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台灣》每天1艘到港 LNG船是台灣國安問題
2022/08/28 08:40
密碼台灣》每天1艘到港 LNG船是台灣國安問題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Ksgehh
台灣是LNG高度使用國,2021年有312船次的LNG船靠港卸氣,平均1.17天就有1艘,頻率相當高。
(圖由中油提供)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俄烏戰事後,俄羅斯用能源勒索以德國為主的歐陸國家,本周供應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1號 將 以檢修為由停止供氣,把整個德國搞的人仰馬翻, 嚴重衝擊產業運作與民生需求。面對德國的困境,天然氣高度依賴進口的台灣,應引以為鑑。
2021年台灣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是1943萬噸,1艘可裝載14.5萬立方公尺的LNG船,換算重量約是6.24萬噸,也就是台灣去年有312船次的LNG船靠港卸氣,平均1.17天就有1艘 ,頻率相當高。
台灣的LNG來自澳洲、卡達、馬來西亞等國家,俄烏戰前也有部份向俄羅斯的庫頁島進口,LNG船在海上漂,遇到惡劣天候或其它不確定因素,船期就很容易延誤,因此,計算LNG船到港、 卸氣速度,還有儲槽容量,說實在是難度非常高的作業。
2002年5月,中油就因LNG船延誤供氣不及,台電被迫無預警工業限電,導致前台電董事長林文淵請辭下台。
政府的規畫,到2025年LNG年使用將達2950萬噸,比去年還多出1000萬噸,LNG船變成是台灣生存的命脈,說實在的,這是很脆弱的依靠,尤其在此次中國圍台軍演中更是明顯,中國只要封鎖住港口,讓LNG船無法靠港,台灣的天然氣儲量只能使用7至11天。
能源的均衡配比是國安問題,德國此次受到的教訓太慘痛,台灣當好好理性思考。密碼台灣》每天1艘到港 LNG船是台灣國安問題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Ksgehh

phptQ3Uta


20220105125247-e336dae29a702ef2dba09a5c1cb7a90b-mobiled6139545d613954420220105125216-c975528bdf739ffb631a91fec013e1c3-tablet

台灣地底竟藏12座核四電力 比爾蓋茲搶進
【地熱發電台灣夯】台灣地底蘊藏12座核四電力 比爾蓋茲搶進 https://bit.ly/3IkIqjJ
地熱發電發展至今已超過百年,迄今全球累計裝置容量已達13GW。(翻攝自維基百科)
▲地熱發電發展至今已超過百年,迄今全球累計裝置容量已達13GW。(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圖、文/鏡週刊
一般民眾對地熱發電較陌生,不過,由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創立的「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BEV)投資的瑞典地熱開發公司倍速羅得(Baseload Capital),卻選中台灣花蓮紅葉村,作為亞洲唯二地熱開發地點,凸顯台灣地熱發電潛力
根據估算,全台共擁33,6GW(10億瓦)的地熱發電潛能,等同12座核四發電量,隨著今年國內第一座清水地熱發電廠近日正式商轉,後續李長榮化工、台泥等也都將搶進,正式引爆地熱發電商機。
「地熱是老天爺給的禮物,台灣要珍惜!」結元能源開發總經理林伯修對本刊說到。
前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裝置容量達4.2MW(百萬瓦),可供應宜蘭10,000戶家庭全年用電。
其實,早在1977年,台灣就已成為全球第14個地熱發電國,當時由工研院、中油及台電成立的地熱發電小組,在宜蘭清水成功建置3,000KW(千瓦)的地熱電廠。不過,1993年,該地熱發電計畫告終,台灣地熱進入寒冬,因林伯修不放棄,清水地熱發電廠才再度重啟!
憑著對地熱發電的熱忱,在宜蘭縣政府接手推動地熱再生計畫下,林伯修標下清水地熱發電BOT案,2016年,在他努力和堅持下,台電子公司台汽電和結元能源雙方合資成立子公司宜元,標得宜蘭清水地熱發電(BOT加ROT)案,經過5年的開發,在去年正式進入商轉。
因開發時間比預期還要久,建廠設備成本從2億元,提高到7.6億元,最早評估投資報酬率超過5%,但因探勘和整體工期拉長,加上利息成本提高,獲利被壓縮至3%左右,並不符合規模經濟效益,但林伯修樂觀表示:「我設定10年內損益兩平,預估2022年可提高發電量。」目前,清水地熱發電廠發電量僅4.2MW,短期可再提高1倍,而林伯修心中長期的發電量目標則是100MW。
清水發電廠去年正式商轉,不啻替台灣地熱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其實,看好台灣豐富的地熱資源,外商早就卡位布局,來頭還不小,是前全球首富比爾蓋茲創立的「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瑞典地熱開發公司倍速羅得,2019年來台投資鑽探,成為目前在台唯一地熱發電國外開發商。
倍速羅得董事長黃天德說,公司在冰島開發地熱電廠僅花10個月,在日本也僅花18個月就順利商轉,而來台兩年,目前在花蓮紅葉村的地熱開發進度,僅完成第一口探勘井,順利發現地底熱源,預計今年完成下一階段的鑿井工程,目標2023年發電商轉,屆時將有2.4MW,是倍速羅得在冰島電廠規模的兩倍。
林伯修則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並不缺技術和資金,而且可說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只要政府立法地熱專法,就可以迎來台灣地熱發電的黃金5年!
其實,台灣因缺乏地熱發電相關專法,讓不少外商卻步,黃天德坦言,倍速羅得在台灣開發進度比預期慢,除受新冠疫情影響,因台灣沒有地熱專法支持,業者需符合許多法規要求、行政流程等等,時間自然會拉比較久。
【地熱發電台灣夯】台灣地底蘊藏12座核四電力 比爾蓋茲搶進 https://bit.ly/3IkIqjJ


《國外經驗》美國、菲律賓全球前兩大國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5-23
記者賴筱桐/專題報導
據工研院資料顯示,全球共二十四個國家擁有地熱發電廠,總裝置發電容量達一萬一千七百一十二百萬瓦,其中美國及菲律賓位居前兩大地熱發電國,預估全球二○二○年可達到一萬八千五百MWe設置容量。
目前全球最大地熱田為美國加州蓋沙斯(The Geysers)地熱田,設置容量達一千六百百萬瓦,包括內華達州、加州、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和科羅拉多州西部都蘊藏大量地熱能源,但多數未開發。研究發現,蓋沙斯地熱區從一九八七年以來逐年衰減,政府透過廢水回收利用計畫,把處理過的廢水注入地熱儲集層,維持產能穩定。
菲律賓是世界第二大地熱能源開發國,地熱發電約占總能源二十二%,目前有十九座電廠,總發電量佔全國發電容量十二%。據估算,菲國每年可節省相當於五.八億美元進口石油經費,目前評估未開採的地熱潛能達二千六百百萬瓦,資源可觀。

地熱發電原理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5-23
工研院地熱工程師李毓仁表示,清水地熱能量充足,將攝氏二百度的地熱水從深達一千五百米的井中抽至地表,導入熱交換器,經過ORC(有機朗肯循環系統;Organic Rankine Cycle System)將純水加熱,變成高壓蒸氣推動「膨脹機」形成壓力差,發電輸出,再把地熱水送回地底,確保地下水資源充沛。(整理:記者陳韋宗)

《新北「不要核電廠 尋找新能源」專題──地熱篇》金山四磺子坪 全台最大地熱資源

2015-05-23

前言:

新北市境內有三座核電廠,包括核一、核二廠,以及封存中的核四廠;不論核能或火力發電因造成環境衝擊,飽受環保團體與在地居民質疑,新北市政府嘗試尋找再生能源,但這條路可行嗎?本報實地勘查分析報導。

  • 台灣地熱發電史

    台灣地熱發電史

  • 地熱發電優缺點

    地熱發電優缺點

  • 新北市政府與工研院合作,鎖定金山四磺子坪國家公園土地進行地熱開發,綠色竹林為開挖鑽探井預定地。(記者賴筱桐攝)

    新北市政府與工研院合作,鎖定金山四磺子坪國家公園土地進行地熱開發,綠色竹林為開挖鑽探井預定地。(記者賴筱桐攝)

  • 工研院研究顯示,大屯山是全台地熱資源蘊藏量最豐富的區域。(記者賴筱桐攝)

    工研院研究顯示,大屯山是全台地熱資源蘊藏量最豐富的區域。(記者賴筱桐攝)

記者賴筱桐/專題報導

年可發電近七千萬度 六月探勘

地熱不只用來泡溫泉,更有機會成為替代能源!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大屯山地熱資源豐沛,新北市政府與工研院合作,鎖定金山四磺子坪六十公頃土地,將展開全台最大型地熱資源開發計畫,預估一年至少可發電六千八百五十萬度,足以供應一.六萬戶家庭年用電量,目前進行可行性評估與先期規劃作業,預計六月鑿井探勘。

工研院推估,台灣傳統地熱資源共二十六處,總發電潛能約九百八十六百萬瓦,估計一年可發電三億度,其中大屯山地熱區佔一半發電潛能、約五百百萬瓦,是全台地熱蘊藏量最豐富區域;台灣曾於民國七十年代,在宜蘭縣清水地熱區建構一座三百萬瓦的試驗發電廠,因地熱產量逐年衰減,八十二年十一月停止發電試驗。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李伯亨博士指出,地熱發電是利用存在岩層裂隙中的高溫熱水當作介質,透過鑽井開採,把熱液和蒸氣導引至地表,運用蒸氣直接推動渦輪,或採用雙循環系統,帶動發電機產生電力。

經發局長葉惠青表示,雖然大屯山擁有全台最豐沛的地熱資源,過去因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開發受嚴格限制,加上水質過酸,機具、管線易被腐蝕,根本沒辦法鑽探,工程技術難以克服,遲遲無法進駐開發。

年發電可供一.六萬家戶使用

葉惠青說明,工研院透過「地熱專家輔助決策系統」,精準評估開發地熱的潛能區,並研發「耐酸蝕複合鍍膜材料技術」,克服酸性問題,經濟部能源局建議找尋大屯火山群、排除國家公園以外用地,後來找到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界外、東北側緩坡地的金山四磺子坪,土地屬國有財產局與新北市政府,可透過撥用程序取得,土地使用分區為山坡地保育區,後續經都市計畫變更為特定專用區,預計一○五年中招商。

工研院地熱利用技術研究室研究員韓吟龍說明,將開挖一處口徑三十公分的鑽探井,深度約一千三百公尺,溫度介於攝氏二百至三百度,第一階段計畫開發十百萬瓦,年發電量達六千八百五十萬度,若以每戶每年平均用電量四千三百度計算,可供應金山及萬里地區一萬六千家戶使用。

《失敗經驗》全台首座地熱發電廠 荒廢20年

2015-05-23

記者陳韋宗/專題報導

距離清水地熱發電廠開車不到五分鐘路程,有一處舊的地熱發電廠,廢棄建築隱身在芒草堆後,門口石柱上原應標示的建物名稱已被塗銷;推開斑駁的鐵柵欄,嚴重鏽蝕的機具與管線聳立在主建物前,這座台灣首座地熱發電廠,寫下台灣再生能源史上重要里程碑,如今卻幾乎被人遺忘。

  • 清水地熱區舊地熱發電廠荒廢,雜草叢生。(記者陳韋宗攝)

    清水地熱區舊地熱發電廠荒廢,雜草叢生。(記者陳韋宗攝)

一九七六年時因遭遇能源危機,中油在宜蘭縣三星鄉與大同鄉交界的清水地區鑽井探勘,發現豐富且極具開發價值的地熱資源,井底溫度可達攝氏一百九十七度至二百二十三度;一九八○年,當時的行政院國科會與中油、台電合作,於當地設置三百萬瓦的地熱發電廠,隔年運轉發電,讓台灣在當時躋身全球第十四個地熱發電國。

這個台灣首座地熱發電廠,幾乎與台灣首座核電廠同時期完成、並聯發電,也同樣是因應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而生,對於台灣基礎能源建設重要性不言可喻,但兩者命運卻截然不同;前者消失近二十年,後者則於二、三十年來快速擴張。

首座地熱發電廠於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關廠停止發電,技術未成熟為主要因素。發電廠啟用初期,地熱井每小時共可生產五百噸熱水,約七十五噸轉換為蒸氣,每小時最高發電量可達二千一百千瓦,但熱水溶有大量二氧化碳,壓力轉換時大量逸散,導致碳酸鈣過於飽和而在管路壁產生碳酸鹽沉澱、結垢,出水通道堵塞,產能大幅下降;發電運轉第十二年,每小時平均發電量僅剩一百八十千瓦,相差初期逾十倍,不符成本效益,計畫告終。

清水地熱發電 可回賣台電

2015-05-23

記者陳韋宗/專題報導

全台唯一運作中的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目前示範階段發電成果,已可滿足清水地熱公園全區用電,尚有多餘電力可回賣給台電公司;預計未來開發一千二百百萬瓦發電量,供應二萬六千四百戶家庭用電。

  • 清水地熱園區,地熱池供民眾泡腳。(記者陳韋宗攝)

    清水地熱園區,地熱池供民眾泡腳。(記者陳韋宗攝)

  • 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廠區。(記者陳韋宗攝)

    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廠區。(記者陳韋宗攝)

清水地熱發電廠位於蘭陽溪支流清水溪右岸、清水村與三星鄉員山村交界。走進清水地熱公園,山麓溪谷的露頭即可見地熱水沸騰、白煙不斷冒出。園區內利用地熱資源,設置泡腳池、煮食池等設備,供民眾用網盛裝蛋、玉米在熱池中滾煮,每逢假日可吸引約三千人次一遊。

清水地熱最早於一九七六年由中油鑽井探勘,一九八一年建造出台灣首座三千瓦地熱發電廠,當時發電能量僅五百千瓦左右,一九九三年停止作業。直至二○○三年,中油與台電無償將舊電廠、地熱井與管線設施移交給宜蘭縣政府,並於二○○八年,由經濟部能源局委託工研院綠能研究所設置國產五十千瓦「雙循環地熱發電機組」,並修復原本的三座地熱井、新增兩座探勘井。

工研院地熱研究員劉力維表示,目前示範電廠的發電量,已可穩定供應整個園區用電。清水地熱公園現在除了吸引觀光客外,也有不少機電廠業者前往「取經」,了解導入產業製程廢熱發電的效益。

工研院地熱工程師李毓仁指出,工研院在麥寮六輕台化廠設置同樣的發電系統,二百噸、八十二度熱水經ORC系統發電,約可產生二百千瓦發電量,相當於整廠用電量二.一%,且以每年八千三百小時運作、台電躉購費率一度電四.九元估算,投資成本五年可回收。

目前清水地熱發電廠規劃,二○一六年商轉後,每年回賣給台電的發電量,可創約一.七億元營業額。對比台灣地熱發展現況,清水地熱是值得參考的「宜蘭經驗」。

《地熱潛能》全台蘊含量 可抵9.7座核四廠

2015-05-23

記者陳韋宗/專題報導

二○一一年時國家科學委員會公布協助專家進行能源開發調查計畫結果,即發現全台蘊含的地熱儲量,至少可抵過九.七座核四廠的總發電量。清水地熱儲量相當於二.八座核四電廠的總發電量;若依目前清水地熱電廠所預估未來發電量估算,較燃油發電廠每年減少約八百四十六萬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

  • 台灣淺層地熱發電潛能分布圖

    台灣淺層地熱發電潛能分布圖

地殼從地表向內延伸每公里溫度升高約三十℃;地表每年散失的熱能量,相當於燃燒一六八億桶石油。而在板塊構造邊緣,「地溫梯度」通常遠超過三十℃/公里,較淺層開發地熱效益越大。

工研院報告則指出,台灣全島溫泉露頭超過一百處,開發地熱潛勢區包括北部大屯山、中部南投廬山、南部高雄寶來地區,東部則包含宜蘭礁溪、清水、土場,以及花蓮瑞穗、安通,台東霧鹿、知本、金崙等;初估淺層地熱發電潛能約達一千百萬瓦。

台灣早在一九七○年代,政府即因應能源危機,投入地熱發電,但因效率不佳,停擺近二十年。工研院地熱工程師李毓仁評估,台灣地熱發展起步早,因開發中斷,落後其他國家,如今技術漸成熟,可相對降低投注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

日本《共同通信社》引用美國彭博新能源金融諮詢公司(BNEF)的最新調查結果指出,全球核能發電的成本平均每度電約14美分(約台幣4元),與太陽能發電的成本相當,且大幅高過風力發電和高效率的天然氣發電的8.2美分(約台幣2.5元)。核電「成本低」的優越性已逐漸成為歷史。

報導指出,核電成本高的主因是,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災後,核電廠的安全標準漸趨嚴格,為加強安全措施,全球核電廠的建設費和維修管理的人事成本暴漲。相對地,再生能源發電的技術急速發展,成本持續降低,更凸顯出核電的優越性正在減弱。

根據日本政府2004年的估算,核電廠的發電成本為每度電平均為5.3日圓(約台幣1.45元)。日本的能源基本計畫中,將核電廠定位為「運營成本較低」,但對核災發生後的安全措施等缺乏綜合性、長期性的成本分析。民主黨執政時,2011年曾加入核災安全對策成本後,估算核電廠的發電成本為8.9日圓(約台幣2.44元)。

BNEF調查2014年上半年全球各國核能、地熱、水力等23種發電廠的設備、燃料成本等,並根據發電廠的使用年數計算出平均的發電成本。核電廠的發電成本即使依92%的設備利用率計算,平均也高達每度電14美分,與地熱(6.5美分)、水力發電(7.7美分)、陸上風力發電(8.2美分)等再生能源相比,核電的成本過高。火力發電的成本為9.1美分,天然氣火力為8.2美分。

前日相菅直人:廢核漲電價是錯的

前日本首相、眾議院議員菅直人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台灣廢核,最重要的是決心!」(記者簡榮豐攝)

記者湯佳玲/專訪

「台灣廢核,最重要的是決心!」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昨強調:「一旦決定廢核,政府自然會拿出對策;短期可用天然氣或石化燃料替代,再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既不缺電,成本也會下降。誰說廢核就要調漲電價?

直言核電 成本高不乾淨

馬政府一再宣稱核電是「安全」、「乾淨」與「便宜」的能源,實際處理過福島核災的菅直人,則以「過來人」的身分逐一駁斥。

「要 核電,就要處理核廢料,電力公司不會把核廢處理列入發電成本,那是全體國民的成本,一旦發生核災,成本更高;對人民來說,核電絕對是貴的。」菅直人指出: 「說核電是乾淨能源也是錯的!因為核能廢棄物長期放出輻射;核電廠更不可能安全,除了要想辦法隔離輻射,也面臨著天災與恐怖攻擊等威脅。」

日停27座反應爐 沒缺電

「核災與其他天然災害不同,地震與海嘯的重創,能夠隨著時間逐步復興,核災卻不一定會隨著時間轉好,甚至可能變糟。」菅直人坦白告訴大家:「面對危險核電廠,最好的對策就是:廢核!

福島核災後,日本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有二十七座停止運作;兩年多來,日本沒有因此缺電,反而證明少了核電廠,自有對策。

丹麥沒核電 經濟未停滯

他 建議台灣應該參考國土同樣小而美的丹麥,「丹麥不要核能,不代表他們就不要發展經濟」,丹麥VESTA風力發電公司世界頂尖,也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德國 七年後就要全面廢核,二○五○年全面轉換成再生能源日本民主黨也提出二○三○年日本零核電的方針,但只要即早施行相關措施,二○二○年就可以達到了。

「少了核電,GDP就會下降的觀念已經過時,想要電,也不應該要核電。」菅直人指出,拒絕核電的初期需靠天然氣與石化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雖會增加,只要繼續發展再生能源,排碳量就會下降。

菅直人也點出關鍵核心:「福島距離東京兩百五十公里,但是台北距離核一、二、四廠不到三十公里,這是台灣核電廠的致命性問題。一旦發生核災,居民如何疏散?如何安置?台灣人只要下定廢核決心,就一定會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

 

------------------------------------------------------------------------------

 

◎ 洪增陽

 

菲律賓遭「海燕」襲擊,釀成巨災,在台灣的我們感同身受,也覺得這次是老天爺眷顧,我們閃過了這個超級強颱。但下一次呢?

 

菲律賓這個國家,即使因電力短缺,一度導致投資不足經濟不振,但歷任政府在考慮是否讓菲國唯一的巴丹核電廠(早在一九八四年完工卻封存至今不曾運轉,每天要「燒錢」約一萬美金來維護)重新啟動時,至今決策仍裹足不前。因為該核電廠所處的火山斷層帶及廠房的諸多缺失,使得安全性成為菲國政府最大的考量,因此反而較多的考慮把資源投注在再生能源的免稅優惠政策上面。

 

很顯然,經過幾次的天災,日漸凸顯菲國在核能政策上「不作為」的價值,風災過後房舍道路被摧毀殆盡,雖然重建遙遠緩慢但總有明天;而如果核電廠在天災中垮了、出事了,不僅經濟成果歸零,人民也勢必流離失所。昨天新聞「日政府首度承認 福島回不去了」,正是最悲慘的證據。

 

台 灣與菲律賓同樣每年面臨十幾個颱風,暴風半徑動輒幾百公里;同樣處於太平洋西部島鏈的高度地殼活動地帶,地震震度動輒六、七級以上。在如此跟天然環境息息 相關的區域中生活,「降低災難風險」,顯然是施政之首要。政府千萬不要災難臨頭時才「千金難買早知道」寧可「燒錢」封存核電廠!但肯定講什麼都來不及了!

 

(作者為藥師,台北市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