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竹翁慶春古宅申列古蹟 列冊追蹤
嘉義縣政府辦理武秀才「翁慶春古宅」申請古蹟會勘。(記者蔡宗勳攝)
義竹翁慶春古宅申列古蹟 列冊追蹤 - 嘉義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Zeeznt
2024/11/17 05:30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嘉義縣義竹鄉武秀才「翁慶春古宅」為台灣難得一見的中西合璧建築,經義竹子弟、遠流出版社創辦人王榮文積極奔走,凝聚翁慶春後人的保存意識,由鄉公所提案爭取列為縣定古蹟,日前文資委員實勘後咸認為,具保存價值,決議列冊追蹤,進一步調查研究進行後續審查。
王榮文指出,經考證,翁慶春古宅有百年歷史,為左右洋樓後方銜接各一棟「五間起」廂房,再銜接二間廂房,應用台灣常見傳統建築工法的穿斗式桁架及竹編夾泥牆建造方式,左右西式洋樓採英砌式紅磚堆砌,為台灣罕見整合中西文化的四合院宅第。
義竹鄉長黃政傑表示,翁慶春哥哥文秀才翁捷三兒子翁清江所興建的古宅,已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並完成修復再利用,若翁慶春古宅也能保存下來,可為義竹「文武秀才」與「六桂傳芳」做歷史見證。
高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翁烔慶說,一間古厝,留下懷舊與思念,一支家族,綿綿瓜瓞傳千年,建議縣府加速翁慶春古宅審查作業,及時投入維護與重修整理,以免古宅消失在歷史硝煙中。
縣府文化觀光局文化資產科長張志聰說,日前實勘時,翁慶春後代近十人出席,大家都表態支持保存古宅,專家也認為具保護價值,決議列冊追蹤,後續提送審議
翁慶春故居
翁慶春故居,在義竹被稱為「武秀才」宅,為翁清江的叔叔翁慶春所建。屬二進雙護龍四合院格局,門面十分寬敞,第一進為門廳,十分破落,入口門面採凹壽式設計,目前水車堵上剪粘仍可見精緻手藝,門樘上崁有翁氏「六桂傳芳」祖訓。第二進正廳已經塌陷,但從外面仍可見完整馬背,但正廳上之斗拱托木,雕有魚飾,頗具巧思。
左右護龍均已殘破,左護龍尚有一間完整外,其餘牆體崩坍、屋頂塌陷,內埕目前已經種植果樹,可見已經是任其荒廢,自生自滅。
左右護龍前端對稱之洋樓,為西方磚砌風格建築,左右圓形崁綠釉花窗,中央山牆採卷草泥塑裝飾,一樓廊柱採拱廊式,中間崁拱心石飾,目前壁面雖已龜裂,裝飾脫落,但仍可見昔日之建築裝飾。
不過,荒蕪的景況,實在無心去想像「武秀才」昔日繁華!
【翁慶春故居記】縣政府古蹟列冊追蹤現場勘查記
24-270. 【翁慶春故居記】縣政府古蹟列冊追蹤現場勘查記 - 老漁翁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YW87ky
由義竹鄉公所提案「翁慶春古宅古蹟歷史建築列冊」之申請,今天(2024.11.14)由嘉義縣政府文化局舉辦現場勘查及專家審查會議,由張科長主持,三位學者專家委員到場,由義竹鄉黃鄉長,親自簡報說明,翁慶春第四代孫翁志男也略作補充,會議進行順利。
我認為這次的專家會勘及審查,很具意義,非常感謝黃鄉長的提案,才能跨出第一步;以及感謝翁烔慶教授,會議所有資料都是他提供,包含鄉長簡報中厚厚一疊資料、圖表,都是他提供及製作,專業又熱心。還要感謝遠流出版社王榮文董事長,親自到現場,還帶著他的採訪團隊進行紀錄。翁烔慶教授是我們同一祖先,是安溪翁氏第十八世,「烔」字輩,以及王榮文董事長都是翁慶春古宅的鄰居,人親土親全力相挺,意義非凡。
今天到場的還有翁慶春第五代孫翁吏彤,是蔡易餘立委主任助理,在現場協助說明,很熱心又能幹;現場還有一位自由時報記者;更感動的是翁慶春第三四五代子孫,一二十位到場關心,大家彼此不認識,都先報「我是第幾房的」,一下子大家熱絡起來,原來大家的血緣這麼靠近。大家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將「翁慶春古宅」古蹟列冊成功,留下這珍貴文化資產,如沒被保存而流失,那太對不起先祖了。
翁志成(翁慶春–翁清硯–翁水益–翁志成)2024.11.15記
▼2024.11.14翁慶春古宅古蹟列冊會勘現場
24-270. 【翁慶春故居記】縣政府古蹟列冊追蹤現場勘查記 - 老漁翁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YW87ky
嘉義縣武秀才「翁慶春古宅」 申請古蹟認定將列冊追蹤
2024/11/16 11:19
嘉義縣政府辦理武秀才「翁慶春古宅」申請古蹟會勘。(記者蔡宗勳攝)
嘉義縣武秀才「翁慶春古宅」 申請古蹟認定將列冊追蹤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40QY96F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嘉義縣義竹鄉武秀才「翁慶春古宅」是台灣罕見四合院結合兩棟洋樓的傳統建築,已經荒廢多年,經義竹子弟、遠流出版社創創人王榮文等人積極奔走,由義竹鄉公所提案爭取列為古蹟保存,縣府文化觀光局會同專家會勘後,咸認為具有保存價值,決定列冊追蹤,將做進一步調查研究是否可以指定為縣定古蹟。
武秀才「翁慶春古宅」已有百年歷史。(記者蔡宗勳攝)
武秀才「翁慶春古宅」。(記者蔡宗勳攝)
這兩年經常返鄉推動地方創生的王榮文,發現「翁慶春古宅」是台灣少見還存在的四合院傳統建築,而且前面左右兩側各以一棟英宅洋樓串聯更是稀有,如果加以搶救好好保存,可以做為義竹創生的亮點之一,因而尋求義竹鄉長黃政傑的協助,黃政傑認為很有意義,決定由公所擔任申請古蹟認定提案人。
武秀才「翁慶春古宅」西式洋樓以英砌式紅磚堆砌。(記者蔡宗勳攝)
王榮文指出,根據考證,翁慶春四合院古宅完工於1922年,從建築外觀採英砌式紅磚工法,可以看出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因受到西式教育影響而導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紅磚建築工法,翁慶春四合院古宅的洋樓因而大量採用「英砌式紅磚」的建築技術,雖然建築主體已有不少毀壞,但仍可以看出其堂皇風貌,如果再不及時搶救保存,不久的將來恐就會消失了。
武秀才「翁慶春古宅」西式洋樓被榕樹包覆。(記者蔡宗勳攝)
翁慶春古宅的華麗剪黏工藝。(記者蔡宗勳攝)
黃政傑表示,翁慶春哥哥文秀才翁捷三兒子翁清江所興建的古宅,已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並完成修復再利用,如果翁慶春的百年古厝也可以保存下來,可為義竹「文武秀才」與「六桂傳芳」做歷史見證,因而公所團隊責無旁貸,積極推動古蹟認定。
翁慶春古宅的磚雕很有特色。(記者蔡宗勳攝)
縣府邀請專家進行現勘時,翁慶春的後代有近10人出席,大家對老家有機會保存都正面表態支持,專家對殘存的建築修護也持樂觀態度,會勘結束開會討論,決定列冊追蹤,「翁慶春古宅」申請古蹟有了突破性發展。嘉義縣武秀才「翁慶春古宅」 申請古蹟認定將列冊追蹤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40QY96F
翁慶春是我的曾祖父,目前第四代孫的我和老弟志男,利用有空的周末假日搭高鐵南下親手清理翁慶春故居,「翁慶春故居」在義竹被稱為「武秀才」宅,離三百公尺的「翁清江故居」是「文秀才」宅,文武秀才翁清江、翁慶春是侄叔關係。(翁慶春是翁清江叔叔,我祖父翁清硯和翁清江,是同輩堂兄弟,屬於「清」字輩。)
翁慶春故居比翁清江故居歷史較久,屬二進雙護龍四合院格局,門面十分寬敞,第一進為門廳,目前十分破落,入口門面採凹壽式設計,目前水車堵上剪粘仍可見精緻手藝,門樘上崁有翁氏「六桂傳芳」祖訓。第二進正廳已經塌陷,但從外面仍可見完整馬背,但正廳上之斗拱托木,雕有魚飾,頗具巧思。
左右護龍均已殘破,左護龍尚有一間完整外,其餘牆體崩坍、屋頂塌陷,內埕目前雜草雜樹叢生,可見已經是任其荒廢,自生自滅,非常可惜。
左右護龍前端對稱之洋樓,為西方磚砌風格建築,左右圓形崁綠釉花窗,中央山牆採卷草泥塑裝飾,一樓廊柱採拱廊式,中間崁拱心石飾,目前壁面雖已龜裂,裝飾脫落嚴重,但仍可見昔日之建築裝飾。 (以上整理摘自:「319旅行記事」網頁資料)
目前故居荒蕪的景況日趨嚴重,多處建體被大榕樹根入侵,牆瓦嚴重損壞,而且無法清除入侵的榕樹根系,嚴重程度只會越來越重,令人婉惜,約二十幾年前我父親那一代,有提議以古蹟捐出,遺憾當時政府無心無錢接收這古宅,任由荒廢,身為第四代孫的我,深感痛心,愧對祖先,現只能和老弟兩人自力救濟了,盡量為之,減緩破毀程度。23-289.【翁慶春故居記】記錄篇01:昔日風華已退 - 老漁翁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YW8ETw
翁慶春古厝以罕見的四合院形式呈現
並以兩座磚造洋樓襯托中央華麗門廳
規模比旁邊的翁清江洋樓更令人驚艷
可是兩者後來的命運卻也天壤之別
□ 等級: 未列歷史建築
□ 產權: 私有
□ 完工: 1922
□ 結構: 磚造
□ 風格: 中式
□ 用途: 民居 - 荒廢
JUST A BALCONY: 【JUST Old】嘉義-義竹 翁氏古厝 六桂堂 翁家古厝 翁慶春故居 https://bit.ly/3Zd84T3
----------------------【歷史】----------------------
康熙末年 義竹翁氏開基祖為福建詔安的翁應瑞
乾隆年間 又有翁仕入墾 翁慶春即為此後代
據考證老大翁壬賀是文秀才,老二翁慶春是武秀才
翁壬賀之子 為翁清江 如今的翁清江宅已經修復完成
可參考【JUST Old】嘉義-義竹 翁清江古厝
而翁慶春古厝 卻沒有這麼幸運
2007年時有意列為歷史建築 然而後續沒有下文而持續傾圮中
----------------------【配置】----------------------
翻閱歷年航照圖 其實可以看出翁慶春古厝很早就已經沒人居住
翁厝坐北朝南偏東
平面為雙進雙護龍 也就是少見的四合院形式
更為特別的地方就是左右護龍各再興建二層洋樓
與前廳連成一氣 構成大氣的入口意象
目前六桂堂保存狀態很糟
左洋樓傾倒 只剩山牆
右洋樓則保持完整 但樹葉濃密
左護龍保持尚可 右護龍保持不佳
正身幾乎全毀
但可見到類似"軒亭"的構造物
外觀相當簡陋 上方航照圖也無軒亭的蹤跡
研判是很後期才建造的 但還需多加查證
----------------------【設計】----------------------
站在翁厝外埕 便可以感受到他的壯闊
相機也無法完整拍出他的全貌
前聽五開間 中央設計凹壽
凹壽可說是整棟建築最精彩的部分
尤以門楣堂號、水車堵、頂堵與身堵最令人驚艷
水車堵剪黏依舊閪採班爛且保持完整
六桂堂是翁、洪、江、方、龔、汪六個姓氏的共同堂號
是五代時期翁乾度六個兒子的後裔
相傳翁乾度害怕閩國滅亡後被整肅,故決定讓六兄弟各自以名為姓
避免在戰亂中翁家被滅族
頂堵與水車堵的剪黏最為精彩
鰲魚 麒麟與鹿鳥等神獸馳騁與水車堵
頂堵則佈滿精緻花瓶與花卉
反映出台灣傳統工藝的極致表現
JUST A BALCONY: 【JUST Old】嘉義-義竹 翁氏古厝 六桂堂 翁家古厝 翁慶春故居 https://bit.ly/3Zd84T3
嘉義縣義竹鄉的翁慶春古厝為當地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築,為保護這座承載著歷史意涵的古厝,義竹鄉鄉長黃政傑提報,期望古厝能列為縣定古蹟,藉此延續當地文化資產的傳承。今日嘉義縣政府特派文資審查委員專員至古厝進行現場會勘,並深入了解古厝的建築特色、歷史價值以及當地居民的期待。
會勘現場,翁家古厝的後代子孫也特地到場,表達對古厝保護的強烈意願。他們期望縣府能夠將翁慶春古厝登錄為縣定古蹟,使這座百年建築得以保存,讓後代子孫能夠繼續見證家族歷史與傳統建築之美,並讓文化價值在地區中得以傳承和延續。
鄉長黃政傑表示,義竹鄉的歷史建築逐漸減少,翁慶春古厝不僅是義竹鄉的重要地標,也代表著當地居民的共同記憶及傳承,鄉公所盼藉由此一努力,文化資產得以世代傳承。
嘉義縣政府文資審查委員指出,翁慶春古厝在結構、建材、裝飾上皆具有歷史意涵,並為當地風格建築之典範,未來將根據現場勘查報告與專家意見,綜合考量古厝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進行縣定古蹟評估,並將於審議完成後公布結果。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XjahkCZz/
嘉義縣縣定古蹟翁清江宅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摘要)
計劃主持人 閻亞寧教授古蹟修復-清新閣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Cw6WAR
台灣拓殖過程中,第一代的移民多以農墾為主,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二、三代後逐漸貲財購置田產、莊園,參與地方事務,成為具體的意見領袖。同時,他們也培養子弟由耕而讀,以知識、功名或學位作為轉換社會階級的重要媒介。在台灣歷史中,有許多地方仕紳家族,都是循著類似的途徑發展的,義行翁清江家族亦是如此。
翁宅的洋樓部分,目前已出現屋面塌陷、植生攀附的情況,雖經協調已完成初步的緊急加固工作,建議仍應儘速進行次一階段的實質修復工作,保存這座重要的文化資產,並將此硏究調查之成果,落實於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之永續發展。
有關翁氏先人在八掌溪沿岸的開發拓展,此次調查研究已有詳細的論述。對於宅第的興築時間,也經過考證,硏判應完成在日治大正十一年(1922),主要設計者應為日籍技師,而不是既往傳説的大正元年(1912)由荷蘭籍友人所建。硏究中亦釐清翁宅的興建係清江、清曲兄弟共有,家族在地方的經營上,各司其職,既往對於翁氏家族的描述多偏重於翁清江、翁新台,而本次研究再將翁清曲、翁太閣一支的論述納入,更能完整的呈現翁宅的歷史原貌,並突顯其價值。
翁清江家族簡史
根據田野調查,翁元彬當時居住在八掌溪畔(該房舍已不復見),在元彬過世之後,有很長的時間,元彬後人均在此進行祭祀祖先的儀式。
元彬下傳三子,長為允俊,字檉科,别字秀甫,號占春。次允三;三子允才,允才字檉雄,別字育清,號占揚,據《翁濱溪祖廟翁氏族譜》的記載,允才曾於乾 隆四十六年(1781)進入府學就讀。允才再傳七子,其中六子善基無子嗣,由其四兄善政之子振美過繼。對於善基的事蹟,無論是族譜或者田野調查中的傳聞均未收集到隻字片語。
翁振美,字嘉玉,卒於光緒十九年(1893),翁家保存的古文書中有相當多的數量是在翁振美時期立下的。有些學術研究以捷三為振美的別名,但是,經由族譜與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交叉比對之後,本研究發現捷三不僅並非振美之別名, 且應該是振美之子,與壬賀為同一個人,壬賀為振美長子,生於道光庚戍年(即道光三十年,1850),亦即日本紀年之嘉永三年,在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上即為翁捷三出生之年,而其父為翁美,應是振美之名。
從目前典藏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古文書室的翁家文書,有許多以「嘉玉」為名的文件,如清光緒十六年的糧戶串票、日治明治三十二年的地租領收證書等。 但是,在糧戶串票中又被補上「即翁鑫」、「即翁慶賀」、「即翁捷三」等字樣,從字跡來看似乎是後來補上的字。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到,翁振美時期翁家的財富累積更大,除了義竹地區之外,包括附近的區域都可以看到翁家產業的存在。
振美下傳三子,長為壬賀(本文以日治時期戶籍登記為準,稱為捷三)、次慶 春,三子為慶悟。其中,翁慶春在日治初期曾經擔任鹽水港辦務署果毅後支署第十七區庄長的職務。並興建一座漂亮的宅第。
翁捷三(1850~1916),振美長子,與慶春、慶悟兄弟居住在附近,日本治台之 後,捷三曾擔任二竹圍庄的保正。捷三在明治三十七年(1904)即向政府以承擔官 有荒埔的方式進行蔗園的耕植,據當時的身份調查資料,捷三是當時二竹圍地區 最有力人士,擁有相當的資產,也是個事業經營有成的人。從捷三與其弟慶春均在日治初期擔任地方相關職務來看,翁家當時肯定是二竹圍地區的有力人士。
捷三下傳三子清江、清曲及養子清滿。原本捷三與三個兒子共同居住在今義竹228號的合院之中,直到清江因另覓他處興建房舍,與清曲遺孀與兩子搬出另住,合院遂由清滿居住其中。而振美一房,從元彬居處遷至今義竹228號及翁慶春宅等地之後,再有清江與清曲遷至今翁清江宅處,顯示振美一房族支繁衍下的擴展。
翁清江(1877~1934),捷三長子,是士岱一脈中,將家族聲望推向高峰的人,也是受到義竹鄉親至今仍念念不忘的大家長。根據日治時期資料的登載,翁清江在日治初期即已擔任公務職務,明治三十一年(1898)任鹽水港辦務署第七區庄長役場書記、明治四十三年(1910)擔任東後寮區長,大正九年(1920)地方制度改正,清江開始擔任改制後的義竹庄庄長一職,直到昭和九年(1934)往生。是義竹自成一行政單位的首位首長,也開啟翁家主導義竹地區地方政治數十年之端。
翁清江的公務範疇並未局限在地方首長,他也跟其他日治時期的地方領袖相 同,身兼多項職務,諸如明治三十七年(1909)任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原料委員、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嘉義廳農會地方委員、大正元年(1912年)日本紅十字會分區委員、大正二年(1913)嘉義廳畜牛保健組合地方委員並兼任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參事、大正四年(1915)南部物產共進會商議員委囑、大正五年(1916)鹽水公校學務委員、大正六年(1917)嘉義同風會東後寮區幹事、大正八年(1919)義竹公校學務委員與嘉南大圳組合會議員、昭和三年(1928)任嘉南大圳組合義竹分區長等職。
在歷任公職數十年的過程中,曾多次受到表彰,首先是大正元年(1912)獲頒第九五二番號紳章,其次在大正十四年(1925)始政三十年紀念時,再度接受總督府表彰,又昭和三年(1928)受贈一只銀杯,同年,日本紅十字會也授與一只木杯,顯示他的公務成果倍受肯定。
但是對於地方人士而言,翁清江對義竹地區的建設,諸如道路的開闢、八掌溪堤防的建造,以及義竹公學校(今義竹國小的前身)等,均是時至今日仍為人津津樂道的重大貢獻。其中關於義竹公學校,原為鹽水港公學校義竹圍分校,是清江在擔任東後寮區長任內所做的陳情,大正三年(1914)十二月十五日,嘉義廳鹽水港廳長鄭朝楹、舊營區長陳賜、東後寮區長翁清江聯名向嘉義廳長津田毅一提出陳情,要求設立鹽水港公學校義竹圍分校,原因是義竹圍地區學子就學率過低,主要是由於學子必需涉水經過八掌溪才能到鹽水港公學校就讀,相當不便,為了義竹圍地區的學子都能受教育,才向政府提出要求設立分校。大正四年(1915)四月,龍蛟潭堡義竹圍庄鹽水港公學校義竹圍分校正式招生,義竹圍庄總算有自己的學校。
翁清江宅的文化意涵
一、歷史與人文價值
翁清江、翁清曲兩位先生曾任義竹庄長和信用組合長等公職,期間為義竹公學校的成立奔走、倡建八掌溪大橋,長期對地方文化、經濟、政治等貢獻甚鉅,翁清江之子翁新臺先生亦曾擔任庄長、光復後鄉長、省議員等,翁清曲之子翁太閣亦曾擔任鄉長,皆頗受鄉里敬重,而後裔子弟於各領域皆有過人成就,對嘉義地區,甚而全國,皆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二、建築空間與藝術價值
日治時期興建的翁清江宅,主要格局係以傳統的合院形式配置,卻清楚的反映了在文化快速的衝擊年代下,豐富的元素、語彙附著及融合於傳統社會,並可由翁清江宅的各項特徵指認出。
(一)擬洋風特徵
翁宅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即第一進的二層洋樓,洋樓整體形式似「後期文藝復興」式,車寄的檐柱採用「立體柱式」,山牆面開拱窗,並做階梯形飾帶。
合院外廊做連續拱圈,深度亦略大於一般傳統民居,而開窗則皆作山牆形飾面。
(二)和洋折衷特徵
洋樓前作日式「車寄」,內部的空間一樓右側為受洋風影響的「客廳」,左側與二樓作「和室」,一樓「和室」側向開窗,則作日式建築常用的格柵。
合院正方前亦有磚木混和之車寄,博風板上作盾牌與桂冠裝飾,象徵「文 武兼備」。空間格局部分正方仍維持傳統「公媽廳」使用,正身與兩側護龍則有多處「和室」,較特殊的是,翁宅起造時,係為翁清江、翁清曲兄弟共有,故左右兩側空間格局並不相同,翁清江宅持有的左側房間,除作「和室」使用 外,並有與日式配置相仿的「後廊(緣側) 」設計,反之則無。
室內皆作天花,以桷木作分割,正廳不作桷木,周圍以灰塑線腳,翁宅屋面的構架系統並非為傳統的木構造,係以中柱式桁架(King Post Truss)構成,且正身作七組桁架,與一般傳統建築的偶數構架不同。
(三)台灣傳統建築特徵
整體格局以三合院形式呈現,空間序列仍為傳統的「中軸為大,左尊右卑」觀念配置,與增建的外護龍仍係以傳統建築構造為主。
當傳統與日式、洋風接觸時、在延續傳統的同時,也要吸取新的養分作為提升水準的動力。在這種環境下外來式樣逐漸的融入原有的傳統社會裡,並採逐步漸進的方式,融入以傳統建築為主流的衍化體系中。翁清江宅無論在建築格局、裝飾紋樣上,明顯的反應出這種過渡時期的風潮。
三、構造與科學價值
日治時期引進的新技術與語彙,對翁宅也啓了相當大的影響,除了屋架結構的改變之外,在諸多的線腳、裝飾等細部設計,大量的使用水泥、洗石子與磨石子。建築構造亦因更多的材料、工法的引進,使得臺灣的建築有了極大的突破,混合式的構造大量的出現。
不過,按田野調查,翁家當時家大業大,清江身繫多項職務,無法顧及家業管理,其弟清曲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翁清曲(1882~1914),由於英年早逝,往生時年僅三十三,留下的資料非常少,加上家族對外事務上均由其兄主導與出面,世人對其了解不多,只知道當時翁清曲主要的工作在於家族事業之管理。而據後人轉述,當時翁家產業除了田產之外,漁塭也是重要的產業。清曲經常是黎明即騎馬巡視田園、漁場,處理各種事務,至夕陽西下利用月光夜晚都還在忙碌當中,也因此英年早逝。
翁清江育有五子一新台、博村、海堂、海津、海吉,其政治勢力由長子翁新台繼承,博村等兄弟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展。翁新台(1901~1992),大正十四年(1925)日本神奈川縣鐮倉中學畢業。昭和五年(1930)除了繼其父擔任庄長職務,戰後亦擔任國民政府首任官派鄉長,並歷任嘉義縣議員、台灣省議員等。而翁清曲之子翁太閣(1903~1978)(照片1-11),幼年喪父,與其弟、妹由母親含辛茹苦撫養長大,加上伯父翁清江的幫助,曾赴日留學,畢業於高倫高中,雖然父親早逝,但在母親與伯父母的照顧之下,平安長大並自日留學歸來。翁太閣極早就開始擔負家業責任,首項工作即為新厝興建之監造及全院植栽工作。根據目前找到的資料,翁太閣在昭和七年(1932),參與東石郡下嘉南大圳區域內之代議員選舉。並在昭和八年(1933)與翁清江長子翁新臺同日結婚。又於昭和十年(1935)當選民選議員。戰後,繼其堂兄翁新臺,成為官派第二任的義竹鄉長,同時在農會系統當中任職,不過後來並沒有繼續往政治方面著力,而是將重心轉向家庭教養,以家風庭訓培育下一代。
古蹟修復工程報告書(摘要)
張玉璜建築師
古蹟修復緣由
嘉義縣縣定古蹟「義竹翁清江宅」,位處義竹鄉六桂村,座落在嘉義縣與台南市交界的八掌溪北岸,係日治中期鄉紳翁清江先生擔任東石郡義竹庄長期間籌設興築,約在西元1919年(大正8年)落成,創建迄今超過90年。
翁清江宅佔地寬廣,早期除目前圍牆所環繞之範圍外,周邊尚有遼闊腹地外 院;大門前兩側有池塘、中軸道路下有拱橋等,東側寺廟土地亦原屬翁家,可見創設之時的宏偉規模。
總體佈局中軸線十分鮮明,從南側大門往內,空間依序為前院、第一進洋樓、 內院、第二進合院、後院等。宅院坐北朝南,庭院遼闊,原本佔地約一甲,後經 都市計畫保留圍牆內土地超過兩千坪。環境清幽雅緻,綠意盎然。主建築屬兩落 合院加外護龍配置,本體由第一進兩層洋樓及第二進單層合院建築構成,為兼容 台、和、洋風格之民居建築,造型獨特、優美,具有高度歷史文化價值及地方特 色和時代意涵。
十餘年來,家族以翁啟惠為首,積極推動該宅院之保存公益事業,終而克盡 全功。翁啟惠先生為古宅保存維護的主要出資人,並委其弟翁英惠先生代表族人 擔任藝術總監,負責修復工程聯絡人與專業工作監督人,兩人為祖厝的保存與古 蹟的修復工作盡心盡力,翁啟惠更是積極說服家族相關所有權人曉以大義認同保 存珍貴祖產,復又出錢出力不計辛勞,多方交涉並爭取社會奧援,陸續完成了產 權整理、古蹟指定(2008年2月)、調查研究(2009年12月)、都市計畫保存區變更(2012年1月)、修復設計(2012年9月)、修復工程(2015年4月)等各階段重要作業,使老舊傾頹的古宅得獲新生、重顯煥發英姿。
本次翁清江宅古蹟總體修復事業,係業主自力辦理,並獲得古蹟主管機關文 化部及嘉義縣政府鼎力支持。全案(古蹟本體)設計與施工經費由翁啟惠先生出資 51%,政府補助49%(文化部34.3%、嘉義縣政府14.7%),其他連結本體之過水廊、外護龍、衛生間、庭園景觀及大門、圍牆等附屬工程,亦由業主翁啟惠個人出資修復完成,堪稱是私部門自主推展文化資產古蹟保存的典範。
修復過程價值探討
一、家族自主保存行動的教育啟發
翁啟惠、翁英惠昆仲有感於祖先恩澤和故鄉栽培,近十餘年來積極推動義竹 翁清江宅保存事業,爭取諸多家族成員和社會賢達認同;先獲得政府文化部門全 力支持,使該原本老舊傾頹的宅邸於2008年指定為嘉義縣定古蹟;再集合專業 參與作多方努力,終而在2015年完成全區建築與庭院整修,使翁宅於屆滿百歲 之前重現風華,昂首邁向生命第二春。
本次翁清江宅古蹟總體修復事業,係由所有權人家族主導辦理。全案設計與 施工經費由翁啟惠先生出資51%,政府補助 49%(文化部 34.3%、嘉義縣政府 14.7%),另有非屬本工程部分之室內修繕、家具、植栽及後院圍牆整建工程等,亦由翁啟惠先生獨資及部分族人捐贈施作完成,相關行政事務與品質監督則由翁 英惠先生統籌擘畫推動;兄弟齊心帶領家族投入,終得克竟全功,堪稱是私部門 自主實踐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行動的具體典範。
如此透過家族自發的實踐經驗,對當代社會有如下正面啟發:
(一)從少數人的文化自覺開始,承擔責任、行動落實,逐步擴大認同與影響;
(二)民間主動承擔文資保存核心事務,並與公部門緊密合作,得以開啟新局;
(三)透過合作、溝通與學習,成就業主、營造廠、匠師、設計監造之集體成長;提供在地工匠參與機會,累積社區文資保存實務能力。
二、從點而面的文化環境改善進程
此次工程實施內容,除了整修古蹟本體以復原建築文化風貌、設置必要之現代化設施以增進使用效益,並擴及對庭院地景的關照,以再現早期盎然綠意、恢復昔日果園風光,並重修老舊鐵門、整頓周邊圍牆,期能營造傳統院落美好的居 家環境。基於上述宏大企圖,業主相當重視建築與環境美感的一體性營造,各項新舊設施皆經過一番努力,透過多次的設計、試做、修正而得以一一落實改善。 促使基地總體空間環境品質得以全面提升。
在修復工程實施期間,義竹鄉公所亦配合推動周邊地區之道路排水與景觀改善工程,古蹟附近的公共環境乃更趨良善。此外,翁清江宅的修復工程,也是近年嘉義縣古蹟保存重點事業之一,其寶貴的實務執行經驗,適為民間自發主導文資保存的參考範本,從而衍生出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於是,以翁宅古蹟保存工作為起點,社區環境改善與地區文資保存,正開始凝聚邁向新時代轉型的原動力。
三、地球環保與生態保育的重視實踐
業主與設計監造單位,於全案規劃階段即已凝聚共識,於翁宅古蹟修復過程:落實環保、節能與生態保護等綠色思維,透過工法設計、材料選擇以及家族參與,積極實踐之。雖受到限經費額度,最終未能將業已完成設計的雨水回收、井水循 環等系統納入施作項目,卻也成就了下列成果:
(一)舊料再生:保留舊有木料、紅磚、水泥瓦等建築材料,於現地進行回收與再利用。屋架、椽條、封簷板、天花、門窗、壁板、床板、基礎等部位之堪用舊木料,經解體、清理、整修後多予回用;至於局部朽壞之構件,亦有轉為中小料再使用於他處者。全棟損害嚴重之紅磚壁體和基地舊有圍牆,經分區大塊拆卸後,先以手工逐塊敲下,再清除黏附的灰漿、雜物,而後挑選完整美觀的舊紅磚,用於洋樓二層外牆之修復砌築。屋頂風化嚴重的水泥瓦,亦以人工將之逐一自屋頂拆卸,清理挑選外觀完整且堅實度較高者,轉作圍牆內側生態排水溝之緣石,採直列三排交疊的方式埋設於土中。以上設計,不僅能使古蹟保有更多歷史風味、也可降低新材料之採購支出、減少營建廢棄物數量與處理成本。
(二)設備節能:修復工程所設計之燈具、水電設備等,以及業主自行採購的部分家電設備,以環保節能為選用前提,期使未來古蹟活化再利用的長遠歷程,能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微薄心力。
(三)生態營造:本案諸多友善環境的作為,包括:屋頂雨水全面引流、基地周邊設置生態排水溝、中庭舊有水井保留及改善景觀、庭院人行步道鋪設跳石、戶外燈具刻意減量、基地透水能力加強、庭院鋪設大片草皮並栽植多樣樹種、後院回復昔日四季果園功能等,將使古蹟所在環境具備更加豐富的生態內涵與自然美感。
四、舊中融新的保存活化模式
翁宅落成於1919年,歷經近百年物換星移,在本案展開修復之前,其原有設施設備,或損壞佚失或功能淪喪,早已無法支持當代生活;而洋樓原始設計之壁體厚度與開口配置,亦因有所不足而遭地震嚴重破壞。基於古蹟保存活化之需求,本次修復工程乃採舊中融新之設計概念,於洋樓內部加設隱蔽的鋼構立體框架與不鏽鋼網粉刷層,藉以改善建築耐震能力、增進使用者安全;又在全棟各部位適度添加或更新現代化設施設備,如:各類管線、燈具開關、衛浴廚具、避雷針等,以滿足家族日常生活之運作、營造良好的居家環境。
五、對歷史文化與藝匠美學之尊重
翁清江宅的原有建築裝飾,具體反應出1910年代的臺灣營建工藝美學,十分珍貴。基於對歷史文化特色的尊重,此次整修,乃將洋樓泥作與合院木作,列為保存修復重點。基於上述認知,舊有洋樓正立面山牆因傾斜嚴重,經評估若欲 推回原位重新加固,不僅危險且經費高昂,業主幾經考慮,決定採行仿作修復,原物則予拆解保留,吊運至前院西側,連同一段舊圍牆,共同組合成紀念地景。
洋樓外觀裝修期間,在業主代表翁英惠先生的悉心指導下,泥作匠師幾經嘗試,終將山牆與女兒牆上之灰作裝飾,包括盾牌、徽章、方塊等部位,於配比、 顏色與質感的表現上,達到品質未遜於原物的施工水準。
為了紀念本次修復事業,業主於工程中後期,改變前院圓環水池之設計,規劃另於該址設置庭訓照壁,由翁英惠先生繪製草圖,設計單位協助調整細部,並委由名師提字以製作銘文,於照壁南北向安裝「厚德載物」和古蹟修復沿革銅板,而成為前院中軸線上的視覺焦點。
此外,為追求外牆與庭院地坪高品質的洗石子粉刷效果,在設計單位和承造廠商的通力合作下,與業主多次討論,前後共試做二十個以上樣本,終得依試做成果落實於建築和庭院的外部裝修。另業主翁英惠藝術總監除了提供外護龍空間造形及圍牆、大門之形式設計外,也親自操刀,刷塗調整新作鍛造大 門的顏色,使呈顯更為古樸的效果。凡此種種,俱皆說明了業主以及設計單位對於本古蹟修復過程相當重視歷史文化與藝匠美學之態度。
古蹟修復-清新閣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Cw6WAR
嘉義-義竹 翁氏洋樓 翁家洋樓 翁清江故居
翁清江古厝經過幾年的修復
整個煥然一新
雖然有文資身分 又被細心呵護
然仍感覺失去的些時間滄桑感
□ 等級: 嘉義縣定古蹟
□ 產權: 私有
□ 完工: 約1911
□ 結構: 磚木造
□ 風格: 西式
□ 用途: 民居
----------------------【配置】----------------------
義竹與鹽水一帶是台灣翁氏家族主要分布區
翁清江古厝位在嘉義義竹 格局坐北朝南
平面為雙護龍的形式 前方設置一座二層洋樓
洋樓與合院形成四合院格局
前方設置洋樓 後方傳統建築是頗常見的設計
但前提是合院是舊建築 但此處看起來是新建築
加上兩側護龍內長外短 都非常特別
----------------------【設計】----------------------
整座宅邸中軸線設計 對稱性強
最外面的門柱與圍牆都是這幾年的新產物
雖然外觀金碧輝煌 但頗有土豪炫富之感
翁宅最主要的建築為二層樓的洋房
應該是義竹地區第一棟西式洋樓
外觀的牆面以紅磚為主
並用清光水泥來點綴窗台 柱子 女兒牆等
中央西式山牆 有於當時流行的巴洛克風格
加上山頭中央盾牌造型的裝飾
由於裝飾都經過簡化 呈現較為沉著內斂
門口車寄部分以加強磚造為構造
車寄屋頂順理成為二樓露臺
車寄的柱子也相當特別
採用方形的"立體柱式" 在台灣是極少的設計
建築側邊更為簡潔
屋頂山牆可以看出階梯狀的清光水泥以及圓拱窗
洋樓與後方三合院之間
並沒有建築量體串聯 而是使用拱門來連接
並使內部三合院圍塑出更為隱密的花園
拱門也成為建築的次要入口
後方三合院的內護龍較長
外護龍的長度為內護龍的一半
後方三合院採用相當西式的風格
紅磚拱門厚重大器地分布在左右護龍與正身
形成類似三合院步口廊的設計
正身中央反而使用木造軒亭 形成強烈對比
此種建築語彙 比較常見於學校建築
草木扶疏的內庭院
層次分明的空間序列 令人驚嘆
翁清江生於1877年10月10日(清光緒三年)
享年60歲。於民國9年擔任義竹庄長及利用組合長等公職
廳前博風上方有裝飾圖案 為翁家的家徽
依後人解釋為「盾牌、植物裝飾」是象徵文武兼備的意思
台灣民居中 極少有家徽置於建築立面上
JUST A BALCONY: 【JUST Old】嘉義-義竹 翁氏洋樓 翁家洋樓 翁清江故居 https://bit.ly/3Zef4On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5QAdkHanC/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5QAdkHanC/
翁清江‧ 翁清曲宅院 (或稱翁清江宅或翁清江古厝),嘉義縣義竹鄉縣定古蹟,修復完成於 2005年 12月,老宅有了新生命,讓歷史能傳承下去,也有了不同的價值,是嘉義縣私有文化資產修復的典範。目前翁清江‧翁清曲宅院有限度開放各界參觀,重現義竹第一大家族翁家歷史風華。洋樓二樓為謝絕參觀區域,承蒙屋主翁英惠先生及夫人的同意,在翁夫人的帶領下,得以循迴旋木扶梯登上二樓,親見百年宅院端莊秀雅的內裝。
翁清江‧翁清曲宅院,每週六、日及國定假日上午 9:00 至下午 5:00 免費開放遊客參觀洋樓一樓及庭院,神明廳、室內起居室、洋樓二樓謝絕對外開放。其他時日接受預約參觀 (預約電話:0928 733 743)。
[認識嘉義縣義竹鄉]
嘉義縣義竹鄉位於八掌溪北岸,溪水自東方曲水環抱義竹鄉行政聚落,為明鄭時期屯田練兵之處,舊稱「二竹圍庄」,在清領時期屬嘉義縣龍蛟潭堡,因福佬話「義」、「二」發音相近,遂改稱二竹為「義竹」。日治時期地方改制,大正九年 (1920) 設置「義竹庄」歸台南州東石郡管轄,戰後劃歸台南縣義竹鄉,1950年改隸嘉義縣義竹鄉至今。
[名人故事牆 人才輩出的義竹鄉六桂村翁氏宗族]
據載閩泉安溪人翁士岱於清朝康熙末年渡海 (黑水溝,台灣海峽) 自八掌溪登陸入墾義竹地區,而後雍正年間閩泉同安人翁傳盛,乾隆年間翁元執、翁元璞兄弟等人相繼追隨先人腳步來義竹發展,子孫繁衍枝榮葉茂,「 翁」姓遂成為義竹最大的宗族。
義竹鄉六桂村的 翁氏宗族均屬於「翁貴溪公」與「翁濱溪公」派下後世,裔孫中重要人士包括:司法院長翁岳生、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會研究院副院長翁崇惠、樹德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翁英惠、前政大校長翁政義、台大教授翁通楹等都是「濱溪公」派下親族;「貴溪公」派下則有立法委員翁重鈞。這還不包括多位執業的建築師、醫生、地方民意代表。而義竹的翁氏宗族子弟自立苦學奮進,於各領域均展露崢嶸,鄉人均謂祖德庇蔭,地靈人傑,成為義竹地區的佳話。
[翁清江‧翁清曲宅院 風華再現 文化資產修復的典範]
「翁清江‧翁清曲宅院」的修復過程甚稱曲折,因宅第已傳承多代,所有權人眾多,溝通進行間頻遇窒礙,幸賴醣分子研究專家前中央研究院院長,2021年美國化學界最高榮譽的威爾許獎獲獎人翁啟惠博士,基於家族情感,主動協調族人逐一說服反對意見,並為使修復工作順利進行,捐資 51% 修復費用,加計政府補助的 49%,邀請在台南致力於復活老屋的張玉璜建築師協助,在胞弟樹德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翁英惠親自督導下,歷時三年於 2015年 12月完成修復,宅院端莊秀雅風格再現,老宅有了新生命,讓歷史能傳承下去,也有了不同的價值,成為嘉義縣私有文化資產修復的典範。
[翁清江‧翁清曲宅院的肇始]
日治明治年間 1911年,翁清江 (時任義竹圍庄長) 與胞弟 翁清曲為遷出舊宅興建新厝,徵得其先父翁捷三之同意,協議讓售祖產一百甲地,委請日本建築技師開始籌劃建造新宅院。日大正三年 (1914) 翁清曲因勞病故,新厝宅院由其胞兄 翁清江接續主導興建,於日大正八年 (1919) 先完成洋樓及合院之興築,日大正十一年 (1922) 整體宅院建築陸續完成,此後翁清江與翁清曲嫡傳長子 (翁新台與翁太閣) 分居東西兩側。
[翁清江‧翁清曲宅院 建築特色]
翁清江‧翁清曲宅院,前埕設有照壁,庭院左右種植林木,草木扶蘇綠意盎然。
照壁題辭「厚德載物」,意旨為人處世宜效法大地無怨無悔的付出,涵養崇高深厚的道德情操,踐行孝、悌、仁、義、禮、智、信的美德,樂善好施,益利社會,以累積如同大地般厚實的德澤,才足以承載、化育萬物,以紀念翁家先祖奉行公義造福地方之恩德,並為後代子孫向學篤行之銘鑒。(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嘉義縣清新閣文化藝術基金會官網)
翁清江‧翁清曲宅院,坐北朝南,建築方式採二進雙護龍設計,但有別於傳統的合院建築,第一進為二層的洋樓,第二進才是三合院,是傳統四合院的改良版。
整座宅邸採中軸線設計,對稱性強,外觀的牆面以紅磚為主,採英式砌法,並用水泥清光來點綴窗台、柱子及女兒牆。山牆中央裝飾簡潔的洗石子矩形紋牌,左右兩側的柱身則有當時流行的巴洛克風格彩帶紋飾,整體沉著而內斂,立面線條風格簡潔,有著現代主義建築的平實風。
翁清江‧翁清曲宅院 一探義竹第一大家族翁家的歷史風華 | 蕃新聞 https://bit.ly/4hVprPl
位於嘉義縣義竹鄉的縣定古蹟翁清江宅,歷經3年修復,12月27日上午由縣長張花冠和翁氏後裔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揭牌後,將有限度開放各界參觀,重現義竹第一大家族翁家歷史風華。
翁清江生於1877年,日治初期就已擔任公共職務,在累積行政經驗後出任首屆義竹庄庄長,凡義竹地區道路建設、八掌溪堤防及設立義竹公學校等均有卓越貢獻。翁宅建築由日籍技師設計,巧妙的融合了臺灣傳統三合院、西式洋樓及日式建築特色,呈現出台灣在歷史上不同文化交流所融合而生的建築創作藝術。
翁清江宅指定古蹟的過程甚為曲折,2006年嘉義縣政府在文化資產普查中,發現翁宅的文化資產價值,希望保存義竹重要的文化資產,但所有權人眾多,溝通頻遇窒礙,幸賴旅北族人翁啟惠主動溝通協調,逐一說服反對意見,終於在2008年指定公告為古蹟,這也是翁宅建築生命的轉折點。
翁清江宅是嘉義縣私有文化資產修復的典範,翁啟惠基於家族情感,為使修復工作順利,出資51%修復費用,邀請在台南致力於復活老屋的張玉璜建築師協助,由其弟樹德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翁英惠親自督導下修復。修復翁清江宅是翁院長對家族歷史與光榮的使命感,也是義竹的文化傳奇。
翁清江宅完成修復,因仍為翁家族人居住之所,在不影響個人隱私權範圍內,將有限度地開放民眾參觀,讓各界領略義竹第一大家族的故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