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祿主編「台灣風土」+1948年至1955年台灣人類學泰斗  

陳奇祿主編的「台灣風土」終於整理成書,但他因行動不便,無法出席發表會。(本報資料照片)

1948年至1955年台灣人類學泰斗陳奇祿擔任《公論報》「台灣風土」專欄主編,出刊的195期刊錄了國分直一、方 豪、楊雲萍等超過百位中日專家撰寫的台灣歷史地理、風俗文物、掌故軼聞、宗教、藝術作品等,是台灣學研究的先聲。這些珍貴史料被遺忘一甲子,如今彙整出版 《台灣風土》4大冊共150萬餘字。

《台灣風土》由《鹽份地帶文學雜誌》總編輯林佛兒擔任主編,高師大退休教授李若鶯協助編務,將陳奇祿親 自提供的舊報珍藏,重新翻攝、打字、整理。這個計畫2012年初啟動,昨日在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行發表會,台南市長賴清德、台博館館長陳濟民、台南市文化局 長葉澤山及文壇人士共襄盛舉,不過高齡91歲的陳奇祿不克前往,由孫子陳建文代表。

接觸專欄改變一生

陳奇祿1923年生於台 南將軍鄉,3歲起隨父母長住中國,中學畢業後赴日就讀東京第一高等學校,1年後回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政治系,副修經濟,1948年畢業後返台出任《公論 報》國際版主編兼「台灣風土」專欄主編,也因此結識陳紹馨,楊雲萍及日籍學者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等人。陳奇祿1949年進入台大任教考古人類學 系,1951年赴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深造人類學。

陳奇祿在台大歷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76年獲選中研院院士,1981年出任首屆文建會主委。政治經濟出身,卻以民族學、考古學樹立斐然成就,陳奇祿曾說過,主編「台灣風土」專欄改變了他的一生。

葉澤山表示,陳奇祿2004年接受國史館口述歷史時表示,擔任「台灣風土」專欄主編改變他的一生,讓他投入民族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未能將這些文章彙整成冊讓他感到遺憾。林佛兒得知陳奇祿心願,寫計畫報上文建會,唯因人事更替,苦無下文,終於在台南市政府支持下出版。

猶如小型學術研究

《台 灣風土》將文章分門別類收在「文獻與歷史」、「考古與原住民」、「民俗與民間文學」、「漢詩與旅記雜文」4大類,儼然是小型學術研究發表。書中可以見到如 楊雲萍1949年發表〈台灣研究必讀書十部〉、林衡立1951年發表〈阿里山名稱考〉,還有1948年起由石鐵臣、國分直一和陳麒等陸續發表「台灣原住民 工藝圖譜」等。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表示,「台灣風土」專欄「為戰後的台灣建立一套知識體系」,陳奇祿匯集了當時《台灣博物》和《民俗 台灣》的學者群,加上1947年大陸中研院和故宮的學者與典藏品抵台,「陳奇祿的中文好,也整合這些來自大陸的專家,至今這套書的內容仍引領我們走進台灣 學的研究領域。」

踏遍圖書館補缺漏

林佛兒指出,出版《台灣風土》遇到的挑戰,就是報紙泛黃、字跡和圖片模糊,摺疊處和報邊文字多不可辨認,為了補充缺漏,踏遍有收藏「台灣風土」報章的圖書館,過程繁複沓雜。

陳奇祿之孫陳建文說,祖父的身體尚好,唯行動不便,「他非常高興終於出書,這是他多年來的心願,因為裡頭有許多學者的心血。」


陳奇祿故居文資再審 壓倒性票數否決
2025-08-26 00:00 聯合報/ 記者
"陳奇祿故居文資再審 壓倒性票數否決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962589
北市溫州街52巷內首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陳奇祿故居,文資審議大會昨審查決議不具文資價值。記者潘俊宏/攝影
台大附近溫州街52巷有許多日治時期官舍,近年推都更,因催生文資法的首任文建會主委陳奇祿曾住7號長達18年,文資團體再提5、7號兩建築文資新事證,暫逃拆除命運。但昨大會再審後,投票決議不具文資價值,將交由台灣大學校方處置。
台大昨發聲明表示尊重審議結果,將規畫整理陳奇祿及其他對人類學有貢獻的學者資料,保存於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及台大百歲紀念館中,表彰陳奇祿及其他學者對人類學相關研究的付出與成就。台大並擬在原址設置戶外展示牆或紀念碑。
"陳奇祿故居文資再審 壓倒性票數否決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962589
台灣首任文建會主委陳奇祿(圖)曾在溫州街故居內,與眾人討論完成文資法等重大文化政策。圖/陳國儀提供
溫州街52巷內台灣史巨擘曹永和故居因未列文資已拆,文化局文資會昨再審5、7號,這兩處在2022年文資委員就曾會勘、審議,認定不具文化資產潛力,解除列冊。去年有文資團體再提新事證及照片,昨送大會審議。
所有權人台大代表認為,5、7號在建築結構、材質、空間形式都有改建,已和最初日式宿舍有一定程度差異,7號更歷經過火災,經改建、擴建後,路口玄關、廚房等已有不同。
地方居民也提到,附近住戶20多年前就有意推都更,由於建物狹長,希望能有更完整街廓,2022年解除列冊後,附近住戶已百分之百同意都更,沒想到去年又有人提新事證,再次進入審議程序,都更因此打住。尤其陳只住約18年,就換另一位教授搬來,且住了30多年,加上陳畢生貢獻都捐贈史博館等,這樣符合紀念建築嗎?
「陳奇祿在此催生文資法,這18年見證台灣的文化建設,可謂『文資起家厝』。」支持列文資身分的台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黃智慧說,保存與開發能並存,自地自建即可不用破壞建築完整性,也留下故居;另一名發言代表也說,陳畢生推文資法立法,若這棟房子遭忽視,是格外諷刺。
昨天文資大會,溫州街52巷5號、7號分兩案投票,16位出席委員投票,兩案皆不同意大於同意,決議不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文資價值
"陳奇祿故居文資再審 壓倒性票數否決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962589

曹永和故居未被指定為古蹟-27日未將台大所管包括中央研究院院曹永和故居未被指定為古蹟-27日未將台大所管包括中央研究院院陳奇祿主編「台灣風土」+1948年至1955年台灣人類學泰斗陳奇祿主編「台灣風土」+1948年至1955年台灣人類學泰斗

陳奇祿故居再送審文資 壓倒性票數結果出爐
2025-08-25 13:26 聯合報/ 記者
"陳奇祿故居再送審文資 壓倒性票數結果出爐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961410
台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黃智慧會中表示,陳院士是在此建築物催生出文資法,這18年見證了台灣的文化建設,可謂「文資起家厝」。記者邱書昱/攝影
台北市文化局今召開文資會,案件中以行政院文建會首任主委陳奇祿院士,曾居住過的溫州街52巷5號、7號的日本官舍審議受關注。經過所有權人台大及正反意見陳述後,經出席的16位委員投票,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皆不同意大於同意再度否決。
溫州街52巷5號、7號的日本官舍,文化局曾在111年邀集文資委員會勘,經過審議後,不具有文化資產潛力,解除列冊。但去年文資團體再提新事證及照片,因此今再度召開審議。
會中,先由所有權人台灣大學代表發言,說明不管是5號、7號在建築結構、材質、空間形式都有改建,已和最初的日式宿舍有程度差異,7號也歷經過火災,經改建擴建後,路口玄關、廚房等已有不同。
台大說,日式官舍也多由台大委管,包含鐵路局員工宿舍、林務局、總督府等,全校有707棟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40多萬坪,每年修繕經費則約8千萬,換算各個建物每坪修繕費一年只有199.5元,期盼在有限資源之下維運。
台大說,由於5號、7號建築保留,對在地社區會有窒礙之處,校方也會盼能以口述歷史、人文紀念等方式將陳老師以更具高度的方式紀念,而非單純保留空間。
不同意列為文資的代表,多為在地居民,他們提到,附近住戶在20多年前就曾有意推動都更,由於建物狹長,希望能有更完整的街廓,到了111年台大宿舍解除列冊,且附近住戶百分之百同意都更,沒想到113年又再度因為提出新事證而打住。
居民說,但是陳奇祿住在5號、7號早已是事實,不解為什麼又能夠再次重審,而且陳只有居住約18年的時間,就換了另一位教授搬來,且住了30多年;加上陳的畢生貢獻也都捐贈給史博館等,這樣符合所謂的紀念建築嗎?認為紀年方式很多,可以在公園設立紀念碑或VR、AR方式。
贊成列為文資方、台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黃智慧認為,陳院士是在此建築物催生出文資法,這18年見證了台灣的文化建設,可謂「文資起家厝」,她認為,居民在保存與開發能夠併存,自地自建即可不用破壞到建築完整性,也留下故居。
贊成方也說,陳老師畢生推動文資法立法及保存,若這棟房子遭忽視,是格外的諷刺,即便利用其他方式保存,也會和文資保存有所落差。
結束陳述之後,文資委員劉宗德詢問所有權人,是否有異地保留的規畫?台大回覆,目前沒有規畫,但是可以朝這方面來考慮。
隨後,溫州街5號、7號以兩案方式投票,總計16位委員出席,5號部分,列為古蹟有2人同意、14人不同意。歷史建築有6人同意、10人不同意。紀念建築為3人同意、13人不同意。
7號部分則是,列為古蹟有3人同意、13人不同意。歷史建築為6人同意、10不同意。紀念建築為6人同意、10人不同意。兩案皆為不同意大於同意,因此不具文資身份。
台大附近溫州街52巷日治時期官舍近年面臨都更威脅,其中首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陳奇祿故居則因家屬及文資人士持續提出新事證,再送文資審議大會審查,但是與陳宅同棟的另一戶(圖)若沒文資身分則可能不保留。記者潘俊宏/攝影
"陳奇祿故居再送審文資 壓倒性票數結果出爐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961410
台灣首任文建會主委陳奇祿(圖)就是在溫州街故居內,與眾人討論完成文資法等重大文化政策。圖/陳國儀提供


北市溫州街52巷內首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陳奇祿故居,文資審議大會昨審查決議不具文資價值。記者潘俊宏/攝影
台大附近溫州街52巷有許多日治時期官舍,近年推都更,因催生文資法的首任文建會主委陳奇祿曾住7號長達18年,文資團體再提5、7號兩建築文資新事證,暫逃拆除命運。但昨大會再審後,投票決議不具文資價值,將交由台灣大學校方處置。
台大昨發聲明表示尊重審議結果,將規畫整理陳奇祿及其他對人類學有貢獻的學者資料,保存於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及台大百歲紀念館中,表彰陳奇祿及其他學者對人類學相關研究的付出與成就。台大並擬在原址設置戶外展示牆或紀念碑。陳奇祿故居文資再審 壓倒性票數否決 | 綜合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4fSOx0V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