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三文學獎是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主辦、《自由時報》協辦的文學獎,以「鼓勵以文學表現生命力的作者,激勵台灣文學創作」為宗旨,獎項包括:短篇小說、散文、新詩、小品文。[1]得獎作品將刊登於《自由時報》,並集結成得獎作品集供人免費索取。林榮三文學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Ha1TPk

----------------

林榮三家族 使用土地不合理!公園預定地蓋圖書館 是低度利用?
By 林金池,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7日, 2017
林建生紀念圖書館。(譚宇哲攝)
聯邦集團蓋圖書館,博得美名還可養地!新北市蘆洲區林建生紀念圖書館,為已故自由時報創辦人林榮三,當年以父親之名興建,實際上,該基地根本是塊未徵收的公園預定地,蓋圖書館養地,不僅榮耀先人,未來徵收還可領補償金,堪稱一舉數得!
聯邦集團從三蘆地區發跡,當年林榮三兄弟為了紀念父親,在蘆洲三民路興建林建生紀念圖書館,「捐地蓋大樓」的善心義舉,成為地方美談,不少人事後才知道,這竟是公園預定地,「大家的公園,竟變成紀念圖書館」,善行大打折扣。
近年來,隨著都市人口遷入,民眾對公園需求越來越高,圖書館的需求反而降低,以目前蘆洲5座圖書館而言,除了考季外,平日滿座率約七成,但社區公園卻是當地民眾的殷切需求。
再者,根據當地居民表示,林建生紀念圖書館除了自習室使用人數較多,其他使用人數並不多,且四樓還有林建生個人事蹟,與一般圖書館大不相同,不少民眾希望能改成公園,提高使用率。
根據蘆洲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全區15塊公園預定地,面積約9公頃,有11塊公園預定地,已陸續完成徵收,1塊變更地目,另外還有3塊沒有徵收,其中,以占地1400坪的公十一預定地,也就是林建生紀念圖書館徵收問題最棘手。
以1993年時空背景而言,當年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規定,未徵收的公園,可以蓋低度使用的社教機構,但占地700坪、五層樓高的林建生紀念圖書館,可以算是低度使用的使用方式嗎?
市府每年編預算徵收公園預定地,但林建生紀念圖書館為合法建物,除了徵收用地費用,還必須發放地上物補償金,對市庫財政造成莫大負擔,除非必要,不會輕啟徵收。
如果徵收遙遙無期,紀念圖書館也無法嘉惠到所有民眾,最終受害的還是蘆洲區居民!

2017-07-18_222750  


養地受難--世代在高鐵新竹站周邊務農-針對領回配地後從未有土地交易行為的原始地主-地價稅暴漲受害最慘的「冤民」。為了完成繳納,以免被強制執行,像陳清鏡這類的老地主不得已只好求售變現,在心理上承受著賣祖產的壓力,在實際面也因有行無市而難於脫手。如果進一步咬牙降價,還要繳納高額的土地增值税,等於讓擁有高鐵蛋黃區土地的老農,變成了被連扒3次皮的牛!  http://bit.ly/2D136hK
獨家》當年每坪60萬要買他拒絕 現在50萬要賣乏人問津 列印
 分享獨家》當年每坪60萬要買他拒絕 現在50萬要賣乏人問津到Facebook 分享獨家》當年每坪60萬要買他拒絕 現在50萬要賣乏人問津到Line
2019-04-08 22:21
[記者黃美珠/竹北報導]新竹縣去年地價稅調漲爭議持續「悶燒」,眼看最後繳款期限就要來到,高鐵區段徵收區原配地地主、新竹縣農會常務監事陳清鏡今天求助民進黨縣議員張珈源,因為他無力負擔53萬多的地價稅,只好重新思考當年人家以每坪60萬元要買地的提議,但如今自動每坪降10萬求售卻乏人問津。他希望縣府地評會未來評定地價前要先實勘土地利用現況,否則像他守了一輩子祖產的老農,最後被逼要含淚賣地只為繳稅。
 新竹縣農會常監陳清鏡說,5年前有人開價每坪60萬要買圖中土地他不賣,現為繳暴漲地價稅,他託售每坪50萬元卻乏人問津。(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農會常監陳清鏡說,5年前有人開價每坪60萬要買圖中土地他不賣,現為繳暴漲地價稅,他託售每坪50萬元卻乏人問津。(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農會常務監事陳清鏡(右)以高鐵區段徵收區原配地地主身分,跟民進黨籍縣議員張珈源(左)陳情說,為了繳納暴漲的地價稅,他逼不得已要賣地,每坪少於當年求他賣地者所開價格,卻迄今仍無法脫手。(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農會常務監事陳清鏡(右)以高鐵區段徵收區原配地地主身分,跟民進黨籍縣議員張珈源(左)陳情說,為了繳納暴漲的地價稅,他逼不得已要賣地,每坪少於當年求他賣地者所開價格,卻迄今仍無法脫手。(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農會常監陳清鏡(中)帶著民進黨籍縣議員張珈源辦公室主任徐源發(右)實勘他在高鐵新竹站附近的配回地周邊根本仍是一片荒蕪,沒有任何商業活動。(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農會常監陳清鏡(中)帶著民進黨籍縣議員張珈源辦公室主任徐源發(右)實勘他在高鐵新竹站附近的配回地周邊根本仍是一片荒蕪,沒有任何商業活動。(記者黃美珠攝)
張珈源說,很多人誤解「高鐵地主」是土豪,事實上他們當中除有部分是外來投資客,更多人是原來配合區段徵收的原始地主。
區段徵收完成後,他們的土地或因位在邊陲、或因都市開發的進展還沒到位,使得這類土地處於「有行無市」狀態,別說周邊沒有任何商業行為,甚至幾乎還是荒蕪一片。然而這類原始地主的困境前年底並沒有被縣府地評會納入考慮,反而成了去年地價稅暴漲受害最慘的「冤民」。
為了在今年4月25日期限前完成繳納,以免被強制執行,像陳清鏡這類的老地主不得已只好求售變現,在心理上承受著賣祖產的壓力,在實際面也因有行無市而難於脫手。如果進一步咬牙降價,還要繳納高額的土地增值税,等於讓擁有高鐵蛋黃區土地的老農,變成了被連扒3次皮的牛!
他希望縣府正視,且針對領回配地後從未有土地交易行為的原始地主給予專案解決,未來開地評會前更應先實勘,根據實際商務開發的狀況做公告地價的評定。
縣府地政處處長魏嘉憲說,他們依縣長楊文科指示重啟地評會也複評了申訴案件,從3月22日起到6月4日為止,將在全縣辦理24場說明會,說明前述複評結果和依據,以及最慢今年底要完成的2020年公告地價、公告土地現值調整的作業原則,目前已經開完3場。
對於地評會召開前是否能先排現勘?魏嘉憲說尊重16名地評會委員們的決定,但無法左右。
陳清鏡說,他家族世代在高鐵新竹站周邊務農。當年配合政府,約有4000坪土地被徵收走,後來就認定不可能再賣祖地。
現有3塊合計約1000多坪的配回地,前年地價稅是11萬5000多元,去年公告地價調漲後地價稅因此暴漲到53萬1000多元,他實在繳不出來。
他說,5年前曾有人主動要用每坪60萬跟他買其中150坪土地,被他拒絕。現在逼不得已,去年6月就預期這筆暴增的地價稅恐怕無法免,於是託人廣告求售這150坪,還主動每坪50萬降價以求,然而這些配回地卻因周邊還沒開發,所以乏人問津,到現在都賣不出去,讓他更不知如何籌措前述應繳的稅金。
---------------------------------------------------


為何能成千億富豪?  林榮三有套養地哲學
2015年12月03日
總銷售金額超過百億的瓏山林造鎮案,為林榮三家族帶進不少財富。(資料照片)
總銷售金額超過百億的瓏山林造鎮案,為林榮三家族帶進不少財富。(資料照片)
出身於台灣「地」王家族的林榮三,手上握有的土地粗估超過四十萬坪,遍布大台北與桃園南崁一帶,有建商透露:「林榮三手上的土地,根本多到無法估計,是名符其實的『地下版』台灣首富。」
林榮三是如何靠地致富?與林榮三是姻親的展悅建設董事長許東隆說,林榮三的養地哲學就是整片、大面積的買,然後一放十幾年,剛好又搭配上經濟起飛,及都市發展的增值利益,「大家都知道投資一塊錢,三十年後可以賺回很多倍,但真正有耐心做到的又有幾人?」
建商也透露,「林董的土地,很多都是買一元賣一百元。」他以逸待勞等待經濟起飛,以及都市發展後政府主動變更地目,坐享巨額的增值利益,也就是用時間換取空間,但現在北部的地產結構已經很難出現這樣的機會。
林榮三早年幾乎把賺來的錢都拿去買地,和兩位兄長同心協力在北台灣大面積購地,版圖從老家蘆洲,一路擴展到新莊、板橋、三峽、鶯歌、中和到汐止,從此奠定林家邁向鉅額財富的基礎。
林家三兄弟一方面買地蓋房,又將賣房子的錢再拿去買更多土地,堪稱大台北的地王家族,爾後林家兄弟就被視為以蘆洲為根據地發跡的「三重幫」代表人物。林家大哥林堉琪是宏國關係事業創辦人、二哥林堉璘是宏泰集團創辦人,也是宏盛建設帝寶的老闆,他們買地、養地致富的傳奇,是房地產界的經典案例。
其中,林榮三在一九九一年靠汐止「瓏山林」別墅造鎮案,一舉在北台灣地產界打響知名度,總銷售金額超過百億元,為林榮三家族帶進不少財富,但是,瓏山林建案也曾傳出不少爭議,例如,用不法手段購地炒地、在工業區蓋住宅、私售非法住宅等方式謀取暴利。
林榮三曾說:「養地不像養雞,需要一直餵飼料,放著也會長大!(增值)」。林家獨到的土地經營術,造就今天雄霸北台灣的三重幫。(撰文:黃士庭)


報業衰退下員工、文化與言論環境的三輸
2017/6/28 上午 11:09:04 須文蔚/東華大學教授兼系主任
蘋果日報的經營策略微調,象徵員工、文化與言論環境的三輸。(圖/李念庭攝)
蘋果日報的經營策略微調,象徵員工、文化與言論環境的三輸。(圖/李念庭攝)
6月22日《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發出公開信,強調該報紙媒銷量平穩,網路新聞每天點閱率也有2300萬人次,但為了因應產業環境變化,因此效法其它產業,將若干部門採外包方式,鼓勵員工優退,創業後,繼續與公司合作。這一個聲明發出後,顯示又有一家報紙面臨經營危機,因此大動作要調整人力資源。這則新聞看似一個經營策略的微調,其實象徵著報業衰退下,員工、文化與言論環境的三輸。
報業正在衰退,早已不是新鮮事。美國獨立民調研究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發佈《最新媒體現狀報告》就指出,2016年美國報紙行業財務狀況持續下滑,發行量降至1945年以來最低水準。受到新媒體的競爭威脅,「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強調,去年全美報業廣告收入約為180億美元,比2015年下跌10%,儘管報業也很努力發展電子報與新媒體業務,但依舊入不敷出。著名的《紐約時報》也不能置身事外,去(2016)年裁減約1300人,最傳出再次計畫裁員,這已經是《紐約時報》自2008年起,第6次推出自願離職計畫,主要目標瞄準文字編輯團隊。
事實上,台灣各報業近十年來優退、裁員等新聞,層出不窮,許多報社編輯人力吃緊,犧牲文化版、副刊與書評版面,已經嚴重傷害了台灣的文化環境。《蘋果日報》此波優退計畫,據聞將針對閱讀率、點閱率偏低的單位,因此將從突發中心、攝影中心、副刊開始動刀,此例一開,又將大幅度刪減了文化路線的記者,以及許多編輯人力,縱使未來改為派遣人力,或是工作室承接,上這些版面已經元氣大傷,甚至會大幅度改版,讓某些「營運績效」不高的版面消失。
《蘋果日報》此舉引發不少批評,威脅記者與編輯勞動權,固然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舉措。更深層的負面影響,會讓人憂心台灣報紙的內容會趨向娛樂與社會新聞,將文化排除在外,更不要說編輯人力的不足,一定會造成更多報導不實的危機。
面對新聞工作者的權益受損,以鼓勵同事創業之名,行大宗解雇之實,還企圖以改變勞動條件,維持員工與報社的合作關係,企業因此能夠降低人事支出,但是員工的保障何在?勞動部絕對應當高度關心此案的變化,以確保勞工的權益。
殷鑑不遠,《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目前都已經大幅調優退文化版面的編輯與記者,調整甚至停辦文化主題的專刊,因為書評或是名家投稿,都是一筆支出,叫好不叫座,為了營運績效的考量,自然成為每個報紙第一波檢討的對象。《蘋果日報》開出這一槍,無非宣示台灣報業將步入以商業競爭為唯一考量的時代,過去報業引以為豪的「質報」傳統,或報業念茲在茲的社會責任,勢必都將蕩然無存
放眼國外的例子,《紐約時報》幾經裁員,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報導品質受到影響。過去時報最引為豪的查證與精確,大部分文章在發表前至少要經過兩、三名編輯之手,未來絕對不可能再有此盛況。同樣的,未來《蘋果日報》的方案如果成真,不但採訪記者是委外,編輯亦然由外部派遣或合作單位還核對與編排,整體嚴謹度必然下降,社會必然要付出第四權淪喪的代價。
David Halberstam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媒介與權勢》(The Powers That Be)一書中就預言:「隨著全球化與社會市場化的加速,以社會利益標榜的『第四權』,正在蛻變為一個空殼,失去了制衡其他權力的真義與初衷。」而新媒體不斷湧現,爭奪商機的同時,往往連基本的查證與平衡報導都不顧,徒增許多紛擾,看來台灣言論環境的惡化,已經吹起號角。


 

以台灣之愛重新定義自己--追思「台灣報人」

推文到plurk
2016-01-23 06:00

◎ 辛在台
台灣從黨外時代到政黨輪替,橫越我的學習成長階段。先是黨外雜誌,後有解除報禁,接著「自由時報」,身為報刊的長期讀者,對於政商要人林榮三先生的認識變化,或許值得一記。
林先生,先是企業經營者,商而優則進入政治圈,從立委、監委到監察院副院長。這是許多台籍政商人士的共通點,也是台灣民主化之前侍從關係的寫照。但參與媒體經營,扭轉了林先生的道路。媒體,原是事業布局,但密切涉入公共事務,他也就從經年累月的矛盾纏結應對,油然產生對這塊土地的正義感與責任感。這樣的精神變化,也使他的眼界從聚焦政商利害關係,拉高到歷史使命的層次
林先生是成功的企業家,而心懷悲憫資本主義。企業家的事業心,並未妨礙他盱衡全局。台灣從經濟起飛,到目前的產經困境,林先生深刻體會到,他的成就既有個人的努力,更有來自國家社會的總體進步。因此,盡力照顧各階層民眾,在他看來乃是政商領袖的職責所在。台灣不能淪為買辦的利益共同體,而應成為公民共同體,有能者可在此自由之地發揮所長,貧弱者透過打拚也能保有生活尊嚴。
全球化的浪潮襲來,中國市場快速崛起,企業家紛紛再次向外發展,林先生則始終凝視自己有待守護的故鄉。經營媒體是交鋒,他親身經歷時代巨變,台灣從威權到民主,兩岸從緊張到交流,「自由時報」掌握主流,快速竄升為大報,左右政治言論場域。後蔣經國時代,他選擇把能量投注在台灣陣地,於是與自己過往的政黨連結漸行漸遠,反而與早年不同壁壘者並肩作戰,共同為台灣認同全力以赴。
二○○八以來,四面八方對這位報人形成挑戰。每每看到,「自由時報」一夫當關,對特定路線堅決抵抗。我也突然頓悟,不知何時開始,這位報人心目中的台灣,已從選擇變成了價值信念。幸而,趕在林先生卸下仔肩,凱道送仲丘,太陽花學運,反黑箱課綱,公民覺醒一波接一波,到了九合一選舉,台灣總算止住螺旋下墜。雖然無緣見到這次大選結局,但這位台灣守護者離開之前,應該是差堪告慰的吧。
日前,遽聞林先生往矣,腦海時而浮起黨外雜誌的敘事,時而浮起「自由時報」的力挽狂瀾。四十年間,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我想他很接近這樣的生命情調:功成名就之後,由於台灣之愛的萌生,他自覺應該為故鄉略盡心力,尤其是「台灣」這個綜合意象,逐漸此一直覺成了牢不可破的價值信念。「自由時報」成熟階段,這位「台灣報人」用新的價值信念來重新定義自己,於是他的生命史終結於本質性的提升。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

-----------------------

台灣優先 自由第一

推文到plurk
2015-12-14 06:00
一手創建自由報系、確立辦報理念,並堅持言論立場的大家長—本報創辦人林榮三先生,在十一月二十八日離開了我們。於社內簡約籌設的弔唁堂,我們對創辦人俯首追思、懷念不已,更得到來自社會不同領域、超越黨派、橫跨世代,熟識或不識的各界賢達,前來致哀弔唁,親自表示關懷,對此隆情盛意,我們由衷表示感謝。
在這段日子裡,愛護自由報系的廣大讀者,對於今後報系經營方向殷殷期盼,尤其面對「林榮三身後」的未來,多所垂詢,此一對林創辦人堅強意志力的高度信賴,實在令人動容,我們感念在心之餘,深省肩頭責任的重大,應當嚴肅向讀者與社會報告。
自由報系的立報宗旨「台灣優先 自由第一」,是台灣為本位的立場,以本土意識,提出本土關懷,從而捍衛言論自由的價值。這個辦報的目標,鑲嵌在台灣近代的民主化歷程中,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歷史的見證。即如自由時報因報禁解除而生,也因對本土的堅持而在不斷對抗既有體制中壯大。
三十年來,「台灣人辦報為台灣發聲」,從當年使人側目的忌諱,因創造住民共鳴,而能在激烈經營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今理所當然的自然使命,不僅說明做為新聞媒體與台灣民主同步成長的意義,也預設了自由報系在新世紀的發展策略,唯有繼續追求「台灣優先」,才能達成「自由第一」。因此,這個從生存茁壯經驗中得到的信念,在未來不會改變,因為它既是利他的信仰,也是利己的理性抉擇。
強調台灣與本土,並不是狹隘的統獨或地域觀念,而是連結到自由與民主的普世概念,箇中有兩大主軸,一是台灣的前途必須由二千三百萬住民自己決定,二是台灣人必須完全保有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權,在滿足這些原則下,台灣自應與鄰國共促和平,對國際善盡責任。
國家自主須以經濟自主為支撐後盾,有別於資本家的既定模式,林創辦人在言論指導上不僅關注台灣的經濟問題,而其著眼的經濟發展,終極關懷在擴大就業,因此有別於一般的GDP思維,能夠創造較大就業人口的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政府如何透過政策工具輔導其在台灣永續生存,多年來是自由報系大聲疾呼的路線。
由於關切大家能夠安居樂業,相信只要努力勤奮,就可以懷抱希望,因此我們反對產業不致力升級,只為降低成本而大量外移,造成繳稅、就業都在境外,留下失業在台灣;同時基於「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我們對於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經濟一體,更高度保留,斷言向中國傾斜的錯誤政策,正是這些年國人薪資不易成長、貨品不敵對岸廉價競爭的元凶。
台灣的經濟發展不均與失能,已經衍生社會分配與世代問題,形成嚴重的惡性循環。國家有責任給青年世代開創只要努力就能收穫的積極環境,提供創業與機會謀合的平台;而社會富裕年代成長的新世代絕不可失志自棄,或能從資深世代胼手胝足、勤勉打拚、自創天地的不服輸性格中,尋找人生唯有奮鬥的借鏡。
創辦人不講深奧的大道理,然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段話:「如果大家沒飯吃,日子攏過得真艱苦,只有咱坐在這享受,你想咱甘ㄟ快樂。」用詞淺顯質樸,實際上卻充滿著淑世的理想,這套思考架構對應前述的經濟觀點,邏輯匯然貫通,亦是其執著之處。
經營報社,創辦人一向秉持媒體是社會公器,再三訓示絕不私用,因此針對任何重大議題,要確認資訊正確、分析觀點專業,只對事不對人,做為言論的準繩,若涉及個人利害的事項,他亦從不利用媒體的力量做為對外打擊或脅迫徇私的工具。反之,長期以來,基於媒體監督揭惡的職責,我們不斷面對來自外力強大的利誘與威嚇,然辦報立場與良知,不容改變,絕不妥協。這條紅線清楚地畫下,創辦人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強調的是「辦報要有報格」。這條開大門走大路的途徑,提供了我們今後寬廣的公共政策討論空間。丈量的就是「台灣優先 自由第一」這把尺。
逐一清點創辦人留給我們的身影,自由報系已經超脫了「林榮三身後」的時空限制,他心繫台灣、熱愛鄉土、正直不阿的風範,其實早就成為新聞志業者的共同DNA,必然將一棒接一棒地傳承下去。

-----------------------

《林保華專欄》悼念林創辦人

推文到plurk
2015-12-09 06:00
《自由時報》林創辦人病逝,不勝哀悼。我作為《自由時報》近二十年的專欄作者,更有一番對創辦人的感念。
一九九六年六月,也就是中國收回香港的前一年,《自由時報》吳阿明董事長與評論版負責人朱立熙親臨香港找我,邀請我從七月開始為該報寫一星期一篇的專欄,介紹與評論香港的時事。我一直很擔心中國在收回香港後,將進一步染指台灣,所以一口答應。
香港人當時看的台灣報紙是《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報攤也沒有賣《自由時報》,但是反而《自由時報》這樣重視香港前途,從此我與該報結緣,甚至影響我的後半生乃至成為台灣人。
一九九七年六月一日到三十日,也就是共軍開進香港的前一個月,我的專欄奉命改為每天一篇,抓住香港每天的動態,可見林創辦人的重視程度。我與太太於六月二十八日午後搭機離開香港移民北美,那天上午我寫完該月的最後兩篇稿,用傳真機傳到報社才啟程。
移民前曾來台灣告別,因為面對新的生活,不知何時會再來。也是那時第一次拜訪《自由時報》,見到了林創辦人。林創辦人不苟言笑,給人堅毅的感覺,這也是《自由時報》能夠成功的路程,因為辦報是「燒錢」的過程,除非擁有壟斷的特權。
一九九九年六月,林創辦人再創辦英文《台北時報》,更見其恢弘長遠的國際觀。我們從美國回來出席了創刊酒會。這份報章現在已經成為外國了解台灣的重要窗口,但是所付出的「代價」肯定不少。美國的譚慎格、白邦瑞等中國通都是因為《台北時報》轉譯我的評論而知道我的。
作為一位企業家的林創辦人,不同於其他的,就是對本土的執著,完全沒有投資中國追逐利益而避免受其制約乃至綁架,才可以成為本土輿論的中流砥柱。這是非常值得敬佩之處。面對忘恩負義的中國霸權,台灣的企業家何時能夠覺醒過來?
在《自由時報》寫專欄的過程,也是自己受教育的過程,那是因為該報旗幟鮮明的「台灣優先,自由第一」。我在香港,從統派變成「華獨」;後來讓我更多了解台灣的政治、歷史、文化等等而支持台獨,《自由時報》無疑厥功甚偉。而像我這樣的人,現在越來越多,尤其是香港的網路世代,尊奉的就是「香港優先,自由第一」。
定居台灣後見過林創辦人多次,近年多在《自由時報》組織的文化活動當中見到,可見創辦人對以文化鞏固台灣主體意識的重視。很遺憾林創辦人來不及看到台灣進一步的改天換地,但是他的遺志一定會在台灣實現。
(作者林保華為資深時事評論員,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

林榮三亮起報香與自由
2015/11/30 12:12 2258

作者:倪國榮(新竹市、文史工作者)

財團炒地蓋房子開銀行時有所聞不希奇,但林榮三先生竟然去辦報,不怕億億燒,在那沒有網路的年代,在兩大黨國意識報中時與聯合瓜分下,自由勇於興起,終於從分庭抗禮到一家之雄,普及四方,這是林先生的毅力財力展現,對台灣的歷史走向自由的貢獻。

尤其他辦台北英文時報,讓台灣與國際以報紙接軌,但更恐怕是以賠錢為業,向希望邁進的努力了。這使林先生真是不一樣的企業家,他曾經從政從立委到監察院副院長,使他辦報是有兩腳的,不是空想冒然實踐。

現在自由與英文時報走過這麼多年頭,它的意義絕非財團辦報,自在挺財團立場的狹隘而己,其以台灣言論自由精神為基礎,對照兩大黨報的黨國意識老招牌的逐漸剝落,更在銷售量創新高實際表現出來;台灣人接受自由,離開黨國束縛於此歷程可見。

這是個奇特的資本家企業家,你可以說他的文學獎辦得水準還不夠好,還未世界知名,但歷時一久,也可見並非玩票性質,而是真投入的公益。由於林先生事業的成功,他雙手揮呼為風災募款,其讀者其銀行客戶響應者眾,因為他是有立場有事業信用的真人物。

林先生卻未過八十辭世了,自由姊妹報在網路時代的新頁正以遠、深、密的體力與財力更向前走,我們當然希望林先生的創報自由之火能燒得更高,走向世界。林先生不只是傳奇而己,他把錢用在意義深遠的地方,辦報而能成功,自由是解嚴後見証言論自由的報紙,林先生不僅沒有散盡萬貫家財,反而亮入二十一世紀來,評估應為首富,這是人生劇本奇妙地完成,其報香與公益是有格的啟示,
是台灣報業史裡精彩的勝出。

戒嚴時代有「自由中國」,解嚴後有自由台灣的自由時報,兩相映照,歷史意義的銜接指向台灣未來自由的路。林先生是不凡的報人,是中斷台灣報紙長期中國化一元化的奇特推手,令人擊節。

----------------

蔡萬才心目中的台灣首富:神祕地王林榮三擁地40萬坪,「比我有錢的恐怕沒幾個!」

文:林洧楨|財訊雙週刊 第 376 期 

誰是台灣地王?就價值而言,三重幫二哥林堉璘掌握精華地段,一畝勝過別人數十甲;就面積而言,老三林榮三插旗全台,手持40萬坪土地,無人能及。這對兄弟40年來各憑本事累積身家,如今同時成為台灣富豪心目中的真正首富。在地王寶座前,林堉璘、林榮三靠土地資產堆疊出的身價,是台灣無人能出其右的富豪傳奇。

 土地多到自己都難計數其價值!聯邦集團掌門人林榮三擁地40萬坪,數量超越他的二哥──宏泰集團林堉璘,更被老友蔡萬才推為全台首富。林榮三的土地資產究竟有多驚人?他默默養地,獨門的「廢土變黃金」開發心法,如何讓他躍升為台灣地王?

「如果台灣地王是指擁有的土地總和能覆蓋台灣地表面積最大的人,而且總市值還數一數二,那毫無疑問,你要找的就是林榮三。」一位土地開發業者在受訪時這樣說;而這種論點不僅眾多房地產業者同意,甚至還指出,如果要用土地筆數來計算的話,這位聯邦集團的現任總舵主,同樣是最強霸主。 

林榮三

蔡萬才心目中的首富 
土地價值二千億元起跳 

地王地位被業界如此推崇的林榮三,究竟土地庫存有多嚇人?根據美國《富比世》雜誌(Forbes)台灣富豪排行統計,2009年他首次入榜時,資產是十億美元,輕鬆拿下台灣第五大富翁的頭銜。但當年的台灣首富是林榮三多年好友、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蔡萬才對此排名並不認同,曾私下表示,「我怎麼會是首富?林榮三才是吧!富比世漏算他很多資產。」

果不其然,2010年《富比世》直言低估林榮三身價,更正後資產倍增為二十三億美元。因林榮三主要資產結構均來自房地產,近年身價跟著土地價值翻漲,今年最新數字為二十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一○億元。

但蔡萬才口中被低估的隱藏版台灣首富,身價只有八百多億元?多數房地產業者都認為「不可能!」有業者指出,聯邦集團在業界的行事作風相當低調,由於沒有上市,土地資產更是保密到家,幾乎沒人知道林榮三手上到底有多少土地,但肯定身價絕不止如此。

據了解,林榮三曾非正式的概估自己的土地:四十萬坪! 

四十萬坪有多大?四十萬坪是相當於六十六座小巨蛋的土地,扣除他已浮上台面的逾三萬坪、價值約六四二億元土地後,以他擁有的土地集中於地價較高的北台灣,採用內政部「不動產交易網」所統計,今年第一季北市房地平均拍定價格每坪三八.三萬元保守估計,林榮三其他三十七萬坪資產就至少值一四○七億元,合計四十萬坪土地價值已達二○四九億元!

而這還不含地上物的價值,甚至是海外土地資產,遑論他的其他事業如聯邦銀行、《自由時報》、飯店……等,因此總資產超越蔡萬才家族(今年《富比世》估計身價為六十三億美元,約台幣一千八百億元),不難想見林榮三為何能成為這位富比世台灣首富心目中真正的首富了。 

「要找到比我有錢的,恐怕沒幾個!」 

林榮三的一位親友更私下透露,被問到《富比世》的排行榜,林榮三認為不值一顧,「我的財產要從哪裡算起呢?連我自己都算不清了,他們怎麼幫我算?」對於媒體曾把他的二哥林堉璘列為台灣首富,林榮三隱約透露出「不認為哥哥比他有錢」的態度,他低調卻也充滿自信的說過,「(台灣)要找到比我有錢的人,恐怕沒幾個!」

這位神祕地王的庫藏土地究竟在哪?土地開發業者指出,據傳林榮三土地遍布全台,但以聯邦集團旗下主力建設公司——瓏山林企業的活動範圍研判,主要應在大台北與桃園等北台灣區域,包括新北市新莊、汐止,台北市大直、內湖、中山區一帶,都是林榮三擁地重鎮。

其中,從實際採訪所得的資料顯示,目前林榮三以新北市新莊副都心的土地庫存最多,不計入已完工多年的瓏山林企業廣場大樓(基地一八八六坪、地價每坪一八○萬元、土地價值約三十四億元),此區域內還有高達二十五筆土地屬於林榮三家族所有;其中,商用土地約一萬六千坪,住宅也有約一千六百坪之多,是當地最大地主。如果以當地目前商業用地每坪均價二百萬元、住宅均價一六○萬元來推估,市值至少就有三六○億元。

 

林榮三

光新莊土地至少值三六○億元 
大直、內湖土地多過二哥 

另一個重點區域是台北市大直與內湖一帶,據當地建商的說法,在內湖部分,林榮三土地比起他的二哥──宏泰企業林堉璘還多,而大直則兩人不相上下。因此總體來說,林榮三在這兩個近年北市房價最熱區持有的土地,多於林堉璘。資料顯示,林堉璘在這兩區域的土地合計約一萬餘坪,總市值約一八○億元,換言之,林榮三所擁有的土地價值還超過此數。

在當地,林榮三最明顯的兩件資產,一是在內湖科學園區占地六千餘坪、由三棟大樓組成的聯邦自由廣場大樓;以內科商用土地每坪約二百萬元推算,光土地就值一二三億元。另一是大直美麗華商圈的「瓏山林博物館二期」預定地;代銷業者指出,該土地面積約與一期相當,約一千九百坪,每坪市價約二百萬元,總價約三十八億元,推案總銷金額應會超過一期的六十億元。

據了解,鄰近聯邦自由廣場的光寶科技總部基地,過去也是向林榮三購得的,不難想見聯邦在內湖的土地實力。

而在中山區,聯邦集團可見資產有位於松江路國泰世華銀行旁、原為佳佳保齡球館,目前將改建為聯邦松江大樓的地塊,以及民生東路三段上的聯邦企業大樓。兩地塊根據商仲推估,面積分別為將近一千三百坪與一千餘坪,地價行情約為每坪三五○萬元到四百萬元,合計價值約為八十七億元。

光是把這三萬餘坪的土地價值加總起來,就有六四二億元,這還不含建築物價值的數字。據估算,聯邦自由廣場主建物建築面積每坪就有五十餘萬元的價值,聯邦企業大樓與聯邦松江大樓由於地點更好,建築面積每坪甚至是百萬元的行情,一併算入的話,光這幾塊地的價值,幾乎已相當於《富比世》所估算的林榮三身價。  

林榮三

北台灣四處插旗 連美國都有他的土地

 但這位神祕地王口袋深度當然不止如此。以「瓏山林別墅」推案,一舉打響瓏山林企業名號的台北市東湖、新北市汐止地區,更是他庫藏土地的重鎮。據了解,位於汐止新台五路東方科學園區後、五萬餘坪的白瓠湖林地以及部分農地,是林榮三在該區主要庫存地,但這些土地目前未能開發,價值仍低,屬於養地等待變更的階段。

大台北以外,桃園的區域建商指出,下南崁曾經是林榮三的土地大本營,在賣給其他建商前,他收購的土地達數萬坪之多。即使近年售出部分,預估林榮三在當地仍有超過萬坪的土地在手中。

此外,一位代銷業者也表示,瓏山林宜蘭蘇澳冷熱泉度假飯店的土地,就是林榮三自己所有;而以林榮三的習性,絕不可能只買一塊地,因此極可能在宜蘭還有其他的大片土地。

海外資產方面,根據他的友人指出,遠在美國舊金山靠近港口的Fremont區,林榮三也有大片景觀視野絕佳的土地,其中部分已興建成高爾夫球場,經營多年下來既養地也能獲利。

而由於長子林鴻聯妻子的娘家是日本華僑,且是當地成功的房地產業者,因此林榮三極有可能在日本也持有房地產。

-----------------------------

 

林榮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K1SuIH

----------------------------------

自由報系創辦人林榮三先生 28日安詳辭世 享壽77歲

自由報系創辦人林榮三先生,於11月28日下午因腫瘤併發心肺衰竭,於下午2時30分在家安詳辭世。(本報資料照)

2015-11-28  17:09

自由報系創辦人林榮三先生,於11月28日因腫瘤併發心肺衰竭,經台大團隊竭力治療,下午2時30分在家安詳離世,兒孫至親隨侍在側,享壽77歲。

榮三先生,出生於台北州新莊郡鷺洲莊水湳(後改制為新北市蘆洲區水河里),天主教輔仁大學名譽法學博士,為自由報系創辦人、聯邦企業集團創辦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創辦人;並歷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監察院副院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總統府資政。先生長期關心台灣言論自由與民主政治的發展,2000年,獲李登輝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勳章、2008年,獲陳水扁總統頒贈二等卿雲勳章,表彰其貢獻。

創辦人自1980年4月17日買下台中《自強日報》,改名為《自由日報》,1987年再更名為《自由時報》,即投身新聞事業至今。1988年,政府開放報禁,箝制鬆綁,給與創辦人極大鼓舞,因此放手擴大投資、全面更新設備,尤其提出「台灣優先,自由第一」的辦報理念,誓言要辦一份給全體台灣人閱讀、為台灣住民權益講話的公正報紙。1993年11月創辦人自監察院副院長公職卸任,即全心投入報社經營,每晚督導社論方向,不時叮囑做為社會公器應承擔之言論責任,殫精竭慮,案牘勞形,數十載寒暑;近十年來,儘管社務經營已交由社長林鴻邦主持,然直至入院,仍每日閱讀社論,無一日中斷。日後,創辦人所期許的相關重任,將由社長接手掌舵,並在既有成長的基礎上,帶領自由報業加速轉型。

昨日,林創辦人驟然離去,自由報系與聯邦集團痛失大家長,不捨與追思難以道盡,惟秉持林先生凡事動手、勤奮自勵的實踐精神,全體員工必當在各自崗位加倍用心,戮力以赴,續為社會熱忱服務。蒙各界關心,家人銘感五內,無法一一申致謝忱,特請鑒宥。

看見歐里桑的淚光

2015-11-30 06:00

◎ 賴清德

自由時報的創辦人林榮三先生二十八日辭世,消息傳來令人震驚。我心中浮現的是一位永遠把台灣利益擺在第一位的歐里桑面孔,代表「台灣聲音」的長輩,不但親切溫厚,更是堅定及勇敢。

記得太陽花學運發生後,歐里桑有感於台灣政經情勢的變化,特別邀我去辦公室一敘。歐里桑藏不住對台灣前途的憂心,他說,「如果沒有這些年輕人,台灣就完了,謝謝這些年輕人,擋下國民黨的錯誤」;他泛著淚光說著「謝謝台灣少年ㄟ學生」,令人鼻酸。可見歐里桑心中對台灣前途的擔憂無一日鬆懈。

歐里桑創辦自由時報,標榜「台灣優先,自由第一」,在報禁開放後,打破軍、政、黨壟斷的媒體生態,樹立台灣價值。以其事業的版圖,實在沒有必要投入最耗費人力與資源的媒體經營,但是他就是一股為台灣打拚的意志與熱血,從捍衛本土價值,創立本土精神的報格力抗黨國時代媒體傳聲筒,到現在自由時報成為抵擋「紅潮」,主張本土利益的少數媒體之一。歐里桑無懼於政治壓力,兢兢業業辦報,常常看完社論才離開報社,自由時報社論的字字句句都是歐里桑對台灣本土價值的血淚。無愧於台灣人寄望,犧牲奉獻,深受人愛戴。

奉獻此生於台灣,歐里桑,請卸下您的擔憂,讓我們繼續來分擔起責任,安息吧。(作者現任台南市長)

--------------------

蕭新煌/期待台灣與日本的民主同盟

2015-11-30 06:00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我長期以來對台灣的國際關係,時有關心和觀察,其中對美國、日本、中國和東南亞也比較有點心得。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歷經三個政府,前後廿年的台灣對外策略中,對上述四國(區域)的輕重緩急似乎各有想法。

李登輝念茲在茲的是走出去,也比較有國際格局,對日本和東南亞頗有突破。陳水扁繼續李登輝的路子,對日本很認真、對東南亞也有心。李、陳對中國都採取防備,保持距離,甚至不太理睬的態度。所以中國對台當然不只常口出惡言,也屢有惡行相向。所以「兩岸」時有「緊張」局勢出現,看在國際眼裡反而像真正的「兩國」相抗衡,頗有對等的態勢,但卻惹得美國七上八下,生怕台灣像脫韁之馬,衝過頭。

到了馬英九,卻一反前兩任政府的國際觀,一頭鑽進中國框架,以為穩定「兩岸」就能打開「世界之窗」。殊不知,卻因此敵日疏美,不見東南亞,也看不到歐洲。最大的後果則是讓全世界誤以為台灣已甘願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種向中國委曲又求不到全的投降政策,後患無窮,連虛構的「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各表」到了這月初的馬習會,都變了調,只剩沒有各表的「一中原則」,也將中華民國的神主牌給丟了。

馬朝的這種「懼中」和「親中」路線,讓美日兩國很感冒,也讓歐洲對台便宜行事,更讓東南亞對台不敢有任何正當的主張,也不再把台灣放在眼裡。總而言之,馬政府的國際關係政策可說是矮化台灣、喪失尊嚴。

如果我們把鄰國日本當做一個個案來討論,也不難發現日本在李陳兩政府時代的對台「實質外交」策略,頗為正面也多樣豐富,也始終把兩國的關係放在比較長的歷史脈絡去看待。而且日本也像美國一樣是全世界各國當中,會把與台灣的關係跟「民主」拉上線,掛上勾;主張與台灣的關係,具有著「民主價值同盟」的本質,而不只是所謂經濟、貿易、文化、觀光的實質利益而已。也因此,我在二○○○年陳水扁執政之初,就極力主張台灣一定要先有全球和平的視野和區域民主的策略,再把中國關係放在「國際-區域」架構中去布局、去謀略。在國際布局中,美國是關鍵,而在區域策略中,日本是重點,其次是東南亞。

遺憾的是,在陳主政八年與美國的交道屢屢受不信任的回應,但與日本的交往卻還算平穩有成。兩位駐日代表(羅福全和許世楷)都表現傑出,人脈暢通,兩國交流也可觀。不過,我也觀察到除了人脈網絡之外,好像還缺了比較制度化的交流安排,有點沒線、更沒面;當然也缺少在高層次的安保戰略隱然同盟之下,建立穩定和可長可久的中堅層次民主和平同盟扎實網絡。

結果是馬政權上台,上述的台日人脈不見了,台日的安保戰略與民主和平同盟也弱化和空洞,甚至在馬的「親中仇日」心結下,台日關係陷入冰冷期。不但學者所倡議的台日經濟一體、台日安保對話和駐派雙方機構的正名毫無成就,就連雙方國會、學術、智庫、文化交流也都不敢大張旗鼓,在民主同盟的旗幟下有系統地深化。坦白說,具象徵意義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對中國的人權民主都不敢聲張批判,更不敢聲援中國的民主人權運動或頒給年度的亞洲民主人權貢獻獎,國民黨政府還有什麼身分和面子去和日本大談亞洲的區域民主呢?

但我從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十月初日本行,看到一些契機,而她之前所主張的與全世界的民主國家建立夥伴同盟的外交政策,更符合了我上面的期待和看法。但唯有台灣自己的民主可以在二○一六年獲得再生和鞏固,台日的民主同盟也才可能如期重建和深化。

----------------------

賣地獲百倍利益 林榮三靠房地產累積財富

NOWnews
11月28日週六 下午7:25

用英文聊天30分鐘很難嗎?1年之後她說:一點都不!
Sponsored By TutorABC
《自由時報》創辦人林榮三縱橫政經領域數十年,靠著買地、養地,成就今日的財富,在在證明他的土地經營策略相當成功,挑選土地的眼光獨到。
林榮三的父親林建生靠著買地,為林家三兄弟累積發跡的本錢,三兄弟也懂得善用父親的經驗,一方面買地蓋屋,然後再將賣屋的錢拿去買更多的土地,讓手上的土地愈來愈多。
林榮三買地、賣地有其一套哲學。他若買地,肯定是大面積、整片的買,不會只挑小區域的土地,買到的土地一放就是2、30年,完全不急著出售。由於當時的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期,林榮三深知,他的土地日後極具價值,於是等待都市發展後,政府主動變更地目的時機,讓土地的價格翻上好幾翻。
跟隨過林榮三的主管就說,林榮三的土地很多都是買1元,賣100元,盡享百倍的利益。正因如此,林榮三靠房地產累積不少財富,使他能夠跨足媒體與金融,打造屬於他的王國。

----------------------------------------------------

辜寬敏坦承是花花公子 一生擁四妻

 
辜寬敏
圖為2012年辜寬敏以「台灣VS.中國-友好?對立?」為題進行演講。( 資料照片 劉宗龍攝)
辜寛敏與現任妻子王美琇
圖為辜寛敏(右)與現任妻子王美琇(左)一起出席活動。(資料照片 鄧博仁攝)

獨派大老辜寬敏日前到母校台大演講,談到此生影響他最重要的兩個人。除了彭明敏先生,另一人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這意外揭露他豐富的感情史,他坦承自己是花花公子,一生擁有四妻。 根據中評網報導,今年89歲的辜寛敏出生鹿港辜家,父親是辜顯榮,哥哥是已故海基會董事辜振甫,姪子是辜濂松,辜寬敏經商更熱中政治,他信奉台獨,走上與偏藍家族不同的道路。 辜寬敏對後輩學弟妹說,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人物,第一位促成他下定決心到日本的人,當時還是女朋友的,她中國湖南人,後來成為他的第一任太太蔡國儀。 他說,他11歲就沒有父親了,年輕時對哥哥(辜振甫)說想到香港,哥哥說,「你去了香港,就不要回來了,因為我們住家附近有憲兵搜查,查的對象就是你」。他到了香港之後,女朋友直接跟他說「我們結婚吧」。 當時他還是一位學生,沒有能力結婚,女朋友說,「如果去日本,我可以教英文、靠英文教書養活你。」後來辜寬敏決定到日本,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剛開始住在神戶,後來移居東京。 辜寬敏與蔡國儀在日本生下兩子,辜朝明(現任日本野村證券綜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與辜英明。後來因為辜寬敏投入台獨運動,生活漸趨複雜,且被日本政府盯上,他把妻子和孩子送到美國,因為兩人感情變愈來愈淡,最後走上離婚之路。辜寬敏在演講中坦言,他是花花公子,但是自己很有理想,也為理想與目標前進。他共有四位太太,第一任太太是湖南籍的蔡國儀,第二任是日本籍的清水五十鈴,第三任戴淑華,第四任是本省籍的王美琇,也是現任太太。幕僚指出,第二任及第三任未正式辦理結婚儀式,但是,辜老都稱她們為太太,第二、三任老婆也為辜生下孩子。與辜相差31歲的王美琇。早年是傾綠的政治記者,經常在媒體發表文章,儼然是辜寬敏的私人文膽。她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辜寛敏71歲那年,王美琇替他生了一個兒子,奠定了在她在辜家的地位。(中時電子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