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風神廟信仰地景 文化局:協調降樓層兼顧古蹟保存與地主權益
2025/08/14 14:12
台南市定古蹟風神廟後方將有新建案,引發文化界憂心破壞天際線與信仰地景。(記者洪瑞琴攝)
台南市定古蹟風神廟後方將有新建案,引發文化界憂心破壞天際線與信仰地景。(記者洪瑞琴攝)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針對「搶救風神廟聯盟」今(14)日陳情行動,呼籲維護台南市定古蹟風神廟完整信仰地景,駁回廟後5層樓新建案。對此,南市府文化局表示,高度重視文化資產保護,已與地主協商降低為3層樓,兼顧古蹟保存與地主權益雙贏方案。
文化局副局長林韋旭與聯盟召集人、律師陳鋕銘,南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魏光莒及代表座談。林韋旭強調,文化局的立場一貫是守護文化資產,對風神廟後方民地新建案,文資處已與地主溝通,地主理性退讓,將設計從5層樓降為3層樓,基礎開挖深度縮至約1.5公尺,減少對古蹟結構安全的疑慮。
文化局指出,1994年市府將風神廟區域劃設為「古蹟保存區」,唯後方1417地號私人土地並未列入範圍,依都市計畫現行分區為商業區,依法有新建的權利。
南市文化局副局長林韋旭(左1)與聯盟召集人、律師陳鋕銘(左2)等人座談溝通。(圖由南市文化局提供)
南市文化局副局長林韋旭(左1)與聯盟召集人、律師陳鋕銘(左2)等人座談溝通。(圖由南市文化局提供)
地主已依審查意見修正設計送審,但施工監測計畫仍待補正。文化局說明,該地雖屬商業區,依法可興建,但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4條,已要求提供基礎安全評估及監測計畫,確保古蹟安全。為補償樓層下降造成的容積損失,地主可依《臺南市歷史街區申請容積移轉審查要點》辦理移轉。
聯盟則主張,第34條所稱的「遮蔽古蹟觀覽通道」應涵蓋前、側、後方景觀。文化局將函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釐清法令解釋,作為後續審查依據。
文化局強調,古蹟保存與城市發展並非對立,唯有在法制框架下審慎協商,才能兼顧文化資產與合理利用。風神廟是府城驕傲,也是市民共同財產,市府承諾與各界攜手守護,讓歷史與文化精神永續傳承。搶救風神廟信仰地景 文化局:協調降樓層兼顧古蹟保存與地主權益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JhibAw

台南風神廟+中強光電基金會+300年歷史文化地標的風神廟+協


43古蹟遭震傷 擬邊修邊參觀
By 曹婷婷,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8日, 2017
去年0206地震,造成台南市古蹟空前損害,全台唯一風神廟歷經年餘考據,18日宣告啟動修復。(曹婷婷攝)
去年0206地震,造成台南市古蹟空前損害,43處國定、市定古蹟及歷史建築「震傷」,逾半數去年修復完成,全台唯一風神廟歷經年餘考據,18日啟動修復,而「壓軸」登場的孔廟,也可望於年底前展開修復,文化局也計畫開放參觀維修,提升民眾珍視文資觀念。
古蹟修復能否成為文資保存教學範本?0206地震距今已1年半,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說,震後,全市古蹟、歷史建築受到程度不一損害,總修復經費高達2.2億元,預計2018年底可望全數修復完成,多數古蹟修復都擔心遊客進入,但葉澤山則盼取經日本,提供不同古蹟修復視野。
葉澤山說,希望能以國定古蹟孔廟為範本,開創台灣古蹟一邊修復、一邊開放參觀的先河,如一般民眾向來只能由下往上看通天筒,若從高處俯瞰,會是難忘經驗,不過,多數專家學者持保留意見。
他說,台南為古都,古蹟修復動輒一年半載,有400年歷史的日本世界遺產姬路城,最近一次修復耗時5年多,整修期間,遊客雖無法入內參觀,卻藉由搭乘鷹架臨時電梯觀摩,深受震撼。
國定古蹟孔廟包括大成殿正脊龜裂、平行走廊側壁體與山牆分離,明倫堂外牆出現水平及斜向裂縫等損壞現象,1年多來採取緊急加固,預計總修復將花4300萬,若招標順利,年底前可開工,長達300天修復期照常對外開放。
文化局18日宣告建於清乾隆4年的全台唯一一座風神廟啟動修復,文資處指出,地震後,包括峴石亭倒塌、棠蔭亭結構嚴重受損,歷經1年多修復規畫設計,18日起展開為期400天修復工程,總經費近2000萬元。
現存風神廟結構是大正年間建造,修復前花很長時間研究,如俗稱鐘鼓樓其實是峴石亭、棠蔭亭,此次考據歷史位置將再造,此次修復也將挖掘地下清代遺構,重現歷史風貌。此外,風神廟背牆因地震有結構性損傷,卻因緊鄰民宅,經文資處出面協調,厝邊所有權人同意退讓1公尺,讓工程順利開工。


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風神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pf4xF1
該廟是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立,就設在臺灣府大西門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側、安瀾橋的旁邊[1][2]。當時的風神廟是一棟四進的建築,其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第三進便是風神殿,而第四進是大士殿[2]。是在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興建,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風神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直轄市定古蹟,是全臺灣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也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1]。在其對面有同為直轄市定古蹟的接官亭。

台南風神廟+中強光電基金會+300年歷史文化地標的風神廟+協台南風神廟+中強光電基金會+300年歷史文化地標的風神廟+協台南風神廟+中強光電基金會+300年歷史文化地標的風神廟+協台南風神廟+中強光電基金會+300年歷史文化地標的風神廟+協台南風神廟+中強光電基金會+300年歷史文化地標的風神廟+協


神秘歷史古蹟 化身阿公講古的大庭院

2013年9月8日 15:05

 
  • 台南風神廟+中強光電基金會+300年歷史文化地標的風神廟+協

    台南歷史古蹟風神廟結合光影美學,利用照明投射出新舊文化的夜晚美貌,帶領民眾穿梭於不同的歷史時空。

記者簡怡欣/台北報導

歷史古蹟結合光影美學,台南風神廟散發出的迷幻美感,投射出新舊文化的夜晚美貌,突顯古蹟原有的文化特色,帶領民眾穿梭於不同的時空,讓阿公們也能坐在大廟埕向孫子講故事,拉近廟宇和居民間的距離。

以提升地方原有的文化和風景,找回既有價值及創造新可能性的理念,蘊含豐富歷史文化的遺址的台南市,為了活化夜晚都市空間,讓民眾能夠透過光影的引導與歷史對話,將創建於乾隆四年的風神廟廟宇,具體呈現光之藝術的改造計畫,再現清代府城風神廟的繁華歷史風華。

▲台南市政府利用光影活化夜晚都市空間,引導民眾與在地歷史對話。
▲台南市政府利用光影活化夜晚都市空間,引導民眾與在地歷史對話。

光之改造團隊實地進行台南在地調查,了解居民對光環境的看法,並與不同背景的台南文化工作者交流,探討光與城市的關係及台南民眾的期待,再由曾為自由女神 像、北京頤和園、馬來西亞雙子星塔等世界著名地標做照明設計的知名設計師周鍊,為府城增添城市魅力,並藉此傳遞光環境的觀念;周鍊認為,人是光環境裡最重 要的核心,而人們的文化背景、歷史元素就是光環境裡最重要的思考。

生活中的光環境並不能完全展現夜間都市的樣貌,因此,周鍊在風神廟的光環境設計中,拿掉多餘的光、重新配置光源,營造廟埕為社區客廳的整體空間感,重新展 現廟宇溫暖、崇敬的靜謐之美,突顯古蹟原有的文化特色,綠色低碳的光環境帶來有品質的環境,讓阿公們能在這裡向孫子講故事,拉近廟宇和居民間的距離。

台南市政府合作打造光之廟宇的中強光電基金會,致力於推動光環境運動,已舉辦20多場光展演、光影工作營、光美學講座活動,中強光電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 表示,運用光影設計,讓擁有300年歷史文化地標的風神廟再次被看見,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親近文化,並以台灣固有的文化為榮

中強光電基金會並認養風神廟作為光美學基地,協助光環境維護、史料蒐集及電子化、和在地文化團體合作舉辦活動,實踐光環境以人為核心的設計思維,提升環境品質,品味台南在地聲音,延續光之廟宇的文化魅力。

▲設計師周鍊重新配置風神廟的光源,營造廟埕為社區客廳的整體空間感,重新展現廟宇溫暖、崇敬的靜謐之美。
▲設計師周鍊重新配置風神廟的光源,營造廟埕為社區客廳的整體空間感,重新展現廟宇溫暖、崇敬的靜謐之美。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