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清朝23位皇后画像:董鄂氏是顺治最宠爱的女人(图)--福建频道--人民网 - http://goo.gl/2yn6WM

因愛而亡的皇帝——順治_中國網 - http://goo.gl/4DjVVH

清朝命運最淒慘的十二后妃嬪:慈禧董鄂氏在列--人民網江蘇視窗--人民網 - http://goo.gl/v3804I

2016-06-10_193020  

邑姜之後誰人

邑姜_百度百科 - http://goo.gl/JL9RVi

邑姜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MFmH4v

邑姜(生卒時間不詳),姜姓,齊太公呂尚之女[1]。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2]。

據傳她懷成王的時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3]山西太原的晉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

太公望/姜太公/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Hpqfy

-------------------------

孝獻端敬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 ),董鄂氏,亦稱董妃、董鄂妃、棟鄂妃,譯自滿洲音,非漢姓董[1]。滿洲正白旗人《清史稿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內大臣鄂碩之女,死後追贈為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姿色嬌美,聰敏乖巧,祖籍在遼寧佟佳江流域,其母為漢人[來源請求]。順治帝皇四子和碩榮親王生母,貞妃四服內的族姊[2]。
生平
關於董鄂妃的出身有各種爭議與見解,其中最為人所接受的有兩說,
《清史稿‧后妃傳》的記載:「孝獻皇后董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3]董鄂氏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夏入宮,八月二十五日[4]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晉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另一說認為董鄂氏原為一位滿籍軍人[註 1]之夫人,因清代命婦需經常入宮朝見伺后妃的緣故,得出入宮禁,與福臨通姦,這位滿籍軍人申斥董鄂氏時,被福臨打了個耳摑,羞憤致死,或者竟是自殺而死[6]。但是《湯若望傳》只說董鄂妃是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而《清實錄》載:「(順治十三年七月)禮部擇吉於八月十九日冊妃,上以和碩襄親王薨逝,不忍舉行,命八月後擇吉日」。後有人提出這位滿籍軍人即為福臨異母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但是也有學者考證這位滿籍軍人並非博穆博果爾[7]。但史料並無可靠的直接的關於這位滿籍軍人即為博穆博果爾的記載。[8]董鄂氏於順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656年10月12日)被擬立為賢妃,一個月後(九月二十九日,西曆11月15日)被擬立為皇貴妃,十二月初六日(1657年1月20日),福臨頒詔[9]正式冊立其為皇貴妃(冊封貴妃制向無頒詔之例)。福臨後來說她「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是掩飾之詞。關於兄納弟婦,即所謂治棲者,滿清初年民俗並不以為惡。但有學者持不同的見解。
董鄂妃入宮後,住在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1657年11月12日),董鄂妃生下一個兒子榮親王,不料一百零五日即次年正月二十四日(1658年2月25日)便夭折。順治追封這位尚未取名的皇子(甚至打算立他為皇太子)[10]為和碩榮親王。董鄂妃在皇宮內雖極受福臨寵愛,但為免遭妒而時時謹小慎微,使其精神極度緊張,加上喪子的打擊、以及產後因孝莊太后生病,而不得不勉力伺候,很快病倒(亦可能在十四年八月便已患病)。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逝於承乾宮,年僅二十二歲。

董鄂妃之死對福臨的打擊極大,福臨「竟至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11]八月二十一日(9月25日)董鄂妃被追封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簡稱「孝獻皇后」,而對此,福臨「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12]。福臨親自撰寫其《行狀》數千字,並命大學士金之俊為她作《別傳》,輟朝五日以示哀,用藍筆批答奏章四個多月[13],甚至再萌剃髮出家的念頭,經各方人士勸阻才未果。三七(陰曆九月初十日,西曆10月13日),在景山火化,由茚溪行森[14]秉燭,偈語曰:出門須審細,不比在家時;火裡翻身轉,諸佛不能知。136天之後,即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深夜,福臨逝於養心殿。貞妃為其殉葬。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1663年7月10日),董鄂氏與福臨合葬孝陵。

貞妃(17世紀?-1661年2月5日),姓董鄂氏,中國清朝順治帝的側妃。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之女,孝獻皇后(董鄂妃)四服內的族姊妹[註 1]。順治帝駕崩時她隨之殉葬。於康熙朝被追封為皇考貞妃[1][2]。

董鄂氏原來的位號不明。「貞妃」的名號是殉死後追封。她是順治帝后妃中唯一從殉的人,後世對箇中理由有所猜測。有一說認為她的殉死與董鄂妃有關:因為孝莊太后深感順治帝太過寵愛董鄂妃,在董鄂妃死後順治帝傷心過度,做出追封皇后、葬禮逾度等等違背禮數之舉,甚至有出家的念頭,最後早逝,種種不幸皆歸因董鄂妃。野史認為貞妃為了平息孝莊太后對董鄂妃的怨恨,自願殉葬,以免董鄂氏一族受牽連[3]。歷史小說作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即採此說,認為貞妃因為董鄂妃之故,為平息世祖廢后娘家的憤怒而被逼殉葬[4]。

順治帝死時24歲,貞妃死時的年齡也應在20歲左右[3],初時葬於清東陵風水牆西門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從葬於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5]。

孝獻端敬皇后
清朝追封皇后
姓 董鄂氏
封號 賢妃→皇貴妃→孝獻端敬皇后(哀贈)
旗籍 正白旗
其他名號 董鄂妃
出生 1639年
逝世 1660年9月23日(21歲)
大清北京紫禁城承乾宮
諡號 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墳墓 清孝陵
親屬
父親 內大臣鄂碩
夫 世祖章皇帝福臨
夫之父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
夫之嫡母 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夫之母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夫之元配 廢后博爾濟吉特氏
夫之正室 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夫之側室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貞妃董鄂氏
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
恭靖妃博爾濟吉特氏
端順妃博爾濟吉特氏
寧愨妃董鄂氏
恪妃石氏
兄弟 撫遠大將軍費揚古
子 榮親王
養女 和碩和順公主及碩塞另一女,和碩柔嘉公主
其他親屬 堂姊妹貞妃董鄂氏

由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敕,禁奴僕殉主,明令徹底廢除活人殉葬之習。因此貞妃是清朝最後一位殉葬的妃嬪。

董鄂氏,滿族姓氏,又作棟鄂氏,為八旗著姓。其本為世居瓦爾喀地區的伊爾根覺羅氏(一說董鄂為佟佳轉音),後因遷居董鄂之地並稱雄於此,遂以地名為姓氏。因係出覺羅氏的緣故,董鄂氏也有源流為趙宋後裔的家族傳說。在後金以及清朝初期,董鄂氏有19戶的規模。他們主要分佈於董鄂和瓦爾喀等地。董鄂氏在清代位列五爵者有正紅旗的三等公何和禮、正白旗的三等侯鄂碩、鑲紅旗的三等男阿蘭柱等;位列四世職的有正白旗三等輕車都尉三格等。此外,董鄂氏在八旗之中還擁有19個世襲佐領的封職。董鄂氏與伊爾根覺羅氏聯繫密切,正白旗阿蘭柱家族就曾在《八旗通志》的兩個姓氏中皆有列傳。清末及民國以後,董鄂氏主要改漢姓為董、趙、何、唐、鄂、成、席、佟、彭、齊、紅、許等。

董鄂氏- 姓氏起源
董鄂源冬古河之名,後為部落名。最後成為姓氏。
冬古河之名,最早見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九月,明廷敕諭建州左衛都督凡察“安插爾等於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間同李滿住居處”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龍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圖們江上的瓦爾喀(今琿春)地方。其族源原是圖門江流域的女真人。正統五年,隨建州左衛西遷而到達明廷為之規定的範圍之內。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為姓,稱棟鄂氏。隨著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稱董鄂部。董鄂部屬於建州女真,是建州左衛的一個部,後來成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強部。
董鄂氏- 歷史名人
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禮(又譯何和里、何和哩),順治時大臣費揚古。
順治后妃
順治帝后妃中有多位董鄂氏。
一是孝獻皇后(即端敬皇后,追諡)。就是歷史上最為人所熟知是順治帝的寵妃,董鄂妃。董鄂氏,生榮親王,早夭。順治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八月廿八日擬晉封董鄂氏為皇貴妃。
二是貞妃董鄂氏,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聖祖追封為皇考貞妃。
三是寧愨妃董鄂氏,在世祖時號庶妃,子一,福全。
胤祉嫡福晉
董鄂氏,都統、勇勤公鵬春之女
父正紅旗都統、一等勇勤公朋春。祖父一等公哲爾本。曾祖和碩額駙和碩圖(開國五大臣何和禮長子)
胤禟嫡福晉
董鄂氏:都統七十之女
父正紅旗/正黃旗都統七十。兄朋春。
順治獻後
基本信息
清世祖順治帝后妃中,出於董鄂氏者共四人,一即孝獻皇后,內大臣鄂碩之女。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已卯封皇貴妃,十七年八月壬寅薨,以皇太后旨追封為皇后。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順治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順治有兩個皇后,十五個妃子,他最寵愛的后妃中就是這個董鄂妃了。
身世之爭
董鄂氏是誰呢?這個人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官書裡的說法,說這個董鄂氏是內大臣鄂碩之女,年十八入侍,就是十八歲嫁給順治了,有名有姓,父親是內大臣鄂碩。這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就說是董小宛了。咱們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董小宛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就嫁給了江南名士冒辟疆。崇德四年,這時候順治是兩歲,董小宛比他大十四歲,這一年董小宛十六歲,冒辟疆就認識了董小宛,過了兩年,順治四歲,董小宛十八歲了,這時候,冒辟疆又認識了陳圓圓,就冷落了董小宛。不久,陳圓圓被虜走了,他又重新又和董小宛好了。董小宛十九歲的時候,就正式做了冒辟疆的妾,搬到冒辟疆的家裡。這一年順治才五歲。到順治元年,清軍到了​​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第二年,清軍就佔了南京。有一種說法就是董小宛被擄北上到了王府,後來太后把她要了去,順治看上了,又要了去,就嫁給順治了。可是這個時間也不對,順治娶妃子的時候,娶愛妃的時候,這時候董小宛已經死了,而且有墳墓埋著呢。有人說那墳是假的,當事人有記載,董小宛死了埋在哪裡。
順治十三年,他娶董鄂妃的時候,就是說順治十九歲,董鄂妃十八歲,十九歲加十四歲,那董小宛活著就33歲了,所以,根據年齡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記載,董小宛不是董鄂妃。
第三個說法是順治有個弟弟叫博穆博果爾,董鄂氏是博穆博果爾的妻子。順治看上她,兩個人就你來我往,他弟弟發現了,回家以後就痛斥他這個王妃,他這個王妃就到順治那兒哭訴,順治把他弟弟叫來打了,順治他弟弟回去之後怎麼辦呢?他哥哥是皇帝呀,只有兩條路,一條忍了,你愛怎麼著怎麼著,忍到最後結果也是死。博穆博果爾在順治十三年死了,這是七月初三死的,八月二十三,五十天后,順治娶了董鄂妃,有人說這個董鄂妃是不是他那個弟媳婦?傳教士寫了本書,裡面提到董鄂妃,就是他弟弟的媳婦。但是這個董鄂妃跟順治結婚一年之後,生了一個兒子,順治很高興,就要把董鄂妃冊封為皇后,這個兒子將來就準備做太子了,這個兒子三個月還沒起名就夭折了,這種打擊使得董鄂妃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幹宮,年僅22歲。順治哀痛至極,親制行狀悼念,命詞臣為董鄂妃擬撰祭文,前三稿都不稱旨,最後張宸所寫祭文中因為有“渺茲五夜之箴,永巷之聞何日?去我十臣之佐,邑姜之後誰人?”的句子,順治讀後淚下。為了彰顯董鄂妃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福臨親自動筆,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以大量順治追悼董鄂妃的《御製哀冊》、《御製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內容十分豐富。
身後事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玉殞香消,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幹宮,年僅22歲。據福臨說,董鄂氏薨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薨後數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
愛子愛妃的接連死去,使福臨的精神幾乎崩潰。他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棄江山社稷如敝履,執意要出家為僧,並讓和尚溪森為他剃了發。後來由於溪森的師父玉林琇以要燒死溪森為要挾,才逼得福臨打消了出家的念頭。
福臨悲慟欲絕,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
董鄂氏薨後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臨諭禮部:“皇貴妃董鄂氏於八月十九日薨逝,奉聖母皇太后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用追封,加之諡號,諡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
在禮臣們擬議諡號時,“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福臨為什麼以無“天”“聖”二字為歉呢?因為清代諡法,皇后諡號的最後四字為“×天×聖”,“天”代表先帝,“聖”代表嗣帝,表示該皇后與先帝和嗣帝的關係。如孝莊文皇后在太宗時“贊助內政,既越有年”,以後又輔佐順、康二帝。所以她的諡號最後四字為“翊天啟聖”。而董鄂氏諡號的最後四字為“溫惠端敬”四字,明顯比有“天”“聖”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臨感到內疚。
順治帝命令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婦齊集哭臨,不哀者議處,幸虧皇太后“力解乃已”。順治欲將太監、宮女30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後被勸阻。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僅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帝、皇后喪事中也未見過。
董鄂氏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後,福臨為她舉辦了大規模的水陸道場,有108名僧人誦經。整天鐃鈸喧天,燒紙施食,香煙燎繞,紙灰飛揚,經聲不斷。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將董鄂妃的屍體連同梓宮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舉火。火化後,將骨灰裝入“寶宮”(骨灰罐)。
清製中平時皇帝批奏章用朱筆,遇有國喪改用藍筆,過27天后,再用朱筆。而董鄂妃之喪,福臨用藍筆批奏章,從八月到十二月,竟長達4個月之久。為了彰顯董鄂氏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和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自己則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以大量順治追悼董鄂妃的《御製哀冊》、《御製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內容十分豐富。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順治皇帝經過失子、失妻幾次變故,身心遭到了極大的傷害,董鄂妃死後僅半年,順治帝就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當時正直元旦,無論宮中與民間都張燈結彩準備歡度新年,就在這時皇帝病重的消息從宮中傳出,朝廷傳諭全國“毋抄豆、毋點燈、毋潑水”,並頒布大赦令,可是並無收效。在欽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遺詔後,順治皇帝於正月初七日半夜崩於養心殿,時年二十四歲。順治皇帝死後,屍體被火化,於康熙二年與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獻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東陵中的孝陵。
相關史料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如下記載:
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后宮。順治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皇貴妃,行冊立禮,頒赦。上皇太后徽號,鄂碩本以軍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進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輟朝五日。
追諡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上親制行狀,略曰:“後婗靜循禮,事皇太后,奉養甚至,左右趨走,皇太后安之。事朕,晨夕候興居,視飲食服禦,曲體罔不悉。朕返蹕晏,必迎問寒暑,意少,則曰:'陛下歸晚,體得毋倦耶?'趣具餐,躬進之,命共餐,則辭。朕值慶典,舉數觴,必誡侍者,室無過燠,中夜罝罝起視。朕省封事,夜分,未嘗不侍側。諸曹循例章報,朕輒置之,后曰:'此雖奉行成法,安知無當更張,或有他故?奈何忽之!'令同閱,起謝:'不敢干政。'覽廷讞疏,握筆未忍下,後問是疏安所云,朕諭之,則泣曰:'諸闢皆愚無知,豈盡無冤?宜求可矜宥者全活之!'大臣偶得罪,朕或不樂,後輒請霽威詳察。朕偶免朝,則諫毋倦勤。日講後,與言章句大義,輒喜。偶遺忘,則諫:'當服膺默識。'蒐狩,親騎射,則諫:'毋以萬邦仰庇之身,輕於馳驟。'偶有未稱旨,朕或加譙讓,始猶自明無過;及聞姜後脫簪事,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後至節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即精。朕喻以禪學,參究若有所省。後初病,皇太后使問安否,必對曰:'安。'疾甚,朕及今後、諸妃、嬪環視之,后曰:'吾殆將不起,此中澄定,亦無所苦,獨不及酬皇太后暨陛下恩萬一。妾歿,陛下宜自愛!惟皇太后必傷悼,奈何?'既又令以諸王賻施貧乏,复屬左右毋以珍麗物斂。歿後,皇太后哀之甚。”行狀數千言,又命大學士金之俊別作傳。是歲,命秋讞停決,從後志也。
時鄂碩已前卒,後世父羅碩,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及上崩,遺詔以後喪祭逾禮為罪己之一。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廟,歲時配食饗殿。子一,生三月而殤,未命名。
貞妃,棟鄂氏,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聖祖追封為皇考貞妃。
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皇后妹也。順治十一年,冊為妃。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妃最老壽,以五十二年十月薨。
同時尊封者:浩齊特博爾濟吉特氏為恭靖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為端順妃,皆無所出;棟鄂氏為寧愨妃,在世祖時號庶妃,子一,福全。又恪妃,石氏,灤州人,吏部侍郎申(石申)女。世祖嘗選漢官女備六宮,妃與焉。居永壽宮。康熙六年薨,聖祖追封皇考恪妃。
清后妃傳
孝獻皇后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女也。幼穎慧,年十八以選入掖庭,婗靜循禮。能謹侍皇太后,獨為帝所寵。順治十三年立為賢妃,未及冊進為皇貴妃,帝於閨帳禮敬甚簡,惟妃善侍顏色與居晨夕,飲食服禦,曲體罔不悉。或返蹕宴,必迎問寒暑。·····獨承帝眷,知大禮如此。性慈惠,每庭諫疏奏,帝握管猶豫,妃必為言所以矜卹之,故大獄多全活者。當時是,妃寵冠后宮,妃於宮中衣飾無華,事皇后盡禮,病躬自扶持。待諸嬪少長如一。知書尤篤信佛,生和碩榮親王殤。十七年薨,輟朝五日,追諡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授妃伯父羅碩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是年命刑官減罪應秋決者,俱停刑,從妃志也。妃既薨,帝忽忽不樂,自於宮中行年之喪,又親制行狀,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遺詔罪己始以喪祭逾禮自悔焉。康熙二年合葬孝陵,歲時配食饗殿。
《世祖實錄》中記載:
順治十三年六月,奉皇太后諭:舉行冊立嬪妃典禮。得旨:先冊立東西二宮。
同月,皇太后諭:孔有德女(四貞,育養宮中,年尚幼小)宜立為東宮皇妃。
七月,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死,禮部擇吉於八月十九日冊妃。上以襄親王逝世,不忍舉行,命八月以後擇吉。
八月二十二日,立董鄂氏為賢妃。同日遣官祭襄親王。
九月二十八日,擬立董鄂氏為皇貴妃。先於二十五日遣官祭襄親王。
十二月,正式冊立董鄂氏為皇貴妃皇太后與太后、皇太子與太子皆無別,皇貴妃與貴妃則是兩種名分,皇貴妃次於皇后而高於貴妃。頒詔大赦。
博穆博果爾為世祖第十一弟,死時年十六。清初皇族常領兵出征,西洋人就稱為“滿籍軍人”,所以,陳垣、商鴻逵推測董鄂氏的本夫當為襄親王。“擇吉”所以推後,絕非因襄親王之死而“不忍舉行”。依《清史稿》的“年十八,入侍”觀之,她的年齡還長於襄親王二歲。商氏說:綜觀官書所記宮闈情狀看,第二後孝惠皇后更因董鄂氏得寵而“不當上旨”。董鄂氏可能是入宮後指配別一皇子,即入宮後又出宮而後入宮侍世祖。這和楊貴妃之受寵於玄宗有些類似。所以,董妃的兒子皇四子如不夭折,那末,聖祖順治第四子《榮親王壙志蓋》拓片。(皇三子,佟佳氏所生)未必能繼位,宮闈間可能又有糾紛。
《天童寺志》載世祖賜木陳忞御書唐詩一幅,後志庚子(順治十七年)冬日書,詩云:
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此為岑參春夢詩。陳垣《湯若望與木陳忞》雲:“唐詩多矣,何獨書此以賜僧人,蓋是時董妃已卒,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覺送於老和尚發之。”說得頗有風趣。
世祖對董鄂氏所以如此深情,或許因為得之不由正途,也即“來處不易”,玄宗之特寵楊貴妃也是一例,都由手段上的不正常而釀成特殊深厚的戀情。《長恨歌》雲:“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好像楊玉環原是待字深閨的少女而入選,這究是詩人為尊者諱的忠厚之筆,還是故弄狡獪?董鄂之入宮,就官文書看,也是以閨女而迳入後官。要之,孝莊、順治母子的情慾生活,都留下一重疑案
御製孝獻後行狀
順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崩。嗚呼!內治虛賢,贊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窮。惟後製性純備,足垂範後世。顧壺議邃密,非朕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匯其平生懿行,次為之狀。
後董鄂氏,滿洲人也。父,內大臣鄂碩,以積勳封至伯,歿贈侯爵,諡剛毅。後幼聰穎過人,及長嫻女工,修謹自飭,進止有序,有母儀之度,姻黨稱之。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婉靜循禮,聲譽日聞,為聖皇太后所嘉譽。於順治十八(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為賢妃。九月,復進軼冊為皇貴妃。
後性孝敬,知大體,其於上下,能謙抑惠愛,不以貴自矜。事皇太后奉養甚至,伺顏色如子女,左右趨走,無異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後在側,不樂也。朕時因事幸南苑及適他所,皇太后或少違豫,以後在,定省承歡如朕躬。朕用少釋慮治外務,即皇太后亦曰:“後事我詎異帝耶?”故凡出入必諧。朕前奉皇太后幸湯泉,後以疾弗從,皇太后則曰:”若獨不能強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蓋其不忍去後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後亦如母,晨夕侯興居,視飲食,服飾曲體罔不悉。即朕返蹕宴,後必迎問寒暑。或意少亂,則曰:“陛下歸且晚,體得無倦耶?”趣令具餐,躬進之。居恆設食,未嘗不敬奉勉食,至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與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寵惠乎?”朕故頻與諸大臣共食。朕值慶典,舉數殤,後必頻教誡侍者:“若善侍上,寢室無過燠。”已復中夜憾憾起,曰:“渠寧足恃耶?”更趨朕寢所伺候,心始安,然後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後未嘗不侍側。
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報者,朕寓目已置之。後輒曰:“此詎非幾務,陛下遽置之耶?”朕曰:“無庸,故事耳。”後復諫曰:“此雖奉行成法,顧安之無時變,需更張,或且有他故宜洞矚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貽業良重,即身雖勞,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後同閱,即復起謝曰:“妾聞'婦無外事',豈敢以女子乾國政?惟陛下裁察!”固辭不可。
一日,朕覽延讞疏,至應決者,握筆猶豫未忍下。後起問曰:“是疏所云,致軫陛下可心乃爾?”朕諭之曰:“此秋決,疏中十餘人,俟朕報可,即置法矣。”後聞之泣下曰:“諸闢皆愚無知,豈經陛下一一親讞者?妾度陛下心,即親讞,猶以不得情是懼,矧但所司審慮,豈竟無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稱好生之仁耳。”自是,於刑曹爰書,朕一經詳覽竟,後必勉朕再閱。曰:“民命至重,死不可複生,陛下幸留意參稽之。不然,彼將奚賴耶?”且每曰:“與其失入,毋寧失出。”以寬大諫朕如朕心,故重闢獲全大獄未減者甚眾。或有更令复讞者,亦多出後規勸之力。
嗟夫!朕日禦萬機,借後內助,故得安意綜理,今復何恃耶?寧有協朕意如後者耶?諸大臣有偶於罪戾者,朕或不樂,後詢其故,諫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預,然以妾愚,謂諸大臣即有過,皆為國事,非其身謀。陛下曷霽威詳察,以服其心。否則,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嗚呼!乃心在邦國系臣民,如後豈可多得哉!
後嘗因朕免視朝,請曰:“妾未諳朝儀若何。”朕諭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聽政也。後進曰:“陛下以非聽政,故罷視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獲覲見天顏耶?願陛下毋以倦勤罷。”於是,因後語,頻視朝。後每當朕日講後,必詢所講,且曰:“幸為妾言之。”朕與言章詞大義,後輒喜;間有遺忘不能悉,後輒諫曰:“妾聞聖賢之道,備於載籍,陛下服膺默識之,始有裨政治,否則講習奚益焉?”朕有時搜狩親騎設,後必諫曰:“陛下借祖宗鴻業,講武事,安不忘戰,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萬鎊仰庇之身,輕於馳騁,妾深為陛下危之。”蓋後之深識遠慮,所關者切。故值朕騎或偶蹶輒愀然於色也。
後自入宮掖數年,行已謙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來,晉接以禮,亦無敢慢。其禦諸嬪嬙,寬仁下逮,曾乏纖芥忌嫉意。善則奏稱之,有過則隱之,不以聞。於朕所悅,後尤撫卹如子。雖飲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嘗之,意乃適。宮闈眷屬,大小無異視,長者媼呼之,少者姊視之,不以非禮加人,亦不少有詬誶。故凡見者,蔑不歡悅。藹然相親。值朕或譴責女侍宮監之獲罪者,必為拜請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瑣瑣者,亦有微長。昔不於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幹戾,贓獲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後天性慈惠,凡朕所賜齎,必推施群下,無所惜。封皇貴妃有年,乃絕無儲蓄。崩遊後,諸含殮具,皆皇太后所預治者。視他宮侍亦無少差別,均被賜予。故今宮中人哀痛甚篤,至欲殉葬者數人。
初,後父病故,聞訃哀怛,朕慰之,紊淚對曰:“妾豈敢過悲,遺陛下憂?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今已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達大道,有女獲侍至尊,榮寵已極;恐心無所懼,所行或不韙,以是每用憂念。今幸以始終,荷陛下恩卹至備,妾何復慟哉!”因遂輟哀。反復有兄之喪,時後屬疾,未使聞。後謂朕曰:“妾兄其死矣。囊月必遣妾嫂來問,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後疾,故仍不語以實,慰安之。后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義,以恃妾母家,恣要挾,容有之,審爾詎止辱妾名,恐舉國謂陛下以一微賤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憂懼,寢食未敢寧,今幸無他故歿,足矣,妾安用悲為?”先是,後於丁酉冬生榮親。初,後於朕偶有未稱旨者,朕或加譙讓,始由申己意,以明無過;及讀史至週姜後脫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賢後身本無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辯,殊違恪順之道。嗣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後之恭謹遷善如此。後性至節儉,衣飾絕去華採,即簪珥之屬,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飾。所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天資聰慧,遂精書法。
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奧義。由是崇敬之寶。專心禪學。參究“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語,每見朕,即舉之:朕笑而不答。後以久抱疾,參究未能純一,後又舉前語,朕一語答之,遂有省。自嬰疾後,但憑幾倚遢,未曾偃臥。及疾漸危,猶究前說,不廢提持。故崩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化,顏貌安整,儼如平時。嗚呼!足見後信佛法究心禪教之誠也。
先是後初病時,恆曰:“皇太后眷吾極篤,脫不幸病終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當之?”故遇皇太后使來問安否,後必對曰: “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問說:“若今疾已篤,何以雲安也?​​”后曰:“惡可以妾兵遺皇太后憂。我死,乃可聞之耳。”洎疾甚彌留,朕即令皇后諸妃嬪眷屬環視之。后曰:“吾體殊委頓,殆將不起。顧此中澄定,亦無所苦。獨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萬分之一。挈沒後,陛下聖明,必愛念祖宗大業,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過慟,然亦宜節哀自愛。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傷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复謂朕曰:“妾亡,意諸王等且必皆致賻。妾一身所用幾何?陛下誠念妾,與其虛蘼無用,孰若施諸貧乏為善也。 ”复囑左右曰:“我逝後,束體者慎毋以華美。皇上崇儉約,如用諸珍麗物,違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遺者為奉佛誦經需,殊有利耳。”故今斂具,朕重逆後意,概以儉素,更以負二萬餘金施諸貧乏,皆從後意也。
凡人之美,多初終易轍。後病閱三歲,雖容瘁身癯,仍時勉慰無傷,諸事尤備,禮無少懈,後先一也。事今後克盡謙敬,以母稱之,今後亦視後如娣。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聖體違和,後朝夕侍奉,廢寢食。朕為皇太后禱於天帝壇,旋宮者再,今後曾無一語奉詢,亦未遣使問候。是以朕以後有違孝道,諭令群臣議之,然未令後知也。後後聞之,長跪頓首固請曰:“陛下之責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時有不憔悴憂念者耶?特以一時未及思,故失詢問耳。陛下若遽廢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視息世間,千萬勿廢皇后也!”
前歲,今后寢病瀕危,朕躬為扶持供養,今后宮中侍御尚得乘間少休,後則五晝夜目不交睫,且時為誦史書,或常談以解之。及離側,出寢門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視,倘疾終不痊,奈何?”凡後事,後皆躬為治備,略無倦容。春,永壽宮始有疾,後亦躬視扶持,三晝夜忘寢興。其所殷殷為解悲憂,預為治備,皆如侍今後者。後所製衣物,今猶在也。悼妃薨時,後哭之曰:“韶年入宮,胡不於上久效力,遂遽夭喪耶?”悲哀甚切,逾於倫等。其愛念他妃嬪,舉此類也。故今後與諸妃嬪皆哀痛曰:“與其存無用之軀,孰若存此賢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輩何不先後逝耶?今雖存,於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懷舊澤,皆絕葷誦經,以為非此不足為報雲。後嘗育承澤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於宮中,朝夕鞠撫,慈愛不啻所生。茲三公主,擗踴哀毀,人不忍聞見。宮中庶務,曩皆後經理,盡心檢核,罔不當。雖位晉後名,實後職也。第以今後在,故不及正位耳。
自後崩後,內政叢集,待命於朕,用事愈念後,悲哀不能自止。因嘆朕伉儷之緣,殊為不偶。前廢後容止足稱佳麗,亦極巧慧,乃處心弗端且嫉甚,見容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雖朕舉動,靡不猜防。朕故別居,不與接見。且朕素慕簡樸,廢後則癖嗜奢侈,凡諸服禦,莫不以珠玉綺秀綴飾,無益暴殄,少不知惜。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廢後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鬱慊成疾。皇太后見朕容漸瘁,良悉所曲,諭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廢之。及廢,宮中人無念之者,則廢後所行久不稱眾意可知矣。今後秉心淳樸,顧又不乏長才。洎得後才德兼備,足毗內政,諧朕志,且奉侍皇太后恪盡婦道。皇太后愛其賢,若獲瑰寶,朕懷亦得舒,夙疾良已。
故後崩,皇太后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二人永諧誤我老,茲後長往矣,孰能如後事吾耶?孰有能順吾意者耶?即有語,孰與語耶?孰於籌耶?”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釋矣,帝其毋過傷。”然至今,淚實未嘗少矣。見今後與諸妃嬪哭後之慟,諭曰:“若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時未有應者,皇太后泫然淚下。朕曰:“若皆無心者乎?胡竟無一語耶?”蓋迨惜後之淑德,為諸人所難及,故每曰:“諸妃嬪可勿來,重傷我心!”於此益見念後之至也。抑朕反复思後,所關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后雅性修潔,雖尋常起居細節,亦必肅然不肯苟且。如朕為皇太后親子,凡孝養之事,於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勢當有引嫌不能及親者,故惟持後敬奉,能體皇太后。即皇太后千秋萬歲後,諸大事俱後經治是依賴。今一朝崩逝,後脫遇此,朕可一一預及之乎?將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念至於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傷痛無已矣。
後持躬謹恪,鬱翼贊內治,殫竭心力,無微不飭,於諸務孜孜焉。罔弗周祥。且慮父兄之有不幸,故憂勞成疾。上則皇太后慈懷軫惻,今後悲悼逾常;下則六宮號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撫今追昔,雖不言哀,哀自至矣。
嗚呼!是皆後實行,一辭無所曾飾,非後以崩逝故,過於軫惜為虛語。後微素著,筆不勝書。朕於傷悼中不能盡憶,特撮其大略狀之。俾懿德昭垂,朕懷亦用少展云爾!
魯克素
正白旗人,和和理同族。世居董鄂地方。
國初時。同弟屯布率四百人來歸,本名倫布。太祖高皇帝賜名魯克素,編佐領,令伊次子席爾泰統之。
魯克素次子席爾泰,由佐領歷晉十六大臣之列,授游擊世職。賜人丁千戶。徵瀋陽陣亡,後因其妻違禁,屠馬祭天,以官職戶口贖罪。席爾泰之長子拉都,由閒散,過北京,擒斬賊哨兵二人。徵錦州,擊敗杏山馬步兵。後徵寧遠陣亡。贈雲騎尉。親弟巳都承襲。定都燕京時,入山海關擊流賊馬步兵二十萬眾,复追至慶都大敗之。授騎都慰。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尉。徵陝西廷安府綏德州等處,屢著戰功,又擊敗賊魁一隻虎,獲船十五隻。徵湖廣,江西與岳州南昌等府,擊敗賊首金聲桓、王德仁等兵。又徵福建,於福州府烏龍江地方敗賊。獲船十二隻,斬偽都司一人,後於羅源縣,擊賊陣亡。後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其子吳良阿承襲,緣事革退。吳良阿之子四格承襲。現任參領。
又魯克素之長子席漢,由騎都尉兼佐領。追殺卓農額駙屬下逃去之蒙古。又攻朝鮮陽城,偕二十人,先登克之,進攻三塔,擊賊陣亡。後贈三等輕車都尉。
席漢次子鄂碩承襲。攻前屯衛揚錫木等處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圍錦州,擊敗松山杏山馬步兵。二次過北京,徵山東,擊敗賊範軍門吳總兵等兵,優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定鼎燕京時,於山海關外擊敗唐總兵。复追至安肅縣,大敗之。授三等男,於潼關擊流賊率,率前鋒兵敗之。又徵江南,於蘇州府,擊敗楊軍門兵,獲船二十五隻。於杭州府擊賊,生擒偽總兵一人,又梯攻湖州府,克其城,獲偽總兵三人。授二等男。三遇恩詔加至三等子,以鄂碩系端敬皇后父,特恩封三等伯。原任前鋒統領兼佐領,卒。
鄂碩次子費揚古承襲。擢領侍衛內大臣。授撫遠大將軍。徵噶爾丹凱旋時,奉旨大將軍費揚古駐紮邊境,綏輯蒙古,固守地方。征剿噶爾丹時,奮揚軍威,俾奸狡積寇,一鼓而大敗之。著從伯爵,優升為一等公。欽此。後費揚古卒。賜祭葬如典禮,諡襄壯。其子陳泰襲職時,削去恩詔所加之職,承襲一等侯,兼一云騎尉,緣事革退,親弟固巴現承襲。
又魯克素之孫羅碩由理事官,定鼎燕京時,入山海關,擊流賊馬步兵二十萬眾,复追至廣都縣​​大敗之,授騎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緣事降為騎都尉兼一云騎尉,以羅碩系端敬皇后伯父,授一等輕車都尉,任禮部侍郎,卒。其三子舒敏,分襲三等輕車都尉,原任雲麾騎尉。孫吳泰分襲騎都尉。舒敏卒後,其子吳保承襲。引疾乞休。其子六十九承襲騎都尉,兼一云騎尉,卒。其子諾泰承襲,現任二等侍衛。吳泰卒,其子吳海現承襲。
又魯克素之孫格蘭,原任五品官。
曾孫羅敏原任兵部侍郎;輝色原任三等侍衛;鄂哈、常山俱原任七品官;常久原任筆帖式。
元孫鄂爾多原任吏部尚書;都敏,原任吏部侍郎;傅泰原任庶子;常鼐原任郎中;訥楞、三保俱原任三等侍衛;鄂鼐,阿鼐查圖俱原任佐領;拉哈原任六品官;董常現任郎中;常保,黑達色,公保俱現任二等侍衛;安泰,現任佐領;索泰,原任筆帖式。
四世孫納泰原任副都統;珠滿原任郎中;寧德現任員外郎;保成,博寬俱現任主事;唐喀現任三等侍衛;東郭絡現任五品官;寧福現任佐領;鄂羅錫原任八品官;博立現任監生;巴哈良,都納哈,博卓,鄂羅善原任筆帖式;阿爾賽原任護軍校。
五世孫永典,現任都統。永常現任安西提督。永成,現任七品官。安恆,桑格俱現系生員。

------------------------

順治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


    ◎身世之謎 
  董鄂氏的一生可用“紅顏薄命”四個字概括,她的悲劇不僅在於她入宮前的特殊經歷,更在於無法掙脫滿蒙聯姻的桎梏,她的一生給後世留下太多的話題……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是順治在世時所冊封的第三位皇后,但董鄂氏的皇后身份卻是在去世後追封的。
  她的身世、她的得寵以及順治在她去世後的出家之念,都給她短暫的生命增添了令人回味的因素。
  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的骨灰被安置在順治孝陵的地宮之內,而在清東陵中順治的地宮是惟一沒有被盜過的,她與他在身後的確得到了長久的寧靜。
  在所有清一代的宮掖中,董鄂氏都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人物。
  民間還一度盛行董鄂氏實際是漢女的說法,此人名董白(字小宛),系蘇州著名歌伎,才貌雙全。
  在清軍南下時董氏被掠,因貌美絕倫而被送至北京皇宮,成為順治帝的寵妃。
  實際上,這位蘇州名伎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就已經被江南才子冒襄金屋藏嬌,媒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錢謙益。
  而清軍在順治二年南下時,冒家的財產確實被洗劫一空,但董小宛並未成為戰利品被送到北京。
  董小宛因肺結核病醫治無效,在順治八年去世,享年28歲。
  顯而易見,董小宛並非董鄂妃。
  《清史稿·后妃傳》對董鄂妃有如下記述:“董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三宮,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為皇貴妃,行冊立禮,頒赦。
  ”且不說皇貴妃在后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后,在冊立皇貴妃時大赦天下,已經是極不尋常的跡象,順治在八年、十一年兩次冊立皇后均未大赦天下,不難看出皇貴妃董鄂氏在順治心中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地位。
  鄂碩隸屬滿洲正白旗,從天聰九年(1634年)以來歷經戰陣、屢立戰功,被賜予世襲子爵。
  鄂碩之女生於崇德四年(1639年),在盛行早婚的時代,13歲左右基本完婚,比順治小一歲的董鄂氏何以要遲至18歲始入宮掖?更何況,18歲也早就過了入宮待選的年齡。
  在清代官方的記載中,對董鄂氏入宮前的身世一直諱莫如深。
  在西方人撰寫的有關著作對此卻有所披露,《湯若望傳》一書指出:“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憐,當這位軍人因此斥責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斥責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
  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皇帝遂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
  ”據陳垣先生考證:這位軍人的夫人就是被封為皇貴妃的董鄂氏,而董鄂氏的前夫就是順治的弟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
  順治朝實錄也的確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文字: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在順治十三年七月初三去世,七月初九“禮部擇吉於八月十九日冊妃,上以和碩襄親王薨逝,不忍舉行……”因襄親王之死而不忍心冊封董鄂氏,足以反映出順治、董鄂氏、襄親王之間存在著不同尋常的關係。    ◎一見傾心    已經為人婦的董鄂氏能在順治的視野中出現,很可能同清代實行的命婦輪流到后宮侍奉后妃的製度有一定的關係。   已經成為襄親王妃的董鄂氏自然在命婦之列,到宮內侍奉后妃,也就為順治同她的不期而遇提供了條件。   可真應了那句“夢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值得注意的是,孝莊皇太后在順治十一年四月初五頒布了懿命,以“嚴上下之體,杜絕嫌疑”為由,停止實施這個歷代都沒有的命婦入侍制度。   皇太后很可能已經聽到多情天子同弟媳董鄂氏的某些風流韻事。   按照太后的佈置冊立內侄孫女為皇后即將舉行,此時哪能節外生枝;再說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又是個很看重禮法的人,一旦得知王妃紅杏出牆、移情別戀,肯定無法忍受;為了滿蒙聯姻、為了家庭的和睦,孝莊決定立即把一切都消滅在萌芽中,切斷順治同董鄂氏幽會的途徑,讓他們把剛剛萌生的戀情冷卻、 ​​淡化,在無聲無息中消失。   從順治十一年四月到順治十三年八月十九的兩年多中都發生過什麼,已經無從考察,但可以想像得出太后的禁令並未能阻斷順治同董鄂氏的戀情,而且最終一些風聲還是傳到了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耳中。   為此,董鄂氏受到了丈夫的“斥責”,而順治竟打了這個滿腹委屈的丈夫一個“耳摑”。   博穆博果爾“乃因怨憤”在七月初三去世,董鄂氏作為未亡人而進宮。   董鄂氏對順治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在為悼念董鄂氏所寫的“孝獻皇后行狀”中,順治寫道:“後至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經卒業,習書未久即精,朕喻以禪學,參究若有所悟。”對《四書》、《易經》的學習,對書法的精通以及對禪學的領悟都使得董鄂氏同順治在文化上志趣相投,彼此之間有說不盡的話題。   對順治來說后宮佳麗雖多,但不是來自蒙古草原就是來自滿洲世家,幾乎個個目不識丁。   已經熟讀經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又焉能尋覓到知音!平心而論,董鄂氏比起那些漢族才女,還相差甚遠,但對於生活在文化荒漠中的順治,卻是難得的紅顏知己。   順治帝熾熱而又持久的愛,不僅在后宮,也在董鄂氏的心頭盪激起巨濤。   難以擺脫的負罪 ​​感與情投意合的愉悅糾纏在一起,然而博穆博果爾之死,的確令董鄂氏在內心深處懷有負罪感,撫今追昔,百感千愁,“恨不相逢未嫁時”!她最終得到冊封,堂而皇之地登上皇貴妃的寶座,並在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下皇四子,而且此子一出生就被立為皇太子……寵冠三宮也使得她成為眾矢之的,在情感激烈競爭的后宮,誰也不願意成為失敗者。   當翌年正月二十四日皇四子夭折時,順治立即追封皇四子為榮親王。   儘管在順治諸子中皇四子是第一個得到親王封爵的,董鄂氏仍能感受到妃嬪中那些幸災樂禍的目光……順治依然堅持立董鄂氏孝獻端敬皇后御製行狀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之子榮親王生的兒子為皇太子,然而經受喪子打擊之後的董鄂氏,已經虛弱到難以再承受生育的重負,一再向皇帝表示不必以己子為太子。   也許正是考慮到董鄂氏不可能生育的身體狀況,廢後之念再次在順治的胸中湧動。   本來他同第二個皇后就毫無感情可言,為了日後董鄂氏的處境,他必須讓董鄂氏正位中宮。   深知其中厲害的董鄂氏,在得知順治已經停止向皇后進箋奏後,“長跪頓首固請”,並以“陛下若遽廢皇后,妾必不敢生”,力勸順治放棄廢後之念。   滿蒙聯姻籠罩著后宮,就像一條掙不脫的枷鎖,禁錮著多情天子與他的心上人。   董鄂氏一方面品嚐著摯愛,另一方面又要提防妒忌的陷阱,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慎之又慎。   順治十四年她的父親鄂碩去世,對此董鄂氏的反應並非異常悲痛,因為她正擔心父親會依仗皇貴妃父親的身份在外面招搖生事,父親的去世反而令她不必再牽掛,她的理智似乎不近人情……     ◎至死不變    順治的愛已經成為董鄂氏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負,她在等級森嚴的后宮活得非常累。   順治“偶免朝,則諫毋倦勤”,惟恐落下“君王從此不早朝”的指責;當順治在“日講”後,和她探討“章句大義”時,“輒喜”;而當順治讓她一同閱奏摺時,則起身謝道“不敢干政”。   至於對太后她更是全力侍奉,“左右趣走”,即使她在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子之後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連月子都沒能坐,就要竭盡全力去侍奉生病的太后,而皇后卻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去盡婦道。   當她在喪子之後內心痛苦不堪的情況下,依然要強顏歡笑,出現在太后的身邊,“左右趣走”……長此以往,又怎能不應了“紅顏薄命”?心力交瘁的董鄂氏終於病倒,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初八(1660年9月23日)辭世,享年22歲。   董鄂氏去世所激起的波瀾比當年入宮還要劇烈,為了追封董鄂氏為皇后順治已經鬧到尋死覓活的地步。   按照傳統,妃嬪只有在所生育的兒子繼承了皇位,才能母以子貴被尊為皇后。   為了避免失去理智的順治做出過激的舉動,孝莊皇太后被迫同意追封董鄂氏為皇后。   但在議諡時又出現了問題,儘管已經增加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12 ​​個字,依然沒有出現皇后諡號中所必須有的兩個字——“天”、“聖”,如“承天輔聖”(順治祖母孝慈高皇后)、“輔天協聖”(順治嫡母孝端文皇后)。   漢化程度已經相當深的順治當然明白,董鄂氏既不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也不是母以子貴熬上來的,雖然他貴為天子但對森嚴的封建禮數竟也無可奈何。   就像那首被稱為出自順治手筆的“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題壁詩”所言:“朕乃河山大地主”,“十八年來不自由”!順治失去董鄂妃後的情緒失控,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皇太極。    ◎順治剃度    在葬禮結束後,順治帝又掀起出家當和尚的軒然大波,他讓玉林通的弟子行森和尚為自己剃度,以表示棄天下如敝屣的決心。   順治的出家念頭在董鄂氏去世時已經萌生,但他的未了情還要用手中的權力去了結——追封董鄂氏為皇后、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一旦把這兩件事辦妥,他就要遁入空門了。   順治的剃度,實際是一個從漸悟到頓悟的過程,從順治十四年十月初四在海會寺同和尚憨璞會面後,順治又同玉林、木陳、行森等禪師頻繁接觸。   這當然有爭取逃入空門士人的考慮,因為自唐宋以來,士大夫在政治上遭遇蹉跎後,往往出佛入老,以期得到心靈上的某種慰藉。   據當時在華的外國傳教士維克特·瑞奇(Vctor Ricci)所記:“許多忠於明朝的志士們不願受滿洲統治而出家當了和尚,不少學者、詩人、畫家棲身寺廟。 ”他們中有的以“思明”為法號;有的“以忠孝作佛事”,每到崇禎忌日“必素服焚香,北面揮涕”,十幾年如一日;也有的慷慨賦詩:“一聲長嘯出紅塵,忠孝原來是法身”,以詩言志;還有的把時人悼念在煤山(今景山)自縊的故君——崇禎的詩文,編輯成冊,名曰《新蒲綠》。“儒之門幾無人”“率被釋氏牽之去”以及空門不空,在當時都是非常突出的。   順治先後詔令在禪門中頗有影響的玉林、木陳禪師進京論道。   木陳不僅是“新蒲綠”的編輯者,還在順治八年到舟山的普陀寺開堂說法,而當時的舟山在魯王朱以海的控制之下,其政治傾向不言而自明。   木陳在進京後,被順治安排在西苑(今北海、中南海在當時稱為西苑)居住堪稱是志趣相投,心有靈犀。   順治的博學多聞、禮賢下士,已經把木陳胸臆間的故國之思、華夷之別蕩滌殆盡。   在其離京前夕(順治十七年五月)曾揮毫寫下:“惜別君王重,多愁會晤難。   何由能縮地,長此共盤桓。”惜別之情、眷戀之意已經躍然而現。   “從今不哭《新蒲綠》,一任煤山花鳥愁”的木陳,在南歸後還寫了一篇頗有政治色彩的文章《從周錄》,不但曲解了孔子的“鬱鬱乎文哉,吾從周”之意,還對明清鼎革的合理性進行了論證,其文曰:“向使殷之喪師,同於明之亡國,武王之興同於世祖之興,則伯夷將彈冠入周,安事首陽清餓哉!乃世固有非宗臣,非國士,往往托首陽以自高,則已違乎週、清從違之義矣。”這一番議論,即使是降清多年的洪承疇、吳 ​​三桂等也未能杜撰得出,此木陳已非彼木陳!而木陳“以比丘尼不得為君父報仇”的告誡,更是順治期待已久的。   滿漢合作基礎的擴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禮禪也是個雙刃劍,即瓦解了禪門,使得相當一部分禪師接受了明清鼎革的現實。   與此同時也把順治的思緒引向了空門,他曾對木陳說過“朕於財寶固在不意中,即妻孥亦覺風雲聚散沒甚關晴”。   順治甚至拜玉林為師,法號“行痴”,用現在的話也算得上是個在家修行的居士了,兼之又有董鄂氏同他機鋒問答,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   關於順治出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吳梅村還以此為題寫了首長詩。   而在《清詩紀事》中還收錄了一首署名為福臨寫的“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題壁詩”。   雖然可以斷定此詩並非順治所作,但其中的“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乃山河大地主,憂國憂民時轉繁”以及“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幾時休”等句,確實反映出順治不堪塵世禮法束縛的心境。   產生於清乾隆時期的著名小說《紅樓夢》中便安排主人公賈寶玉在林黛玉被封建禮教奪去生命後,毅然拋棄榮華富貴出家當了和尚,很可能就是有感於順治強烈的出家之念。   該書作者曹雪芹的祖母就是康熙皇帝的乳母之一,作者在童年時很可能聽到有關順治試圖遁入佛門的真實情況,正是有了這種生活積澱,《紅樓夢》這部巨著也才具有如此強的震撼力。   但順治的出家,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及時趕到北京的玉林制止了順治的出家之舉。   玉林明確表示:如果皇帝不放棄出家之念,就將燒死行森。   熊熊燃燒的柴堆迫使順治讓步,依然留在塵世當皇帝。   為此他安排最得寵的太監吳良輔作為皇帝的替身在憫忠寺出家,以了結皇帝的未遂之願,並在十八年的正月初二御駕降臨憫忠寺,參加吳良輔的剃度儀式。   過度的悲傷、主持葬禮的疲憊以及出家未遂的失意都傷害了順治帝本來就多病的身體。   順治在十幾歲時得了肺結核,竟至到了吐血的地步。   結核病人在患病之初,表現出病態的亢進,用中醫的觀點來解釋就是陰虛陽亢,而當時順治又處於 ​​青春期,縱慾之事時有發生。   然而病態的亢進耗盡了他體內的元氣,以至才20歲出頭就已經陰陽俱虛,氣血兩虧。   順治對董鄂妃的寵愛並非一般人所想像的“獨承雨露”,實際上皇帝同她經常“分床而居”,彼此如同老友一般,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溝通。 而董鄂妃的去世,已經使得順治的命門火虛弱到隨時就能熄滅的程度。   順治在參加吳良輔的剃度儀式後5天去世,按照他的遺囑:由行森在景山舉行火化儀式,奉命來京的行森在四月十七日為順治舉行了秉炬,其遺體及生前御用物品全部焚燒。   順治的骨灰葬在他生前擇定的墓地——位於遵化馬蘭峪的清東陵。   令順治沒能料到的是,他逝後的諡號“章”也未能係在董鄂氏的皇后諡號上,這就意味著孝獻皇后不可能配享太廟……然而無論是禮教還是名分,對於紫禁城裡所發生的長達數年的驚世駭俗的生死之戀,不也都是無可奈何嗎?!    ◎堂妹殉葬    順治在參加吳良輔的剃度儀式後的當天下午就感到有些身體不適。   到了第二天——正月初三,就已經出現出痘的症狀(當時人把生天花稱為出痘)。   從關外來到中原的滿洲人,本來對天花病毒就缺乏免疫力,而成年人出天花往往會危及生命,因而每年的冬季及初春順治都要到南苑去避痘。   但順治十七年的冬季卻是個例外,順治不僅未去避痘,反而為了董鄂妃的葬禮弄得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天花病毒乘虛而入。   到了正月初六順治病危,這天凌晨麻勒吉與漢族學士王熙到皇帝病榻旁奉命撰寫遺詔。   據王熙在《自撰年譜》中所記:在寫完第一段後“遂奏明:恐聖體過勞,容臣奉過面諭,詳細擬就進呈,遂出至乾清門下西圍屏內撰擬,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   至夜,聖駕賓天。”據清實錄記載,順治在正月初七子刻在養心殿去世,時年24歲。   不難看出,順治的遺詔在去他世之前已經由本人審閱定稿,然而遺詔是在申時才公佈的。   公佈遺詔是在順治去世之後4個時辰(8個小時),而且遺詔已經變成了罪己詔。   曾經參與撰寫遺詔的王熙在遺詔公佈後,便把自己保存的所有同遺詔有關的文字記錄全部付之一炬,而且此後對所有涉及的內容守口如瓶。   據孟森先生考證“其間必有太后及諸王斟酌改定之情事”,8個小時足夠修改了。   在這份罪己詔中的第十條就涉及到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端敬皇后於皇太后恪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   朕仰奉慈綸,追念賢淑,喪祭典禮,過從優厚,未能以禮止情,諸事窬潰不經,朕之罪一也”。   把對董鄂氏的葬禮逾度寫進罪己詔,的確反映了孝莊的強烈不滿,在她看來順治如果不如此傷感、勞神,又怎能會染上痘症並因此撒手而去。   而[美]A.W.恆慕義主編的《清代名人傳略·福臨傳》中也有如下的評論:“在這份以福臨名義發布的遺詔,把福臨裝扮成因為有某些過失而下罪己詔者,例如加予寵妃的那些破例的榮譽和為她的死而舉行的奢侈的葬禮……可能是他的母親孝莊皇后希望抬高她自己的侄女或侄孫女而堅決要加進去的。”孝莊的情緒使得端敬皇后的堂妹貞妃董鄂氏陷入深深的恐懼中,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麻煩,為了董鄂氏家族不至於受到牽連,她決定犧牲自己,以為順治殉葬來換取皇太后的寬恕,才20出頭的她從容地走了。   雖說這是她自己的抉擇,但其中……儘管康熙追封貞妃董鄂氏為皇考貞妃,但當兩年後順治的孝陵竣工之後,在地宮中同順治合葬的只有孝獻端敬皇后和剛剛去世的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氏。   至於追隨先帝而去的貞妃,則被葬在孝陵東邊妃嬪陵寢。   當康熙在三十二年開始為嫡母孝惠營建陵寢時,便在原有妃嬪陵寢的基礎上營建孝東陵——修建地宮、地宮上的寶城、方城、明城、隆恩殿、東西配殿……而貞妃不過是葬在孝東陵的28位嬪妃中的一個。   生前並未得寵,但卻要成為堂姐的替罪羊;雖然殉葬,死後依然備受冷落;名分以及合葬地宮的哀榮都同她無緣……     ◎弟費揚古    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雖然沒留下一兒半女,但她卻留下一位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弟弟費揚古。   費揚古生於順治二年(1645年),比孝獻端敬皇后小6歲,在他的腦海中姐姐的印像已經非常模糊,但他卻承襲了姐姐辦事認真、為人謙和、追求完美的性格。   當他的父親在順治十四年去世時,13歲的費揚古就承襲了父親在一年前(順治十三年)因女兒被封為皇貴妃而晉升的伯爵。   13歲的小伯爵懂得約束自己,在姐姐最得寵的時候,不敢有任何放縱自己的言行,而且抓緊時間學習文韜武略,為將來建功立業奠定基礎。   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年輕的費揚古在安親王岳樂帳下效力,因戰功卓著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   費揚古不是憑藉外戚的身份,而是憑藉自己的功績而躋身於政壇。   在清王朝抗擊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戰爭中,費揚古更是大顯身手。   從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起,以伊犁為統治中心的漠西蒙古中實力最為雄厚的一支——準噶爾部,在首領噶爾丹率領下揮師東進,並於次年五月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漠北的土謝圖部,又乘勝渡過 ​​土拉河侵入車臣部牧地,漠北各部紛紛南奔,請求歸附清朝。   如果清廷不接受漠北各部(又稱喀爾喀各部)內附,他們必然被準噶爾部所吞併,將成為清王朝北部的巨大威脅;如果允許喀爾喀各部內附,噶爾丹就可能以追擊為名而內犯。   儘管情況如此嚴峻,但康熙絕不會錯過臣服漠北各部的天賜良機。   在此之前,漠北各部已經對清王朝“間通使,間為寇”,準噶爾的侵略使得他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於是康熙下達了允許喀爾喀各部內附的命令,並在靠近邊界的牧場予以安置,調撥歸化城的糧食用來賑濟他們。   漠北各部在內附後也同漠南內蒙古一樣編旗,被編為三十七旗,且建立匯宗寺以安置各部喇嘛。   康熙“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禦朔方”的做法,的確收到了“較長城更堅”的效果。   佔領漠北的噶爾丹愈發不可一世,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又以追擊喀爾喀各部為名,率領軍隊數十萬南下,“已進汛界”。   噶爾丹“志在不小”,於是康熙決定御駕親征,開始了同噶爾丹之間的第一次戰爭。   但此次親征由於康熙病倒在軍前,只得委託裕親王福全等指揮此次戰事,而費揚古就是裕親王福全麾下的一員得力將領。   雙方在烏蘭布通展開激戰,噶爾丹在被擊潰後率餘部渡過西拉木倫河逃回漠北。   在此之後,噶爾丹依然時時越過克魯倫河,南下侵略巴顏烏闌一帶。   為了防禦噶爾丹,康熙任命費揚古為安北將軍,駐守歸化(今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為了解決噶爾丹對內蒙古的軍事威脅,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二月,再次御駕親征。   此次親征兵分三路,東路由薩布素負責,率領數千軍隊駐守蒙古東部,防止噶爾丹向東逃竄;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的費揚古是西路統帥,西路是此次征戰的主力,兵力四萬六千有餘;中路由康熙親自率領,兵力約三萬三千。   按照事先的部署,中路軍在四月初一從北京出發,而西路軍在三月份分別從寧夏、歸化出發,五月底中路和西路在土拉河以北會師。   西路軍在行進途中因天氣惡劣影響了進度,為了避免不能按期到達使得康熙率領的中路軍獨自承受巨大的壓力,費揚古親自率領一萬四千精銳日夜兼程……而當康熙抵達克魯倫河以南時,“北岸已無一帳”,噶爾丹早已“拔營宵遁”。   噶爾丹在向西逃竄的途中“遺老弱輜重”,在經過五晝夜的狂奔後抵達位於庫侖(今烏蘭巴托)的昭莫多(蒙語大樹),但卻被費揚古所率領的西路軍迎頭予以阻擊。   費揚古在昭莫多同噶爾丹展開激戰,噶爾丹的主力全部被殲滅。   從此費揚古的名字就同康熙盔甲昭莫多、同大敗噶爾丹緊密聯繫在一起。   “雪花如血撲戰袍,奪取黃河為馬槽。   滅我名王兮虜我使歌,我欲走兮無駱駝。   嗚呼,黃河以北奈若何!嗚呼,北斗以南奈若何!”這是準噶爾部的一名善彈箏笳的老樂工被俘後,在康熙皇帝所舉行的慶功宴上演唱的一首悲壯淒涼的歌,從歌詞中可以看出:噶爾丹率領的準噶爾部在佔領漠北喀爾喀三部後試圖向南擴張、飲馬黃河的狂妄之心,也反映出在昭莫多之戰重創下噶爾丹精銳喪盡、處於窮途末路的可悲境地。   噶爾丹在天山以北的故地已經被他兄長僧格的兒子策妄阿拉布坦所佔有,進退失據。   由於噶爾丹拒絕康熙的招撫,費揚古在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二月又參加了第三次對噶爾丹的戰爭,但雙方還未來得及交戰,噶爾丹就在這一年閏三月十三日一命嗚呼。   費揚古因在平定噶爾丹戰爭中的傑出貢獻,被封為一等公爵。   自第一次在烏蘭布通交戰到噶爾丹兵敗身亡,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費揚古駐紮在歸化,由於他能約束布眾、軍紀嚴明,深得民心,當第三次討伐噶爾丹的戰事結束後,他奉命調離,當他從該城開拔時,歸化的商人、百姓紛紛給他送行,不久為他修祠立像,以紀念他在抗擊噶爾丹、戍邊衛民及綏靖地方的過程中所立下的功績。   以至清政府在任命下一任駐歸化將軍時,竟然任命了一個與他同名的人,但此費揚古是預親王多鐸的小兒子,這一任命足以反映出:出自董鄂氏的費揚古,在蒙、漢百姓中所享有的崇高聲譽。   安息在孝陵地宮中的孝獻 ​​端敬皇后的靈魂,應該感到欣慰了……

-----------------------------

董鄂氏
滿族姓氏。董鄂氏,又作棟鄂氏,為八旗著姓。董鄂為滿語譯音,許多史書也有譯為“洞鄂、棟鄂 ”“ 東古 ”、“東果”、“東峨”、“ 董額 ”、“董古”的。配偶為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是順治帝一生之中最愛的人,原是董鄂妃,死後追封皇后。
現電視劇以及漫畫中都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名字,歷史並沒有記載姓名。能讓順治帝三千佳麗,只取一人,可看出董鄂妃的風華絕代。
中文名 董鄂氏 隸 屬 滿族姓氏 起 源 冬古河,董鄂部,隸屬建州女真 名 人 清初何和禮、清大臣費揚古 後 妃 董鄂妃 漢化姓氏 董氏,彭氏

姓氏起源
洞鄂源冬古河之名,後為部落名。最後成為姓氏。
冬古河之名,最早見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九月,明廷敕諭建州左衛都督凡察 “安插爾等於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間同李滿住居處”的敕文中。
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龍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圖們江上的瓦爾喀(今琿春)地方。其族源原是圖門江流域的女真人。
正統五年,隨建州左衛西遷而到達明廷為之規定的範圍之內。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為姓,稱棟鄂氏。隨著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稱董鄂部。董鄂部屬於建州女真,是建州左衛的一個部,後來成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強部.
歷史名人
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禮(又譯何和里、何和哩),順治時大臣費揚古。
順治后妃
順治帝后妃中有多位董鄂氏。
一是孝獻皇后(即端敬皇后,追諡)。就是歷史上最為人所熟知是順治帝的寵妃,董鄂妃。董鄂氏,生榮親王,早夭。順治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八月廿八日擬晉封董鄂氏為皇貴妃。
二是貞妃董鄂氏,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聖祖追封為皇考貞妃。
三是寧愨妃董鄂氏,在世祖時號庶妃,子一,福全。
胤祉嫡福晉
董鄂氏,都統、勇勤公鵬春之女
父正紅旗都統、一等勇勤公朋春。祖父一等公哲爾本。曾祖和碩額駙和碩圖(開國五大臣何和禮長子)
胤禟嫡福晉
董鄂氏:都統七十之女
父正紅旗/正黃旗都統七十。兄朋春。
順治獻後
基本信息
清世祖順治帝后妃中,出於董鄂氏者共四人,一即孝獻皇后,內大臣鄂碩之女。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已卯封皇貴妃,十七年八月壬寅薨,以皇太后旨追封為皇后。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順治據《清史稿 ·后妃傳》記載,順治有兩個皇后,十五個妃子,他最寵愛的后妃中就是這個董鄂妃了。
身世之爭
董鄂氏是誰呢?這個人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官書裡的說法,說這個董鄂氏是內大臣鄂碩之女,年十八入侍,就是十八歲嫁給順治了,有名有姓,父親是內大臣鄂碩。這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就說是董小宛了。咱們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董小宛是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就嫁給了江南名士冒辟疆。崇德四年,這時候順治是兩歲,董小宛比他大十四歲,這一年董小宛十六歲,冒辟疆就認識了董小宛,過了兩年,順治四歲,董小宛十八歲了,這時候,冒辟疆又認識了陳圓圓,就冷落了董小宛。不久,陳圓圓被虜走了,他又重新又和董小宛好了。
董小宛十九歲的時候,就正式做了冒辟疆的妾,搬到冒辟疆的家裡。這一年順治才五歲。到順治元年,清軍到了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第二年,清軍就佔了南京。有一種說法就是董小宛被擄北上到了王府,後來太后把她要了去,順治看上了,又要了去,就嫁給順治了。
可是這個時間也不對,順治娶妃子的時候,娶愛妃的時候,這時候董小宛已經死了,而且有墳墓埋著呢。有人說那墳是假的,當事人有記載,董小宛死了埋在哪裡。
順治十三年,他娶董鄂妃的時候,就是說順治十九歲,董鄂妃十八歲,十九歲加十四歲,那董小宛活著就33歲了,所以,根據年齡的排比和其他史料的記載,董小宛不是董鄂妃。
第三個說法是順治有個弟弟叫博穆博果爾,董鄂氏是博穆博果爾的妻子。順治看上她,兩個人就你來我往,他弟弟發現了,回家以後就痛斥他這個王妃,他這個王妃就到順治那兒哭訴,順治把他弟弟叫來打了,順治他弟弟回去之後怎麼辦呢?他哥哥是皇帝呀,只有兩條路,一條忍了,你愛怎麼著怎麼著,忍到最後結果也是死。博穆博果爾在順治十三年死了,這是七月初三死的,八月二十三,五十天后,順治娶了董鄂妃,有人說這個董鄂妃是不是他那個弟媳婦?傳教士寫了本書,裡面提到董鄂妃,就是他弟弟的媳婦。但是這個董鄂妃跟順治結婚一年之後,生了一個兒子,順治很高興,就要把董鄂妃冊封為皇后,這個兒子將來就準備做太子了,這個兒子三個月還沒起名就夭折了,這種打擊使得董鄂妃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順治哀痛至極,親制行狀悼念,命詞臣為董鄂妃擬撰祭文,前三稿都不稱旨,最後張宸所寫祭文中因為有“渺茲五夜之箴,永巷之聞何日?去我十臣之佐,邑姜之後誰人?”的句子,順治讀後淚下。為了彰顯董鄂妃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福臨親自動筆,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以大量順治追悼董鄂妃的《御製哀冊》、《御製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內容十分豐富。
身後事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玉殞香消,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據福臨說,董鄂氏薨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薨後數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
愛子愛妃的接連死去,使福臨的精神幾乎崩潰。他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棄江山社稷如敝履,執意要出家為僧,並讓和尚溪森為他剃了發。後來由於溪森的師父玉林琇以要燒死溪森為要挾,才逼得福臨打消了出家的念頭。
福臨悲慟欲絕,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
董鄂氏薨後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臨諭禮部:“皇貴妃董鄂氏於八月十九日薨逝,奉聖母皇太后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用追封,加之諡號,諡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
在禮臣們擬議諡號時,“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福臨為什麼以無“天”“聖”二字為歉呢?因為清代諡法,皇后諡號的最後四字為“×天×聖 ​​”,“天”代表先帝,“聖”代表嗣帝,表示該皇后與先帝和嗣帝的關係。如孝莊文皇后在太宗時“贊助內政,既越有年”,以後又輔佐順、康二帝。所以她的諡號最後四字為“翊天啟聖”。而董鄂氏諡號的最後四字為“溫惠端敬”四字,明顯比有“天”“聖”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臨感到內疚。
順治帝命令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婦齊集哭臨,不哀者議處,幸虧皇太后“力解乃已”。順治欲將太監、宮女30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後被勸阻。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僅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帝、皇后喪事中也未見過。
董鄂氏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後,福臨為她舉辦了大規模的水陸道場,有108名僧人誦經。整天鐃鈸喧天,燒紙施食,香煙燎繞,紙灰飛揚,經聲不斷。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將董鄂妃的屍體連同梓宮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舉火。火化後,將骨灰裝入“寶宮”(骨灰罐)。
清製中平時皇帝批奏章用朱筆,遇有國喪改用藍筆,過27天后,再用朱筆。而董鄂妃之喪,福臨用藍筆批奏章,從八月到十二月,竟長達4個月之久。為了彰顯董鄂氏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和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自己則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以大量順治追悼董鄂妃的《御製哀冊》、《御製行狀》的具體實例,展現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內容十分豐富。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順治皇帝經過失子、失妻幾次變故,身心遭到了極大的傷害,董鄂妃死後僅半年,順治帝就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當時正直元旦,無論宮中與民間都張燈結彩準備歡度新年,就在這時皇帝病重的消息從宮中傳出,朝廷傳諭全國“毋抄豆、毋點燈、毋潑水”,並頒布大赦令,可是並無收效。在欽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遺詔後,順治皇帝於正月初七日半夜崩於養心殿,時年二十四歲。順治皇帝死後,屍體被火化,於康熙二年與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獻皇后董鄂氏合葬入清東陵中的孝陵。
相關史料
《清史稿 · 列傳一·后妃》有如下記載:
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后宮。順治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皇貴妃,行冊立禮,頒赦。上皇太后徽號,鄂碩本以軍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進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輟朝五日。
追諡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上親制行狀,略曰:“後婗靜循禮,事皇太后,奉養甚至,左右趨走,皇太后安之。事朕,晨夕候興居,視飲食服禦,曲體罔不悉。朕返蹕晏,必迎問寒暑,意少,則曰:'陛下歸晚,體得毋倦耶?'趣具餐,躬進之,命共餐,則辭。朕值慶典,舉數觴,必誡侍者,室無過燠,中夜罝罝起視。朕省封事,夜分,未嘗不侍側。諸曹循例章報,朕輒置 ​​之,后曰:'此雖奉行成法,安知無當更張,或有他故?奈何忽之!'令同閱,起謝:'不敢干政。'覽廷讞疏,握筆未忍下,後問是疏安所云,朕諭之,則泣曰:'諸闢皆愚無知,豈盡無冤?宜求可矜宥者全活之!'大臣偶得罪,朕或不樂,後輒請霽威詳察。朕偶免朝,則諫毋倦勤。日講後,與言章句大義,輒喜。偶遺忘,則諫:'當服膺默識。'蒐狩,親騎射,則諫:'毋以萬邦仰庇之身,輕於馳驟。'偶有未稱旨,朕或加譙讓,始猶自明無過;及聞姜後脫簪事,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後至節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即精。朕喻以禪學,參究若有所省。後初病,皇太后使問安否,必對曰:'安。'疾甚,朕及今後、諸妃、嬪環視之,后曰:'吾殆將不起,此中澄定,亦無所苦,獨不及酬皇太后暨陛下恩萬一。妾歿,陛下宜自愛!惟皇太后必傷悼,奈何?'既又令以諸王賻施貧乏,复屬左右毋以珍麗物斂。歿後,皇太后哀之甚。”行狀數千言,又命大學士金之俊別作傳。是歲,命秋讞停決,從後志也。
時鄂碩已前卒,後世父羅碩,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及上崩,遺詔以後喪祭逾禮為罪己之一。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廟,歲時配食饗殿。子一,生三月而殤,未命名。
貞妃,棟鄂氏,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女。殉世祖。聖祖追封為皇考貞妃。
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孝惠皇后妹也。順治十一年,冊為妃。康熙十二年,尊封皇考淑惠妃。妃最老壽,以五十二年十月薨。
同時尊封者:浩齊特博爾濟吉特氏為恭靖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為端順妃,皆無所出;棟鄂氏為寧愨妃,在世祖時號庶妃,子一,福全。又恪妃,石氏,灤州人,吏部侍郎申(石申)女。世祖嘗選漢官女備六宮,妃與焉。居永壽宮。康熙六年薨,聖祖追封皇考恪妃。
清后妃傳
孝獻皇后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女也。幼穎慧,年十八以選入掖庭,婗靜循禮。能謹侍皇太后,獨為帝所寵。順治十三年立為賢妃,未及冊進為皇貴妃,帝於閨帳禮敬甚簡,惟妃善侍顏色與居晨夕,飲食服禦,曲體罔不悉。或返蹕宴,必迎問寒暑。·····獨承帝眷,知大禮如此。性慈惠,每庭諫疏奏,帝握管猶豫,妃必為言所以矜卹之,故大獄多全活者。當時是,妃寵冠后宮,妃於宮中衣飾無華,事皇后盡禮,病躬自扶持。待諸嬪少長如一。知書尤篤信佛,生和碩榮親王殤。十七年薨,輟朝五日,追諡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授妃伯父羅碩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是年命刑官減罪應秋決者,俱停刑,從妃志也。妃既薨,帝忽忽不樂,自於宮中行年之喪,又親制行狀,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遺詔罪己始以喪祭逾禮自悔焉。康熙二年合葬孝陵,歲時配食饗殿。
《世祖實錄》中記載:
順治十三年六月,奉皇太后諭:舉行冊立嬪妃典禮。得旨:先冊立東西二宮。
同月,皇太后諭:孔有德女(四貞,育養宮中,年尚幼小)宜立為東宮皇妃。
七月,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死,禮部擇吉於八月十九日冊妃。上以襄親王逝世,不忍舉行,命八月以後擇吉。
八月二十二日,立董鄂氏為賢妃。同日遣官祭襄親王。
九月二十八日,擬立董鄂氏為皇貴妃。先於二十五日遣官祭襄親王。
十二月,正式冊立董鄂氏為皇貴妃皇太后與太后、皇太子與太子皆無別,皇貴妃與貴妃則是兩種名分,皇貴妃次於皇后而高於貴妃。頒詔大赦。
博穆博果爾為世祖第十一弟,死時年十六。清初皇族常領兵出征,西洋人就稱為“滿籍軍人”,所以,陳垣、商鴻逵推測董鄂氏的本夫當為襄親王。“擇吉”所以推後,絕非因襄親王之死而“不忍舉行”。依《清史稿》的“年十八,入侍”觀之,她的年齡還長於襄親王二歲。商氏說:綜觀官書所記宮闈情狀看,第二後孝惠皇后更因董鄂氏得寵而“不當上旨”。董鄂氏可能是入宮後指配別一皇子,即入宮後又出宮而後入宮侍世祖。這和楊貴妃之受寵於玄宗有些類似。所以,董妃的兒子皇四子如不夭折,那末,聖祖順治第四子《榮親王壙志蓋》拓片。(皇三子,佟佳氏所生)未必能繼位,宮闈間可能又有糾紛。
《天童寺志》載世祖賜木陳忞御書唐詩一幅,後志庚子(順治十七年)冬日書,詩云:
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此為岑參春夢詩。陳垣《湯若望與木陳忞》雲:“唐詩多矣,何獨書此以賜僧人,蓋是時董妃已卒,多情天子,念念不忘美人枕上,不覺送於老和尚發之。”說得頗有風趣。
世祖對董鄂氏所以如此深情,或許因為得之不由正途,也即“ 來處不易 ”,玄宗之特寵楊貴妃也是一例,都由手段上的不正常而釀成特殊深厚的戀情。《長恨歌》雲:“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好像楊玉環原是待字深閨的少女而入選,這究是詩人為尊者諱的忠厚之筆,還是故弄狡獪?董鄂之入宮,就官文書看,也是以閨女而迳入後官。要之,孝莊、順治母子的情慾生活,都留下一重疑案
御製孝獻後行狀
順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崩。嗚呼!內治虛賢,贊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窮。惟後製性純備,足垂範後世。顧壺議邃密,非朕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匯其平生懿行,次為之狀。
後董鄂氏,滿洲人也。父,內大臣鄂碩,以積勳封至伯,歿贈侯爵,諡剛毅。後幼聰穎過人,及長嫻女工,修謹自飭,進止有序,有母儀之度,姻黨稱之。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婉靜循禮,聲譽日聞,為聖皇太后所嘉譽。於順治十八(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為賢妃。九月,復進軼冊為皇貴妃。
後性孝敬,知大體,其於上下,能謙抑惠愛,不以貴自矜。事皇太后奉養甚至,伺顏色如子女,左右趨走,無異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後在側,不樂也。朕時因事幸南苑及適他所,皇太后或少違豫,以後在,定省承歡如朕躬。朕用少釋慮治外務,即皇太后亦曰:“後事我詎異帝耶?”故凡出入必諧。朕前奉皇太后幸湯泉,後以疾弗從,皇太后則曰:”若獨不能強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蓋其不忍去後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後亦如母,晨夕侯興居,視飲食,服飾曲體罔不悉。即朕返蹕宴,後必迎問寒暑。或意少亂,則曰:“陛下歸且晚,體得無倦耶?”趣令具餐,躬進之。居恆設食,未嘗不敬奉勉食,至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與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寵惠乎?”朕故頻與諸大臣共食。朕值慶典,舉數殤,後必頻教誡侍者:“若善侍上,寢室無過燠。”已復中夜憾憾起,曰:“渠寧足恃耶?”更趨朕寢所伺候,心始安,然後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後未嘗不侍側。
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報者,朕寓目已置之。後輒曰:“此詎非幾務,陛下遽置之耶?”朕曰:“無庸,故事耳。”後復諫曰:“此雖奉行成法,顧安之無時變,需更張,或且有他故宜洞矚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貽業良重,即身雖勞,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後同閱,即復起謝曰:“妾聞'婦無外事',豈敢以女子乾國政?惟陛下裁察!”固辭不可。
一日,朕覽延讞疏,至應決者,握筆猶豫未忍下。後起問曰:“是疏所云,致軫陛下可心乃爾?”朕諭之曰:“此秋決,疏中十餘人,俟朕報可,即置法矣。”後聞之泣下曰:“諸闢皆愚無知,豈經陛下一一親讞者?妾度陛下心,即親讞,猶以不得情是懼,矧但所司審慮,豈竟無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稱好生之仁耳。”自是,於刑曹爰書,朕一經詳覽竟,後必勉朕再閱。曰:“民命至重,死不可複生,陛下幸留意參稽之。不然,彼將奚賴耶?”且每曰:“與其失入,毋寧失出。”以寬大諫朕如朕心,故重闢獲全大獄未減者甚眾。或有更令覆讞者,亦多出後規勸之力。
嗟夫!朕日禦萬機,藉後內助,故得安意綜理,今復何恃耶?寧有協朕意如後者耶?諸大臣有偶於罪戾者,朕或不樂,後詢其故,諫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預,然以妾愚,謂諸大臣即有過,皆為國事,非其身謀。陛下曷霽威詳察,以服其心。否則,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嗚呼!乃心在邦國系臣民,如後豈可多得哉!
後嘗因朕免視朝,請曰:“妾未諳朝儀若何。”朕諭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聽政也。後進曰:“陛下以非聽政,故罷視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獲覲見天顏耶?願陛下毋以倦勤罷。”於是,因後語,頻視朝。後每當朕日講後,必詢所講,且曰:“幸為妾言之。”朕與言章詞大義,後輒喜;間有遺忘不能悉,後輒諫曰:“妾聞聖賢之道,備於載籍,陛下服膺默識之,始有裨政治,否則講習奚益焉?”朕有時搜狩親騎設,後必諫曰:“陛下藉祖宗鴻業,講武事,安不忘戰,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萬鎊仰庇之身,輕於馳騁,妾深為陛下危之。”蓋後之深識遠慮,所關者切。故值朕騎或偶蹶輒愀然於色也。
後自入宮掖數年,行已謙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來,晉接以禮,亦無敢慢。其禦諸嬪嬙,寬仁下逮,曾乏纖芥忌嫉意。善則奏稱 ​​之,有過則隱之,不以聞。於朕所悅,後尤撫卹如子。雖飲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嘗之,意乃適。宮闈眷屬,大小無異視,長者媼呼之,少者姊視之,不以非禮加人,亦不少有詬誶。故凡見者,蔑不歡悅。藹然相親。值朕或譴責女侍宮監之獲罪者,必為拜請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瑣瑣者,亦有微長。昔不於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幹戾,贓獲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後天性慈惠,凡朕所賜齎,必推施群下,無所惜。封皇貴妃有年,乃絕無儲蓄。崩遊後,諸含殮具,皆皇太后所預治者。視他宮侍亦無少差別,均被賜予。故今宮中人哀痛甚篤,至欲殉葬者數人。
初,後父病故,聞訃哀怛,朕慰之,紊淚對曰:“妾豈敢過悲,遺陛下憂?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今已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達大道,有女獲侍至尊,榮寵已極;恐心無所懼,所行或不韙,以是每用憂念。今幸以始終,荷陛下恩卹至備,妾何復慟哉!”因遂輟哀。反復有兄之喪,時後屬疾,未使聞。後謂朕曰:“妾兄其死矣。囊月必遣妾嫂來問,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後疾,故仍不語以實,慰安之。后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義,以恃妾母家,恣要挾,容有之,審爾詎止辱妾名,恐舉國謂陛下以一微賤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憂懼,寢食未敢寧,今幸無他故歿,足矣,妾安用悲為?”先是,後於丁酉冬生榮親。初,後於朕偶有未稱旨者,朕或加譙讓,始由申己意,以明無過;及讀史至週姜後脫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賢後身本無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辯,殊違恪順之道。嗣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後之恭謹遷善如此。後性至節儉,衣飾絕去華採,即簪珥之屬,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飾。所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天資聰慧,遂精書法。
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奧義。由是崇敬之寶。專心禪學。參究“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語,每見朕,即舉之:朕笑而不答。後以久抱疾,參究未能純一,後又舉前語,朕一語答之,遂有省。自嬰疾後,但憑幾倚遢,未曾偃臥。及疾漸危,猶究前說,不廢提持。故崩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化,顏貌安整,儼如平時。嗚呼!足見後信佛法究心禪教之誠也。
先是後初病時,恆曰:“皇太后眷吾極篤,脫不幸病終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當之?”故遇皇太后使來問安否,後必對曰: “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問說:“若今疾已篤,何以雲安也?”后曰:“惡可以妾兵遺皇太后憂。我死,乃可聞之耳。”洎疾 ​​甚彌留,朕即令皇后諸妃嬪眷屬環視之。后曰:“吾體殊委頓,殆將不起。顧此中澄定,亦無所苦。獨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萬分之一。挈沒後,陛下聖明,必愛念祖宗大業,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過慟,然亦宜節哀自愛。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傷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复謂朕曰:“妾亡,意諸王等且必皆致賻。妾一身所用幾何?陛下誠念妾,與其虛蘼無用,孰若施諸貧乏為善也。 ”复囑左右曰:“我逝後,束體者慎毋以華美。皇上崇儉約,如用諸珍麗物,違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遺者為奉佛誦經需,殊有利耳。”故今斂具,朕重逆後意,概以儉素,更以負二萬餘金施諸貧乏,皆從後意也。
凡人之美,多初終易轍。後病閱三歲,雖容瘁身癯,仍時勉慰無傷,諸事尤備,禮無少懈,後先一也。事今後克盡謙敬,以母稱之,今後亦視後如娣。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聖體違和,後朝夕侍奉,廢寢食。朕為皇太后禱於天帝壇,旋宮者再,今後曾無一語奉詢,亦未遣使問候。是以朕以後有違孝道,諭令群臣議之,然未令後知也。後後聞之,長跪頓首固請曰:“陛下之責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時有不憔悴憂念者耶?特以一時未及思,故失詢問耳。陛下若遽廢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視息世間,千萬勿廢皇后也!”
前歲,今后寢病瀕危,朕躬為扶持供養,今后宮中侍御尚得乘間少休,後則五晝夜目不交睫,且時為誦史書,或常談以解之。及離側,出寢門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視,倘疾終不痊,奈何?”凡後事,後皆躬為治備,略無倦容。春,永壽宮始有疾,後亦躬視扶持,三晝夜忘寢興。其所殷殷為解悲憂,預為治備,皆如侍今後者。後所製衣物,今猶在也。悼妃薨時,後哭之曰:“韶年入宮,胡不於上久效力,遂遽夭喪耶?”悲哀甚切,逾於倫等。其愛念他妃嬪,舉此類也。故今後與諸妃嬪皆哀痛曰:“與其存無用之軀,孰若存此賢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輩何不先後逝耶?今雖存,於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懷舊澤,皆絕葷誦經,以為非此不足為報雲。後嘗育承澤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於宮中,朝夕鞠撫,慈愛不啻所生。茲三公主,擗踴哀毀,人不忍聞見。宮中庶務,曩皆後經理,盡心檢核,罔不當。雖位晉後名,實後職也。第以今後在,故不及正位耳。
自後崩後,內政叢集,待命於朕,用事愈念後,悲哀不能自止。因嘆朕伉儷之緣,殊為不偶。前廢後容止足稱佳麗,亦極巧慧,乃處心弗端且嫉甚,見容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雖朕舉動,靡不猜防。朕故別居,不與接見。且朕素慕簡樸,廢後則癖嗜奢侈,凡諸服禦,莫不以珠玉綺秀綴飾,無益暴殄,少不知惜。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廢後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鬱慊成疾。皇太后見朕容漸瘁,良悉所曲,諭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廢之。及廢,宮中人無念之者,則廢後所行久不稱眾意可知矣。今後秉心淳樸,顧又不乏長才。洎得後才德兼備,足毗內政,諧朕志,且奉侍皇太后恪盡婦道。皇太后愛其賢,若獲瑰寶,朕懷亦得舒,夙疾良已。
故後崩,皇太后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二人永諧誤我老,茲後長往矣,孰能如後事吾耶?孰有能順吾意者耶?即有語,孰與語耶?孰於籌耶?”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釋矣,帝其毋過傷。”然至今,淚實未嘗少矣。見今後與諸妃嬪哭後之慟,諭曰:“若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時未有應者,皇太后泫然淚下。朕曰:“若皆無心者乎?胡竟無一語耶?”蓋迨惜後之淑德,為諸人所難及,故每曰:“諸妃嬪可勿來,重傷我心!”於此益見念後之至也。抑朕反复思後,所關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后雅性修潔,雖尋常起居細節,亦必肅然不肯苟且。如朕為皇太后親子,凡孝養之事,於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勢當有引嫌不能及親者,故惟持後敬奉,能體皇太后。即皇太后千秋萬歲後,諸大事俱後經治是依賴。今一朝崩逝,後脫遇此,朕可一一預及之乎?將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念至於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傷痛無已矣。
後持躬謹恪,鬱翼贊內治,殫竭心力,無微不飭,於諸務孜孜焉。罔弗周祥。且慮父兄之有不幸,故憂勞成疾。上則皇太后慈懷軫惻,今後悲悼逾常;下則六宮號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撫今追昔,雖不言哀,哀自至矣。
嗚呼!是皆後實行,一辭無所曾飾,非後以崩逝故,過於軫惜為虛語。後微素著,筆不勝書。朕於傷悼中不能盡憶,特撮其大略狀之。俾懿德昭垂,朕懷亦用少展云爾!
魯克素
正白旗人,和和理同族。世居董鄂地方。
國初時。同弟屯布率四百人來歸,本名倫布。太祖高皇帝賜名魯克素,編佐領,令伊次子席爾泰統之。
魯克素次子席爾泰,由佐領歷晉十六大臣之列,授游擊世職。賜人丁千戶。徵瀋陽陣亡,後因其妻違禁,屠馬祭天,以官職戶口贖罪。席爾泰之長子拉都,由閒散,過北京,擒斬賊哨兵二人。徵錦州,擊敗杏山馬步兵。後徵寧遠陣亡。贈雲騎尉。親弟巳都承襲。定都燕京時,入山海關擊流賊馬步兵二十萬眾,复追至慶都大敗之。授騎都慰。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尉。徵陝西廷安府綏德州等處,屢著戰功,又擊敗賊魁一隻虎,獲船十五隻。徵湖廣,江西與岳州南昌等府,擊敗賊首金聲桓、王德仁等兵。又徵福建,於福州府烏龍江地方敗賊。獲船十二隻,斬偽都司一人,後於羅源縣,擊賊陣亡。後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其子吳良阿承襲,緣事革退。吳良阿之子四格承襲。現任參領。
又魯克素之長子席漢,由騎都尉兼佐領。追殺卓農額駙屬下逃去之蒙古。又攻朝鮮陽城,偕二十人,先登克之,進攻三塔,擊賊陣亡。後贈三等輕車都尉。
席漢次子鄂碩承襲。攻前屯衛揚錫木等處有功。授二等輕車都尉。圍錦州,擊敗松山杏山馬步兵。二次過北京,徵山東,擊敗賊範軍門吳總兵等兵,優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定鼎燕京時,於山海關外擊敗唐總兵。复追至安肅縣,大敗之。授三等男,於潼關擊流賊率,率前鋒兵敗之。又徵江南,於蘇州府,擊敗楊軍門兵,獲船二十五隻。於杭州府擊賊,生擒偽總兵一人,又梯攻湖州府,克其城,獲偽總兵三人。授二等男。三遇恩詔加至三等子,以鄂碩系端敬皇后父,特恩封三等伯。原任前鋒統領兼佐領,卒。
鄂碩次子費揚古承襲。擢領侍衛內大臣。授撫遠大將軍。徵噶爾丹凱旋時,奉旨大將軍費揚古駐紮邊境,綏輯蒙古,固守地方。征剿噶爾丹時,奮揚軍威,俾奸狡積寇,一鼓而大敗之。著從伯爵,優升為一等公。欽此。後費揚古卒。賜祭葬如典禮,諡襄壯。其子陳泰襲職時,削去恩詔所加之職,承襲一等侯,兼一云騎尉,緣事革退,親弟固巴現承襲。
又魯克素之孫羅碩由理事官,定鼎燕京時,入山海關,擊流賊馬步兵二十萬眾,复追至廣都縣​​大敗之,授騎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緣事降為騎都尉兼一云騎尉,以羅碩系端敬皇后伯父,授一等輕車都尉,任禮部侍郎,卒。其三子舒敏,分襲三等輕車都尉,原任雲麾騎尉。孫吳泰分襲騎都尉。舒敏卒後,其子吳保承襲。引疾乞休。其子六十九承襲騎都尉,兼一云騎尉,卒。其子諾泰承襲,現任二等侍衛。吳泰卒,其子吳海現承襲。
又魯克素之孫格蘭,原任五品官。
曾孫羅敏原任兵部侍郎;輝色原任三等侍衛;鄂哈、常山俱原任七品官;常久原任筆帖式。
元孫鄂爾多原任吏部尚書;都敏,原任吏部侍郎;傅泰原任庶子;常鼐原任郎中;訥楞、三保俱原任三等侍衛;鄂鼐,阿鼐查圖俱原任佐領;拉哈原任六品官;董常現任郎中;常保,黑達色,公保俱現任二等侍衛;安泰,現任佐領;索泰,原任筆帖式。
四世孫納泰原任副都統;珠滿原任郎中;寧德現任員外郎;保成,博寬俱現任主事;唐喀現任三等侍衛;東郭絡現任五品官;寧福現任佐領;鄂羅錫原任八品官;博立現任監生;巴哈良,都納哈,博卓,鄂羅善原任筆帖式;阿爾賽原任護軍校。
五世孫永典,現任都統。永常現任安西提督。永成,現任七品官。安恆,桑格俱現系生員。[1]
漢化姓氏
有董氏(在北京,吉林,山東,河北),何氏(在北京),鄂氏(在山東,河北),或彭氏(在山東,北京懷柔)。

------------------------

清順治十七年十月初八日,是清宮中一個不尋常的日子,這一天,在景山殯葬帝後前的享殿——景山觀德殿外,建起了規模可觀的水陸道場,即將為一位仙逝的皇妃娘娘舉行火葬。在這個大道場中,設有懺壇、金剛壇、梵網壇、華嚴壇、水陸壇,高壇林立,蔚為壯觀。白慢、挽帳隨風飄逸,笙管笛蕭,哀音陣陣,聽著肅穆,透著哀婉和悲涼。一百零八名僧人,身披袈裟,手擊燒鈸,口誦經文。燒鈸聲、誦經聲,縈繞山顛,直上雲霄。各級官員人等,穿梭其間,畢恭畢敬,焚楮鉑,燒紙錢,各司其職。這裡最令人矚目的是一位身披大紅袈裟,手持王如意的高僧茆溪禪師,正在主持這位貴妃娘娘的葬禮。那麼,是誰死後享此殊榮,竟如此興師動眾,大做道場?原來,這就是當朝順治皇帝最寵愛的皇貴妃,死後被追封為皇后的董鄂氏。

董鄂皇貴妃以二十二歲的青春年華病逝于承乾宮。真可謂紅顏薄命,一朵盛開的鮮花正在嬌艷的時節,卻突然謝卻紅塵,香消魄散。癡情的順治皇帝,對貴妃娘娘的早逝哀痛不已,竟然一會兒尋死覓活,一會兒又鬧著要出家去當和尚。並下令將承乾宮內大小太監、宮女等三十余人全部“賜死”,以備皇妃娘娘在陰曹地府役使,這麼多人生殉,造成清宮罕見的一大慘案。一時間將紫禁城內鬧得天昏地暗。

順治皇帝是一位癡情皇帝,屬於那種“不愛江山愛美人”,追求純真愛情的人,比其父皇太極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對愛情專一,願為心愛者拋棄一切,甚至為她去死。所以,董鄂氏的早逝,使他看破紅塵,萬念俱灰。認為“財寶妻孥,人生最貪戀擺撥不下底,朕于財寶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覺風雲聚散,沒甚關係”。他想為愛妃而死,自然不成,況且在封建社會裏,身為帝王,且上有高堂,覓死便為大不孝。既死不成,又欲遁跡空門,願清燈古佛,伴其終生,以求精神上的解脫,然而又有皇太后“掛念”,想“隨老和尚出家去”,也未成行,皇冠仍然戴在他的頭上,死也不行,皈依佛門也不行。從此一蹶不振,終日鬱鬱寡歡。使這位身體素質本來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虛弱。結果,在愛妃董鄂氏死後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養心殿,追隨著他的愛妃而去了。只留下風流天子愛美人的佳話。

順治帝的塵緣雖然短暫,但他的風流韻事卻不少。在這位令順治帝如癡如醉,愛之瘋狂的皇貴妃之前,他曾有過兩位皇后,還有福晉、格格等妃嬪不下三十余人。得到董鄂氏之後,順治皇帝有心立其為後。但終因董鄂氏的懇請,更由於孝莊皇太后的堅決抵制,廢立之念才沒有實現。直至董鄂氏病歿,順治皇帝總算請得皇太后的恩準,追封為皇后,遂了順治帝的最終心願。如此,順治帝一生實際有三位皇后,前兩位一廢之,一遠之,惟有董鄂氏才是他稱心如意的人兒。
但這位皇帝心上人的入宮經歷卻頗蹊蹺,《清史稿后妃傳》只作了簡要的記載,説此妃為“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十三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皇貴妃。行冊立禮,頒赦,上皇太后徽號……十七年八月薨,上輟朝五日,追溢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這寥寥數語,概括了董鄂氏的生平,卻給後人留下了諸多疑問。首先,從順治皇帝第二次選後起,內廷主位已來自遴選的秀女。而董鄂氏十八歲才入宮,已經逾歲,似乎不是秀女出身。那麼,她是怎樣入侍到順治皇帝身邊,並引起順治帝如火一般的戀情呢?
據當時與順治帝過從甚密的欽天監監正,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他的回憶錄中説:“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的天子親自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憤至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于一千六百五十七年産生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之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後不久亦薨逝”這裡所説的“滿籍軍人”,很可能就是順治皇帝的異母弟,太宗皇太極第十一子,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他在順治十三年七月突然死去,八月,董鄂氏進宮,封賢妃。
在博穆博果爾生前,作為弟媳的董鄂氏如何能與皇兄接近,使之目睹其花容月貌,進而對她産生一種“火熱愛戀”,應歸咎於清初宮廷制度中的弊病:清初凡逢太后萬壽節或皇后韆鞦節等慶賀宴賞活動時,有王公貝勒福晉及文武大員命婦進宮入侍及行禮陪宴等禮儀。如此,董鄂氏作為弟婦入宮的機會是極多的。而風流倜儻的順治皇帝,見弟婦如此楚楚動人,美若天仙,遂引起他一種瘋狂的戀情,也就顧不得許多了。不管博穆博果爾是憂憤病死也罷,或自殺身亡也罷,他的死,成就了順治帝的這段姻緣。何況清初皇室婚姻,在道德觀念上與漢族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觀不同,不論“兄死弟妻其嫂”或“弟卒兄妻弟婦”,均視為平常。順治帝自得了董鄂氏之後,大有“只羨鴛鴦不羨仙”之感,如若拿“江山”與“美人”令其取捨,他會寧取後者的。所以自董鄂氏入宮的四年的時光裏,她所得到的恩寵,乃至死後所得的殊榮,在清帝后妃中堪稱是空前絕後的。

董鄂氏的美貌及溫柔賢淑,得到順治帝的專寵。轉年十月,皇貴妃又産下一子,雖非中宮所出,但寵妃誕育皇子,非同尋常。何況在順治的心目中,皇貴妃本當為皇后,其子也就該為皇嗣。所以他將這位排行第四子,卻稱為“皇第一子”,實則視為皇太子。因此,高興之際,又頒詔書,使天下共知。同時大赦各種人犯,豁免積欠錢糧等,使普天同慶,“共被恩澤”。

遺憾的是,這位備受皇父母妃鍾愛,擬立儲君的小皇子,來到世上剛剛四個月便夭折了。如果説被視為“皇太子”的小皇子的死,已經給了順治帝精神上一次沉重打擊,那麼,愛妃董鄂氏的亡,則使順治的精神完全崩潰,陷入絕望之中。因為他雖擁有眾多的妻妾,然而,惟有董鄂氏是他最稱心,最中意之人。何況入宮僅相伴四載,便以她二十二歲的青春年華與流水同逝,怎不叫癡情的順治帝痛斷肝腸?董鄂氏年紀輕輕即病歿,大約主要因愛子之喪,憂鬱成疾,遂一病不起,至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病逝于承乾宮。

董鄂氏雖死,但其音容笑貌,時時映在多情帝君的眼簾,使他難以忘懷。他曾錄唐詩《春夢》一首贈與其交誼頗深的木陳忞禪師:

洞房昨夜春風起,遙憶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正反映了多情天子追憶美人的心清。

董鄂氏與順治帝之情篤,官書中無載。而從順治帝為董鄂氏所作的數千言“行狀”中,使人們有所了解。而且寫得情真意切,催人淚下。順治帝視董鄂氏,自然是情人眼裏出西施,不免褒美,但董鄂氏的確是性格溫柔,對人體貼,善解人意。她對皇帝的飲食起居,備至週詳;對太后及皇后亦極恭順,尤對太后更能承歡膝下;生活節儉,不飾珠翠;雖不干政,但主張寬以待人,垂憐生靈;深明大義,常憂念父兄恃寵而驕橫跋扈;對皇帝始終情深意篤,比至彌留之際,仍囑之“妾歿,陛下宜自愛”。在洋洋數千言的“行狀”中,勾勒出董鄂氏的品貌德行,及順治帝的愛戀悲慟。

相傳順治皇帝因愛妃董氏的病逝,而心灰意冷,認為“四大皆空”,無所依戀,便捨棄江山,遁入空門,到五台山剃度修行。後來康熙皇帝雖多次奉國母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幸五台山,希求夫妻、父子相見,但順治拒不相認,後終成正果。這位風流天子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至於戲曲、小説,更演繹出諸多動人的情節,不知使多少人為之動情,拋灑一把多情的淚水。不過順治帝篤信宗教是實,大約開始於順治八年,由於當時漢大學士範文程的引見,他認識了年近六旬的德國耶穌會傳教士,當時在宮廷供職任欽天監監正的湯若望。從此與之結下了“忘年之交”。又因其母孝莊皇太后拜湯若望為“義父”,順治帝也就稱之“瑪法”(滿語意為祖父、祖輩),並常召入宮中,請湯若望講論天文曆法,乃至宗教、政務等等。過從甚密,也是順治與宗教結緣之始。

順治十四年(1657),順治帝因身邊太監的鼓動,遂于南海子召見了當時的佛教高僧憨璞聰,。聽了他的一番關於佛教經義的談論後,順治帝很是高興,從此便對佛教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又延納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陳忞等入京師,供奉之於西苑萬善殿,對他們崇禮優握。十六年,順治帝竟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請之下依之,順治自擇“行癡”,號“癡道人”。後來在他的印璽鈴章中竟有“塵隱道人”,“癡道人”等法號。順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講經釋教為常事,甚至董鄂氏也在他的影響下由不信佛到篤信于佛,直至“口呼佛號而終”。在順治帝禦制《端敬皇后行狀》中也説:“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典義,由是崇敬三寶,專心禪學。”

由於順治帝沉迷于佛事,當他最心愛的人病逝這一無情現實的打擊下,便産生悲觀厭世,企望遁入空門,以求精神上的解脫。他曾命茆溪森為其削發剃度,決心出家,孝莊皇太后百般勸解,命人急召高僧玉林琇抵京,玉林琇聞知後,一面痛責弟子茆溪森,一面命人取來柴薪,倘若茆溪森敢引順治帝為僧,就要將其燒死。無奈,順治帝才勉強答應蓄髮留俗。順治出家不成,後來只好命他的親信太監吳良輔作替身,入憫忠寺修行。

順治雖然年紀輕輕,但身體素來羸弱,又多情善感,愛妃的早逝,對他的身心都造成極大的傷害,結果,董氏病歿僅半年他就染上了當時的不治之症—一天花,時稱痘證。順治帝身患痘症,自知命在旦夕,後事安排已刻不容緩。由於清初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立儲制度,況且其膝下諸子尚幼,無一個成年皇子,嗣君為誰?使順治帝躺在養心殿的病榻上輾轉反側,一時難於定奪。最後還是召來了自己與母親孝莊皇太后都極信賴的傳教士湯若望。他雖為異邦之人,但他的話在順治母子的心目中卻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湯若望認為皇三子玄燁可立為皇太子。因為當時順治帝的六子中(長子與四子已夭折),除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燁較大外,四個嬰幼兒或剛剛呀呀學語,或尚在襁褓之中。而福全與玄燁雖均庶出,一為寧妃所生,一為佟妃所生,但玄燁自幼受到祖母的鍾愛,想必湯若望也了解其中情況。而且更有説服力的理由是玄燁已然出過天花,而二子福全尚未出過,將來繼承皇位,一旦染上此症,難免還會發生眼下類似的悲劇,這是當時的一大忌。因而,順治採納了他的意見,也得到諸王大臣的讚許。

順治帝死後火化入葬,是清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自康熙皇帝始,便循漢制改為土葬了。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將順治寶宮(即骨灰罐)送往遵化孝陵安葬,小皇帝玄燁亦要前往為乃父送葬,但因路途較遠,經太皇太后及諸王大臣勸慰乃止。沿途自然有諸多皇家禮儀活動。至六月初六日抵孝陵,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與已逝的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孝獻章皇后(董鄂氏)合葬。先期曾遣官祭把,陳奉紙錠3萬、紙錢3萬、紙帛3萬,奠宴25席、全羊7隻,酒15尊,並宣讀祭文,奠酒行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至時,將世祖章皇帝寶位由大臣奉至地宮,安設寶床正中,孝康、孝獻二皇后寶位分列左右。除了帝後“神位”外,地宮中只葬有3個骨灰罐,而無隨葬珍寶。從此,順治了卻了一段塵緣,終於與所愛的人長相斯守了!!

董鄂氏雖得順治帝的寵愛 無奈緣淺情深(組圖)


201601010201265992016010102012662420160101020126666  

順治帝朝服像。(攝影:乙欣)

難忘多年前看的歷史劇《少年天子:順治王朝》,此劇道訴了清世祖順治帝的一生。順治帝是一位痴迷佛學且只愛美人不愛江山的皇帝,他那殊異又深切的愛情,讓人不忘。無論在戲劇、小說還是歷史上,福臨都只獨寵皇貴妃董鄂氏。當董鄂氏辭世,萬念俱灰的順治帝雖陷入沉痛中,卻仍為愛妃洋洋洒洒地寫下四千多字的悼文,痛憶其賢淑、溫婉等婦德。兩人的緣淺情深,令人不勝唏噓。

 

冊立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之詔。(攝影:乙欣)

帝王的婚姻向來就受到皇家血統、政治意圖等複雜因素所羈絆,因此皇帝雖掌握大權,立居在萬人之上,卻難以掌控婚姻,自己作主。正如同福臨於〈出家詩〉中所吐露的心聲:“十八年來不自由”,與蒙古科爾沁一脈博爾濟吉特氏的兩次聯姻就是讓福臨倍覺禁錮的不自由之一吧。

福臨並不像康熙帝與孝誠仁皇后那樣,擁有彼此敬愛的帝後生活。主因當然在於帝後不合。倘若兩人互相敬重意愛,福臨豈會在順治八年迎娶,卻又於順治十年,不顧孝庄皇太后布木布泰與群臣的反對,執意廢后,將之降為靜妃。

據悉,順治崇尚儉樸,然而這一位皇后雖貌美,卻奢華無方,令順治相當不悅。《清史稿》即載:“上好簡樸,後則嗜奢侈,又妒。”這與同樣載於《清史稿》上,關於董鄂妃的描述是差距相當大的:“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也與順治在悼文中對董鄂妃的評價有著天壤之別:“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婉靜循禮,聲譽日聞,為聖皇太后所嘉譽……後性孝敬,知大體,其於上下,能謙抑惠愛,不以貴自矜。”

身世難解的董鄂妃

董鄂妃。(網路圖片)

這一位受到順治寵愛的董鄂氏,並非是民間野史上所提及的歌妓董小宛,而是內大臣鄂碩之女,隸屬正白旗。關於董鄂氏的身世眾說紛紜。畢竟,以年十八入宮實屬晚矣。有學者考究,董鄂妃原為順治帝十一弟的福晉,也就是異母懿靖大貴妃所生的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妻。可是她卻與順治帝產生感情,導致博穆博果爾羞憤自盡,年僅十五。

不過,此項說法令人質疑,因為據《愛新覺羅宗譜》的記載,博穆博果爾的嫡福晉,乃是博爾濟吉特氏,並非董鄂氏。此外,根據《湯若望傳》的描述,可知順治帝曾經愛戀某位滿籍將領的夫人,可惜至今仍未有足夠的史料證據能夠確切證明,此位軍人即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

一個皇帝在進行任何國家決策,或是生活上任何一個動向,絕對是大家矚目的焦點。然而身為第一位滿清入關的皇帝,他最看重的寵妃的來歷居然難以釐清。其中勢必隱含難道予外界知悉的秘密,或許史實記載曾遭受清廷極力銷毀與掩蓋,因此董鄂妃的身世才與乾隆的身世、香妃的入宮一樣,充滿未解之謎,靜待研究者解析。

受到順治帝寵愛的董鄂妃

《少年天子:順治王朝》劇照。(網路圖片)

雖然董鄂妃進宮的年紀不一般,雖然其身世與順治出家一樣充滿未解之謎,不過,一位女子能夠在佳麗雲集的後宮中攫住帝王的視線,享有獨寵,如果不是以沉魚落雁的姿容,吸引看慣了美女的帝王,就是擁有特殊的方法來抓住帝王的心。我想,賢淑的董鄂氏應該就如劇中演繹的那樣,與順治的某些習性相符,還會體貼地說:“您日理萬機,身心不堪重負……以一家的得失來煩擾您,這是我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此這般地懂得他的性情與心思吧!

記得劇中的布木布泰在順治身邊有了董鄂妃陪伴後,對順治說道:“福臨吶,額娘不管你翻了多少個跟頭,不管你讓我操了多少心,生了多少氣,可是現在,總算有個能跟你心貼著心的人了。額娘看著高興,額娘真的為你高興。”順治帝真的是讓孝庄皇太后傷透了腦筋吧!除了親政時曾做過不少自亂章法、任性妄為之事,婚姻方面還不顧勸阻,執意廢除第一位皇后,到了後來居然想再廢除第二位皇后,改立董鄂氏為後。倘若此事真順了順治的意,“滿蒙聯姻”的實質效益就全報銷了,孝庄皇太后與滿清眾臣為了鞏固滿清政權,所付出的諸多努力,將大受影響。幸好,獲得帝王如此偏愛的董鄂氏並非是一位貪圖後位之人,因此無須憂慮她會在順治帝耳邊慫恿、煽動。

董鄂氏自順治十三年(1656年)夏季時入宮,八月被冊封為“賢妃”,到了九月,居然就晉陞為“皇貴妃”,順治十四年十月(1657年)時,誕下一皇子,順治十七年八月(1660年)病逝,年僅二十二歲。從董鄂妃的宮中歷程來看,即使她沒有身居後位,升遷卻極快,連父親鄂碩都隨之晉陞。她是中國歷史上不該遺落的罕見例子。

據《清史稿》載:“十二月己卯,冊內大臣鄂碩女董鄂氏為皇貴妃,頒恩赦。”順治帝不僅特地在十二月時為董鄂氏舉行隆重的冊封儀式,讓董鄂氏成為後宮裡人人欣羨的對象,還以“大赦天下”令封妃儀式更加萬眾矚目。皇帝不尋常的恩赦,將此位妃子的地位襯托地出類拔萃。史實應真如劇中的順治所言“知我者,承干宮也”,所以順治才會如此珍惜體己者,甚至連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都托母親之福。四皇子雖然不到一歲即夭折,卻被他的皇阿瑪重視到追封為親王,諡號榮。墓碑還刻上:“和碩榮親王,朕第一子也。”

在這些塵封已久的歷史事蹟中,究竟埋藏了帝後之間多麼堅毅、深刻的情感?!

當順治帝不避諱對董鄂氏濃厚的特寵,那麼就不難預料當他在失去她後,行徑會有多失控了。

《御制董鄂後行狀》:順治帝悲痛撰文

《少年天子:順王朝》劇照。(網路圖片)

當董鄂氏辭世,順治帝萬念俱灰,連他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都遏止不了他那快速的折損狀態,以及幾近瘋狂的行徑。順治帝違背皇家禮制,不顧孝惠章皇后仍在世,就追封董鄂妃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簡稱孝獻皇后),讓她比皇后早先得到皇后諡號。此外,皇帝在面臨國喪(皇帝或皇太后大喪)時,才會以藍筆批閱奏章,並以二十七日為限,皇后的喪亡則不列入此制度內。然而,順治帝在董鄂氏殞歿後,卻破格地以藍筆批示,且足足長達四個多月。

劇中片段猶潛於心,相知相惜的兩者互問互答,催人釀生情感:

董鄂妃彌留時,問及禪語一句:“一口氣不來,去何處安身立命?”

福臨答覆:“一口氣不來,去山水間安身立命。”

後世建構的人物形象,總一再上演著世間人的渴望與期盼。

觀賞的戲劇,閱讀著相關書籍,明了:有些戀情之所以受到外界推崇,是因為在紛擾的人世中,他們雙方互相守望、牽制與交互影響,並清楚知悉,彼此在對方心中存在著不可撼動的位置,任憑光陰荏苒,容顏更改,歷經再多磨難挫折,不變的,永遠是心中對彼此的眷戀與呵護。

兩人相處不須過多的隻字片語,那種不可言說的堅定,已扣人心緒!

附註:“順治帝朝服像”與“冊立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之詔”翻拍圖片出自宮寶利《順治事典》(台北:遠流,2005)。

----------------------------------

御制董鄂后行状

御制董鄂后行状
《御制董鄂后行状》是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仙逝之后,顺治为爱妃写下的悼文,深切地寄托了自己的哀思。福临亲手执笔,以洋洋四千余字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

  孝献皇后(1639 -1660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世称董鄂妃,清顺治帝福临宠妃,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

  董鄂氏18岁入宫。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董鄂氏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封荣亲王。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满腹经纶的董鄂妃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中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御制董鄂后行状 - 全文内容
  ? 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崩。呜呼!内治虚贤,赞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穷。惟后制性纯备,足垂范后世。顾壶议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汇其平生懿行,次为之状。

  ??交代死讯和此文的写作因由。

  ??后董鄂氏,满洲人也。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侯爵,谥刚毅。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皇太后所嘉誉。于顺治十八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为贤妃。九月,复进轶册为皇贵妃。

  皇后董鄂氏,满洲人。她父亲是内务大臣鄂硕,因为他多年累积的功绩而封到伯的爵位,去世以后而追认为侯爵(古代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谥号是:刚毅。皇后小时候聪颖过人,长大后擅长女工(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谨慎修养,进退举止有序,有人母的仪范气度,姻党称之。十八岁的时候,因其过人的素质选入宫中,温婉娴静,谨遵礼法,声誉渐渐为人所知,连皇太后也称赞。在顺治18年8月,我奉太后懿命,册立为妃子。同年九月,又册立为皇贵妃。??

  ??后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侧,不乐也。朕时因事幸南苑及适他所,皇太后或少违豫,以后在,定省承欢如朕躬。朕用少释虑治外务,即皇太后亦曰:“后事我讵异帝耶?”故凡出入必谐。朕前奉皇太后幸汤泉,后以疾弗从,皇太后则曰:“若独不能强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盖其不忍去后如此。

  ??皇后生性孝顺恭敬,知大体,对上温文而又谦卑退让,对下惠爱有加,从不以自己身份高贵而自矜(抬高自己)。侍奉皇太后更是无微不至,像儿女一样察其言观其色,行走左右,都小步快走(古人礼节),和一般的婢女没有什么差别。皇太后这才安心(注:皇太后原本不接纳董鄂妃),有时甚至没有董鄂妃在身边,她都会不高兴。我常常因为有事才去南苑和其他地方,皇太后也有时会有些小病,因为有皇后在,皇太后很高兴如同我亲自去似的。我就少了许多顾虑而多处理政务,皇太后也说:“董鄂妃怎么侍奉我比皇帝还要殷勤用心啊”,再三勉励她。可知她离不开皇后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啊。

  ??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寒暑。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朕值庆典,举数殇,后必频教诫侍者:“若善侍上,寝室无过燠。”已复中夜憾憾起,曰:“渠宁足恃耶?”更趋朕寝所伺候,心始安,然后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皇后侍奉我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皇太后也像是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早晨等候起居,亲自查看早餐,衣服是否得体,无不面面俱到。每次遇到宴会,皇后必亲自迎来问寒问暖。若是我有不快乐的表情,她会问:“陛下今天回宫太晚了,是不是身体劳累了啊?”亲自令人备些夜宵,亲自侍奉看护。膳食送到,董鄂妃总是亲自奉给我,静站在一边,等到我吃好为止。我也邀她一起进餐,她却说:“陛下这么厚爱我,已经是我的幸运了,为什么不和大臣们一起进餐呢,这样让他们侍奉皇上笑颜而得到些宠惠呢?”,于是,与大臣们关系紧张的时候,我就经常召见大臣们一起用膳。我到了有节日庆典,多喝了几杯酒,她就频频告诉随侍的太监,要好好服侍皇上安寝,寝室不要太热,这样不容易散发酒力。到了夜里,她还不放心,怕太监们侍奉不周到,有亲自跑到我的寝宫整夜看护侍奉,等我酒劲过去,她才安心,回去睡觉。

  ??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辄曰:“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朕曰:“无庸,故事耳。”后复谏曰:“此虽奉行成法,顾安之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固辞不可。

  ??有时奏本过多,我看得不耐烦了,草草翻阅就搁置一边。董鄂妃就说:“这不是朝廷要务吗?陛下怎么能随意搁置呢?”我说:“不用看,都是循照旧例的事。”他就进一步劝谏说:“这是奉行成法,你怎么知道没有因为时间,需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呢,或者有其他内容要你去察见呢?祖宗交付给你的江山大业至关重要,即便身体劳累,也不该疏忽,草草了事。”我有时就干脆请她来一起批阅奏章,她就起身致谢说:“我听说妇女无外事,岂能以此来干涉国政,希望陛下多裁察!”,她总是推辞不可。

  ??一日,朕览延谳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后起问曰:“是疏所云,致轸陛下可心乃尔?”朕谕之曰:“此秋决,疏中十余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后闻之泣下曰:“诸辟皆愚无知,岂经陛下一一亲谳者?妾度陛下心,即亲谳,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竟无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自是,于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未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

  ??一天,我连夜批阅一批上报斩首的罪犯案宗(注:古人执行死刑需要皇帝亲笔同意),心中很是不忍,提起朱笔,犹豫不决。董鄂妃见状,起身询问:“是什么奏章啊,使得陛下如此痛心难以决断啊?”我说:“是秋天执行死刑案宗,其中有十多人要执行,只等我来同意了,就要正法了。”皇后听说了,潸然泪下,说:“这些人都是愚昧无知,难道都是您一一亲自审判?我能体谅您的心情,即使是您亲审的,还恐怕得不到真情,何况刑司审问呢,岂能全都没有冤枉吗?陛下还是应该谨慎行事,在其中找出被冤枉的好人来,挽救他们的性命,这才称得上好生之仁啊。”我也认同,于是那些案宗,我都一一详细批阅,她还要我再一次查阅。并且说:“民众的性命很重要,一旦死了不会再生,陛下一定谨慎省察,不然这些人还能指望谁呢?”每次说:“与其进来得有些失误,但也要保证你批阅出去的没有疏漏。”她用谦恭宽仁来劝谏我,很符合我的心思,所以重刑犯获了牢狱得到减轻的很多,有时有的发回重审,都是因为皇后的规劝啊。

  ??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宁有协朕意如后者耶?诸大臣有偶于罪戾者,朕或不乐,后询其故,谏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预,然以妾愚,谓诸大臣即有过,皆为国事,非其身谋。陛下曷霁威详察,以服其心。否则,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呜呼!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

  ??唉!我每天要亲自处理很多政务,多亏了皇后这个贤内助,才得专意综理朝政,今天又能依靠谁呢?那里还有像皇后一样合我心意的人?各大臣分帮结派,我也时常气恼发火,她得知后,询问缘由,劝谏我说:“这个事情本不该我来干预的,但是以臣妾愚见,诸大臣即使有过错,也都是为了国事,并非为了自身谋利,陛下何不息怒,平心静气地考察,来使得大臣都臣服于你呢?不然,诸位大臣都不心服,那陛下又怎么能安抚天下呢?”唉,心在邦国而又心系黎民百姓,能像皇后这样的人太难得了。

  ??后尝因朕免视朝,请曰:“妾未谙朝仪若何。”朕谕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听政也。后进曰:“陛下以非听政,故罢视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获觐见天颜耶?愿陛下毋以倦勤罢。”于是,因后语,频视朝。后每当朕日讲后,必询所讲,且曰:“幸为妾言之。”朕与言章词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朕有时搜狩亲骑设,后必谏曰:“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盖后之深识远虑,所关者切。故值朕骑或偶蹶辄愀然于色也。

  ??皇后常常因为我不去上朝(古制:皇帝天天朝,过年或生日大典休息3天。自明,朱元璋始。),恳切地说:“妾不清楚陛下朝仪得怎么样了。”我告诉她说不过是我面朝南接受群臣的朝拜罢了(注释:古人坐北朝南,以示位高权重),根本不是听政。皇后进一步说:“陛下因为不是在听政,而不去上朝。但是群臣舍掉一天的时间,才能拜谒您的天子龙颜啊?希望陛下不要因为厌倦了而不勤于朝政。”于是,听了皇后的这番话,我才频频上朝。每当我听日讲官讲课回来,她总要我为她复述当眼所讲到的经史章法句子的大意。如果我说得流畅完整,她就很高兴;要是我有所遗忘了,她会有些不安,然后就劝谏我说:“妾知道圣贤的道理都完备地记录在典籍了,陛下要读懂读通默记在心,才能对朝廷百姓有所裨益,不然讲书学习还有什么用处呢?”我有时出猎驰马,皇后必定劝谏说:“陛下承袭祖宗的江山大业,讲究武事,安不忘战,这是个好事;但是马足怎么会可靠呢?用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我实在不放心,为陛下感到危险啊!”这可以推知皇后多么深谋远虑,关心多么深切。所以每次当我的马羁绊要摔倒的时候,她总会大惊失色。

  ??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其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值朕或谴责女侍宫监之获罪者,必为拜请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琐琐者,亦有微长。昔不于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干戾,赃获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赍,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崩游后,诸含殓具,皆皇太后所预治者。视他宫侍亦无少差别,均被赐予。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 皇后入宫多年,品行谦和,不仅敬承皇太后,即使我的保姆乳娘往来,进接待都非常有礼貌,没有丝毫怠慢。对待其他嫔妃,宽厚仁爱,从未有过丝毫的嫉恨妒忌。好的嫔妃她会向我推荐奏请,有什么过错,她都帮助隐瞒,不让我得知。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她对对待下人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虽然饮食稍微有喜欢甜脆的,她必让他们都尝一尝,都觉得是合适才算满意。宫闱眷属,无论年长年少她都一视同仁,长辈用媪(古代对老年妇人的尊称)来称呼她们,年少的,像姐姐一样来对待,对人绝不会无礼,也不会有任何辱骂责怪。所以,凡是见到皇后人,没有不喜欢的。和蔼可亲。如果宫女太监惹我发怒时,她也会为她们拜求:“这些人愚钝,那里会明白皇上的心意?陛下多多息怒。看在她们平时的琐碎忙碌,也有很多的辛劳。”更会引经据典来比喻说明,直到我怒气消了为止。皇后天性慈爱惠爱,算是我赏赐她的,她都赏赐给下人,从不吝惜。册封皇贵妃有些年月,仍没有什么储蓄。她死后,殓具之类丧葬器具,都是皇太后预制的。哪怕对待其他宫里的侍女也没有什么差别,都会赏赐她们。所以,现在宫中很多人哀痛深切,甚至有不少人想一起殉葬。(史实:顺治杀了不少宫中府中婢女作为殉葬。)

  ??初,后父病故,闻讣哀怛,朕慰之,紊泪对曰:“妾岂敢过悲,遗陛下忧?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今已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心无所惧,所行或不韪,以是每用忧念。今幸以始终,荷陛下恩恤至备,妾何复恸哉!”因遂辍哀。反复有兄之丧,时后属疾,未使闻。后谓朕曰:“妾兄其死矣。囊月必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后疾,故仍不语以实,慰安之。后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义,以恃妾母家,恣要挟,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先是,后于丁酉冬生荣亲。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由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后之恭谨迁善如此。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

  ??起初,皇后的父亲病故,听到了讣告,皇后哀痛至极,我安慰她,她泪流不止地告诉我:“我那里敢过于悲恸,让陛下也这么担心?之所以痛心的是,我没有能答谢他的养育之恩!今天,父亲去世了,我心里更加安稳些,为什么呢?父亲情性向来愚笨,没有能够发达,有一个获得如此尊贵地位的女儿,又获得这样的恩宠;我怕他心里无所畏惧,行为上会有所过失,因为这个我经常担忧。今天他去世了,还能得到陛下如此深厚至极的恩慈体恤,妾那里还会悲恸啊!”这样她才不伤心。反反复复又有哥哥过世,当时皇后身体不适,没有让她得知这些消息。皇后告诉我说:“我哥哥去世了吧,向我嫂子来打听消息,都一个月了,她到现在都没有来,我就已经知道了。”我因为皇后身体有病,所以仍然没有告诉她实话,安慰她稳定下来。皇后说:“我哥哥心高孤傲,在外面多做了些不义的事情,又仗着我,恣意要挟,也容忍他这些劣行,果真如此不仅辱没了妾的名誉,也恐怕全国上下说陛下因为一个卑微的贫贱女子,而让一个无才无德的恶徒逍遥横行,无所顾忌;所以我整夜担心忧虑,寝室难安,今天幸运没有因为其他缘故而去世了,我也已经知足了。妾那里还敢有悲恸啊?”先是,皇后于丁酉年冬季疏远这些近亲属。当初,皇后有一些让我也觉得不合适的地方,我也有时责备她,她起初只是申明自己的意思,表明自己不是有意的。直到读史周姜皇后脱簪待罪的事情,才明白:“古代贤明的皇后本身没有罪过,却能那样待罪;我也曾申辩,难道是违背了恪守顺应的道理。继而就算是有了适宜辩论的,不过是带着罪过自责罢了。皇后恭敬谨慎改过从善到了如此的境界啊。皇后生性节俭,衣服都很朴素,绝不用华美的装饰,即使簪子耳饰,也不用金玉质,不过用些骨头兽角充当而已。她能背诵《四书》和《易经》。练习书法不很久,她天资聪慧,就已经很娴熟精通了。身体复复

  ??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由是崇敬之宝。专心禅学。参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每见朕,即举之:朕笑而不答。后以久抱疾,参究未能纯一,后又举前语,朕一语答之,遂有省。自婴疾后,但凭几倚遢,未曾偃卧。及疾渐危,犹究前说,不废提持。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呜呼!足见后信佛法究心禅教之诚也。

  ??皇后向来不信佛教,我有时用一些禅宗经典来告诉她,而且为她解释《心经》的深层含义。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宝。专心研习禅学。参悟探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每次遇见我,就总举出这句话:我每次都笑而不答。皇后因为长期患病,不能纯一参悟,皇后再次举出这句话,我用一句话回答她,她来有所醒悟。自从小孩子患疾后,不过靠着桌几床榻,从没上床休息。到了病渐渐加重,仍研习前面的佛说,没有荒废提持(为禅林中师家引导学人的方法)。所以她去世时候,言语举动丝毫不乱,端坐哪里念佛号,长长地出气就坐化了(佛教称人死亡:圆寂,坐化等),颜色面目都很安详端整,和平日没有什么两样。呜呼!足以见她对佛法并专心研习禅理的诚意了。

  ??先是后初病时,恒曰:“皇太后眷吾极笃,脱不幸病终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当之?”故遇皇太后使来问安否,后必对曰:“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问说:“若今疾已笃,何以云安也?”后曰:“恶可以妾兵遗皇太后忧。我死,乃可闻之耳。”洎疾甚弥留,朕即令皇后诸妃嫔眷属环视之。后曰:“吾体殊委顿,殆将不起。顾此中澄定,亦无所苦。独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万分之一。挈没后,陛下圣明,必爱念祖宗大业,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过恸,然亦宜节哀自爱。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伤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复谓朕曰:“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妾一身所用几何?陛下诚念妾,与其虚蘼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复嘱左右曰:“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遗者为奉佛诵经需,殊有利耳。”故今敛具,朕重逆后意,概以俭素,更以负二万余金施诸贫乏,皆从后意也。

  ??皇后起初患病的时候,经常说:“皇太后对我很是眷顾,我有不幸得病还老是不能痊愈,皇太后一定会很伤心,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啊?”所以遇到皇太后派来的人问身体好些了吗?皇后一定会说:“今天好多了。”一天,我恰巧遇到她,问她:“如果今天的病加重了,皇太后又怎么会安心呢?”皇后说:“病重了也不能因为我让皇太后担心。等我死了,再让她知道吧。”等她病重弥留之际,我让皇后和其他妃嫔眷属都来探望她。皇后说:“我现在身体特别委顿,怕是时候快到了。想到这心中很安静,也没什么痛苦的了。唯独还怀念我却以卑微的地位,得到了皇太后和陛下如此厚恩,却不能回报万分之一。等我去世后,陛下圣明,必须要爱惜祖宗的江山大业,尚且皇太后在上,不要过于悲恸,也要节哀爱惜自己。只有皇太后慈衷真挚深切,一定会很伤心,又能怎么样呢?每次念及到此,我就算死了,就不会心安啊。”既然这样,又告诉我说:“妾死了,想必诸王肯定会拿钱来办理后事。我只一个人又有什么用呢?如果陛下真的念记臣妾,与其虚华奢靡地办后事,不如把这些钱财散施给那些贫苦的人更好些。”她又再三叮嘱左右侍从说:“我死后,身上穿戴一定不要用华美的衣物饰品。皇上崇尚节俭,如果用了珍器绮丽的东西,这是有违皇上的作风,这也不是我的真情,不如把我的遗物送给奉佛诵经所需,这才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今天所用的丧葬器具,都是我又违背了皇后的遗愿,都应以节俭朴素才好。我又拿了二万金散施那些贫苦人,都是遵从皇后的意愿啊。

  ??凡人之美,多初终易辙。后病阅三岁,虽容瘁身癯,仍时勉慰无伤,诸事尤备,礼无少懈,后先一也。事今后克尽谦敬,以母称之,今后亦视后如娣。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圣体违和,后朝夕侍奉,废寝食。朕为皇太后祷于天帝坛,旋宫者再,今后曾无一语奉询,亦未遣使问候。是以朕以后有违孝道,谕令群臣议之,然未令后知也。后后闻之,长跪顿首固请曰:“陛下之责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憔悴忧念者耶?特以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千万勿废皇后也!”

  ??一般人的美丽,多是起初保持很好然而最终都改变了。皇后大约病了三年,虽然身体虚弱,面容憔悴,仍然时而勉励安慰我说:没有大碍,诸事仍然都很齐备,礼数上也没有任何懈怠,皇后都是始终如一。侍奉现在的皇后更恪尽谦和恭敬,像母亲一样对待她,今天的皇后更是把她当作姐姐。顺治十四年冬,我去南苑,皇太后身体不适,皇后(董鄂妃)都朝夕侍奉,废寝忘食。我在天帝坛为皇太后祈祷,随即到南苑去探望,现在的皇后(前任皇后)却无一句话询问,也没有派人来问安。这样我因为皇后有违孝道,让群臣上衣,才让现在的皇后得知的。皇后(董鄂妃)长跪在我面前,磕头请辞说:“陛下责备皇后固然有道理,但是我想,皇后怎么可能不为皇太后担忧呢?只不过一时顾虑不到,有失问候罢了,陛下如果速废黜皇后,妾绝不敢偷生!请皇上千万体察皇后的本身心意,要是陛下肯开恩,让妾留在这世上侍奉陛下,就求陛下万万不可废后啊!”

  ??前岁,今后寝病濒危,朕躬为扶持供养,今后宫中侍御尚得乘间少休,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史书,或常谈以解之。及离侧,出寝门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视,倘疾终不痊,奈何?”凡后事,后皆躬为治备,略无倦容。今年春,永寿宫始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其所殷殷为解悲忧,预为治备,皆如侍今后者。后所制衣物,今犹在也。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悲哀甚切,逾于伦等。其爱念他妃嫔,举此类也。故今后与诸妃嫔皆哀痛曰:“与其存无用之躯,孰若存此贤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辈何不先后逝耶?今虽存,于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怀旧泽,皆绝荤诵经,以为非此不足为报云。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不忍闻见。宫中庶务,曩皆后经理,尽心检核,罔不当。虽位晋后名,实后职也。第以今后在,故不及正位耳。

  前年,现在的皇后病危,我亲自服侍,她的侍婢才得以有些空间休息,而皇后(董鄂妃)五天五夜没有合眼啊,时而为她诵读史书,或者谈些家常来解闷。等董鄂妃离开她身边,出了寝宫门就含泪悲伤地说:“皇上派我来问安探视,倘若不能痊愈,那怎么办啊?”凡是现今皇后的事,董鄂妃都亲自为她置办好,一点也看不出她疲倦来。今年春,永寿宫其他妃嫔有了疾病,董鄂妃又亲自服侍,三昼夜没有休息。她殷切关心帮助她们解除忧虑,事先都准备好,都像是侍奉今天的皇后一样。皇后所裁制的衣物,现在都还在。悼念其他妃嫔去世的时候,皇后哭诉说:“韶华之年入宫,怎么没能长久侍奉皇上,就这样快夭折了呢?”悲伤之深切,甚而超过了她们的亲属啊。她很爱念其他的妃嫔,就举这些例子吧。所以如今的皇后和其他妃嫔都很哀痛说:“与其留下我们这些没用的人,还不如存留下贤淑的鄂妃啊,能够符合皇上的心意啊!我们这些怎么不也先后死去呢,今天我们虽然还活着,但是对皇上又有什么裨益呢?”她们想起您的好处,感激您过去的恩情,都吃素诵读经书,只有这样她们才觉得能足以报答您的情意啊。鄂妃曾在宫中抚养承泽王的两个女儿,安王一个女儿,朝夕尽心抚养,慈爱不逊于自己亲生的。现在这三个公主,都捶胸顿足十分哀痛,人们都不忍再听闻。宫中庶务(杂务等等),以前都是皇后来处理的,尽心检查审核,没有不恰当的。虽然位在皇后之下,但是她却是尽到了皇后的职责了。其次因有今天的皇后在,所以她才没有做到皇后位啊。

  ??自后崩后,内政丛集,待命于朕,用事愈念后,悲哀不能自止。因叹朕伉俪之缘,殊为不偶。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甚,见容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举动,靡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且朕素慕简朴,废后则癖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秀缀饰,无益暴殄,少不知惜。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废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废之。及废,宫中人无念之者,则废后所行久不称众意可知矣。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不乏长才。洎得后才德兼备,足毗内政,谐朕志,且奉侍皇太后恪尽妇道。皇太后爱其贤,若获瑰宝,朕怀亦得舒,夙疾良已。

  ??自从皇后去世后,内政事务堆积,都等着我来处理,每次做事就更加怀念皇后,悲伤不能自已。又感叹我和她伉俪之缘,却不能一起走完人生。起初要废黜的皇后容貌举止都称得上是佳丽了,又很手巧聪慧,但她心术不正而且嫉妒心强,见到容貌稍微美丽的女子,就非常讨厌甚而想置之于死地。虽然是我的一举一动,她都没有不猜疑防备的。所以我就搬到其他地方来居住,我不想再见她。并且我向来崇尚朴素节俭,所废的皇后癖好奢靡,凡是穿戴,都没有不是珍玉锦绣,绫罗绸缎,这无异于暴殄天物,丝毫不知道珍惜。用餐时,哪怕有一个餐具不是金质的,她都会不高兴。(要废黜的)皇后的癖性如此这般,我容忍她很久了,忧郁成疾。皇太后见到我面容憔悴,我就详细地诉说了她的偏邪,皇太后让我自己裁酌。所以我是秉承皇太后的懿旨才废黜皇后的。等到废黜皇后的时候,宫中没有人怀念她,可见皇后的行为很早就让很多人看不惯了。如今的皇后心里淳朴,也不乏长处。自从得到皇后位,德才兼备,足可以辅助内政,很好地能融入我的意志中,而且侍奉皇太后又恪尽妇道。皇太后喜欢她的贤惠才能,如获至宝,我心里也宽慰许多,早先的病也好了许多。

  ??故后崩,皇太后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二人永谐误我老,兹后长往矣,孰能如后事吾耶?孰有能顺吾意者耶?即有语,孰与语耶?孰于筹耶?”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释矣,帝其毋过伤。”然至今,泪实未尝少矣。见今后与诸妃嫔哭后之恸,谕曰:“若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时未有应者,皇太后泫然泪下。朕曰:“若皆无心者乎?胡竟无一语耶?”盖迨惜后之淑德,为诸人所难及,故每曰:“诸妃嫔可勿来,重伤我心!”于此益见念后之至也。抑朕反复思后,所关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后雅性修洁,虽寻常起居细节,亦必肃然不肯苟且。如朕为皇太后亲子,凡孝养之事,于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势当有引嫌不能及亲者,故惟持后敬奉,能体皇太后。即皇太后千秋万岁后,诸大事俱后经治是依赖。今一朝崩逝,后脱遇此,朕可一一预及之乎?将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念至于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伤痛无已矣。

  ??故而皇后去世后,皇太后伤心哀痛说:“我儿子的好媳妇儿啊,就是我的女儿啊。我希望能让这二个人永续好合,好让我不要老得那么快,现在皇后离去了,谁还能像她那样侍奉我啊?还有谁能如此顺我心意的呢?有什么话,又同谁诉说啊?又能和谁一起谋划事务呢?”她想宽慰我,继而又说:“我已经不那么哀痛了,皇帝就不要过于伤心。”然而至今,泪水却从没减少过。看到如今的皇后和妃嫔痛哭,她又说:“你们不要这样伤心,为什么不稍稍自我安慰下呢。”那一刻没有应声的,皇太后就泫然泪下了。我说:“你们都是有意的吗?怎么没人说一句话?”大概是珍惜皇后的贤淑德行吧,让她们很难做得到,所以我每次都说:“各个妃嫔都不要到我这里来了,又会让我伤心!”更知怀念皇后至切至极了。我反复思考后,相关的事,有很多不忍心再说又不能自已。皇太后雅性修洁,虽然寻常的起居细节,都非常严肃不肯有丝毫马虎。像我,是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凡是孝顺修养的事情,于情理有什么顾忌呢?但是我是男人,势必为了避嫌不能用那些亲近的人,所以只用让皇后来侍奉,能够体谅皇太后。即使皇太后千秋万岁之后,这些大事都是靠皇后来经办的。今天她去世了,如今的皇后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办啊,我都要一一先处理好吗?现在都将只能交给那些不能胜任的人了。每次想到这里,我心中五脏镇痛,更是无边无际的痛楚。

  ??后持躬谨恪,郁翼赞内治,殚竭心力,无微不饬,于诸务孜孜焉。罔弗周祥。且虑父兄之有不幸,故忧劳成疾。上则皇太后慈怀轸恻,今后悲悼逾常;下则六宫号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抚今追昔,虽不言哀,哀自至矣。

  ??皇后自已严谨恪守,热心地辅助内务,殚精竭力,无微不至,各项事务都非常勤勉努力。没有不周详的。况且又担心父兄有什么不幸,所以忧劳成疾。在上的皇太后慈怀怜爱关心,如今皇后才伤心逾常;在下的六宫也很怀念追悼,天下的臣民没有不感到悲痛的。只有我一个人,抚今追昔,虽然我说不出心中悲伤,悲痛却常常来袭。

  ??呜呼!是皆后实行,一辞无所曾饰,非后以崩逝故,过于轸惜为虚语。后微素着,笔不胜书。朕于伤悼中不能尽忆,特撮其大略状之。俾懿德昭垂,朕怀亦用少展云尔!

  呜呼!这都是皇后实实在在的行为啊,我没有粉饰任何一句话,并不是因为皇后去世了,我内心怜惜而说些虚华的言辞。皇后也还朴素着装,哪里能用言语说得完呢。我很难过,很多事都不能全部回想出来,特意把一个大概记录下来。想让她的美德昭垂万世,我心里也不过稍微铺展一点点而已。

  (注:粗体为正文,普通字体为注释或翻译)
御制董鄂后行状 - 相关史料
《清代名人轶事览集》
  世祖所最宠爱者为董妃,美而贤,聪慧能文。有一汉人记其事者,谓妃时进规谏,请帝凡朝臣章奏,皆一一亲览。又劝帝崇尚俭德,宫中宴会只须饮馔适口,不必太丰。帝自言每日临寝之时,妃必亲查室内势度而调适之。薨时年甚少,帝悲感不能自解,亲作碑文,记妃德行。其中言帝常命妃陪宴,妃恒不愿,劝帝出与大臣共之。其劝帝亲贤勤政类如此。由此亦可见当时朝廷礼节尚简略,上下情意相亲,不似后此之尊卑悬绝也。盖初入关时,犹存满洲旧风,其后则一切如汉人之制度矣。
《清史稿·列传一》
  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上皇太后徽号,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上亲制行状,略曰:“后儿静循礼,事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事朕,晨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返跸晏,必迎问寒暑,意少乱,则曰:‘陛下归晚,体得毋倦耶?’趣具餐,躬进之,命共餐, 则辞。朕值庆典,举数觞,必诫侍者,室无过燠,中夜罝罝起视。朕省封事,夜分,未尝不侍侧。诸曹循例章报,朕辄置之,后曰:‘此虽奉行成法,安知无当更张,或有他故?奈何忽之!’令同阅,起谢:‘不敢干政。’览廷谳疏,握笔未忍下,后问是疏安所云,朕谕之,则泣曰:‘诸辟皆愚无知,岂尽无冤?宜求可矜宥者全活之!’大臣偶得罪,朕或不乐,后辄请霁威详察。朕偶免朝,则谏毋倦勤。日讲后,与言章句大义,辄喜。偶遗忘,则谏:‘当服膺默识。’蒐狩,亲骑射,则谏:‘毋以万邦仰庇之身,轻于驰骤。’偶有未称旨,朕或加谯让,始犹自明无过;及闻姜后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后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朕喻以禅学,参究若有所省。后初病,皇太后使问安否,必对曰:‘安。’疾甚,朕及今后、诸妃、嫔环视之,后曰:‘吾殆将不起,此中澄定,亦无所苦,独不及酬皇太后暨陛下恩万一。妾殁,陛下宜自爱!惟皇太后必伤悼,奈何?’既又令以诸王赙施贫乏,复属左右毋以珍丽物敛。殁后,皇太后哀之甚。”行状数千言,又命大学士金之俊别作传。是岁,命秋谳停决,从后志也。 时鄂硕已前卒,后世父罗硕,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及上崩,遗诏以后丧祭逾礼为罪己之一。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庙,岁时配食飨殿。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
清列朝后妃传稿
  孝献皇后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女也。幼颖慧,年十八以选入掖庭,婗静循礼。能谨侍皇太后,独为帝所宠。顺治十三年立为贤妃,未及册进为皇贵妃,帝于闺帐礼敬甚简,惟妃善侍颜色与居晨夕,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或返跸宴,必迎问寒暑。·····独承帝眷,知大礼如此。性慈惠,每庭谏疏奏,帝握管犹豫,妃必为言所以矜恤之,故大狱多全活者。当时是,妃宠冠后宫,妃于宫中衣饰无华,事皇后尽礼,病躬自扶持。待诸嫔少长如一。知书尤笃信佛,生和硕荣亲王殇。十七年薨,辍朝五日,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授妃伯父罗硕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是年命刑官减罪应秋决者,俱停刑,从妃志也。妃既薨,帝忽忽不乐,自于宫中行年之丧,又亲制行状,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遗诏罪己始以丧祭逾礼自悔焉。康熙二年合葬孝陵,岁时配食飨殿。
御制董鄂后行状 - 《清凉山赞佛诗》
  清初名流吴梅村也写下《清凉山赞佛诗》,记载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

  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

  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

  汉主坐法宫,一见光徘徊,结以同心盒,授以九子钗,

  翠装雕玉辇,丹髹沈音斋,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

  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从猎往上林,小队城南隈,

  雪膺异凡羽,果马殊群材。言过乐游苑,进及长杨街,

  张宴奏丝桐,新同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

  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

  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披香淖博士,侧听私惊猜,

  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

  熏炉佛黼帐,白露零苍苔,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

  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

  割之施精蓝,千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

  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

  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

  据孟森先生的考证,此段诗的描写可算实录,他在《世祖出家事考实》中引《上海县志张宸传》中的记述,曾命词臣为董鄂氏拟撰祭文,前三稿都不称旨,最后张宸所写祭文中因为有“渺兹五夜之箴,永巷之闻何日?去我十臣之佐,邑姜之后谁人?”的句子,福临读后泪下。 世祖对董鄂氏所以如此深情,或许因为得之不由正途,也即“来处不易”,玄宗之特宠杨贵妃也是一例,都由手段上的不正常而酿成特殊深厚的恋情。《长恨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好像杨玉环原是待字深闺的少女而入选,这究是诗人为尊者讳的忠厚之笔,还是故弄狡狯?董鄂妃入宫,就官文书看,也是以闺女而迳入后官。要之,孝庄、顺治母子的情欲生活,都留下一重疑案。

-----------------------------------------------

〈旄丘〉這首詩的作者是姜太公的女兒,周武王的正妻,周成王的母親,史稱為「邑姜」-胎教/〈旄丘〉是一首非常優秀的詩篇,她所闡述的道理,對古人及現代人教育孩子都有指導及借鑒的意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diUqX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6gzSEZ
太公望/姜太公/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T95vy
胎教始祖/“太太”一詞的由來,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賢妃/周有三母,乃王季之母太姜,昌之母太妊,武王之母太姒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jvsg1
武廟/齊丁公呂伋/姜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為太公之子/九府圓法/國寶金匱直萬-王莽時期所鑄錢幣/姜太公的《九府圓法》指的是”掌財產之官,西周掌管錢幣的九個政府部門分別是:太府.王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周禮.春官.天府》記載:“天府”掌管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國寶金匱直萬/唐朝開始追封姜尚為武成王,與孔子的文宣王相對為文武二聖 明太祖封關羽為武成王; 因此像在台灣的日月潭的文武廟, 武廟即祀奉關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2YVsdl
秦始皇的祖先究竟是誰?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姜子牙當上了太上老君/姜維/姜子牙武聖。739年唐玄宗下詔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朝時姜子牙所著的《六韜》被列入武經七書,他本人被追封為昭烈武成王。在武廟中,更是以姜子牙為首/姜子牙的坐騎應該就是麋鹿。姜子牙是商周時期人氏,那時麋鹿很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5Gy0I7
姜姓起源/姜佳氏/德容言功-婦女具備的四種德行+溫良恭儉/慈安太后生母:姜氏(後改為姜佳氏)/中國最古老八大姓氏+姜、姬、媯、姒、贏、姞、姚、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M3KcGY
董鄂氏-美女/董鄂妃/董鄂氏以邑姜為楷模-邑姜之後誰人/孝獻皇后-董鄂妃/御制董鄂后行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L6zh2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