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題石湖居士臘月風俗畫,可愛的年味兒!

二十四日 "祀灶”之明日(25 日),用赤豆雜米為粥以辟瘟,家之大小皆遍餐,家人或出外者亦覆貯待之,名曰“口數粥”。是夕,爆竹觀儺。各燃火爐於門外,焰高者喜,古謂之“糝盆”。田間燃長炬,名“照田蠶”。 (25 日)食赤豆粥。

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祭灶詞/口數粥行/吃豆腐-蠶絲飯/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照田

照田蠶    乾隆題石湖居士臘月風俗畫,可愛的年味兒!
照田蠶又稱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傳統祈年習俗,是臘月二十五日夜在田邊燃火炬的群體性活動,旨在祈求來年田之稻穀和蠶之繭絲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項活動,這項活動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樸實的美學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文名照田蠶
別 名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
方 式燃火炬
性 質群體性活動
有詩中說“此佔最吉”,又有佔法,可惜範成大未講明,不過後世的記載有助於人們理解。顧祿《清嘉錄》說“焰高者稔”,是以火焰高低佔是否豐收。方鵬《崑山志》則說“視火色赤白,以佔水旱”,火是關鍵。
傳說一
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詩序說,臘月二十五日夜,吳中「村落則以禿帚若麻秸竹枝輩燃火炬,縛長竿之杪(miǎo) 以照田,爛然遍野,以祈絲谷」。其詩更為形象: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燃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夜闌風焰西復東,此佔最吉餘難同。不惟桑賊谷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
關於照田蠶習俗的形成,王利華認為源自於火燒田間的殘藁宿草,以利化草為肥和殺除害蟲並提高田地翻耕效率。中唐以後太湖以東地區開發,火耕逐漸廢除,但由於積養下來的習慣,田間放火焚燒雖在生產日程安排的項目單上逐漸被抹去,但卻以一種歲時節日娛樂活動的形式殘留下來,逐漸轉變為一種固定的歲時民俗活動。 明清時期,照田蠶主要流行於江浙一帶,其他地區也有,如道光湖南《永州府志》、光緒《荊州府志》均有「照田蠶」記載。 “田蠶”也寫“田財”,或直接針對害蟲,如弘治《上海志》說:“鄉人秉高炬,謂照麻蟲。”照田蠶的時間除臘月二十五日外,還有元旦和上元日進行的。照田蠶的活動也擴大,除立竿焚燒火把外,還要供奉劉猛將、田祖、蠶花諸神,甚至請巫師唱歌頌贊神歌。
傳說二
相傳,正月十五日正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祭蠶神用白粥加上肉脂為供品,同時用一桿竹竿挑著燈燭插在田間,謂之「照田蠶」(據說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這項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逐漸成為了後代元宵節觀燈習俗的一種源頭
【詩詞名稱】:照田蠶行
【詩人】:範成大
【年代】:宋
【正文】: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
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
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
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
夜闌風焰西復東,此佔最吉餘難同。
不惟桑賤谷芃芃,仍更麻無節菜無蟲。
「新宿」一詞明確了神社的涵義。
吳儂用昏蓋土風;禮成廢徹夜未艾,
飲福之餘即分歲。地爐火軟蒼術香,
飣盤果餌如蜂房;就中脆餳專節物,
四座齒頰鍶冰霜。小兒但喜新年至,
頭角長成添意氣。老翁把杯心茫然,
增年翻是減吾年。荊釵勸酒仍祝愿,
但願尊前且強健;君看今歲舊交親,
大有人無此杯分!老翁飲罷笑捻須明朝重來醉屠蘇
照田蠶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iTkWEO
--------------------
乾隆題石湖居士臘月風俗畫,可愛的年味兒! https://bit.ly/4l185Cm
乾隆帝對範成大的《臘月村田樂府十首》非常喜愛,經常抄錄這十首古詩,他還命十位擅畫的宗室、詞臣、畫工據詩意作《範成大臘月村田樂府》詩意圖十軸並親自題詞,描繪古詩裡農俗的年節風或祈福。
此組畫,有一軸允禧的《冬舂行》已佚,剩餘九幅,畫中的建築規整精巧,眾多人物卻以小寫意技法為之,筆致清秀靈動,對於各色人等皆能各盡其情態,活潑有趣,其樂融融,年味十足!
臘月村田樂府十首 
 南宋· 範成大
序:餘歸石湖,往來田家,得歲暮十事,俋其語各賦一詩,以識土風,號《村田樂府》。其一《冬舂行》,臘日舂米為一歲計,多聚杵臼,盡臘中畢事,藏之土瓦倉中,經年不壞,謂之冬舂米。其二《燈市行》,風俗尤競上元,一月前已賣原作買,據明本、黃本改燈,謂之燈市。價貴者數人聚博,勝則得之,喧盛不減燈市。其三《祭灶詞》,臘月二十四夜祀灶,其說謂灶神翌日朝天,白一歲事。故前期禱之。其四《口數粥行》,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閔家同饗,雲能闢瘟氣,雖遠出未歸者,亦留貯口分,至襁褓小兒及僮僕皆預,故名口數粥。豆粥本正月望日祭門故事,流傳為此。其五《爆竹行》,此他郡所同,而吳中特盛,惡鬼蓋畏此聲。古以歲朝,而吳以二十五夜。其六《燒火盆行》,爆竹之夕,人家各又於門首燃薪滿盆,無貧富皆爾,謂之相暖熱。其七《照田蠶行》,與燒火盆同日,村落則以禿帚若麻䕸竹枝輩燃火炬,縛長竿之杪以照田,爛然遍野,以祈絲谷。其八《分歲詞》,除夜祭其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其九《賣癡呆詞》,分歲罷,小兒繞街呼叫雲賣癡汝賣汝呆。世傳吳人多呆,故兒輩諱之,欲賈其馀,益可笑。其十《打灰堆詞》,除夜將曉,雞且鳴,婢獲持杖擊糞壤致詞,以祈利市,謂之打灰堆。此本彭蠡清洪君廟中如願故事,惟吳下至今不廢雲。
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詩意圖
其一 打灰堆詞
除夜將闌曉星爛,糞掃堆頭打如願。杖敲灰起飛撲籬,不嫌灰涴新節衣。老媼當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長富足。輕舟作商重船歸,大牸引犢雞哺育。野繭可繅麥兩岐,短衲換著長衫衣。當年婢子挽不住,有耳猶能聞我語。但如我願不汝呼,一任汝歸彭蠡湖。
清 張若澄 禦題《打灰堆》詩意圖
其二分歲詞
質明奉祠今古同,吳儂用昏蓋土風。禮成廢徹夜未艾,飲福之馀即分歲。地爐火軟蒼朮香,飣盤果餌如蜂房。就中脆餳專節物,四座齒頰鍶冰霜。小兒但喜新年至,頭角長成添意氣。老翁把杯心茫然,增年翻是減吾年。荊釵勸酒仍祝愿,但願尊前且強健。君看今歲舊交親,大有人無此杯分。老翁飲罷笑撚須,明朝重來醉屠蘇。
清 董邦達 禦題《分歲詞》詩意圖
其三 賣癡呆詞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買。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馀。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捓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清 曹夔音 題《賣失智詞》詩意圖 
其五 爆竹行
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食殘豆粥埽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百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起焦頭疊床底,猶有馀威可驅癘。屏除藥裹添酒杯,晝夜嬉遊夜濃睡。
清丁觀鵬 禦題《爆竹行》詩意圖 
其五 燈市行
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春前臘後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兩品爭新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兒郎種麥荷鋤倦,偷閒也向城中看。酒壚博簺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災害不及什之三,歲寒民氣如春酣。儂家亦幸荒田少,始覺城中燈市好。
清 沈源 禦題《燈市行》詩意圖
其六 祭灶詞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清週鯲 禦題《祭灶詞》詩意圖
其七 口數粥行
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軒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鼴薑屑桂澆蔗糖,滑甘無比勝黃粱。全家團欒罷晚飯,在遠行人亦留分。裹中孩子強教嘗,馀波遍沾取與臧。新元葉氣調玉燭,天行已過來萬福。物無疵癘年谷熟,長向臘殘分豆粥。
清 李世倬 禦題《口數粥行》詩意圖
其八 燒火盆行
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然火如晴。大家薪幹勝豆䕸,小家帶葉燒生柴。青煙滿城天半白,棲鳥驚啼飛格磔。兒孫圍坐犬雞忙,鄰曲歡笑遙相望。黃宮氣應才兩個月,歲陰猶驕風栗烈。將迎陽艷作好春,政要火盆生煖熱。
清 張鎬 禦題《燒火盆》詩意圖
其九 照田蠶行
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夜闌風焰西復東,此佔最吉馀難同。不惟桑賤谷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
清陳士俊 禦題《照田蠶行》詩意圖
其十冬舂行
臘中儲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計米。群呼步碓滿門庭,運杵成風雷動地。篩勻箕健無粞糠,百斛只費三日忙。齊頭圓潔箭子長,隔籮耀日雪生光。土倉瓦龕分蓋藏,不蠹不腐常新香。去年薄收飯不足,今年頓炊白玉。春耕有種夏有糧,接到明年秋刈熟。鄰叟來觀還嘆嗟,貧人一飽不可賒。官租私債紛如麻,有米冬舂能幾家。乾隆題石湖居士臘月風俗畫,可愛的年味兒!
乾隆題石湖居士臘月風俗畫,可愛的年味兒! https://bit.ly/4l185Cm
--------------------
照田蠶行
照田蠶行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iGdux6
宋代範成大詩作
《照田蠶行》是南宋詩人典範大創作的樂府詩。這首《照田蠶行》敘寫的是農人於歲末點火照田以占卜來年年景,祈求豐收的趣俗。全詩十二句,四句一意。第一段正面描繪照田蠶景象,「近似」兩句,比喻生動,境界燦爛。第二段追敘今年絲谷歉收,祈求新歲田蠶豐收。 「春雨」兩句以當地民諺入詩,有親切感。第三段強調指出,在當地人們看來,諸多的卜吉活動中,唯照田蠶最為靈驗。由此說明,首段的燦爛景觀源出於一種誠摯的信仰;同時也渲染了次段由於「儂家今夜火最明」所生髮出的無限喜悅的心情:何止桑賤谷豐,乃至麻、蔬菜等等,也將叨福吉祥。
這首詩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把一個相當單純的事件寫得錯落有致、意趣橫生,使這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具有令人玩味不捨的藝術魅力。
照田蠶行①
村落則以禿帚若麻稽、竹枝輩燃火炬,縛長竿之杪以照田,爛然遍野,以祈絲谷
鄉村臘月二十五② ,長竿然炬照南畝③ :
近似雲開森列星④ ,遠如風起飄流螢⑤ 。
今春雨雹繭絲少⑥ ,秋日雷鳴稻堆小⑦ ;
儂家今夜火最明⑧ ,的知新歲田蠶好⑨ 。
夜闌風焰西復東⑩ ,此佔最吉馀難同⑪ :
不惟桑賤谷芃芃⑫ ,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
註釋
①照田蠶:是吳中廣為流傳的一種習俗,人們認為,火把燒得越旺,蠶田越好,同時高呼祈禱詞,這一風俗由來已久。
②臘月:農曆十二月。因這個月臘祭百神,故稱臘月。
③然:通「燃」。南畝:田畝。古人田地多向南開闢,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後泛稱農地為南畝。
④森列:森然羅列,形容眾多貌。
⑤流螢:飛行無定的螢。 南朝齊謝朓《玉階怨》詩:“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
⑥雨(yù):此作動詞,讀去聲,作「下」講。蠶絲少:指冰雹找壞了桑葉,蠶無食,故絲省繭薄。
⑦「秋日」句:作者《秋雷嘆》自註:「吳諺雲'秋孛轆(仿雷鳴的象聲詞),損萬斛。謂立秋日雷也。」由此推知,上句「今春雨雹諺絲」或也出諸民。稻堆小:謂減產很多。
⑧儂家:我家。吳地口語。
⑨的(古讀入聲,今讀陽平)知:確知。
⑩夜闌:夜深。
⑪「此佔」句:意謂種種風俗占卜,唯有佔田蠶最為吉利和靈驗,餘者難以相較。
⑫桑賤:意為桑葉價格低。芃芃:植物生長茂盛貌。
⑬仍更:再加上。苧麻無節:謂苧麻長勢挺直,不分節杈。苧麻,麻的一種。莖高三、四尺,皮之纖維可製線、布。無節,意為纖維長。[2-5]
白話譯文
照田蠶行
吳地千村萬落均將禿帚、麻藉、竹枝等物燃成火炬,縛於長竿梢頭高照田畝,一時間遍野輝耀,光彩異常,以此祈禱蠶絲及五穀豐登。
吳中鄉村在臘月二十五的夜晚,家家點燃長竿火把照耀著農田:
近了看好似雲煙散盡群星燦爛,遠了看又像清風微吹流螢飄旋。
今年春下冰雹繭絲的收成較少,立秋打響雷雨大致使稻穀歉收;
今夜我們家的火把是最明亮的,確知明年田蠶的收成一定會好。
夜深風轉吹得火焰忽西又忽東,占卜百千田蠶最靈餘者難相同:
不只是桑葉價賤還會五穀豐登,苧麻長得挺直連菜也不生害蟲![3]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退居石湖(在今江蘇蘇州)的範成大作《臘月村田樂府》十首,並在序中說明作詩的因由是“以識土風”,同時也敘述各篇內容。這是第七首。詩人被農民渴求豐年的熱誠感染,遂作此詩。[6]
這首詩以古樂府體裁之一的「行」名篇,生動記敘了照田蠶這一土風。前四句先敘述後描寫:一寫近:好像浮雲散開之後,滿天排列星鬥;二寫遠:好像風飄螢火,四處流走。中間四句敘因今年年景不好,村民對此風俗更重視。最後四句又回到現景的描繪並對前途寄以希望。
詩的前四句單刀直入,為讀者展現照田蠶的奇觀。詩人先以洗練的文字,交代了照田蠶的時間、地點和作法;繼而大處落墨,由近及遠,描繪這一奇觀的壯闊情景。說當田間都豎起燃著熊熊火炬的長竿時,近看就像夜空中雲門大開,森然羅列著無數的明星;遠看就像驚風乍起,吹飄著漫野飛舞的流螢。天與地,靜與動,近的璀璨與遠的閃爍,交織成一幅立體的圖景──這是何等盛大、熱烈而又壯觀。詩人透過如回廣角攝影鏡頭的移位和形象化的比喻,把自己最突出的觀感傳達給讀者,令人如入其境。
詩人將描寫的重點轉到了火炬長竿下的興高采烈的一家。不用問,他是在饒有興致地探聽緣密。他們回憶起今年春天因冰雹摧敗桑葉致使藁絲減產。秋天又因雷雨糟損莊稼造成稻穀歉收種種倒黴事,不勝感慨。繼面轉憂為喜,指著長竿上烈焰沖天盼火炬對詩人說:你瞧今晚的火炬數咱家的最明亮,來年莊稼和蠶絲的收成準保不錯哩。傷痛烘托著喜悅的濃烈,回憶烘托著追求的熱切,天災的背景與豐年的渴望構成強烈的反差;給盛大的照田蠶抹上了一縷悲劇的色彩;這個特寫鏡頭揭示了照田蠶的占卜意義。憨直的農民篤信照田蠶驅災招福的威力,正是他們悲劇之所在。詩人寥寥幾筆,便觸及到中國歷史上這個帶著普遍性的悲劇問題,觸及到那些可愛而又可憐的農民的內心世界。
作為農民的知心朋友。詩人非常同情他們的疾苦,理解他們所關心的問題。他被農民渴求豐年的熱誠感染,久久不忍離去。夜已深了。詩人望著還在微風中繼續燃燒的火炬進入了遐想。
對比組詩裡曾描寫過的祭灶、打灰堆等有關占卜的臘中風俗,以為照田蠶最關民生大事,它的吉利,不僅將使桑茂價賤、稻禾茁壯,還將使得麻長得很好、菜蔬免遭蟲災。這對以蠶田為本的農民來說,該是何等重要。 「此佔最吉餘難同」當是一語雙關:既感嘆農民照田蠶的狂熱之舉,獲得了遠勝於其他風俗占卜的吉利;又指出此佔吉利的現實意義,乃非他佔可與之相提並論。
詩人不是在客觀地描寫風俗,他已不知不覺地站到了篤信占卜的農民的一邊,為他們眼下的成功興奮,為他們未來的豐收祝福。全詩在貌似歡慶的氣氛中落下了帷幕。
此詩寫的是帶有迷信色彩的照田蠶風俗,但它並不拘泥於此,而是順便揭露了冰雹、洪、蟲等自然災害對廣大農民的嚴重威脅。當時的社會制度不僅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處於貧窮線上的農民不可能充分發揮出戰天斗地的創造力,抗拒大規模的天災。因而只得把希望寄託予支配自己命運的「天'',向莫須有的神柢祈求未來。對手愛莫能助的詩人來說,既不能嘲弄他們,也不能讚賞他們,與其讓他們清醒後更加痛苦,還不如讓他們繼續在糊塗中陶醉。乎是採取了既客觀寫實又與民同心的態度。
這首詩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把一個相當單純的事件寫得錯落有致、意趣橫生。由宏闊的場景轉入典型的特寫,又回到場景轉入詩人的思考,環環相因,渾然天成。今昔與未來的交錯構成了鮮明的時空差;而隔句換韻又增強了時空的流動感。物境與心境的統一,使這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具有令人玩味不捨的藝術魅力。[7-8]
名家評價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王以憲《宋詩三百首詳注》:詩中反映的是蘇州地區的農村習俗,火照田蠶,是對土神和蠶神的祭祀,在對來年蠶豐田熟的祈盼中也包含著往日生計的艱難,同時流露出作者關心、更優雅[6]
範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諦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遊、楊萬裡、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
照田蠶行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iGdux6
------------------------------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14 (1700-1725).djvu/104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https://bit.ly/4hHs71S
--------------------乾隆題石湖居士臘月風俗畫,可愛的年味兒!
祭竈詞
    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𤍠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鬢爭君莫聞貓犬猥褻君嗔登嗔登天命嗔
    口數粥行
    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轑鐺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鍬薑屑桂澆蔗糖覆蓋滑甘無比勝黃𥹭全家團欒罷晚飯在逺行人亦留分葉巖巚巖向嗆到波谷罷晚餐與調子葉薺巖閔巖。竹行
    歳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食殘豆粥埽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堦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疀瑀獔甁屏風悷櫞櫦櫗都櫗淳愗愷愷。
    燒火盆行
    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然火如晴晝大家薪幹勝豆䕸小家帶葉燒生柴靑煙滿城天半白棲鳥驚啼飛格磔兒孫圍坐犬鷄忙鄰曲歡笑遙相望黃宮氣應才兩月歖閎
    「照田蠶」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列星逺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夜闌風焰西復東此佔最吉馀難同不愨莟薺!
石湖居士詩集: 卷第三十-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bit.ly/4c395BU
-------------------------
「照田蠶」是太湖流域的典型歲時習俗之一,南宋以來,「照田蠶」風俗在江南地區長期延續,這一習俗是人們對江南水鄉地區稻田濕地、苧麻地和蘆葦灘地等進行農田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具有獨特的生態民俗學含義。
「照田蠶」是明清時期普遍流行於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的一項歲時習俗,其主要內容是農家在鄉間的田野點火。江南各地區之間「照田蠶」的時間略有先後,大都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二月二十五日、除夕、正月十五日的夜間進行。王利華認為宋以後「照田蠶」主要是作為一種節日娛樂活動而存在,並具有群體巫術活動的意義,這項習俗在江南地區長期存在,是因宋以來江南稻作與蠶桑並駕發展的經濟結構對江南農民的心理意識產生了深刻影響。但民俗學的研究者發現直到現代「照田蠶」仍具有實際的功能意義,如劉健考察了浙江北部一帶的照田蠶習俗,農民認為進行這項活動能提高收成:「放野火,亦稱照田蠶,正月十五的半夜,農民們將稻草紮成小把,點燃後高舉火把草譎在田裡跑落下,還叫火謠、草譎在草上。過火把的田地,隔年收成普遍好,於是相沿成俗。彬彬透過考察現代上海松江、嘉興等地的照田蠶習俗,發現了更多的細節,照田蠶的火最後要用來燒野草,同時農民還有一些祝辭:「正月十五夜半,稻農家以稻草紮成小把,點燃後,高舉於手中,奔跑於鵐場,祝福別人。六鬥穩牢;火把摜到東,家裡堆出個米囤;火把摜到南,國泰民安人心歡;火把摜到西,風調雨順笑嘻嘻;火把摜到北,五穀豐登全家樂'。幹預,這項習俗因而具有其實際的功能。照田蠶風俗自宋代以來就在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南流行,並一直盛行於此地,這項習俗與江南地區獨特的生態環境之間有很強的聯繫。生態民俗學提倡運用現代生態學的某些理論與原則對民俗文化進行審視與研究,考察生態環境對人類文化的限制與影響,並努力探索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雙向性關係。本文即試圖從生態民俗學的視角,對「照田蠶」這一習俗在江南地區長期存在及傳承的生態背景進行推究,以求教於學界同行。
一、照田蠶與江南農田生態
吳中士人範成大歸隱石湖之後,往來田家,作有《臘月村田樂府十首》,記吟吳中臘月鄉村習俗,其中之一《照田蠶行》,所吟即為當地的照田蠶風情:「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田燃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星,遠如同春蠶好。到元明時期,“照田蠶”習俗盛行於蘇松、嘉湖地區,高啟詩曰:“東村西村作除夕,高炬千竿照田赤,老人笑祝小兒歌,願得宜蠶又宜麥。明星影亂棲鳥驚,火光闢新世已生。夜深燃罷歸白屋,卜宜麥。明星影亂棲鳥驚,火光闢新世已生。夜深燃罷歸白屋,卜宜說豐年真春。”
江南各地照田蠶習俗大致與範成大詩所描述相仿,後期江南許多地方志書在記述照田蠶習俗時,多援引范氏詩序之說:「以禿帚若麻秸、竹枝輩燃火炬,縛長竿之杪以照田,爛燃遍野,以祈絲谷」。舊時,照田蠶活動前後,正值江南農家製作「火糞」之時,冬末春初在田間燒製的灰糞,是水稻等農作物育苗的最佳用肥。範成大詩中說農家蒐集各種垃圾、秸稈等,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間於野間焚燒。製作火糞、燒草木灰、積土雜肥是舊時江南鄉村的一件重要農事,每年的大燒一般在冬末​​、春初,其間風高少雨,天干物燥,又逢農閒,正是燒糞的好時節,作家陳家恬在《日落日出》一類一新道:「燒糞時,先抱幾顆石頭,堆上糞料,堆它三五層,下大上小,類似矮塔,點火引燃。勝過所有炊煙。門、老鷹叼雞、摸魚摸蝦、轉陀螺、摔紙牌、擲骰子、踢毽、踢框、跳框、跳繩、挑花等遊戲。
範成大在詩中提到農家根據火焰擺向占卜年成,深夜火焰忽而東擺忽而西擺,預示來年定是豐年。范成大對此並不贊同。不過,這種卜年之術雖不科學,卻也未嘗沒有一定道理,「照田蠶」火焰的擺向取決於風向,火把的火焰搖擺不定,說明風氣晴和,這種氣象狀況下製作的火糞肥效好,可肥田增產。南宋以來江南地區水稻多實行育苗移栽,農家在晚冬或初春製作的火糞主要施於秧田,據陳旉《農書》記載:「今夫種谷,必先修治秧田,於秋冬再三深耕耘,鋪啖,土壤蘇薌,積諦葉,於秋冬再三深搙草,鋪死泥淖,土壤蘇薌,積諦葉,再起司枯,糞壅之。其火糞,積土同草木堆疊燒之;土熱冷定,用碡碾細用之,江南水多地冷,故用火糞。這樣燒製的火糞雖然有機質含量減少,但速效養分有一定增加。若疾風烈火,會導致灰煙飛散,導致火糞肥力下降,故燒火糞時忌有強風。燒火糞時需悶燒三到五天,不見明火,令其冒煙,慢慢燃燒,待燒透之後拌土,或添加一些腐熟的人糞便,半個月後才可使用。火糞可促進水稻秧苗的生長,也可以疏鬆秧田土壤,防止板結。根據陳紅衛的考察,這項經驗在南方地區普遍存在,農民通常是播種後以火糞覆蓋種子,用火糞做基肥不僅可以疏鬆土壤,還能增高土壤溫度,防止下雨時表土板結影響種子發芽。水稻秧田使用火糞,秧苗生長好,且疏鬆易拔。
在《照田蠶行》詩中,範成大還提到農家以田塊所燃火焰的大小明暗占卜來年收成,「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此非妄言,實關乎火燒與除蟲的生態關係。江南稻田屬於小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潮濕的環境適合許多農業害蟲的生長。越冬的幼蟲一般會蟄伏於稻根,「照田蠶」之火可將這些過冬的幼蟲燒死。冬春季節江南農家十分注意對田中稻根的處理,《沈氏農書》一再強調冬春墾田的重要性,農曆十二月要“墾坂田”,一月要“墾田”,“墾”在浙西地區是指用鐵耙翻土,冬春季節用米蟄可以將部分帶有土害的細跡埋,是指用垂死、幹死,水稻死曰輾過,根土相著,自然耐旱,不生諸病。直到光緒年間,「照田蠶」在崑山地區的實際功能仍非常明顯,這裡明確地提到「照田蠶」時要在田中及四圍全部都燒一遍,其目的就是為了除蟲,崑山附近地區的「照田蠶」過程中,幾乎稻田、田埂及周圍地區都要燒一遍。 「(正月)鄉間各家持柴把,燃火於所種田中,週歷遍照,兒童跳躍喧鬧,間施爆竹聲,謂之'照田蠶',意取田中少蟲豸,非謂宜蠶也。民國時期的農業專家仍然強調傳統方法在稻田中少蟲豸,非謂宜蠶也。」民國時期的農業專家仍強調傳統方法在稻田螅蹴中的作用,他們指出:「種稻螟,而澇懟,草螫先把泥去掉,略為曬乾焚毀,或腐作肥料,但是這件事要大家齊心,否則收效極微,總之,稻根是螟蟲過冬的場所,無論如何是要毀滅的。
自南宋以來,太湖流域小農經濟發達,眾多碎化的稻田斑塊是江南最常見的地理景觀,如范成大詩中所述,“青天不盡鳥飛盡,吳楚山原似納衣”,水田如百衲衣一般拼接於太湖平原之上。據《吳興金石記》所錄嘉熙元年(1237)《南林報國寺碑》可見,南宋時期湖州南潯一帶圍田區的稻田被分割成許多小田塊,南林寺接受周圍鄉民捐贈的田塊大小都是十幾畝字到幾畝字節不等,如同國螟蒞都是瞋樸訌到三畝地。水鄉的田地極為分散的狀況長期延續,直到1950年代,在沒有進行過農業合作化之前的吳興前山下生產隊,一塊面積約為250餘畝的稻田區,就有田埂約有2000餘條。田地小則田埂多,許多稻田害蟲會在堤岸、田埂附近地區越冬或產卵,冬春季節,大量稻田害蟲藏身之地就是這些田間的小埂。一些食源較廣的害蟲如大螟,將田埂雜草如枕頭草、三棱草、野稗草作為中間宿主,這些雜草春天較水稻發芽早,害蟲越冬代螟羽化之後,成蟲產卵於已經發出的青綠嫩葉上,然後轉移危害水稻。螟幼蟲在晚稻收割以後,往往從稻根、稻草中爬出鑽入到田塍雜草根際過冬。因此,舊時農民透過火燒田埂溝,可起到燒死稻田害蟲的作用。誠如明末《沈氏農書》所記:「一切損苗之蟲,生子每在腳塍地灘之內,冬間鏟削草根,另添新土,亦殺蟲護苗之一法」。
南宋以來,水稻是江南農家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稻作與蠶桑是江南農業的主要經濟來源,而稻作是蠶桑經濟的基礎。在稻田生態系中,農作物、病蟲草害及其天敵等物種共同構成自然生態與人為幹預相結合的複合生態系。 「照田蠶」活動體現了江南農民對稻田生態系特徵和農業害蟲生理習性的認識,因此,它不僅是一種率由舊章的歲時儀式,也是一項具有一定科學含義的農事活動。
範成大在《照田蠶行》還說:「夜闌風焰西復東,此佔最吉餘難同;不惟桑賤谷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詩中提到的苧麻是江南水鄉傳統的纖維作物,江南常見的麻類作物還有黃麻。南宋時期江南麻類作物一般種植於灘地,《苕溪集》中有詩描述太湖東部地區的灘地景觀:「暗草黃麻,歸結堤沙」。苧麻和黃麻都是多年生的宿根植物,根系發達,具有很強的固土能力,常種植在堤岸旁的高灘地,《嘉泰吳興志》記載湖州平原區的麻類作物有牡麻、草麻、苧麻、胡麻等,「今鄉人種,先收生,取其牡麻。雖然南宋時期太湖流域蠶桑業已較發達,但麻仍是平民衣物的主要纖維原料,故麻類作物栽培面積較大,是江南的重要作物。當時吳興地區蠶桑業中心在西部山區,平原水鄉河灘地多種苧麻和黃草:「山鄉以蠶桑為歲記,富室育蠶有至數百箔,兼工機織;水鄉並種苧及黃草,紡織為布」。黃草其實就是黃麻,在杭嘉湖一帶俗稱大麻為黃草。 「吳人績黃草若麻苧,貧且賤者服之。」吳興東鄉織黃草布的技術在嘉泰年間就已經很先進:「黃草佈出東鄉,有極輕細,織成花紋者,暑月可以為衣。」湖州所產的黃草佈到明文尼記,陳年,陳年在《黃文中》中有異名。 ,太湖流域圩岸灘地麻的種植更加普遍,《沈氏農書》記載農家每月農事,稱二月農家要“摏地灘”,“沉麻子”,即指在灘地上種麻。
火燒是舊時農民對種麻地進行管理的步驟。元代的《王禎農書》記載江南地區苧麻種植都是利用宿根,每年收割三次:「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須栽種。荊、揚間歲三刈。」《田家五行》亦載元末吳莋區苧麻一年中三勎、二諺、三王萇殺三苧。一年三次收割苧麻在湖州地區幾乎是每戶農家的工作事項,直到明清時期仍是如此,《沈氏農書》中記載:「湖州家家種苧為線,多者為布,一年植根,三時可刈,其後不愜更種,稍加肥土足矣。」一年植根,三時可刈,其後不愜更種,稍加肥土足矣。」這裡有一年節後,即可燒死季後,最後一節肥了此年。火燒對於苧麻的培育十分關鍵,農民稱這種傳統技術為“燒蔸”,“蔸”是苧麻地下部分的總稱。苧麻通常用地下莖繁殖,苧麻一年三次收穫後,體內營養大大消耗,地上莖龍頭根損傷嚴重,冬季燒蔸可以調節苧麻地下莖之間的平衡,使次年出土的幼苗整齊一致,減少腳麻、雜草和病蟲害等,並有疏鬆土壤,增加鉀肥,改良的作用。冬春季火燒工作也清理麻園,燒毀苧麻的枯枝落葉,搗毀病蟲越冬場所。今日許多地區栽培苧麻的農民,在第三次的收穫後仍有進行燒蔸的習慣。苧麻和黃麻每年收穫的部分為地上莖,地上莖的分枝越少麻質越好,範成大詩中所說的“苧麻無節”即謂此,而冬春季節的火燒可以減少來年植株分枝,照田蠶時於田野點火,也應包括麻田,冬季借燒。
圖4:今江南地區仍在流行的」照田蠶「習俗
范成大在《照田蚕行》诗中还提到“菜无虫”。南宋时期太湖乡村冬季栽培蔬菜的种类很多,陆游言:“吴中冬蔬常茂”,吴兴一带沿太湖淤积地十分肥沃,适宜种植葱、韭等,《嘉泰吴兴志》记载当地:“韭薤土宜涂泥,春初尤佳”,又“冬葱特宜于汙下之地”;但种植根茎类的蔬菜,特别要防入春以后受虫害,如南宋时期吴兴地方冬季多种白芹,白芹易受虫害,《嘉泰吴兴志》言:“今乡土惟种白芹,冬至后作俎,甚甘美,春后不食,俗云:入春生虫子”。冬季水乡菜圃最常见的害虫是金龟子,其幼虫蛴螬在秋冬为害根茎,至来年的三、四月份羽化之后则为害茎叶。明末桐乡张履祥提到这种虫害在当地频繁发生,水乡种芋头要尽力防除,“田间岁一易土,则蛴螬不生。入冬方起,则味足而甘硕”,他还特别提到作畦种芋于地沟中更容易遭虫害,“种在地沟则省肥,……螬易生”。 照田蚕时产生的野火和熏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菜地害虫防治的作用。此外,草木灰还可作为一些豆类蔬菜的追肥。如蚕豆是江南地区圩田区种于堤边荒地常见的作物,于秋季下种,翌年春季开花结实,自南宋以来,蚕豆花开就是最典型的江南乡村景观之一,范成大描写春天的江南:“屋头清樾暗荆扉,紫椹斓斑翠荚肥。”诗中所说的翠荚就是豆荚。照田蚕产生的灰肥中的磷酸钾等,可促蚕豆增产。
南宋以来,江南农家都习惯在堤岸外种芦苇,芦苇也是旧时水乡居民的主要薪柴来源。范成大诗云:“芦芽碧处重增岸,梅子黄时早浚塘。田里只知温饱事,从今拼却半年忙。”对芦苇地进行火烧之后留下的灰可以肥田,宋时李樗指出江南当时普遍采用“畲田”法就是烧垦芦苇地:“江南人其法纵火,拼芦灰,经雨下种。”南宋以来太湖流域沼泽地的开发过程中,人们是通过种植水生作物来向水要地:“小民射利,傍岸所在种菱芦,菱芦既生,泥沙藉之可以安立,不二三年可种菱藕,菱藕衍蔓,泥沙愈凝,不三四年可种苗稻,筑为外圩,照前渐扩。”人们在堤岸外种植芦苇,在堤外水域中繁殖出大面积的芦苇群落使农田少受风浪的冲袭,范成大《田园杂兴》云:“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即描述了吴中石湖地区农民在新开垦的围田外水域人工栽种芦苇的做法。
江南農民在照田蠶時也要火燒栽種蘆葦的灘地。元時戴錶元除夕乘船經過蘇州,發現一路上岸外蘆葦中都有火:「去年蘇州見除夜,蘆岸野火紅千架。」因蘆葦種植在臨水灘地,收割比較困難,殘留散株較多,許多害蟲就在這些殘茬中越冬,火燒是有效的滅火方法之一。如蘆葦夜蛾是一種鑽蛀性的害蟲,80.7%的卵塊產在距地面13厘米以下的葉鞘內,而秋季人們收割蘆葦往往留下高於13厘米的蘆葦茬,如此一來,大部分蟲卵就被遺留在葦茬中,冬季火燒葦茬,就可以消滅大部分蟲卵。
“照田蚕”烧野草,也是明清时期长江口滩地开发的重要手段。如长江口北岸的南通、如皋一带,普遍在正月烧滩地草。光绪《泰兴县志》记载:“(正月)农家束薪作炬,烧宿草。”在白蒲镇,“元宵夜乡农烧野草”长江口草滩面积广阔,宋元时期当地的人们在滩地种草以积淤成田。《王祯农书》称:“濒海之地,复有此等田法。其潮水所泛,沙泥积于岛屿,或垫溺盘曲,其顷亩多少不等,上有咸草丛生,候有潮来,渐惹塗泥。初种水稗,斥卤既尽,可为稼田。”在这些地区,冬季烧荒有改良滩地土壤的作用,减低土壤中盐分含量。滩地生长的植物也不同,南通一带的农民将野草作为滩地可否垦殖的指标,当盐土上生长茅草和芦苇时,表示土壤中含盐成分已不高,这时候即可进行垦殖了。
清代南通地區「照田蠶」又稱為「照麻蟲」:「正月十五日為元宵,村落間束薪引火燒田塍宿草,曰照麻蟲。」因為在沿海新地常以種植芝麻為先鋒作物,,有使草木根曰株腐敗的作用,明代《便是開墾種子》 ,使草木之根敗爛,後種五穀,則無荒草之害。
二、照田蠶習俗的地域差異
王利華認為「照田蠶」源自於早期稻作農業中的「火耕水耨」習俗,彭世獎認為「火耕水耨」源自於早期稻作農業的「火耕水耨」習俗,彭世獎認為「火耕水耨」是古代江南河濱海岸和耪之地普遍施行的耕作方式,以火燒草是「火耕水耨」主要特點,休耕者燒耵蹹,休耕者燒耵蹹甕自耕耘者燒耕耵”,承耕者燒耵蹨”,承耕者燒死耵蹨”,承耕者燒耵蹨。首先還需檢視早期「火耕」的時間性。 《史記‧平準書》載:「是時山東被河災,及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天子憐之,詔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食江淮間,欲留,留處。』」應渞櫨,令饞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漢唐時期江南地區仍有大面積未墾的濕地,在這些濕地才能大面積放火燒荒,據《鹽鐵論·通有》:「文學曰:荊、揚南有桂林之饒,內有江湖之利,左陵陽之金,右蜀漢之材,而拋瀦榖,而樔萊耦而耕耘,而有大量的水耕」。荒地,晉杜預疏中曾言:「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為便。非不爾也,然此事施於新田草萊,與百姓居相絕離耳,往者東南草創人稀,故得火田之利」。日本近代農學家天野元之助也認為「火耕」時間是初春,「在初春地干時放火,然後直播穀種。」如果從時間上來看,後期的「照田蠶」確實與江南早期的「火耕」農業有著傳承。
南宋以「照田蠶」為代表的放火燒荒在江南各地之間的傳承各具特點,這與各地農業開發的進程有關。照田蠶最早盛行於太湖東部的圍田區,這裡也是太湖流域平原塘浦圍田水利開發最早的地區。根據王建革研究,宋代江南吳淞江流域仍存在塘浦大圩,圩田內的水流得到控制,可以做到此處放水而彼處乾田,乾田時的土壤基本上任野草生長,為以後耕作提供放火燒荒的機會,以促進土壤有效氮素的含量增長。但只有在具有大面積沼澤地灘地的地區才可能進行較大規模的放火燒荒,南宋時期範成大《照田蠶行》詩中描述的是太湖流域石湖一帶的鄉村場景,石湖緊鄰太湖,這裡有許多新漲的灘地,有很多新開發的圍田,他在詩中提到開荒高原的場景:「南大干地。 。明清時期太湖流域核心地區如蘇鬆平原、杭嘉湖平原人口密度較高,商品經濟發達,土地也進一步破碎化,與沿海地區的放火燒荒不同,這些地區的照田蠶多由農戶家庭單獨進行,「田夫牧豎俟時,爭立竿沉火於野田燎火。
照田蠶也是鄉民維護自家田塊疆界的手段。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分析了江南鄉村農田田塊之間的邊界問題,在家產的傳遞過程中土地劃分的分界線是非實體的,「在田塊兩端的田埂上栽兩棵樹,用來作為分界標誌。遺產的各次相繼劃分,結果使個人擁有土地的界線變得非常複雜。 ,也習慣透過侵占邊界地區來多得到一點點的田面積,“俗於插種之時,有斬岸腳之惡習。”
在開發較晚的長江口沿岸地區和沿海灘地,「照田蠶」則明顯具有早期江南稻作中「火耕」的一些特點,這些地區有較多的灘地資源,在圍墾灘地的初期必須在冬春燒荒,清除蘆葦等大型水草植被。如清代時期江南鄉村舉行的「照田蠶」儀式最為盛大而隆重是在吳江、黎裡一帶,《清嘉錄》記載:「《吳江縣志》雲:鄉村之人,就田中立長竿,用蒿筱夾爆竹縛其上,四旁金鼓照聲不絕,起自初更生,用綺娸夾爆竹縛其上,四旁金鼓照聲不絕,起自初更生,天蠟諦。 《黎里志》記載了當地「照田蠶」的情況:「正月十三日,鄉人就田中立長竿,用蒿筱夾爆竹縛其上,……少年好事者往往買雪炮,遠遠射之,謂之'打田財'。間有打著燒去者,則田家再縛如初。自黃昏起,至夜半,或竟夜,乃舉世宥,則驛馥。將照田蠶儀式活動進行到半夜。黎裡等地是江南開發較晚的湖蕩區,清中後期以來這一帶的稻作經濟十分繁盛,在這裡照田蠶要一直進行到半夜,甚者通宵達旦。黎里地區的照田蠶是以一種集體活動的形式進行的,少年人向灘地中擲射花砲之類引火,點燃灘地上未收割的茭草、蘆葦。這些地區湖泊面積廣,具有面積廣闊的河湖灘地,「照田蠶」也可能是當地人們對鄉村公共資源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
明清時期江南「照田蠶」其實具有生產習俗與禮儀活動的雙重意義,地方政府的鼓勵對此雙重意義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迎合國家的祭祀政策,地方官以照田蠶為依托,也在其中納入國家倡導的祭祀活動,清代政府所立的驅蝗神劉猛將在照田蠶時被搬出來進行祭祀,如在黎裡:「旁設劉猛將軍之神,香燭、果品、羅列照耀,更有讚神曲,且拜春口福樂在南春。火焚燒的基本形式一直保留到上個世紀末。張永堯、顧希佳透過考察嘉興建設鄉的「祀田蠶」祭祀儀式發現,在流傳的過程中,全村集體性的祀田蠶活動被淘汰、簡化,而農戶單獨舉行的小規模儀式直到今天仍流傳不衰。 現代的農村雖然有農藥和新耕作技術的推廣,農民不再需要頻繁地做田埂,但是直到1990年代,魏採蘋在蘇南水鄉調查元宵節的習俗時仍發現,當地仍延續著照田蠶習俗:
十五的圓月尚未露面,人們抱著或挑著稻草,帶著孩子們前往自家的責任田邊「踩田腳落」。他們點燃了稻草火把,火把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田間小路,他們沿著田塍一邊奔跑,一邊高喊著:「踩踩田角落,來年能收一千六!踩踩田角落,開年養個大玀玀!」一束稻草將要燒完,就點燃另一束。然後繼續奔跑著,高喊著。每燒到一個田角落,還要將火把放在田角落燒燒。
南宋以來關於「照田蠶」的記載常提到兒童的參與,各地方誌中對照田蠶的記載也都普遍提到兒童的參與。在孩童眼中,每年於春節期間進行的「照田蠶」可能只是一項熱鬧有趣的娛樂活動。兒童就著「照田蠶」的焰火在田野放爆竹,若干年後,放爆竹的兒童又成了「照田蠶」的農夫,「照田蠶」的習俗就透過這樣的方式世代相傳。 「照田蠶」的遊戲不僅讓孩子從小熟悉了自家田產位置、界線,老一輩們在日常勞作中積累的生態知識與技術經驗,也透過眾多如照田蠶這樣的習俗教授常傳不絕。
總之,「照田蠶」是江南農民管理、經營農地生態環境的特殊形式,中國鄉村歲時習俗中,許多是直接或間接地脫胎於生產性活動,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考察,可以正確地理解一些農村習俗中的科學意涵。儘管照田蠶習俗在江南傳承和流播的過程中,由於地理環境和生計方式的差異而多有分異,但總體來說,它是江南水鄉最為典型的歲時習俗之一,也是江南水鄉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歲時習俗的生態民俗學考察———以江南「照田蠶」為中心 https://bit.ly/426m5lF
----------------------乾隆題石湖居士臘月風俗畫,可愛的年味兒!
“正月十五鬧元宵,家門前燒發寶。”
接上回,湖廣漁夫繼續說說元宵節相關的民謠與習俗。
一、燒發寶,敲鐵罐
舊時,孝感有元宵節「燒發寶」習俗。發寶,指用蘆葦札的柴捆子。
把細蘆柴紮成把,貼上紅紙,豎起在大門前燃燒,祈求蚊蟲、虼蚤少,叫燒發寶。
“正月十五鬧元宵,家門前燒發寶。”
孝感還有一首《月半歌》童謠:
「正月半,燒發寶,
炸蚊蟲,炸虼蚤,
一炸炸得冇得了。 」
(童謠選自《孝感地區歌謠集》)
昆蟲被火燒時發出爆炸的響聲,所以方言把燒蚊蟲說為「炸蚊蟲」。
孝感還有句相關民諺:“正月半,敲鐵罐。”
敲,湖北方言讀古音kāo。
民謠中講的燒發寶、敲鐵罐,是一種類似「照田蠶」習俗。照田蠶是在田間燒,而孝感燒發寶是在家門口燒。也可以理解,燒發寶是照田蠶習俗的變體。
燒發寶與敲鐵罐是同時進行的。燒發寶,是驅蚊蟲。敲鐵罐發出巨響,是為了驅趕毛狗,也就是「逐毛狗」。毛狗是豺狼、狗獾或狐狸的俗稱。
逐毛狗本該用鑼敲,但銅鑼畢竟稀少,而鐵罐幾乎家家都有。實在沒有鐵罐,用木瓢也行。
燒發寶時,小伢手持木瓢,邊敲邊念童謠:
「正月十五敲木瓢,虼蚤老鼠往別家跑。”
「正月十五敲木瓢,煍(qiū)蚊蟲,煍虼蚤。”
煍,湖北方言讀半邊音qiū,煙燻之義。
發寶,可能是「發把」的音變。把,即草把子,火把。發寶,其實應該是指火把。
二、清代誌書多有記述
燒發寶歲時節令活動,規範的說法是照田蠶。
照田蠶,又稱照地蠶,燒田蠶,燒田財,燒田塍,燒野火,甩火把
湖北清代一些府志、縣誌都有記述。
清代同治《漢川縣志》:自(正月)十一日至元宵夜,簫鼓花燈,連宵忘倦。各家食粉餌,燃炬,以照田間。聲澈(徹)遠近,謂之趕毛狗。並燃燭插於園內,謂之照地蠶。是夜女孩迎紫姑,卜問年歲豐歉。
舊時漢川等地,與元宵節相關的年節活動,如玩龍燈、照田(地)蠶,不一定在正月十五當天,而是從正月十一開始多日。
清代光緒《孝感縣志》:(正月十五日)薄暮,農燒山,燒田塍,曰「逐毛狗兔圃」。人持火入圃,曰「照地蠶」。人家炒麻豆,或爇柏枝,曰「炸蚊蟲虼蚤」。自小除鑼鼓,至今亦盛。無鑼鼓者亦擊響諸器,諺雲「正月半,敲鐵罐」。
“薄暮”,說明這一活動是晚上進行,快天黑開始。 “圃”,即田園。 “逐毛狗兔圃”,把毛狗、野兔等從田園趕走。 「麻豆」應指芝麻、黃豆等。爇ruò,點燃。 “爇柏枝”,即焚燒柏樹枝葉。
清代光緒《荊州府志》,也有「照田蠶」記載。
鄂東黃岡也有類似「逐毛狗」記載。根據《巴河記憶》:每年春分上午,灣裡的長輩們便令全灣兒童,三五成群,敲鑼打鼓,揮舞棍棒,高聲呼喊奔走於田野村落之間,作驅趕之勢,表示已將毛狗及其他野獸逐出境外,家禽和莊稼可免受其害。
春分是公曆3月下旬,比元宵節晚一個月左右。古時,春分也是一種重要的節日。
黃岡這一節俗活動時間在春分上午,而不是元宵節晚上,這種地域差異是正常現象。
照田蠶習俗江南多省有。江浙一帶照田蠶時間,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五,有的地方是臘月三十,也有正月十五的。臘月二十五也好,正月十五也好,整體都是過年期間,屬於年俗。
三、發源於古代農耕活動
南宋詩人範成大寫有一首《照田蠶行》詩,他在詩序中說,臘月二十五日夜,吳中「村落則以禿帚若麻秸竹枝輩燃火炬,縛長竿之杪以照田,爛然遍野,以祈絲谷」。
杪(miǎo),即尖梢、末端。照田蠶,旨在祈求來年田之稻穀和蠶之繭絲豐收。
照田蠶是農耕活動的儀式化。
有句成語“刀耕火種”,反映了古老農耕文明。刀耕,即用石刀、鐵斧翻耕土地;火種,把地上的草燒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種,是一種原始農業生產方式。
「刀耕火種」說原始也不原始,傳統農業,離不了放火燒荒,這其實是古代農業科學,是一項促進農業增產的農事活動。在春耕春播之前,把田裡路邊枯草禾茬放火燒之,一是可以補充土地肥力,草木灰是一種優質肥嘛;二是可以燒死藏在草叢與土壤中冬眠害蟲,同時也驅趕了棲息在草木中的「毛狗」。野生動物最怕火,燒野火與敲鐵罐配合,更可把危害農業的野獸趕得遠遠的。
後來,這種燒荒的農事活動,演變成了儀式化的民俗,一種春節祈年活動。
四、田蠶之“蠶”
根據南宋範成大《照田蠶行》,田蠶之“蠶”,解釋為桑蠶。
照田蠶,也有解釋為敬蠶神。相傳,正月十五日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
回頭再看《漢川縣志》“各家食粉餌,燃炬,以照田間。聲澈(徹)遠近,謂之趕毛狗。並燃燭插於園內,謂之照地蠶”,燒火把是為趕毛狗,點燈燭才是​​照田蠶。 「食粉餌」可能是祭蠶神的供品。
燃燭照田蠶。也有專家認為,元宵夜照田蠶,是元宵節觀燈習俗的源頭。
也有資料說,點燭照田可以占卜年成,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
根據範成大《照田蠶行》詩句“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若燒的火把最明亮,新的一年年成就好。儂家:我家。吳地口語。的知:確知。
另一句“夜闌風焰西復東,此佔最吉餘難同”,意即各種風俗占卜中,照田蠶最為吉利和靈驗。
湖廣漁夫認為,田蠶最早可能指田裡害蟲。照田蠶,湖北多地說為照地蠶,也有些地方說為燒田蠶,燒田財。地蠶,民間指土壤裡的農作物害蟲。燒地蠶,逐毛狗-地蠶指害蟲邏輯上更順方。當然,燒地蠶發展成為祈禱豐收的儀式後,在有蠶桑產業的地方,蠶的意義改變了。
湖北漢川等地,明清時蠶桑產業發達。
都市化帶來農村空洞化,雖然無奈,也是必然。如今農村一些習俗已經失傳了,燒發寶與照田蠶就是
正月半,燒發寶- 湖北省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https://bit.ly/4j1lh8y


今天是臘月二十五,即將進入到新的一年,歲末年終,人們也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操辦一些事情,於是慢慢就形成了很多不同地方的年俗美好,寄託著大家對盼生活的向和期,一起來看看吧。
臘月二十五的習俗
臘月二十五,吃豆腐,迎「頭福」_騰訊新聞 https://bit.ly/4kZpawr
01 接玉皇
舊俗認為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后,玉皇大帝於臘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人們在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02 照田蠶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也把臘月二十五這一天稱為“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人們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但也有些地方,在年三十才舉行這項活動。
03 糊窗戶
“二十五,糊窗戶”,臘月二十五,家家戶戶糊好窗紙,貼貼窗花,心情喜悅。隨著社會發展,多數人家已失去糊窗戶的傳統,但貼窗花、貼福字還是不可或缺的傳統。
04 趕亂歲
中國民間舊俗認為臘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中國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
05 千燈節
臘月二十五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到廟裡點燃,認為點越多越吉利。這項節慶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活動。
06 做豆腐
我國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做豆腐、吃豆腐是臘月二十五的習俗之一。
豆腐諧音「頭富」「兜福」「都富」等,寓意過年的好彩頭,寄託了人們新年要富貴順遂的心願。在這一天做豆腐、吃豆腐,寓意著祈福迎祥,希望新的一年全家人收穫滿滿的財富和好運,富富餘餘順順利利,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
臘月二十五,吃豆腐,迎「頭福」_騰訊新聞 https://bit.ly/4kZpawr
-------------------
照田蠶乾隆題石湖居士臘月風俗畫,可愛的年味兒!
照田蠶的故事,使我讀起來想哭,記載的是人范成大,範成大的詩我有時喜歡有時也不怎麼佩服,倒是他援筆直書的記載真的讓我想哭。
「村落則以禿帚、若艸麻黠、竹枝、燃火炬,縛長竿之杪,以照田,爛然遍野,以祈絲谷。”
怎樣的夜,怎樣的火炬,怎樣的屬於農業民族的一首祈禱詩!
臘月裡,田是冷的,他們給他火!
半夜裡,田是黑的,他們給他亮!
爛然照遍田野的,與其說是火炬,不如說是一雙雙灼然燁然期待的眼睛。
田地!當我們燭照你,我們也燭照了自己的心田,心是田,田是心,我們是彼此命脈之所繫!
給我們絲,給我們谷—而我們,則給你從頭到腳的每一寸力量每一分愛…
給我們絲,給我們谷,當火光溫柔地舔著你,冷冷的臘月,殘酷的空間都因這一舌火光而有情起來…
給我們絲,給我們谷,你這臘月冬殘時一無所有,卻又生機無限無所不有的田地。
給我們銀子似的絲,給我們金子似的谷,我們的土地必須光燦奪目—像一闕夢一樣奪目,像一注禱詞一樣豐富。
給我們絲,給我們谷…
讀著,讀著,我會驀然一驚,彷彿在宋朝的田埂上走著,在火炬的紅光中喃喃自禱的人竟是我自己。
地泉(一) | 張曉風| 大紀元 https://bit.ly/4cl2EKJ
------------
春節假期不知大家有沒有玩的盡興,吃的盡興呢?說到食物,「蠶絲飯」在宋朝受到熱烈歡迎,《歲時廣記》第十一卷記載,上元日有「蠶絲飯」,搗米為之,朱綠之,玄黃之,南人以為盤飡。蠶絲飯其實就和今日的麵線類似,不過那時候的人們會在製作麵線時染色,或紅、或綠、或黑、或黃,蠶這個元素除了出現在食物,也在其他方面出現,南宋時,臘月二十五到上元節有著照田蠶的習俗,也就是在田邊點燃火炬,一為消除害蟲、二為慶祝蠶神嫘祖誕辰,而在清代的《桑蠶輯要》記載臘月十二、二月二十二都有慶祝蠶花娘娘誕辰,並有製作蠶花(以蠶繭、絲綢、彩紙而做成),雖說日期從《禮.祭義》云:大昕之朝,夫人浴種于川。推測而出並認為是無稽之談,不過這個習俗還流傳至今。雖然現今蠶對於人們的重要性已經不如以往,不過現在的我們依然能夠從這些故事看出先民們因為農業對於大自然觀察十分入微,生活在水泥叢林的現代人由於生活忙碌反而極少關注大自然,還想知道更多關於古代人們和昆蟲互動的故事嗎?那就在6/28-7/6來國立中興大學惠蓀堂參觀文藝蟲興—2025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展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XEntmwoUS/


乾隆題石湖居士臘月風俗畫,可愛的年味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