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達荷美王國的26件珍貴文物離開巴黎,返回它們的原籍地——現今的貝南共和國。這些文物連同其他數千件藝術品,於1892年被法國殖民軍隊掠奪。
2025年1月17日全台即將上映的《達荷美:祖靈回家》,正是拍攝來自達荷美王國(Dahomey)的26件皇家珍寶,從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回到原籍地貝南共和國(Republic of Benin)的歷程。然而,對於這些流落異邦超過百年的祖先遺物該如何處置及看待,引發貝南國內的熱烈討論。這部電影不僅奪下2024金熊獎,更挺進2025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紀錄片前15強。《達荷美:祖靈回家》由塞內加爾裔法國女導演瑪蒂迪歐普(Mati Diop)聯合法國、塞內加爾及貝南三國共同製作,片中以虛實詩意的影像,以及文物自白的創新形式,讓文物神靈與人類世界產生互動,不僅泯滅了生死、精神與物質,更跨越現實和戲劇的界線,為這趟當代解殖思潮之旅,提供了更高層次的省思。
達荷美王國起源於西非的阿波美平原,為豐族人(Fon kingdom)在17世紀早期建立,18世紀征服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城市,成為地區強國,直到1894年最後一任握有實權的國王貝漢津遭法軍擊敗並投降,淪為法國殖民地。歷經近70年的殖民,達荷美共和國1960年宣告獨立,而後歷經十多年的政變及政權更替,1975年更名為貝南共和國。
2019 年瑪蒂迪歐普她以首部劇情長片《大西洋》,成為影史首位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的黑人女性導演,更一鳴驚人奪下評審團大獎,並馬上被 Netflix 買下版權作為進軍非洲市場的力作。第二部長片《達荷美:祖靈回家》更上一層樓,不僅以結合魔幻與紀錄的大膽形式,挑戰去殖民化的少見題材,更勇奪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
劇情簡介
26件達荷美皇家珍寶 一場跨越130年的流浪旅程...
去殖民化運動於現代興起,亞洲、非洲各國開始透過外交與法律途徑,要求歐美知名博物館歸還原本屬於他們的文物,經過多年交涉後,法國終於同意在2021年將藏於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的26件文物歸還貝南。導演迪歐普以虛實互為表裡的影像詩,記錄這批文物返回非洲故土的過程,她讓死者與生人對話、讓文物神靈與物質世界互動,不僅泯滅了生死、精神與物質,更跨越現實和戲劇的界線,為這趟當代解殖思潮之旅,提供了更高層次的省思。
#達荷美:#祖靈回家 ✊🏿 一百多年前被奪走的 是我們的靈魂 ✊🏿 ✨ 2024 柏林影展 金熊獎✨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大西洋》導演 #瑪蒂迪歐普 最新力作!✨ 2024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 年度五大紀錄片 ✨ 2025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國際影片 & 最佳紀錄長片 15 強入選
|《達荷美: 祖靈回家》𝟏/𝟏𝟕 重見天日|
26件達荷美皇家珍寶 ,一場跨越130年的流浪旅程!去殖民化運動於現代興起,亞洲、非洲各國開始透過外交與法律途徑,要求歐美知名博物館歸還原本屬於他們的文物,經過多年交涉後,法國終於同意在2021年將藏於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的26件文物歸還貝南。導演迪歐普以虛實互為表裡的影像詩,記錄這批文物返回非洲故土的過程
𝟐𝟎𝟐𝟒 柏林影展 金熊獎最佳影片
𝟐𝟎𝟐𝟓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國際影片 & 紀錄長片 15 強入選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大西洋》
塞內加爾裔法國女導演 瑪蒂迪歐普 最新力作 !
一百多年前被奪走的 是我們的靈魂
26件達荷美皇家珍寶 一場跨越130年的流浪旅程
去殖民化運動於現代興起,亞洲、非洲各國開始透過外交與法律途徑,要求歐美知名博物館歸還原本屬於他們的文物,經過多年交涉後,法國終於同意在2021年將藏於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的26件文物歸還貝南。導演迪歐普以虛實互為表裡的影像詩,記錄這批文物返回非洲故土的過程,她讓死者與生人對話、讓文物神靈與物質世界互動,不僅泯滅了生死、精神與物質,更跨越現實和戲劇的界線,為這趟當代解殖思潮之旅,提供了更高層次的省思。博客來售票網 - 《達荷美:祖靈回家》電影預售票 https://bit.ly/4gXFYBF
裝神弄鬼讓「雕像」說話!法女導靠非洲鬼故事征服兩大影展
2025/01/17 07:55
紀錄片《達荷美:祖靈回家》以魔幻詭譎的風格勇奪2024年柏林影展金熊獎。(佳映提供)
裝神弄鬼讓「雕像」說話!法女導靠非洲鬼故事征服兩大影展 - 自由娛樂 https://bit.ly/42jlHls
〔記者許世穎/綜合報導〕塞內加爾裔法國女導演瑪蒂迪歐普2019年在首部劇情長片《大西洋》中,讓偷渡喪生的非洲移工化為鬼魂返鄉,一鳴驚人奪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她在全新紀錄片《達荷美:祖靈回家》中,又為非洲雕像配音說話,魔幻詭奇的風格再奪2024年柏林影展金熊獎,「裝神弄鬼」連續以「非洲鬼故事」接連征服兩大國際影展。
位於西非的貝南共和國過去原為達荷美王國,1892年遭到法國侵略,超過七千件文物被掠奪,運到歐洲成為博物館館藏。然而在當代的反殖民思潮衝擊之下,文物的歸還成為轉型正義重要的一環。2021年,法國將其中26件文物交還貝南。迪歐普在得知消息後,馬上對那些流落異鄉的雕像感同身受:「因為我不僅曾親身體驗過殖民所帶來的恥辱,而且至今仍揮之不去。」
導演迪歐普的父親是塞內加爾歌手,母親是法國攝影師,她雖在巴黎出生,但從小就腳跨黑人與白人、非洲與歐洲兩個世界之間,開始創作後更不斷回到父親故鄉尋根,也因此在得知這些非洲文物即將踏上歸國旅途時,感覺幾乎就像是她身為一個混血女性存在的呼應。她想像這些百年前的非洲國王雕像飄洋過海的旅程,如何長年受困遙遠異鄉,如今回到祖國後又如何面對人事全非的故鄉,於是有了片中「讓雕像說話」的創舉。
迪奧普說,2017年法國總統馬克宏以總統身分首度承認殖民是侵犯人性的罪行,並宣布在五年之內,一定數量的非洲文物應當歸還母國。當時她感到相當震撼,因為長年以來殖民所帶來的傷痕是如此沉重,她從未想到有一天可以見證這歷史上的一大步,也從未想過一個西方世界主要國家竟然真的會為過去的殖民歷史道歉。「因為文物歸還這件事從來不曾出現在我的想像中。而這也是殖民所留下的遺產:遺忘。我因此發現,殖民所留下的否認與傷痕同樣也烙印在我的身上,而我必須持續地對我的靈魂與想像進行去殖民化。」
導演希望藉由《達荷美:祖靈回家》進行一種創傷後的療癒。(佳映提供)
導演希望藉由《達荷美:祖靈回家》進行一種創傷後的療癒。(佳映提供)
她接著說,當她聽到有26件館藏要回到當年的達荷美王國時,腦中立刻浮現出拍攝《達荷美:祖靈回家》的想法:「在我的想像中,就像是在非洲某個露天劇場有個巨大的喇叭,而這個故事的聲音就是應該從那裡發出。因為這部電影真正最重要的並不是在於文物的歸還,而是在於這部電影是從哪裡對我們說話。」她在片中為雕像的聲音刻意結合了男性和女性的聲音,再加上金屬感的回音,打造出彷彿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鬼魅效果,更呼應非洲泛靈信仰的地方色彩,透過雕像與電影同時為非洲發聲。
選擇拍攝這樣的「鬼故事」,作為殖民主義的鬼魂的一種隱喻,迪奧普說不僅是因為殖民主義至今在法屬的瓜地洛普島和新喀里多尼亞等地,依然是現在進行式,更有其他難以言說的殖民主義陰影依然籠罩,她希望透過電影影像找到一種表達形式來呈現這些:「拍攝《達荷美:祖靈回家》就像是讓長年被埋藏在洞穴中的過去出土,以電影影像進行一種創傷後的療癒。我們可以說它是一部鬼片,因為它就像是至今儘管看不到但卻依然存在的歷史。」《達荷美:祖靈回家》今天(17日)在台上映。裝神弄鬼讓「雕像」說話!法女導靠非洲鬼故事征服兩大影展 - 自由娛樂 https://bit.ly/42jlHls
《達荷美:祖靈回家》(法語:Dahomey,中國大陸譯《達荷美》,香港譯《回歸達荷美》)是2024年上映的法國紀錄片,由法國女導演瑪蒂·迪歐普執導,講述26件達荷美王國皇室珍寶從法國歸還貝南的經歷[1][2]。電影由法國、塞內加爾及貝南三國聯美製片,入選第74屆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最終斬獲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3][4]成為2016年義大利《海上焰火》、2023年法國《塞納河上的船屋》後第三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5][6]。
電影定於2024年9月25日在法國院線上映[7]。
梗概[編輯]達荷美:祖靈回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jlnzA5
電影以虛實相交的方式講述非洲藝術珍寶被掠奪的故事[1]。早在法國殖民時期,26件達荷美王國時期的皇家藝術珍品殖民統治者劫走,放在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展覽。而此次歸還文物名單包括前達荷美國王格萊萊和貝漢津的雕像。1892年,兩位國王的王冠被法國士兵劫走,這兩件文物也在歸還名單之列[8]。目前這些歸還文物在距幾內亞灣65英里遠的舊皇城阿波美的一所博物館展出[9]。
製作[編輯]
電影主創團隊出席第74屆柏林影展。從左到右:哈比卜·阿罕德西(Habib Ahandessi)、荷西婭·蓋傑(Joséa Guedje)、瑪蒂·迪歐普和吉爾達斯·阿丹諾(Gildas Adannou)
電影由瑪蒂·迪歐普執導,Fanta Sy、Les Films du Bal和鑽石影業聯合製片。沃利·巴達魯和迪恩·布朗特創作音樂[10]。
發行[編輯]
電影於2024年2月18日在第74屆柏林影展全球首映,入選主競賽單元[11][12]。
2024年1月,總部設在巴黎的鑽石影業買下電影發行權[13]。同年2月,MUBI買下電影在北美、拉美、英國、愛爾蘭、德國、奧地利、瑞士、義大利、土耳其、印度等地的發行權,計劃於2024年底上映[14]。電影定於2024年9月25日在法國院線上映,由鑽石影業負責發行[7]。
反響[編輯]
瑪蒂·迪歐普憑藉本片斬獲金熊獎
根據匯總媒體網站爛番茄匯總的10篇評論文章,100%的評論家給予該作正面評價,平均分數為7.3分(滿分10分)[15]。在Metacritic上,根據5位影評人給予84分(滿分100分),這部電影獲得了「一致好評」。[16]
獎項[編輯]
電影入選第74屆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最終斬獲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成為2023年法國紀錄片《塞納河上的船屋》後第二部獲得金熊獎的紀錄片,也是繼2005年馬克·多恩福德-梅的《卡雅利沙的卡門》之後,第二部斬獲金熊獎的非洲題材電影[17]。
達荷美:祖靈回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jlnzA5
皇家文物的魔幻返還──問鼎2025奧斯卡最佳影片《達荷美:祖靈回家》皇家文物的魔幻返還──問鼎2025奧斯卡最佳影片《達荷美:祖靈回家》 | 南南之隅 https://bit.ly/3DVlv1N
2025-01-14 南南編輯部 隅文化 Mati Diop , 奧斯卡 , 瑪蒂.迪歐普 , 祖靈回家 , 西非 , 貝南 , 達荷美
許多人出國都會安排參觀博物館的行程,希望一睹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而博物館除了該國的歷史文物,有時候也會看到一些其他國家的文物,南南就曾在法國的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看到漢人信仰的土地公跟土地婆。但你是否好奇過,這些文物為何飄洋過海來到異國的博物館?他們的原籍地會不會希望這些文物可以回到家鄉?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有一天大甲媽祖成為外國博物館的館藏,你可以接受嗎?
2025年1月17日全台即將上映的《達荷美:祖靈回家》,正是拍攝來自達荷美王國(Dahomey)的26件皇家珍寶,從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回到原籍地貝南共和國(Republic of Benin)的歷程。然而,對於這些流落異邦超過百年的祖先遺物該如何處置及看待,引發貝南國內的熱烈討論。這部電影不僅奪下2024金熊獎,更挺進2025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紀錄片前15強。
《達荷美:祖靈回家》將角逐2025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紀錄片(佳映娛樂)
被掠奪的皇家遺物
2021年11月,達荷美王國的26件珍貴文物離開巴黎,返回它們的原籍地——現今的貝南共和國。這些文物連同其他數千件藝術品,於1892年被法國殖民軍隊掠奪。
《達荷美:祖靈回家》完整記錄博物館人員把文物裝箱,準備送回貝南共和國的歷程,黑暗中卻聽見一個「編號26」的低沉聲音呢喃自語:流落在外一百多年,大家都以「26」稱呼我,為何不喚我原本的名字?如今終於準備回家,我卻難以預知國人會如何看待我們…
隨著文物回到貝南開箱,這些文物的來頭才被逐一揭開:26號文物其實是達荷美國王蓋佐的雕像(1818-1858),還有其他歷任國王格萊萊(1858-1889)和貝漢津(1889-1894)的雕像、王冠,以及氣宇軒昂的木製及金屬製王座等等。
這些皇家珍寶見證了達荷美王國曾經的輝煌過去,然而百年前的殖民與掠奪,就像是奪走達荷美的靈魂,因而貝南總統塔隆(Patrice Talon)在文物回歸時的致詞中說道:「這次文物的歸還,是我們經歷的見證、我們存在過的見證、我們所瞭解的見證,我們的靈魂跟認同回來了。」
「編號26」文物:蓋佐國王的木製雕像(佳映娛樂)
回家就是終點嗎?
皇家珍寶順利回家,但是貝南國民卻對這些文物各有不同的看法。《達荷美:祖靈回家》精彩的橋段之一,即是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對於文物後續處置的討論:這些文物對於現在的貝南有什麼意義?它們應該在博物館中展示,還是回到部落?
其中有個學生提出「貝南的歷史文物有超過九成不在國內」,事實上2016年貝南向法國追討的文物數量多達4,500至6,000件,這個數字令我們難以想像。
阿波美-卡拉維大學對返還文物的後續處置有相當精彩的思辨(佳映娛樂)
新生代黑人女導演全新力作
《達荷美:祖靈回家》由塞內加爾裔法國女導演瑪蒂迪歐普(Mati Diop)聯合法國、塞內加爾及貝南三國共同製作,片中以虛實詩意的影像,以及文物自白的創新形式,讓文物神靈與人類世界產生互動,不僅泯滅了生死、精神與物質,更跨越現實和戲劇的界線,為這趟當代解殖思潮之旅,提供了更高層次的省思。
瑪蒂迪歐普是近年影壇備受矚目的新生代導演,她2019年以劇情長片《大西洋》(Atlantics)出道,即成為影史首位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的黑人女性導演,更勇奪評審團大獎。
瑪蒂迪歐普的父親是來自西非塞內加爾的音樂家,母親是法國的攝影師與藝術藏家,童年時期經常往返於法國和塞內加爾之間,形成她的跨國認同。她原本也想循父親之路成為演員,卻發現演藝界仍是男性把持主導的世界,因而走向導演之路。
瑪蒂迪歐普分享《達荷美:祖靈回家》原本的設想是延續前作《大西洋》,想拍一部關於非洲面具的虛構電影,讓面具用第一人稱講述自己從被掠奪到在歐洲長期流亡後遣返的故事。2021年她獲知法國將返還26件貝南文物,在短短兩週內立刻決定記錄這段過程、尋找工作夥伴並向法國政府申請許可,「我認為有時候一部電影會選擇我們,因為想拍攝非洲面具的構想,讓我很清楚要如何導演這部片。」
《達荷美:祖靈回家》導演瑪蒂迪歐普(GettyImages)
從文物出發的非洲離散史
從20世紀延續至今的去殖民化運動,讓亞、非國家過去50年透過外交與法律途徑,要求歐美知名博物館歸還原本屬於他們的文物,據統計,非洲有85%至90%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這個現象是非洲絕無僅有的不正常狀態,也因此目前文物返還以非洲國家為主。
2018年11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與總統委任的學者在提出「歸還非洲文化遺產」報告,連帶拍板同意在2021年將藏於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的26件達荷美王國文物歸還貝南。
達荷美王國起源於西非的阿波美平原,為豐族人(Fon kingdom)在17世紀早期建立,18世紀征服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城市,成為地區強國,直到1894年最後一任握有實權的國王貝漢津遭法軍擊敗並投降,淪為法國殖民地。歷經近70年的殖民,達荷美共和國1960年宣告獨立,而後歷經十多年的政變及政權更替,1975年更名為貝南共和國。
《達荷美:祖靈回家》透過詩意的敘事方式讓文物神靈與物質世界互動(佳映娛樂)
透過電影讓世界看見非洲
瑪蒂迪歐普認為非洲電影就該以當地語言呈現,因此《達荷美:祖靈回家》中,蓋佐國王雕像的口白即邀請海地作家馬肯齊·奧塞爾(Makenzy Orcel) 用達荷美王國使用的豐語朗讀這些文字,搭配奇異的電子音樂。
除了拍攝非洲題材,瑪蒂迪歐普也讓《達荷美:祖靈回家》首先在貝南和塞內加爾發行,「我們一直認為非洲是次要的,所以首先非洲發布是一個有意識的選擇。」瑪蒂迪歐普指出《達荷美:祖靈回家》在塞內加爾發行後引發非常熱烈的迴響,但瑪蒂迪歐普目前尚不確定在貝南上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因貝南的言論更加不自由。
瑪蒂迪歐普對於包括《達荷美:祖靈回家》在內的拍攝目標,是希望全球電影也有非洲電影存在其中,「我一直把自己視為一個為特定政治立場或目的而服務的導演。所以我的電影永遠都是政治的。」《達荷美:祖靈回家》將於1月17日全臺上映,歡迎南朋友進電影院欣賞難得的非洲電影。
▍電影資訊
《達荷美:祖靈回家》
✦ 2024 柏林影展 金熊獎
✦ 2024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 年度五大紀錄片
✦ 2025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國際影片 複選 15 強
✦ 2025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紀錄長片 複選 15 強
上映日期:1/17 (五)
上映戲院:
雙北|信義威秀影城、誠品電影院、光點華山電影館、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新店裕隆城威秀影城
桃園|統領威秀影城
新竹|大遠百威秀影城
台中|TIGER CITY威秀影城
台南|南紡威秀影城
高雄|高雄市電影館、內惟藝術中心、大遠百威秀影城
皇家文物的魔幻返還──問鼎2025奧斯卡最佳影片《達荷美:祖靈回家》 | 南南之隅 https://bit.ly/3DVlv1N
塞內加爾裔法國女導演瑪蒂迪歐普,2024 年以紀錄片《達荷美:祖靈回家》(Dahomey) 勇奪柏林影展金熊獎。片中紀錄了法國將百年前從非洲掠奪的文物交還母國的過程,呼應了當代去殖民化的運動思潮。
《達荷美:祖靈回家》挾著金熊獎的氣勢持續挺進,在 2025 年奧斯卡金像獎更同時入選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紀錄長片前 15 強。導演瑪蒂迪歐普年僅 42 歲,剛出道就接連以兩部長片勇奪國際大獎。
2019 年她以首部劇情長片《大西洋》,成為影史首位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的黑人女性導演,更一鳴驚人奪下評審團大獎,並馬上被 Netflix 買下版權作為進軍非洲市場的力作。第二部長片《達荷美:祖靈回家》更上一層樓,不僅以結合魔幻與紀錄的大膽形式,挑戰去殖民化的少見題材,更勇奪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
柏林金熊獎《達荷美:祖靈回家》即將上映,導演瑪蒂迪歐普:我的電影永遠都是政治的
《達荷美:祖靈回家》(圖片來源/佳映娛樂)
究竟是怎樣的背景養成,為這位導演培養出如此不同於流俗的獨特視角?迪歐普毫不諱言地表示:
「我一直把自己視為一個為特定政治立場或目的而服務的導演。所以我的電影永遠都是政治的。」
瑪蒂迪歐普最早原本想要追隨父親的生涯成為歌手,玩自己的音樂。她也在電影裡演出,後來卻放棄歌手、演員,走向導演的創作之路。她說:
「因為當時那些領域都似乎太被男性所掌控。而我不想讓自己局限在只能成為他們慾望的玩物。選擇成為導演,就是選擇毫不妥協地自由寫出我自己的故事。」
而她的「毫不妥協」,就是以她黑人女性的身分,選擇從非洲發聲的創作位置:
「一旦談到我的藝術,對於我的語言,以及我所要挺身而出捍衛的,我毫無畏懼。當然《大西洋》的經歷改變了一切,讓我有更多創作的自由。對我來說,拍電影從來就不只是在於電影,而是在於拓展邊界。這就是政治。我選擇成為導演,正是為了掌握話語權。」
柏林金熊獎《達荷美:祖靈回家》即將上映,導演瑪蒂迪歐普:我的電影永遠都是政治的
《達荷美:祖靈回家》(圖片來源/佳映娛樂)
但她認為以政治為題,並不表示就一定得搞得很嚴肅,所以她在《大西洋》和《達荷美:祖靈回家》中,都試圖以創新的電影語彙讓人眼睛一亮。她說:
「像是導演喬登皮爾就是我的偶像。雖然這樣說好像很天真,但我覺得我應該要對我們這個時代提出挑戰。」
迪歐普的父親是塞內加爾知名音樂人 Wasis Diop,母親 Christine Brossard 則是法國攝影師,她從兒時就是常往來於塞內加爾和法國之間的「國際兒童」。因為父母在當年都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影音工作者,她的成長過程對她來說簡直就像「活在未來」,也因此對於當代法國的陳腐封閉更加難耐:
「我有我自己的路要走,我不能坐在那裡等到法國願意接受我是誰。」
而她的叔叔吉布里爾迪歐普芒貝蒂 (Djibril Diop Mambéty),更是塞內加爾最享譽國際的導演,1973 年的經典作品《Touki Bouki》中一對男女騎著牛頭機車的經典畫面,曾在 2018 年被 Jay-Z、碧昂絲夫婦模仿拍攝形象照而再度聲名大噪。
柏林金熊獎《達荷美:祖靈回家》即將上映,導演瑪蒂迪歐普:我的電影永遠都是政治的
《達荷美:祖靈回家》(圖片來源/佳映娛樂)
迪歐普一直以她源自非洲的身分為傲,首部長片《大西洋》就以父親的故鄉為背景,描述塞內加爾男子偷渡至歐洲打工卻不幸在船難中喪生。她雖以這部作品一鳴驚人拿到坎城評審團大獎,但對許多人來說根本連腳步都還沒站穩,第二部長片卻馬上挑戰更加大膽的題材與形式。對她來說,這不僅正是她作為一個女性與一個導演的性格,更是流竄在她家族血液裡的脈動,因為她的家族成員一直都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
迪奧普說,身為一名在法國的黑人女性藝術家,她常感覺她所有的各種面貌只被理解了 20%。
「在《大西洋》的時候,我覺得法國人和法國媒體對於我的資料不知所措;我是法國人,又在塞內加爾拍片;既不是虛構又不是紀錄片,而是混類型。我是演員,卻又是導演。他們不知要拿我怎麼辦,因為我太混種了。你無法把我放在任何一個分類盒子裡。就連我的外表也是,看起來比較像個女演員,但卻又是導演。但即使我得了坎城評審團大獎,我在法國卻沒上過任何一個封面。」
《達荷美:祖靈回家》即將於 1 月 17 日全台上映 柏林金熊獎《達荷美:祖靈回家》即將上映,導演瑪蒂迪歐普:我的電影永遠都是政治的 – 電影神搜 https://bit.ly/4an4J7M
《達荷美:祖靈回家》是上屆柏林影展金熊獎得主。(佳映娛樂提供)
金熊獎導演勇於挑戰形式 紀錄片《達荷美:祖靈回家》呈現文物返還過程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https://bit.ly/40z5Fmf
「我一直把自己視為一個為特定政治立場或目的而服務的導演,所以我的電影永遠都是政治的。」塞內加爾裔法國女導演瑪蒂迪歐普(Mati Diop)的紀錄片《達荷美:祖靈回家》呈現法國將百年前從非洲掠奪的文物交還母國的過程,勇奪上屆柏林影展金熊獎,亦入選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紀錄長片前15強。
現年42歲的瑪蒂迪歐普接連以兩部長片勇奪國際大獎,2019年她以首部劇情長片《大西洋》(Atlantics)成為影史首位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的黑人女導演,並奪下評審團大獎,Netflix買下該片版權作為進軍非洲市場的力作。第二部長片《達荷美:祖靈回家》更上層樓,以結合魔幻與紀錄片形式挑戰去殖民化的少見題材,勇奪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
迪奧普原本想追隨父親步伐成為歌手,也參與過電影演出,後來卻放棄兩者而走向導演之路。她說:「當時那些領域似乎都被男性掌控,我不想讓自己侷限於只能成為他們欲望的玩物。選擇成為導演,就是選擇毫不妥協地自由寫出我自己的故事。」
她以黑人女性身分為非洲發聲:「一旦談到我的藝術,對於我的語言,以及我所要挺身而出捍衛的,我毫無畏懼。當然《大西洋》的經歷改變了一切,讓我有更多創作自由。對我來說,拍電影不只是在於電影,而在於拓展邊界。這就是政治。我選擇成為導演,正是為了掌握話語權。」
金熊獎導演勇於挑戰形式 紀錄片《達荷美:祖靈回家》呈現文物返還過程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https://bit.ly/40z5Fmf
不過她認為,以政治為題並不表示一定要很嚴肅,她在《大西洋》和《達荷美:祖靈回家》中都試圖以創新的電影語彙讓人眼睛一亮。她說:「導演喬登皮爾(《逃出絕命鎮》導演)是我的偶像。這樣說好像很天真,但我覺得我應該要對這個時代提出挑戰。」
紀錄片《達荷美:祖靈回家》呈現法國交還百年前從非洲掠奪的文物的過程。(佳映娛樂提供)
迪歐普的父親是塞內加爾知名音樂人Wasis Diop,母親Christine Brossard是法國攝影師,她兒時常往來塞內加爾和法國兩地。當年她的父母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影音工作者,對迪歐普的成長過程而言就像「活在未來」,對於當代法國的陳腐封閉更加難耐。她說:「我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能坐等法國願意接受我是誰。」
她的叔叔吉布里爾迪歐普芒貝蒂(Djibril Diop Mambéty)是塞內加爾享譽國際的導演,1973年的經典作品《Touki Bouki》中、一對男女騎著牛頭機車的經典畫面,於2018年被Jay-Z、碧昂絲夫婦模仿拍攝形象照而再度聲名大噪。
迪歐普以她源自非洲的身分為傲,《大西洋》以父親的故鄉為背景,描述塞內加爾男子偷渡至歐洲打工卻不幸在船難中喪生,拿到坎城評審團大獎。新片《達荷美:祖靈回家》的題材與形式更大膽,不僅是她作為女性與導演的性格,亦是流竄在她家族血液的脈動,因為她的家族一直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
迪奧普表示,身為一名在法國的黑人女性藝術家,她常覺得外界對她的理解僅占全貌的20%。她解釋:「在《大西洋》的時候,我覺得法國人和當地媒體對我的背景不知所措;我是法國人、在塞內加爾拍片,既非虛構亦不是紀錄片,而是混類型。我是演員,又是導演。他們不知要拿我怎麼辦,因為我太混種了,他們無法把我分類。所以即使我得了坎城評審團大獎,在法國卻沒上過任何一個(雜誌)封面。」
金熊獎導演勇於挑戰形式 紀錄片《達荷美:祖靈回家》呈現文物返還過程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https://bit.ly/40z5Fmf
《轉型正義》原住民文化遭教會消滅-當地原住民過去遭虐及「文化滅絕」/余光中沒資格被稱文人 「應納入轉型正義處理」-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台灣原民遺骨漂泊海外150年 愛丁堡大學返還5日抵台 1874年日本以琉球漂民在台遇害為由,出兵台灣,與今天牡丹鄉所在位置的台灣原住民激烈戰鬥,日軍隨後取下超過10名原住民的頭顱作為戰利品,其中4具輾轉來到蘇格蘭,被收藏在愛丁堡大學。
2023/11/3 20:36(11/6 08:02 更新)台灣原民遺骨漂泊海外150年 愛丁堡大學返還5日抵台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4g0yZGz
愛丁堡大學返還台灣原民遺骨,屏東縣牡丹鄉鄉長潘壯志(左)與愛丁堡大學校長麥拉赫蘭(右)簽署遺骨返還證書,原民會副主委鍾興華見證。中央社記者陳韻聿愛丁堡攝 112年11月3日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愛丁堡3日專電)愛丁堡大學今天舉行儀式,返還4具近150年前死於南台灣戰場的台灣原住民遺骨。遺骨從英國直接運抵台灣後,將暫存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直到與部落確認永久安放地點。這是台灣自海外迎回歷史遺骨首例。
愛丁堡大學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校方返還遺骨與文物已行之有年,並持續探索處理殖民歷史遺產的適當方式。此次返還台灣原民遺骨落實校方長久以來政策,也是與台灣跨國合作的里程碑。
原民會向中央社表示,遺骨4日與訪團一同自倫敦出發、直飛台灣,5日抵達桃園國際機場。
特派在現場/台灣原民遺骨返還 巫師揭儀式有淚有笑「祖靈很想回家」
1874年日本以琉球漂民在台遇害為由,出兵台灣,與今天牡丹鄉所在位置的台灣原住民激烈戰鬥,日軍隨後取下超過10名原住民的頭顱作為戰利品,其中4具輾轉來到蘇格蘭,被收藏在愛丁堡大學。
遺骨返還儀式今天在蘇格蘭最古老音樂廳之一、愛丁堡大學「聖則濟利亞廳」(St. Cecilia Hall)舉行,台灣方面出席的有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興華(Calivat.Gadu)、屏東縣牡丹鄉鄉長潘壯志及原民部落代表、駐英國代表謝武樵及代表處人員等。愛丁堡方面,則有市長艾爾德瑞吉(Robert Aldridge)、愛丁堡大學校長麥拉赫蘭(Gavin McLachlan)、解剖學主任吉陵瓦特(Tom Gillingwater)等。
返還儀式登場前,另有一場與祖靈溝通的傳統儀式,台、英雙方僅部分人員參與。
愛丁堡大學表示,據目前所知,校方所收藏的4具台灣原住民遺骨,他們生前參與攻擊琉球漂民行動的可能性不高。
校方指出,這4具頭顱原是日軍戰利品,戰事結束後被一名隨日軍出兵台灣、擔任軍事顧問的美國海軍軍官帶往日本。
接下來長達約30年期間,這4具遺骨陸續由住在日本橫濱的美國醫師、頭顱收集者艾德瑞吉(Stuart Eldridge),以及蘇格蘭解剖學家、在英屬印度加爾各答(Calcutta)籌設並擔任「印度博物館」(Indian Museum)首任館長的安德森(John Anderson)持有。
1907年,這幾具頭骨被交給時任愛丁堡大學校長、英國解剖學家透納(William Turner),就此存放於愛丁堡至今。
英國返還排灣族遺骨 原民會:原民歷史正義大突破
原民會率團訪英考察 迎回台灣原民遺骨創首例
圖為英國學者透納1907年發表的著作,其中編號19到21為來自台灣的頭骨,據信是牡丹社事件排灣族勇士的骨骸。(圖取自英國Wellcome Collection網站,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提供)
愛丁堡大學擁有的遺骨收藏無論就數量規模或歷史重要性而言,在全世界皆為數一數二,且以頭骨收藏為主。
吉陵瓦特指出,愛丁堡大學共有超過1700件頭骨收藏。
校方今天說明,多數頭骨收藏由透納蒐集取得;一如許多今天擁有解剖學相關收藏的英國大學院校,愛丁堡大學的頭骨藏品也來自前大英帝國殖民地或帝國時期的其他全球網絡。
人類頭骨藏品以往被用於解剖學、人類學,以及如今已被視為無可信度的顱相學(phrenology)研究。
愛丁堡大學指出,在殖民時代,顱相學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地方十分流行,其對頭骨形狀、尺寸及其他結構特徵的研究為種族優劣理論提供說法。今天,愛丁堡大學的解剖學博物館將收藏用於基因學歷史以及人類飲食和遷徙活動等研究。
愛丁堡大學指出,校方返還遺骨與文物已行之有年,同時也與世界各地不同社群合作,以善用相關收藏。
根據紀錄,愛丁堡大學首度返還遺骨或文物是在超過75年前,最近的一次則是在2019年,返還在1880年代英國殖民時期自今日的斯里蘭卡取得的9具頭骨。
愛丁堡大學表示,校方持續探索處理殖民歷史遺產的方式,同時探究複雜歷史對當代社會的影響。除了遺骨和文物返還,校方正採取一系列行動,檢視大學過去與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殖民主義及其他種族相關活動與觀念的關聯。
吉陵瓦特說,今天的台灣原民遺骨返還儀式標誌愛丁堡大學與台灣社群跨國合作的頂點。
他強調,校方致力處理殖民歷史遺產,此次返還台灣原民遺骨落實校方長久以來的政策,也就是將被奪走的物件歸還其文化上的適切代表人。台灣原民遺骨漂泊海外150年 愛丁堡大學返還5日抵台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4g0yZGz
2025年1月17日全台即將上映的《達荷美:祖靈回家》------- 台灣版的祖靈回家(人頭),值得大家研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