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髮代葬「青絲」有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是指黑色的頭髮,尤其用於割髮代葬「青絲」有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是指黑色的頭髮,尤其用於

「青絲」有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是指黑色的頭髮,尤其用於比喻年輕的秀髮,如李白在《將進酒》詩中的「朝如青絲暮成雪」。此外,它也指青綠色的絲線或繩纜,例如馬的韁繩。 
主要含義
黑色的頭髮:這是「青絲」最廣泛的用法,用來代指年輕時的黑髮。
出處:李白《將進酒》: 「朝如青絲暮成雪」。
延伸用法:與「白髮」相對,形成「青絲白髮」的意象,用來比喻人生從年輕到衰老的過程。
青綠色的絲線或繩纜:這是「青絲」的本義。
例子:在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常指馬的韁繩。
其他比喻:
琴弦
垂柳的柔枝
植物的藤蔓
初生的韭菜
切成細絲的青梅等果物 
文化意涵
定情信物:在古代婚俗中,新婚夫婦會剪下頭髮互相綰結,即「結髮夫妻」,因此「青絲」也成為寄託情思的定情信物,百度百科「绾青丝」也由此演變而來


聊聊韓國的「墳塚文化」──以染血裙、詩、鞋入葬(上)|陳慶德/現象・韓國|換日線 https://bit.ly/4qLr4Ui
聊聊韓國的「墳塚文化」(下)──髮塚、齒塚與馬塚|陳慶德/現象・韓國|換日線 https://bit.ly/4oTw1IO
「墳塚」,不知首先浮現在大家腦海的會是什麼?尤其又是言及到朝鮮半島的墳塚,會不會最先聯想到的是埋葬眾王后,輝煌陵寢遺址的「王陵」(왕릉)?諸如被現代人挖掘出,眾多巧奪天工的手工陶瓷器、黃金器具等陪葬物,如著名的慶州大陵苑天馬塚。 上個世紀,韓國當地新聞工作者李圭泰(이규태,1933-2006年)的《韓國人的意識形態》一書內,曾論及到韓國人有著強烈的「歸巢意識」(귀소본능),即古時候做官的朝鮮人,如果年老退休,大多想回到故鄉養老。而出世的隱者,所選擇的隱居之地,也大多是在能夠一眼鳥瞰故鄉燈火的山上,「離鄉而去,卻還總想成為故鄉的一份子」。
提到大多人忌諱的「墳塚」,不知首先浮現在大家腦海的會是什麼?尤其又是言及到朝鮮半島的墳塚,會不會最先聯想到的是埋葬眾王后,輝煌陵寢遺址的「王陵」(왕릉)?諸如被現代人挖掘出,眾多巧奪天工的手工陶瓷器、黃金器具等陪葬物,如著名的慶州大陵苑天馬塚。
上個世紀,韓國當地新聞工作者李圭泰(이규태,1933-2006年)的《韓國人的意識形態》一書內,曾論及到韓國人有著強烈的「歸巢意識」(귀소본능),即古時候做官的朝鮮人,如果年老退休,大多想回到故鄉養老。而出世的隱者,所選擇的隱居之地,也大多是在能夠一眼鳥瞰故鄉燈火的山上,「離鄉而去,卻還總想成為故鄉的一份子」。
當然,此處提到的「歸巢」,也有人死「歸去」之意,而如果問韓國人能選擇死後埋葬之地,想必有超過九成的人,不加思索地都想葬在故鄉。但是,此歸巢意識,不僅僅只屬於韓國人,許多臺灣人對於「客死異鄉」、「身在異地」的印象,恐怕也大多排斥吧。
然而,有趣的是,李圭泰從此歸巢意識,衍生論及人死後,最後一個歸處墳墓時,卻提到了一些過往特殊的平民「塚」,吸引了我的注意,其「塚」類與故事,遠超過人們想像,而這些塚,我想可以一併稱之為「虛塚」(허총)。
天馬圖。圖/微基百科
以物代人「虛塚」
「虛塚」,顧名思義,意指死者在許多不得已的情況下,於死後無法下葬完整屍體的墳墓,入土為安。而在一般的虛塚內,大多只埋葬死者身體的一部份,諸如頭髮、牙齒、指甲、腳指甲等。這種虛塚常見於在朝鮮半島上,但是也有一些,「慘」到無法入葬死者身體部分的墳塚,那麼死者的家人,就會輾轉以「物」代「人」,建起虛塚。
這些虛塚,我們還可以細分為「血裙塚」、「齒塚」、「髮塚」、「鞋塚」、「詩塚」與「書塚」等等,而其共同特色,大多是為國捐軀者的最後安息之地,且寓含著許多過往忠臣烈士的故事呢。
首先為「血群塚」──眾所皆知,16 世紀末,倭軍來犯朝鮮半島,開啟長達 7 年壬辰倭亂(1592-1598 年)時期,使得朝鮮陷入亡國之險。而當時許多抱著戰死決心,勇敢出征的朝鮮士兵,他們在出戰前夕,會請家裡的妻子在他們身上刺上幾個字,不論刺的是自己的名字,或祝福話語,主要目的只有一個──「辨識身分」。在激烈戰場上,人的生死都是一瞬間,可能飛來一支箭、敵人一閃刀,人就魂斷異地,甚至死無全屍,因此士兵的妻子或子女,事後要在堆積如山的戰死者內,尋找為國捐軀的家人時,憑靠的即是在在他身上所刺上的記號文字。
然而,出征前夕,上戰場前的男子,請求妻子於背上刺字時,從他身上所流出來的血,妻子得用裙子擦乾,而這塊沾染鮮血的裙子,妻子不是嫌髒,馬上丟掉或事後洗淨,反而得加以保管,因為萬一士兵的家人,事後連死者的屍體都找不到時,就得用這條沾有血跡的裙子,代替死者遺體,造個虛塚入葬。
朝鮮史上最著名,差點成為「血裙塚」的主人公,即是壬辰倭亂時期的武將柳珩(유형,1566-1615 年)。柳氏曾在義兵隊長金千鎰(김천일,1537-1593年)麾下作戰,後來官拜兵馬節度使(황해도병마절도사),奮勇抗敵,戰功顯赫,他於晚年時,曾向子孫展示刺在背上的「盡忠報國」(진충보국)四個字,言及多年征戰沙場的他,入葬安息之處沒有淪為「血裙塚」,終能全身入土埋葬,實是朝鮮國王所賜與的最大恩惠。
不過,「血裙塚」在朝鮮史上確實存在過──河東玉宗面大谷里有三狀村,據傳村名是來自推崇三次中狀元的林川(임천)趙之瑞(조지서,1454-1504年)而取,他曾是朝鮮王朝第九代王成宗(성종,1457-1495年,在位時期為1469-1494年)的老師,知識學問十分淵博,曾兼任教導君王讀書的侍讀官與侍講官。然而,當成宗過世後,繼位的即是著名暴君燕山君(연산군,1476-1506年,在位期間為 1494-1506 年),而趙之瑞面對這樣的暴君,不畏強權,仍是循循善誘,苦口婆心要君王不要過於殘暴,多行善事。但燕山君怎麼聽得下去,登上王座沒多久,就下令眾臣用磨石把他磨死,之後把粉碎的趙氏屍體,丟入江內,隨江而去。
此時,趙之瑞的妻子鄭氏,冒著生命危險,用裙子接染下丈夫的鮮血,讓這條染紅的血裙,成為之後取代他肉身下葬的「(血)裙塜」,而這樣的史實,也被記載在《朝鮮王朝實錄・燕山君日記》55 卷,燕山君十年(1504年),8 月 17 日條目內,「義禁府堂上金勘等啓:前日敎云:『罪人勿令收葬,暴於原野。』請與政丞等同議,且列書見誅人名字以入⋯⋯(⋯⋯)⋯⋯趙之瑞⋯⋯(⋯⋯)⋯⋯等名以啓。」  
天馬塚入口。圖/微基百科
以詩入葬的「詩塚」
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塚,是出生於朝鮮中半葉,著名的武將李大源(이대원,1566-1587 年)。李大源在戰亂時代,屢創戰功,1586 年曾以宣傳官任鹿島萬戶(녹도만호),主要任務是在南海處抵抗倭軍。然而,屢戰屢勝、年紀又輕的他,樹大招風,遭當時好大喜功的水使(수사)沈巖(심암)嫉妒,後來這樣的嫉妒,也讓李大源招來死劫。
一日李大源率領先鋒部隊,於興陽、巽竹島處海上與倭軍交戰,但沒想到倭軍早已鎖定李氏軍隊,調援大軍來生擒他,然而李大源事先與沈巖約好的後援部隊,卻按兵不動,眼睜睜地看著他被倭軍所捕,最後慘遭剁殺。
就在李大源兵敗被捕前夕,他情急下咬破手指,撕下衣服寫了一首詩,此詩一片丹心地寫道「日暮轅門渡海來,兵孤勢乏此生哀,君親恩義俱無報,恨入愁雲結不開」,令侍從送回家裡,「公知事不濟,割脂出血,解衣而書一絶,付家童曰以此歸葬。」
寫下此詩的李大源,也自知此戰失利,若被倭軍所俘,恐怕屍骨無存,因此以血寫詩於衣上,好讓之後家人造個「虛塚」所用,果不其然,被倭軍視為眼中釘的李大源,兵敗被捕,最終下場「爲賊所得,逼降不屈,縛諸舡檣亂斫之。至死罵不絶聲。」被亂刀砍成肉塊的他,死時才 22 歲。
爾後,這位年輕武將的「詩塚」,也成為歷代士大夫參拜憑弔之處,他的詩直到朝鮮末期,仍廣被人們愛誦,其義勇之行,也被收錄在韓國
聊聊韓國的「墳塚文化」──以染血裙、詩、鞋入葬(上)|陳慶德/現象・韓國|換日線 https://bit.ly/4qLr4Ui
聊聊韓國的「墳塚文化」(下)──髮塚、齒塚與馬塚|陳慶德/現象・韓國|換日線 https://bit.ly/4oTw1IO
----------
聊聊韓國的「墳塚文化」(下)──髮塚、齒塚與馬塚|陳慶德/現象・韓國|換日線 https://bit.ly/4oTw1IO
過往常見於朝鮮半島戰亂時期的「虛塚」,意指死者在許多不得已的情況下,於死後無法下葬完整屍體的墳墓,入土為安,而在一般的虛塚內,大多只埋葬死者身體的一部份,諸如頭髮、牙齒、指甲、腳指甲等,但是也有一些,慘至無能入葬死者身體部分的墳塚,那麼,死者的家人便會輾轉以「物」代「人」,建起「虛塚」,如同上一篇介紹過的趙之瑞的「血裙塚」,以及李大源的「詩塚」。
上篇:聊聊韓國的「墳塚文化」──以染血裙、詩、鞋入葬(上)
「五月五日死。」—李有吉(이유길,?-?),汗衫遺筆。
過往常見於朝鮮半島戰亂時期的「虛塚」,意指死者在許多不得已的情況下,於死後無法下葬完整屍體的墳墓,入土為安,而在一般的虛塚內,大多只埋葬死者身體的一部份,諸如頭髮、牙齒、指甲、腳指甲等,但是也有一些,慘至無能入葬死者身體部分的墳塚,那麼,死者的家人便會輾轉以「物」代「人」,建起「虛塚」,如同上一篇介紹過的趙之瑞的「血裙塚」,以及李大源的「詩塚」。
李大源的詩塚尚算「功德圓滿」,有些忠臣在戰亂之際恐怕沒時間、興致寫詩,抑或草草處理自己身後「虛塚」之人,也為數不少,如同「髮塚」。
同是戰死於壬辰倭亂的趙敏道(조민도,1556-?),他在投入戰場上陣前,曾剪下自己的頭髮交給妻子說:「我知道此次我將不能活著回來,妳就把我的頭髮,葬在祖先先塋墓地之下吧。」說完,他即加入巡邊使(순변사)李鎰(이일)軍隊內,結果戰死了。而家人來到堆屍如山的戰場上,遍尋不得他的屍體,最終妻子只好遵照趙氏的出征遺言,以髮下葬,為他造了一個「髮塚」。
送牙齒作為「定情信物」
眾多虛塚內,也有著「齒塚」。
說到齒塚,讓我聯想到朝鮮王朝時,士大夫官吏們與伎生(朝鮮半島的傳統藝技)相愛時,男方贈與對方的定情之物,即是拔下自己的門牙一事,諸如朝鮮小說《裴裨將傳》(배비장전)內,就曾清楚記載到當時拔牙「風情」。
據好友韓語小王子羅小編考察,此時期的拔齒風氣,被人稱為「拔齒風俗」(발치풍속),此風俗習慣還可推到源於三國時代的伽耶(가야,AD.42-562BC.)王朝。當時伽耶王朝流傳著,只要是自己家屬、或關係親近的好友過世,為表哀悼之意,伽耶人就會拔下牙齒弔問,又稱「服喪拔齒」(복상발치),而從慶尚南道金海出土的人骨,也可發現此現象確實存在,此外,拔齒也可視為繼承家長權、或是象徵彼此間深厚的情誼(註1)。
因此,這樣的「齒塚」的出現,也就不為奇怪。最著名的齒塚傳說,曾出現在高陽郡碧蹄館山上,那裡有座漢城北村的平壤趙氏的虛塚。
據傳,鄉里仕紳趙氏,某日前去慶尚道洛東江旁收稻租,結果遭逢洪水氾濫,慘遭惡水捲走,身遇死劫。事後他的家人要為他蓋座墳墓,但卻苦於找不到屍首,只好決定找他的牙齒來代替。
家人之所以會想到趙氏的牙齒,在於趙氏生前有位喜愛的伎生,而當時士大夫中流行拔牙送給青睞伎生,作為定情之物,因此伎生的名聲響亮與否,就由她所擁有的牙齒數來決定;另一方面,收到士大夫牙齒的伎生,也是十分重視此定情物,多會在士大夫牙齒下面,掛上寫著贈與者的官位姓名牌子,然後珍藏在家內寶貴的貝盒鏡台內。
而趙氏家人為了打造趙氏死後的「虛塚」,曾花了百擔稻子,才跟這位趙氏生前所喜愛的伎生,贖回他的要價不斐的牙齒,打造出尊貴不凡的齒塚。
此外,除了埋葬頭髮、牙齒等肉身之物,也有埋葬死者生前常用之物,諸如武將長年所騎的「馬塚」。
圖/Shutterstock(圖為示意圖)
馬塚
17 世紀初,中原因出身建州女真的努爾哈齊(後來的清太祖)崛起稱汗,明朝正處動亂時期,而當時明朝曾請朝鮮派兵挾擊,此時出征的朝鮮名將金應河(김응하,1580-1619年),和永柔縣令義士李有吉(이유길,?-?)都光榮戰死了。李有吉將死之際,曾撕下穿在身上的汗衫,上頭寫上「五月五日死」五個大字,之後綁在愛馬馬鬃上,讓這匹馬突圍衝出戰場,回到李氏故鄉報信。想當然耳,當家人看到汗衫內的五個大字,也知道李有吉倒懸之危、命在旦夕,而當前線傳來悲痛消息後,他的家人便將其汗衫遺筆(한삼유필)與這匹忠馬一同埋葬,這個墳墓目前仍在京畿道波州郡廣灘處,為一知名的「(義)馬塚」。
鞋塚
文人的虛塚,也如同馬塚般,但下葬的卻是文人所穿過的衣服、筆跡,或斗笠,或鞋子等虛塚──諸如著名的文人虛塚,為高麗王朝(918-1392 年)末期的金澍「鞋塚」。
高麗末年恭養王四年(1392 年),禮儀判書金澍(김주,?-?)以夏節使出使中國明朝,返國路途中,他於鴨綠江處,聽說祖國已經改朝換代,悲痛三日不已。爾後,他猶豫了好一陣子,決定不再回去國破家亡的朝鮮半島,於是他脫下朝服、鞋子給侍從,吩咐家鄉妻子,死時與其一起合葬,同時寫了一封家書,信內言及「自古忠臣不事二君,儘管我渡了鴨綠江回去,也沒有安身之處,今日我決定又回明朝,就以我折回的日子──12 月 22 日為忌日,葬好後就不要立碑文。」
之後,金澍折返返回中原,且受到明朝禮遇,頒享尚書祿,歸化成明朝人,住在荊楚(湖南湖北一帶)處。而當時在朝鮮半島,金澍與亡妻一起合葬之物,即是他所穿過的朝服、鞋子的文人虛塚。直到 1804 年,京畿道的議政府市的民樂洞三歸書祠(삼귀서사)松山祠,才開始祭拜他。
這樣的「鞋塚」,也曾出現在 17 世紀中葉──1636 年 1 月 30 日,朝鮮仁祖走出南漢山城,來到三田渡,向清太宗行三拜九叩大禮,正式投降(註2),史稱「丁丑下城」。
朝鮮王朝為了結束丙子胡亂,應清朝要求,獻出昭顯世子(소현세자,1612-1645 年)作為人質,讓他被清居留在中原長達 8 年之久。爾後,於 1645 年(仁祖 23 年)2 月 18 日,昭顯世子被釋,返回漢陽。然而,命運捉弄人,世子回國不到兩個半月時間,4 月 26 日突然病逝在昌慶宮歡慶堂。跟他一道回來的數名清朝侍女,也被遣送回中原,而在回國途中,有兩名侍女橫渡臨津江時,遇到歹徒試圖強暴她們,於是脫下鞋子,跳江自盡。後來有心人在臨津江旁,葬了她們的鞋子,文人經過此鞋塜,都會作詩來安慰異國女人的冤魂,這也算是一個有名的「鞋塚」故事。
圖/Shutterstock(圖為示意圖)
神主牌虛塚
最後,為只下葬「神主牌」的虛塜。最廣為流傳的「神主牌虛塚」,是朝鮮忠臣成三問(성삼문,1418-1456年)因他反對世祖篡位,企圖擁護瑞宗復辟,後事敗,慘遭車裂刑凌遲處死,死無全屍。
他於殉節後,其夫人金氏曾親手寫了他的神主牌,令僕人供奉,史曰「妻金氏為官婢全節金氏,自冩三問神主,付奴屬祭之,及其没而神主歸」,而夫人金氏死後,這塊神主牌傳給外孫朴壕(박호,1466-1533年)。可是朴壕無子,吩咐後人在他死後,把他的神主牌與之合葬。
過了 200 年後,第 18 代王顯宗時期,顯宗 13 年(1672 年)戶曹衙門前,嚴義龍偶然在仁王山下傾垮之處,發現裝有神主牌的烏瓷缸,打開一看,裡面的神主牌竟有 3 個,一個是成三問,另外兩個則是朴壕夫婦倆,後來成三問的神主牌,被人奉安回洪州老家供養,這也成了著名的「神主牌虛塚」故事。
當然,除了我們上述提到,這些寓含著大多悲情故事的忠臣烈士虛塚外(註3),韓國的《宗教學大百科》一書內,也有提到祭拜孤魂野鬼無名死者,以狐狸為意象的「狐塚」(호총)等,看來虛塚種類,還真是不少呢。
這樣的虛塚看似離現代人很遙遠,但其實 21 世紀仍是被韓國人言及與看重,諸如在濟州島,存有北韓領袖金正恩外祖父高京澤(고경택)的虛塚,而這也成為 2018 年南北韓高峰會談時,南韓文在寅總統邀請金正恩訪問韓國的行程之一,當然,金正恩外祖父虛塚形成的背景,也如同上述所言的眾多虛塚一般,同是產生於當年的戰亂時代聊聊韓國的「墳塚文化」(下)──髮塚、齒塚與馬塚|陳慶德/現象・韓國|換日線 https://bit.ly/4oTw1IO
--------------------------------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釋義】割掉頭髮代替斬首。比喻以身作則,講求誠信。
【歷史典故】
東漢末年,曹操為了統一中原,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買馬,積草囤糧,千方百計拉攏人才。
曹操手下有兩位謀士,分別是毛玠和荀彧。一天,他們為曹操提出兩條建議。其一,要利用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這叫做「挾天子以令諸侯」;其二,要重視耕種,開荒種田,廣積糧食。曹操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接受了這兩條建議。於是,經過仔細籌劃,開始實施。
他首先打聽到漢獻帝的下落,然後親自去朝見皇帝,把皇帝接到許昌,自封為大將軍,從此開始了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之策。
第一條措施實施後,曹操心中十分高興,士兵的士氣也十分高昂。曹操開始實施第二條措施,解決糧食問題。他派人起草並頒布了「屯田令」,同時命令軍隊也要大量開墾荒地,實行軍屯。並嚴令士兵保護莊稼,不准踐踏禾苗,若違犯,就按軍法處治。
有一次,正值麥子成熟的季節,曹操帶兵出征,任務緊急,部隊行軍急速。老百姓都躲得遠遠的,不敢收割莊稼。曹操得知後,便傳下軍令:士兵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請父老鄉親不要害怕。士兵們都小心翼翼地走過麥田。曹操騎著馬,忽然一隻鳥從麥田中飛出,正好從曹操騎的馬頭上掠過。戰馬受驚,一邊嘶叫一邊四蹄騰躍,竄進旁邊的麥田。當曹操用力勒住馬停下來時,低頭一看,已踩倒了一大片麥子。於是,曹操趕緊跳下馬,對主管法令的官員說:「我的馬踩壞了麥子,違犯了禁令,懇請按軍法論罪。」主管法令的官員說:「將軍是一軍的主帥,怎能論罪?」曹操又說:「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違犯了卻不治罪,怎能服眾?」主管法令的官員又說:「對尊貴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罰的。您是一軍的主帥,何況踏壞麥田又不是存心違法,而是出於意外,我看就不必論罪了。」曹操聽了,略略沉思一會兒,說道:「既然如此,那就暫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說完,他脫下帽子,用劍把自己的頭髮割下一綹,用力擲在地上說道:「姑且用割髮代替砍頭。」曹操割髮嚴守軍令的事,很快在全軍傳開了。全軍上下,人人敬畏,個個遵守軍令,無一敢違犯。當時,在曹操的屯田基地——許昌,軍民共同發展農業,保護莊稼,使因戰亂而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逐漸恢復並發展起來。這為曹操打敗群雄、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割髮代首_歷史故事 - 阿圖文 https://bit.ly/43JkYKc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