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性祭品 : 看桌、看碗、看牲、看碟、看花(五碗+盤花),於宴席上,能看不能吃的菜,時稱『看菜』又叫『看盤』有時候還叫『看食』

看桌+看牲拜中元/看生看笙-雞籠中元祭-人物紙紮/「看牲」顧名思義就是「看的牲禮」,是普度、建醮儀式中的擺設,大型看牲會融合編織、蔬果雕、雕塑、紙糊、繪藝等技術,製作八仙等人物故事,另外也常見用麵團捏出雞、鴨、魚等三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cp1e5f

『看碗』、『看碟』、『看桌』或『看牲』文化即是『米粿雕刻藝術』,也就是『捏麵文化』,更可說它是飲食文化中廚師們的『果雕、糖雕技藝』。北宋皇帝在集英殿宴請金國使臣,於宴席上,能看不能吃的菜,時稱『看菜』又叫『看盤』有時候還叫『看食』。
中國道教於漢朝被佛教傳入中國後,齋醮規儀已漸混合,或則難分,至魏晉南北朝梁武帝大力推動「盂蘭盆會」後,道教的『星祭之儀』起了大變化;如「梁皇寶懺」;一般法會,均愛此部儀文,梁武帝之後,唐太宗時,祭典越來越盛大;皇帝帶頭,民間傚仿﹗風行草偃、爭相比賽,除了百味,也用金、銀、花臘、花車、花餅,衍生成民間習俗流傳下來。
中國道、佛兩教共同融和之故,致使『齋醮』之規儀,揉入『普渡』,卻形成建醮普度之際,『薦亡祈安』、『禳災祈福』是老百姓增孤,表現虔誠,酬謝心願行為之表徵。『看碗』、『看碟』之作品,變成普渡供桌上,不可或缺的一種「素食」或「祭祀菜餚」、或是帝王君主舉辦護國拔薦普度祭場之展演手段。
按史料,於隨、唐兩朝宮內修黃籙道場,舉建齋會,或設齋慶讚,已屬常事;民間修道場懺悔拔罪,救度亡魂、消愆滅罪者,更顯素常。
   由於『看碗』、『看碟』之作品,係齋醮祭祀文化重要工程,也是民間喪禮或建齋擴大誇張供品之表現,接而宮廷御廚、民間齋醮道士爭相學習。漸而出現於喜宴餐飲會場,及民間『春祈秋報』齋醮祭典上。
◆根據文史記載資料
1、參考南宋朱熹所著家禮、士喪禮及溫仲和所著之『嘉應州禮俗志』、見梁玉鄰所著之『喪俗通證』中,有文記載:『糊紙屋藏主,曰『靈屋』』。又有:『成服之日,設饌告靈,羊一、豕一,【看碗】五:雞、魚、肉、海錯、豬羊肝肺各一片,上插紙花一枚。牲盆五:雞、魚、肉、海錯、羊肝肺各一具』〔見客家舊禮俗458頁〕
2、見客家舊禮俗465頁所載:「自佛入中國來,世俗相承修設道場,…..有十月齋僧誦經,追薦祖考之訓。….從半今半古之說。祭享用葷食,追薦用緇黃,…. 『麵肖蟲魚,紙肖花鳥,以助饗靈曰【看碟】』」。
3、見客家舊禮俗467頁有文記載:「以紙糊樓閣、人物,下黏果餌幕碗供靈,曰【看碗】,親故送齋,看碟亦附陳之」。陶穀清異錄:「周祖靈前,【看碟】皆雕香為之,形色如生」,是五代時已有久矣。」
   ◎在台灣民間的普渡祭典,善良的信徒除了以三牲、五牲或大魚大肉及神豬做為供品,也會提供用來給「好兄弟」觀賞的祭品,稱為「看桌」或「看牲」;而「看桌」或「看牲」( 即是古時以前的看碗、看碟。 )就是指用看的生醴,讓場面顯得更熱鬧!但如果想要吸引人們好奇的目光,當然就得費盡各種巧思,才能夠讓遠近地方的居民被「看桌」、「看牲」深深的迷住。所以在普渡祭典場上 ,可能會出現用一整隻雞配上雞蛋,假扮成一個赫赫威武的宋江陣;也有用魷魚組裝成一艘船,或是用乾香菇做成奇妙的穿山甲等,而其餘比較常見的則是用大量的麵粉捏成各種花鳥和萬古流芳的偉人,及永垂不朽的歷史故事。
   屏東佳冬鄉楊應財(1934年生)老師則表示,此『做碗』典故沿自早期客家娶媳婦,拜天公還神時,要做五碗豬的內臟祭品,這五臟做成的祭品都有它的含意,除了五牲之外,再加上五碗的看碗的祭物,以承天意傳達百姓黎民敬天敬地、酬神之虔誠。 
   位在彰化溪湖的巫家捏麵館 ,世代傳承捏麵技術,也因一家人都是這行業的翹楚,目前當家的負責人巫俊德表示:許多臺灣的神話人物逐漸被遺忘,他們要將看桌的捏麵文化,推展到校園、家庭,讓臺灣文化薪火相傳。什麼是「看桌」?巫俊德解釋: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因物資缺乏,但為了表達對神明的敬意,就以最便宜的麵粉,塑造各種的食材供奉神明,在廟會供桌呈現的捏麵作品。
巫俊德說,廟宇做醮用的祭品是以聯桌計算,一聯12桌,每桌有9種捏麵供品,有以龍為首、花果蔬菜等造型作品,桌尾則以捏麵恭塑觀音佛祖、彌勒佛等神像,而這種以捏麵作成宗教祭儀的供品就叫【看桌】。
● 美濃約6、70年前,彌濃、廣興、龍肚三庄,於神明聖誕、新年福、滿年福或婚禮、祖堂落成,大壽聖誕等等完神祭祀大典上,『廚官』或多或少,會展現一種『看碗』作品,尤其是婚禮中,迎親之『禮橕』,必有兩三各『看碗』作品,帶去女方家取親,並祭拜女方祖先,以現高尚誠意之勢!當時僅留下「老太伯」、「看雞」、喪事用「麵豬」「麵羊」、「饌盒」(餞盒 ),近四、五十年來,婚、喜慶吉事中已漸漸消失,僅於喪事儀式中尚有保留紙糊之洋樓、洋房與「饌盒」(餞盒 )等作品。事實上,美濃廣善堂、竹頭背善堂,於關公文衡帝君聖誕之日,就會呈上『五湖四海』看碗、看碟作品,祭供聖君,以示虔誠,然而,廟宇人員他們對古時『五湖四海』看碗、看碟之典故及起源,均一無所知,他們對此種傳統祭祀作品已懵懂百年了


看桌+看牲拜中元/看生看笙-雞籠中元祭-人物紙紮/「看牲」顧名思義就是「看的牲禮」,是普度、建醮儀式中的擺設,大型看牲會融合編織、蔬果雕、雕塑、紙糊、繪藝等技術,製作八仙等人物故事,另外也常見用麵團捏出雞、鴨、魚等三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cp1e5f
客家美濃六堆看碗文化-「看花看碗」文化/牲畜內臟或蔬果,製成祭品,稱作「看碗」或是「看桌」對鬼神表達敬意的文化/看碗的文化相傳是從漢代開始,原本為喪事專用,宋代才開始,轉化成為喜事、喪事並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zJ1BWD
看桌文化 - Google 搜尋 - https://goo.gl/5QjKdV
-------------------------------


北港朝天宮五湖四海宴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北港是開台的歷史古鎮,北港朝天宮三百多年的鼎盛香火,更造就了北港豐富的宗教文化。
五湖四海宴通常是在朝天宮神明會過爐時用來祭祀媽祖及犒賞兵將,茲將其擺設敍述於下:
由外往內
1.報條
2.燭台、花矸、矩桌(薑、香爐、鹽、4小杯清茶、4小杯麵線、4小杯茶【茶丸】〉→薑和鹽代表山珍海味。
3.香蕉〈或粽子、甜粽〉、紅龜→此二盤須插春仔花。
4.薑、糖、鹽、豆類【炒過】→山珍海味。
5.酒杯5個
6.五牲【豬肉放中央、全雞─雞頭朝內、全魚─魚頭向外】
7.12盤水果或〈4水碟【水果】、4甜碟【蜜餞】、4鹹碟【豬肚或雞鴨內臟】〉
8.12盤看牲水族
9.4顆發糕〈蛋糕〉
10.8小碗【四碗山、四碗海,其中一碗代表甜湯】
11.4拼盤
12.8大碗【四碗山、四碗海,其中一碗代表甜湯】
13.四色包
14.8小碗【四碗山、四碗海,其中一碗甜湯】
15.4燒刈
16.8大碗【四碗山、四碗海,其中一碗甜湯】
17.10組盤、杯、湯匙【內放冰糖、白木耳代表甜湯】
18.蓮花食心【中間為去皮豬肉,左右各一盤包子】
19.五湖四海【四碗海五碗山,其中一碗是甜湯,中央是山頭【豬蹄膀】】
20.10組〈12組〉酒杯、筷子
21.12種糕餅(現以罐頭代替〉
22.3個茶碗(內置茶丸)
北港朝天宮五湖四海宴 @ 汾津劄記 :: 痞客邦 :: - https://goo.gl/QLBAa8
----------------------------------------
2017-03-03
牲畜內臟或蔬果製祭品 「看碗文化」重現
【曾宏智 高雄美濃】
在生活困苦的年代,民眾常利用牲畜內臟或蔬果,製成祭品,稱作「看碗」或是「看桌」,這個對鬼神表達敬意的文化,在高雄美濃已經中斷超過50年,因為懷舊的緣故,近年有民眾特別在廟會重新製作,希望讓更多人看到老一輩人創意的飲食文化。
戴著斗笠、穿藍衫,這個用豬內臟製成的「老大伯」,看得到常民的生活趣味。
看碗製作人 邱雙明:「這整組是豬肺,這是豬的網油。」
一張張的紙鈔在對折後,再別在紅布上,這是長輩對結婚新人的祝福。
看碗製作人 吳美蘭:「結婚4個月後,鏡子上的喜布可以把它拿下來,錢就讓兩個新人當財富。」
用山東大白菜當身體,再用高麗菜葉一片一片黏上去,一隻活靈活現的白鶴就完成了。
看碗製作人 劉紹台:「這要一片一片包起來,看起來像菜一樣,全部用菜形成的鶴一樣,(要把它包起來是不是?)要把它包起來。」
從前的人生活條件不好,為了表達對神鬼的敬意,會善用手邊資源發揮創作,長期研究美濃飲食文化的文史工作者邱國源表示,看碗的文化相傳是從漢代開始,原本為喪事專用,宋代才開始,轉化成為喜事、喪事並用。
文史工作者 邱國源:「祭祀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們將麵糰,還是內臟去做5盤碗,4盤碟子的東西,做得很好看來祭祀,所以才會有看碗、看碟的記載。」
邱國源表示,這種看碗的文化,在美濃地區已經消失50多年,現在民眾重新的參與,除了讓更多人了解過去的飲食文化,更可以從簡單的創作中,感受上一輩人對天地的誠意。


2017-03-03
牲畜內臟或蔬果製祭品 「看碗文化」重現
【曾宏智 高雄美濃】
在生活困苦的年代,民眾常利用牲畜內臟或蔬果,製成祭品,稱作「看碗」或是「看桌」,這個對鬼神表達敬意的文化,在高雄美濃已經中斷超過50年,因為懷舊的緣故,近年有民眾特別在廟會重新製作,希望讓更多人看到老一輩人創意的飲食文化。
戴著斗笠、穿藍衫,這個用豬內臟製成的「老大伯」,看得到常民的生活趣味。
看碗製作人 邱雙明:「這整組是豬肺,這是豬的網油。」
一張張的紙鈔在對折後,再別在紅布上,這是長輩對結婚新人的祝福。
看碗製作人 吳美蘭:「結婚4個月後,鏡子上的喜布可以把它拿下來,錢就讓兩個新人當財富。
用山東大白菜當身體,再用高麗菜葉一片一片黏上去,一隻活靈活現的白鶴就完成了。
看碗製作人 劉紹台:「這要一片一片包起來,看起來像菜一樣,全部用菜形成的鶴一樣,(要把它包起來是不是?)要把它包起來。」
從前的人生活條件不好,為了表達對神鬼的敬意,會善用手邊資源發揮創作,長期研究美濃飲食文化的文史工作者邱國源表示,看碗的文化相傳是從漢代開始,原本為喪事專用,宋代才開始,轉化成為喜事、喪事並用。
文史工作者 邱國源:「祭祀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們將麵糰,還是內臟去做5盤碗,4盤碟子的東西,做得很好看來祭祀,所以才會有看碗、看碟的記載。
邱國源表示,這種看碗的文化,在美濃地區已經消失50多年,現在民眾重新的參與,除了讓更多人了解過去的飲食文化,更可以從簡單的創作中,感受上一輩人對天地的誠意。


典藏文物介紹:客家看碗
文/黃淑惠/本館採集組編纂
客家看碗  「客家看碗」將繡片「看花」置於碗上,通常一組五件。客家看花繡片一般直徑約10公分,其上繡有吉祥圖案。將看花放置在玻璃冰碗或瓷製的看碗之內,放在供桌上,獻祭神明與祖先。看花於婚前繡妥,作為新娘的嫁妝之一,是客家傳統新娘展現「女紅」精巧技藝的結晶
  本組「客家看碗」,除了展現精緻細膩的針藝,在色調、構圖、圖紋展現華麗古典之美,而在民俗內涵上,花與雞的圖案取材,呈現「花開富貴」、「錦上加官」的吉祥氣氛。
  參考資料:《臺灣文物精選展專輯》「客家看碗」條,簡榮聰撰稿。

thumb  


客家人在廳堂常擺設看花,用玻璃盤裝,一般用冰碗裝盛,看花是用刺繡成彩色的花朵,正面盛開朝上,五碗成一套,擺時呈梅花形。作為吉祥喜氣的象徵。昔日,織繡女紅亦是婦女賢慧的指標之一。因此,客家新娘必須於婚前繡妥「看花」,在大喜之日,當作嫁妝之一,攜至夫家,然後供於八仙桌上,讓祖先與親友品賞。為了取團圓之意,看花形似杯墊,看碗狀如飯碗。日後,於喜慶或祭祀時,將看花放置於看碗上,然後,或三組或五組地供於八仙桌上。

adlarge1670_600  

客家看花與看碗
  客家看花一般是直徑約10公分的繡片,一組五片,其上繡有吉祥圖案。放製在玻璃冰碗或瓷製的看碗之內,放在供桌上,獻祭神明與祖先。客家傳統新娘在婚前繡妥「看花」,作為新娘的嫁妝之一,展現女子的「女紅」巧藝。
  一般而言,清朝時期的看花繡片較大,直徑約有13公分,且花紋用色較為華麗(例如金色),看碗也有美麗的材質與圖案。日治以後,繡片較小,約為10公分,且看碗則以玻璃冰碗或瓷製,將重點放在「看花」而非碗上了。
  而在歌手張信哲所寫的《玩物哲學》一書,第九章「老玻璃之約」,其中也有提到客家看碗,指出對於早期的客家人而言,看碗幾乎是每個家庭神明廳裡的供桌必備品,而且一定是一組五件,就是俗稱的五供。看碗是客家的習俗,初一十五祭拜祖先時,客家人會在供桌上擺上五只看碗,看碗中放上一些祭拜用的清供,而平時無祭拜时,看碗上則是蓋上色彩鮮艷的看花,它平時是蓋着的,要祭祀就會打開來。


製作「看碗」66載 謝有發盼傳承技藝

2015-02-28

18歲做到84歲 有人想學就教

〔記者邱芷柔/屏東報導〕屏東縣六堆地區每年元宵節期間都舉辦「作福」祭儀,祈求老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儀式中有一項相當特別的「看碗」牲禮,必須利用豬內臟雕塑成人、動物等各式形狀,新埤鄉南豐村八十四歲的謝有發,從十八歲承襲傳統祭儀與雕塑技藝,年年為村莊祈福,屏科大客研所特別將謝有發的「看碗」製作過程拍成紀錄片,保存傳統技藝。

  • 謝有發利用豬心、肝、肚、腎、氣管等製成姜太公、兔子、老鼠、山與鳳梨,是六堆地區特殊的「看碗」牲禮。(記者邱芷柔攝)

    謝有發利用豬心、肝、肚、腎、氣管等製成姜太公、兔子、老鼠、山與鳳梨,是六堆地區特殊的「看碗」牲禮。(記者邱芷柔攝)

六堆地區元宵作福祭儀牲禮

謝有發說,他年輕時跟著父親做「看碗」,利用豬心、豬肝、豬肚、豬氣管、豬腎等器官,製作成鳳梨、山、兔子、老鼠與姜太公等形狀,這項傳統習俗從清朝傳承下來,是「作福」不可或缺的牲禮

謝有發指出,他以五種意象做為「看碗」,主要用意在「教育人心」,希望前來祭祀的民眾豐衣足食,並具備老鼠的聰明、兔子的善良忠誠,同時學習姜太公「願者上鉤」的心態,凡事不要強求

屏科大客研所拍成紀錄片

屏科大客研所團隊表示,謝有發是目前六堆地區製作「看碗」年紀最大、碩果僅存的耆老之一,團隊去年九月開始到南豐村規劃拍攝紀錄片,年邁的謝有發憂心技藝失傳,他說︰「只要有人想學,我都教!」屏科大客研所希望透過紀錄片,讓更多人看見客庄特有的祭祀技藝


客家婦女手製的客家看碗

客家婦女手製的客家看碗 | 文化櫥窗 | 大紀元 - https://goo.gl/NXOFMF
李吉崑
客家看碗2 材質:織繡、鐵 直徑:12.5公分 高:8.2公分
客家看碗2 材質:織繡、鐵 直徑:12.5公分 高:8.2公分
昔日,織繡女紅亦是婦女賢慧的指標之一。因此,客家新娘必須於婚前繡妥「看花」與「看碗」,在大喜之日,當作嫁妝之一,攜至夫家,然後供於八仙桌上,讓祖先與親友品賞,這便是客家特有的「看花看碗」文化。
客家看碗1 材質:織繡、鐵 直徑:12.7公分 高:8.4公分
為了取團圓之意,看花形似杯墊,看碗狀如飯碗。日後,於喜慶或祭祀時,將看花放置於看碗上,然後,或三組或五組地供於八仙桌上。
如今,看花多置於瓷碗或玻璃冰碗上,看碗已十分罕見。本組繡工精美的看碗,原本應有三、五件,因年代久遠,今僅存二件。
高精度圖片
客家看碗2 材質:織繡、鐵 直徑:12.5公分 高:8.2公分

809121455231734-600x450809121455241734-600x450809121455231734-600x450 (1)  


 

台灣地區的客家刺繡特色

1-1311301949552281-131130195014F41-131130195032942  
台灣地區的刺繡特色因閩客不同的風俗,及 開發過程中與先住民的影響下而呈現不同的風 貌。
以刺繡風格而言,在清末民初台灣地區閩、 客的表現,有著很大的差異,在服裝上,客簡 而閩繁,在刺繡上,則恰好相反,客家的刺繡, 繁複而華麗,構圖飽滿,用色濃艷,對比強烈。 新竹、苗栗一帶的北部客家,喜用金線,以平 金的方式,將主要圖案圈起,在童帽、眉勒、 扇袋……等繡品上,皆可看到這種刺繡特色。 色彩上常用藍紫色、紫紅色、天藍色搭配,再 加上金色、紅色等,可感受客家民族的熱情活 力與樂觀進取。
六堆地區客家喜用橘紅色、黃色配上綠色、 紅色,色彩明亮活潑,圖案承襲中原地區傳統 民間的刺繡圖案。如魚戲蓮、並蒂花……等。 在黃河流域,民間還普遍的使用這些圖案。另 外在南部六堆地區以十字桃花繡為主的肚兜、 腰帶、頭巾、劍帶上皆可看到,圖文與客家原 有的刺繡風格迥然不同。比對博物館所蒐集的 標本為平埔西拉雅族的刺繡。 但許多這類風 格的刺繡的確普遍由六堆客家庄民家中蒐集到 的。且形制也完全是漢族的式樣, 如肚兜、荷 包、劍帶等,只是刺繡的圖案色彩與針法上不 同。不知是西拉雅族完全漢化為客家人了,還 是因通婚或交易所造成,也值得進一步的田野 調查與研究。
由於六堆地區地理上的關係,客家、西拉雅 族及高山族的排灣群諸族夾雜相處,所以刺繡 風貌上比其他地區更多變化。相對閩籍的刺繡, 用色較為淡雅,有些刺繡緣邊也直接從大陸進 口,再縫製於衣服上,因此在風格上受到大陸 影響較大。清代刺繡發展鼎盛,其中蘇、 粵、 蜀、湘等繡法,享有四大名繡之稱。台灣地區 因移民及地理位置關係,受到粵繡影響最大。 粵繡的特色是色彩濃豔, 對比 強烈明快。而布局構圖則多繁瑣,一脫早期的 典雅色調,富有濃厚的廣東地方特色。在繡法 上就如朱啟鈴所言:「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 規矩」又「以馬尾纏絨作勒線, 從而鉤勒之, 輪廓花紋自然工整」。並喜用平金繡,在上使 用「貼繡法」和「織錦針法」,把平金繡法推進 新的高峰,使得圖案具有陰陽濃淡,深淺遠近, 並在花朵或鳥獸形像的局部先繡以棉線或墊以 棉花,形成高繡,然後再在上面密密的盤上金 銀線,達到高浮雕的層次感,如廣東東部的潮 州就擅用此法。而平金繡線有金、銀色,有些 由孔雀羽毛、珍珠、寶石等穿捻而成,而在針 法上仍以搶針、套針為主,針腳長短不齊,在 輪廓處多用金線勾邊,繡線則平整光亮,紋理 清晰。其實在今日台灣民間,尤以鄉間,結婚 喜慶、迎神廟會及廟宇中的八仙形、桌圍、繡 幃、繡幡,神明身上所穿著的衣服,及服裝、 官服、椅披都可見到粵繡風格的刺繡

台灣地區的客家刺繡特色_方言地图 - https://goo.gl/mIUFKL

1-131130195139E21-1311301951554941-1311301952105101-131130195224E01-131130195245248  

看花
為一直徑約十公分的繡片,也有較大一點的約十三公分。 「看花」五個一組,在傳統的客家庄中置於「看碗」中, 放在供桌上獻祭之用


客家盤花/客家人秉持勤儉精神 簡單盤花祈求諸事圓滿/麟洛地區的盤花文化/六堆客家盤花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2YM2Qhu

客家盤花/客家人秉持勤儉精神 簡單盤花祈求諸事圓滿/麟洛地區的盤花文化/六堆客家盤花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看碗、看碟看之簡介
看碗、看碟看之簡介 @ 美濃文化產業協會---邱老師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wtOdOv
『看碗』、『看碟』、『看桌』或『看牲』文化即是『米粿雕刻藝術』,也就是『捏麵文化』,更可說它是飲食文化中廚師們的『果雕、糖雕技藝』。北宋皇帝在集英殿宴請金國使臣,於宴席上,能看不能吃的菜,時稱『看菜』又叫『看盤』有時候還叫『看食』。
中國道教於漢朝被佛教傳入中國後,齋醮規儀已漸混合,或則難分,至魏晉南北朝梁武帝大力推動「盂蘭盆會」後,道教的『星祭之儀』起了大變化;如「梁皇寶懺」;一般法會,均愛此部儀文,梁武帝之後,唐太宗時,祭典越來越盛大;皇帝帶頭,民間傚仿﹗風行草偃、爭相比賽,除了百味,也用金、銀、花臘、花車、花餅,衍生成民間習俗流傳下來。
中國道、佛兩教共同融和之故,致使『齋醮』之規儀,揉入『普渡』,卻形成建醮普度之際,『薦亡祈安』、『禳災祈福』是老百姓增孤,表現虔誠,酬謝心願行為之表徵。『看碗』、『看碟』之作品,變成普渡供桌上,不可或缺的一種「素食」或「祭祀菜餚」、或是帝王君主舉辦護國拔薦普度祭場之展演手段。
按史料,於隨、唐兩朝宮內修黃籙道場,舉建齋會,或設齋慶讚,已屬常事;民間修道場懺悔拔罪,救度亡魂、消愆滅罪者,更顯素常。
   由於『看碗』、『看碟』之作品,係齋醮祭祀文化重要工程,也是民間喪禮或建齋擴大誇張供品之表現,接而宮廷御廚、民間齋醮道士爭相學習。漸而出現於喜宴餐飲會場,及民間『春祈秋報』齋醮祭典上。
◆根據文史記載資料
1、參考南宋朱熹所著家禮、士喪禮及溫仲和所著之『嘉應州禮俗志』、見梁玉鄰所著之『喪俗通證』中,有文記載:『糊紙屋藏主,曰『靈屋』』。又有:『成服之日,設饌告靈,羊一、豕一,【看碗】五:雞、魚、肉、海錯、豬羊肝肺各一片,上插紙花一枚。牲盆五:雞、魚、肉、海錯、羊肝肺各一具』〔見客家舊禮俗458頁〕
2、見客家舊禮俗465頁所載:「自佛入中國來,世俗相承修設道場,…..有十月齋僧誦經,追薦祖考之訓。….從半今半古之說。祭享用葷食,追薦用緇黃,…. 『麵肖蟲魚,紙肖花鳥,以助饗靈曰【看碟】』」。
3、見客家舊禮俗467頁有文記載:「以紙糊樓閣、人物,下黏果餌幕碗供靈,曰【看碗】,親故送齋,看碟亦附陳之」。陶穀清異錄:「周祖靈前,【看碟】皆雕香為之,形色如生」,是五代時已有久矣。」
   ◎在台灣民間的普渡祭典,善良的信徒除了以三牲、五牲或大魚大肉及神豬做為供品,也會提供用來給「好兄弟」觀賞的祭品,稱為「看桌」或「看牲」;而「看桌」或「看牲」( 即是古時以前的看碗、看碟。 )就是指用看的生醴,讓場面顯得更熱鬧!但如果想要吸引人們好奇的目光,當然就得費盡各種巧思,才能夠讓遠近地方的居民被「看桌」、「看牲」深深的迷住。所以在普渡祭典場上 ,可能會出現用一整隻雞配上雞蛋,假扮成一個赫赫威武的宋江陣;也有用魷魚組裝成一艘船,或是用乾香菇做成奇妙的穿山甲等,而其餘比較常見的則是用大量的麵粉捏成各種花鳥和萬古流芳的偉人,及永垂不朽的歷史故事。
   屏東佳冬鄉楊應財(1934年生)老師則表示,此『做碗』典故沿自早期客家娶媳婦,拜天公還神時,要做五碗豬的內臟祭品,這五臟做成的祭品都有它的含意,除了五牲之外,再加上五碗的看碗的祭物,以承天意傳達百姓黎民敬天敬地、酬神之虔誠。 
   位在彰化溪湖的巫家捏麵館,世代傳承捏麵技術,也因一家人都是這行業的翹楚,目前當家的負責人巫俊德表示:許多臺灣的神話人物逐漸被遺忘,他們要將看桌的捏麵文化,推展到校園、家庭,讓臺灣文化薪火相傳。什麼是「看桌」?巫俊德解釋: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因物資缺乏,但為了表達對神明的敬意,就以最便宜的麵粉,塑造各種的食材供奉神明,在廟會供桌呈現的捏麵作品。
巫俊德說,廟宇做醮用的祭品是以聯桌計算,一聯12桌,每桌有9種捏麵供品,有以龍為首、花果蔬菜等造型作品,桌尾則以捏麵恭塑觀音佛祖、彌勒佛等神像,而這種以捏麵作成宗教祭儀的供品就叫【看桌】。
● 美濃約6、70年前,彌濃、廣興、龍肚三庄,於神明聖誕、新年福、滿年福或婚禮、祖堂落成,大壽聖誕等等完神祭祀大典上,『廚官』或多或少,會展現一種『看碗』作品,尤其是婚禮中,迎親之『禮橕』,必有兩三各『看碗』作品,帶去女方家取親,並祭拜女方祖先,以現高尚誠意之勢!當時僅留下「老太伯」、「看雞」、喪事用「麵豬」「麵羊」、「饌盒」(餞盒 ),近四、五十年來,婚、喜慶吉事中已漸漸消失,僅於喪事儀式中尚有保留紙糊之洋樓、洋房與「饌盒」(餞盒 )等作品。事實上,美濃廣善堂、竹頭背善堂,於關公文衡帝君聖誕之日,就會呈上『五湖四海』看碗、看碟作品,祭供聖君,以示虔誠,然而,廟宇人員他們對古時『五湖四海』看碗、看碟之典故及起源,均一無所知,他們對此種傳統祭祀作品已懵懂百年了。
看碗、看碟看之簡介 @ 美濃文化產業協會---邱老師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wtOdOv
----------
走進台灣碗盤博物館 多達2萬件展品,從碗盤看盡各地歷史與文化特色  - Jamie慢森活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bit.ly/3wqezku
---------------------------
百工技藝/幾可亂真的米粿雕,守護「看桌」文化記憶
每年農曆4月,雲林北港朝天宮會舉行媽祖過爐儀式,爐主除了擺設宴桌之外,還會聘請師傅製作米粿雕組成「看桌」答謝神明,看桌上的「山珍海味」唯妙唯肖,十分吸睛。如今,隨著「看桌」文化逐漸式微,這項傳統技藝也變得格外可貴。
文|盧家珍・攝影|林峻永
「看桌」是傳統祭祀中相當特別的一道風景,早期無論是酬神、過爐、作醮或中元普度時,都會特別設置觀賞用的「看桌」,讓神明或好兄弟在享用牲禮和素果之後,一邊品茶,一邊觀賞米粿雕製作的供品,因此有一句俗語:「一塊桌食,一塊桌看」(tsi̍t tè toh tsia̍h, tsi̍t tè toh khuànn),這樣才能顯示主人的虔誠與氣派。
「看桌」取悅神明 表達虔誠之意
歷史悠久的北港,以朝天宮為當地信仰中心,「看桌」文化亦十分盛行。當地知名的民俗工藝師施慶義,承襲父親施瑞麟的手藝,以糯米或麵粉為原料,製作出栩栩如生的米粿雕。早期廟會繁多,米粿雕需求量龐大,每當地方酬神祭拜時,便是他和父親最忙碌的時候。
施慶義說,其實「看桌」並不只有米粿雕,各類藝師都可以把作品放在看桌上,供神明觀賞。像鹿港的「魯班宴」便是以木雕的看桌為主,而北港朝天宮更早在清領時期就有各類藝師的看桌。「以前資訊傳播不發達,想要看最新的東西,只有去朝天宮才能看到,看桌就像是最早的文創活動。」
而施慶義所製作的米粿雕看桌,包含了各式山珍海味,一般是以12盤為一桌。以前祭祀時,神像前面會有看桌和供品,以示隆重,拜完後便以供品宴客,並將米粿雕分送給客人,所以負責安排的總鋪師和米粿雕師父都有合作默契。施慶義回憶,早年他曾在一次作醮時製作了200桌,可見有多麼盛大。然而近二十年來,老總鋪師陸續凋零,年輕總鋪師不清楚這項傳統,酬神也幾乎不設看桌了。
施慶義(後)曾與父親施瑞麟(前)一同受邀參加雲林縣宗教工藝文創產業整合計畫的傳承課程,由父親示範米粿雕,他則在一旁解說。© 施慶義
題材多元 創意與時俱進
身為家中長子,施慶義從國小三年級就開始學習米粿雕,長大後更跟著父親熬夜趕工。以前用的原料是在來米摻糯米再加糖,光是製作糯米糰的工序就要3天,蒸完了米還得用力搓打成糰,常常做到手舉不起來。施慶義從基本染色學起,熟記顏色變化後,再從水果類開始入門。
施慶義說,傳統祭祀使用的米粿雕,各式水果近三十種,龍眼最簡單,只要將咖啡色糯米糰搓成圓球,再裹上肉桂粉,最後插入龍眼枝即成;橘子則在淺粉橘的糯米球上作出紋路,然後裹上太白粉,再包覆橘皮,透過手的滑動造出纖維紋路,最後在橘皮上剪一個口,就能窺看到橘肉,其逼真的程度,讓人忍不住想用手指確認一下呢!
施慶義的米粿雕作品,除了傳統上寓意吉祥的魚、蟹、橘、桃等山珍海味,隨著時代演進,甚至還出現近年才有的進口加州李和日本甜柿,貼上標籤,幾可亂真!有時也有客人表示,因神明降駕,指定要放入龍、鱉、鱔魚或水黽等水族類生物,問他怎麼會這麼多變化,他笑著說:「讓你做200個,不會也會了!」
小小的糕餅店裡,施慶義默默守護父親傳承下來的技藝,他希望「看桌」文化能被更多年輕人看見,讓米粿雕的創意,持續在光陰裡精采。
傳統米粿雕的主題以各式山珍海味為主,龍眼是水果類中製程最簡單的,而橘子則極具巧思,果皮下的果肉令人垂涎欲滴,幾可亂真。
百工技藝/幾可亂真的米粿雕 守護「看桌」文化記憶 | TLife https://bit.ly/3iHrQBe

131_2011_arts-and-crafts-01131_2011_arts-and-crafts-08131_2011_arts-and-crafts-12131_2011_arts-and-crafts-10


看桌+看牲拜中元/看生看笙-雞籠中元祭-人物紙紮/「看牲」顧名思義就是「看的牲禮」,是普度、建醮儀式中的擺設,大型看牲會融合編織、蔬果雕、雕塑、紙糊、繪藝等技術,製作八仙等人物故事,另外也常見用麵團捏出雞、鴨、魚等三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觀賞性祭品 : 看桌、看碗、看牲、看碟、看花(盤花),於宴席上,能看不能吃的菜,時稱『看菜』又叫『看盤』有時候還叫『看食』
觀賞性的祭品 : 看桌、看碗、看牲
所謂看桌、看碗、看牲就是指純粹做為觀賞用的牲醴
大型的祭儀中,為了表示對神明的虔敬,用麵豬、麵羊、麵禽代替真的豬羊禽,是為看牲。
看牲就是用看的牲禮,大多是比較大的藝術品,由多件小品組合成一個單元,直接擺在供桌上。
看碗都是小品,也是用看的牲禮,不超過一個碗或一個盤子大,每件都是獨立的個體。
祭儀中,擺放看碗、看牲的供桌稱為看桌。
一般看碗有用麵粉捏造成的,有用蔬菜水果加以雕塑組合而成的。
看碗所表現的題材十分豐富,較常見的有龍鳳、魚、花卉等,都是帶有吉祥意義。如龍鳳代表龍鳳呈祥,魚代表年年有餘、鯉躍龍門,花卉則代表著花開富貴的意義。
看碗看牲的內容琳瑯滿目,包羅萬象,充分展現存在於民間的絕妙手藝,因此欣賞看桌、看碗、看牲也是參與祭儀活動中一個很大的享受。觀賞性祭品 : 看桌、看碗、看牲 @ 信報 :: 痞客邦 :: https://bit.ly/35oOXbT
-----------------
『看碗』、『看碟』、『看桌』或『看牲』文化即是『米粿雕刻藝術』,也就是『捏麵文化』,更可說它是飲食文化中廚師們的『果雕、糖雕技藝』。北宋皇帝在集英殿宴請金國使臣,於宴席上,能看不能吃的菜,時稱『看菜』又叫『看盤』有時候還叫『看食』。
中國道教於漢朝被佛教傳入中國後齋醮規儀已漸混合,或則難分,至魏晉南北朝梁武帝大力推動「盂蘭盆會」後,道教的『星祭之儀』起了大變化;如「梁皇寶懺」;一般法會,均愛此部儀文,梁武帝之後,唐太宗時,祭典越來越盛大;皇帝帶頭,民間傚仿﹗風行草偃、爭相比賽,除了百味,也用金、銀、花臘、花車、花餅,衍生成民間習俗流傳下來
中國道、佛兩教共同融和之故,致使『齋醮』之規儀,揉入『普渡』,卻形成建醮普度之際,『薦亡祈安』、『禳災祈福』是老百姓增孤,表現虔誠,酬謝心願行為之表徵。『看碗』、『看碟』之作品,變成普渡供桌上,不可或缺的一種「素食」或「祭祀菜餚」、或是帝王君主舉辦護國拔薦普度祭場之展演手段。
按史料,於隨、唐兩朝宮內修黃籙道場,舉建齋會,或設齋慶讚,已屬常事;民間修道場懺悔拔罪,救度亡魂、消愆滅罪者,更顯素常。
   由於『看碗』、『看碟』之作品,係齋醮祭祀文化重要工程,也是民間喪禮或建齋擴大誇張供品之表現,接而宮廷御廚、民間齋醮道士爭相學習。漸而出現於喜宴餐飲會場,及民間『春祈秋報』齋醮祭典上
◆根據文史記載資料
1、參考南宋朱熹所著家禮、士喪禮及溫仲和所著之『嘉應州禮俗志』、見梁玉鄰所著之『喪俗通證』中,有文記載:『糊紙屋藏主,曰『靈屋』』。又有:『成服之日,設饌告靈,羊一、豕一,【看碗】五:雞、魚、肉、海錯、豬羊肝肺各一片,上插紙花一枚。牲盆五:雞、魚、肉、海錯、羊肝肺各一具』〔見客家舊禮俗458頁〕
2、見客家舊禮俗465頁所載:「自佛入中國來,世俗相承修設道場,…..有十月齋僧誦經,追薦祖考之訓。….從半今半古之說。祭享用葷食,追薦用緇黃,…. 『麵肖蟲魚,紙肖花鳥,以助饗靈曰【看碟】』」。
3、見客家舊禮俗467頁有文記載:「以紙糊樓閣、人物,下黏果餌幕碗供靈,曰【看碗】,親故送齋,看碟亦附陳之」。陶穀清異錄:「周祖靈前,【看碟】皆雕香為之,形色如生」,是五代時已有久矣。」
   ◎在台灣民間的普渡祭典,善良的信徒除了以三牲、五牲或大魚大肉及神豬做為供品,也會提供用來給「好兄弟」觀賞的祭品,稱為「看桌」或「看牲」;而「看桌」或「看牲」( 即是古時以前的看碗、看碟。 )就是指用看的生醴,讓場面顯得更熱鬧!但如果想要吸引人們好奇的目光,當然就得費盡各種巧思,才能夠讓遠近地方的居民被「看桌」、「看牲」深深的迷住。所以在普渡祭典場上 ,可能會出現用一整隻雞配上雞蛋,假扮成一個赫赫威武的宋江陣;也有用魷魚組裝成一艘船,或是用乾香菇做成奇妙的穿山甲等,而其餘比較常見的則是用大量的麵粉捏成各種花鳥和萬古流芳的偉人,及永垂不朽的歷史故事。
   屏東佳冬鄉楊應財(1934年生)老師則表示,此『做碗』典故沿自早期客家娶媳婦,拜天公還神時,要做五碗豬的內臟祭品,這五臟做成的祭品都有它的含意,除了五牲之外,再加上五碗的看碗的祭物,以承天意傳達百姓黎民敬天敬地、酬神之虔誠。 
   位在彰化溪湖的巫家捏麵館,世代傳承捏麵技術,也因一家人都是這行業的翹楚,目前當家的負責人巫俊德表示:許多臺灣的神話人物逐漸被遺忘,他們要將看桌的捏麵文化,推展到校園、家庭,讓臺灣文化薪火相傳。什麼是「看桌」?巫俊德解釋: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因物資缺乏,但為了表達對神明的敬意,就以最便宜的麵粉,塑造各種的食材供奉神明,在廟會供桌呈現的捏麵作品。
巫俊德說,廟宇做醮用的祭品是以聯桌計算,一聯12桌,每桌有9種捏麵供品,有以龍為首、花果蔬菜等造型作品,桌尾則以捏麵恭塑觀音佛祖、彌勒佛等神像,而這種以捏麵作成宗教祭儀的供品就叫【看桌】。
● 美濃約6、70年前,彌濃、廣興、龍肚三庄,於神明聖誕、新年福、滿年福或婚禮、祖堂落成,大壽聖誕等等完神祭祀大典上,『廚官』或多或少,會展現一種『看碗』作品,尤其是婚禮中,迎親之『禮橕』,必有兩三各『看碗』作品,帶去女方家取親,並祭拜女方祖先,以現高尚誠意之勢!當時僅留下「老太伯」、「看雞」、喪事用「麵豬」「麵羊」、「饌盒」(餞盒 ),近四、五十年來,婚、喜慶吉事中已漸漸消失,僅於喪事儀式中尚有保留紙糊之洋樓、洋房與「饌盒」(餞盒 )等作品。事實上,美濃廣善堂、竹頭背善堂,於關公文衡帝君聖誕之日,就會呈上『五湖四海』看碗、看碟作品,祭供聖君,以示虔誠,然而,廟宇人員他們對古時『五湖四海』看碗、看碟之典故及起源,均一無所知,他們對此種傳統祭祀作品已懵懂百年了
看碗、看碟看之簡介 @ 美濃文化產業協會---邱老師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wtOdOv
---------------------
豬內臟「做五碗」拜新丁 新埤.佳冬特殊祭品
客家電視台 (2021-02-23 00:00)
【潘成旺 屏東】
每年的春福拜新丁,在屏東六堆地區,新埤鄉和佳冬鄉聚落,可看見稱為「做碗」、「看碗」或「做五碗」的特殊祭品,五碗指的是豬的心肝肚肺腎等內臟,做成的祭品,心屬火、肝屬木、肚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具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概念,有保佑家族平安以及繁衍子孫的涵意,今年佳冬鄉拜新丁,特別邀請做碗老師傅表演,吸引民眾圍觀。
「你那個放下來。」
佳冬鄉佳冬村和六根村的村民,將搭建使用了143年的福廠,合力搭造作福拜新丁的福廠場所,邀請三山國王廟的王爺,以及佳冬各角落的土地公,到福廠坐鎮為村民祈福,還邀請五碗師傅賴信松,現場製作五碗祭品。
佳冬鄉文化觀光解說員 楊景謀:「做碗在我們左堆,六堆高屏地區的六堆,裡面的左堆,新埤以及佳冬,下埔頭(賴家村),還有在做碗的,其它已經沒有這種做碗的風俗。」
老師傅盛飯在碗裡,將豬肝堆成山的形狀,豬肚包飯做成豬的模樣,豬肺和氣管做姜太公釣魚,再用網油染色包覆裝飾,就完成祥豬獻瑞、姜太公釣魚、鳳鳴岐山、多子多孫和同心協力等五碗祭品,吸引民眾圍觀做紀錄。
民眾 張孟偉:「這個五碗的文化,我想說有機會帶孩子,還看老師傅如何做,也要知道這五碗是代表什麼東西。」
五碗師傅 賴信松:「我有請人廣播,想要學的就來學,這都做好了要學什麼。」
佳冬鄉文化觀光解說員 楊景謀:「新埤一位謝有發先生,他去年過世了,所以目前看有沒有辦法將這做碗,非常寶貴的客家文化傳承下去。」
楊景謀表示做碗沿自早期客家娶媳婦,還神拜天公時,做五碗豬的內臟祭品,今日左堆只剩賴家村,賴信松師傅會做,因此看碗文化可說是,已列上瀕臨絕種的名單,倘若老師傅手藝沒有能夠傳承,這項特色文化就剩下影像可以欣賞了。
豬內臟「做五碗」拜新丁 新埤.佳冬特殊祭品-生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s://bit.ly/3xk5lX0


六堆客家聚落有「做五碗」習俗,用豬的內臟做成5種不同意涵的祭品,來祭拜下界神明(忠勇公),但現今因藝師逐漸凋零又少人傳承,面臨失傳危機。(謝佳潾攝)
六堆客家聚落有「做五碗」習俗,用豬的內臟做成5種不同意涵的祭品,來祭拜下界神明(忠勇公),早期在重要祭典中很常見,但隨時代變遷,目前僅剩左堆新埤、佳冬賴家村等地保有,且因藝師逐漸凋零又少人傳承,面臨失傳危機。
文史工作者楊應財指出,六堆客家有種特殊的生肉內臟祭品,客語稱為「做碗zo von」、「看碗kon von」或「做五碗」,就是用豬的心肝肚肺腎等內臟做成5種不同意涵的祭品,心屬火、肝屬木、肚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以五行概念祈求家族平安、繁衍子孫。
而5種祭品分別為以豬氣管製成的「姜太公釣魚」、以豬肝製作山形狀的「鳳鳴岐山」、用白飯取代酸菜為填充塑形的「華佗神醫」、以豬肚製作豬形象的「祥豬獻瑞」,以及用豬心製成鳳梨形狀的「同心協力」。
楊應財說,追溯做碗典故,應是沿自早期六堆客家娶媳婦的習俗,他們在晚上祭拜天公時會以此為牲禮,而後在各大重要祭典都可見,不過隨時代變遷,目前僅剩左堆新埤鄉的南豐村、打鐵寮聚落以及佳冬鄉賴家村等地還能見到。
「很憂心它會失傳!」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理事長楊景謀說,目前做五碗習俗不僅愈少地區可見,連會做的藝師也逐漸凋零,如住在新埤的藝師謝有發先生在去年過世了,而這樣的狀況只會多不會少,因此若再找不到人傳承,它可能要面臨失傳的危機,只能靠影像留念。
對此,賴家村做五碗的老藝師賴信松特別有感,他說,他一直在找學徒想傳承,但還真的不好找,可能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或興趣真的不高,不過他會繼續努力,除繼續做外也持續找人學
老藝師漸凋零 六堆客家「做五碗」面臨失傳危機 - 寶島 - 中時 https://bit.ly/3wpB49d

2021-06-15_0951462021-06-15_09515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