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船,它必須有沉重的石頭或其他重量級的東西放在艙底才能穩定船身。那就是所謂「壓艙石」,它非常重要,因為當船遇上匉訇不平的風浪時,因著有它,船隻就不會輕易受到衝擊而翻側。反之,沒有甚麼重量的船,當遇到洶湧的風浪時,只會搖搖晃晃
赴菲律賓做生意的中國人,從中國運來絲綢、茶葉、陶瓷等貨物,為了使船能經風浪而不翻,他們會在船的底部放幾塊大石頭來「壓艙」。等返航時則將這些壓艙石留在了菲律賓。久而久之,這些石頭被當地人用來建造房屋、鋪設道路,所以現在當地許多房子和道路上都有當年中國人留下的石頭,而且他們還有了特殊名字,叫做「中國的石頭」。一塊塊漂洋過海的“壓艙石”,見證了歷史,也成為了兩國友好交往的印記。當地導遊介紹「中國的石頭」時會說,中國人到菲律賓是為了貿易和友誼,中國人民是菲律賓人民真正的朋友。曾經擔任駐菲律賓大使的馬克卿,在一次演講中就巧妙地用過「壓艙石」的比喻。她說: 珍惜中菲關係的「鋪路石」。中菲兩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上千年的交往使兩國人民水乳交融,就像這些「中國的石頭」一樣,已經完美地融合到兩國交往的歷史之路裡。 …… 打造新時期的「壓艙石」。中菲關係既古老又年輕,兩國人民交往雖已上千年,在先輩留下的“鋪路石”上,我們還必須大力打造新時期中菲關係的“壓艙石”,這個“壓艙石」就是各領域務實合作。我們要共同努力,把這個「壓艙石」做大、做好,讓中菲友善之船平穩順暢前行
頭城鎮和平街十三行壓艙石 https://bit.ly/4hH0CFU
壓艙石
壓船石,又稱壓艙石,19世紀以前「長山過臺灣」,需勇渡海象險惡的黑水溝(臺灣海峽),大部分的帆船都被季風吹襲捲入海中,長山人為了穩固船身,在船底放入花崗岩來壓艙。花崗岩後來被拿來當作門前石階。
而當時臺灣的船載貨物去中國賣的時候,賣完就換載壓船石回來,以免船太輕而翻船。
壓艙石其實就是花岡石,作用在於壓住船艙,穩定重心,從前兩岸的生意往來,皆以船隻運送,經過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時,船隻容易翻覆,故置放壓艙石來穩定船身-🚢⛴ 船到台灣後,壓艙石要被拿起來,換成要賣的貨物裝進去。這些壓艙石普通的就會被買來舖路、當庭院的地板,品質較好的會雕刻、磨光後當做建材使用。
宜蘭市昭應宮三川殿壓艙石
宜蘭市昭應宮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其位置為清治時期宜蘭城內貫通南北的要道,是宜蘭市民的信仰中心。依據噶瑪蘭廳志記載,1808(嘉慶13)年建廟,所祭祀主神為媽祖(天上聖母),2006(民國95)年被指定為宜蘭縣定古蹟。 在清治時期,來往於台灣及唐山(中國)之間的貨船,經過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台灣,為避免風浪過大、造成船身的傾斜,因此會購買唐山石,作為壓住船艙,穩定其重心之用,讓船隻的行駛更加安全,所以稱為「壓艙石」。而這些石材運至台灣之後,就成為造橋或舖路的最佳材料,品質較好的則會加以雕刻及磨光,當做建築材料使用。昭應宮興建時,來往交通以水運為主,唐山運來的石材經由水路,經由宜蘭河河運在西門碼頭一帶上岸,再以人力拖運至昭應宮施作。 在昭應宮的三川殿及正殿的台階上,都可以看到壓艙石的身影。三川殿台階上的壓艙石全長525公分,分成三段,中間的這一塊壓艙石,則是宜蘭縣廟宇中體積最大的壓艙石。宜蘭市昭應宮三川殿壓艙石|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jUXUij
英式砌磚,法式砌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