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的故鄉-渭水    姜太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仰韶文化鲵鱼纹彩陶瓶_2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

Weihe River - Google 地圖                   渭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姜

Weihe River - Google 地圖                   渭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5000年前-鯢魚紋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嶺下方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https://bit.ly/4mv2wfU
鯢魚紋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嶺下方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茹實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曾說:“無論從哪個角度認識,甘肅都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地區……中國歷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問和謎團,恐怕都不得不求解於甘肅。”
  在甘肅,曾經發現了三件彩陶瓶,這三件彩陶上分別繪製了不同樣式的鯢魚圖案,有的具象,有的抽象甚至趨近幾何化,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仰鯰文化晚期鯢魚紋彩陶紋飾的演化規律。這種器物發現數量不多,紋樣也頗具神秘感。每一次與文物的相遇,都能讓我們更直觀地了解先人的生活習俗、思考方式、美感取向,感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神秘的鯢魚圖案
變體鯢魚紋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嶺下方類型 禮縣博物館藏
  1957年,在甘谷縣西坪鎮石坪村發現了一件圖案奇特的鯢魚紋彩陶瓶。瓶高38.4公分、口徑7公分、底徑12公分。泥質橙黃陶,小口,溜肩,近直腹,平底,腹部兩側有對稱雙耳,頸部加飾一周附加堆紋,器腹一側正中用黑彩繪一隻彎軀折尾的鯢魚,以生動寫實的手法展示出一種獨具神秘意境的彩陶藝術魅力。這件距今5500年—5000年的彩陶瓶,屬於仰韶文化石嶺下方類型,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1996年9月,國家文物局館藏一級文物專家確認小組將這件鯢魚紋彩陶瓶定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國寶級文物)
  這款彩陶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器腹的鯢魚圖案。只見它雙目圓睜,嘴巴大張,露出一排整齊的牙齒,周身披鱗,長尾上折至鯢首,體側伸出一對肢爪,爪有四指。看到它,讓人不由產生疑問,彩陶瓶所繪圖案是當時真實的鯢魚形象嗎?看它那圓睜的眼、大張的口、外露的牙,頗似人面,雙臂上屈,肢爪上的四指也極具人格化的特點……以上種種線索似乎在提示我們,這件彩陶瓶上的神秘紋樣一定不一般,它是否具有人神合一的寓意呢?
  鯢魚即大鯢,是一種體型較大的兩棲動物,成體全長可超過1米,其頭大而寬扁,軀幹較扁平,尾略短。眼小位於頭背面,無眼瞼,口裂寬大,四肢粗短,指、趾前五後四,趾間具微蹼。皮膚光滑,皮膚腺發達。主要棲息在山區海拔100公尺—1,200公尺、水流較為平緩的河流、大型流溪的岩洞或深潭中,喜歡陰涼環境,我國亞熱帶、暖溫帶地區多有分佈,如今的天水地區依然有多次發現野生鯢魚的記錄。因其叫聲宛如嬰兒啼哭,故俗稱「娃娃魚」。在我國古人眼裡,鯢魚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在疾遊時四肢向後劃動,好像人的泳姿。它還有很強的耐飢本領,二三年不吃也不會餓死。鯢魚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曾被稱為「人魚」。由於它這一系列奇妙且神秘的特徵,因此有可能被史前先民視作神異的靈物。
  再看這件彩陶瓶上的圖案,鯢魚頭部刻畫似人的臉部,特別是誇張的表情,似乎在刻意模擬一種人首動物身的形象。因此,有學者提出這件彩陶瓶上的鯢魚紋正是「人首蛇身、尾交首上的原始伏羲神形象」。
  伏羲是傳說中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相傳他始畫八卦,造書契,結網罟,教佃漁,造屋廬,養犧牲,取火種,廬熟食,定婚姻,制嫁娶,嘗百藥,制九針,作歷度,造甲歷,制琴瑟,創駕辯之曲,立佔筮,定陰陽,疏導源泉,繁滋草木,養蠶化布,冶金成器,設九部,立六佐等,對中華文明有著肇啟之功,故被世人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祖。關於他的形象描述則似人非人,充滿了神話色彩。 《列子》《山海經》《魯靈光殿賦》《漢書·百官公卿表》《帝王世紀》《史記·補三皇本紀》等古代文獻中皆記載伏羲「蛇身人首」「人頭蛇身」「蛇軀麟身」等。
  從圖像細節來看,這件彩陶瓶上的鯢魚圖案的確與伏羲「人首蛇身」的描述不謀而合,與後世所繪伏羲、女刲形像在構圖思路上亦有一定的趨同,更重要的是彩陶瓶的出土地天水甘羲縣與傳承、傳說中亦有一定的趨同眾生的神話區。如今日水地區尚存大量祭祀伏羲、女媧的古遺址、古建築,數量居全國之最。這一定不是巧合,背後應有更加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這件帶有神秘圖案的彩陶瓶,或許蘊含著揭開中華民族早期圖騰崇拜奧秘的鑰匙。
  如前文所述,鯢魚一系列「超能力」足以讓古人認為鯢魚是一種無比神奇的動物,更神奇的是,鯢魚與龍的關係極為密切,曾被稱為「龍魚」。 《山海經·海內西經》載:「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一曰鰍。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學者袁珂先生解釋龍魚即陵魚,也就是鯢魚。這種魚在這裡被大大神話,有神力的人騎著它能遨遊在廣大的原野上,就像騎著龍在天上遨遊一般,帶有一絲浪漫主義神話色彩。如此說來,鯢魚下能潛水,上可爬樹,並能溝通天地,因此也是龍的雛形之一。此外,「鯢」「鯉」讀音相近,鯉魚在我國古代傳說中亦被描述得神乎其神,如「鯉魚跳龍門」「琴高乘鯉」等,或許這裡的鯉魚就是鯢魚也未可知。
  巧的是,古籍記載中的伏羲往往也與龍關係密切。如在描述伏羲外觀時,有「龍顏」「龍身」「龍唇」等多種說法。 《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有關於上古部落原始圖騰崇拜信仰的記載,其中提到伏羲「太皞(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也就是說,伏羲氏族崇拜龍,以龍為圖騰。據學者聞一多先生考證,伏羲氏族最初應該是以蛇為圖騰,隨著遷徙和部族間的交融,逐漸將征服、結盟的各部落圖騰融入蛇圖騰中,從而形成了以蛇身為基礎,附加牛耳馬齒、鹿角蝦須、獅鼻虎爪的多圖騰組合的蛇圖騰。龍圖騰的形成過程正是伏羲部族融合各部落走向文明強大的圖像化體現。那麼這件彩陶瓶上的圖案,是否是「龍圖騰」呢?
  彩陶瓶上的鯢魚圖案融合動物的外貌和人的五官特點,這種半人半獸的形象卻恰恰符合上古時期人們圖騰崇拜的真實情況。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生動闡述了這個過程。他認為華夏民族的圖騰是龍,而龍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都是蛇。開始人是以蛇為自己的祖先,極力把自己裝扮得像龍,這是「人的擬獸化」。但無論如何裝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獸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但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知識進步了,於是他們開始把始祖設置成人首蛇身,這叫做「獸的擬人化」。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過去模仿斷發文身以像蛇的習俗被廢棄,連記憶也淡薄了,於是始祖的模樣就變作全人形了。因此,我們透過這件彩陶瓶上的神秘紋樣,看到了人類征服大自然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化,無論這件彩陶瓶上的圖案是鯢魚、蛇,抑或是龍甚至伏羲,它向我們展示了當時人們基於對大自然的認知程度而誕生的圖騰崇拜程度的具體形象。如此,視該圖案為早期的「龍圖騰」之一,並將其與伏羲傳說聯繫在一起,是不無道理的
鯢魚紋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嶺下方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考古發現表明,這種帶有鯢魚紋圖案的彩陶瓶並非甘谷縣西坪遺址發現的這一件,在天水武山縣傅家門、禮縣石溝坪亦有發現。出自武山縣傅家門的鯢魚紋彩陶瓶,高18公分、口徑5.5公分、底徑7公分。泥質橙黃陶,д口,束頸,圓肩,近直腹,平底,腹側有對稱雙耳。在瓶的肩至下腹部繪鯢魚紋,圓形頭部,空白處表示雙眼和口部,軀體略彎,上飾網格紋,身軀側部及底部加飾6組爪形紋。這件器物與甘谷縣西坪遺址採集的鯢魚紋彩陶瓶時代相當,亦屬仰鱘文化石嶺下類型,其彩陶瓶上的鯢魚圖案更顯憨厚可愛。
  出自禮縣石溝坪的鯢魚紋彩陶瓶形制、時代皆與前二者相當,但紋樣卻截然不同。此瓶高43.8厘米、口徑8.8厘米、底徑8.8厘米,裝飾圖案簡化了鯢魚頭部,以兩個半圓形網格紋表現鯢魚身體,其下有連續的圓點渦形紋以表現水流,上下飾以爪形紋。以極為抽象的程式化圖案,表現出鯢魚紋樣。
  這三件彩陶瓶上的鯢魚圖案,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仰韶文化晚期鯢魚紋彩陶紋飾的演化規律。這種器物發現數量不多,紋樣頗具神秘感,體現了仰韶文化晚期先民們以鯰魚為圖騰的人神合一思想,從一個側面也顯示出當時生產力已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已有了相對複雜的自然認知與精神需求。
  黃河流域早期文明產生的主要區域
  發現這三件鯢魚紋彩陶瓶的甘谷、武山均在渭河上游地區,禮縣雖屬於西漢水流域,但北與武山、甘谷縣接壤,屬於同一文化圈。這一帶是黃河流域早期文明產生的主要區域,甘肅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地灣文化遺址皆集中出現在該區域。該區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址當數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南,分佈在渭河支流清水河南岸階地上,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尺。根據碳十四測年,遺址年代距今7800年—4800年,含大地灣文化(第一期)、仰韶文化(第二期—第四期)和常山下層文化(第五期)遺存,尤以仰韶文化遺存最為豐富。該遺址前後跨度3000年,全景式記錄了原始先民的社會、經濟、生產、生活狀況,實證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是探源中華文明的關鍵遺址之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件鯢魚紋彩陶瓶的出地甘谷縣西坪鎮毗鄰秦安縣,距離大地灣遺址的直線距離僅40公里—50公里。
  除大地灣遺址外,渭河上游地區的史前文化遺址如星羅棋布般匯集在渭河及其支流籍河、榜沙河、葫蘆河兩岸的區域內,如圪垯川、西山坪、師趙村、傅家門、柴家坪、石嶺下等遺址。這些數量眾多、內涵豐富、序列完整的史前遺址,見證了中華文明從萌芽到走向成熟的過程,顯示渭河上游地區不僅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更是中華文明發展、傳承的核心地區在中華文明發展演變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人的精神原鄉情結
彩繪符號陶片 大地灣文化 甘肅省博物館藏
  甘肅在中華民族文化史、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密集分佈在渭河上游地區的諸史前文化遺址被學界視作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關鍵地區。而這一帶,恰處在史籍所載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女媧誕生地成紀及其鄰近地區。考古發現,伏羲女媧神話傳說和民間祭祀習俗竟然集中於同一地區絕非巧合,它們相互重疊、共同印證了這一地區當是羲裡媧鄉、始祖故裡。
  尋根問祖、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由於伏羲肇啟文明的獨特地位和非凡貢獻,自先秦以來即被列為中華民族歌頌、祭奠、信仰、尋根的對象。史載,春秋時期的秦文公十年(西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禮祭祀伏羲。東漢時,伏羲作為三皇之首,歷朝祭祀成習。唐朝時,進一步完善了祭祀三皇的禮制,僅限於京師,各地不祭祀。元代元貞二年(1296年),元成宗詔命全國各地通祀三皇,天水地區在卦台山主祭伏羲,由官府出資、官員主祭以別於其他郡縣由醫師主祭之製,同時設立廟田145畝,其收入作為祭祀伏羲的專項資金,保證了祭祀。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嚴禁各地通祀三皇,只準陵寢祭祀,天水卦台山由於被列為伏羲氏其中一處陵墓,故亦有祭祀活動,但以民間祭祀為主。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知州傅鐐主持興建太昊宮,為今日水市秦州區伏羲廟的前身。伏羲廟經成化、弘治、正德朝的修建,至嘉靖三年(1524年)已基本建成,秦州地區祭祀伏羲的中心也逐漸轉到秦州城伏羲廟,由禮部頒布祭伏羲祭,祭祀伏羲的活動進入羲廟,由禮部頒布祭伏羲的祭祀中心。 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復公祭伏羲的活動。 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成為省祭,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 2006年,國務院公佈了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太昊伏羲祭典」榮列其中。 2013年公祭伏羲大典主辦單位上升至國家部委級層面,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中國僑聯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2014年至今,海峽兩岸開始以「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為主題共祭伏羲。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尋根祭祖的重要載體,表達著對人文始祖伏羲肇啟文明創世記功績的尊崇。
甘肅境內黃河與洮河交匯處。呂亞龍
  從始於距今約8000年前的大地灣遺址,到伏羲女媧相關神話傳說,從星羅棋布般分佈在渭河上游的諸多史前文化遺址到凝聚中華民族精神原鄉情結的伏羲文化、始祖文化,考古發現的史前遺存與古史傳說相印證,生動體現了文明初期先民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它們共同造就了黃河上游流域、甘肅上古史的鴻篇巨制,實證甘肅是中華文化孕育誕生的重要地區。
  神話是人類古代社會的傳說,史籍中所記載的伏羲豐功偉績早已超越具體的個人能力,他代表的是千餘年來史前社會的發展歷程,彰顯著中華民族從多元融合走向凝聚一體之路。如今,這件仰韶文化晚期的鯢魚紋彩陶瓶依然靜靜地安置在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彩陶」展廳之中,向我們展示著5000多年前先民們對大自然的認知和他們天人合一的精神崇拜。
  (作者單位:甘肅省博物館) 鲵鱼纹彩陶瓶_百度百科


五千年前的鯢魚紋彩陶瓶,為何冠絕「彩陶之鄉」?
五千年前的鯢魚紋彩陶瓶,為何冠絕「彩陶之鄉」? -中新網甘肅 https://bit.ly/3Hvv0H5
  中新網蘭州4月24日電(記者馮志軍高瑩)「雙眼圓睜,炯炯有神;大嘴咧開笑,白牙一排;身軀捲曲,彷若水中游…」這件呆萌酷炫的文創產品“鯢娃娃”,近年躥紅網絡仍不忘背著原文物“鯢魚紋平底彩陶瓶”(以下簡稱“鯢魚紋彩陶瓶”),成為眾多年輕人追捧的“顯眼包”。
圖為呆萌酷炫的鯢魚紋平底彩陶瓶文創產品「鯢娃娃」。李亞龍攝
圖為呆萌酷炫的鯢魚紋平底彩陶瓶文創產品「鯢娃娃」。李亞龍攝
  作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以其獨特的鯢魚紋飾,加之歷經五千多年曆史仍保存完整等因素,在被稱為“中國彩陶之鄉”的甘肅力壓“群雄”,成為首屈一指的存在。
  鯢魚紋彩陶瓶於1958年在甘肅天水市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屬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200年)。瓶高38.4厘米,底徑12厘米,口徑7厘米,為泥質橙黃陶,陶瓶腹部以黑彩繪鯢魚紋。鯢魚臉部似人臉狀,雙眼圓睜,大口露牙,長條曲折狀身軀首尾相接,肢爪由身體兩側伸出,身軀捲曲似在遊動。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研究員李永平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說,以魚紋為紋飾的彩陶,在同期文化陶器中多有發現,但在構圖創意和形象塑造上,它將頭尾呈三角形自然相連,使鯢魚的頭部擬人化,構圖暢明了,線條流暢多明了,線條流暢。
圖為觀眾參觀鯢魚紋平底彩陶瓶。李亞龍攝
圖為觀眾參觀鯢魚紋平底彩陶瓶。李亞龍攝
  「在此之前更早的瓶類應是儲水之用,鯢魚紋彩陶瓶應該是盛酒類液體,具有禮樂、祭祀等功能。」李永平說,釀酒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只有在生產力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能會有富餘糧食低耕酒,由此可見5000當地的農農程度已經不多年前。
  在文創爆火之前,其實鯢魚紋彩陶瓶早已在海外爆紅。 2001年,為慶祝中比兩國建交30週年,中國國家郵政局和比利時郵政部門聯合在全世界發行了《陶瓷》特種郵票,全套2枚,其中一枚「彩陶瓶」圖案,就選取了「鯢魚紋彩陶瓶」。
  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的甘肅彩陶經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文化,歷時5500多年形成了完整的彩陶發展史。特別是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代表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
  類型繁多、紋飾精美的彩陶展,是甘肅省博物館常設的特色展。鯢魚紋彩陶瓶,其器型與我們現在使用的玻璃瓶差不多,它為何能夠冠絕「彩陶之鄉」?
  「鯢魚紋彩陶瓶不僅保存完整,更是在中華文明連續性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標誌性器物。」李永平解釋說,該瓶處於仰韶文化晚期,鯢魚紋的演變史紋飾
圖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平底彩陶瓶。李亞龍攝
圖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平底彩陶瓶。李亞龍攝
  鯢魚,因其聲音像小孩啼哭,又稱娃娃魚,主要分佈於黃河以南地區,甘肅省只見於包括天水在內的陝東南地區。鯢魚低啼是降雨的預兆,當地有民諺“大雨來臨娃娃叫”,龍在中華文化中又是司雨靈獸,出於鯢與龍的“共同性”,因此有人認為該鯢魚紋彩陶瓶圖案是遠古龍圖騰或早期伏羲形象。
  甘肅省博物館解說員徐銘澤介紹說,在《山海經》中對伏羲形像有「人首蛇身」的記載,與鯢魚紋彩陶瓶的紋飾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天水是伏羲故裡,這件器物出河甘谷縣附近有伏羲息文化的故事。
  李永平表示,發現這件鯢魚紋彩陶瓶的甘谷地區位於渭河流域,史前遺址分佈密集,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彩陶瓶上的鯢魚形像或許是當時先民們對鯢魚真實樣貌的寫實表現,也體現了中國農業文明的特點,其寓意就是敬天法祖,尤其是對祖先和對血緣傳承的認可。
五千年前的鯢魚紋彩陶瓶,為何冠絕「彩陶之鄉」? -中新網甘肅 https://bit.ly/3Hvv0H5
-----------------
從遠古走來,在靜態與動態的和諧交融中,極盡展現彩陶文明的靈動魅力。從遠古走來,在石嶺下類型中,鯢魚紋彩陶瓶散發著極致的泥土美韻。
【天水寶藏】一隻陶罐,千萬風情|賞鯢魚紋彩陶瓶- 甘肅文旅- 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https://bit.ly/46ZYas9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句話一樣可以用到一萬年前後我們祖先的生活中。那時的他們,在大自然的感悟下,已經開始使用素面陶器。之後,伴隨著美感的提高,光亮的彩陶就開始大量出現在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如今,這些彩陶化為一種符號,讓我們能夠解密那些沉浸在歲月深處的遠古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從激蕩的歷史風雲中突圍而出,並一步步繁衍、繁盛、壯大的。
  付家門村是武山縣馬力鎮西南方的一個小山村。 1960年代,在仲古台上建造水平梯田的村民,被一件挖出的遠古器物所驚擾。刨開覆蓋的黃土後,一件瓶狀的陶器露了出來。土裡的陶瓶色澤泛紅,造型沉穩,身體渾圓。交到縣文化館之後,專家把它命名為鯢魚紋彩陶瓶。這是繼大地灣遺址發掘出彩陶之後,天水地區出土的又一獨具特色的新石器彩陶器物。
  之後,在這片約75萬平方公尺的山地上,從199到99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相繼發掘出了新石器遺址──付家門遺址。令人嘆為驚奇的是,這個遺址,竟包含了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等遺存。一直以來史學界認定,在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個過渡性文化層的斷言,由此而在這個遺址中得到了實物例證。付家門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甘肅省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據武山縣博物館館長、文博館員裴應東講,當時陶罐出現後,引起了省內外專家的震驚。因為石嶺下文化的發現,它填補了中國史前考古的一個空白,它上承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下啟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在獨特的石嶺下文化中,光亮的彩陶,無疑成為石嶺下文化最亮麗的文化名片。
  石嶺下類型,是仰韶文化向馬家窯文化過渡的文化類型,因1947年在武山縣城關鎮石嶺下村發現而得名。專家考證,這種文化主要分佈在渭河上游及洮河流域。陶器以泥製紅陶為主,紋飾有幾何形和動物形兩種,其中多採用泥條、盤鑄法紋飾,有彩繪繩紋、弦紋、滑紋、附加堆紋等十多種。
  這件鯢魚紋彩陶瓶為泥質紅陶,高18.5厘米,口徑寬5.7厘米,底徑7厘米,腹徑14厘米,重430克。陶瓶最顯著的特徵是在腹部繪有動物圖紋。動物的身體呈蜷縮狀,尾巴向上翹舉,交於頭上。臉似人面,雙眼圓睜有神。嘴巴寬闊,顎下有須,頭頂兩側有伸出的節肢狀腮。奇怪的是,它只有一對前肢,肢端有張開的四肢。陶瓶身上繪製有網格狀的線紋。線條流利而生動,變化豐富,展現了熟練的繪畫技巧。從鯢魚圖案的繪製來看,紋飾用筆鋒畫作的線條遒勁有力,頓挫有致。粗細不同的線條之間,也凸顯出了圖紋部位的主次。彩陶的出現,也似乎在見證著先祖們在蕩淅離居、不常厥邑的歲月中所經歷的那些艱難生活。
  那麼,陶瓶之上的動物到底是什麼呢?有的專家認為是龍的雛形,也有的專家認為是傳說中伏羲時代誕生的最早的文字符號。但從動物的主要特徵來看,它和生長在武山南部地區的鯢魚極為相似。鯢魚是水生兩棲動物,臉圓似嬰孩,在三齡前頭上有截肢狀的鰓,因為叫聲像娃娃啼哭,所以武山當地俗稱娃娃魚,屬珍稀動物,至今在武山南部的溪流中仍有存在。在《山海經》中,鯢魚被稱為龍魚,由於鯢魚有許多特異之處,所以遠古先民在心中就一直把這種動物神化、異化,並尊為始祖圖騰。後來,學界認為,這條鯢魚是中華龍的起源之一。
  在武山中醫中,娃娃魚被稱為是接骨散。新石器時期生產力比較低下,在日常的狩獵游牧生活中,先民們常會受到摔傷、擊傷等困擾,神奇的娃娃魚自然成了療傷、醫治的聖藥。如此,鯢魚紋成為初始文化,被描繪在彩陶之上,也就自然而然地滿含了先民們的敬畏之心。在武山縣博物館副研究員張志理看來,彩陶上的鯢魚,是先民們龍崇拜的體現。這件器物,表現出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認知,或者說是一種信仰。
  在石嶺下文化中,紅色黃色的罐、碗、瓶數量最多,像這種鯢魚紋的彩陶卻並不多見,但也正因如此,才彌足珍貴。 1972年,武山縣博物館成立後,這件寶物就由縣文化館移交了博物館。之後又輾轉反复,在日本、美國等國的博物館進行巡迴展覽。 2002年,經甘肅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黃彥文、趙之祥、董玉祥鑑定,這隻鯢魚紋陶瓶因為品相完好,體態圓潤,特徵典型,而被鑑定為國家一級甲文物。這也是繼大地灣人頭彩陶瓶之後,天水彩陶器物上升為一種文化信仰的又一實物例證。經過專家研究,這種鯢魚紋,隱含了中華龍鳳文化的重要淵源。而作為生活用品,這件陶瓶似乎又凝固了更多吵雜的市井騷音。遙遙遠古中的先民們,在悠悠歲月裡一直是一個模糊的背影,直到陶瓶出土的那天,這個背影才越過千年的歷史風塵,其輪廓從深沉的黃土和素雅的造型中漸漸清晰起來。
  石嶺下文化類型,多少年來一直魔力般深深吸引史學家們的目光。無疑這種類型的彩陶,代表著天水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曾經擁有的璀璨和輝煌。而與龍鳳文化密切相關的鯢魚紋飾,更是寄託了先民對和平、祥瑞生活的希冀與訴求。這種人格化的描摹,已不單純是一種惟妙惟肖再現,更讓人感到意趣盎然,美感極致。
  從誕生到今天的幾千年中,我們很難想像這件鯢魚紋彩陶瓶經歷了多少沉寂,多少守望。今天,它能夠完好無損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見證了一個文明的傳承,無論如何,這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幸事,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幸事。【天水寶藏】一隻陶罐,千萬風情|賞鯢魚紋彩陶瓶- 甘肅文旅- 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https://bit.ly/46ZYas9


姜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溯源甘肃文化】渭水上游与黄帝族的兴起_丝路文化_甘肃经济信息网欢迎您!


古羌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姜姓源流研究-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姜太公的故鄉-渭水    姜太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