因,而弱勢族群也覺悟到自己語言的價值,從1970年代以來,紐西蘭毛利人便積極投入語言的保存運動,英國的威爾斯人則致力推行威爾斯語的復興運動,均獲得廣泛的支持。
語言學家採用「延續指標」(index of continuity),來判定一種語言未來是否能存活,延續指標的算法是在家講本土語言的人數,除上以此為母語的總人數,若得出的數字是 0.7,表示該母語有較強的活力;若數字是 0.3,也就是說每百人中,只有三十人在家講母語,則顯示該母語的活力正在下降。
年齡層則是語言存亡的指標,一個族群使用母語的平均年齡層越低,世代傳承就越成功,平均年齡層越高,則顯示該族群語言日薄西山,遲早將走入歷史。台灣客家語目前面臨斷層危機,如下表所示,客語流利的,60歲以上佔 77.6%,13歲以下,不會說的佔了一半,而且這還是2010年的資料,如持續惡化,客家人的後代子孫很可能「繼承了祖宗田,卻忘了祖宗言」!


2010年客家民眾說客語的能力調查統計表,資料來源:客委會
有的語言學家,提出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算出多少人口才能維繫語言的存活。如果族群人口不到二萬,那麼該族語言就有危險了。人口固然是一項關鍵因素,但也不一定準確,以滿族為例,據遼寧省社會科學院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目前有滿族人口1068萬人,但真正懂滿語的不足百人,精通者不足10人。何以一個統治中國近300年歷史的種族,自己的語言,瀕臨消失?就是因為被同化。
依照德國的研究報告指出,要延續語言的生命力(Language Vitality),有九項因素,包括該語言是否有絕對多數,或一定比例的說話人?是否為教育與識字教材?對新傳播媒體是否能作出因應?政府是否有良好的語言政策?社群成員對自己語言是否持正面態度?以及世代能否傳承?
按照上述所提之因素,台灣本土母語要傳承,若靠大中國意識形態的國民黨政權來挽救,不啻是向鬼拿藥單。自從蔣介石集團統治台灣後,外來統治者企圖消滅台灣本土語言,醜化台語低俗,台灣人的母語,備受歧視,慘遭謀殺。過去宋楚瑜任新聞局長時,還強制黃俊雄演布袋戲,改用「國語」發音,極為荒謬!諷刺的是,台灣人不選陳定南,卻選一個打壓本土語言的人來當省長。
論語言政策,中國國民黨比中國共產黨還不如,國民黨把滿清官話(Mandarin),稱之為「國語,National Language」,中共則以「普通話」稱之,未曾打壓少數民族的母語,甚至還幫四川彝族創造文字。法西斯的國民黨何曾尊重過台灣人的母語?論功過,教會對台灣母語貢獻最大,阿扁次之,天主教神父還幫原住民建立族語拼音系統並編寫字典;阿扁主政時,設立了客家、原住民電視台,「他,馬的」政權除了打壓母語教育,竄改台灣歷史外,做過什麼好事?
已逝世的瑞士籍神父,艾格里(Rev. Hans Egil, 1929-1992),編撰出排灣族字典。
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一律平等,每個族群都有說自己母語的權利,語言並無高尚與粗俗之分,也無正統與方言之別。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語言,以及漢語系的福佬、客家,都是台灣語言與文化的資產,值得台灣人去呵護,盡力傳承下去。
台灣原住民的語言,已岌岌可危,而擁有多數人講的福佬、客家語,是否就沒有危機?相信有許多關心母語教育的人士,不會感到樂觀。每當我在公共場所,聽到阿公阿媽對著孫子女,非但沒有利用機會教母語,反而使用彆扭的「國語」溝通時,給我強烈的感覺是,我們的母語將在下一代流失!台灣年輕的世代,在家裡已改用「國語」跟父母溝通,父母不再跟子女講母語,家庭原本是最佳的「雙語」環境,也是母語最堅固的堡壘,如今這個堡壘淪陷了。為何年輕人放棄在家學母語的機會?何況用母語交談還可增進彼此的感情,背棄母語並無任何好處!而大部份人交談時,國台語夾雜,未來能精通並講道地母語的人,將是鳳毛麟角。
當母語必須完全靠學校課程來維繫,即是語言衰微的序曲。台灣的母語,若不再是年輕人職場與家庭用語(home language),單單靠學童上1〜2堂母語課,是無法延續的。各族群的語言能否傳承?端視族群成員是否對自己的母語持正面的態度,首先,一個族群應珍惜自己的語言,去發掘母語的美,以說母語為榮,父母也該教下一代母語,年輕人在家應盡量使用母語,母語才有傳承的希望。
搶救台灣母語,不僅是政府不可推卸之責,也是各個族群的當務之急,唯有群策群力,社會總動員,老一輩投入,年輕一代也參與,共襄盛舉,母語才能永續,世代傳承。如果一個族群的新生代對自己的母語患了冷感症,不學,學了在家裡也不講,放任其流失,那麼母語就無得救機會,等到有一天後代子孫驀然驚覺,想找回自己祖先的語言,卻只能在圖書館或博物館找到,那將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屏縣府串聯社區學校復振文化 馬卡道族教材面世
By 潘建志,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9日, 2017

 

內埔鄉泰安國小編纂全國首套馬卡道族文化教材,帶學生認識自己的文化。(潘建志攝)
內埔鄉泰安國小編纂全國首套馬卡道族文化教材,透過一年級至六年級每學期2至4節本位課程設計,從生活、飲食、歌謠、參訪、祭典等面向,帶領學生認識自己已快消失的文化,希望能向下扎根,找回馬卡道族的傳統與榮耀。

 

校長吳耀明說,這套教材收錄了文史工作者相關研究,並結合去年老祖祠民俗祭典的活動成果,編寫而成,內容生動趣味。一、二年級以傳說與繪本為引導,帶學生走訪老祖祠與總神大元帥;三、四年級了解馬卡道的信仰與生活,認識圭茅、哈網、祭壇與歌謠等文化及文物;五、六年級參與祭典,了解鳳山八社遷徙歷史、古令埔碑與祭典儀式等。

 

文化處長吳錦發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宣布台灣有8種語言已滅絕,16種語言正面臨危險,一個國家裡民族的語言、文化面臨滅絕時,政府有責任要復振並擴大,這是普世價值。縣府近兩年串聯社區學校辦理「馬卡道族復振活動」,更希望透過教材發表,讓更多人重視母語與傳統文化的重要。

 

泰安國小學生說,原本不知道自己是馬卡道族,老師在課堂上說了後,回到家中跟家人求證,才知道自己的民族血源,現在雖然只學了幾個單字,但很期待未來的課程,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文化。

 

屏東泰安國小 發表全國第一套馬卡道族教材
2017年01月09日 18:31 潘建志
內埔鄉泰安國小編纂全國首套馬卡道族文化教材,從生活、飲食、歌謠、參訪、祭典等面向,帶學生認識自己已快消失的文化。(潘建志攝)
屏東泰安國小發表全國第一套馬卡道教材
內埔鄉泰安國小編纂全國首套馬卡道族文化教材,從生活、飲食、歌謠、參訪、祭典等面向,帶學生認識自己已快消失的文化。(潘建志攝)
屏東內埔鄉泰安國小編纂全國首套馬卡道族文化教材,透過一年級至六年級每學期2至4節本位課程設計,從生活、飲食、歌謠、參訪、祭典等面向,帶學生認識自己已快消失的文化,希望能向下扎根,找回馬卡道族的傳統與榮耀。
校長吳耀明說,這套教材收錄了文史工作者相關研究,並結合去年老祖祠民俗祭典的活動成果編寫而成,內容生動趣味。一二年級以傳說與繪本為引導,帶學生走訪老祖祠與總神大元帥;三四年級了解馬卡道的信仰與生活,認識圭茅、哈網、祭壇與歌謠等文化及文物;五六年級參與祭典,了解鳳山八社遷徙歷史、古令埔碑與祭典儀式等。
文化處長吳錦發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宣布台灣有8種語言已滅絕,16種語言正面臨危險,一個國家裡民族的語言、文化面臨滅絕時,政府有責任要復振並擴大,這是普世價值。縣府近兩年串連社區學校辦理「馬卡道族復振活動」,更希望透過教材發表,讓更多人重視母語與傳統文化的重要。
泰安國小學生說,原本不知道自己是馬卡道族,老師在課堂上說了後,回到家中跟家人求證,才知道自己的民族血源,現在雖然只學了幾個單字,但很期待未來的課程,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文化

 

 

<聯合國組織報告>台灣7種語言 已滅絕

 

2009-02-21

〔記者林嘉琪、李信宏/綜合報導〕世界母語日前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報告指出,世界六千種語言中,約有二千五百種瀕臨危機,台灣就有二十四種語言已瀕危甚至滅絕。

  • 台灣語言瀕臨危機情形

    台灣語言瀕臨危機情形

UNESCO訂每年二月廿一日為世界母語日,並發表世界各地母語現況報告。今年台灣部分,有廿四種語言有危機,其中,馬賽(巴賽)語、凱達格蘭語等七種語言,已被認定流失。極度危急的是噶瑪蘭語、阿美語(Nataoran)、巴宰語等七種語言。此外,泰雅語、太魯閣語則被列入脆弱範圍,賽夏語屬嚴重危險

賽夏族的南庄鄉東河國小校長日智衡及賽夏族語命題委員菈露女士,感嘆賽夏族語瀕臨失傳,四十歲以下的族人已不太會說。

原民會坦承,台灣原住民目前十四族,約四十九萬人,僅佔總人口二%,而其中還懂族語的原住民更剩下不到三十五%。那瑪夏鄉鄒族分支沙阿魯阿鄒語與卡那卡那富鄒語的族語保存,就都面臨迫切危機,這兩支族群分別約有三百到四百人,但懂族語的不到一百人,而且平均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了。

台東大學南島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志偉說,語言使用與人口多寡、部落位置有關,邵族、鄒族人數極少,語言傳承後繼無人;平地部落又比山地部落更難保存;近年因大量通婚、族群交流,能用流利原住民語溝通的人大量減少。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觀察,一九八○年代時期,新竹五峰鄉賽夏族群因為人群少,周圍又多是泰雅部落,曾一度面臨族語消失,但族人主動整理母語、進行母語教學,二十幾年的努力,才讓族語傳承出現契機,這是一個由族群內部努力的正面例子。

原民會教育文化處語言科科長張信良表示,原民會從九十七年推動一百八十個語言文化教室、三十八個文化成長班,另外還有族語認證與戲劇競賽;原民會利用「族語書寫符號系統」,記錄瀕臨消失的台灣原住民語言,目前已啟動十四族、十六種原民語言字典編撰計畫,預計年底公告網路版。

 

=========================================

 

打壓母語與改調史觀一樣可惡

馬英九政府「微調」高中課綱,引起社會激烈反彈,教育部不但被狀告監察院,部長且面臨官司。馬政府把悖離台灣主體的中國史觀強加於教科書,洗高中生的腦,公告時間且趕在「王張會」前夕,討好中國的用心極其明顯。無獨有偶,教育部長在國會承諾的台灣本土語文列入國中必修,也面臨跳票。在今天世界母語日實施十五週年之際,這不僅是極大諷刺,也暴露馬政府去台灣化的不遺餘力。

世界母語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紀念一九五二年孟加拉學生為爭取母語犧牲生命而設,公元兩千年二月二十一日起實施,旨在提倡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從歷史經驗看,提倡母語和多語種教育不僅有助提升對語言及文化傳統的認識,也可增進人們在理解、包容和對話的基礎,和諧相處。據UNESCO報告,全球近七千種語言,一半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滅絕。每一種語言的消失,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蝕滅,因為語言蘊含人類諸多寶貴的生活經驗與智慧;保存母語並維持語言多樣性,從而至關緊要,對多族群社會尤然。

不過,人類常出自歷史或政治因素,打壓或甚至禁絕母語。在被殖民或佔領的社會,統治者常強把自己的語言加諸當地,洗人民的腦,以杜絕其經由母語產生自我認同,對當地語言毫無尊重與包容之意,甚至讓人民以說母語為恥。台灣在戰後的外來政權統治時期,就慘遭這種對母語的蹂躪。

許多中老一輩台灣人對此至今記憶猶新。從兩蔣時代起,台灣各種母語都被打成「方言」,在學校或新聞媒體飽受歧視對待,而奉北京話或華語為「國語」。為了打壓「方言」,說台灣母語的中小學孩子被以罰錢、罰跪、打罵、提水桶半蹲、掛上「我不說方言、要說國語」的狗牌,種種羞辱責罰加諸於身心;更惡質的,校園還為此出現告密風氣,舉發「說方言」的同學。社會上,在當時媒體管制的時代,廣播電視對母語實施限時、限量播出,且立下目標︰「各電台方言節目將逐漸減少,到全部以國語播出為止。」

於是,在打壓母語的雷厲風行之下,最受庶民歡迎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因「妨害農工正常作息」,被迫提早播了「完結篇」;更荒謬的,竟然還出現「國語版」布袋戲「新濟公傳」。如此這般,在日本時代五十年統治仍於民間社會完整保留的台灣母語,經兩蔣時代不過四十多年,已然奄奄一息。有如曾任客委會主委葉菊蘭所貼切描繪︰如果客家文化要送到急診室,原住民文化就是在加護病房,連閩南語文化都要排隊掛號。

重視母語教育,是民主化的必然發展。在民主化的潮流之中,台灣國小出現母語教學,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不再獨尊一語,政治人物即使說得蹩腳也要口出兩句母語以爭取人氣。不過,母語遭摧殘的狀況極其嚴重,已非時數不多的母語教學所能挽回,仍須從家庭使用及社會流通,包括媒體做起,否則台灣有陷於無根且全盤中國化困境的危機。

必須強調,在全球化的時代,年輕一代最理想的狀況是接受多語言教育。以母語為基礎,國際間有研究顯示,成長中使用母語的兒童,學習第二外語的能力甚至超越其他孩童。實務上,中文雖然使用者眾,但就吸收專業知識而言,其資訊的質與量,較諸英文等主要外語,仍瞠乎其後。在上一世紀,不論老一輩多桑世代的日文,或戰後的英文,都有助台灣社會擴大國際視野;如今年輕世代在只重中文的環境,英、日文能力普遍受挫,且顯示於國際評比,其國際觀顯然受限。另一方面,語言絕非只是溝通的工具,它有文化傳承的功能及意義,母語式微或瀕臨滅絕的社會,形同歷史文化的斷裂;年輕世代普遍的「母語失落」,對本土文化的疏離茫然,都不利維護主體認同,也是台灣面臨的重大社會文化問題。

調整課綱和母語教育跳票,足以顯示馬政府的屬性。關心台灣長遠發展的人民,不能再任由這個政府恣意妄為。

------------------

國教總綱公聽會 課程輕母語挨轟

 

台南市原住民議員谷暮.哈就強力要求將本土語言納入國高中必修。(記者蔡宗勳攝)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中正大學外文系教授陳月妙昨天指出,台灣的歷史文化已與中國有所差異,但在中國也已捨棄古文之際,台灣高中國文的中國古文比例竟高達六成,孩子最需要的本土語言課程反被割捨,根本是本末倒置。

 

陳月妙教授是在昨日舉行的十二年國教總綱公聽會中,做以上表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草案出爐,國家教育研究院在全國各地舉辦十場公聽會,廣泛蒐集意見,供後續修正草案參考,昨天第二場在嘉義縣人力發展所舉行,與會人員對國高中課程未列入母語課程,砲聲隆隆,國教院表示尊重社會各界意見。

 

台南市原住民議員谷暮.哈就表示,母語未列入國高中必修課程有違十二年課程連貫精神,且依憲法增修條文,國家應積極維護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但新課綱卻是國中選修、高中未列入,違法違憲,他主張將本土語言納入國高中必修,並增加原住民歷史文化課程比例。

 

客家委員會委員劉育玲指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六千多種母語,每兩個星期就消失一種,情況相當嚴重,台灣教育主管機關竟視若無睹,未將本土語言列入國高中課程。

 

雲林縣南陽國小校長黃金地強調,語言不僅是一種精神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工具;十二年國教本土語言課程不應斷層,起碼做到國中必修、高中選修,如此一來,學生才具有本土語言能力。

 

---------------------------

 

西拉雅語繪小書 世界母語日發行

 

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出版西拉雅語繪小書及兩本口袋書,昨在新化口碑國小發表。(記者劉婉君攝)
每套10冊 歡迎各界認購

 

〔記者劉婉君/新化報導〕為復興西拉雅語,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昨在「世界母語日」發表專為初學者及小學學童撰寫的《簡易西拉雅語繪小書》,以及兩冊合計超過一千句西拉雅語的口袋書,希望讓民眾更方便學習西拉雅語。

 

《簡易西拉雅語繪小書》一套十冊,以西拉雅語、中、英對照方式,系統引導認識基礎文法,內容包括問候語、感謝、介紹和命名、方位行動及家庭關係、身體部位、部落孩童常去的公共場所等。每冊還附有一首相關主題的歌曲,書中的插畫則是部落青年及口碑國小學童的作品,以簡單線條呈現,讀者可以為插畫上色,增進學習樂趣。

 

常用句口袋書 方便學習

 

《西拉雅語常用句口袋書》由母語教師李淑芬撰寫,收錄三百四十二個句子;《活用西拉雅語》則是由長期投入西拉雅語復興的母語教師萬嘉益自費出版,收錄七百個句子。兩書同樣以西拉雅語、中、英三種語言呈現,方便民眾隨時隨地閱讀、學習。

 

協會理事長萬正雄說,在世界母語日發表《西拉雅語繪小書》,為世界南島語復興盡一份心力,希望能源源不斷地傳承祖先的話。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在族人努力拚正名之際,希望能從國小開始,讓更多人了解西拉雅文化。

 

發言人萬淑娟指出,目前全市有十一所小學、兩百六十多名學子正在學習西拉雅語,《西拉雅語繪小書》首批印刷五百套,將贈送一百套給十一校及教育局,也歡迎各界認購,洽詢電話:06-5800992。

 

新化國中一年級蔡汶娟協助繪製插畫,她說,西拉雅族為了正名已奮鬥很多年,卻一直被拒絕,現在很多族人都講漢語,忘了自己的語言,很開心自己的作品能被收錄書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