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烈堂長子林垂拱於日治時期所獻,書法家劉春霖墨書題字,用台灣扁柏製作。匾額正面邊框的四角以淺浮雕技法雕刻回紋,上下邊框共有四處卷草紋樣,紋樣間撒以螺鈿予以裝飾。楷體四字以陰刻技法沿字體邊緣雕刻,使之些微凹沉而成。財團法人-台中樂成宮-旱溪媽祖廟 https://www.lecheng.org.tw/ArtMuseum/CulturalRelic.aspx?selectID=1343
此匾額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正科狀元「劉春霖」的手題字匾,為樂成宮重要文物之一。
劉春霖(1872年[1]—1942年1月18日),字潤琴,號石篔。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今河北肅寧)付佐鄉北石寶村人。近代書法家,中國科舉制度中最後一位狀元[1]。
生平[編輯]劉春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lE8XfR
出身貧苦農家。其父在濟南、保定府衙門當差役,母為婢女。自幼寄養伯父家。曾隨父在濟南生活。8歲入私塾。光緒十三年(1892年)院試,中秀才[1]。後就讀保定蓮池書院,受院長吳汝綸賞識[來源請求]。此後,由於父親病故守孝,以及庚子事變取消鄉試的影響,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才得以參加鄉試,在鄉試得中考取舉人[1]。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七旬壽辰特設甲辰恩科,被拔為進士第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5年科舉被廢,劉春霖於是成為中國最後一位狀元,60歲生日時有「第一人中最後人,只今四海剩孤身」之句)
1905年(一說1906年,一說1907年)與同科進士商衍鎏(探花)、譚延闓、沈鈞儒等往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進修。1907年(一說1909年,但有存世家書證明,1908年劉已回國任職[2])回國,歷任直隸諮議局(後改順直諮議局)議員,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監督等職。
1912年宣統退位後,劉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內史(秘書),歷任直隸高等學堂監督(校長)、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直隸教育廳長等。曾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1928年後辭官,寓居北平、天津。曾拒絕鄭孝胥、王揖唐等的拉攏。1942年1月18日心臟病突發去世(一說1944年)。
曾經營書局業務,創辦天津的直隸書局和群玉山房。另在北京參與籌辦燕冀中學,有男校女校,知名。1933年夏黃河決口,參與組織成立了「河北省移民協會」,賑災救濟。
人物關聯[編輯]
家人:兒子劉式譔、劉式中。女兒劉沅穎,為《玉梨魂》作者徐枕亞之妻。孫劉大中,北京大學畢業,北京市建設局工程師。
密友:進士尚秉和、張濂(張岱年父)等
劉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張啟後楷書四條屏,深圳博物館藏
書法成就[編輯]
工書法,「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又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所著小楷帖流傳很廣。
現臺灣台中市旱溪媽祖廟「樂成宮」(國家第三級古蹟,創立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留有手書「法雨宏施」匾(應成於1924年廟宇重建之時),落款「肅寧劉春霖敬書,霧峰林垂拱敬獻」。時林垂拱的岳父為台灣出身進士陳望曾,1874年進士及第後即授內閣中書,歷任廣東雷州、韶州知府和提調廣東海防兼善後總局、廣東勸業道等要職,想必與劉熟識。此匾書法俊美工整,匾框四角刻有「硬團」木雕,木雕內有「卷草」紋樣,鑲有「螺鈿」。匾架雕有獅子一對,手法細緻。
詩作[編輯]
劉春霖所寫的「法雨宏施」匾額,置於臺中樂成宮。
六十自述詩[3] 中華民國二十年,辛末春,肅寧劉春霖撰錄
我生性僻愛林泉,天賜名區結勝緣。 學古堂前蓮似海,臨漪亭畔樹如煙。
農場觀稼層樓迥,御苑簪毫大鏡圓。 投老更逢蕭散地,朝朝森木玉壇邊。
第一人中最後人,只今四海剩孤身。 平生競曲沂公志,忠直難稽宋代臣。
望氣黃明通尚德,出神暗夕證前因。 不崇高第崇高行,閫內觀型藻鑒真。
遇順初乘萬里風,炎炎箴語感南豐。 薦書北海虛青眼,執戟東方滯白宮。
散木不材原是福,息機抱瓮豈求功? 守常自是安心法,吾駕難回水勢東。
浩然直養氣無虧,根直天人俯仰時。 風轉滄流堅道力,煙開岱頂豁襟期。
諸儒競說朱雲辯,一語能回季布危。 陳跡六經同棄物,雕蟲敢說壯夫為。
閒居無人不陶然,卜筑西城喜地偏。 課幼藉成娛老計,買書幸有賣文錢。
坐忘漸悟神仙訣,飽食猶為博奕賢。 憂國忍能看彩戲?為傳雪已兆豐年。
軼事[編輯]
據說當年最後一次科舉,會試第一名本是譚延闓,與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同姓,被考官扣下。主考官改列為頭名的本是廣東人朱汝珍,但慈禧太后閱卷時不喜「珍」字(珍妃)和廣東(洪秀全、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均為廣東人),所以將本來排在第二的直隸肅寧人劉春霖(春霖、肅寧都吉祥)拔為第一,朱屈居第二。其實清代規定,由皇帝確定前十本殿試卷名次,因此慈禧並不參與閱卷。而且按清朝定制,殿試進呈的試卷的作者姓名皆為密封,即便光緒帝在確定名次之前亦無法看到。因此,這種說法為不實之傳言。[4]
另說,劉春霖在1903年會試不第後,留京師在出使德國欽差大臣陶世筠做家庭教師。其間陶給慈禧的稟帖多為劉所書,並為慈禧所喜。曾為慈禧抄寫《文昌帝君陰騭文》和《大唐三藏聖教序》,並聞名帝都。因此慈禧對劉的文字早已熟知。[5]
老師楊士驤曾為他和貴族之女、曾在法國學習芭蕾的裕容齡說媒,但被他所拒。據說即其六十自述詩中「不崇高第崇高行」所指。[6]
劉春霖曾拜武術家孫祿堂為師習拳。[7]
劉春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lE8XfR
------------------------------------------
清朝最後一名狀元 劉春霖殿試考卷到底係點?
現代嘅書法作品可能史友們都曾經睇過唔少,之不過喺古代文人都識用毛筆、寫書法嘅時代,一份試卷到底可以靚到咩程度呢?今次阿史就帶大家睇一睇啦!
今次阿史想同大家介紹嘅,其實係清朝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嘅殿試考卷。劉春霖,字潤琴,佢出生喺一個農民,原本係冇機會讀書識字,但佢父親喺親戚幫忙之下成功去到衙門當差,咁樣先改變咗劉春霖嘅命運。而劉春霖自己亦都自小天資聰穎,深得老師嘅喜愛。
呢位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就喺1904年7月4日參加咗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而成功通過會試嘅就有273人,佢哋都可以一齊參加由皇帝主持嘅殿試。喺呢場考試當中,考題以皇帝名義提出時務策問,題長有300字,考生一般都係需要答上2000字,基本上都係要由朝上考到晚上。而喺考完殿試之後,慈禧太后其實係想喺試卷當中搵到一啲吉兆,當佢一見到呢份被命為第一嘅試卷,當場就被流利清秀字跡,暢順華麗嘅文詞驚艷,而且「春霖」呢個名亦都令慈禧對當時搖搖欲墜嘅清王朝懷有一絲希望。就係咁樣,劉春霖就成為歷史上最後一任狀元。
-------
歷史上最後狀元為何考上 後人揭密:不只會讀書,是因名字有這1字
2024/04/08 00:05:00
歷史上最後狀元為何考上 後人揭密:不只會讀書,是因名字有這1字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G9pgSw
科舉制度從隋朝時代就有雛形,一路延續到最後的清朝,一路下來也誕生了許多奇聞故事。至於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是誰呢?那就是1872年出生的「劉春霖」,他能拿下這個殊榮,除了苦讀之外,最大的原因居然是「取名」。
關於劉春霖的故事,日前就在中國網路上掀起討論,引發後人的好奇。其中一段有趣故事,就是他的雀屏中選。時間回到1904年,最後一屆科舉中,劉春霖排第二名,第一名考生名為「朱汝珍」。
那為什麼逆轉呢?其實與兩人實力無關,完全是考官慈禧太后「個人」判斷。「朱汝珍」這個名字乍看正常,但閱卷時慈禧突然想到,她害死的光緒愛人「珍妃」,瞬間變臉,果斷把朱汝珍淘汰。排在第二位的劉春霖遞補勝出,更因為「霖」這個字,看起來十分吉祥,認為能為陷入危機的清朝「天降甘霖」,果斷劉春霖狀元。
然而就結局來看,劉春霖雖然有狀元頭銜,但沒多久清朝就滅亡了,努力頓時失去價值,一度選擇隱居。之後曾經在民國初期擔任過官職,在1942年過世。
----------------
清 劉春霖《六十自述詩》:
「我生性僻愛林泉,天賜名區結勝緣。學古堂前蓮似海,臨漪亭畔樹如煙。
農場觀稼層樓迥,御苑簪毫大鏡圓。投老更逢蕭散地,朝朝森木玉壇邊。
第一人中最後人,只今四海剩孤身。平生競曲沂公志,忠直難稽宋代臣。
望氣黃明通尚德,出神暗夕證前因。不崇高第崇高行,閫內觀型藻鑒真。
遇順初乘萬里風,炎炎箴語感南豐。薦書北海虛青眼,執戟東方滯白宮。
散木不材原是福,息機抱瓮豈求功?守常自是安心法,吾駕難回水勢東。
浩然直養氣無虧,根直天人俯仰時。風轉滄流堅道力,煙開岱頂豁襟期。
諸儒競說朱雲辯,一語能回季布危。陳跡六經同棄物,雕蟲敢說壯夫為。
閒居無人不陶然,卜筑西城喜地偏。課幼藉成娛老計,買書幸有賣文錢。
坐忘漸悟神仙訣,飽食猶為博奕賢。憂國忍能看彩戲?為傳雪已兆豐年。 」
劉春霖(西元1872年~西元1942年),字 潤琴,號 石篔。直隸省 河間府 肅寧縣(今河北 肅寧)付佐鄉北 石寶村人。
劉春霖 出身貧苦農家。其父 在濟南、保定府衙門當差役,母為 婢女。自幼寄養 伯父家。曾 隨父在濟南生活。8歲入私塾。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縣試,中 秀才。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鄉試, 中 舉人。
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為 慶祝慈禧太后 七旬壽辰 特設甲辰恩科,被拔為 進士第一甲 第一名(狀元),授 翰林院修撰。(西元1905年科舉被廢,劉春霖 於是 成為中國最後一位狀元。
劉春霖歷任 翰林院修撰(清光緒三十年)、 直隸諮議局(後改 順直諮議局)議員、 資政院議員、 記名福建提學使、 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監督、 中華民國總統府內史、 歷任 直隸高等學堂監督(校長)、 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 直隸教育廳長。【傳說故事】中國科舉 最後一位狀元 劉春霖 - 逸竹(yt)野叟 在udn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HTRjpJ
解析
據說 當年最後一次科舉,會試第一名 本是 譚延闓,與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同姓,被 考官扣下。主考官 改列為 頭名的 本是 廣東人 朱汝珍,但慈禧太后 閱卷時 不喜「珍」字(珍妃)和廣東(洪秀全、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 均為廣東人),所以 將 本來排在第二的 直隸肅寧人 劉春霖(春霖、肅寧 都吉祥)拔為 第一,朱 屈居 第二。其實 清代規定,由 皇帝 確定前十本殿試卷名次,因此 慈禧 並不參與閱卷。而且 按清朝定制,殿試 進呈的試卷的作者姓名 皆為 密封,即便 光緒帝 在確定名次之前 亦 無法看到。因此,這種說法 為 不實之傳言。
參考資料:
劉春霖 工書法,「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又有「大楷學顏(真卿)、 小楷學劉(春霖)」之說。所著 小楷帖 流傳很廣。
現台灣台中市 旱溪媽祖廟「樂成宮」(國家第三級古蹟,創立於 清乾隆十八年西元1753年),留有 手書「法雨宏施」匾(應成於 西元1924年廟宇重建之時),落款「肅寧 劉春霖敬書,霧峰 林垂拱敬獻」。時 林垂拱的岳父為 台灣出身進士陳望曾,西元1874年進士及第後 即授內閣中書,歷任 廣東雷州、韶州知府和提調廣東海防兼善後總局、廣東勸業道等 要職,想必與劉熟識。此匾 書法俊美工整,匾框四角刻有「硬團」木雕,木雕內 有「卷草」紋樣,鑲有「螺鈿」。匾架雕有獅子一對,手法細緻
-----------------
位於台灣台中市旱溪的媽祖廟「樂成宮」係創立於前清1753年(乾隆十八年)的國家三級古蹟。樂成宮的正殿懸有「法雨宏施」匾額,落款為「肅寧劉春霖敬書,霧峰林垂拱敬獻」。林垂拱係出身於霧峰林家和林獻堂同輩的族人,其岳父陳望曾先生係1874年及第之台灣出身的進士,曾授內閣中書、廣東雷州、韶州知府等官職;題字者劉春霖,為遜清之「末代狀元」,其書法俊美工整,為著名之書家,因此該匾額成為台灣的重要文物。
中國自隋朝開啟科舉制度之後,歷經1300多年,共產生600多位狀元,這些狀元郎都經過寒窗苦讀才能一舉成名天下知,此後即身擁高官厚祿,人人稱羨。而中國史上的最後一次的科舉考試是在1904年(光緒甲辰恩科)。這次考試共錄取進士273人,直隸劉春霖被拔為狀元,授翰林院編修,他不但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最後一位狀元,也是近代書法家。因此被尊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狀元」。
劉春霖家境貧寒,父親是衙門差役,母親為婢女,然而在雙親的悉心教育之下,他和兄長都取得進士功名,光耀門楣。
劉春霖(1872-1942年),字潤琴,號石篔。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付佐鄉北石寶村人。他出身於貧苦的農家,父親在濟南、保定府的衙門當差,母親為婢女,無法親自帶養子女,因此自幼被寄養伯父家。八歲入私塾,光緒十三年(1892年)院試中秀才。後來就讀保定蓮池書院,受到院長吳汝綸的賞識。但是因為遭遇父喪,又受到庚子事變的影響取消鄉試,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才得以在鄉試中考取舉人。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慶祝慈禧太后七旬壽辰特設的甲辰恩科,被拔為進士第一甲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隔年1905年廢除科舉,因此劉春霖成為中國最後一位狀元。
1906年他與同科進士商衍鎏(探花)、譚延闓、沈鈞儒等前往日本,進入東京法政大學就讀。1907年回國,歷任直隸諮議局議員,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監督等職。
1912年清帝宣統退位後,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內史(秘書),此後歷任直隸高等學堂監督(校長)、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直隸教育廳長等職,並曾主持孔子大成祭祀典禮,此外亦在北京參與籌辦知名之男女合校燕冀中學。1928年辭官寓居平津。在事業上他曾創辦天津的直隸書局和群玉山房。這期間他曾拒絕鄭孝胥、王揖唐等政權的邀聘。1933年夏天黃河決口的時候,參與「河北省移民協會」組織的成立,積極投入賑災救濟活動。
劉春霖除了科舉得意之外,書法造詣更是冠蓋群倫,當時曾有「大楷學顏;小楷學劉」之說。他也曾為慈禧太后抄寫「文昌帝君陰騭文」和「大唐三藏聖教序」。
1942年1月18日他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由於曾是前清的末代狀元,因此他在「六十自述詩」中留下了:「第一人中最後人」的詩句。最新文章-末代狀元劉春霖 https://bit.ly/3HNXmw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