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靈驗「鍾馗爺」神誕!13戶小村塞滿各地信眾 40酬神戲台擠小巷 | ETtoday生活 | ETtoday新聞雲 - https://goo.gl/eepmu9


phpIrTQXgphp4BscDhphp2gahnEphpOvyc4DphpbqzyrsphpGxr6l6phpAnxDTTphpQvWPTxphpE9NzhOphpGPjnPf  

林金鍊祖孫跳鍾馗 為眾生覓新家
By 李欣恬,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16日, 2018
跳鍾馗是傳統民間除煞儀式,用於傳統戲曲開台、廟宇開土、祈福等,不僅程序繁瑣,禁忌也多,在在增添傳承困難度,幾乎要成為絕響,如今傳承有望。
高齡84歲的傳統藝師林金鍊,是全台極少數還在從事以懸絲傀儡跳鍾馗的藝師,舉凡國內的雲門劇場、西門町紅樓、我國駐法巴黎文化中心開幕,以及國內往年重大公安事件,都曾邀請他跳鍾馗除煞。他表示,現在好不容易有人肯學、也學得來,要把一手絕活,傳給孫子林承德和布袋戲新銳藝師郭建甫。
林金鍊表示:「跳鍾馗不是人人都學得來,操偶或許可以練習,但是修習術法、符法的使用方式,還要保護自己和眾生,很耗時耗力,最重要的是心要正。」
林金鍊出生布袋戲家庭,父親林祥是新竹景春園布袋戲團長,他的懸絲傀儡跳鍾馗技藝,正是傳承自父親。當年林金鍊曾拜入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門下,因念白和操偶都很有天分,成為李天祿的得意弟子。但後來因布袋戲沒落,又心繫跳鍾馗,他決定從事家傳的懸絲傀儡跳鍾馗。
林金鍊表示,為了讓現代觀眾親近跳鍾馗技藝,他將跳鍾馗表演藝術化,猶如劇場表演。
林金鍊的孫子林承德,現年17歲,他自小在阿公身旁耳濡目染,對跳鍾馗特別有興趣,林承德說:「別人5、6歲時是看卡通,我是看阿公跳鍾馗的錄影帶,而且不斷重複播放,樂此不疲。」
他表示,「我從阿公身上學到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鍾馗爺並不是抓鬼,祂比較像『房屋仲介』,是為眾生另覓新家。」


鎮邪天師、執劍福來:鍾馗符畫與端午節
鍾馗在道教稱為驅魔真君,可見其伏妖鎮鬼的法力高深,除了中元節結束時要跳鍾馗,但你知道端午也要在門首貼上鍾馗嗎?
民俗亂彈
2017-06-07 11:46
推文到plurk
楊玉君
絕大多數人可能都聽過鍾馗擅長抓鬼,但是知道鍾馗也與端午節有密切關係嗎?
鍾馗抓鬼最有名的事蹟是他在夢中解救唐玄宗的故事。據說唐明皇因為染上瘧疾,病中有一夜夢見有大、小二鬼在他的寢殿追逐,小鬼四處跳躍,終究被大鬼抓住且吞食。唐玄宗問這大鬼是誰,才知道他叫鍾馗,是來保護唐玄宗的。唐玄宗醒來之後,瘧疾就不藥而癒。後來他召來畫家吳道子,對他敘述夢中鍾馗的長相,吳道子便畫了一幅鍾馗進呈。因為吳道子的畫藝精湛,畫像肖似夢中人。唐玄宗看到之後,久久凝視不語,然後才感嘆道:「簡直像是你跟我一起在夢中看見一樣啊,怎麼會畫得這麼像呢!」因為是鍾馗為唐玄宗趕走了小鬼,病才好的,所以皇上下令畫工再多畫幾張鍾馗的畫像,頒贈給各個大臣,以便在歲末張貼驅鬼
這雖然是則傳說,然而歲末朝廷頒贈大臣鍾馗畫像一事,自唐代以下均史有明證。而原本由朝廷頒贈大臣的鍾馗畫像,因為在民間相沿成俗,需求量增加,而有了鐫刻版刷印鍾馗版畫的出現。
所以鍾馗到底長什麼模樣呢?吳道子畫的鍾馗,儘管傳說中酷肖鍾馗本人,畢竟除了唐玄宗,沒有人見過,也遺憾未曾傳世。然而鍾馗畫因為與歲末驅邪的習俗結合,形成一種傳統。雖然後來分流成了文人畫鍾馗(主要為卷軸型式)及民間版畫鍾馗(年年張貼替換的版畫)兩種形式,鍾馗的形象仍然呈現了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就是頭戴判官帽、虯髯、圓睜怒目,足資驅邪抓鬼的恐怖猙獰貌。
河南朱仙鎮版畫「馗頭」
或許因為歲末連著新年,驅邪用的鍾馗圖也逐漸沾染了過年的喜氣。明憲宗曾繪有一幅〈柏杮如意〉鍾馗圖,其中鍾馗手持如意,圓睜雙目盯著迎面飛來的蝙蝠,隨侍的鬼童雙手捧盤,盤中裝有柏葉及杮子,寓意「只見福(蝠)來」、「百事如意」。
柏杮如意
蝙蝠與鍾馗是常見的鍾馗畫組合,尤其是在民間版畫中。據清代章回小說《鍾馗斬鬼傳》的情節,跟隨鍾馗的蝙蝠,原係奈何橋上的一個小鬼,為跟隨鍾馗斬盡人間妖魔,所以化成一隻蝙蝠,凡某處有鬼,蝙蝠就會帶領鍾馗前去斬除。然而這除惡的功能,在圖象中卻被賦予了積極趨吉的含意,鍾馗執劍怒目瞪視蝙蝠,寓意為「恨福來遲」、「執劍(只見)福來」。
大約在明末清初這一段期間,原本在歲末懸掛或張貼鍾馗圖的習俗,發生了一點變化。因為鍾馗抓鬼的功能與端午驅邪的節日意義相符合,漸漸的就有人同時在歲末及五月端午都掛鍾馗畫。與端午結合後的鍾馗圖象因此產生了新的圖象元素。例如,較精緻的文人鍾馗畫中為了突顯出端午的時令,伴隨鍾馗出現的除了小鬼外,還會有當令的粽子和石榴花、葵花、艾葉、菖蒲等等景物的細節。例如任伯年的「簪花鍾馗」,鍾馗頭上簪的是當令的石榴花,華喦的「午日鍾馗」圖,鍾馗閒坐賞錦葵,身後几上則有粽子和其他果物。
相對的,民間一年一換的午日鍾馗版畫側重的就未必是這些賞心悅目的景物,而是鍾馗應有的驅邪殺鬼功能。鍾馗殺鬼,常見的武器是七星劍,例如底下這幅安徽蕪湖的「鎮宅神判」很生動的顯示鍾馗持七星劍毫不留情的殺鬼。
鎮宅神判
端午抓鬼殺鬼,原本卻不是鍾馗的任務,因為早在宋代就有端午節要懸掛張天師畫驅邪的習俗,午日鍾馗畫的出現,或為此一習俗的變異。自圖象中可以觀察到鍾馗的形象與張天師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 而出現了鍾馗也用五雷符、用印、鎮五毒的年畫。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天師符》記載:「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所謂五毒符咒,就是圖繪五種毒蟲(五毒的種類依各地生態而有部分差異),在端午期間張貼,用來防治毒蟲,五毒符可以獨立存在,但也經常搭配不同人物的構圖。
五福鍾馗
上方這幅桃花塢的五福鍾馗,以五隻蝙蝠代表五福,鍾馗持劍殺鬼,腳下有蟾蜍、蝎子、壁虎、蛇及蜘蛛等五種毒蟲。畫面兼具趨吉避凶的含義,正如兩方印文所云:靈符鎮宅、驅邪降福。
而鍾馗與張天師的形象融合,又可以下方這幅湖北襄陽老河口的鍾馗畫來說明。畫上題名雖然是鍾馗,但主角頭戴道冠,非判官帽,右手捏訣,左手持勅令印,騎虎踏五毒,實為張天師之特徵。民間又有「天師鍾馗」的稱號,也反映了這種形象融合的結果。
老河口鍾馗圖
又如以下這幅「鎮宅神判」則雖然造型是鍾馗持劍,但卻搭配有張天師的五雷鼓及五雷令符。
鎮宅神判-天師鼓令符
為了使鍾馗畫更有驅邪的效力,在畫上蓋印可以增加它的威信。印文除了常見的「靈符鎮宅、驅邪降福」兩句外,另有一種蓋官印的鍾馗圖,也被視為驅邪具有特別效應。因為有一種傳說認為鍾馗是河南靈寶人(一說安徽靈璧),所以鍾馗圖若蓋上靈寶縣的縣印就特別具有驅鬼效力,價格也賣得特別好。在俄國宗教歷史博物館中,就藏有這種蓋有官印的鍾馗圖,畫面上方的印文,以滿漢文並列「靈寶縣印」四個字。
俄羅斯典藏鍾馗圖局部-靈寶縣印
另一種據說可以增加鍾馗圖靈力的作法是以硃砂紅繪製鍾馗圖,稱為「硃砂判」。硃砂是古代道士煉丹時所用的材料,也是書符、開光儀式必備的朱筆點染原料,以硃砂紅色畫的鍾馗圖因此也被視為具有較強的靈力。清代以降,許多畫家若非以硃砂畫鍾馗,就是令鍾馗著紅色袍服,下方二幅就是近代畫家溥心畬擅長畫的兩種硃砂判。
硃砂判
鍾馗圖兼具趨吉避凶的功能,使得它的內容及性質有很大發展的彈性空間。除了端午節功能性的驅邪鍾馗圖,另外一種民間版畫或許不常見,但卻廣為人知的題材就是所謂的「鍾馗嫁妹」。鍾馗嫁妹的圖式都有侍奉鍾馗的許多小鬼,行旅道上為鍾馗的小妹抬各色嫁妝,構圖極為活潑有趣。然而所謂的「嫁妹」更可能是「嫁魅」,即將對人們有害的妖魅轉嫁至第三者,再將被轉嫁的人或事物押送出境,以保境內平安。以訛傳訛的結果,發展出鍾馗將妹妹嫁給杜平的故事。這種圖式己淡化了鍾馗圖的驅邪性質,轉而成為熱鬧歡慶的黑色喜劇。
傳元·王振鵬「鍾馗送嫁」局部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有一面潘麗水畫的「鍾馗迎妹回娘家」,描繪的是鍾馗小妹在鬼僕的簇擁下携子歸寧,則又是將「鍾馗嫁妹」再作一次意義轉化,更加重喜慶意味的作品。
台北保安宮鍾馗迎妹回娘家(郭喜斌提供)
細心的讀者應會發現,原本要被鍾馗殲滅的小鬼,怎麼搖身一變成了鍾馗的僮僕?這道理卻不難明白,因為怕被鍾馗殺了,所以小鬼們會百般討好鍾馗,侍候他,滿足他的需求。所以另有一種「戲鍾馗」的圖式,其中鍾馗或與小鬼對奕、或是小鬼以百戲樂舞娛樂鍾馗,也有調皮的小鬼們趁著鍾馗醉酒時,暗暗的捉弄他等等內容。這些圖式雖則娛樂性高,卻與原初鍾馗畫驅邪的儀式功能相去甚遠了。
在台灣,端午驅邪用的鍾馗民俗畫雖然不曾聽聞,但鍾馗抓鬼的功能則存於除煞的「跳鍾馗」儀式中。過去因為恐懼被煞鬼沖剋,「跳鍾馗」時一般禁止閒雜人等旁觀,尤其是婦女小孩。近年來則因為民俗觀光化的風氣影響,凶煞的氣氛一直被淡化,許多「跳鍾馗」的儀式不但不清場,台下還萬頭鑽動,熱鬧滾滾,已成了一種觀光化的表演。
沒有鬼可抓,沒有人怕他的鍾馗,恐怕也只能探甕藉酒消愁了。
沒有鬼可抓,沒有人怕他的鍾馗,恐怕也只能探甕藉酒消愁了。


 

B17A00_P_01_02B17A00_P_01_03  

3民俗+2古物 北市增5文化資產
稍後再讀
中國時報 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4年01月14日 04:10

北市傳統藝師林金鍊獨創將驅邪避煞法事結合傀儡戲,演出「跳鍾馗」技藝,獲登錄為北市民俗文化資產。(文化局提供)
北市傳統藝師林金鍊獨創將驅邪避煞法事結合傀儡戲,演出「跳鍾馗」技藝,獲登錄為北市民俗文化資產。(文化局提供)
關渡宮媽祖據傳歷經火燒金身不壞,且靈驗事蹟不斷,「請關渡媽」習俗延續百年,也成北市文化資產。(北市文獻會提供)
關渡宮媽祖據傳歷經火燒金身不壞,且靈驗事蹟不斷,「請關渡媽」習俗延續百年,也成北市文化資產。(北市文獻會提供)
北市古物、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日前通過5項審議,包含具有傳統與在地特色的民俗活動「跳鍾馗」、「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與「請關渡媽」;以及見證時代意義的古物「節孝周氏絹之墓碑」與「泰雅族貝珠衣」,獲登錄為北市文化資產。

文化局表示,「泰雅族貝珠衣」的貝珠為硨磲貝所製成的圓柱形小珠子,串接後點綴在衣飾上,是泰雅族傳統社會的傳家寶,象徵部落地位和財富。目前典藏於北市文獻委員會的貝珠衣歷史逾百年,裝飾貝珠約有9萬顆,款式色澤及條紋都相當罕見。

清代婦女周絹因節孝事蹟受頒建坊,如今「周氏節孝坊」仍矗立北投豐年路上,被指定為古蹟;周氏後代陳浩泰提出申請保存,與節孝坊共同見證清代節孝旌表,及北投陳家開發史。

由北市傳統藝術藝師林金鍊提出申請的「跳鍾馗」,是民間藉由鍾馗形象來驅邪祈福的習俗;林金鍊獨創將避煞法事結合傀儡戲演出的跳鍾馗技藝,是北台灣目前唯一傳承,儀式包括請神、制煞、排陣等,打破以往不能觀看的禁忌,深具藝術性。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則是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祭典,祭祀內容也結合歷史事件,如祭拜「樹蘭花腳」、「五泉廟」、「車藏腳媽」等,具在地性、歷史和文化意義,也彰顯出北台灣早期移民開發奮鬥史。

關渡宮的「關渡二媽」,據傳歷經火燒而金身不壞,又因靈驗事蹟不斷,各地爭相迎請關渡媽的習俗超過百年,故有「北有關渡媽,南有北港媽」的俗諺。以關渡宮為中心,帶動雙北、基隆、宜蘭與桃園每年多達300件以上的祭典及遶境活動,也形成特有的生活習俗,是北台灣媽祖信仰的最大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