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父原母」難取得原民身分? 原民會:應有認同表徵
憲法法庭17日針對「原住民身分法」召開言詞辯論,司法院長兼大法官許宗力擔任審判長。(記者塗建榮攝)
「漢父原母」難取得原民身分? 原民會:應有認同表徵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uhSjK
2022/01/17 22:24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原住民身分法》規定,原漢通婚子女需有傳統名字或從原住民父母姓才能取得原住民身分,但有民眾質疑該規定讓「漢父原母」者難以取得原住民身分,有違憲之嫌。今日憲法法庭舉行言詞辯論以釐清原住民身分法是否違憲,原住民族委員則會主張,「原住民身分的認定標準,應當回歸原住民族社會內部討論,並由族人選出的立法委員依據民族意願形成立法。」
《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第2項規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但有民眾認為,原住民身分法的規定讓「漢父原母」的9萬多名原住民小孩無法取得原住民身分,也歧視女性、違反平等權,因而聲請釋憲
原民會訴訟代理人、副主委鍾興華Calivat.Gadu在憲法法庭表示,原住民身分法制定過程經過原民會的參與及支持,大家共同認知到,原住民身分認定基準除血統之外,更應當有認同表徵;採用傳統名字或從姓作為認同表徵,與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表彰血統來源及家族關係的共通文化不謀而合,尤其近年已有越來越多族人願意以傳統名字表彰自身對民族身分的認同。
鍾興華舉例,他自己是排灣族原住民,本名是「CALIVAT GADU」,原住民身分認定制度讓具有「血緣」而且富有「認同」行動的族人更能相互認同,促進團結,是原住民族尊嚴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原民會更進一步指出,最新數據顯示,「漢父原母」家庭中有近6成5的子女願意使用傳統名字或從母姓,相較國人從具母姓者僅佔5%,足見原住民身分法的規定,更能促進性别實質平等。
原民會主張,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及相關國際公約的規範精神,原住民身分認定基準應由原住民族自己決定,期盼憲法法庭能給予族人最大的自由與空間,讓本案回歸原住民族社會內部討論;而憲法法庭將擇期公布宣判日。
原住民族委員主張,原住民身分的認定標準,應當回歸原住民族社會內部討論,並由族人選出的立法委員依據民族意願形成立法。圖為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 (資料照)
「漢父原母」難取得原民身分? 原民會:應有認同表徵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fuhSjK


泰雅族人山前家屋與犬隻 
1910年代,幾位泰雅族人在竹造的住宅前方合照,飼養的犬隻則在屋內休息乘涼,後方的山拔地而起、壯觀宏偉。泰雅族的建築物會根據不同需求建造,圖為半穴式的住家,泰雅族實施每家一屋的原則,在父母過世後,家中的兄弟們必須要另建新屋並且一起收集建築所需要的材料,泰雅族的家屋皆為一個方正的矩形,床通常會擺在角落邊,中間的空間則為日常生活起居用。(1)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 | 泰雅族人山前家屋與犬隻 | Facebook https://bit.ly/3U1sQjN

303639740_1693812957662585_9140668787219053387_n

 


泰雅族村民集體大合照
1910年代,泰雅族村民集體大合照。森丑之助的工作團隊採集原住民生活習俗影像資料時,安排一處泰雅族村民拍攝了此照片。左後方站著幾位日本殖民官員,其中一位是警官,顯示當局的力量已經進入山區。泰雅族人民性強悍,日本時代最大兩次原住民抗爭事件太魯閣事件和霧社事件,都來自於泰雅族系的太魯閣和賽德克部落。此外,泰雅族沒有鮮明的社會階級制度,所以沒有華麗的貴族服飾以凸顯尊貴的身分地位,男工主要穿戴為、胸兜、上衣、披肩、前遮陰布;穿上不及膝的傳統袍後,掛前帶以左肩右斜方式斜掛。女子則是額帶、胸兜、上衣、披肩、片裙和綁腿;泰雅族人停留時經常蹲在地上,然後以傳統袍裹全身,形成紅白相間的區塊,頗為醒目,也形成泰雅族鮮明的民族形象。(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台灣原民  山海之郷 》)(1)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 泰雅族村民集體大合照 | Facebook https://bit.ly/3fBGW8O

227791823_1416107662099784_285644305464920603_n145093989817852022-05-21_1855015790


泰雅族新型村落的居家生活
1930年代,泰雅族婦孺和老人在村落的居家生活,男人們均外住工作了。這一張照片是另一張遠看泰雅族村落照片的近景,顯示村落擁有寬廣的公共空間,整齊乾淨。儘管建築材料和格式仍然是傳統的,但對照最早森丑之助工作團隊所拍攝的沿山勢興建的泰雅族村落照片,此照片中山谷平原的泰雅族村落已屬現代社區的規劃。儘管如此,這種原住民傳統的近代化在快速變化的現實中顯得非常短暫,霧社事件促使日本當局強力推動同化政策,太平洋戰爭所帶來文化和思想完全一體化以及高度的軍事動員,對原住民的文化更是摧毀性的。(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台灣原民  山海之郷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 泰雅族新型村落的居家生活 | Facebook https://bit.ly/3BFMMjb

219867910_1409023599474857_3049351290732900499_n222360209_1409023579474859_6097294763976134299_n


搗麻糬與慶典活動
 1910年代,兩個有著紋面的泰雅族女子手執著杵臼在搗麻糬,左邊為戴刀的武士,刀鞘末端掛著黑色的羽飾,顯示部落將舉行慶典活動。通常只有在豐收、婚宴或是迎賓的時候泰雅族人才會搗麻糬。搗麻糬也有著分享喜悅的含義存在,以此感謝所有族人為了部落的付出,所以打麻糬慶祝。(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最早以前的台灣》)(5)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 搗麻糬與慶典活動 | Facebook https://bit.ly/3qBj21J

202349413_1392531354457415_6427622391533066491_n


199637500_4432713376760366_5756710896781140240_n_temp_1625056300037

日治時期泰雅族


日治時期泰雅族足蹬式織機舊照

2021-05-19_111249


泰雅族原住民舊照

93956749_3216637448367971_5722606354946850816_n


日治時期泰雅族原住民女子舊照

87047953_3068385039859880_9060335701068873728_n

83825466_3041477199217331_5079769880970919936_o84891911_3041421685889549_5147910357460713472_n

日治時期泰雅族紋面工具


馬胎古道23日健行 客家與泰雅文化交流
分享馬胎古道23日健行 客家與泰雅文化交流到Facebook 分享馬胎古道23日健行 客家與泰雅文化交流到Line 分享馬胎古道23日健行 客家與泰雅文化交流到Google+
新竹縣尖石鄉義興村的馬胎古道,早年是客家與泰雅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公路開通後,古道已鮮少人走!(內灣形象商圈發展協會提供)
2017-06-21 12:09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新竹縣尖石鄉義興村的馬胎古道,早年是客家與泰雅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公路開通後,古道已鮮少人走;內灣形象商圈發展協會為了推廣綠色觀光,23日邀請內灣商家、居民和遊客,一起漫步這條擁有豐富故與美麗景色的百年古道!
尖石鄉義興村馬胎部落與嘉興國小義興分校,23日將共同舉辦「馬胎好聲音樂饗宴暨泰雅馬胎部落文化感恩節」,內灣形象商圈發展協會在當天配合舉辦馬胎古道健行活動,希望增進客家與泰雅文化的交流。
內灣協會表示,在日治時期,橫山鄉內灣由日本官方及商人主導開發,以作為交通樞鈕,地理位置正好是客家聚落與原住民部落的交會點,因此內灣客家人與泰雅族人的文化交流從沒中斷過;馬胎是距離內灣最近的部落,早年部落族人採買與就學,都必須徒步走山路到內灣,義興大橋興建後,逐漸被公路取代了。
當時的山路,就是23日健行活動的馬胎古道及情人谷步道(南坪水圳);協會表示,馬胎古道曾經是運木材的木馬道,後來才修建成觀光步道,步道上仍保留著原始山林的景色,無數的山藤穿插樹林間,偶爾有幾道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照射在小徑上,讓步道涼爽卻不陰暗,入夜後更有許多螢火蟲流連飛舞。
23日上午9點半,在內灣大橋集合,分挑戰組和休閒組兩條路線,有接駁車在義興分校接送,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加,現場也可報名,報名費(含保險)每人50元,詢問電話(03)584-9060 黃秘書。
協會說,近年來內灣不斷地發展多元觀光產業,義興村擁有桂竹筍、水蜜桃和甜柿等農特產資源,還有原住民的編織與木雕,深具特色,希望透過活動串連與資源分享,讓兩聚落更加緊密合作,也讓更多遊客有機會深入認識在地的客家與原住民文化。
內灣形象商圈發展協會23日將舉辦馬胎古道健行活動,邀請大家一起漫步這條擁有豐富故與美麗景色的百年古道!(內灣形象商圈發展協會提供)
馬胎古道和情人谷步道仍保留著原始山林的景色,沿線涼爽卻不陰暗。(內灣形象商圈發展協會提供)

600_2107074_2  2017-07-04_084843  


日治時期泰雅族原住民舊照


要不回原民身分 婦提訟爭血統
2015年03月30日 04:10 蕭博文/台北報導

祖母為泰雅族原住民的北市陳姓婦人,向松山戶政事務所申請原民身分,卻遭戶政事務所以陳女祖母與非原民結婚,陳父未從母姓,依「原住民身分法」撤銷申請。陳女不服提起訴訟爭血統,法院認為基於血統主義精神,陳父確有原民血統,子女權益依法應受保護,撤銷戶政事務所處分。全案仍可上訴。

78歲陳婦認為自己是原民之後,2001年「原住民身分法」施行,回歸原民身分的念頭益發強烈,找出父親日據時代戶口調查簿申請原民身分。陳婦的楊姓祖母為清光緒時期泰雅族原住民,與陳姓福佬人結婚,陳父則於1938年、日據時期過世;2013年陳婦向戶政事務所申請原住民身分登記獲准。

不料,戶政事務所不久後改口,援引「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第2項規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認為陳父未從祖母楊姓,不具原民身分,撤銷陳婦申請,不准她申請原民身分。

陳婦提起行政訴訟,主張父親早在日據時期過世,在世期間根本無法取得原住民身分,也無法從母姓,痛批戶政事務所以漢人姓氏邏輯否定申請,粗暴程度不亞於政府強賜漢姓,亦形同懲罰原民女性嫁給非原民男性所生的後代。

高等行政法院認為,依「原住民身分法」規定,在該法施行之前,因故未取得原住民身分者,可申請回復或取得原住民身分,意即陳父若在世可檢具原民身份文件取得原民身分,但因陳父已過世,其婚生子女可準用「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第2項規定取得原住民身分。

判決也指出,泰雅族命名採父子聯名制,如第一代名「瓦旦‧老辛」,第二代名「貝林‧瓦旦」,要求陳父從母姓才能取得原民身分,就泰雅族而言毫無血統意義;基於落實「原住民身分法」血統主義精神的立法意旨,既然陳父具原民血統,戶政事務所不得以陳父未從母姓而撤銷陳婦申請,判決陳女勝訴。

陳婦家屬昨透過委任律師表示,法官判決對原民權益、男女平等有重大意義

 

傳遞原鄉情 泰雅佳麗爭后冠

 

2015泰雅文化情系列活動,明(15日)、後天登場,族人將以泰雅舞蹈古調熱鬧迎賓,大同鄉長陳成功(後排左三)再辦泰雅公主選拔。(王亭云攝)

 

選拔泰雅公主曾是泰雅族部落的大事,更擁有高度文化地位。但如今,在現代社會中,因部落青年大量移居外地就業,部落少女返鄉參選泰雅公主意願愈來愈低,大同鄉公所為延續這項專屬泰雅族的傳統文化,明、後天將舉辦「泰雅文化情」系列活動。

 

這是暌違8年後的首次選拔,10位佳麗將同台比母語、拚魅力,精彩可期。

 

2015泰雅文化情系列活動,今年邁入第20年,有別於以往選在7、8月舉辦,大同鄉公所看準本周六舉辦的2015挑戰北橫棲蘭山林蔭路跑賽,有1600名選手參賽,特別將活動提前舉辦。

 

「估有2000多人湧入,大同鄉大爆滿!」大同鄉長陳成功指出,現在正是全鄉蔬果盛產期,有五月桃、紅肉李、桂竹筍、高麗菜等,特別將文化情系列活動提前,希望搭上來訪人潮,帶動地方觀光。

 

大同鄉公所即將透過豐富活動熱鬧迎賓,重頭戲就是泰雅公主選拔,由10名年輕單身佳麗角逐公主后冠,以泰雅族語自我介紹、機智問答、才藝競賽、泰雅服飾造型舞台走秀評比,冠軍可獲1.5萬元獎金。

 

泰雅文化情系列活動舉辦20年,但泰雅公主選拔僅舉辦不到5次。鄉公所坦言,部落年輕人不諳母語等客觀因素,導致光推派人選就有困難,但各村對於舉辦選拔仍大力支持,鄉公所將努力傳承泰雅傳統文化。

 

此外,系列活動包括品嘗道地泰雅料理,部落生態文化體驗、泰雅傳統競技競賽與泰雅音樂會,原鄉味十足。

 

 

嘉明湖山屋要收費 布農族「不合作運動」抗議

 

 

 

2015-04-02 16:26:00

 

公民突擊隊/綜合報導

台東嘉明湖登山步道從去年12月底封路淨山,直到1日重新開放,但規定入山都要登記,且原本免費的山屋都要收費,平日300元、假日400元,包括原住民同胞也在內,這讓居住在高山的布農族非常不滿,因為他們認為高山本來就是他們的家,政府要推行任何措施都沒有經過同意,部落牧師Kavas就號召青年下山,以不登記、不繳費的「不合作運動」入山表達抗議。

一池湖水位在山頂之上倚著藍天,這是位在台東的嘉明湖,海拔3000多公尺,是全台第二高的高山湖泊。據說該湖是被隕石撞擊而生,景色淒美被稱為「天使的眼淚」,不少登山客慕名而來。

但林務局從去年12月底封山,今年4月1日才重新開放登記,不過,由於從登山口到嘉明湖起碼要花上半天時間,新制上路入住山屋都要收費,分別為平日300元、假日400元,連原住民也不例外,這讓布農族極不滿。Kavas受訪時談到,「在這個地方做這樣的生意買賣,是沒有經過我們同意,他們是私自(決定),他們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都沒有跟我們商量。」

高山本來就是布農族的傳統領域,Kavas認為這裡原本就是他們的家,還要做收費規劃不合理,於是在1日號召20位青年,以不登記、不繳費的不合作運動,來到嘉明湖登山以示抗議。一名布農族青年說,「我要回家這4個字,代表我們這個團隊整個學生要回家的意義是很重大的。」

台東大學教授劉炯錫也直言,「一個文明的政府,一個上軌道的政府,應該協助原住民部落在他傳統領域站起來,而不是再另外頒布法令,限制這個,限制那個。」

對此台東林務局表示尊重,當天也沒有發生任何爭執,而目前新措施還在試辦階段,也承諾未來會多加溝通協調。(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通霄記憶
返璞歸真 苗栗縣泰安鄉泰雅族
認得國寶的請出聲。
感謝 ,劉明財老師 ,無償授權
各位fb的朋友 為什麼我會PO這麼快的速度, 按照預計 這樣的速度我可能需要 po 20年才能結束, 日本現在又有一批26000張要進來, 發揮這些老照片我顯得有些吃力 ,望能順利完成不負所託,若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見諒。
引用請註明出處 道卡斯文史工作室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https://bit.ly/31AHN1H

116356498_1198879297135653_287954710805804157_n (1)117241694_1198879507135632_7374726494141032052_n116802905_1198879467135636_1420303594115063136_n116858293_1198879420468974_2321832257533281615_n117203382_1198879337135649_481731030950487275_n117335641_1198879377135645_476742386296785287_n


17世紀前東西霧峰人!?
  1697年浙江探險家郁永河來清水牛罵頭望東,在他的《裨海紀遊》寫上有野番與在地番;這與前不久的荷蘭人稱有Ataabu與Taileidcj之土著相呼應!
  今這兩番地只剩霧峰與大里各一片墻在懷古!再前追:來東霧峰的紋面番是仁愛鄉的泰雅族人;而西霧峰與大里的平埔族人,似來自原居的布農人與1415年來的鄭和軍留下的搜索隊合婚之後代!

143623577_3499886130120495_1755515711661826744_n (1)


_temp_1621842184949(1)


日治時期南澳原住民女子舊照-南澳的泰雅人-長相與大豹群有極大差異

192744382_4407261305972240_7446326257940988752_n2021-06-08_131323


14509398981785


族語、狩獵與編織,串起他們的泰雅祖先與歷史
作者 張毓芹
2022-05-08
族語、狩獵與編織,串起他們的泰雅祖先與歷史 | 張毓芹 / 教育新亮點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X2yVO
為了傳承族語,新北市烏來國中小從民國78年就開始推動泰雅族語教學。每週一堂40分鐘的族語課程中,游美芳老師先從疫情時事開始,提醒孩子記得洗手、戴口罩,練習數字、時間,學習怎麼說族語,也認識用羅馬拼音拼寫的泰雅書寫符號。反覆練習後,原本還有點遲疑的孩子,越念越大聲、越念越有自信。
從教室裡的桌椅、門窗,到生活周邊常見的事物,族語課上從來不缺學習的素材,游美芳老師說,除了課本教材,讓學生用族語熟悉生活周邊的人事物,例如家裡的人口數、稱謂、天氣等等,都能加強語言的親近性,增加說的動力。
每周一節族語課,族語老師游美芳從生活尋找素材作為教學內容,讓族語更生活化。
結合科學與傳統,在文化中認識祖先的智慧
早在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前,新北市烏來國中小每個年級一個禮拜都有一堂固定的族語課,但是在語言文化的推動上,一節課遠遠不夠。因此,校方也透過文化課程與社團來營造多元的語言環境。像是烏來國中小著名的泰雅歌謠社,在多項市賽、國賽都獲得好成績,累積出學生對文化的自信。負責帶領歌謠社團的高玉芝主任說,在背誦、反覆演唱歌詞的過程中,學生熟悉泰雅的書寫符號,增加詞彙量,同時也在歌謠中認識祖先的生活。
烏來國中小的泰雅歌謠社,在多項市賽、國賽都獲得好成績,累積出學生們對文化的自信。
烏來國中小參加族語單詞競賽也獲得好成績。
高玉芝主任說,像是狩獵歌,會說起過去祖先上山打獵的過程、準備事項等,雖然現在的生活情境已經跟過去大不相同,但孩子還是要知道過去祖先的歷史。相對的,文化課程會安排狩獵,讓學生學習製作陷阱;自然科學社團則會結合現代的自然科學與祖先的智慧,讓孩子理解一些傳統知識背後的原理。
教務主任劉亞汶說,老師會帶著學生去訪問耆老,直接問獵人怎麼設陷阱?步驟有哪些?選擇什麼材料?老人通常說的是經驗,不太會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在過程中就會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這樣做會有效?為什麼不能用別的方式?接著進行科學研究,把兩者拉在一起,孩子恍然大悟之餘,同時獲得文化認知與自然探索的成就。
探訪耆老結合自然科學探索,學生認識祖先的智慧,也參與原住民雲端科展獲獎。
不只找回語言,還有逐漸消失的文化連結
走到泰雅編織社的社團教室,前方掛著一條條學生們親力完成的泰雅織帶。九年級的歐尤伊凡坐在織布機前,拿著捲線器在棉線中穿梭,利用刀棒將織線壓實,單一反覆的動作,必需付出無比的耐心才能織就美麗的紋路。
烏來國中小的學生,國中階段都一定要參加泰雅編織社團,並且在畢業前編出屬於自己的泰雅織衣。對歐尤伊凡來說,泰雅編織是他和阿嬤的童年回憶。他說,小時候看著阿嬤在織布機上編織出色彩艷麗的泰雅織帶,配色美麗,因此對泰雅編織產生深厚的興趣,參與泰雅編織社團後,學習平織、挑織等傳統技藝,才更深入認識泰雅編織的美感。
七年級的潘蕙心從平織開始學起,也學著做泰雅傳統的耳飾。她說,課堂上老師會介紹象徵烏來屈尺群特有的泰雅圖騰「XO」,也說過去在部落,女性會織布就是成年的象徵。
部落傳統中,男性要能狩獵,女性要能織布,才能撐起家庭責任,也才算成年。烏來國中小的文化課程,沒有逕渭分明的性別區分,只希望讓孩子唱自己的歌、戴上自己編的泰雅織帶、認識耆老的山林自然智慧,幫助孩子更了解自身的語言,追尋家族和文化認同。
多年努力扎根,烏來國中小獲得111年教育部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表揚。校長陳煌燿說,對於族語的推動也漸漸擴及到多個面向,包括山野教育、防災教育等,更向下延伸到幼兒園,每天有兩個小時的沉浸式族語教學。這些不只是行政端的工作,整個學校包括社區耆老都要動起來。
九年級歐尤伊凡示範如何織出美麗的泰雅織帶。
當家庭不再傳承語言 學校承接起族群和文化的連結
和其他語言一樣,族語的傳承其實也面臨家庭的斷層。劉亞汶主任感嘆,學生到了國中階段,因為要考族語認證,或許會花比較多時間練習,但語言本來應該是要使用的,若是家裡沒有人說,那就只是學了一個不會用的語言而已,無法真正落實在生活。相較之下,他更希望語言的學習回歸到家庭,只要家裡講,小孩就會講。
不過,族語老師游美芳卻也提供不一樣的經驗。她從小家裡講日語,婚後的家庭講台語,一直到46歲才開始重新學習族語,之後考上族語老師在學校服務。游美芳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泰雅名,我總是用自己的經驗來告訴孩子,一切學習都不晚,不要忘記自己的身分,也不要忘記族名、忘記族語。」
語言是文化的靈魂,當家庭中語言傳承的功能逐漸失去,烏來國中小承接起族群和語言的連結,帶著孩子說族語、唱古調、拜訪耆老,一步步深根文化語言,讓孩子能夠有機會沉浸在泰雅族語的環境中,只要語言還在,文化就能傳承,根就還在。
族語、狩獵與編織,串起他們的泰雅祖先與歷史 | 張毓芹 / 教育新亮點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X2yV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