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48okhGtN/
清國時期番是寫「畨」
日本時代因番是計數編號所以加艹字頭為「蕃」
北投區1765年畨公墓
1745~1748年畨界標

畨太祖/畨大租/清國時期番是寫「畨」 日本時代因番是計數編號畨太祖/畨大租/清國時期番是寫「畨」 日本時代因番是計數編號畨太祖/畨大租/清國時期番是寫「畨」 日本時代因番是計數編號畨太祖/畨大租/清國時期番是寫「畨」 日本時代因番是計數編號

各字在台灣歷史中的實際使用:
1. 畨
出現時代:主要出現在清領時期(約18世紀中期以後),如:
北投畨墓(1765年)
姜朝鳳宗族立的《畨界碑》(1745~1748)
用途:
用於界碑、契書、族譜等地區性文書中,屬「民間書寫習慣」,常見於描述漢番交界、界址分明的地方。
例如「漢畨界」、「畨社」、「畨墓」。
文字特色:
多為「番」的俗寫或口語轉寫,反映當地文人或書寫者的習慣,不見於正統官書。
有時也顯示出音轉(如閩南語)與書寫脫節現象。
2. 番
出現時代:自秦漢以來廣泛使用。
用途:
清代台灣最常見的官方用字,稱呼原住民,如「生番」、「熟番」、「土番」。
例如《清史稿》、《諭示文書》、各類契約、地誌、登記文書等均用「番」。
用法例子:
「設隘防番」
「撫番使」
「番社人丁冊」
3. 蕃
出現時代:最早見於先秦,古文多用。
用途:
在古籍或正式書面中用以泛指邊疆民族,有時與「番」通用(如同義替字)。
近現代漢語學界更常用「蕃」來指涉較中性或書面化的「少數民族」或「邊地族群」。
文學與書面風格:
詩文中如「蕃人不識中國禮」。
或如「蕃地」、「蕃部」等用語多見於官書、志書、文獻。
三、政治與語意的演變(特別在台灣)
清代:「番」字被大量使用,尤其在台灣治理與地籍劃分上,用來區分「漢」與「番」界線,如「漢番交界」。
「畨」之使用:是地方化的文字變異,也可能源自音近寫法、書寫簡便,象徵漢番互動密切地帶的地方性書寫文化。
日治以後:逐漸改用「蕃人」、「蕃地」,但也帶有殖民色彩。1930年代後因「霧社事件」等關係,「蕃人」等詞逐漸被「高砂族」、「高山族」所取代。
戰後至今:「番」、「蕃」皆被認為有貶義,正式用語改為「原住民」。

畨太祖/畨大租/清國時期番是寫「畨」 日本時代因番是計數編號畨太祖/畨大租/清國時期番是寫「畨」 日本時代因番是計數編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