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展喊「彰化行」,文資審查卻說「不行」
修澤蘭作品──田中耶穌聖心堂古蹟審查結果速報!
2025台灣設計展本週即將在彰化盛大登場,主打「以設計思考切入,讓彰化全境化為沃土」。
然而,就在設計展即將開幕之際,作為三大展區之一的「彰南展區」田中鎮,卻傳來一則令人心寒的消息——
由民間團體提報古蹟、歷史建築審查的田中天主堂(田中耶穌聖心堂),在彰化縣政府主辦的現勘會議中被否決,不予列冊追蹤。理由竟是:
「建物為近代RC構造物,格局不具特殊性,亦經過修繕;教堂內之禮拜祭祀器物不具特殊性。」
然而,這座教堂是建築師修澤蘭設計生涯中少見的中國宮殿式案例,僅有「陽明山中山樓」、「國防部青邨圓講堂」、「台中教師會館」及「田中天主堂」四座。除田中天主堂外,其餘三者皆早已被指定或登錄為文化資產。
教堂內更保存著鹿港重要傳統藝師李松林製作的祭台與聖體龕,以及美籍墨西哥裔藝術家 Francisco Borboa(鮑博)創作的彩繪鑲嵌玻璃與金屬線條作品〈播種〉——這些作品不僅融合東西美學,更是台灣戰後宗教藝術的珍貴遺產。
如此具備建築、藝術與歷史多重價值的教堂,在彰化縣政府眼中,竟被一句「不具特殊性」輕率否決。
設計展高喊「打開彰化、以設計思考跨越城鄉」,希望彰化邁向前瞻未來;但當真實存在、最具設計精神與文化厚度的潛力文化資產就在展區內時,縣府卻選擇視而不見。
一手辦設計展,一手否決文化資產。
彰化,到底行不行?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mEweQbLJ/






地址:520彰化縣田中鎮中潭里員集路三段125巷34號 地圖 天主教台中教區
電話:(04)874-4300
傳真:(04)874-1590
本堂司鐸:阮保祿神父
駐堂修女:翁春美修女
聯絡代理人:葉紀惠
執行長:蕭淑娟 天主教台中教區
田中耶穌聖心堂,位於彰化縣田中鎮員集路三段巷弄間。早期耶穌聖心堂的建築採西式建築的樣式,當瑪利諾教會的潘傳理神父於1970年代設計新教堂時,因受到大公會議本土化的啟示,決定聘請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修澤蘭設計,完成這座前方為中國宮殿式建築,後方為現代式橢圓體的融合式建築。新教堂於1977年動工,直到1981年才完工。建築物採為中西合併,會堂門口有兩個天使像。聖所內有追思區、告解室、聖體龕、聖體燈、菲律賓耶穌聖心態像。祭台前有Francisco Borboa(鮑博)的金屬線條「播種」作品,Francisco Borboa也在堂內左右翼留下彩繪玻璃作品。天花板為典型中式聖堂天花板並懸吊古式宮廷燈。聖堂旁為紀念田中教區開教百年(1895-1995)所興建的百年大樓內,更有一幅由台灣知名廟宇彩繪大師潘麗水所繪的「聖母聖嬰」畫,以傳統的民間宗教繪畫風格來詮釋西方宗教的聖母聖嬰意象,這算是潘麗水非常少見的作品。
聖心堂過往名卓乃潭耶穌聖心堂,1912年,由長期駐守八分天主堂、教友村的閃佑道神父設立。「卓乃潭」據傳為山地話—由於地勢低濕多水,人煙稀少而得其名。閃神父與教友花半年時間完成整地,隨後聘請北斗有名的起厝師傅-楊義先生與其助手進行建設工作。1914年,田中耶穌聖心堂竣工。在安排下卓乃潭新堂改為田中地區傳教中心,原八分天主聖堂改為分堂並不再駐守神父。"田中耶穌聖心堂|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261000 田中耶穌聖心堂|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彰化田中耶穌聖心堂
歷史簡介(地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Zq9Tk1C9T/
田中耶穌聖心堂,位於彰化縣田中鎮員集路三段巷弄間。早期耶穌聖心堂的建築採西式建築的樣式,當瑪利諾教會的潘傳理神父於1970年代設計新教堂時,因受到大公會議本土化的啟示,決定聘請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修澤蘭(曾經獲得台灣建築成就獎,也被譽為「台灣第一女建築師」) 設計完成,因爲其外觀與建築師的代表作-陽明山中山樓,小有幾分神似,因而田中聖心天主堂也有「小中山樓」之稱。
📜 歷史沿革
創建時間:原名「卓乃潭耶穌聖心堂」,由道明會閃佑道神父於1912年創立,1914年竣工。
改建契機:1970年代,瑪利諾會潘傳理神父因應大公會議本土化精神,邀請修澤蘭重新設計新堂,於1977年動工,1981年完工。
百年紀念:1995年為紀念田中教區開教百年,興建「百年大樓」,並收藏由廟宇彩繪大師潘麗水繪製的「聖母聖嬰」畫作,以民間風格詮釋西方聖像。
🏛️ 建築與空間規劃
聖堂採為中西合併,前方為中國宮殿式建築,後方為現代式橢圓體的融合式建築。天花板為典型中式聖堂天花板並懸吊古式宮廷燈,融合中式宮殿的墨綠色琉璃瓦屋頂,屋脊尾端處有閩式建築用的吉祥裝飾,結合簡潔弧形建築體。後方則為現代橢圓體結構,融合西方教堂元素如彩繪玻璃與金屬藝術,門口有兩個天使像。
聖所內有追思區、告解室、聖體龕、聖體燈、菲律賓耶穌聖心態像。祭台前有Francisco Borboa(鮑博)的金屬線條「播種」作品,Francisco Borboa也在堂內左右翼留下彩繪玻璃作品。聖堂旁為紀念田中教區開教百年(1895-1995)所興建的百年大樓內,更有一幅由台灣知名廟宇彩繪大師潘麗水所繪的「聖母聖嬰」畫,以傳統的民間宗教繪畫風格來詮釋西方宗教的聖母聖嬰意象,這算是潘麗水非常少見的作品。
🕊️靈修參訪重點
這座聖堂不只是信仰的居所,更是一座文化與藝術的交融之地。如果您來,不妨細細品味它的建築語言與靈性氛圍。
靈修反省經文
默想推薦經文:瑪 13:3-9 撒種的比喻
這段經文是耶穌講述的著名比喻之一,描繪天主聖言如同種子,撒在不同的心田,產生不同的果效。它不只是農耕的描寫,更是靈性生命的鏡子。
「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裏,那裏沒有多少土壤,因為土壤不深,即刻發了芽;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裏,就結了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的,聽吧!」
(瑪 13:3-9)
🌿 默想指引
望著祭台前Francisco Borboa(鮑博)的金屬線條「播種」作品,思索這篇播種的經文 (瑪 13:1-9),並讓自己對這個經驗深入反省。
這段比喻邀請我們反思:我的心田是哪一種土壤?
路旁的心:是否讓世俗的喧囂或懷疑奪走了聖言?石頭地的心:是否熱情一時,卻缺乏深根的靈修?荊棘地的心:是否被焦慮、財富、慾望所纏繞,窒息了信仰?好地的心:是否願意開放、培育、忍耐,讓聖言在我生命中結出果實?
你可以在靜默中問自己:「我今天是用什麼心態聽主的話?我願意讓祂的話在我心中生根嗎?」
資料來源:
田中耶穌聖心堂|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Zq9Tk1C9T/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FpEhnAqi/

古蹟就一定要「古」嗎?
▶️ 國定古蹟臺灣民主紀念園區
建成時間 1980 年
▶️ 國定古蹟路思義教堂
建成時間 1963 年
▶️ 直轄市定古蹟國父紀念館
建成時間 1972 年
再來看看古蹟的定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三條第一款第一目
指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
現存的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並沒有特別指定「多少年」是古蹟,反而古蹟在意的是見證過去的時代並提供歷史紀錄之外的文化呈現,體現了某一個時期的文化價值。
會提到這樣的內容,是因為這幾天文資圈的一則大新聞,圖片中的西螺大橋在最近一次的文化資產會議審查為古蹟時,沒有通過,繼續維持了現有的歷史建築身分,我看到網路上有一些論述主張西螺大橋興建於1952年,太過於年輕不該具有古蹟身分,但審視上面幾個極具意義的「古蹟」,老真的是古蹟必備的條件嗎?
臺灣民主紀念園區比較複雜先不討論,路思義教堂是台灣兩大知名建築師陳其寬與貝聿銘的經典之作,是台灣現代建築的重要指標,更曾被選為全球十大值得保存的現代建築作品之一,國父紀念館則是知名建築師王大閎的經典作品,王大閎是臺灣戰後建築師中的代表,已經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有好幾個作品都被認定為是古蹟與歷史建築。
上面這兩件作品的歷史定位,已經無所謂建成時間,建築本身已經是代表某一時期的文化象徵。
再回頭看看西螺大橋,雖然建成時間是1952年,但其實是以1937年日本時代興建的濁水溪大橋為基底,1951年再透過美援購入鋼材,而形成了日、美、台三國合作完成的建築,橋上甚至有中美合作的LOGO見證美援時代,且完工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橋,這樣的大橋歷史意義早就超過1952年的數字,更遑論以時代作為評估是否為「古蹟」的論述了!無論是歷史建築還是古蹟,保存這些文化資產,就是為了把某一個時期的生活型態、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保存,讓後人得以理解那個時代的不一樣,這才是古蹟們的意義。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WPLBW1B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