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b.watch/72lFHG-pBF/

2021-07-29_2019362021-07-29_201946

https://fb.watch/72lFHG-pBF/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專文分析中國共產黨如何結合網路管制,進行思想控制。示意圖。(資料照,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為何中國無法複製阿拉伯之春?中研院士朱敬一專文登上愛爾蘭網媒-風傳媒 https://bit.ly/3kohofj
愛爾蘭重要新興網路媒體Gript 16日刊登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專文,分析中國共產黨如何結合網路管制,進行思想控制,並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數位極權體制。
朱敬一在標題為「中國14億人被關在虛擬牢籠」(In China 1.4 billion people have been put into virtual cages)的專文中指出,中國的網路高牆長城已建構完成,封鎖的不只是人權、政治,也擴及經濟與國際貿易。
他在文中指出,自由暢通的網路便於人民動員,對獨裁極權體制造成很大壓力。例如2010年,不識彼此的阿拉伯民眾透過手機訊息成功串連,發動大規模示威,寫下「阿拉伯之春」歷史;2019年,香港「反送中」也靠網路號召200萬人上街頭。但這樣的時代現象,卻似乎無法在中國複製。
朱敬一:中國用關鍵字過濾、封鎖敏感網站建立牢籠
朱敬一表示,原因出自中國政府利用關鍵字過濾、封鎖國外敏感網站、降低單向網路流速,乃至於公安檢查等關卡,建立了層層交織的牢籠。
朱敬一以具體數據列表指出,「籠外人」要進入籠內網站購物很便利,「籠內人」想接觸外面世界卻很難。
例如在北京要上德國Otto購物平台,點擊需超過21.3秒才會有回應,上日本「樂天」(Rakuten)點擊需31秒,法國CDiscount網站甚至需61秒。
「單向速限就是外人不易覺察虛擬牢籠的一部分」
完成一筆交易需要選擇商品、結帳、選擇郵遞方式、填寫地址等。若有10次點選動作,在Otto購物平台就要多花213秒,更不用說其他網站。在快速的現代社會,慢速自然會降低消費者的購物意願,這種單向速限就是外人不易覺察虛擬牢籠的一部分。(相關報導:為何兩岸交流多年,台灣卻越來越獨?趙少康曝2關鍵:國台辦不知實情|更多文章)
朱敬一表示,虛擬牢籠限制了中國人的選擇,而服從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獨占網路企業則靠國家力量趕走國外競爭者,享受分配而來的巨大利潤,正是配合獨裁管制的獎勵。這些,都是自由世界人們應該認清的事實。為何中國無法複製阿拉伯之春?中研院士朱敬一專文登上愛爾蘭網媒-風傳媒 https://bit.ly/3kohofj


根據埃及媒體報導,年邁的埃及第四任總統穆巴拉克在接受一場手術後,身體不堪負荷,25日於開羅一家軍事醫院逝世,享耆壽91歲。穆巴拉克曾因為1970年代戰功彪炳,被許多埃及人視為戰爭英雄,1981年在時任總統沙達特遭刺殺身亡後,他開啟獨裁統治埃及的30年,最終因「阿拉伯之春」革命而於2011年2月11日被迫下台。
穆巴拉克(Muhammad Hosni Mubarak)1928年出生於尼羅河三角洲的一處小鄉村,1949年加入埃及空軍,官銜一路晉升,1975年擔任中東重要的和平推手、時任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的副手。1981年10月6日,沙達特因和以色列簽署《大衛營協定》遭到激進分子暗殺,作為副總統的穆巴拉克繼任,開啟了長達30年的強人統治,人稱「最後的法老」(The Last Pharaoh)。
穆巴拉克強力鎮壓異議人士,受到人權組織的批評。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長年譴責埃及執法部門「系統性」地侵犯人權,2007年的報告指出,埃及警察習以為常地「毆打、電擊」遭拘留者,使他們的腕部和腳踝長時間處於扭曲姿勢,並對他們施以「死亡威脅和性虐待」。
2011年「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革命浪潮興起,才終於讓穆巴拉克政權垮台。他隨即遭到起訴,被指控貪腐、暴力鎮壓民眾等等罪名。2012年6月謀殺示威民眾者一案一審宣判,穆巴拉克被判處終生監禁。但他繼續上訴,二審成功獲得「罪名不成立」的結果,最後只在2014年5月因挪用公款罪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在醫院中服刑
在入獄多年後,穆巴拉克2017年被法院判定無罪並獲釋。這項荒謬的判決使許多埃及人憤怒又震驚,成千上萬的民眾湧入開羅市中心抗議。埃及91歲「最後的法老」穆巴拉克去世 因「阿拉伯之春」革命垮台的30年獨裁者 http://bit.ly/2wNLaH5

BB10mWyI


突尼西亞民眾排隊等候投票,該國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中東北非國家。(AP)
「一邊航行一邊造船」中東僅存的民主燈塔:突尼西亞10年艱辛轉型、樹立典範-風傳媒 http://bit.ly/2pOwqEN
2010年12月,突尼西亞26歲小販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不甘官員取締羞辱憤而自焚,他掀起的「茉莉花革命」讓執政23年的獨裁者班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流亡海外,更蔓延至中東與北非地區。
但很快的,突尼西亞的鋒芒被其他國家掩蓋,那些國家與美國關係較深,獨裁者的名號也更響亮,它們後來若非陷入內戰,如利比亞、敘利亞、葉門;就是迅速重回集權體制,如巴林與埃及。
「阿拉伯之春」爆發近10年,突尼西亞至今仍是中東唯一的民主轉型典範,儘管面對很多難題,包括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們爭相移民以及對政府高度不信任等,突國還是成功制定進步的新憲法,建立尚稱健全的民主體制,於2014年選出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埃塞卜西(Beji Caid Essebsi)。
突尼西亞重視對話與包容的公民文化,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中東與北非國家。(AP)
突尼西亞重視對話與包容的公民文化,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中東與北非國家。(AP)
美國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近日分析,從突國經驗萃取民主轉型的成功元素,也強調轉型期一定會歷經混亂和發展停滯,國際社會應全力給予外交與經濟支持,民主新芽才能挺住陣痛,盡可能留下最少傷疤。
從世俗威權到民主 宗教保守主義陰魂不散
在班阿里統治下,突國政府以腐敗出名,大量財產都是「國庫通家庫」,轉移至妻子特拉貝西(Leila Trabelsi)家族名下。大多財政資源都挹注在北方沿海省分,任由中南部地區忍受貧窮,該地區也是最先爆發抗爭的地方。異議分子也被政府監控、打壓,忍受虐待和監禁。
忘卻這些記憶並不容易,威權垮台第一年,宗教應在公共生活佔據多少比例的爭論十分激烈。班阿里政府過去標榜「世俗化」,藉此打壓宗教勢力,當時突國是最西化的阿拉伯國家之一,雖然99%人口都是穆斯林,但多數女性不戴頭巾也不穿罩袍,法律更不允許一夫多妻。
創立於1980年代的伊斯蘭政黨「復興運動黨」(Ennahda),上萬名成員都曾被班阿里政權關押、流放,也是2011年10月制憲議會選舉中得票最多的政黨。該黨就試圖在憲法中把女性與男性的關係描述為「互補」,激起許多世俗主義者反抗,擔憂從此開啟女權大倒退時代。
公民力量領頭 避免內戰爆發
復興運動黨後來與世俗派政黨組成聯盟,和平表象下的社會鴻溝也慢慢浮現。2013年,著名左派反對黨領袖貝萊德(Chokri Belaid)遭基本教義派暗殺,突國上下爆發動亂,批評復興黨縱容暴力,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幾個月後,另一名自由派領袖巴拉米(Mohamed Brahmi)也遭刺殺,再度引發嚴重抗議潮,民眾開始呼籲解散制憲議會,瀕臨內戰邊緣。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點燃中東民主浪潮,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國家。(AP)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點燃中東民主浪潮,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國家。(AP)
歷經這場動盪,剛萌芽的民主差點就被扼殺,多虧四個公民組織及時攬下調停責任,它們分別是「突尼西亞人權聯盟」(LTDH)與突尼西亞總工會(UGTT)、突尼西亞工業貿易暨手工業聯合會(UTICA)以及突尼西亞律師公會(ONAT)。這些組織組成了「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最終說服復興運動黨下台,允許以技術官僚為主的新政府接手,促使政黨迅速制定憲政,確保憲法涵蓋全體國民基本人權,成功阻止另一場戰爭,後來也獲得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肯定。
政治仇敵放下前嫌 樹立包容標竿
2014年末,突國舉行史上第一次全民直選的國會與總統選舉,投票率卻都不滿五成,當選者埃塞卜西的「呼聲黨」(Nidaa Tounes)創立宗旨也完全是為了抵抗伊斯蘭主義者,一切都還不算活躍的民主社會。
但埃塞卜西的執政第一步,竟是與復興黨黨主席甘努奇(Rached Ghannouchi)組成執政聯盟,讓各界大吃一驚。埃塞卜西曾是班阿里政府高官,甘努奇過去也曾被逮捕下獄,他倆的合作流露強大訊號:過去的政治仇恨就留在過去,民主的突尼西亞可以容納各種聲音,無論是伊斯蘭主義還是世俗主義。
經濟好不了 恐怖主義伺機滲透
不妙的是,恐怖主義也慢慢攫住這個國家。2015年開始,突尼西亞出現多起攻擊案,最先瞄準的就是國家博物館與海灘渡假村,至少造成60名歐洲遊客死亡,突國的經濟命脈──觀光業也遭受重創。由於鄰國利比亞在強人格達費(MuammarGaddafi)死後陷入內戰,IS也在利比亞設立北非分部,突國年輕人更容易加入。
突尼西亞經濟與社會論壇主席荷穆達尼(Messaoud Romdhani)曾指出,由於經濟沒有起色,支持革命的年輕人都非常失落,伊斯蘭國(IS)等恐怖組織趁機招兵買馬。2015年,突國已是阿拉伯國家最大的「戰士來源國」。雖然在西方協助下,突國反恐戰爭近年稍有起色,但「基地」(al Qaeda)與IS等今夏都呼籲「多多專注在突尼西亞」,仍是危機四伏。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點燃中東民主浪潮,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國家。(AP)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點燃中東民主浪潮,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國家。(AP)
西方國家也大力支持民主運動,班阿里遁逃不到兩個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就造訪突國,表達對民主轉型的支持。美國提供的雙邊援助從1500萬美元(約台幣4.6億元)躍升至2600萬美元(約台幣7.9億元)。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雖然大砍援助經費,但國會始終堅定支持挹注這筆資金。歐盟也不斷提高援助金額,光是2011年至2017年就提供逾26.5億美元(約台幣805億元)。
時至今日,突尼西亞30歲以下青年失業率仍然高達3成,通貨膨脹率節節升高,超過10萬受高等教育者與技術人員出國謀生,而全國自殺率幾乎翻倍上升。今年突尼西亞已經取代厄利垂亞,成為地中海難民的最大來源國。為了緩解經濟,政府不得不遵從國際貨幣基金(IMF)等援助組織建議,推行削減公務員薪資等撙節政策,因此必須跟強大的UGTT等工會談判,但不作為的話更可能失去國際援助,人才將大量流失,繼續助長恐怖組織聲勢。
牛步改革漸失民心
改革僵化政治體制與司法系統,也令突國苦苦掙扎,許多法官都是班阿里時代任命,前朝律法也不符合新憲法,國會更遲遲未組建憲法法庭。牛步的改革挑戰人民耐性,美國保守派智庫國際共和黨研究會(IRI)2019年調查,信任總統和國會的突國民眾分別只有34%與32%。絕大部分民眾,尤其是年輕人,都認為上街抗議比投票更能表達心聲。全國每年至少出現9000起抗議,其中大部分都發生在比較貧窮的中南部。
幸好在2018年5月國會選舉中,突國的政治權力繼續下放給不同族群,當選議員約47%都是女性,超越許多已開發國家;更有37%席次由35歲以下的年輕世代獲得。
公民力量、多元文化 突國成功要素難複製
《外交事務》指出,雖然全球都很渴望了解突尼西亞的秘訣,但它的經驗也證明,成功的轉型之路並不容易複製。
首先,沒有任何外國勢力一開始就參與這場革命,民主聲浪完全由草根自發,其他國家後來才加入支持,因此威權政府無法亂紮稻草人,不能輕易把反對聲音簡化成「外國勢力煽動」。若希望民主生根,歐美國家最好不要插手,直到民主轉型真正開始後,再提供經濟支援或政治訓練。外國金援也需要「交換條件」,例如滿足一定的法治條件或改革進度才能付款。美國的千禧挑戰計畫(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與歐盟睦鄰政策的「改革愈多、資金愈多」(more funds for more reform)等,都是值得參考的做法。
突尼西亞特殊的公民文化,更是值得全球新興民主國度效仿的對象。在一次次危機中,突國政治人物似乎都選擇了對話與讓步,展現罕有胸懷。荷穆達尼也曾指出,突國歷經許多不同文明統治,文化多樣性高,「包容」和「對話」是根深蒂固的信念。證明民主國家的領導者只有擁抱多元而非排除異己,才能創造健全的競爭空間。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點燃中東民主浪潮,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國家。(AP)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點燃中東民主浪潮,至今仍是唯一在民主轉型上稍有成就的國家。(AP)
未完一課:健全體制又兼顧民生
突國也說明轉型的失敗關鍵,其中之一是缺乏明確、實際的改革時程。革命後頭三年,制憲議會在沒有憲法約束下執政3年,差點再度引發革命;即使9年後的今日,制憲議會幾乎不曾改組,凸顯仍有許多政治體制亟待建立。
兼顧民生與民主,也是突國轉型測驗上還未及格的一科。對多數民眾而言,新政府還無法給予他們想要的尊嚴。過渡期的經濟動盪向來是邁向民主的必要代價,由外國援助或投資可能仍是最好的安全網,好讓人民不致於因絕望而重新擁抱威權。
民主不是歐美專屬權利
對於中東各國威權政府,突尼西亞可能只是個警世寓言,相比之下,垮台強人大多面臨比班阿里更恐怖的遭遇,如格達費被美國殺死、敘利亞阿塞德政府陷入無休止內戰,當然也有像葉門總統薩利赫(Ali Abdullah Saleh)那樣兩者兼具的「倒楣者」
突尼西亞無疑是中東的民主燈塔,它尚未達成眾人渴望的繁榮、安穩,更像是一邊航行一邊造船,但至少始終苦苦支撐,努力不讓眾人一起溺斃。光是這樣,也許已足夠讓阿拉伯世界的反抗者了解,民主自由不必然是歐美世界的專屬權利。
「一邊航行一邊造船」中東僅存的民主燈塔:突尼西亞10年艱辛轉型、樹立典範-風傳媒 http://bit.ly/2pOwqEN


寫論文被阿聯當間諜 英博士生「無期徒刑」獲赦免 
 分享寫論文被阿聯當間諜 英博士生「無期徒刑」獲赦免到Facebook 分享寫論文被阿聯當間諜 英博士生「無期徒刑」獲赦免到Line
英國博士生赫吉斯(左)撰寫以「阿拉伯之春」為題的論文,前往阿聯進行田野調查,未料卻以間諜活動的罪名遭到逮補。(歐新社)
2018-11-26 22:1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一名博士生赫吉斯(Matthew Hedges)被指為英國政府從事相關間諜活動,21日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法院重判終身監禁,當地政府26日卻突然召開記者會宣布赦免。
綜合外媒報導,31歲的赫吉斯在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攻讀博士,今年5月待在阿聯2週,目的是要透過田野調查,研究2011年「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革命後的安全和外交政策,及人民與軍隊的關係,豈料竟被一名阿聯男子向政府舉報「詢問政府部門敏感問題」、「企圖竊取阿聯的秘密資料」,讓他在搭機離境時遭到拘留。
報導指出,赫吉斯被監禁4個月後,獲阿聯警方讓他交保候傳,結果今年10月卻被以間諜罪起訴,還強迫他簽下認罪文件,本月21日更經歷「5分鐘庭審」被判無期徒刑,震驚英國政府,所幸阿聯政府26日又改口宣布赦免赫吉斯。
人權觀察組織中東副主任佩吉(Michael Page)則稱,這場判決恐是「假審判」。他解釋,阿聯一方面打擊國內異議人士,一方面又向國際標榜當地充滿包容和開放,所以仍有許多國際會議和學術活動會在阿聯舉辦。
外界預測,阿聯將會選在12月2日國慶日時釋放赫吉斯。


茉莉花革命7周年 突尼西亞人還在抗議
tw.stock.yahoo.com查看原始檔
(中央社突尼斯2018年1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突尼西亞今天紀念獨裁總統班阿里政權倒台7週年,但人民不但沒有大舉慶祝,反而再度上街抗議。這7年之間,究竟走錯哪一步?
政治分析家、「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公民研究網路成員查利夫(Youssef Cherif)為半島電視台(AlJazeera)新聞網撰文,分析突尼西亞人究竟為何走上街頭。
●革命後政治開放經濟落後
班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在1950年代成立獨裁政權後,突尼西亞在接下來幾十年轉變為警察國家,不僅禁止政治活動,也不讓國民參與公眾事務。
2011年1月茉莉花革命發生後,突尼西亞一掃過去種種封鎖,國民變得高度政治化,政治體系更對所有人開放,但國內經濟光景大不同,仍欠缺妥善管理。
當政治開放達到極限,人民再也無法忍受經濟管理不善,民怨最終爆發。
●社經困境引爆民怒
事實上,與2011年相比,突尼西亞的經濟情勢更形惡化。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方面,從2010年的39.2%躍升至2016年的60.6%;突尼西亞貨幣第納爾(dinar)兌美元縮水40%;失業現象持續存在,以青年族群尤甚,年輕人失業率高達35%。
基本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各行各業的突尼西亞人連聲抱怨生活水準惡化,每月都難以維持生計。
上述因素即為目前這波抗議風波的導火線。某種程度上來講,那也是突尼西亞7年來大多數示威活動的導火線。
1月1日生效的一項財政法案,引爆這波抗議浪潮。國會去年通過這項法案後,儘管媒體有所討論,但並未引起公眾注意;直到物價上揚,人們才開始關注。
一群大多由年輕人組成的社運人士,發起「我們在等什麼?」(Fech Nestanaou)抗議活動,反對這項法令。活動成員僅有幾十人,手段更僅限於對牆塗鴉和發散傳單。
但突尼西亞的警方體制仍未改革。他們依循班阿里時代的執法方式,對許多活動成員騷擾、施暴並(短暫)逮捕他們。接著,他們開始抹黑這項活動。
但因民眾的憤怒沉積已久,許多人自發性走上街頭,無關「我們在等什麼?」活動。一些左派政治團體,包括部分無政府主義傾向組織,也加入這項運動。
抗議活動在突尼斯(Tunis)、斯法克斯(Sfax)、傑比尼耶納(Jebeniana)、紹斯(Sousse)和其他各地城市的街頭蔓延開來。部分地區的犯罪分子也藉機洗劫。
●政治菁英與人民脫節
自班阿里政權垮台以來,危機持續壟罩突尼西亞。
2014年的總統大選有兩個贏家:中間派的突尼西亞呼聲黨(Nidaa Tounes),與伊斯蘭復興運動黨(Islamist Ennahdha)。
突尼西亞呼聲黨在競選期間專與伊斯蘭復興運動黨打對台,但選後卻同意與對方結盟,導致黨內基層普遍失望,並引發一波辭職潮。
突尼西亞呼聲黨的艾塞布西(Beji Caid Essebsi)卸下黨魁成為總統後,黨內爆發繼任危機且開始分裂。
因此,兩黨結盟從一開始就十分脆弱,建立於互相猜忌上。兩黨「共識」主要來自艾塞布西和伊斯蘭復興運動黨領袖甘努奇(Rached Ghannouchi)兩人間的協議,有名無實,無法深入兩黨選區。
各部會首長和國會議員與地方脫節,他們通過的許多法律、措施只反映自身利益,且影響範圍有限。
僅管政黨力量被削弱,突尼西亞呼聲黨的象徵地位仍然崇高。因為對許多「世俗」國民來說,它是伊斯蘭復興運動黨的世俗替代選項;對官方機構成員而言,它是舊的國家黨;對國際社會而言,它是突國的「現代派」門面。
至於伊斯蘭復興運動黨領導階層,因懼怕國內外對伊斯蘭教的敵意,突尼西亞呼聲黨成了絕佳的煙幕。
僅管這項「共識」的功能極為失調,對精疲力竭的敵對兩黨而言,仍是最佳選項。
因此,當國會審查這項由政府起草、主要受國際貨幣基金(IMF)啟發的財政法案時,取得共識的兩黨國會議員少有反對聲音。他們投票贊成這項法律,但沒有公開提出辯護,也無法向選民交代。
更甚者,由於總理查希德(Youssef Chahed)與聯合政府內部各政黨領導階層存有芥蒂,雙方對這項財政法及實施辦法溝通不良。據悉他與總統也關係不睦,加劇當前根深蒂固的危機。
●問題無解淪惡性循環
這項財政法對兩黨支持者而言都是一大打擊。突尼西亞呼聲黨在競選期間大力承諾將振興國力,使支持者認為國家將能恢復往日榮光,提供工作機會、補助與社會保障等措施。
同理,伊斯蘭復興運動黨的支持者也抱持類似期待,認為財富分配將改善,而社會福利與援助計劃也會增加。
但實際上,兩黨組成的聯合政府逐漸實施撙節措施,並減少補助與公家機構工作機會。
自2011年以來,這般情況輪番上演:經濟問題引發公眾憤怒、公眾憤怒引發公民反抗,各黨利用民怨大開空頭支票,掌權後卻無法化解經濟問題,往後陷入惡性循環。(譯者:中央社陳乃瑜)


阿拉伯之春發源地紀念7週年 民怨依舊[影]
www.cna.com.tw查看原始檔
(中央社突尼西亞希迪布濟德17日綜合外電報導)突尼西亞城市希迪布濟德(Sidi Bouzid)示威群眾今天紀念「茉莉花革命」7週年,當時一名街頭小販自焚,引發「阿拉伯之春」起義浪潮。
法國24台(France 24)網站報導,儘管突尼西亞民主轉型相對和平,至今依舊陷於經濟困境。
2010年12月17日,小販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抗議警察以無照擺攤為由頻頻騷擾,時常沒收他的水果或罰款,讓他難以維生,憤而當街自焚,引發大規模街頭示威遊行及爭取民主活動,導致獨裁總統班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政權2011年1月垮台。
突尼西亞當時各行各業民眾群起抗議貪腐和經濟停滯,外界以突尼西亞的國花茉莉花,稱為「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
7年過後,街頭怒火似乎依舊不減,突尼西亞民眾本週在一名育有5子的媽媽自焚後再度上街示威。這名媽媽和許多突尼西亞人一樣失業,而且社福金已在數個月前停止發放。
根據國家統計局,突尼西亞失業率今年大多在15.3%徘徊,高於革命前的13%。
法新社報導,緊張氣氛持續升高,失業的抗議群眾和維權人士在街頭遊行,不滿「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發源地希迪布濟德持續為就業機會缺乏所苦。
維安消息人士表示,約40名跨國團體伊斯蘭解放黨(Hizb ut-Tahrir)成員遭到逮捕,因他們試圖舉行未經批准的集會且展示批評當局的標語。
示威群眾在部分路段放置輪胎擋路後,維安部隊昨天下午朝他們發射催淚瓦斯。而今天一場紀念茉莉花革命的正式活動氣氛陰鬱,主辦單位指控有關當局試圖淡化突尼西亞這個最近歷史關鍵日期的重要性。
希迪布濟德當年出現的抗議活動,掀起一波席捲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民主示威浪潮。(譯者:中央社盧映孜)1061218


2017-12-14_1343522017-12-14_1344012017-12-14_134412  

為什麼突尼西亞能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根植在歷史中的「對話」與「妥協」文化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編按]本文為梅沙悟德.荷穆達尼 (Messaoud Romdani)代表「突尼西亞尊重自由與人權委員會」(The Committee for the Respect of Liberties and Human Rights in Tunisia)撰寫的文章,說明「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背景,以及突尼西亞人民對於國家未來發展的期待。荷穆達尼先生將於12月下旬抵台,參加浩然基金會和成功大學台文系所主辦的活動。
突尼西亞的全國對話,是由4個公民社會團體所組成的四重奏,包括「突尼西亞總工會」、「突尼西亞人權協會」、「突尼西亞律師公會」、「突尼西亞工業及貿易與手工業聯合會」。諾貝爾委員會認為:全國四方對話阻止了突尼西亞走向暴力衝突,重要性「可比擬諾貝爾本人遺願所希望成立的和平議會」
換言之,諾貝爾獎肯定了四方集團在突尼西亞扮演的角色,因為它中介、調停了各方政治勢力的衝突,促使他們讓步妥協
我們的政治文化,就是開展對話
四方集團的確有助於保住突尼西亞剛萌芽的民主。藉由設定「路線圖」(road map)的方式緩和突尼西亞的政治僵局,在伊斯蘭復興黨(Ennahda)[1]政權與其他世俗團體的反對力量之間,鋪出一條建立新政府的道路,並依此規劃新的民主選舉制度。
2013年,在反對派中一向直言無諱的律師肖克里‧貝萊德(Chokri Belaid)與制憲議會(National Constituent Assembly)的議員穆罕默德‧布拉米(Mohamed Brahmi)遭到暗殺[2]。那年夏天,突尼西亞瀕臨無政府與暴力對峙的邊緣。
然而,當時在埃及發生的一件事,卻成了影響突尼西亞的關鍵。那時,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政治表現差勁,無能解決那些引發革命的問題,使得上百萬埃及人走上街頭並讓軍隊得以趁機奪權、造成動亂,粉碎了埃及人追求自由的希望,甚至開啟了另一個獨裁的時代。對突尼西亞的伊斯蘭政黨而言,這件事是個警惕。突尼西亞人體認到,他們必須攜手合作、甚至做出痛苦的讓步,因為這是成功達成民主的唯一條件──互相讓步,是使不同政治勢力能夠和平共生的根本
綜觀突尼西亞的歷史,展開對話本來就是其政治文化的一部分20世紀中期,突尼西亞就是靠抵抗與對話贏得了獨立。非暴力的公民抵抗是突尼西亞的文化。突尼西亞獨立前4年,成千上萬的突尼西亞人走上街頭和平示威,譴責工會領袖哈吉德(Farhat Hached)遭到暗殺,並要求獨立。對比當時「紅色之手」(la main rouge)[3] 的野蠻暴行,突尼西亞的和平示威受到主流法文媒體稱許,認為這樣的行動凸顯了「突尼西亞的公民精神」。60多年後,和平抗議的場景再度重現。
突尼斯的「1月14日革命廣場」。林郁庭攝。
維持平衡與默契,努力將政治拉回正軌
班.阿里(Ben Ali)在位的那段黑暗時期,雖然突尼西亞缺乏政治參與空間,政黨活動非常受限,但是公民社會一直以來都努力將政治拉回正軌,為了未來的談判保持開放與做好準備。
最重要的例子是2011年1月14日,班.阿里在那天晚上出走至沙烏地阿拉伯,結束23年的執政。當時,革命前形成的參眾兩院解散,立法機關呈現空缺狀態。公民社會在這個關鍵時刻擔負起重責大任,設立了突尼西亞革命之後的過渡性政府「以實現革命、政治改革、民主轉型為目標的最高機關」(The Higher Authorit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Revolution, Political Reform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公民團體(工會、律師協會、地方仲裁、人權倡議者)與政黨一起建立制度,確保政權能順利轉移,並且催生了選舉事務高等委員會,負責辦理突尼西亞首次公開透明的自由選舉
其實政黨同樣貢獻良多。幾十年來的政治打壓使得政黨比較有凝聚力、也願意妥協。伊斯蘭復興黨深知鄰國阿爾及利亞長達十年內戰的問題,以及埃及的軍事政變結束了穆斯林兄弟會的政權、並將其領導人關進監獄,所以他們決定妥善應對。他們與極端主義的伊斯蘭教法團(Ansar Sharia)達成默契,放棄在憲法內置入伊斯蘭教法,並且在公民社會與反對力量持續加壓下,最後決定下台。
同樣地,集結在民族拯救陣線(National Salvage Front)之下的反對力量與公民社會運動份子,也未曾提出任何禁止伊斯蘭政黨的主張。成千上萬的民眾在巴杜廣場(Bardo square)上靜坐抗議,要求政府辭職下台、草擬現代憲法,以及成立看守政府,以確保下次的選舉。四方對話的路線圖即回應了所有的要求,並協助安撫街頭的群眾。
突尼斯街頭。劉姿君攝。
脆弱的民主,恐怖主義的威脅
不過突尼西亞的經驗並非完美。突尼西亞面對了兩大挑戰:低迷的經濟狀況(高失業率、經濟復甦緩慢、旅遊業破壞殆盡、貪汙腐敗猖獗……),以及大規模的安全威脅
突尼西亞所在的區域中,已有上千名沮喪的青年加入了極端組織。同時,與突尼西亞接壤的利比亞爆發激烈內戰,這個國家被暴力與動亂圍繞,不可能永遠是片「安定淨土」。
簡言之,幾個歷史因素促成了突尼西亞今日的成功,並可以總結為一個原因:對話與妥協的文化。然而,突尼西亞脆弱的民主,仍須解決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問題以及遠離恐怖主義。
諾貝爾獎肯定了突尼西亞「對話與妥協」這個突出文化,並鼓勵人們都能找到和解的途徑。突尼西亞人對獲獎感到驕傲,但卻未因此感到開心,因為他們深知,前方仍是一條艱難的道路。
而對於那些只是口頭上道賀稱讚的人,他們也想引用哈桑‧伊比希(Hussein Ibish)[4]的話回應:「感謝你們的打氣,但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你們能夠提供系統性的協助,推動我們的經濟發展與反恐措施。而且順帶一提,這兩者是密切相關的。」
(本文原刊載於Alterna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5/11/05,譯者鄭亘良為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新國際》編輯、兼職中英翻譯。)
     
[1]受穆斯林兄弟會影響而成立,於突尼西亞革命後合法化並上台執政。
[2]貝萊德與布拉米皆是反對派領袖,大力批評伊斯蘭復興黨,譴責伊斯蘭復興黨鼓吹政治暴力並欲建立獨裁政權。
[3]「紅色之手」是1950年代由法國對外情報和反間諜局(Service de Documentation Extérieure et de Contre-Espionnage, SDECE)所操作的恐怖組織,旨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時殲滅支持阿爾及利亞獨立的力量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成員。相關資料可參見維基百科。
[4]伊比希是美國華盛頓特區阿拉伯海灣國家研究所(Arab Gulf States Institute)的資深駐院學者。
     
諾貝爾和平獎國際論壇:突尼西亞全國四方對話
Nobel Peace Prize International Forum: 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
高雄場/沒有社會正義的民主,可能嗎?
時間:2017年12月19日(週二), 14:00-16:30
地點:中山大學社科院一樓小劇場
活動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78729698906780/
台南場/突尼西亞青年:希望與挑戰
時間:2017年12月20日(週三),18:30-21:30(18:00開放入場)
地點:成功大學 成杏校區成杏廳
活動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nckunobel2017
台北場/和平的力量 尊嚴的追尋
時間:2017年12月23日(週六),14:00-17:00
地點:台北創新中心(CIT)大廳(台北市玉門街一號,捷運圓山站1號出口)
活動網址:https://goo.gl/9ncv1f


 

快訊/埃及前獨裁總統穆巴拉克獲釋 開羅爆炸1死3傷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埃及前獨裁總統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被捕6年後,24日獲釋返家,沒想到與此同時,開羅郊區也傳出爆炸聲響,造成至少1人死亡、3人受傷。目前尚未有任何組織出面承認犯案,爆炸原因也不明。
綜合外媒報導,穆巴拉克6年來被關押在開羅軍醫院,24日他獲釋不久,便傳出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死3傷。埃及當局指出,不幸身亡的的是1名衛兵,目前安全部門已經封鎖案發現場,要進一步釐清事故原因。
▲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被判處無期徒刑,法院內外都出現大批抗議人潮。(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穆巴拉克擔任埃及總統長達30年之久,是繼穆罕默德.阿里帕夏(1769-7849)之後在位最久的埃及統治者。直到埃及民眾2011年1月響應「阿拉伯之春」的革命浪潮,才將他趕下台。
同年2月,穆巴拉克因為貪污罪及下令鎮壓、殺害示威者被捕。特別法庭經10個月審訊,2012年6月判他終生監禁,但經上訴,法院本月13日判他無罪。由於還有另一起貪汙罪嫌仍需調查,所以他獲釋後仍無法出境。


 

為何臉書要改變經營理念? 答案是要強化「社團」功能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25日, 2017
A-A+
2017-06-25 22:14經濟日報 記者謝汶均╱即時報導
全球社群媒體龍頭臉書(Facebook)過去把經營理念訂為「讓民眾能夠分享,讓世界更開放、互相聯繫」,不過,該公司最近首次把理念改成「讓民眾能夠建立社群,並讓世界更近」,反映臉書非常重視旗下已有十多億名用戶的「社團」功能。
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說:「過去十年來,我們只關注在把世界變得更開放、互相聯繫,但我認為,如果我們可以讓民眾發聲,並協助一些民眾互相聯結,世界本身就會變好很多。」
查克柏格表示,他們不只把新的經營理念視為一種經營哲學而已,更變成經營目標,「我們希望幫助十億位民眾加入有意義的社團…這會讓世界更緊密。」臉書指出,截至目前,該社群平台所謂「有意義社團」的成員僅有一億人。
臉書將理念改成「讓民眾能夠建立社群,並讓世界更近」,反映該社群平台非常重視旗下已有十多億名用戶的「社團」功能。圖/路透


2017年6月23日 國際財經
朱克伯格闡述新願景:讓世界緊密地聯繫
放大圖片
Facebook(fb)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進一步闡述公司新願景,稱「賦予人創建社區的權力,讓世界融為一體」。
朱克伯格在芝加哥舉行的一場Facebook活動中闡述新使命,指出在下一個10年,該公司將着重在賦予人們建立社群的能力,讓世界更緊密地聯繫起來。他又在其Facebook主頁簡介中寫上「拉近全球距離」(Bringing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
這較該公司長期以來奉行的座右銘「連接全世界」有所轉變。
Facebook發表聲明列舉一系列能幫助其社群更受歡迎的新功能。其中,包括社群與社群之間的連接,便於社群管理員向群友推介相似或相關的社群。該公司表示,這一功能只是協助把社區和次級社區更緊密地聯繫的初步舉措。
朱克伯格在約4個月前發布有關Facebook作為全球社交基礎的廣泛宣言。他說,希望成立於2004年的Facebook幫助解決從恐怖主義到氣候變化等一些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

臉書新使命:不僅連結世界還要讓全球更緊密,翻新社團管理功能
臉書執行長祖克柏揭露臉書的使命不僅是連結世界,更要讓人們的生活更緊密,透過社團實現此一願景,臉書全球近20億用戶中有半數使用過社團,其中1億加入了具有意義的社團,臉書希望翻新社團管理功能讓更多人加入有意義的社團。 
文/陳曉莉 | 2017-06-23發表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周四(6/22)舉行的臉書社群高峰會(Facebook Communities Summit)宣布,將把該公司的使命從「連結全世界」(connecting the world)變更為「讓全球更緊密」(Bringing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同時也翻修被柏克柏視為達成該使命的核心功能—社團(Groups)。
祖克柏表示,過去十年來,他們專心於讓這個世界更開放與互通,迄今這個目標尚未達成,但他覺得如果只是提供一個讓他們發聲或連結的平台似乎無法讓世界變得更好,儘管許多方面看起來是變好了,可社會依舊是分裂的,他相信臉書有責任做更多的事,只是簡單地連結世界是不夠的,而是要讓整個世界更緊密。
臉書新使命的完整名稱為:「賦予人們建置社群的能力,並讓全球更緊密。」(give people the power to build community and bring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祖克柏認為,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下一代最大的機會與挑戰都只有在全球達到共識時才有能力掌握,不論是治療疾病、終止氣候變遷、結束貧窮、散播自由與寬容,或是阻止恐怖主義的,沒有單一的組織或國家能獨自承擔這一切,而必須仰賴全球的合作,這無法一蹴可幾,改變從每個地方開始,當人們擁有共識,並於生活中支持它時,就能一起承受更廣泛的問題。
臉書替這個新的使命建立了一個目標—協助10億用戶加入別具意義(meaningful)的社群,同時整修了站上的社團功能,提供更多元的社團管理工具。
根據臉書的統計,在該站接近20億的用戶中,有超過10億使用社團功能,當中有1億加入了別具意義的社團,這些社團很快就成為許多人在臉書上最重要的體驗,例如Terri Hendricks所成立的女性摩托車社團Lady Bikers(下,來源:Facebook),或是Matthew Mendoza所成立的上癮支持社團Affected by Addiction Support Group,還有Kenneth Goodwin所成立的浸信會社團Bethel Original Free Will Baptist Church等。
還有人替殘障的退伍軍人成立了社群,或是為尋找親生父母的小孩成立了社團,祖克柏自己也加入了不少社團,當中有5個社團與匈牙利牧羊犬有關,他也是《文明帝國》遊戲社團的管理員,還建立了一個支持剛動完心臟病手術的父親的親友社團。
新的社團管理功能包括社團分析、篩選請求、移除成員、張貼時程及社團之間的連結等。其中,社團分析允許管理人員能夠即時瀏覽各種數據,包括成長、交流及成員狀態等。(來源:Facebook)
管理者可透過篩選請求設定參數來過濾申請入團的使用者,像是性別或所在地區等;現在管理人員也有能力一次刪除惡意成員與他們所張貼的內容;張貼時程可用來排定內容上線時間;社團連結功能允許管理人員推薦類似或相關的社團予成員。


 

後悔用臉書發起「阿拉伯之春」?埃及革命推手:社群媒體讓世界更聳動、更一面倒... 
2016.03.08
後悔用臉書發起「阿拉伯之春」?埃及革命推手:社群媒體讓世界更聳動、更一面倒...
圖片來源:TEDxTaipei
撰文者郭慧TEDxTaipei 瀏覽數:43903
+A-A
「我曾說過,想要解放社會的話,你需要的,其實只是網路。」戈寧說道,「我錯了。」
戈寧(Wael Ghonim)是Google中東及北非地區行銷經理,更是阿拉伯之春的重要推手。在2011年底,他甚至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一
在2011年埃及反政府示威時,他認為網路可以改變世界;然而,經過幾年的沉潛,戈寧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也因此,在2015年底,戈寧在TED演講中,跟大家分享了他的反思與改變。
社群媒體將我們團結在一起,也將我們撕裂
「我在2011年時,匿名建立了一個臉書專頁。後來,這個專頁引發了埃及革命。」戈寧說道,「然而,阿拉伯之春展示了社群媒體的巨大潛力,也同時暴露了它最大缺點:這個讓我們團結在一起,推翻獨裁者的工具,最終也將我們撕裂。」
後革命時代的事件,就像胸口挨的重拳
他回憶道:「2011年,穆巴拉克被迫下台時,是我人生中最激動的時刻。那是懷抱偉大希望的時刻。在革命時的18天裏,埃及人活在烏托邦中,我們有同樣的信仰,相信大家可以求同存異地生活在一起。我們相信,穆巴拉克之後的埃及,將是和平包容的國度。」
「但不幸的是,後革命時代的事件,就像胸口挨的重拳。」戈寧說道,「歡快逐漸消失,我們未能成功達成共識,政治鬥爭也越演越烈。而社群媒體做的,卻只是放大言論、傳播錯誤的信息、重覆高喊口號,並散播仇恨言論。在這種情況下,軍隊支持者和伊斯蘭教主義者越來越兩極化,讓立場較為中立的人感到無助:兩個集團都希望你站在他們一邊,你不是夥伴,就是敵人。」
社群媒體塑造了「放大人性」的環境
「最後,在2013年7月3日,在連續三天的公眾抗議後,軍隊把埃及歷史上第一個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趕下台。」戈寧說道,「那天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我決定沈默,完全沈默。那是挫敗的時刻,我沈默了兩年多,反思過去發生的一切,想要理解為什麽那一切會發生。」
「我後來發現,兩極化的演變,其實是人性使然。然而,社群媒體卻塑造一個容易讓我們產生這些行為的環境,並放大它的影響。無論是引起鬥爭、或是忽略你討厭的人,都是人類天生的衝動。然而,在科技的幫助下,你只需要按一下滑鼠,就可以完成。」戈寧解釋道。
現今的社群媒體,其實是利於傳播而非參與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戈寧發現,今天的社交媒體面對5個嚴峻的挑戰:
「首先,我們不知道如何應對謠言。那些謠言表現了人們的偏見,並被相信和散播。」
「其次,我們創造了自己的同溫層。我們往往只和觀點相同的人溝通,在社群媒體的協助下,我們取消關注或屏蔽意見不同的人們。」
「第三,線上討論會很快激起人們的憤怒。這讓我們忘了,螢幕後面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阿凡達。」
「第四,由於社交媒體快速、簡短的特性,我們很快就跳到了結論。在此情況下,很難表達出複雜、犀利的觀點。」
「最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社群媒體的特性。」戈寧說道,「我們的社群媒體被設計為利於傳播而非參與,利於張貼而不是溝通,利於淺薄的觀點而非深度的討論。就好像我們認為,自己是來這裏說教而非對話。」
科技應該要成為解決方法,而不是麻煩的一部分
「我目睹這些問題如何影響了埃及這個分化的社會,但是,這些問題不只存在於埃及。事實上,兩極化在全世界,都是不斷加劇的。」戈寧說道,「科技應該要成為解決方法,而不是麻煩的一部分。」
「我們應該要思考,如何設計出一種社群媒體,來推動禮貌和體貼。」戈寧說道,「我知道如果我寫一個更聳動、一邊倒的文章,會有更多人關注。但是,如果我在意的是質量呢?」戈寧問道。
「為什麽不能創造更大的動機讓人們參與對話,而非一直宣傳觀點?如果社群媒體,可以顯示有多少人因一篇文章而改變他們的觀點,我可能會寫得更認真、更仔細,試圖讓自己更有說服力,而不是從我意見相同的人那裏獲『讚』,因為我只是在確認他們的偏見。」
想要解放社會,第一步,就是解放網路
「作為網路的信徒,我和一些朋友合作,試圖尋找答案和探索多種可能性。」戈寧說道。「我們第一個開發的產品,是一個談話性媒體平台。我們舉辦對談活動,來促進相互理解、希望改變看法。我們談話的內容都是一些高度爭議性的問題,比如說種族、限制槍支、難民問題、伊斯蘭和恐怖主義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對話。」
「今天,世界上有1/3的人擁有網路。但是網路的某一部分,被人性中不那麽高尚的一面俘虜了。」戈寧說道。「因此,五年前,我說,『想要解放社會的話,你需要的,其實只是網路。』今天,我相信,『想要解放社會的話,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網路。』
後悔用臉書發起「阿拉伯之春」?埃及革命推手:社群媒體讓世界更聳動、更一面倒... (阿拉伯之春,...) - 教育 - TEDxTaipei - 商業周刊 - 商周.com - https://goo.gl/RLbnMb


 

阿拉伯之春代價慘 經濟損失19兆台幣
2016年11月12日 13:20 林淑燕

「阿拉伯之春」運動使中東地區累計遭受經濟損失高達6140億美元(台幣19兆6480億元)成長。(美聯社)
「阿拉伯之春」運動使中東地區累計遭受經濟損失高達6140億美元(台幣19兆6480億元)成長。(美聯社)
聯合國「西亞經濟與社會委員會」(ESCWA)報告指出,「阿拉伯之春」運動已經使中東地區累計遭受經濟損失高達6140億美元(台幣19兆6480億元)成長。

ESCWA表示,「阿拉伯之春」運動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些城鎮爆發民主運動以來,中東地區累計遭受經濟損失高達6140億美元。這項損失接近中東地區2011年到2015年GDP總值的6%。這是聯合國經濟機構首次做出這種分析估算。

該項損失數據包含了那些並未直接捲入這場政治衝突但受其影響的國家,難民問題、僑匯減少和旅遊業下滑都給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而且新建立的政府依舊無法革新政治,經濟與社會仍陷入停滯,人權紀錄不升反降。

阿拉伯之春5年 6國僅1國有快樂結局
精華簡文阿拉伯之春5年 6國僅1國有快樂結局
阿拉伯之春5年 6國僅1國有快樂結局
作者:黃維德編譯 2016-02-02 Web Only
調整字體尺寸
革命,很暢快。大多數時候,革命卻只有破壞,沒有建設。

2011年春季,6個阿拉伯國家的民眾展開和平示威,要求他們那受人痛恨的領袖下台,從下圖可以看出,除了藍色的突尼西亞之外,其他的示威都沒能換來快樂的結局。其它顏色的5國,均表示這5個國家,不是更獨裁,就是墜入混亂深淵。 

利比亞和葉門內爆,相互交戰的民兵團體完全或部分取代了中央政府,有些團體是由外國力量支持,有些則揮舞著基地組織或伊斯蘭國的旗幟。埃及就某方面來說,反而變得比示威展開之時更要獨裁。敘利亞則墜入深淵,半數城市成為廢墟,大多數肥沃的土地遭棄置;數百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數百萬人逃往國外;數十萬人已然失去性命,而且完全看不到這場混亂的終點。

這些阿拉伯革命並沒有創造太多領袖、可信的行動方案和理念,但它們也確實讓人看清,伊斯蘭政治實務究竟為何、阿拉伯國家在世界的地位與相互關係,以及阿拉伯國家和社群的弱點和強項。

數十年來,阿拉伯的意見領袖將許多區域性問題歸罪於西方,但美國佔領伊拉克時期的失能,以及西方對阿拉伯之春那些沒有效果的回應,已經讓大多數人相信,討論西方影響力、美國霸權甚至是猶太復國陰謀論,根本沒有太大的意義。在此同時,許多阿拉伯人更清楚地看見,縱使阿拉伯團結這類口號已經喊了數十年,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連結仍舊脆弱無比;政府和諸多社群是多麼地脆弱,也全都映入了他們的眼簾。(黃維德編譯)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4310#sthash.Mjlq588P.dpuf

--------------------

茉莉花推翻暴政 突國經濟無起色
方家敏 2014/01/15 18:15 點閱 95 次
茉莉花革命3周年紀念,事隔2年,突尼西亞仍身處於經濟、政治、國防都不穩定的情形。 (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茉莉花革命3周年紀念,事隔2年,突尼西亞仍身處於經濟、政治、國防都不穩定的情形。 (photo by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茉莉花革命3周年,突尼西亞經濟跌谷底。1月14日是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3周年紀念,事隔2年,突尼西亞仍身處於經濟、政治、國防都不穩定的情形。儘管近日通過的男女平權修憲案獲得各界讚賞,但政權的轉移、各地暴力事件頻傳恐會讓經濟情勢更加衰敗。

14日突尼西亞的最大黨「伊斯蘭復興運動黨」官員在首都突尼斯的卡斯巴區舉行3周年紀念會的開幕儀式。隨後便前往包格貝大道,也就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大規模示威的核心地區。除了執政黨的官員,各反對黨也各自召開會議或舉行儀式,紀念暴君前總統班‧阿里的退位。

茉莉花革命發生於2010年底到2011年初的北非突尼西亞,當時因為國內通貨膨脹、政治腐敗、言論缺乏自由,失業率高達14%,又適逢嚴重乾旱,民怨四起。再加上當時的總統班‧阿里家族掌控國家經濟,造成民眾不滿的情緒沸騰。2010年12月一名突國青年為抗議警方執法不公憤而自焚,引發一連串的反政府示威抗議。隨後反政府浪潮在一個月內席捲北非與中東地區,班‧阿里也流亡海外。

【恐怖攻擊頻傳】
革命後的3年間,突尼西亞仍飽受恐怖組織威脅,造成國內的經濟不穩定,法案推動也因而受阻。從革命之後,薩拉菲派的極端組織份子便企圖奪權,其勢力在國內蔓延,造成槍擊案件頻傳。去年也發生多起自殺炸彈攻擊,引起全國恐慌。去年8月期間,政府軍與伊斯蘭激進份子的流血衝突頻傳,讓民眾憤而抗議,直指政府討伐不力。

根據《彭博社》報導,原本計畫在14日推動的新憲法,也因為國會議員否決多項主要條款,導致目前的新憲法僅審查3分之1。再加上2013年2月與7月都分別有政治領袖遭到刺殺身亡,讓議案延宕至今,政府執政法源不明。

【經濟發展受阻】
《半島電視台》指出,茉莉花革命當初的一大訴求就是要求政府改善國內經濟與民眾生活水平,如今境內的治安問題頻傳、政府憲政體制不完善,日前突國的恐怖組織AST還被美國指出與蓋達恐怖組織有密切關連,被視為國際間的一大威脅,讓外商公司與海外投資客不敢進駐,影響民眾就業機會。總統阿里‧拉哈耶德為了發展公共建設,創造就業機會,決定於2014年提高課稅,此舉一出便引發全國各地民眾的抗議,還造成零星的暴力衝突,被稱為「預算性暴動」(budget-related riot)。

政府為了籌措經費,不但取消糧食補助、提高部分項目的稅收,還向IMF貸款了1740億美元,但IMF以突尼西亞的經濟不穩定,將造成日後還款不易為由,延遲借款。相較於革命前的30%,現今仍有35%的突國青年失業,半數工廠倒閉,內陸地區的情況甚至更為嚴重。

具官方色彩的《突尼斯非洲通訊社》日前報導,突尼西亞伊斯蘭總理阿里‧拉哈耶德與反對派達成協議,日前辭職下台,將權力移交給臨時政府。有不少民眾擔心,目前民生、經濟局勢不穩定,再加上政府部門群龍無首,恐會導致強權再起。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還魂 抗議新法328人被捕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北非國家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再起,自從7日抗議政府撙節方案以來,突尼西亞衝突不斷,甚至越演越烈,至少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官方已經逮捕328人。
突尼西亞2011年爆發「茉莉花革命」,推翻當時政府,也帶動阿拉伯國家爭取民主,被譽為「阿拉伯之春」。然而,革命過後,突國人民反而身陷經濟困境,也面臨數次恐怖攻擊與極端主義組織的鬥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據傳日用生活物品價格飛漲了2位數。
7日民眾走上街頭抗議1項不受歡迎的新金融法案,未料遊行擦槍走火,演變成更大規模民眾暴動,各地區都出現抗議行動,還有人趁火打劫,雖然突尼西亞總理沙赫德(Youssef Chahed)呼籲民眾保持冷靜,並承諾經濟狀況將在今年改善,但暴亂情形日益惡劣,該國政府10日不得不出動鎮暴部隊鎮壓。
突國內政部發言人齊利尼少校(Khelifa Chibani)表示,警方已經抗議活動中逮捕了328人。在騷亂期間,有21名警察受傷,10多輛警車受損。
據了解,1個新的青年運動「Fech Nestannow(我們在等什麼)」12日發起全國各地一起抗議活動,該運動的創始人之一的欽奈維(Henda Chennaoui)告訴CNN記者,批評現在政府的口氣就像以前的政權一樣,不是在聽人們說話,而是在把人們定罪,把抗議的群眾當作是破壞分子和小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