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哈拉艾文化景觀於去年5月2日依照文資法公告為「文化景觀」,位於花蓮最南端的富里鄉豐南村,居 民從台東都歷翻越海岸山脈來此開墾,居民順應海岸山脈地形,於1926至1928年,沿著「小天祥」鱉溪峽谷上游的石厝溝,沿著等高線開闢「石門圳」引 水,水圳共有6條、約4100公尺。
此外,居民沿山開墾將近20公頃的水稻梯田,保存早期農業社會小面積、多層次梯田景觀,見證東部山區開墾歷史及生活情景。
文化景觀之登錄範圍,包括石厝溝溪完整流域,具生態與地景完整性,充分呈現常民生活文化與山林土地互動所產生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
台灣現有34處文化景觀中,吉哈拉艾唯一完整納入聚落社會、產業經濟和周邊生態環境,且文化地景仍是「活的」,仍在變動發展中。(記者花孟璟整理)
臺灣水圳文化網@Sinica » Blog Archive » 〈新聞辭典〉吉哈拉艾 闢水圳造梯田 見證東部開墾史 https://bit.ly/3EuQguo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18/today-north22-2.htm
-------------------------------
新社梯田是全臺最大的臨海階梯式梯田,層層交疊的稻田,配上一望無際海洋,絕美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新社部落則是全臺保存最多噶瑪蘭族語言以及文化的部落,尤其在保存香蕉絲編織工藝上更是功不可沒。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擁有全臺最大的臨海階梯式梯田,不同於多數梯田是建在半山腰上,新社梯田是開展在面對太平洋的臺地上,放眼望去就是使人心曠神怡的太平洋壯闊海景。無論是稻米收割前的黃金稻浪,還是插秧後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稻田景觀,層層相連的梯田,配上蔚藍的天空與海洋,絕對讓人流連忘返。同時稻田裡也有許多的大型公共藝術造景,取材自然並極具在地特色,到訪時不要忘記拍幾張照片,為這趟旅程留下難忘的回憶。
新社梯田是在面對太平洋的臺地上
此外,新社部落是全臺保存最多噶瑪蘭語言以及文化的部落,尤其是保存了最完整的香蕉絲編織工藝。新社香蕉絲工坊中,除了有販售當地部落工藝師的香蕉絲作品外,也不定期舉辦文化展覽,並提供DIY體驗,讓遊客能親自感受噶瑪蘭族的文化與生活智慧。
同時,新社留存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此出土的新社岩棺,距今約2000年到3500年,是新石器時代麒麟文化的重要遺存,也是目前臺灣保存最完好的岩棺之一,現在已被登錄為花蓮縣遺址文物,並展示於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後方。
照片
層層相連的梯田,配上蔚藍的天空
一片金黃色稻田
當地部落工藝師的香蕉絲作品
新社梯田是在面對太平洋的臺地上
稻田裡也有許多的大型公共藝術造景
藝術造景
新社梯田
點位資訊
電話
089-841520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
開放時間
新社-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https://bit.ly/4aH9glq
--------------------------
文化景觀的水梯田 米粑流保留傳統農耕智慧
本報2014年7月31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在阿美族傳統中,每到作物收割,聚集全部落的人「米粑流」,重要而神聖。位於花蓮豐南村的吉拉米代部落,就設置公田,透過傳統農耕體現與傳承米粑流。7月,趕在颱風來臨前,部落動員割稻,年紀輩分最小的孩子,也跟著大人一起學習阿美傳統農耕知識。
從6月開始,全台從南到北,水稻田一路收割慶豐收,7月中則是花蓮縣富里鄉最忙碌的季節;隱沒在群山之間的吉哈拉艾,維持原始規模的水梯田,也有一群人忙著收割、打穀,希望在中午前,這些稻穀可以來得及鋪在稻埕,接受陽光親炙。
吉拉米代部落在吉哈拉艾上的水稻田,收割季節到了,族人出動米粑流。
吉拉米代部落在吉哈拉艾上的水稻田,收割季節到了,族人出動米粑流。
他們以台灣古早年代的手割稻、機器打穀、人工曬稻的方式實踐,年紀小的孩子說,已經有兩年割稻經驗;年紀長一點的孩子則跟隨大人推著打穀機到每塊水梯田,收集散落在地上的稻穗,熟練地左右擺動打掉穀粒。
從傳統農耕拾回生態知識
米粑流在阿美族語是「互助」的意思,在傳統農耕中,無論是插秧、搓草、收割,族人會聚集一起互相幫忙。隨著現在農具發展,機器替代了人工,米粑流的精神也隨著隱入尋常生活中。
部落青年藍姆路‧卡造說,傳統農耕保留著原住民生態知識,如何割稻、管控水、觀察天候,其實和環境息息相關,也保存了米粑流的文化。這些早已在現代化農耕過程失落。每當豐年祭時,一些耆老、中生代不斷提起這話題,這也讓操作農事體驗過程時,不斷深印腦海。
因此即使部落已普遍使用現代耕技術,仍會保留一塊公田,維持部落傳統農耕以及生態智慧的傳承。在人力大量流失的情況下,已無法讓所有的田地都以傳統農耕方式進行,折衷方式就是保留這兩分地,讓小朋友,甚至是30歲以下的人都有學習的機會。
吉拉米代部落米粑流,大人小孩全部出動。
吉拉米代部落米粑流,大人小孩全部出動。
公田是由面積約2分地的7片小梯田所組成,還維持著過去梯田的型態;其他梯田則因地勢平緩,為了因應現代化農具耕種,都已往外擴大面積。
藍姆路表示,在地景的意義上,只有公田的這幾片的還維持著傳統小片面積的梯田型態,可維持傳統的作法;在景觀上,從這片公田可以一覽文化景觀,因此才選擇這兩分地。
公田的擁有者是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管理委員會幹部吳清泉之兄吳宋生,雖然沒有打契約,但是管理委員會都同意這麼做,這種道德性的約束在部落是重要的。藍姆路說,既然選這塊田為公田,地主也樂意配合。
地主非常愛惜這塊土地,對土地只有兩個要求,就是年初時要修田埂,稻子種了就一定要收割。公田的米就以「吉拉米代」為名,強調是梯田日曬米。
自然農法讓生物、土壤都好
土地管理使用者宋雅各(Fasong),耕種過程只使用綠生菌改善土壤,藉由土地改良,達到自然農法,不用藥、不施肥的目的,他稱為自然(綠生)農法,當地雖然有機耕種的面積很多,但有機資材中使用苦茶粕,讓蛙類都消失了。
「以前田裡到處都是青蛙,族人豎起五節芒,抓青蛙來吃」宋雅各指著附近的田地,有機農法的田沒有蝌蚪,但以綠生自然農法的田蝌蚪優游;而青蛙代表著健康的土地及農田。他希望至少在文化景觀範圍內的水梯田,都改為自然農法,讓萬物生生不息。
推動綠生農法是期待生態、環境、土壤都能恢復健全。藍姆路說,一般人都能認知到農業生產對消費者、人友善,部落則更進一步,也對土壤好。族人認為,有機質漸漸讓土地酸化,對土壤並不見得友善,改使用菌類讓土地活化,土壤也能滋養土地,才能永續。
米粑流凝結組織力量
老人家雖然很期待能保種、自己育苗,但人力不足,目前還做不到。
提到阿美族傳統農耕獨特之處,藍姆路說,水稻耕作技術有些是學來的,已經和阿美族傳統農耕混合在一起,「或者可說以前漢人使用的農法,但我們保留下來了。」
在耕種過程中,將田曬乾,乾裂,讓稻穀的根部往下找水,因此根抓土抓得很深;「Mikolas」──除草(台語搓草),也會把稻子和稻子之間連接在一起的根切斷,讓根部實實在在的往地下長;他說,因為肥料使用的很少的條件下,這些技術就必須進來,讓它長得更好。
吉拉米代日照米。圖片來源:吉拉哈愛文化景觀臉書社團
梯田日曬米不使用藥劑,友善環境,野生動物,因而質精量少,今年預購已額滿,不過預購不到的人,明年部落會優先聯繫。
這些米和一般市場擺賣的米不同,有因熱損傷而來黑點,無論大小還可以吃的米,以及因日照條件不一的「形形色色」,藍姆路說,有些消費者團購後,送給朋友,朋友不了解,以為品質不佳,其實粒粒都是友善土地的印記。
吉拉米代都是約100~120年間移入的新部落,水梯田、水圳的歷史也約100多年,部落盡力保持著先人翻山越嶺,安居定根後,時時傳詠的阿美族文化傳統,盡力維護部落組織發展。因此,無論是公田收成,或部落發展生態旅遊所得,全數充當公共事務的支出,例如5月母親節活動,還有老人家的小津貼,讓她們可以跳舞、吟唱古調。米粑流不只是體驗農業,更是營造部落的方式。
文化景觀的水梯田 米粑流保留傳統農耕智慧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4jDlyzl
---------------------------------------
人類「稻米上山」最成功的地方,懸崖上都造梯田,站在上面覺得怕-澳洲億憶網 https://bit.ly/4aHc6XD
大造梯田,水稻上山,近期成為熱議話題,本文就來說說世界上最有名的梯田,看看人家是如何讓農作上山的。
網友拍的新造梯田
網友拍的“水稻上山”
顧名思義,梯田就是非平原式農田,在山坡或丘陵上平地造田,形成階梯式農業用地,充分地利用了土地資源,這也被稱梯級田或梯田農業。
因為土地資源不足,我們人類很早就開始使用梯田這農業耕作方式了。
中國人使用梯田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且很成功。中國福建尤溪、江西婺源、湖南新化、貴州雷山、雲南元陽等多個省份都有梯田,也非常有名,至今都在使用和推廣,這些梯田以其精美的設計和良好的水利工程而聞名於世。
其中雲南元陽哈尼梯田最有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中國雲南元陽哈尼梯田
梯田不只中國有,在世界各地都有,尤其在亞洲較為普遍。
如菲律賓、越南、日本、不丹、印尼、印度等國,這些國家的山區農人普遍利用梯田種植稻米、玉米、小麥、茶葉等農作物,水稻上山,小麥爬坡非常成功。
菲律賓的梯田以巴納韋梯田為代表。
巴納韋梯田面積達400平方千米,連綿5個高山上都是梯田,巴納韋梯田規模浩大,歷史悠久,世界有名。這片梯田位於呂宋島北部伊富高省巴納韋鎮附近的柯迪勒勒拉山區。這裡路崎,坡陡,彎急,崖懸,谷深,霧雨茫茫,層巒疊翠,一條條石渠像銀鍊似的從山頂直瀉而下……非常壯麗。巴納韋梯田靠近公路,不只是農業種植區,現在還成了著名的觀光景點。
菲律賓巴納韋梯田
日本的梯田以新潟为代表,位于日本中部地区新潟县境内,这里有很多梯田。
如村上梯田、山古志梯田,星峠梯田,哪一塊梯田都很有名,景色絕美。站在梯田上可以看到浪漫的海上落日,湖泊裡聚集的大量天鵝。特別是初夏時節,此時田中水量充足,倒映出的美景讓人難忘,日本有名的鄉村美景之一。
这些梯田景美,基本的农田功能也很强大,出产的稻米更美,成就了新潟的“产米之乡”。
日本新潟星峠梯田
越南的梯田以桂林、黃樹腓為代表,位於越南北部的山區。
越南梯田是世界上最美的梯田之一。黃樹腓梯田位於越南河江省境內,是一個大的梯田作業區,境內的版羅、版馮、胡濤、嫩司、通原六鄉都有梯田,保留了東南亞山區居民特有的耕種方式, 2012年9月16日被越南政府授予「國家遺產」稱號。
桂林的龍脊梯田和河內的西山梯田、安沛穆庚寨梯田,也是越南非常有名的梯田。
越南桂林梯田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有龍脊梯田,也很有名,位於廣西龍勝縣龍脊鎮平安村龍脊山,包括平安北壯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兩個地方。
從世界各地的梯田來看,梯田不只實用,可以耕作,種穀產糧,還是一道美麗的景觀,是非常難得的鄉村旅遊資源。在世界所有有梯田的地方,幾乎都在發展觀光農業,而且都很火,這些地方的觀光收入和影響,已遠超農業本身。這或許也是刺激今年中國有些地方力推「稻米上山」的內在動因之一。
中國雲南雲陽梯田
那麼,世界上最複雜、規模最大,建造最講究,管理最精細、最科學,也最成功的梯田在哪裡?或許有網友會說在中國和亞洲。錯了,它在南美洲。
可以說,南美洲的梯田才是全世界最牛的梯田,是人類梯田的樣板,這也是本文重點要說的梯田。
南美洲的梯田主要分佈在安地斯山脈中部,這些梯田都是古印加人所建造的。
秘魯Moray梯田
南美洲有許多著名的梯田,如秘魯的莫鴉梯田(Moray)。
莫鴉梯田非常獨特又古老,是一處圓形梯田,遠觀如運動場一般,它位於秘魯庫斯科西北部山區,梯田最深處達到30米。
南美洲印加梯田
同一地區的卡拉巴亞索梯田(Calcahualco),也是印加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這裡的梯田非常壯麗,成為安地斯山脈最吸引人的景觀之一。
哥倫比亞也有許多梯田,主要位於中部和南部地區,如庫卡山谷(Cocora Valley)和康迪尼亞(Condor Mountain)附近都有梯田。這些梯田是當地農民使用傳統方法建造的,用於種植農作物,如玉米、大米、咖啡和蔬菜等。
南美洲印加梯田
南美洲的梯田具有獨特的文化和環境條件,顯示了當地人民利用土地的智慧。現在南美洲當地人管這些梯田叫“andenes”,西班牙語是“平台”的意思。
南美洲的梯田,在安地斯山脈中部隨處可見,只要能利用的土坡,當年的印加人全利用起來,沒有閒著的。
要說明的是,南美州的梯田並不是印加人的最早創造和發明,自古就有,在大約三四千年前,人類就開始修造梯田了,但只有到了印加時期,南美洲的梯田才出現了規模化發展,成為全世界梯田樣板。
南美洲印加梯田
眾所周知,安地斯山區的自然條件非常不好,山坡陡峭,土壤稀薄,溫度多變,雨水稀少。但是古印加人沒有被自然困難難住,根據地理地形條件,印加人因地制宜,只要地力肥沃的地方,統統建造梯田。
在世界上,修建梯田最用心就應該是印加人,至今世界還沒有哪個民族像印加人這麼認真。
印加人的每一塊梯田都是建築作品,都是藝術品。從選擇到設計,考慮得很周到,百年的房子,千年的梯田,成年的遺產。
南美洲印加梯田
梯田不可以建造口號式的網紅梯田。不是簡單攔壩平田,而要經過科學論證,精心設計,真可謂因地制宜,依山造田,充分利用,旱澇保收。
印加人修造梯田如同造房子,選在哪,怎麼建,建成後什麼樣,種什麼,都有論證。
梯田或圓或長或方。如莫鴉梯田是圓形梯田,這個梯田可以說是當年印加梯田中的示範田。圓形梯田對光照和風向都有要求,莫鴉梯田的頂部和底部溫差可達攝氏15度。如果不是經過充分論證,是不可能建造梯田的。
秘魯Moray梯田
印加人的梯田一般有三層結構(見下圖):最下層鋪設中等碎石,中間是細少和碎石子混合層,最上面才是土壤層,並留有一定的坡度。
這樣結構可以保持充分土壤中的水份,還能避免田間積水,如果田內水太多,可以透過中層的細沙層慢慢滲透到下面,匯集到供排水系統。
不少地方的梯田遇旱苗不長,遇澇壩沖毀,印加人的梯田不會這樣。
印加梯田有非常精密且完善的供排水系統,旱澇無憂,確保梯田有適宜的水分,且可防止水土流失,這是印加梯田的特色之一。
印加梯田供排水系統灌溉渠
外加梯田的供排水有三道體系。
第一道是供水系統,透過灌溉渠道,引導水源。印加人利用山脈中的天然水源,如山泉或降雨積水,透過細心規劃,挖掘渠道將水引入梯田中。
印加梯田供排水系統
第二是集水系統,在梯田系統中,印加人透過建造集水池來收集並儲存水源。這些集水池位於梯田的上部,透過管道和渠道將水輸送到下方的田地。
第三是排水系統,在梯田的下部建造排水渠道,方便將多餘的水排出田地,避免農作物過度浸泡。
印加梯田供排水系統
印加梯田整個供排水系統,如人的主支動脈一樣,分佈全部梯田,過去千年仍能使用。
而要確保梯田不垮,供排水暢通,就要建築堅固的大壩和攔牆,印加人做到了。
印加梯田大壩全部是用巨大的石頭砌的,石縫之間連刀片都插不進去,顯示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築技巧和造田藝術。
印加梯田石牆
這是印加梯田特色之二,前去參加的世界各地網友無不驚嘆。
石壩可以抵擋最大的雨水沖刷,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功能,就是利用太陽光能。
石牆在白天可以充分吸收陽光的熱量,晚上再緩慢釋放出來,這樣可以保持地溫,防止晝夜溫差太大對農作物造成傷害,尤其對兩三千米以上的梯田很有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霜凍。
印加梯田石牆
這個「石牆原理」很久都沒人破解,直到現代才被科學實驗所證明,揭開了印加那麼高的梯田可以長出很好莊稼的秘密。
印加人修的梯田既高又陡,這是印加梯田特色之三。
很多梯田不要說種地了,一般人站在上面都害怕,腿都發軟。看看下面這張圖片,人站在上面顯得太小了。
南美洲印加梯田
印加梯田高到什麼程度呢?海拔3800公尺。再往上就是凍土層,不宜農作物生長了。
這麼高海拔的梯田要想有收成,就得科學種田,精細作業。
根據多年的栽培經驗,印加人對梯田實施分類種植,分層管理。
各位看看下面這張圖就很明白了。
從上到下可以種植8種標準農作物。
在3800-2500公尺之間的高山寒帶,依序馬鈴薯、大麥、小麥子;
在2500-1000公尺之間的高山溫帶, 依序種植玉米和咖啡;
在1000公尺以下的高山暖帶,種植對溫度要求相對較高的木瓜、香蕉、甘蔗。
當然實際種植的農作物可不只這8種,多達數十種。
印加人後裔
梯田所獲不只可以滿足正常年景的消費,還有大量的剩餘,在乾旱、洪水、戰爭等荒年,也不愁吃不飽,這才叫「家中有糧,心裡不慌」。
印加原先是個小部落,後來發展成印加王國,再後又開疆闢土,擴張成了印加帝國。印加人為什麼能發展,壯大起來?其秘密武器不是大刀長矛,力量之源就在這些梯田上。
印加帝國鼎盛時,人口多達1,200萬,全靠梯田養活。
印加帝國建築及梯田遺址
印加帝國在擴張過程中,也把非常成熟的梯田農業技術,推廣到了幾乎整個南美洲,秘魯、玻利維亞西部、厄瓜多西南部、哥倫比亞西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智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都有梯田,這些地區當年都在印加帝國的版圖內。
如今,印加人留下的梯田已成南美洲一大景觀,成了世界人類的優秀遺產。
最後多句嘴,如果我們真想讓稻米成功上山,讓小麥順利爬坡,印加人大造梯田的經驗可以藉鏡。
越南梯田,水稻上山
*以上內容系網友舒山有鹿自行轉載自梧桐樹下戲鳳凰,這篇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與態度。億憶號系資訊發布平台,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影片版權有異議,請郵寄至support@yeeyi.com回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
扭曲時代的創造:平地造梯田—憶知青歲月 | 紅朝歲月 | | 看中國网 https://bit.ly/4hApSOf
北方的農民,素有「貓冬」的習慣。每年秋收後,就不再到戶外的大田裡做活兒了。一是由於北方的冬天特冷,滴水成冰,不宜長時間在戶外久留。二是因為地裡也沒有什麼活兒需要做。但是,在那扭曲時代,破四舊,立四新,一切都變了。
據說,當年陳永貴大叔榮升為國務院副總理後不久,便帶著昔陽縣的幾位升了天的雞犬,來到東北視察農村工作。這幾位沒見過大塊平地的欽差大臣,來到吉林省,第一次看到那一望無邊的松遼平原,沃土肥地,愣了半天,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永貴大叔才開口,連聲稱讚,「好地,好地」。眾雞犬也附和著,「好地,好地」。突然,一雞犬把嘴湊到永貴副總理的耳邊,嘀咕了幾句。永貴大叔收起了笑臉,眉頭皺了皺,先乾咳了兩聲,然後正色地問道,「這吉林省看來是不打算學大寨了?」一句話問得陪同參觀的吉林省委眾大人們帳二摸不到頭腦,頭皮直發麻。省委書記大人斗著膽,戰戰兢兢地答道,「我們當然是堅定不移地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向大寨學習「。永貴大叔一臉疑雲,又道,「既然你們學大寨,為什麼一點實際行動都沒有。我們怎麼一塊梯田也沒見到哇?「省委書記大人趕忙答道:「是的,是的。我們的學大寨的工作做得不好。我們一定努力改進工作,立即派人去大寨取經,學好修梯田的方法。「
那年冬天,吉林省的貧下中農們,就被迫改掉了「貓冬」的習慣,寒冬臘月,挖溝,壘坡,硬是把一馬平川的松遼平原,修起了一條條的梯田。並且,每條梯田上還樹起了大標語,「農業學大寨」,「人定勝天」,「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
次年四月,吉林省委把學大寨的成果,編寫入冊,上奏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大人。永貴大叔過目後,甚喜,於是批示,「吉林省的學大寨經驗很好,應該向東北其它兩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推廣。」據說,從此以後,遼寧,黑龍江以及內蒙古的貧下中農(牧)們,也不能「貓冬」了。
由於把地下的生土都翻上來,莊稼在平原上造出的梯田上,長得不好,收成低。秋後,賣了公糧,算完了賬,知青們的每個工分,由學大寨修梯田之前的五分錢,降到兩分錢。一天迎著太陽起,伴著月兒歸,才掙兩毛錢。
那離奇的年月,無奇不有。扭曲時代的創造:平地造梯田—憶知青歲月 | 紅朝歲月 | | 看中國网 https://bit.ly/4hApSOf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