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要被拆到成為歷史建築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戲劇性轉折感動「出書」
2025/03/26 20:27
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禮堂-育英樓,原擬被拆除重建,不料戲劇性轉折,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下來。 (記者廖雪茹攝)
(影音)從要被拆到成為歷史建築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戲劇性轉折感動「出書」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XsMSHl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禮堂-育英樓,近60年前由在地匠師設計,居民和師生就地取材共同參與建造,5年前校方原擬拆除重建,不料引發各界關注並極力爭取保存,歷經無數次正反討論激盪,不但戲劇性轉折於2022年通過審議登錄歷史建築,更在歷屆校友、家長、社區和校方的支持下,經過4年多的田野調查與編纂,今(26)日感動發表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由穿山甲小隊發行,發表會由編輯製作許佩玟(右)與作者陳紹忠(左起兩人)、徐嘉明對話分享,並導覽解說。(記者廖雪茹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由穿山甲小隊發行,全書分7章共255頁,發表會由編輯製作許佩玟與作者陳紹忠、徐嘉明對話分享,並導覽解說。補助出書的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板親到場,北埔鄉親、文史工作者,育英樓的木匠、泥作師傅或其後代齊聚一堂,客委會、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北埔鄉公所、新竹市議員廖子齊等熱烈出席。
《來自土地的建築》發表會由編輯製作許佩玟與作者陳紹忠、徐嘉明對話分享,北埔鄉親、校方和文史工作者齊聚一堂。(記者廖雪茹攝)
穿山甲小隊為北埔鄉南坑村自發陪伴在地學童的熱心居民所組成。該小隊表示,育英樓一甲子來承載著無數人的回憶,見證礦業繁盛帶動地方興衰,不僅是北埔鄉最後一處保存完整的公有建築,更是一顆隱身台3線山城裡的曖曖明珠。
關心大坪國小育英樓的居民、教師與編輯團隊,經過4年來的田野調查與編纂,今(26)日感動發表 《來自土地的建築》新書。 (記者廖雪茹攝)
《來自土地的建築》一書由關心地方文史的居民、教師與編輯團隊共同編寫,細數在地匠師的生命故事,記錄了育英樓的取材、施工歷程與歷史變遷,以及校友們在這片空間中累積的點滴回憶。大坪國小校長彭銘君表示,未來育英樓將經歷規劃設計與修復,進一步活化利用。
(影音)從要被拆到成為歷史建築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戲劇性轉折感動「出書」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XsMSHl
陳紹忠說,期待這座歷史建築的正式調查研究能以此書為基礎,透過與社區共同舉辦焦點工作坊,發掘更多尚未完整的面向,深入分析其在客家產業、建築與文史之重要性。同時,讓這座承載著礦業歷史與匠師精神的建築,與大坪國小實驗教育的公共性與共好理念結合,使其在課程、師生生活及建築活化中,持續彰顯其獨特價值
(影音)從要被拆到成為歷史建築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戲劇性轉折感動「出書」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XsMSHl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出面協調同意補助大坪國小育英樓工程
發布日期:109-07-03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出面協調大坪國小育英樓工程同意給予補助
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的育英樓屋齡已達50年,超過耐用年限以及耐震力不足,經文化局評估不符文化資產價值,縣府爭取到教育部2,800萬元規劃原地拆除重建4間教室量體及2座樓梯,5月14日已完成建築師遴選。經地方民眾、文物工作者反應,此建築保存許多在地回憶,盼保存另新建。今(3日)客委會主委楊長鎮、縣長楊文科、立委林思銘、文化局長田昭容、教育處長楊郡慈、北埔鄉長莊明增等人前往現場會勘,了解舊建築現況,並協調學校與地方對於建築未來方向。
大坪國小校長彭銘君簡報說明,育英樓目前除耐震不足,加上屋頂的木構屋樑及木板有明顯水漬及腐蝕現象,日後恐有坍塌之虞。屋頂、牆面、梁柱結構材料已老化,即便修繕完成,後續仍需要頻繁維修,經費將是校方一大負擔。考量未來發展,活動禮堂需有足夠空間,盼拆除重建以維護學生安全、舒適學習空間。
當地社區及文化工作者代表表示,此建築對在地來說深具文化意義,使用特殊工法建造,礦工及子女在此就讀,有著過去集合村之力、師生到河床搬卵石做學校基底等特殊回憶,極具文化價值。希望保留建築,爭取評估異地興建可能性,另擇地點興建禮堂,讓後代得以了解先人努力的足跡。林志成建築師事務所則對異地新建提出在育英樓前方草皮或校門口停車場興建兩種方案。
楊縣長表示,他相當認同保存文化資產理念,但考量師生安全以及整體教育資源,異地新建將超過學校教室使用需求量,為避免資源浪費,建議育英樓維持原設計規劃重建,並將堪用部分盡可能保存,留下當地民眾的回憶。
楊主委表示,客家文化對過去的事有無限的感情,他對校方及民眾意見抱持正面態度,若拆除原地重建,客委會願提供協助後續保存文史的經費,若不拆建築則提供後續修繕費用。
教育處楊郡慈處長說明,根據國教署核定本次經費2,800萬元,需符合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老舊校舍整建補助審查原則才予以補助,未來將由學校提出新事證再送文化局審查,若未符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將拆除重建新建築在內設文史館,做為文化保留處,也感謝客委會補助相關經費。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出面協調同意補助大坪國小育英樓工程 https://bit.ly/42g5DAl
---------------
育英樓現況外觀。(攝影/蕭文杰) 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校方日前爭取到2800萬經費,打算拆除舊禮堂「育英樓」,在原地興建新的大禮堂。拆除舊禮堂「育英樓」的消息一傳出,在地不少居民積極表達想要保留他們母校「育英樓」的集體記憶,他們認為這一棟建築具有文化資產價值。 校方在擬拆除的過程中,曾依照《文資法》15條,向主管機關文化局申請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經新竹縣文化局的現勘文資委員評估,卻認為不具文化資產...
【蕭文杰專欄】由育英樓看北埔客家文化資產 | 典藏ARTouch.com https://bit.ly/4hSrId5
----------------------------------
新竹大坪國小育英樓歷史價值高 登錄「歷史建築」審議通過
19:232022/12/22 中時 邱立雅
新竹大坪國小育英樓歷史價值高 登錄「歷史建築」審議通過 - 寶島 - 中時 https://bit.ly/4hFRhOd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屋頂建築工法特殊,2018年校方拆除原天花板,才露出原本美麗質樸的樣貌。(邱立雅攝)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為1969年完成,根據地方田調考證,發現是兩大大木司系統的匠師共同合作興建,一派是承襲漢式廟宇的大木司,一派則是受過日治時期訓練的大木司。過去大坪國小曾希望育英樓取得文資身分,但未能通過,此次地方文史工作者再度提案,希望育英樓能成為歷史建築,22日中午文化局現勘後隨即辦理審議會,最終同意登錄為歷史建築,讓提報人激動不已。
育英樓建成逾50年,在2019年完成耐震詳細評估,專家學者建議拆除重建,當年文化局勘查後,也認為育英樓無文化資產保存價值,校方也獲核定拆除重建經費,並已將報廢拆除資料送往縣府審核。但消息傳出後,引起地方重視,認為育英樓深具意義,爭取保存建物,成功於2020年列冊追蹤。今年文化局再度邀請文資審查小組實地會勘,認定育英樓具有價值,將朝文資身分努力。
近日地方人士向文化局提案,希望爭取育英樓登錄為歷史建築,22日當天前往現地會勘,並隨後舉辦審議會。會中所有提報人向審議會報告,指出經過深度的田調,育英樓是見證北埔茶產業及礦業興盛時最好的建築地標,學區內有多處與煤礦相關的產業地景依然存在,育英樓的存廢關係到這裡未來地方創生發展的可能性。
提報人徐嘉明指出,育英樓在木構造建物算是年輕的作品,而且經田調考證這棟是兩大大木司系統的匠師共同合作興建出來的,一派是承襲漢式廟宇的大木司,一派則是受日治時期訓練出來的大木司,當年一起合作這個屋頂結構。另外,相隔1年之後北埔國小興建禮堂時就已經改成鋼筋混凝土的屋頂,說明育英樓確實是大木作匠師們在公共建築領域上的末代之作。
育英樓從建築之始,全校師生到大坪溪撿石頭當地基的艱辛過程,提報人葉貴霖表示,包括許多活動的舉辦、八音的傳承,在在都是育英樓給予校友的記憶及養份,它承載著滿滿的社區集體記憶。
提報人陳紹忠也表示,回頭看看這些參與興建的匠師,沒有他們,就不會有去年的茶金大戲,也不會有今日繁榮的北埔。他們都是當時的北埔精英,興建的許多建築都已經消失,如姜阿新茶廠拆除、北埔戲院改建、礦業建築成了遺址,育英樓可說是最後的作品,有形的建築會講故事,能做的事就是讓北埔的故事繼續傳遞下去。
校方也表示,育英樓木造屋頂過去被天花板擋住,在2018年經景觀顧問建議後拆除,才發現木作工藝質樸優雅,過去讓不少文資審議委員誤認為是日治時代的建築。目前校內也取得共識,希望育英樓列入古蹟建物取得文資身分後,便可向客委會爭取修費計畫經費。
22日下午的審議會中,審議委員認為育英樓具備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同意登錄為歷史建築。在歷史方面,育英樓屋頂為日式寄棟造,中柱式木屋架系統作工精細、保存良好,四坡水學校禮堂建築具稀少性。在藝術價值方面,在地匠師脈絡清楚,建造之建築師與大木匠均為在地鄉親。在建築特質而言,具備建築史或技術史價值。文化局表示,審議委員建議將育英樓登錄為歷史建築後,待跑完行政流程後將公告
新竹大坪國小育英樓歷史價值高 登錄「歷史建築」審議通過 - 寶島 - 中時 https://bit.ly/4hFRhOd
-----------------
育英樓,一棟由居民師生共同參與,一棟使用在地建材,一棟北埔在地匠師設計所造,一棟在近60年的歲月裡,保存了無數居民、師生回憶的建築。幸運地,在各方的努力下,育英樓於2022年列為歷史建築得以保存。
《來自土地的建築》,寫下了關於育英樓的前世今生,歷經無數風雨,終於在今年問世。這本書,與育英樓相同,在關心地方文史的居民、老師、編輯共同編纂而成。
邀請各方關心育英樓、教育、文化資產的朋友,於3月26日來到北埔大坪國小,一起聽聽育英樓的故事,並期許它更好的未來。
振奮!北埔木作匠師的最後作品 大坪國小育英樓保留獲共識
2022年09月14日
振奮!北埔木作匠師的最後作品 大坪國小育英樓保留獲共識 - 客新聞 HakkaNews https://bit.ly/3DQ2i1K
【李台源、洪俊傑/新竹報導】令人振奮!原本傾向拆除的新竹北埔大坪國小校內逾50年歷史的育英樓,今天在地居民與社區文史工作者努力奔走下,暫時排除拆除疑慮!今(14)日上午在專家小組會議現場會勘後,校長與居民認為育英樓對地方居民具有相當深厚的歷史意義,校方與居民取得共識希望保留此建築物,但校長也指出希望育英樓可以拿到文資身分,讓社區可以向客委會爭取客庄生活環境營造經費,修繕與維護居民的歷史記憶。
北埔早期除了「茶金」之外,在南外社區甚至有「黑金」——煤礦,社區因此非常熱鬧,大坪國小在最興盛時甚至有400多位學生,不過隨著採礦沒落,現今學校學生已不到百人。其中,育英樓自1967年興建,1969年啟用作為學校的禮堂,50多年來歡送數千名畢業校友,很多校友與居民都不希望失去育英樓。
建築人、同時也是大坪國小的學生家長徐嘉明表示,育英樓也是居民的活動中心,當初聽聞要拆除重建,鄉親便啟動聯署並整理文史資料、訪調附近的礦坑歷史,為的就是希望能保留建築。由於育英樓大木作的結構技法可以追朔自一百年前的匠師群,是地方相當重要的歷史記憶與建築。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距今已超過50年。洪俊攝
育英樓舊時樣貌。翻攝臉書社團「我是新竹縣北埔人」
大坪國小育英樓也作為學生的活動空間。客傳會資料照
育英樓外綠樹環繞、綠意盎然。洪俊傑攝
育英樓外觀相當典雅。洪俊傑攝
育英樓設計採光良好,不開燈也非常明亮。洪俊傑攝
徐嘉明指出,育英樓最特別的地方是,它是「本村的人一起蓋出來的建築」,他特別強調是「村」而不是「北埔」。當時的居民就地取材,不只是屋頂上的木樑,房子基礎更是學生到一旁大坪溪撿石頭堆成,居民用最少的經費蓋出育英樓,最後還有剩下的經費,居民更拿來製作小學生的課桌椅。
地方文史工作者陳紹忠在現勘會議中,拿出手寫整理的北埔大木作匠師體系圖,介紹北埔大木作匠師系統。依據調查,育英樓匠師群可以追朔自1900年協助重建新埔義民廟的大木作師傅鍾阿廣、彭金清,以及建造姜阿新洋樓、姜阿興茶廠的師傅鍾娘德、彭娘送等人。
北埔從事木作的居民廖先生表示,早期的北埔大木作匠師非常興盛,甚至「外溢」到新竹其他地區,但這批匠師在北埔留下的建築現今可能剩不到三棟。對於客家木作匠師班的人力斷層,廖先生一方面感到惋惜,一方面也認為,大坪國小育英樓是當年大木作匠師群的最後作品,且至今仍算完整,若不能留下來會非常可惜。
振奮!北埔木作匠師的最後作品 大坪國小育英樓保留獲共識 - 客新聞 HakkaNews https://bit.ly/3DQ2i1K
---------------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飽含歷史文化意涵,地方人士歷時多年田調與兩年時間撰寫,出版《來自土地的建築》一書,26日正式發表。(邱立雅攝)
大坪國小育英樓充滿文史意涵 地方動員成書留住故事 - 寶島 - 中時 https://bit.ly/4j3pUic
歷經近60年風霜的北埔大坪國小的育英樓,由居民、師生共同參與建造,採用在地建材,並由北埔匠師設計打造的建築,過去校方一度想將育英樓拆除重建,但在與社區溝通協調以及眾人努力下,育英樓於2022年正式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為了記錄並留下育英樓歷史,關心地方文史的居民、教師等人耗時多年田調與兩年餘的編纂,寫成《來自土地的建築》一書,26日正式發表。
「育英樓不僅是一棟學校建築,更是地方發展與教育歷史的重要文化資產。」大坪國小校長彭銘君指出,當初擔心安全問題,預計規畫拆除育英樓重建,後爭取到客委會經費,加上育英樓被認定為歷史建築,後續的補強、維修沒有問題,育英樓因而保存下來,盼在地人文故事透過育英樓傳遞下去。
育英樓為北埔鄉最後一處保存完整的公有建築,由居民、師生共同參與建造,採用在地建材,並由北埔匠師設計打造的建築,近60年來見證地方礦業繁盛帶動地方興衰。
地方人士自發組成的「穿山甲小隊」有鑑於育英樓飽含歷史文化意涵,著手出版了《來自土地的建築》一書,經過多年的田野調查與兩年餘的編纂,由居民、教師與編輯團隊共同編寫,記錄了育英樓的取材、施工歷程與歷史變遷。
穿山甲小隊發起人之一的陳紹忠回憶,出版此書相當不易,當初在疫情期間做田調,訪問匠師竟然約在菜園的工寮,空氣比較好,當時也蒐集了很多故事,匯整資料也是非常大的工程。
作者之一的建築師徐嘉明也表示,《來自土地的建築》內容提及建築物、地區產業,都是未來大坪國小最好的教案,也會是地方創生最好底蘊。徐嘉明透露當時撰寫此書幾乎是跟時間競賽,有太多資訊要整理,仍希望有更多的資訊能讓育英樓故事更完整。
大坪國小育英樓充滿文史意涵 地方動員成書留住故事 - 寶島 - 中時 https://bit.ly/4j3pUic
歷史沿革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l4nwtr
北埔大坪國小建校於昭和十八(1943)年,原本為北埔國民學校於外大坪集會所設立的「大坪分教場」,期間經歷數次分校,至民國五十七年正式改制為「大坪國民小學」,為增設校內大型活動空間,縣府特專款興建「育英樓」。但受限於經費與物資的拮据,加上校地位於山腰之處,因此,育英樓的建築之初,是由校內師生以人力接龍方式,就地取材地從大坪溪河床搬運卵石做為樓面基礎。
育英樓的建成與風格深刻反映了在地風土的考量,負責興築的建築團隊、建築師與承包商皆由北埔在地團隊組成。二層樓的建築物延續了日治時期以來臺灣建築形式,東南側有單側走廊、且一二樓皆為大面積柱間開窗,此種設計讓建築體得以調節室內光線、溫度與濕度。屋頂部分採日式寄棟造,形式為四坡水,這種四面倒水的屋頂形式,適用於山區強風多雨之處有高度的承受力。整體而論,育英樓建築設計與使用材料,都深刻體現了設計團隊為適應當地氣候與基地位置所做的考量。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育英樓」的興建是由時任鄉公所建設課長南坑人陳雲翔先生設計監造,北埔土木包商羅文相先生承包,大木作桁架、窗戶、木門由范義陽、彭娘送、彭烘彰等人承製,小木作桌椅由羅石松製作,土水由南坑師傅劉連勝先生承製,合力興建育英樓的建築師、泥水師、大木作師、木匠師皆為北埔南坑人;而樓地基礎則是由校內師生共同就地搬運大坪溪河床卵石奠基下來的,因此,育英樓的興建從設計、施作與都與在地的人、事與物產生密切連結,深刻反映了在地人文、風土特色,更是北埔鄉過往的重要歷史。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負責的建築團隊皆由北埔在地人士組成,興建之時啟動了在校師生共同參與,落成以後更是成為師生與地方活動舉辦的重要場所,因此該建築場域的存在串連不同世代的歷史、記憶與情感,是為重要的人文歷史空間。
而在建物本身,設計細節上融入北埔地區風土考量,建築團隊作為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代表之一,匠師脈絡清楚,材料上活用現代鋼筋混凝土,並活用了建築設計與材料,使建物整體呈現出穿透而輕盈的風格,反映了在地建築團隊細膩的藝術表現與成就,使建物深具地域性特色與藝術工藝保存的價值。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黃洸州等《北埔印象【鄉志】(上)》新竹縣北埔鄉公所
公告
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23-03-20府授文資字第1129050055A號
公告公文大坪國小育英樓公告.pdf
評定基準1.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
登錄理由育英樓興築於民國58年,是北埔南坑、大坪地方產業最為興盛的時期。負責興築的建築團隊包含建築師與承包商皆由北埔在地匠師組成,匠師脈絡清楚。建築在物資不足的時代裡,透過全校師生合力自大坪溪搬來的卵石,疊砌為地基,落成以後,成為師生與地方活動舉辦的重要場域,連結了不同世代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屋頂採用四坡水屋頂,以抵抗山區強風,建築東南側做單側廊道以調節氣候,一、二樓皆大面積開窗,納入光線並保持良好通風,同時也納入周圍環繞的山景,呈現適應風土的建築設計。
法令依據《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2款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縣政府
現況地址
縣市行政區地址
新竹縣
北埔鄉
外坪村 1 鄰外大坪8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新竹縣政府
聯絡單位:文化局
聯絡電話:03-5510201分機600~612
聯絡地址:302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地籍資料大坪國小育英樓地籍面積.pdf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新竹縣 - 北埔鄉 - 神木段 - 1147公有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新竹縣 - 北埔鄉 - 神木段 - 1148公有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新竹縣 - 北埔鄉 - 神木段 - 1149公有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新竹縣 - 北埔鄉 - 神木段 - 1174私有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新竹縣北埔鄉神木段1147(局部)、1148(局部)、1149與1174(局部)地號等4筆土地
所有權屬
身分公私有
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公有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土地所有人公有
新竹縣政府
管理人/使用人
身分
姓名/名稱
管理人
大坪國小
外觀特徵大坪國小育英樓最早建於民國五十八年,屋齡超過50年以上,結構構造為加強磚造及木桁架屋頂,屋面採寄棟式四坡水形式,屋頂形式在客家話 稱為「四倒水」或「風車斗」,在山區強風多雨之處,採用四倒水屋頂,對於強風有高度的承受力,使建築耐風雨,而西洋式洋小屋的大跨距木結構,可抵抗強震。當時的屋頂是灰色文化瓦,外牆為石灰牆,不是油漆。
育英樓位置位於邊坡居高臨下展望山谷的高處,是一棟柱梁相當清晰梁的現代建築。一共二層,整體結構梁柱樓板使用鋼筋混凝土,牆體為磚造。一樓為兩間教室,以東南側作單側走廊,用以調節陽光、溫度與室內環境,呈現出日治時期以來以走廊來調節為氣候的建築設計。迴廊平拱為鋼筋混凝土斜撐托架,柱子柱間不大,走廊也不寬, 柱子斷面與高比顯得修長。一樓的開窗,窗寬與柱間都等寬,讓建築室內空間光線充足,空氣流通良好。
是否開放是
參觀類型預約開放參觀
開放時間配合學校開放
是否收費否
北埔大坪國小育英樓|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l4nw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