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堂是一種以扶鸞方式為主的宗教組織,清代時已傳入臺灣,日治時期大興,迅速地傳布到臺灣各地,蔚然成為臺灣民間教派裡重要的一個派別。扶鸞又稱扶乩,為一種天人溝通的方式,一般而言,指神降到正鸞(或正乩)身上,由正鸞持形狀似「ㄚ」字形的桃木筆在沙盤上寫字的宗教儀式。
圖1:南投市藍田書院濟化堂的扶鸞
圖2:臺中市武廟明正堂的扶鸞
臺灣的鸞堂系統相當複雜,從鸞堂供奉的主神裡,可以看到它的不同,常見的是供奉「三恩主」的鸞堂,即是以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為一組神明的崇奉方式。三恩主加上文昌、豁落靈官王天君、岳武穆王、玄天上帝等等神明,可成為五恩主、或七恩主,甚至少數鸞堂有供奉至九恩主者。部分鸞堂不屬於此一三恩主體系,有供奉雷部李元帥者,亦有供奉許遜真人等,有種種不同的系統。
圖3:藍田書院濟化堂的祀神說明。
臺灣的鸞堂以三恩主體系為主流,乃因日治時期因鴉片煙的危害,新竹地區的鸞堂引入了一種利用鸞堂戒除鴉片煙癮的方式,頗有成效,鸞堂乃廣為傳布。後來新竹楊明機以此波擴張的鸞堂為基礎,倡導成立儒宗神教,推廣及整合臺灣的鸞堂,經其奔走,許多鸞堂乃認同此一民間教派。而從新竹擴張出來以及楊明機所推廣的鸞堂系統,都是屬於三恩主系統,因而此一系統也成為臺灣鸞堂的主流。
鸞堂的扶鸞活動有一流程,通常為請神、降鸞、扶鸞、送神、宣講;因無論扶鸞或宣講都使用到文字,所以明清時期的鸞堂與文人的關係密切,許多考生甚至有不信鸞堂就考不上科考的迷思。正因為鸞堂與文人關係密切,鸞堂的核心幹部都有知識菁英在內活動;也因為扶鸞的內容大都為勸善詩文,鸞堂有強烈的教化色彩,論者提出知識菁英懷抱著儒家的道德理想,許多人在退休後,失去了原來的教化舞台,轉而參與鸞堂事務,而稱其為隱性儒家。
圖4:扶鸞以後所出版的鸞書
無論如何,直到今日,臺灣已是現代社會,然而鸞堂的活動還是相當活躍,許多地方都有鸞堂的活動,僅臺中市一地便有多處鸞堂的設立。臺灣地區許多傳統書院至今仍然設有鸞堂,甚至還在扶鸞。從鸞堂的教化性質,以及儒家知識菁英的角度而言,臺灣社會所呈現的現象,正是傳統讀書人精神的一種表現,鸞堂的活躍,也顯示了臺灣社會對傳統價值的某些期待。臺灣的鸞堂 (作者:王志宇 老師/歷史文物所) – Our Stories@FCU Library https://bit.ly/4hvJMtY
楊明機小兒命名宣傳廣告 三芝智成堂文武聖廟官方網站 楊明機小兒命名宣傳廣告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1.本件為「楊明機小兒命名宣傳廣告」,保存狀況不良,四邊皆有破損與蟲蛀現象,有部分褐斑分佈在邊緣以及右上部,而中偏左有一道垂直摺痕。 2.楊明機臺灣儒宗神教統監正理,是臺灣鸞堂重要的正鸞之一,後來學習日本熊崎健五聖閣姓名學流派,並以函授方式取得五聖閣學士。民國六十年從二水回到臺北開設命相館。楊明機小兒命名宣傳廣告|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3WTAzmV
以儒家教化為主的鸞堂約自清領末期在臺灣開始發展,至少可以分成三大系統。(一)由宜蘭喚醒堂分出的新竹宣化堂、淡水行忠堂、苗栗感化堂、三芝智成堂、臺北覺修宮、臺北指南宮、臺北行天堂(今行天宮)等;(二)新竹復善堂系統,包括其分香之新竹代勸堂、苗栗修省堂、苗栗重華堂等;(三)澎湖一新社系統,及其分香之澎湖地區鸞堂。嗣後由臺灣北部重要鸞手楊明機嘗試整合為「儒宗神教」。楊明機編著《儒門科範》,規範儒宗神教的科贊禮儀,並制訂12條法規:(一)三綱五常,以重聖門;(二)克敦孝悌,以肅人倫;(三)謹守國法,以戒爭訟;(四)篤愛宗族,以昭雍睦;(五)崇重法門,以堅信賴;(六)黜革異端,以崇正道;(七)明修禮讓,以厚風俗;(八)尚持節儉,以惜財用;(九)解釋讎忿,以重生命;(十)內外兼修,齋戒慎懍;(十一)體天行化,克己渡眾;(十二)勤求精進,日就成功。 首頁 > 宗教知識+ > 臺灣宗教 > 鸞堂 https://bit.ly/4hT6g8h
灶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芝智成堂(文武聖廟) - Google 地圖 三芝智成堂文武聖廟官方網站
訓鸞 · 宣化 三芝智成堂文武聖廟官方網站
廟宇落成,仍請迎五恩主牌位香火及立廟有功勞的郭石定為首任堂主(1913-1917),他欲持續揮鸞濟世,卻苦無鸞手來堂服務。
大正4年(1914),經鄉先輩推薦楊元章2之子,16歲的楊明機及楊峻德之弟楊善慶,前來本堂接受「訓鸞」。
身為基督教宣教士的楊父,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可以被恩主公或眾仙佛揀選,教導、啟迪成為正鸞手。未料,出現了奇蹟,楊明機在經過4個月的訓鸞,得到恩主公的加持而天啟、開竅,不但能出口成章,並開始扶鸞、濟世。1。
1 - 根據楊明機的《救世良規》中,建堂造 書記自敘,他在甲寅年(1914)秋到智成堂訓鸞。當時年僅16歲,經歷6年,到己未 (1919),訓鸞成功,始能通靈造書。
日據 1910 年代本堂廟貌
國府 1950 年代的本堂廟貌
國府 1970 年代增修本堂拜殿
此時,一顆鸞堂界的「新星」在本堂誕生了,也改變了楊父的信仰,他從基督教信仰,改皈依在恩主公座前,成為虔誠效勞生。而楊明機在未來40年的歲月裏,通靈書寫10本鸞文,證明他是日據、國府時期,台灣本地鸞界最傑出、最優秀的鸞手之一。
在楊明機逐漸展露頭角之際,郭石定撒手人寰,乃由本鄉保正,在地地主、漢學先生-楊峻德,在大正6年(1917)接任第2任堂主(1917-1939)。他接棒主導了大正8年(1919)7月本堂鸞書著造的重責大任。依舊由楊明機主鸞,楊善慶擔任副鸞手,協助揮鸞。
代天宣化百餘日,三教仙佛降臨本堂,降筆書寫第2本鸞書《救世良規》。既弘揚恩主公信仰,也提升了本堂聲譽。
於本堂領袖皆為儒生,又用扶鸞降下儒教道德律為主的詩文勸世。為了敬拜孔子,乃於大正9年(1920),在楊峻德主導下,比照孔廟或文昌祠,安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牌位」,供鸞生、信眾敬拜。
為了行善濟世,楊又在昭和元年(1926)創「三芝庄慈善會」,從事本庄救濟貧苦、改良風俗、社會教化的宗教慈善事業。
此時,對楊明機而言,他已思考往外發展,尋找更寬廣的鸞堂世界。他決定在大正14年(1925)來到台北民權西路,創立贊修宮;大正17年(1928)遷移到中山北路。昭和4年(1929)他再度與本堂合作,共同扶出《清心寶鏡》。
之後,本堂鸞務因缺乏鸞手而暫停,楊峻德則於昭和14年(1939)先逝,堂務在後繼無人的窘境下,本堂一度呈衰敗之勢。
三、重整 · 再造
直到二次戰後,民國40年11月(1951)才由張添財、楊善慶提議,重新整理堂務。當時,鄉賢杜家齊、杜麗水分別卸下淡水鎮長,本堂先賢乃邀請杜家齊擔任第3任堂主(1951-1959),杜麗水為副堂主,希望借重其聲望、人脈,再度提振鸞務。
為恢復本堂過去光榮的鸞務歷史,杜氏叔、侄兩人在民國45年(1956),敦請本堂培育出來、當時聲望正隆,儒宗神教最高領袖「統監正理」楊明機,再度返鄉主持扶鸞。
楊憑其聲望,召集台灣北、中、南三地鸞界的鸞生,在當年4月至6月,通靈寫出膾炙人口、具重大影響力的《六合皈元》。此時,楊明機已有57歲,本書是他通靈書寫的第10本鸞書。既是在本堂第三次造書,也是他畢生最後一本作品。
此外,在同年8月,本堂接受楊明機「制度性」鸞堂的建議,再度出版他在昭和11年(1936)書寫的《儒門科範》。該書內容頗為豐富,規劃孔子神殿祀位擺設,祭孔釋奠典禮的程序、音樂,各神祇聖誕使用的祝文、祭文、表文,超度祖先的牒文、疏文,每日禮眾神時課誦的寶誥、經典等。
這是儒宗神教少見的科儀著作,也是楊明機畢生希望將恩主公信仰祭典禮法制度化的夢想。在本書再版後,索取者眾,一時之間,洛陽紙貴。此書對本地鸞堂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再次提升本堂的聲望。
民國48年(1959)張添財接替為第4任堂主,延續前賢勸人行善、代天宣化的傳統,鳩合善信、鸞生資金,刊行楊明機於昭和9年(1934)在斗南感化堂書寫的《覺路金繩》。三芝智成堂文武聖廟官方網站 https://bit.ly/42PTVNI
儒宗神教,又稱聖堂、善堂、聖門、儒門、儒宗聖教、儒宗鸞教,是一種以儒家教義為主,經由扶鸞來傳達神意的台灣傳統宗教,在清朝時由中國傳播至台灣。是鸞堂信仰中的一支,屬於多神信仰,奉祀道教神明與佛教神明,主張三教合一但特別重視儒家教義。在台灣分為恩主公信仰與一貫道兩個主流,一貫道與慈惠堂皆是屬於這個派別的台灣新興宗教[1]。
儒宗神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aRfY8G
扶鸞在清朝時傳入台灣,在日治台灣時期形成儒宗神教。學者鄭志明認為最早源自文人箕堂、中興宣講、民間教團[2]。學者潘朝陽認為,儒家神宗的興起,與台灣遭到日本統治,傳統人士希望經由宣揚儒教來抵抗異族統治有關[3]。學者李世偉認為,儒家神宗是因為現代文化思潮進入台灣,造成對傳統社會的衝擊,以及在日本同化政策下,傳統儒教保守人士為了維擊民族認同,反對日本統治而產生[4]。
儒教神宗的名稱來自楊明機於1919年經由扶鸞而命名,取義於「以儒為宗,以神傳教」。在日治台灣時期,台灣總督府稱為降筆會,將他們視為是邪教來取締。在台灣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對於儒宗神教也採取限制打壓的手段。
儒宗神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aRfY8G
(1919),台北智成堂的楊明機(1899-1985)提出「儒宗神教」的稱號,昭和12年(1937),正式作為教名,其目的在整合當時的鸞堂運動。
戰後,不斷地向政府申請合法的宗教地位,終於在民國89年(2000),以「中國儒教會」的名稱登記。
其次,宋代朱熹手書「忠孝節義」,成為各級學校校訓,台南首學明倫堂牆上就寫有「忠孝節義」大字,鸞堂也多在正廳壁上或製作匾牌宋代朱熹手書「忠孝節義」,也有鸞堂寫在絹布上,鸞堂內充滿了正氣和莊嚴的氣息。
鸞堂推展
李望洋創建新民堂後,在宜蘭境內傳播,形成宜蘭鸞堂群, 1895年,鸞堂信仰傳到頭城喚醒堂,喚醒堂的總理盧廷翰,是宜蘭大郊商;總辦堂務陳志德,是布商;迎送生莊國香為行商,鸞生陳德海經營造船廠,他們將商業網絡與宗教結合,將鸞堂信仰傳播全台。 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https://bit.ly/40UzXPc
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大山背樂善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明機(1899-1985)十本鸞書
認識儒教與鸞堂 認識儒教與鸞堂1 https://bit.ly/2SOW2gt
儒門,尊孔孟聖訓,奉聖賢達道,崇王黜霸,其為教也。主德化與禮教,以誠為本,以仁為用;闡教之效,植基於修齊;修齊,則以禮規範者也
儒教是教人遵守宇宙的秩序。人倫就是宇宙的秩序,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人倫之大道,也就是社會的秩序,要遵這個秩序,須以「忠恕」之道,率性而行,才能達到復性的境地,納入宇宙本然的軌道。順天之道而行,亦即此意。
儒門以教化為主,濟世為輔,必先善其身,方能濟化群倫。故吾堂主教人以德,培育士君子為先。士君子以其德性而德行,由德行而德化。「禮」起於何也?人,生而有慾,慾而不淂,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以抑人慾,給人之求,使慾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慾。所以鸞堂為禮門義路,其理至顯者也。何謂「誠」?誠則不自欺,誠則擇善而固執,誠則自強不息,誠則成己,而又成物;人能誠意正心,則身自修,身修小而為君子,大而為聖賢,是謂「成己」。而更以德智兼修之身,以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是謂「成物」。
誠而後有愛,有愛而後發之為仁。「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又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以仁為用,方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仁者必尊三綱五常,律之於四維八德,則社會安寧何足維持哉!
我國乃固有道德文化之邦,當遵循大學之道,所謂:「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人人有良知良能之本性,當行中庸之道,個個有自立自強之精神,方能達到不教而自善之境界也。
漫談鸞堂
鸞堂,儒宗神教,道統克紹真傳法門。儒治世,教人以三綱五常、修身齊家、治國、存心養性,至誠思明之道也。漢季以來,始有神道設教,文昌帝君飛鸞勸世,三相下凡,代天宣化,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著述善文,專以端正世道人心為本,使人明善復初而宗其源也。
鸞堂乃聖堂、善堂也,奉祀關聖帝君為主神,加奉祀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尊稱為「三聖恩主」,或加配奉祀文昌帝君、玄天上帝尊稱為「五聖恩主」。或有鸞堂加配「豁落靈官、岳武穆王」亦稱為「五聖恩主」。並以奉祀太上道祖、孔夫子、觀世音菩薩等三教聖真為上座。藉桃柳為筆,扶鸞虔請神靈降筆以傳神意。蓋古聖離世日遠,必藉桃枝柳筆現身說法,於沙盤浮字傳真警世,教人修道之法,此種組織之善堂,謂之鸞堂,又稱之為、「鸞門」也。
入鸞致學效勞之人,稱鸞生。其階級為一,一般信者,稱向化生。二,皈投信者,稱門下生。三,入堂任職者,稱沐恩門下生。四,初學正、副鸞者,稱左、右鸞生。五,合格正鸞者,稱佐鸞生。六,濟世造書,稱正鸞生。七,五部以上造書,尊規守訓者,稱統監正理,天府授以正理真人之果位也。
鸞堂以匡正人心為本,勉勵為人以德,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律己以禮,待人以仁義,明辨於是非善惡,以致清明之德性也。
鸞筆之由來
考鸞筆之由來,神農氏時,東方木公一炁化青鸞一隻,瑤池金母命其下凡度世,被鴻鈞老祖收為腳力,因神鸞靈通無比,每洩漏天機,致乖造化,故被老祖收回並削去其嘴,使之啞口無言。後世之人,求之不可得,後蒙神示,必擇開叉桃枝,形如鸞鳥雙翼者,雕形如鸞,嘴部銜接柳枝一截而成鸞筆,禱神降靈,自可通靈飛鸞。
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洛邑時,王命不行,五霸內亂戰爭不休,乃由文林學府設想,虔求上蒼,賜鳥、啣音傳神意,引渡迷民警惡從良,匡正世俗捉妖治邪,靈驗異常,人民咸仰神恩浩蕩,其後以「問機(乩)聽政」「引行天命」,由此史云:習音聲、聽神聲,為神道設教之始。但因機緣未至,鸞教未能弘佈,迨至漢明帝年代,文昌帝君轉生為第十七世為士大夫身,忠君愛國、保國愛民,體聖人以神道而設教,再倡飛鸞於梓潼「迴鸞峰」-通天壇,取香木雕刻一鸞鳥,口含木筆,用絲線懸於中樑間,下設案桌,舖上紙張,堂上懸掛黃帝、老子、孔子畫像,然後於香案前焚香禮請,念咒誦經,即-「黃庭經」也。虔誠禱告,少頃,道祖降臨,鸞筆自動飛舞,如鳥翱翔其間,線亦不斷落,少焉降詩文於紙上,是謂「鸞章」亦稱「鸞文」或「聖藻」。使眾等信服,知無形中,確有神明在焉,求之必應,感而遂通,遐邇皈誠,宦民共仰,是神靈飛鸞著經立說救劫之始也。此鸞鳥傳靈神功,衍為扶鸞闡教,遂為後世扶鸞(乩)之張本。
久後人心信仰堅固,再改扶鸞法,就是取東向西雙叉之桃木,雕刻鸞鳥形狀,以石柳木作鸞筆,使左右雙人之手握著鸞筆,稱為「正副鸞」,扶於沙盤上,神靈降而筆飛舞,於沙盤寫字,依字跡而抄錄之,此亦即青鸞奉命度世之顯化。然此法亦稍慢,傳之許久,今有改用單人扶鸞、或改不用掃沙,以觀形察影,煉慧眼以通神,變化無窮,神乩莫測,著書造經,一揮而就,其顯化事蹟,難以記錄也。
按今鸞堂之鸞筆係「扶鸞法」,與「飛鸞」有別,但習慣仍通稱之。
鸞堂應屬何種教派
鸞堂又稱「儒宗神教」,乃以神靈降筆為傳道方法,五教之神靈佈滿虛空,誠者靈。靈者通,故皆可降鸞寫字。此法為 文昌帝君提倡 ,關聖帝君頒命弘揚,請神扶鸞原為道教之一法,又尊奉關帝、呂祖、司命真君等道教諸神,故鸞教為中華道教一派,實不可否認,亦即占驗、積善之道派也。然鸞之興起於 文昌帝君,弘揚於 關聖帝君,文昌、關帝二聖皆儒門中人,故鸞教又稱日「儒宗神教」或「聖教」。蓋以道德文章作濟世張本,以神明現身教化為靈應機要,故此稱之。而登鸞說法之神,不拘道教神明,舉凡儒釋道耶回等各教先知先覺,成聖成真,成仙成佛之性靈,皆感世道淋漓,常來託鸞化度,此正為佛法之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法也。故鸞教廣大無邊,豈區區限於某教耶?聖賢心懷濟世,靈光散佈大寰,故鸞教實為上界真靈寄身度世之處,世人何不速進聖門,聆聽其教乎!
台灣鸞務概況
考扶鸞之舉,自周平王時創鸞迨至漢明帝,天運壬戌年文昌帝君興鸞迄今,已有二千七百七十四年之歷史(民國九十三年時),台灣之鸞務開基,以澎湖為最早。朔其始今,傳自福建泉州公善社。當時地方之文人學士為禱天消除災患與匡正人心計,乃於清同治三年癸丑(民前五十八年)六月初三日在馬公先開「普勸社」,崇拜南天文衡聖帝關及太醫院 慈濟真君許二位恩主,初設沙盤木筆,有時揮鸞闡教,有時宣講勸化,神人同樂,廣行善舉。至清光緒十三年丁亥(民前二十五年)正月十三日賜號為「一新社」,繼設「樂善堂」。於光緒十七年辛卯(民前二十一年)著作「覺悟選新」一書,分列八卷,亦為全省最早著作之鸞書也。
自「一新社」開創鸞堂先聲,仰藉恩主之顯化,又在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民前十一年)五月,以清水化丹濟世,改除鴉片煙毒之陋,救起沉溺之無數人,一時轟動海內外,從此澎湖各鄉社皆紛紛響應,繼設鸞堂數十處之多。同時本省北部如淡水鎮屯山古聖廟(仙公廟)行忠堂、宜蘭碧霞宮、頭城喚醒堂相繼開設鸞堂闡教著書,行忠堂著「忠孝集」、碧霞宮著「治世金針」、喚醒堂著「度世慈航」,距今民國九十三年已逾百餘年。繼之本省中部、南部、東部普遍設立鸞教或著書、或宣化、或救世,其宗旨原同一本也。
迨至中日甲午戰爭,台澎割據於日本,日本為推行皇民化運動,而鸞堂之設,講書說教,皆以四書五經等為教本,信眾深具大漢民族意識,故日警痛惡之,遂下令禁止扶鸞,當時士紳信眾,雖表面奉行命令,實際上卻轉入深居私宅或山洞中,暗中繼續扶鸞,仍不停推行度眾及救世工作。及至台灣光復,宗教信仰恢復自由,鸞堂之設立更如雨後春筍,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而興盛一時。至今台灣之鸞堂約計有五百餘堂,著作經典善書三、四百種,均是免費贈閱,對於復興中華文化,糾正世道人心,可以說是一股巨大無形的力量。並熱心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如建設、施醫、救貧……等善舉,更是不遺餘力。今又進而定期發行勸世雜誌者約十餘堂,都皆本聖訓,其對社會國家治安實有卓越的貢獻。
鸞堂的組織概要
鸞堂以宗教性質之正統神職為組織方式,其人職之派任以飛鸞諭示方式為之。次序依略如下:堂主>副堂主>正鸞生>內監鸞>外監鸞>校正生>謄真生>筆錄生>宣講生> 茶果生> 迎送生 >鐘鼓生>鸞生。
堂主、副堂主之職務
鸞堂之堂主,總理一堂之鸞務,副堂主輔助之。其精神與道德修持最重要,物質次之,何以故?蓋堂主、副堂主主要作鸞生之模範,凡遇飛鸞期日,必須來堂效勞,恭聞聖真闡述真理,俾修己化人明理度眾,凡事刻苦持艱,清品敦行,若不稟承聖訓,貪功利己,則上界雖有使命,亦不容易相承,有位無德神人鄙而遠之!是以秉正至公之堂主、副堂主,抱覺世牖民之衷,移風易俗之志,度人向善修身,或開堂闡教,直待功果兩圓,視其德業,可歸仙歸佛、成聖成神,與正鸞一樣之重任,功推其首,果佔其魁。在開堂闡教其中,尤要維持正鸞之生計,不得使正鸞度日維谷,精神紊亂,以致飛鸞之時,身心不靜,使命難成,此乃正、副堂主之義務。
正鸞生之職務
正鸞乃天之使者也,身任聖職,手掌鸞筆,神靈降而筆飛舞,以無形神力,浮現有形之字跡而度化眾生也。往聖離世日遠,經典雖多,修道者難免日失其真,若固執不化,則真詮閉塞大道不通,故云:「時遷法亦牽」。今則對症下藥,度化人心,非藉鸞堂之正鸞傳道不為功,故正鸞謂之「天使」,代天傳道說法,神聖無比,而鸞教之隨緣度眾,應機說法,亦可謂之「活宗教」也。故正鸞必選品性端正者任之。仙佛蒞堂,心正則佛臨;心靜則仙降,不存人我之見,抱有濟世之心,方可訓練為正鸞,若品行乖僻、心性不純、明瞞暗欺,識神用事,焉有神仙聖神輕易下凡?就於塵世明理高儒、顯達士紳都不肯相信,反生疑謗。處之普度之世,正鸞生多得受上天賦命,飛鸞著作經文於世,任勞不倦為法忘身,功推第一,沒歸正果成仙成佛,與普通替人施方濟世之鸞乩,不可同日而語也。
內監鸞、外監鸞之職責
內監鸞者,凡遇飛鸞期日必要來堂,飛鸞時立於內堂,負責對正鸞、謄真、筆錄等工作之調度,監察其是否失儀,以維持莊嚴道場。 外監鸞者,凡遇飛鸞期日必要來堂,飛鸞時立於外堂 ,負責對效勞鸞生秩序之維護及招待外來賓客參觀飛鸞,共聆聖教也。
校正生之職責
凡校正鸞文記錄文字有否錯誤,謂之「校正生」。鸞堂之校正生,乃一堂之老師也,天資導化道德超倫,識要極廣品要極純,悟大道玄微,明神機莫測,此等之人方合校正資質。凡聖神仙佛之聖藻,不敢隨意塗抹,遇有傳真失誤費解之處,略為修飾以得其正。一字、一義,一章、一句,再三再四考證典墳,心存牖世度己度人,發揮所學,乃為聖學之博士也。
謄真生、筆錄生之職責
飛鸞時,仙佛降壇磨沙而現字,旁必有看沙唱字者,謂之「謄真生」。以本無聲無嗅之語,化為有神有氣之話,驚醒四眾,威撮群倫,此謄真生之職也。故唱字者神必清、眼必明,智必高,博學廣識,沙中浮字,立可辨別隨口而唱,如沙地萌長何物,一一能識也。
筆錄生者,靜神養氣,文思敏捷,不假思索,耳聞唱鸞聲音,正視紙簿,旁觀沙盤,一一詳記字字清楚,則飛鸞之功夫,始克傳真完成。
宣講生之職責
鸞文既就,未予講解,有負聖意。宣講生即專司講解聖藻之鸞生也。其必也博學之士、有道之才,方能將聖語涵意分析透徹,芝麻一語而能生嚼油之香,故宣講生亦即傳道一員,一切必須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身教為先,謙虛自修,否則出言不重則無威,聽者渺渺,有負聖意焉!故宣講者可以校正生兼任之。
茶果生之職責
凡飛鸞前後擔任獻供茶果者稱為「茶果生」。飛鸞前須在神前獻供清香、清茶、水果。飛鸞中於聖神仙佛降臨時,亦必須呈獻茶果或酒,以表迎接之意。擔任此職者,身心宜清靜,舉止必穩,莫使供品跌落,以免失儀也。
迎送生(接、送駕)之職責
凡飛鸞時準備迎接聖神仙佛降堂,必有兩人立於正殿,代表恭候聖駕降臨,來時行三跪九叩「接駕禮」,聖駕退壇時行三跪九叩「送駕禮」,擔任此職者,謂之「迎送生」。
鐘鼓生之職責
凡飛鸞時誦咒、接駕、送駕必鳴鐘鼓,任此職者,稱之為「鐘鼓生」。鐘鳴鼓響,正所以振聾啟瞶,為「通報」之聲、「先覺」之樂。擔任此職者,宜心平氣和,鐘鼓和鳴,不得有亂,正所謂振神威,起靈感。
參贊生之職責
凡對於堂務及鸞務舉行之會議、推行之措施乃至法會事宜,皆當列席參議並協力推動之,受奉派參贊之職,一般多屬年資較高對堂鸞之務頗甚瞭解之鸞生。
興建教化生之職責
凡對興鸞、堂務涉及設備、建構之事宜,負責召集協調檢討改善推行之職者,稱之為興建教化生。所謂欲善其事者,必先利其器,故一切之建設、修繕等等事宜亦與堂、鸞務間有其密切不可分之關係。
奉敬生之職責
奉敬之供品泛指香、花、茶、菓、酒、燭,除飛鸞時有茶菓生之奉敬,平時亦須早晚清潔供桌並奉以清香、清茶,任此之職,稱奉敬生。
誥誦生之職責
舉凡飛鸞、法會儀式前之請誥唱誦登台咒,抑或任何法會之誦經禮,任此之職,稱誥誦生。
理庖生之職責 鸞堂內部攸關任何飲食、烹飪之職者,稱之為理庖生。
何謂鸞生?職責如何
凡宣誓入鸞作為關聖帝君恩主之門下,以恩主為師,不論堂主副堂主、正鸞生、內監鸞、外監鸞、校正生、謄真生、筆錄生、宣講生、茶果生、迎送生、鐘鼓生及一般無派職之人,皆統稱之謂「鸞生」。遇飛鸞闡教之時,必須來堂候駕,靜神聽訓,各守奉派,不得推諉,事無分大小,各盡其職,聖真所降之鸞文聖訓,尤要細心領會,在家反覆溫習,待人接物,依師訓而行,不得妄為毀謗聖真及正鸞。低聲下氣,涵養性情;兢兢業業,以敦品性,更宜和衷共濟,不分畛域。此等之鸞生,日屆月諸,積功累德,可準拔其先人,以享冥福,或昇神職,答報親恩;自身沒後,依其功果,或為神佛,或列仙班。處此普度之期,考魔煉道之日,如有不遵聖訓,傲慢賢長,阻人行善,捏造是非,毀謗神聖,以直為曲,以曲作直,身雖列聖門下,死作九幽之鬼,不但無功反而有過
,可不慎之。
鸞堂鸞生之服裝
鸞堂以教化為本,崇古道而奉聖教,故每逢飛鸞期日來堂效勞者,必穿著禮衣、禮鞋以示崇敬。禮衣以古儒穿之長袍為式,其顏色有淺藍色、白色、褐色等,各堂任選一種為準,總之以樸素大方為原則,富有古色古香之氣氛。禮鞋以黑色平底布鞋為準。其用古儒服裝為禮服,蓋乃表儒宗神教之意也。
鸞生修道必持之經典
鸞門乃是在家修道居士之方便法門,以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為準則,不脫離生產、拋棄家庭,無礙於家庭事業,隨時隨地修身養性,忠愛國家,利己利人,道屬先天,教化後天,有益於社會國家。凡鸞生為遵恩師忠義之精神,牛、犬之肉當禁食,以養正氣。其修持之經典,以明聖經、太上無極混元真經、玉皇普度聖經為神授之主經,此皆神靈傳經,適應當今修道之聖經,理綜五教,道包六合。其他如道德經、黃庭經、四聖真經、太上感應篇、清靜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四書五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及各堂飛鸞所述之聖經善典,盡皆養性修真之範本,當選而研讀,觸類旁通,洞悉大道同源無有異分,以趨開悟心性,修行到家而證大道也。
鸞堂子弟學道既以聖神仙佛之教示為準則,以本教之經典為指南,如能依此用功而修,加以信心、耐心、恆心則其造詣當能超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而成聖成神成仙成佛,皆隨其因緣各異、功果大小而定也。此乃是當今修道最方便之法門,凡有志於道者,速進聖門參修之。
鸞堂祀典概略
鸞堂供奉 關聖帝君(關恩主)為主神,關聖恩師之聖誕日為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此日必舉行隆重祭祀之慶典,各堂奉聖諭舉行慶祝法會,或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不等。法會以誦經勸善,消災超拔為主,皆以鮮花水果、素齋祀拜,莊嚴隆重,樸實而不舖張浪費,以紀念一代人間導師 關聖帝君。蓋武聖「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行全「仁義禮智信」五常,千古唯此一人,其豐功巍德天人崇敬。
認識儒教與鸞堂1 https://bit.ly/2SOW2gt
鸞書多由鸞堂中的文人創作、編纂,又名善書,大量印行,有訓示意味。體例主要分為仙佛序文、寶誥咒語、詩歌訓示、聖賢行述,灌輸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要旨,並對當時的許多社會現象加以批判。苗栗縣內鸞書此一體裁創作興盛,各鸞堂多有鸞書傳世,其中修省堂的《洗甲心波》,內容龐雜,合計十部,為頗具代表性之鸞書。
鸞書可以視為當時落第、失意文人得以寄託心志、發揮所長的舞台。文人得以藉由鸞書批判當世,其中教訓亦本源儒家經典,假託神諭。這些作品可謂台灣儒家、道教的合流,其中也不乏佛教、民間宗教的內容,因人、事、時、地而有不同。除了教化功能以外,部分鸞書也保存當時文人的詩作、文章,使許多落魄文人的作品得以傳世。鸞書|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2RipWM
善堂在澎湖的發展大約有一個半世紀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現在一新社聖真寶殿的前身「普勸社」肇始,逐漸茁壯擴展至澎湖各村社,因此欲瞭解鸞堂在澎湖的發展,必須先從一新社的歷史入手。除了清朝時代由官方及軍方建立的寺廟外,澎湖大多數的廟宇是由同住一村里的居民合資創建,一新社聖真寶殿則是由單獨一個鸞堂所創設的廟,一新社不僅首創由善堂一己之力建廟,該社發展的過程對鸞堂在澎湖的開疆拓土產生一定的作用,對媽宮及澎湖的民間宗教有十分鉅大深遠的影響。
一新社的發展簡史
一新社聖真寶殿位於馬公市光復里新生路,與法界寺比鄰,該廟的前身是文人學士所創設之神明會及善堂組織,主祀神是文衡聖帝(關聖帝君)與慈濟真君,在清末至民國55年(1966)目前所見之廟舍建成間的百餘年,該組織可謂歷經滄桑,二神像亦歷經漂泊之苦,方能獲得一永久之棲身處所,根據其落成碑記及其他文獻資料,略述該廟沿革梗概。
咸豐3年(1853)媽宮文人學士以世態澆漓,天災時降,即組織「普勸社」以宣講清朝皇帝的聖諭,勸人行善為宗旨,同時又奉祀關聖帝君及慈濟真君的神位,並設木筆沙盤,請神降乩示事,是全澎的鸞務開基。同治11年(1872)該社士紳許棼、黃濟時、高攀等呈請上憲,公告諭示民眾在宣講期必須往聽,有違秩序者按律處罰;而該社宣講生並輪流分組,於晴天月夜時到全澎各村里公廟前,代天宣化,講因果,說報應,藉以喚醒民心,共趨正道。
光緒11年(1885)清法之役後社務暫停數年,至光緒13年(1887),地方士紳林介仁出面復興宣講,並將社名改稱「一新」。次年再度獲澎湖廳憲之允准,曉諭民眾切實遵行聽講。光緒17年(1891)地方善士群集合組「樂善堂」,一方面借媽宮育嬰堂設壇奉祀慈濟真君、文衡聖帝金身及三教祖師牌位以開堂濟世,堂生並且出錢出力,勉力於地方公益及慈善事業之經營。一則迎鸞著造澎湖第一部善書《覺悟選新》,並派人至各村社宣講,以教化民眾同趨正道;再則該堂堂生又「修橋造路,捨藥施茶,或濟困扶危,矜孤卹寡,又放生靈,拾字紙,施棺木,造涼亭;並設育嬰院收養孤兒,倡立義塾栽培子弟,他如代祭無主墳墓,復埋枯骨等,各種善事,俱樂而行之」。
甲午之戰後臺灣、澎湖割讓與日本,該社一度遷文澳,未幾又遷返媽宮,改設於澄源堂內繼續扶乩濟世,在此期間中的重要事件是:「關許二位恩主大顯神通,敕製甘露水為人改除吃鴉片陋習⋯⋯一時轟動全澎⋯⋯各鄉社紛紛抬轎來求甘露水回去供民眾飲用救改鴉煙,靈驗非常」,至今故老仍口耳相傳「一新社清水解毒煙」的神蹟。
此事發生於明治34年(1901)5月15日,因一新社諸人到城隍廟,「申請」為澎民救改鴉片煙毒,澎境主靈應侯方乃在該壇降詩曰:「鴉片毒煙害不輕,荒工廢事失經營;有心世道除民患,恩准開壇在此行」。並諭示已轉求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乞早臨澎湖救改煙毒,且蒙關恩主允准。5月16日文衡聖帝降詩曰:「關心鴉片一膏煙,最害人間盡了錢;聖駕來斯除弊病,大家總要寸心堅」。並諭曰:「年來在臺灣本島,藉善堂之鸞筆,顯機施術,救改鴉片煙,頗收靈驗,使人人共脫苦海,得安居樂業。茲一新社諸生,聞知此情,恭請余速速回殿,為澎民救改鴉片,余甚喜之。願大家竭力效勞鸞務,宏揚聖教,余另日自有吩示」。5月29日境主靈應侯方復降詩曉諭,公布戒除鴉片條例六則,希大家遵守,復設置符、沙、甘露水供戒煙者服用。嗣後南天恩主文衡聖帝亦屢次乩示救改鴉片煙毒之法。地方傳說關聖帝君、許真君二恩主大顯神通,敕賜甘露水,為人改除吸食鴉片的陋習,並療各種痼疾,有求必應,一時轟動全澎。各鄉社紛紛抬轎前來求甘露水,取回供民眾飲用,改除鴉片煙毒,聞靈驗異常,於是在一新社協助之下亦設善堂,廣行宣講,甚至流傳至本省其他地方。
「清水解毒煙」事件發生後,一新社興盛異常,信徒踴躍捐輸乃有建廟之議,但一則因日本政府禁止降筆會之活動,再則無法選擇一適當之廟址,建廟行動遷延至明治43年(1910)才付諸實施,翌年一新社建廟於今惠民醫院南方,繼續以其廟產收益及勸募所得基金,從事於社會救濟及地方公益事業。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廟舍遭美軍空襲破壞,民國41年(1952)因道路拓寬,廟之殘跡被拆除;至民國52年(1963)原社員之後裔數人發起社務振興之議,經過一番波折後終於在民國55年(1966)建成目前所見的一新社聖真寶殿。
善堂在澎湖的傳布
明治34年(1901)清水解毒煙造成全澎各地的轟動時,日本官憲對此自然不會置若罔聞,對媽宮本島的鸞堂日本當局是否曾有任何監視或干涉措施,目前並未發現相關的資料;但是該年7月及9月救改鴉片的鸞堂(日人稱降筆會)傳到西嶼小池角及望安(網垵)時,卻引起當地公醫中島久及秋元譽喜的注意,並上報臺灣總督府。3中島久見欲戒鴉片煙癮者須在神前盟誓,並取神前所設之壺水飲用;他原本推測犯癮者在戒除期間的痛苦將消磨其對降筆會的信心與自身的耐心,終將恢復吸食的舊習;而神明敕賜之神水也被懷疑內中摻有嗎啡之類的抵癮藥物。但是中島公醫將「神水」送交澎湖醫院藥局長高橋秀化驗後,卻確定其中並無摻雜嗎啡之類的藥物。
更令在澎日籍公醫驚訝的是降筆會的禁煙成效。望安的秋元公醫明治34年(1901)9月報告:「轄區原有鴉片吸食者349人,然而自7月降筆會流行以來不少加入者,僅經過二三週,煙癮者即變為強壯,甚至有比吸煙之前更為健康者。僅極少數無法禁煙者」。明治35年(1902)3月西嶼的公醫中島久報告:「該管區共計有鴉片特許男317人、女5人,然而自明治34年(1901)加入降筆會之後,吸食者僅剩男34人、女2人,其餘全部禁絕」。因此澎湖的公醫認為降筆會並未產生弊害,應該寬容處理。雖然日本政府後來發現臺灣民間降筆會禁煙難以置信的成效,大大影響其鴉片專賣的利益,臺灣總督府終究對於降筆會解煙仍加禁制;但是在日本政府對降筆會舉棋不定的期間,民間對於扶鸞解煙的「神蹟」已有普遍的認知,善堂在澎湖也隨之開始蓬勃的發展。
臺澎扶乩社團起始的發展過程並無不同,都是文人士紳階層的自願性社團,他們以神道設教為宗旨,將宣講聖諭及善書做為手段,鸞書宣達的神意則是導民化俗的工具。日治初期降筆會的救改鴉片始自明治32年(1899)新竹的樹杞林(竹東)彭殿華自宅之鸞堂,由此而漸風行全臺,兩年後鸞堂解煙之風方傳入澎湖。扶鸞戒煙的成功造成一般民眾對扶鸞活動的信仰,也讓善堂的發展獲得能量,在其後日人的壓制下仍能在暗中擴展,光復之後扶鸞之風也在管制解除後勃然興起。據說1940至50年代之際,彰化一帶幾乎有三合院之處,即有人扶鸞。此說或許過於誇張,但也可顯示鸞堂在臺灣普及的程度。不過澎湖善堂的發展不僅在數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善堂經常與村廟結合,在很多村莊形成文壇、武壇並存,甚至文、武壇合作互補的特殊現象。反觀臺灣地區善堂的發展,似乎傾向與村落或社區的角頭廟分流,其中的原因頗值得探討。
王見川曾指出:臺灣早期的鸞堂「都是由士子、讀書人所組成⋯⋯認為扶鸞活動是孔子聖道的表現⋯⋯由於扶鸞的目的是藉神道力量,勸誘老百姓服膺傳統的倫理道德,因此⋯⋯當時的扶鸞活動,可以說是儒家通俗化、宗教化的表現」,具有濃厚儒家色彩的鸞堂,不僅扶乩所出的鸞文說教味道濃厚,宗教精神也較淡薄,對於民間宗教自然也是採取拒斥的態度。臺灣鸞堂的發展出現一位關鍵人物—臺北三芝智成堂的鸞手楊明機,楊氏一方面增加鸞書中的宗教成分,再方面則全心全力的投入教育訓練鸞生、創辦雜誌以推廣鸞務,也宣揚以「儒宗神教」取代鸞堂的稱呼。在楊明機的努力之下,民國67年(1978)全臺五百多位鸞堂負責人在日月潭集會,會中決議成立中華民國儒宗神教會。由儒宗神教會的成立,可以多少看出鸞堂欲與常遭貶抑為迷信的民間宗教區隔的企圖心。
澎湖的善堂固然不能免於楊明機的影響,例如澎湖善堂間也常以儒宗神教自居,但是鸞堂在澎湖卻非另闢蹊徑吸引信徒,而是大都走向與民間宗教相揉合的道路;可能的原因似乎和澎湖的村村有廟、村村有法師以及有迎王接待客神等數個條件有關。此一推測是根據目前可以觀察到的事象倒推而來。
澎湖的善堂中不僅常與村中的公廟掛勾,善堂的活動即在村廟中舉行,實際上善堂中的堂生及各個執事職位也往往與廟中的頭家、老大、管理委員、法師、乩童等重疊,有時甚至可以看到一個人同時擔任文壇鸞手與武壇乩童的現象,有些廟(例如馬公南甲海靈殿)甚至即以原本祀奉之主神為鸞堂之主神,而非另立三聖或五聖恩主之牌位。另一個重要的線索是澎湖鸞堂的請神咒是採用小法請壇咒中的一首:「謹請本壇諸猛將列位金剛兩豎尊鎮天真武大將軍五部一切響如雷普賢真人大菩薩三大金剛下玄壇觀音水火威顯現四洲九道展神通東海泰山同下降殊砂符印攝升堂金闕帝君五大聖八大金剛六天王香山雪山二大聖金硃銀硃讀書郎都天元帥統天兵哪吒殺鬼救萬人三代尊佛同下降十二哪吒降道壇弟子壇前一心專拜請拜請本堂〔神聖稱號〕來扶乩神兵火急如律令急急如律令。」
我們的推測是扶鸞活動及善堂組織傳入某一個村後,村廟執事多少會有人加入善堂,澎湖的廟宇又習於迎請王爺、招待蒞境的客神,因此將鸞堂的諸位恩主迎奉村廟也屬順理成章;法師原本的任務即是負責廟中所有祀神的儀式,包括為主神及客神選拔、訓練代言的神媒。所以一旦善堂組織及活動傳入一個村莊,很快即被吸納為村中公廟的宗教體系之中,雖然有些寺廟的文鸞與武乩偶有齟齬,大致上澎湖有善堂存在的村廟中,鸞手與乩童常能互相配合,為善男信女化解疑難,而村廟中文壇的普遍也成為澎湖民間宗教的另一特色。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
鸞堂的發展 https://bit.ly/3WXDQ4C
【蘭臺】早期鸞書《儒門科範》楊明機.規範儒宗神教科儀.竹山克明宮.1973年.內頁乾淨完好 | 露天市集 | 全台最大的網路購物市集
最主要的印書機構是一貫道、慈惠堂和各地鸞堂,這些機構的共同特色是:以宣講和印製、流通善書的方式來宣揚傳統倫理道德。
此外,除了鸞堂、民間宮廟也有扶鸞問事的服務,諸如新莊地藏庵、北港武德宮等皆是。在教派方面,一貫道的扶鸞最有特色,又被稱為「開沙」,藉著仙佛降壇批示訓文。開沙需透過三才,也就是天才、地才、人才。扶鸞者是天才,抄寫者是地才,唱字者是人才。目前一貫道部份組線仍保有開沙的傳統,其所示之訓文內容有固定體式,並有「訓中訓」之體例,也就是一篇訓文,在其篇中之字中別錄出成一篇小訓文,文義相關、相輔相成,或有畫圖成訓,成為圖文並茂的訓中訓。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儀式 > 扶鸞(扶乩) 040-3-一貫道的〈道之宗旨〉連環訓為運用了冠頂詩、訓中訓等形式的鸞訓-劉怡君.JPG (1600×695)
《靈寶經》是三聖或五聖恩主廟鸞生必讀的經典
電子書 行天宮列聖寶經-司命真君靈寶真經
靈寶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Ra6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