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

誰讓古窯變苦窯
誰讓古窯變苦窯 | 我們的島 https://bit.ly/3RYBMpl
苗栗古窯事件,掀起一場文化風暴,讓人深思對於文化資產的保護與搶救問題,為何歷史古窯會變成廢墟苦窯?
一群文化搶救人士,農曆過年後前往文建會陳情,希望保護苗栗三座古窯,因為苗栗縣政府為了土地開發,將會拆除三座古窯。
這片位於苗栗後龍的廣大農業區,因為高鐵通過,未來規劃設立車站,於是被劃為高鐵特定區,進行土地徵收,並且開始拆除地上物,整建開發基地。
在開發土地上,分別有深具歷史價值的四角窯、造型優美的包子窯、以及高聳入天的八卦窯煙囪,三座古窯面臨拆毀的命運,文化人士要求重新審查、規劃保留,但是苗栗縣府卻以計畫已定為由,執意完全拆除。
古窯有難,搶救人士透過網路,發出緊急呼籲,以及進行現場抗議行動,依舊擋不下開發的怪手,八卦窯高聳的煙囪,就被硬生生的剷倒。於是,原本結構完好的三座古窯建築,一夕之間變成廢墟,搶救人士痛心古窯被毀,更氣憤文化保護的審查程序,缺乏古窯專業人士參與。
窯業在世界歷史上,代表一種文明的進程,生產許多生活器物,苗栗窯業的蓬勃發展,如同台灣古窯之都。
像這座長條型的竹南蛇窯,因為保留了歷史原貌,被指定成為歷史建物。竹南蛇窯窯主林瑞華,長期專研傳統柴燒窯的燒陶工藝,深知古窯的精華,就在爐壁內產生的自然釉料,能夠燒出許多精緻的陶瓷。
三座被拆毀的古窯中,四角窯是由陶藝大師蔡川竹先生所建,窯身結構的精妙設計,以及時光累積的窯內釉料,造就許多精美的陶藝作品,如同專門生產國寶藝品的搖籃。
但是這些價值不被重視,三座古窯已成荒地上的無言廢墟。面對古窯拆毀,鄧淑惠參加了一場文建會召開的協調會,寄望文建會有所行動,搶救古窯殘蹟。
但是在會中,文建會代表強調依法行政、尊重地方,不願做出緊急暫定古蹟的處分,只是協調清理搶救殘蹟時限。對於古窯拆除,形成土地開發與文化保存的衝突,以保護文化為責的文建會,建議民眾應該即早提出意見,避免規劃完成後的困擾。
面對有限的搶救時限,鄧淑惠不願放棄,就算古窯碎裂成為廢墟,她也要撿拾殘磚斷石,拼湊回文化的屍骸。她重回現場,一個人在廢墟中,吃力的搬磚,分類排列堆積,幾日的艱苦行動,引發許多人的關心,紛紛加入撿拾清理的工作。
傷心的清理殘蹟,移走碎磚後,卻奇蹟的發現,被敲毀的古窯,窯身完好的保存著,充滿傳奇的川竹四角窯,重新再現人間。擔心清理出現的窯身,再被怪手敲毀,鄧淑惠及協助的學生,開啟從未被研究過的地下煙道,測繪記錄煙道的奧妙。
面對古窯窯體的重大發現,引發更多專家學者的關心,紛紛前來現場調查。歷史建築專家李乾朗,肯定川竹四角窯的珍貴價值。修建傳統建築的建築師林志成,驚嘆當時工匠的精湛建築工藝。
面對珍貴歷史建物,卻任其被拆毀,無法搶救保存,不僅顯現政府文化單位的消極作為,更暴露文資法的嚴重缺失。
川竹古窯窯體的出現,加上專家學者的肯定,以及監察院進行專案調查,苗栗縣府召開文資審查會議,討論古窯是否追認指定歷史建物。會中,縣府文化資產審查委員進行詢問後,閉門討論決議,文化局長宣布「移地保留、不予指定」的會議結果。這樣的決議,讓搶救人士失望,這些被拆毀又救回的古窯,還是無法要回應有的歷史地位。
古窯拆除風波,不僅是文化資產的破壞,其實也涉及政府部門的行政程序缺失以及行政效率的問題,監察委員開始進行調查。監察委員的來到,讓搶救人士燃起一絲希望,期盼監察院彈劾、糾舉的力量,能夠讓事情有轉機,還給古窯一個公道。
陶藝在台灣歷史久遠,展現工藝文化的卓越風華,孕育陶藝作品的傳統柴燒窯,更是被視為文明的搖籃,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在國際紛紛保護古窯,成為珍貴文化資產之際,台灣卻是以開發為名,敲毀深具價值的古窯,大開文化保護的倒車。
從事前毫不重視的拆毀,到事後肯定價值的保留,就像摔破了古董,才在喊心痛,後續的作為,都是悲傷的補救。三座古窯的毀壞,只是台灣諸多文化資產破壞的縮影,讓歷史古窯變成廢墟苦窯的原因,除了行政單位的疏失,文資法律的缺失,更重要是,我們對於保護台灣歷史文化資產,那種逝者難回的珍惜態度。
誰讓古窯變苦窯 | 我們的島 https://bit.ly/3RYBMpl


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後龍八卦窯/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又花千萬移地重建-慶仁營

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 又花千萬移地重建
縣府花費1千萬餘元,將後龍四方窯移往位於公館鄉的苗栗特色館內保存,但公館鄉民幾乎不知道。(記者彭健禮攝)
2014/01/15 08:00
低調遷往陶博館 縣民不知挨批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縣府九十八年初拆除後龍鎮四方窯及八卦窯的煙囪,被監察院糾正後,又耗費一千萬餘元公帑,低調移往公館鄉苗栗陶瓷博物館內重建,大多數縣民不知情,連後龍、公館兩地民眾也都驚訝說:「怎麼可能,不是被拆了嗎?」挨批宣傳不足,失去「移地保存」的意義。
縣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副局長林彥甫回應,當初規劃在高鐵特定區另覓地點重建保存但考量維護不易,最後決定遷往陶博館,因兩窯移地保存時,陶博館也正進行重整,去年六月一起辦理開幕。
文觀局:維護不易 才決定遷移
林彥甫說,縣府與苗栗縣陶藝協會合作,已辦理十多堂陶藝研習課程,未來考慮規劃專人導覽解說,讓民眾對苗栗陶窯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兩座古窯在陶瓷博物館內的重建,縣府透過公開招標,由具有古蹟修復背景的慶仁營造公司以一千零六十萬元得標,一百年底完工
陶博館所在地的館南村長黃明祥認為,縣府若要以古窯及陶藝文化帶動地方觀光發展,「真的缺乏宣傳」,如此靜悄悄,誰知道後龍古窯已遷移到公館?且兩座古窯位於不起眼的角落,遊客在館前餐廳吃吃喝喝、買買伴手禮後就離去,「幾乎不會逛到後面」。
重建的窯體 已失古窯原有精神
前「搶救古窯聯盟」召集人鄧淑慧在重建完成後,曾前往參觀,她嘆道,移地重建的窯體充其量只是個「死的標本」,已失去「原蓋窯者的精神」,且古窯脫離了原本歷史脈絡、在地情感,對公館鄉民而言「只不過是一座新窯」。她並表示,曾受委託規劃砌建一座四方窯新窯,僅約需五百萬元。
鄧淑慧說,原本的八卦窯煙囪高約三十公尺,如今僅存約五公尺高,少了過去高聳頂天的氣勢;重建後的四方窯,其核心價值的地下排煙道雖有重現,但窯頂畢竟是採現代工法砌建,太過筆直,缺少了實際蓋窯時考量熱漲冷縮因素應有的傾斜角度。
四方窯內部分地板採強化玻璃鋪面,讓民眾了解四方窯特殊的地下排煙通道設計。(記者彭健禮攝)
縣府花費1千萬餘元,將後龍鎮八卦窯煙囪移往位於公館鄉的苗栗特色館內保存,但公館鄉民幾乎不知道。(記者彭健禮攝)
苗栗縣府拆古窯遭監院糾正 又花千萬移地重建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l4E4S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