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兼任教師的時薪是:正教授為795元、副教授為685元、助教授為630元 https://is.gd/e8B8za


【肥貓教授兩頭賺】貪領5百萬年薪 國立大學教授爆違法兼職
【肥貓教授兩頭賺】貪領5百萬年薪 國立大學教授爆違法兼職 https://bit.ly/3td7PFz
屏科大教授林秋豐近年以金屬中心執行長的身分,活躍於產業界。© Mirror Media 屏科大教授林秋豐近年以金屬中心執行長的身分,活躍於產業界。
本刊接獲投訴,指屏東科技大學教授林秋豐4年多前借調到經濟部旗下的「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擔任執行長,年薪逼近500萬元,去年7月期滿後又以研習之名留任,涉嫌違法兼職,因他在金屬中心的作風爭議不小,加上長年占據屏科大專任教師職缺,引發同僚不滿,呼籲主管機關經濟部及教育部深入調查,並希望校方別再助長兼職歪風。
本刊接獲投訴,指林雖然是屏科大專任教師,但已近8年未盡教師職責,他先被借調到經濟部技術處3年半,擔任「科技專家」,2016年7月,又被借調到經濟部旗下的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擔任執行長,時間長達4年。
林秋豐是屏科大(圖)的專任教授,但近8年來,卻以各種名目借調在外。(翻攝維基百科)© Mirror Media 林秋豐是屏科大(圖)的專任教授,但近8年來,卻以各種名目借調在外。(翻攝維基百科)
去年7月借調期滿前,林秋豐向屏科大申請延長,但遭校方否決,為了如願,他想出以「產業研習」名義,請金屬中心與屏科大簽訂半年的產學合作協議,不僅讓他得以留在金屬中心擔任執行長,也保留了屏科大的教師資格;如今「研習」期滿,林仍動作頻頻,企圖繼續待在金屬中心。
去年5月,屏科大曾回文拒絕林秋豐繼續借調金屬中心。(讀者提供)© Mirror Media 去年5月,屏科大曾回文拒絕林秋豐繼續借調金屬中心。(讀者提供)
屏科大教職員爆料,林秋豐之所以如此戀棧金屬中心執行長一職,主要是因為捨不得每月平均40萬元的高薪。原來,林秋豐除了擔任金屬中心執行長外,也掛名金屬中心轉投資的「大強鋼鐵」董事長,林的年薪組成包括金屬中心執行長年薪240萬元、主管加給48萬元、各類獎金156萬元,以及大強鋼鐵董事長年薪36萬元,共約480萬元。
林秋豐(左)擔任金屬中心執行長4年多,內部爭議不斷。(翻攝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臉書)© Mirror Media 林秋豐(左)擔任金屬中心執行長4年多,內部爭議不斷。(翻攝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臉書)
屏科大許多教師對於校方放任林秋豐違法兼職,很有意見。林長年占著專任教師缺,實際上卻被借調在外坐領高薪,在現今大學教職一位難求之下,林僅開了一門車輛工程系碩士班「線性控制系統」3學分的課程,更因兼任金屬中心執行長的關係,經常找人幫他代課,讓其他教師對於學校為了15萬元回饋金,讓林為所欲為的作法,感到不是滋味【肥貓教授兩頭賺】貪領5百萬年薪 國立大學教授爆違法兼職 https://bit.ly/3td7PFz

2021-02-02_0841122021-02-02_084026BB1dikFl

 


交大教授林顯豐違法兼任公司董事 監院通過彈劾
監察院。(資料照,記者謝君臨攝)
https://is.gd/VhWjMf
2020-03-30 11:54:06
〔記者謝君臨/台北報導〕國立交通大學教授林顯豐於兼任生醫工程研究所所長期間,自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兼任氣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1年3個多月,違反「公務員服務法」規定,監察院今天以11比0的票數,通過並公布監委楊美鈴、蔡培村的提案,彈劾林顯豐,全案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理。
監委表示,林顯豐於2013年8月1日起至2019年7月31日止,兼任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所長;面對監委約詢,林雖稱他只是執行產學合作計畫,從未參與商業行為也未支薪,又檢具交大、林顯豐及氣宗公司於2017年11月簽訂的「國立交通大學建教合作合約書」,用以證明交大知悉此一建教合作案。
然而,監委調查發現,林顯豐兼任氣宗公司董事,查無校方相關推薦或指派的文件資料,且無事先以書面報經核准的紀錄,並不符合「科學技術基本法」及「從事研究人員兼職與技術作價投資事業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監委指出,建教合作合約書是於2017年11月簽訂,但林顯豐自同年9月氣宗公司設立日起,即兼任董事。其應於本件合約書簽訂後,再以書面報經學校核准兼任氣宗公司董事。他未經學校核准,即兼任公司董事,顯非適法。
監委強調,不得謂不知法律而免除其違法之責。何況經查,林顯豐兼任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所長期間,該校除於2013年9月3日新進教師研習宣導外,並有宣導「公務員服務法」第13條共5次。
監委表示,林顯豐自2017年9月7日起即兼任董事,同年11月16日卻在「國立交通大學產學合作利益迴避及資訊揭露聲明書」聲明:「無擔任產學合作機構之負責人、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顯見其聲明不實,所辯難以自圓,違失之咎甚明。
彈劾案文指出,公務員不得經營商業,公務員服務法定有明文。該規定立法意旨是以公務員兼職即有影響公務及社會風氣之虞,不以具體發生營私舞弊結果為必要,因此,只要公務員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第13條第1項規定,應認有懲戒的必要,且也足認其因此致嚴重損害政府的信譽,而應受懲戒。https://is.gd/VhWjMf
(圖擷取自交大生醫工程研究所網頁)
https://is.gd/VhWjMf


論文造假案 台大教評會決議解聘教授郭明良、張正琪 未懲處楊泮池
風傳媒綜合報導 2017年02月24日 23:34 風傳媒
台灣大學教授郭明良團隊涉論文造假案,台大校級教評會24日決議解聘郭明良和張正琪2位教授。圖為郭明良2016年底召開記者會說明論文造假案。(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大學教授郭明良團隊涉論文造假案,台大校級教評會24日決議解聘郭明良和張正琪2位教授。圖為郭明良2016年底召開記者會說明論文造假案。(資料照,顏麟宇攝)
震撼學界的台灣大學教授郭明良團隊涉論文造假案,台大於1月13日公布調查報告,初步認定郭明良「違反學術倫理」,多年來有多篇論文有不同程度錯誤,「已經超過無心之誤用」。台大2月24日舉行校級教評會討論懲處,決議解聘教授郭明良和張正琪。
台大教評會決議,將解聘生化科學研究所教授郭明良和醫學院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正琪,同時撤銷張正琪升等為正教授的證書,5年內不受理教師資格之申請,且不得申請研究計畫補助。另外,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5年內不得擔任學術主管,2年不得申請研究計畫補助;台大醫學院副教授譚慶鼎1年內不得申請研究計畫補助
台大教評會也決議將再認定已離職的博士後研究員查詩婷的學術論文是否有問題,若有問題不排除追回學位。
認定楊泮池未違反學術倫理
至於台大校長楊泮池部分,台大教評會則接受特別委員會調查的結果,認為楊沒有違反學術倫理。
郭明良團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多篇癌症研究成果,遭匿名網站「PubPeer」質疑違反研究倫理,其中包含台大校長楊泮池列名共同作者的論文。

特別委員會6比0 認楊泮池沒違學術倫理
風傳媒綜合報導 2017年02月24日 23:59 風傳媒
台大特別委員會24日投票,認定校長楊泮池並未違反學術倫理。(資料照片,陳明仁攝)
台灣大學教授郭明良違反學術倫理案,由海內外學者專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以6比0的票數,認定校長楊泮池沒有違反學術倫理。
委員會認楊泮池擔任共同作者「合宜」
台大教評會今天經過超過8小時的會議,決議解聘涉案較嚴重的教授郭明良、張正琪等人。但遭到波及的校長楊泮池,教評會決議同意特別委員會日前做出的結論,認定楊泮池於接受調查論文中擔任共同作者「合宜」,且沒有違反學術倫理的情事。
台大主任秘書林達德表示,針對郭明良等人學術倫理案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共有9位成員,包括海內外專家學者,多位具有中研院院士身分
9位委員中,2位校內委員及1位校外委員迴避
特別委員會以票決方式決定楊泮池涉案情節,以6比0的票數得出結論。林達德解釋,9位委員中有2位是校內委員,包括副校長和教務長,在討論此案時迴避,另外一位校外委員也迴避,剩下6人全票贊成上述結果。
根據台大今天提供的資料,特別委員會調查楊泮池論文時,使用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的軟體和規範,並同時參考了4位美國專家的意見,還曾約談楊泮池和郭明良2人


 

 

違法兼職或投資違反公務員服務法

交大教授謝宗雍違法兼董事 遭彈劾
中央通訊社中央通訊社
2016年8月4日 下午 01:46 GMT
AddThis Sharing Buttons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4日電)監察院今天表示,交通大學教授謝宗雍,民國100年3月1日至104年9月7日兼任該校工學院副院長期間,擔任亞克技術顧問公司董事,違反公務員服務法規定,今天通過彈劾案。

彈劾案文指出,謝宗雍自96年3月22日起登記為亞克公司董事,並多次親自出席董事會議,其於100年3月1日兼任工學院副院長前,未辭去董事職務並完成登記,已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第13條第1項-公務員不得經營商業的規定。

監察院說,謝宗雍雖辯稱未實際參與經營,且未獲得報酬,但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多號議決書已指明,公務員掛名公司的董事,雖未實際參與公司營運,也未支領報酬,僅足供懲戒處分輕重的參考,尚難據以免責。

此外,監察院也認定東華大學教授魏茂國在兼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系主任及兼(含代理)光電工程學系系主任期間,投資富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持股比率,均已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第13條第1項但書規定的10%上限,嚴重損害政府信譽,今天通過彈劾。1050804

---------------

大學教師創業 政府鬆綁
2016年08月15日 04:10 林志成/台北報導
大學教師創業 政府鬆綁


目前公立大專校院教師創業途徑
大學教師研究做得好,不只是發表論文,還應去創業!教育部最近編定「大專校院教師創新創業參考手冊」,公立大專院校未具行政職教師已可兼任公司董事,未來還將放寬具行政職教師跟進,鼓勵更多大學教師透過兼職、借調方式創業。

過來人經驗談 大學教師創業法令嚴 公司只好設境外
非行政職可兼董事

不過大學表示,去年台大新聞所教授彭文正兼職事件爆發後,教育部清查大學教師在外兼職狀況,並將違反規定者移送法辦,搞得想創業的教師很害怕,學校也不敢輕易放人。政府若要鼓勵大學教師創業,「就要做得徹底」,不要政策有時緊、有時鬆,以免讓人無所適從。

過去公立大學教師要透過兼職或借調方式創業,相當困難,教育部最近將法令及政府可提供資源彙整成「大專校院教師創新創業手冊」,告訴教師如果有研發成果就勇於出去創業,學校也要放人,不要阻攔。

教育部表示,原本公立大學未具行政職教師,即使是研發技術提供者,也只能在公司擔任科技諮詢委員或技術顧問,但今年4月21日起開放讓他們可以兼任董事,最多兼任8年;至於借調去創業的教師,每次以4年為限,但借調總年數不得超過8年。私立大學教師出去創業,由各校自行規定。

時緊時縮學校紊亂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即將送立法院審查的《高教創新轉型條例》,將進一步放寬公立大學具行政職教師也可擔任公司董事,以鼓勵更多有能力的教師創業

過去就有公立大學具行政職教師兼任公司董事,結果惹了麻煩。交大副校長張翼之前擔任研發長期間,兼任民營公司董事及監察人,且實際參與經營,監察院本月9日對他提出彈劾,並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說,學校具行政職教師兼任公司董事被調查,造成大家對於產學分際該如何拿捏戒慎恐懼。如果政府要鼓勵大學教師將研究成果拿去創業,就要規定清楚,然後做得徹底,大家才會勇敢踏出去。

北科大已略見成果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表示,他們學校非常鼓勵教師帶著學生出去創業,校友成立的「北科創新開發公司」會提供資金及經驗上的協助。目前北科大有5、6位教師帶著學生出去創業,學校可享有回饋金,學生夢想也可實踐,一舉多得。

(中國時報)

------------------------------------

聯合大學管院院長 遭監院彈劾全票通過
2016-08-01 18:03


國立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志正因違法經營商業,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相關規定,遭監察院彈劾。(資料照,記者彭健禮攝)
國立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志正因違法經營商業,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相關規定,遭監察院彈劾。(資料照,記者彭健禮攝)

〔記者林良昇/台北報導〕國立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志正經營商業,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相關規定,監察院於本日召開彈劾案件審查會,以11票比0票,全數通過並公布監察委員江明蒼、包宗和所提彈劾案,彈劾吳志正,全案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監察院指出,吳志正於民國96年8月起任國立聯合大學經營管理學系教授,並於101年6月12日起兼任日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監察人、102年6月10日起兼任白紗科技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及102年6月19日起兼任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監察人等職務。
監察院說,其自民國104年2月1日起擔任該校管理學院院長之行政職務迄今,自同日起至104年6月10日止仍兼任日勝化工公司監察人、至104年6月15日止仍兼任白紗科技獨立董事,及至104年6月2日止仍兼任玉晶光電監察人,且支領報酬或車馬費。
監察院強調,吳志正身為公務員,違法經營商業,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第13條第1項規定,嚴重損害政府信譽,有懲戒之必要,爰依憲法第97條第2項、監察法第6條規定提案彈劾,並移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

大揭密!台大教授薪資這樣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01 14:03 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 

台大去年12月推出積極的攬才措施,提出新聘助理教授加碼六萬的措施,一半由科技部支出,一半則由院系自籌再加碼。 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全球人才搶奪戰場愈來愈激烈,台大校長楊泮池日前在立法院告訴本報記者,最近台大有一個醫工系教授,被澳門大學用五倍高薪挖角。沙烏地阿拉伯用千萬年薪重金挖角台大電機系教授,並配置實驗室、宿舍、多名博士生獎學金。另外,至少五名台大、政大商院教授西進中國北京大學。

前台大副校長陳良基曾表示,國內教授人力流失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前幾年是每年六、七人被挖走,去年近十人被挖角,大部分是各領域的中生代教師。

最新一期台大校訊專題報導「積極攔才與留才,台大教授薪資怎麼算」,台大去年12月推出積極的攬才措施,提出新聘助理教授加碼六萬的措施,一半由科技部支出,一半則由院系自籌再加碼;副教授和教授以此類推,分別加碼12萬、16萬,計畫為期三年。管院是目前唯一能夠藉由EMBA等五項自籌經費,再加碼新進教授薪資的院系。

已轉任教育部政次的陳良基,接受台大校訊學生訪問時表示,「新進教師的基礎比較不穩、實驗室也還沒有set up,前面會比較辛苦。」因此,相關獎勵措施也將逐漸擴大到居住(教職員宿舍)、新進教師子女的教育(就近的雙語學校),以及初始的加碼研究經費(約一、兩百萬元)。

台大管理學院從去年到今年4月,透過這個計畫招募到三名助理教授、一名副教授,教師的錄取報到率比往年些微增加。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表示,台大因為開出的薪資過低,連報名都不報的隱性人才流失無法評估。美國會計年薪至少20萬美金起跳,台灣的薪資不能比。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陳銘憲表示,台大電機系在全世界排名第23,直逼普林斯頓;資工系排名世界第42,「CP值很高」,因為如果評比多一個指標,除以教授薪資,台灣絕對是世界第一。陳銘憲說,他從IBM回來台灣的時候,薪資不到原本的三分之一,但是電資學院和產業界的密切合作、工研院和資策會的計畫,讓他不僅有學以致用的成就感,計畫津貼多少能彌補薪資上的不足。

台大經濟系今年透過人才延攬計畫,招募到一名來自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年輕外籍教授。雖然有很多學校開出比台大高很多的薪資,但他仍認為台大經濟系的某些領域享譽國際,對他未來的職涯發展性有幫助,所以還是願意來台。

愛國心也是一大誘因。台大社科院院長蘇國賢表示,社會系今年新聘的助理教授,本來是要去新加坡做博士後研究,但在家鄉的吸引力、加碼三萬的薪資,願意回來奉獻。

陳銘憲認為,留才是重點,做得好的老師應該要鼓勵,雖然教授集體加薪是不可能,但只要績效制度健全,自然能夠留才。他就任後努力向系友、企業募集講座教授名額,一年可多提供老師70萬薪資,等於每個月加薪五萬多元,去年增加三個,目標是十個名額。

管理學院則祭出獎勵論文發表的制度,將依期刊等級不同,將教師發表期刊的獎金差異拉大,最高可以拿到100萬元。

陳良基指出,台大目標是將目前績優教師人數比率擴大到40%、約800多名老師可拿到,每年預計需要一億到一億五千萬,經費只能靠學校自籌,包括產學合作、社會和校友的捐款。他指出,中國大陸有一半教育經費先撥給北大、清華等大學;韓國、新加坡、日本,也都先將資源挹注在重點大學,但台灣社會氛圍認為不能獨厚台大。

---------------------------------

 

交大50萬薪留才 台灣教授還是世界窮
2016年02月23日 04:10 林志成/台北報導

交大50萬薪留才 台灣教授還是世界窮
交大將募6億元,祭出高薪招募講座教授。(本報資料照片)
國立交通大學今年成立120周年,校長張懋中昨宣布,將募集6億元設立120個講座教授,獲選的年輕助理教授月薪可達13萬元、資深教授50萬元或更多,都比現行高1倍以上,為交大招募或留住人才。但相較許多國家,台灣普遍的大學老師待遇還是少得可憐。

沙國挖角台大教授 年薪千萬
薪資差很大 曾引教授大跳槽
港澳薪資 2到3倍

目前台灣助理教授月薪約6萬多元、副教授8萬多元、正教授10萬多。即使在彈薪制度下,有些表現出色的教授可獲得加薪,但通常月薪也大約20萬元,僅少數具有中研院士資格者可拿到40萬元。

關於世界各國大學教師的待遇,澳門是台灣的2倍、香港是3倍、新加坡是4倍、沙烏地阿拉伯是5倍、美國是5到7倍。

國內大學觀察到此項危機,想盡辦法為優秀教師加薪。台大提出因應策略,除了提供新進老師宿舍,還彈薪加碼最高6萬元。目前助理教授1個月薪水6萬多元,再加薪6萬元,可達12萬多元,至少給3年。但即使有少數學校願意提高待遇留人才,但台灣的大學老師薪資還是屬於後段班,在延攬人才上沒有競爭力。

「我要學生一起回來愛台灣,但他們聽到待遇後,要我自己回去就好。」張懋中原本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教授,去年8月到交大任職,原本想要叫自己指導的台灣學生一起回來,但他們聽到薪水就打退堂鼓。

交大覓師 不限國籍

為慶祝交大成立120周年,張懋中決定募集120個講座教授、每人聘期至少4年,粗估需要6億元。他之前僅用1小時就向舊金山灣區的交大校友募到其中1/3,要達標沒問題。

張懋中表示,這120個講座教授將不限國籍,一部分由學校既有教師選出來,另一部分是從校外或國外延攬進來,他們的薪水都會比現行高出甚多。交大現有700位教師,約1/6有機會成為講座教授。

關於交大和陽明合併案,張懋中說,交大在資訊通訊領域很強,陽明在醫學領域表現不錯,兩校合併是1加1等於11。他認為,現在台灣很多醫生都去做醫美,「幫病人擠青春痘賺錢」,這太可惜。交大和陽明合併後,有助於我國生醫產業快速提升。

-------------------------------

數十年後我們回頭看,一定會很驚訝:台灣博士多明明是好事,為何卻變成社會問題?

撰文者王盈勛 非讀BOOK 瀏覽數:200+2016-01-15
台灣缺的是工作還是工作者?

企業說缺工,求職者說找不到工作,近幾年一直是台灣並存的產業現象。造成這樣的人力需求與供給落差的原因極多,從學/用脫節、產業轉型失利、到年輕人不願意降格以求等各種觀點,大概都可以各自寫上數百篇論文探討一番。

這樣常見的分析儘管立場殊異,背後卻有個不變的邏輯:人力,毫無疑問地就該配合產業與就業市場的。所以,我們會看到企業界指控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根本不堪用,但是沒有幾個學校老師敢跳出來說,業界不知如何善用人才。產業轉型失利, 我們會說這一代年輕人不像他們爸媽那一代那麼腳踏實地,但是沒人敢說,企業轉型失敗活該被市場淘汰。勞資雙方薪資談不攏,大體上也都是說就業者太不切實際,而不是雇主太小氣的緣故。

找不到月薪4萬的黑手?

我現在要談的,倒不是要資方應該更「善待」勞方,這種有點迂腐又不切實際的觀點。我要說的是,在談產業發展的時候,我們往往忘了最簡單而基本的事實:少子化成為趨勢,上一代也就更重視下一代的教育,所以父母尊重子女的自由順性發展,並將之視為教養的最高指導原則會越來越普遍。

另一方面,儘管台灣博碩士百萬大軍,人人皆曰實在太多,但是認為高學歷者太多的這些人當中的多數,其實都希望別人或別人的小孩不要念那麼高,自己或自己的小孩則是不錯過任何上進的機會。

電視新聞上,一些廠商感嘆著月薪4萬也找不到作業員。通常這類新聞的後面,就是接著一則年輕人不願從事粗重或黑手工作的感嘆與抱怨。然而,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抱怨年輕人不願做這些工作的人,多半是指別人的小孩不願做這些工作,至於自己的小孩不願、也不該做這些工作,則是天經地義的事。

我們就算姑且拋開這一點不談,說台灣無人願意從事勞動工作也並不真確。例如電視新聞上也常報導,具有公家或準公家色彩的單位徵求勞力工作者,像是環保局或是台鐵等等,求職者卻是大排長龍。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因為公家單位的勞力工作是看得見未來與希望的,一個純出賣勞動力的民間工作則否。所以,一個月四萬元的作業員工作找不到人,關鍵在於,它無法回答這樣工作的明天在哪裡。

博士生卻成為社會問題?

另外,如果我們認為「尊重子女的順性發展」,這樣的教育方向是正確的,為何我們要將我們的下一代,在接受了自由開放而完整的教育之後,卻要被送往一個根本無法發揮其所長的工作場所?甚至稍有不從者, 我們還要冠上不肯腳踏實地、好高騖遠的罪名?

我們造就了許多新世紀的未來人才,但是對於產業的未來發展,卻有著非常復古的期待!台灣可能有全世界比例最高的博士人口,但我們卻把這些找不到大學正式教職的人才當成「問題」來看待。

我們的社會一向不敢追問,一個沒有人要從事的產業,為何要存在、為何我們還要它鮭魚回流?為什麼面臨高階人力過剩的供需情況,我們不敢去想像一個可以善用這些高階人力的產業模式,卻反其道將這些人貶為無用之人?

數十年後,史家回頭看這段時間的台灣社會,必然會很驚訝於我們將如此充沛、多元的高教育程度人力視為社會問題。因為,台灣開展新局的契機其實正在於此,但如果我們平白將這樣的契機視為負擔,那麼歷史是否會倒退,就會在台灣得到證明。

直銷能讓人致富嗎?

教書這幾年,三不五時就會被學生問到,直銷能做嗎?我反問學生, 為何有此一問,大半答案都是回答,希望可以很快變得有錢。撇開直銷其他層面,我就來談談直銷製造富豪,或起碼是變成有錢人的成效如何。

學生會被直銷這個行業所吸引,很多是親友(也就是上線)在他們面前展現了「財富的力量」。比方說,開著名貴的跑車、出入高級餐廳等等,我甚至還看過直接列印業績與收入表以昭公信的個案。

此事並不難理解,要人家投入一個有點爭議性的行業,讓他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是最簡單而直接的。

通常我也不會說這些財富的力量是假的,因為我不知實情為何。更何況我的確相信,任何行業只要做得好,確實有可能為你帶來鉅額的財富, 直銷業當然也沒有道理例外。

會發財是機率問題

這是一個機率問題。每個行業都可能有人發財,只是機率高低不同, 那麼直銷業能讓你發財的機率是高,還是低呢?這我可以很肯定地說,當然是低的,而且是比各個行業的平均值低很多。

一個行業創造富豪的能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這個行業的人均產值。這方法當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你如果身在一個人均產值只有一百萬的行業裡,表示你想要年薪百萬,絕對要比身在人均產值五百萬的行業裡困難許多。

為何台灣的科技新貴人人稱羨?因為新竹科學園區員工人均產值900多萬,是製造業平均值的2.5倍以上。竹科龍頭企業台積電年營業額約在3300億台幣之譜,員工約兩萬人,每人年產值1650萬元,又幾乎是竹科平均值的兩倍。所以,你根本不需要高人一等的聰明才智,或是躍升很高的職位,就有很大的機率在台積電領到(數)百萬年薪。

台積電vs. 直銷業人均產值

至於台灣的直銷業,2007年總體營業額為553.4億台幣,有423萬從業人員,每人年產值僅1萬3千元。這4百多萬人當中,當然有很高的比例是兼職的直銷從業人員,不能直接和台積電來做比較。

但是,你如果想靠直銷業致富,等於你得創造行業平均值兩百倍以上的營業額,才有可能年入百萬;創造一千倍以上的營業額,才等同於你在台積電上班的致富機率。

多年前,我的老闆離開媒體業以後,開了一家旅行社。他告訴我,他招聘業務員的標準是「來者不拒」!

「口才很差的、原本是賣檳榔的,斷手斷腳的都沒關係。」他的理論是這樣的:誰沒有認識幾個親戚友人,等他們把這些人拉來以後,再無業績,他們就會自己走人了,我再找下一批人來開發業務即可。

當時我年紀尚輕,既驚訝於我的老闆言語之直接粗鄙,也不齒他這種對人用過即丟的態度。如今我年近中年,我才體會到,這其實不就是直銷業的營運模式嗎?

要進台積電當然要比進直銷業難一些,但是我也從未聽聞,進入障礙最低的行業,會是賺錢最容易的行業。直銷業能讓人致富嗎?當然是有可能的,只不過機率之低,要比到台積電上班難上千倍。

書籍簡介


書名:理所不當然:人生不盲從、未來不瞎過的行動思考哲學
作者:王盈勛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4/06/09

王盈勛

大學時代嗜讀左翼理論書籍,當時覺得管理是不值一哂的學科,最後卻在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曾在台灣南部小鄉鎮做過有線電視台節目部經理,也在中國北京從事過新聞工作,最後在台北藝術大學任教。

擁有政治大學科技管理博士、英國Brunel大學傳播與科技碩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學士學位等學歷,教得最多、最有興味的卻是通識課。目前在台北藝術大學任教,也是知名專欄作家。長期以辛辣幽默的文字,關心社會趨勢、社會創新與創造力剖析,以及產業與消費市場分析等相關議題。著有《何不斗膽一下》、《世界是斜的》、《白話數位經濟》、《微軟生存之戰》等書。

重金搶人台大新助理教授 加薪6萬

2016-01-10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全球人才大戰開打,中國的大學來我國刊登廣告挖角大學教師,陽明和交大傳出擬合併擴大規模,龍頭老大台灣大學深感「內外夾擊」危機感,重金搶人才,新進助理教授將加薪六萬元,薪水翻倍至十二萬元,並結合台科大、台師大兩校,擬向教育部成立台灣大學聯盟系統。

  • 台大重金搶助理教授作法

    台大重金搶助理教授作法

加上各項補助 總月薪12萬

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新進助理教授月薪約六萬元,除科技部彈性薪資加碼三萬元外,系和院各募一萬五千元,合計再加碼三萬元,前三年先加薪六萬元,可再延長三年;目前管理學院、工學院、理學院、電資學院等均開始作業。另延長新進宿舍使用年限為三年,也許可發出「預聘書」,先搶先贏。

面臨挖角 嚴重影響競爭力

台大近年流失許多現職優秀教師,新聘優秀教師也遭國內外其他機構攔截,近兩年已至少有五、六位教授被美國、中國、新加坡、香港、中東以五倍的高薪挖走;沙烏地阿拉伯祭出上千萬年薪,Google谷歌也開天價挖走機器人專長的王姓教授,嚴重影響台大競爭力。

楊泮池要求各系主任及學院院長成為「人才獵人」,積極攬才,新進助理教授先開始彈薪,最差也一定會有科技部的三萬元加薪;另再向外界募款,進一步支持副教授及教授的彈性薪資。

至於人數和總經費,台大表示很難估算,但每年新聘四、五十位助理教授,至少都有科技部的彈薪三萬元,一年經費就超過千萬。

外國開年薪千萬 流失嚴重

管理學院工管系系主任黃俊堯表示,管院五系已有幾位新進教師加薪六萬元,包括兩位畢業於柏克萊大學,一位是法國知名商學院畢業的韓國籍教師等;但即使加薪,與歐美等大學教師薪水仍有一段距離,一旦外國開出上千萬年薪就走了,通常願意來的都有「台灣因素」。

不具名教授則表示,他早了一年進台大,比較倒楣、運氣差,薪水少了好幾萬,只好努力拚升等、接計畫,「自己的薪水自己加」。

台師大主秘林安邦表示,台師大的新進助理教授,目前只有科技部補助的彈性薪資,最高三萬元,多數彈薪兩萬五千元,至少彈薪一年,已有廿多名助理教授獲得加薪;另推留住人才計畫,針對教授和副教授,依學術表現彈薪數萬元,也挖角一名國外教授,額外再加薪八萬元。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表示,台科大助理教授也有科技部彈薪三萬至五萬元,每一年約五到十人。台大加碼彈薪六萬搶人才具參考價值,不過,美國一流大學畢業的博士,可任教的國家非常多,加碼彈薪還是杯水車薪,不是根本解決方法。

教育是國力的展現,如果只有大學老師的待遇提高,其他行業會覺得不公平,應該是整個台灣產業和薪資待遇都要提高。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頂大的教授薪水有多低?
你一定聽說過,五大名校的教授薪水太低,所以留不住人,聘不到人。實際上五大名校的教授薪水到底有多低?老實講,差距大到遠超乎媒體所了解的!
大學教授以前有薪水上限:教育部給的上限約120萬,加上國科會傑出獎一年約 40 萬,講座教授好像又再給40萬左右,主管一年再加 30~40萬,最後再規定「其他業界收入總和不得超過本薪」。所以,有辦法的教授一年可以超過 300 萬。最高最低差到將近三倍。
我退休前,「其他業界收入總和不得超過本薪」的規定被取消了,有辦法的人收入無上限!

於是,有些工學院教授在校內是全職的政教授,同時在私人企業擔任「研發副總」,博碩士生一大堆,一小部分作國科會計畫,發表論文,大部分學生在做公司需要的研發。在學校的帳面上,這些人的年收入約 120~130萬,實際上他們從企業拿到的分紅、技術股、薪水&獎金一共多少,沒人真的知道。
還有些教授,頭銜是頂大名校的正教授,實際上在外面開公司,表面上董事長跟總經理登記的是太太的名字,實際上是他們在經營。
所以,台灣教授的實際收入有多少?沒人知道!尤其是那些有業界實力,或者敢把學生當 cheap labour 的人,他們的收入真的會比到香港、新加坡、或美國去更低嗎?不見得!
不過,有些大學校長和教授老在講「台灣教授薪水偏低」,那是什麼意思?
對於那些「學術成就卓越」,但是研究課題跟台灣產業無關的人而言,他們的所得上限(本薪加國科會加給和講座教授加給,不含主管加給,也完全不跟業界往來)約莫200萬。但是台灣政府刻意以各種方式壓低物價,因此換算成實質所得後,這份所得不會比國外低太多。如果不是因為新北、台北與桃園房價太貴,並不見得需要加薪。
所以,我們該不該給頂大的教授加薪?
如果你希望鼓勵理工學院的教授跟業界互動,不要跟業界徹底脫節,恐怕是不該給理工學院的教授加薪。
如果你希望社會科學院的教授對台灣社會的進步與房價的調節有具體貢獻,而不是全部關在象牙塔內發呆,只管自救而不管社會的沈淪,那麼你恐怕不該主張給他們加薪──以便以此逼迫他們善盡知識分子的研究責任與言責,想辦法設計制度並投入公共評論、社會改革運動,將房價有效地控制下來(方法是研究有效的解決之道,並且拆穿政黨與建商的各種勾結等)。
至於助理教授,他們很難拿到講座教授的補助和傑出研究獎補助,而升等辦法又抑制他們跟國內業界合作的機會,所以收入確實明顯不如國外。但是,他們更大的困擾在於制度對他們研究方向的箝制,如果改變升等辦法與審查內容,對他們助益更大,不但有機會讓他們藉著跟業界合作而有副收入,還有機會讓他們幫上業界的忙。
再說,台灣上班族薪水皆嚴重偏低,製造業平均只有韓國的一半。最可憐的是低薪的青貧族,而不是助理教授或年輕的軍公教。
因此,頂大的校長與其只顧大牌教授的薪水或助理教授的薪水,還不如從大的結構面談談如何改革頂大被扭曲的教學與研究方向、制度,以及病入膏肓的台灣社會。
如果頂大校長只管大牌教授的薪水或助理教授的薪水,而不管病入膏肓的台灣社會以及低薪的青貧族,這樣私心自用的校長與頂大對台灣社會與納稅人毫無貢獻,憑甚麼老是要對納稅人哭窮?難不成要政府繼續從中產階級榨出更多稅,來養一群跟台灣社會毫不相干的書蟲?

-------------------------------

【更新】23位中研院院士發起 1668位學者連署挺英仁配 | 即時新聞 | 20151231 | 蘋果日報 - http://goo.gl/sCxyb3

F1450944025100 (1)  

科技人才為何紛紛留美當台勞?──「我沒有一天不想家,只是我真的回不去了...」
唐光楠/洛杉磯進行式 2015/12/24

美國在臺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日前發佈了一項美國政府所做的調查,世界留美人口和科系的統計分布。毫無意外,在圓餅圖裡的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與資訊工程(Math and Computer Science)兩大領域,榮登今年留美人數成長最多的兩個科系。

當年為了準備出國留學,熱門的 Ptt BBS──批踢踢留學版曾是我經常瀏覽的地方,時不時,會有許多前輩分享申請學校的經驗,在我的印象裡,商科文科工程醫學的分享相當平均,看到許多為理想而奮鬥的文章,讓我獲益許多。

來美國後,偶爾上站隨意點進去,曾幾何時,現在的留學版,幾乎一面倒都是工程科技學科的分享和發問,許多人都會在文章內加註:目標是要留美工作。回頭看我在美就讀的學校,校內電機和資訊工程科系的入學門檻一年一年提高,錄取率一年一年降低,都說明了想進入美國科技領域的競爭之激烈和大量的湧入潮。

提交
(圖/唐光楠 提供)

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當愈來愈多學習理工科的台灣青年人──我所說的是在台灣的大學畢業,約莫一半以上在台灣有過長短不一工作經驗的青年(而非只單純追求美國生活體驗的年輕學生)──當上述這些青年學子踏上美國領土後,經過一到兩年的求學經歷洗禮,最後選擇的人生,是的,他們最後大部分都沒有回到台灣。

從我 3 年前來到美國,到 2015 年的今天,光是我認識和聽聞過,選擇留在異鄉美國當「台勞」的科技青年個案,總和應該快有 50 個了──這還不包括佔科技青年人口最大宗的印度和中國,他們的人數說是台灣人的百倍,應該不誇張。在今天又聽到 2 個個案的當下,促使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不過短短 239 年立國歷史,美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人道精神中絕對帶有務實的考量。在眾多移民人口中,美國政府最歡迎的,除了投資移民,就是這些高科技優秀人才移民。插句話,那一般而言,美國政府最不需要的移民人才呢? 就是筆者我這樣,屬於文化類的人才,因為說話和寫文章,是典型美國知識分子的最愛;相反地,科學研究,數據分析,算數學,寫程式,也是典型美國人較不擅長的事情。從金融業、軍事需求到科技發展,美國長期且大量依賴著高科技技術,靠著吸納海量的外籍科技人才,撐起美國稱霸世界的創意和科技研發上的絕對優勢。

當美國各大名校工程學院畢業潮開始前半年,從西雅圖舊金山灣區一路蔓延到聖地牙哥的「科技海岸線」已經準備成千上萬的坑洞,等待名校畢業的科技新鮮人,一個一個填滿這些坑。這些老牌或新創的科技公司,他們要的不是新鮮的肝,他們要的是絕對的實力。在景氣好的時候抓緊機會,經過半年的刷題,從電話面試開始約莫 3 到 4 輪面試,再加上一點點運氣,幾乎可以拿到至少一個工作機會。就算科技掏金夢,經過這幾年口耳相傳,競爭日趨激烈,機會大不如以往,但大部分的同學還是會願意一試。

許多優秀的台灣青年人,就這樣一個一個再也回不去了。

薪水是一個考量,只不過扣掉美國各大科技城的高消費水平、高房租、高稅率後,說實話,和在竹科拿到的薪水其實相去不太遠,現在會說要去矽谷「淘金」的,恐怕已經是外行了。

金,淘不到,但能在世界一流公司和世界一流人才交流,就算是當個小螺絲釘,成為幫 LinkedIn 改善資料庫裡的一份子,幫 Facebook 建立新平台,甚至,在 Microsoft 頂端的實驗室為人類下一個世代的便利而發想創造,為人類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去創造我們還沒看見未來......這些,恐怕才是吸引眾多科技人才,留在美國當「台勞」的真正原因

我完全同意,美國生活並不特別美好,甚至有點無聊,但是,這些台勞青年們想要的也不多。當聽到感恩節前夕主管竟然在中午趕大家下班回家,美國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來自亞洲的科技青年們卻喜出望外;主管有要求,合理,偶爾晚上要加班,也合理,但當聽到美國人說某間公司每天上班到晚上 7 點「很操」,一樣,來自台灣的青年們內心不免感到小小的不可思議,更不用說領到相乘 1.5 倍時薪加班費那瞬間的「感動」了。

事實上,在世界眾多人口,眾多競爭中,選擇離鄉背井的台灣青年人,絕對只占少數。比起前仆後繼來美國,並且抱著再也不回去心態的中國學生和印度學生,台灣青年人的心態絕對是彈性多了。

因為故鄉沒有不好,而他們也沒有一天不想家,回不去的原因,只是這邊給了好一點的機會和更寬廣的選擇;而背後犧牲的是,在他們人生最精華的時間,錯過了無數朋友的婚禮,摯愛長輩的喪禮,每天獨自駕車穿梭在高速公路通勤,而下班後,進入一個人的公寓入眠。甚至到了台灣春節過年,也只能一個人在美國,透過衛星視訊和家人說聲新年快樂。

就像人生每一道抉擇,有好,也有不好。很多人說,既然人生還有機會在異鄉闖一闖,那就闖一闖吧。牙一咬,就留下來了。

一位成為科技新移民的朋友說:他沒有一天不想家,不是不想回來,而是回不來了。

--------------------------------

photo (25)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以喜好機器人及高科技產品聞名,被視為站在創新前線的國家。然而日本許多企業科技化的真相,恐怕會讓人大感意外。


分享日本交通號誌仍以人工操控,知名企業使用十年以上的軟體也是常態;便利商店甚至仍銷售辦公用的卡式錄音帶,前瞻性的科技公司如Sony,至今仍使用傳真機。
軟體公司Starfighter老闆麥肯錫指出:「在採用現代科技方面,日本通常落後外國企業五到十年,特別是軟體產業,發展步調有如冰川移動。」

日本是全球第一個研發無線支付系統的國家,子彈列車、Sony隨身聽也都是劃時代的產品;這個國家擁有全球頂級的網路基礎設施,卻沒人真的使用電子錢包、在辦公室裡用Skype或Dropbox等雲端儲存工具

資訊科技顧問公司Interarrows總裁男澤洋二表示,日企數位知識的貧乏,源於日本仍由中小企業主宰商業版圖,而非跨國企業。

日本全國420萬家企業裡,中小企業約占99.7%,日本經濟由這些較小規模的公司帶動,而非全球知名的大企業。

男澤洋二指出,這些中小企業即使不是全然的「盧德分子」(強烈反對機械化、自動化、技術革新),通常也較保守;「他們經常使用傳統郵件或傳真聯絡」。

即使是規模較大、現代化的全球性公司,數位化的腳步亦陷遲滯;加上日本對雇主盡忠的企業文化,更讓員工難以對此現象表達意見。

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員工在推特上以匿名發文:「最終你只能接受,一家以尖端科技形象自豪的公司,員工使用的郵件服務卻有如1997年。」

這名員工向BBC透露,日企的管理階層不願進行軟體更新或採用新工具如Basecamp、Dropbox;他們避免問題的極端做法,是禁止安裝新軟體。

如果這些現象普遍存在,或可解釋日企的生產力危機。

以日本企業為主的國際培訓及諮詢公司Japan Intercultural Conulting創辦人寇普表示:「美國員工更具生產力,是因為他們可使用最先進科技。」日企未能捨棄類比習慣,轉向數位工具,代表他們「正在失去提振生產力的機會」。

這種態度,讓日本的非製造業儘管工時長,生產力仍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敬陪末座,約只有美國的一半。

人力遭到機器取代的憂慮,令日企對自動化裹足不前。

人力過剩的狀況讓日本失業率低至3.4%,但卻也導致生產力偏低,創業精神就更別提了。

全球已逐漸從商品經濟轉向智慧資產經濟,日本企業即使試圖抗拒,最終還是得接受人工智慧、機器人與自動化的興起。

----------------------------------------

image001_0  

彭明輝:挺藍挺綠,不如挺自己

2015/12/28
作者:
彭明輝
關鍵字: 減稅 勞資失衡 產業升級 後發優勢 左翼 第三黨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這一次的選舉,如果全台灣的選民都只顧自己和兒孫的未來,恐怕上班族(90%的選民)都應該要不計成敗地投給第三黨。如果繼續含淚投票或投廢票,只會讓藍綠政營裡的無恥政客更加囂張、猖狂,更加看不起你,更加「吃你夠夠」。

戒嚴時期沒幾個人相信解嚴是可能的,開放黨禁時沒人相信政黨輪替是有可能的。它們之所以會成為可能,是因為許多人相信政黨輪替是台灣唯一的希望,而不計成敗地一再投票給民進黨。今天,只要我們再度不計成敗地持續投票給第三黨,就有機會掙脫被財團╱少數家族和兩大黨綁架(魚肉)的命運。

從資方市場到資方天堂

過去20年來,財富持續向上集中的結果,上班族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大家都看不到子孫的未來。藍綠政權都把上述現象歸罪於全球不景氣和貿易自由化,而絕口不提藍綠政府的落井下石與雪上加霜。

幾十年來台灣人持續地被媒體洗腦而根深蒂固地迷信「小而美的政府」,甚至誤以為政府越小越美;以致於政府已經小到債台高築,賴掉許多應盡的責任,甚至成為就業市場惡化的元兇,卻還有上班族傻傻分不清地在挺「富人減稅」。


作者提供。

表一顯示,歐美政府的支出佔了GDP的40%~50%,這也意味著,政府部門早已是成熟經濟體的最大服務業部門社會上最大的僱主。如果歐美政府大幅減少支出,將會導致服務業部門萎縮,工作機會減少,以致就業市場往「粥少僧多」的資方市場惡化,使得資方可以對勞方予取予求,任意壓低工作條件(增加工時,降低工資與失業福利,延長退休年齡,降低退休給付)

反觀台灣,政府支出只佔GDP的20%左右,平白比歐美社會少了20%~30%,當然很容易會讓就業市場變成「粥少僧多」的資方市場,甚至資方天堂。

具體而言,政府先是把「編制內人員」改為約聘雇,目的在規避聘僱人員的退休福利;接著再把約聘雇人員改為委外派遣,讓勞工被進一步地剝削;最後乾脆把政府的工作包裝成給各大學的委託研究案,讓大學裡的研究生在低薪條件下執行原屬公務員的業務。非典就業人數屢創新高,今年已達總體就業人數的7%,政府正是製造非典就業的元兇。

主張「富人減稅」的一方堅持說,富人減稅是藏富於民間,可以活化市場經濟,遠比把錢交給政府更能創造工作機會。事實呢?資方減了稅以後,有些錢被拿去投資海外,有些拿去炒高房地產,而鮮少用來創造工作機會

結果,上班族薪水不漲而房價高漲,年輕人的薪水更倒退18年,使得消費無法提振,內需市場也就難以成長;再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自動化,國內就業市場益加「僧多粥少」,而從資方市場變成資方天堂:儘管台韓產業結構類似而勞工的人均產值是韓國的1.17倍,資方卻可以藉著「僧多粥少」的機會把勞工的薪資壓低到只剩韓國的52%,並且以「不降稅就外移」來勒索政府,以致台灣的政府稅收只有12%,是德國與英國的1/3,甚至不到韓國的一半(詳見表一)。

既然勒索勞工與政府就可以賺錢,還會有多少企業願意辛苦地發揮企業精神與企業才幹,追求產業技術升級?結果,發揮企業精神與企業才幹的人太少,勒索勞工與政府的企業太多,以致於產業沒有明顯昇級。於是,就業市場逐年惡化,資方反而因此獲利,可以對勞方予取予求:無限工時責任制、爆肝爆腎過勞死,以及不需跟勞工代表協商,也不需向政府說明的無薪假。

要跳出這個惡性循環其實也不難,只要把財政學者詬病已久的租稅減免取消讓政府稅收恢復到韓國的水準(25%)政府支出就可以平白從GDP的20%左右上升到32%左右,並且用這些錢來保障底層民眾的生活品質,提升消費力和創造工作機會,從而將就業市場從資方天堂逐步調整為勞方市場,或者勞資平衡。一旦國內的消費與就業市場獲得改善,政府就更不需要被少數財團╱家族綁架,整個就業市場與經濟就有機會從惡性循環轉為良性循環,我們也不需要再為了留住企業而犧牲環境品質與食品安全。

對於這樣的提案和遠景,很多被洗腦慣的人都會深懷畏懼地反駁:「加稅,會讓企業和富人出走,這不是會讓台灣的經濟雪上加霜嗎?」

臺灣人真好騙!

假如加稅真的會讓富人出走,你猜,他們會出走到哪裡去?稅負最低的地方!那麼,請你看一看表一,哪個國家稅負最低?台灣!可是,你有沒有聽說過全球500大首富排隊在申請台灣國籍?沒有!為什麼?

富人選擇居住地有兩大考量:其一,為了妻子兒女考慮,要住在教育資源好,公共服務品質佳,生活水準高的地方;其二,為了創業方便,要住在政商人脈通暢,且產業人才與基礎建設均佳的地方。稅賦高低,其實根本就是很次要的考量,所以四川山溝裡就算免稅加上一堆政府補貼,也不可能招商成功。

但是台灣政府不合理的超低稅負下,政府的支出也極端不合理,以致教育品質無法提升,環境與公共生活品質更是惡劣,甚至食安問題頻傳。減稅的結果,不是「近悅遠來」而是「近惡遠走」,反而連台灣的富人都紛紛安排下一代移民到歐美國家(去享受較佳的公共服務品質),而自己則在台灣努力地污染土地(以便賺取環保成本與食安成本的價差)。

同樣地,假如加稅真的會讓企業出走,你猜,他們會出走到哪裡去?稅負最低的地方!那麼,請你看一看表一,哪個國家稅負最低?台灣!可是,你有沒有聽說過全球500大企業排隊在申請到台灣設廠?沒有!為什麼?我上一篇專欄文章已經說過了,確實有優質的外商想來台灣投資,但是卻沒下文,或許是因為國內「工商大老」反對而作罷。另一方面,生活環境品質低劣,不利於優秀人才遷居,這也使得優質的外商望而卻步。

稅賦與工資只不過是影響企業投資意願的諸多因素之一,所以德國和瑞典的稅賦與工資遠遠高於台灣,照樣可以留住企業,甚至吸引外資。以德國的福斯汽車公司(Volkswagen)為例,她曾被美國田納西州優渥的政府補貼和德國一半的工資吸引,而去設立生產線;後來這條生產線被撤銷了,主因是美國工人素養太低,製造不出福斯汽車公司要求的產品品質。

台灣只圖降低稅賦與工資,而韓國則力拚產業升級,以發揮教育的成果與勞工的能力。結果,紅色供應鏈只追殺台灣而沒有能力追殺韓國;日本與蘋果都備感韓國的威脅,而沒聽到有哪個國家被台灣威脅。

台灣的教育水準與勞工品質都絕不下於韓國,卻只有台灣有產業升級的困境,而韓國和大陸都拚命發揮「後發優勢」,罕言產業升級的困難。你說,真的是因為台灣人的基因有天生的缺陷,或者文化遠比中韓卑劣?還是因為政府、兩黨和上班族都一起被少數財團╱家族綁架的結果?

藍綠輪替與左右輪替

先進國家的政黨輪替是左翼與右翼政黨間的輪替,分別為上班族與資方爭權益,因此他們的政策可以在資方與勞方的利益之間取得較佳的平衡。台灣的政黨輪替是藍綠輪流執政,而背後的金主、財團早已不分彼此,因此16年來政府都對工商大老唯命是從,而對上班族的困境視若無睹,或者隨意敷衍。

我演講時常問聽眾:「根據媒體報導,陳水扁在2000年宣佈當選後,次日立即拜訪十大工商領袖;2004年宣佈連任後,次日立即在總統府接見十大工商領袖;馬英九在2008年宣佈當選後,次日立即拜訪十大工商領袖;2012年宣佈連任後,次日立即在總統府接見十大工商領袖。你們猜,10+10+10+10等於多少?」

性急的立即回答「40」,稍後更多人大聲回答「10個」。我提醒他們:這些年內有兩位老先生過世了。於是,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說:「12」。

發揮企業精神與創意是最辛苦的賺錢術,朝中有人輸送利益是最省力的賺錢術。因此,晚清南潯首富劉鏞教訓後代:「第一是官府裏要有人;第二是要與洋人打交道;第三是後代要讀點書。」

富人永遠會支持右翼政黨,綁架右翼政黨。假如上班族再不積極培植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左翼政黨,未來的就業市場還會進一步惡化,台灣將會永遠都是富人的天堂與上班族的地獄。

左翼政黨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有人頗帶懷疑地質問我:歐美許多國家都沒有第三黨的發展空間,台灣怎麼可能會有第三黨的發展空間?這些人顯然沒有看清台灣與歐美的處境差異。

歐美的兩大黨通常是左翼與右翼各一黨,第三黨當然就會很難有生存的空間。然而藍綠皆屬右翼政黨,而且上班族(90%的台灣人)處境日益艱難,只要我們願意像當年黨外時期那樣地教育選民,憑什麼說90%的台灣人永遠都會投票給出賣自己的政黨?

也有人自以為聰明地反駁:現在的選區劃分不利於小黨,第三黨根本就沒有機會。回顧當年黨禁期間與解嚴初期,別說底層群眾與大學畢業生都徹底地被洗腦過,買票與作票的手法更是猖獗,結果照樣扼殺不了選民對民主的渴望。

我問一位社運圈的朋友:「跟戒嚴時期比起來,你覺得現在的局勢更讓人痛苦、絕望?還是戒嚴時期?」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現在。以前雖然痛恨政治的壓迫,但至少經濟上是有出路的;現在不但政治上看不到改善的機會,連經濟上都越來越深陷於被綁架、勒索的痛苦。」

痛苦越深,反彈的力道越大,為什麼卻說左翼政黨是不可能的?

其實,改變時局的關鍵在教育。黨外時期的先進們花了許多心力在教育選民,以致於計程車司機個個變成能言善道的傳教士;美麗島律師團的時代對選票的興趣遠高於選民教育,甚至用愚民手法綁架一大堆深綠與淺綠的鐵票,才使得進步的力量變成腐敗的力量。

如果綠黨與社會民主黨真的有心建立起台灣的左翼政黨,就必須敞開胸懷去邀請更多具有左翼胸襟的朋友,一起從教育選民的扎根工作做起。

欺騙選民,仰賴明星,攀附逢迎既有勢力,這些都是邁向權力的最短路徑,但也可能是出賣自己、自絕其後的關鍵手段。誠心誠意地教育選民,跟選民站在一起,即便無法在短期內獲得權力,卻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不二法門──而選民的進步則反過來變成左翼政黨擴大群眾基礎的最大利基,同時也是左翼政黨最佳的防腐劑。

結語

從無到有地建立一個有執政實力的左翼政黨,這絕不容易。但是只要我們看清楚「除此別無出路」,不容易的事還是可能會有達成的一天。

如果我們繼續讓政黨與上班族被少數財團╱家族綁架,台灣社會將更深陷於惡性循環的荒誕困境:看著下一代入不敷出的窘境,老一輩不敢退休,巴望著多賺幾年來幫孩子緩解困境;但是老人不退休,年輕人就沒有工作;年輕人沒工作,老一輩就更加不敢退休。這種惡性循環已經夠糟了,政府還在工商大老的慫恿下考慮要延後退休年齡。如果真的照這個建議做,難不成要老一輩的做到75歲才退休,讓下一代等到45歲才就業?

惡性循環的還不只這一端。看著房價越來越高,揣度著政府還會繼續幫競選時的金主拉抬房價,老一輩硬是把一輩子的積蓄和退休金全部拿去繳房貸。結果,老一輩越用心存錢繳房貸,房價漲得越兇,下一代反而越是繳不起房貸──上一代的好意變成下一代的噩夢,唯一獲利的是建商(據說,他們的平均成本只不過是房價的3成)。

在這種趨勢下,越來越多人一輩子只能勉強租屋度日;更多人一輩子的勞苦只是勉強繳完房貸,之後再把房子抵押出去來湊養老金;即便幸運地在身後勉強留下一棟屋齡老舊的公寓,都不見得夠讓孩子出售來抵新屋的頭期款。於是,世世代代為屋奴,處境只比柏拉圖時代的奴隸好一點:大都是足衣足食,身後沒什麼可以留給下一代,差別只在我們多了一張房地產證明。

面對未來,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任由這種局勢日益惡化,或者不畏挫折與辛苦地從事選民教育,以便建立起一個優質的左翼政黨,作為留給下一代的最佳公共遺產。

-------------------

張瑜芳/我要教授好 不要教授只會投稿

推文到plurk
2016-02-01 06:00

張瑜芳/台大研究生
自去年初的副教授陳震遠「假審」事件,到今年優秀教師被海外大學挖角,所展開的教職低薪討論,乃至近來數起論文抄襲、名校研究員冒名濫用國家研究計畫成果,有關台灣學界、教育界的問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何時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為追求真理而能「忘食」的研究與教育,成為功利主義之下與金融景氣共存共亡的一門產業?淪為另一個英雄與英雄間爭名逐利、醜態盡出的戰場?種種看似不相干的議題,在莘莘學子眼中,或明或暗地都揭示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病灶:不是大學數目、不是學費多寡,更不是教師俸餉,而是過於服膺科技理性、過於迷信數字排名,並且過於躁進的研究引導教學策略。
隨意攤開台灣數所頂尖大學的教師評鑑準則、升等辦法,所謂的國際通用學術評鑑指標,即是期刊投稿篇數,因此任用辦法中洋洋灑灑地細述SCI、SSCI等等國際期刊投稿篇數,以及五至八年內助理教授未升等即不續聘等文,試圖合理地量化學術品質,卻無理地稀釋了教師教學的熱情。
教育界於法規定教授要會投稿,於情則希望教授教得好,卻不思台上精彩的一分鐘,尚需台下十年的苦心經營,又如何要求一位資歷尚淺的優秀學者,等比例地將時間分配於行政、教學與研究?
懷抱著無比熱情的新進教師與海歸學者,或許能為造福鄉里而咬牙屈於低薪,但在繁重的行政庶務、教學備課,以及排山倒海的升等壓力之下,首先可能犧牲教學品質,次為在研究上便宜行事,最後可能斷然揮別台灣,揮別歪曲的教育體制,至他國實踐教育理想。無論何者,受害的必然是學生、必定是台灣的未來。
當然,學術的立意有別,如同研究型單位與教學型單位,必然要求教職人員於不同面向上的產出;但對絕大多數一心向學的學生而言,更盼望的是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熱情。我曾見過補教界名師,廿餘載以來每週上千題地逐字逐句批閱學生的作業,即使於重病化療期間,他也竭盡所能以email回覆學生的問題。我也曾遇過頂大教授,自任職以來寒暑未休,身兼行政職與多項研究計畫,卻堅持不聘助理,親力親為地批改學生期末考卷,更時時撥空悉心指導研究生論文。
自此我便暗自期盼,若為人師者皆有如此胸懷,身為學生必然殫精竭慮一心向上,台灣未來也必定人才濟濟。
身為台大學生,我有幸獲得相對多的教育資源,因此我更認為台灣的高等教育應從根本性的體制問題進行修正。
例如,投稿國際期刊的「量」並不能代表整體的學術成就,若是擲地有聲的研究,必然被廣為引用,「質」才是禁得起考驗的標準。然而,平心而論,比起斤斤計較國際期刊投稿數、執著於共同作者排序先後的學者,比起總讓學生苦守在研究室門口望眼欲穿、永遠找不到人的論文指導,比起毫無教學熱情僅照本宣科、下課鐘響時跑得比學生還快的大學教授,我更祈求自己能遇到的是對學生傾囊相授的老師,一位願意傾其所有、栽培國家未來棟樑之材的教育者。

------------------------------------

台大校長:應該讓老師開公司,大學存亡交給「市場機制」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

少子化衝擊自今年白熱化,台大校長楊泮池接受評鑑雙月刊訪問時表示,學生數減少使每位學生擁有更多教育經費,應集中資源來提升學生競爭力,學校存亡交給市場機制。

中央社報導,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評鑑雙月刊,訪問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台大校長楊泮池對少子化衝擊的意見。

楊泮池表示,把學生人數大量減少當成高教生死攸關的「大限」,是從學校角度看問題,這是倒果為因,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好學生,而不是為了辦學校,學生數減少後,每個學生可享受到更多高教資源,學校可以把學生教得更好,讓學生得到更高品質的學習,更有競爭力與能力,反過來從學生角度看,這是危機也是轉機。

教育部提出5年內讓50所大學合併轉型政策,楊泮池認為,台灣現在的大學數目的確太多,市場機制無法不面對,教育資源應該更集中,高教的方向是讓孩子更有競爭力,而不是只關心有多少大學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政府應跳出學校框架,站在更高點思考台灣的高教問題在哪裡。

聯合報導,楊泮池說,現在大學教授薪資缺乏國際競爭力,台灣要如何留住人才?政府應鬆綁法令,將產業資源引進大學,例如開放大學設立衍生企業,讓研發成果產業化,讓老師開公司、借調至業界,也讓外界資源得以進來。

清大教務長戴念華認為,鼓勵大學老師開公司是「一定要走的方向」,才能讓研究往應用面走,但國內法規限制太多;美國這種例子很多,教授有個研究成果就可以開公司,美國著名大學教授如果沒有開公司,還會被人家嫌成是「不怎麼樣」的老師。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也贊成,以工程領域為例,學校技術到產業去是很正常的,否則台灣一直講創新產業,但學術界論文卻無實際運用,反而造成產學落差。陳信宏說,台灣現況法令不允許,但還是有人偷偷摸摸開公司,他認為應明文規範,至於開公司資金,業界、NGO團體、學校都可投資,才能支持老師繼續研究。

自由報導,前教長、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表示,可開放大學辦衍生企業,彌補短收的學雜費,例如屏東科大生產抗蛇毒馬血清,就是不錯的開源方式;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也表示,應修改「大專教師借調辦法」,教授創業成功、回饋學校才是雙贏。

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則擔憂,大學發展衍生企業,長期下來會影響學校和教師只重視「研究有無利潤可圖」,基礎研究恐被邊緣化。中山大學客座教授顏慶祥則表示,某些系所可把研究「產業化」,但也要給其他「非產業化」特質的系所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教育部政次陳德華表示,教育本身具有公共性角色,要兼顧扶弱和拔尖,因此不宜完全交由市場機制決定,但未來可調整資源,發揮更大效用。教育部高教司表示,「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已規劃將放寬大學衍生企業規定,給老師誘因參與企業經營或擔任董事。

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呂健吉則在《資源集中頂大 卻喊公平競爭》一文表示:


當一位大學教師可以到校外全職開公司,到底老師是要以公司營運為主還是要以學生學習為主呢?此種大學職校化的取向,個人覺得不必如此辛苦讓大學教師去校外開公司,而是直接修改大學教師聘用辦法,讓開公司的老板直接到學校上課還比較簡單,對學生的就業更有保障,學習也直接些。


或可說,當教育部擔心學校倒閉會影響到學生或教師權利時,倒不如訂定一個企業接收大學的相關辦法,此種大學安置方案,對企業和大學的發展或可互蒙其利,大學就可以教導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學生,學生也可以真正學以致用,不再有企業界的感嘆,現在的大學生是不符合業界的實際需求。

 

自由報導,由國立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及台灣科技大學共同成立的國立台灣大學系統,今天宣布推選台大校長楊泮池兼任國立台灣大學系統首任校長,將在函報教育部核准後聘任,英文名稱為「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ystem」,簡稱NTU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