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城九面旗幟代表著紅毛城三百餘年來的歷史演變過程,其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中華民國之管理或代管。 從1628年到1980年,共有九個國家(朝代)的旗幟曾在紅毛城的天空飄揚。
2022/04/07 淡水古城一日遊>淡水紅毛城、前英國領事官邸>九面旗幟的歷史演進、屹立將近四百年的古堡、紅樓弧形拱門迴廊、外牆磚雕特色建築 - 凱文的生活旅遊小天地 - udn部落格
紅毛城有個『九面旗幟』的故事,代表紅毛城三百餘年的歴史演變。
1628年,西班牙人在此建立「聖多明哥城」。
1642年,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並重造「安東尼堡」,即今日的紅毛城。
1660年代,明鄭時期曾派兵駐紮於淡水,並將紅毛城做為糧倉使用。
1724年,清朝整修紅毛城,並增建四個城門。
1863年,英國與清朝簽訂永久租約,將紅毛城做為英國領事館。
1941年,二戰爆發後,英國領事館被日本封鎖,暫由日本人代管。
1948年,英國人重回紅毛城。
1972年,英國領事館撤出紅毛城,並委託澳洲代管。
1973年,中澳斷交後,改委託美國代管。
1979年,中美斷交,紅毛城於1980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
歷經9個國家/朝代的管理,因此,才會有9面曾領有該城之各政權的旗幟。
2022/04/07 淡水古城一日遊>淡水紅毛城、前英國領事官邸>九面旗幟的歷史演進、屹立將近四百年的古堡、紅樓弧形拱門迴廊、外牆磚雕特色建築 - 凱文的生活旅遊小天地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Adop0d
2022/04/07 淡水古城一日遊>淡水紅毛城、前英國領事官邸>九面旗幟的歷史演進、屹立將近四百年的古堡、紅樓弧形拱門迴廊、外牆磚雕特色建築 - 凱文的生活旅遊小天地 - udn部落格
在台灣淡水河口風光明媚的小丘上矗立着兩座殖民地色彩十分濃厚的建築物,九面色彩繽紛的旗幟在微風中飄揚。細看這座紅毛城的說明,卻讓我嗅到陣陣血腥的味道及想像到殘忍的歷史事實。
「紅毛城的九面旗幟代表着紅毛城三百餘年來的歷史演變過程,其歷經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中華民國之管理或代管。從1628年到1980年,共有九個國家(朝代)的旗幟曾在紅毛城的天空飄揚。」[1]
每一面紅毛城旗幟都似在我耳畔叫嚷:「這裏是我作主場,這裏由我話事!」每插一面外國的旗幟,都代表着中國人所曾受過的屈辱及背後的悽楚故事。插旗,代表着主權的擁有!而這通常都是外國人藉着武力來掠取的。
紅毛城英國領事館[2] 內掛着的伊利沙伯女皇二世相片,使我想起1960年代在香港唸小學時,校務處所掛的英女皇肖像,老師都稱她為「事頭婆」,因為那時的香港是由英國人「話事」的年代(1842-1997),香港所插的也是英國的米字國旗。那時香港升斗市民是沒有「話事權」的,有兩餐安樂茶飯或是簡單小吃,便感到很滿足。
除了中國人被外國人欺凌的戰爭外,我又想起祖籍湖南的台灣作家龍應台。[3] 在她所寫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中,她的內心對父母祖輩有着深厚的崇敬和愛,對他們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國共內戰時所經歷的一切,含有深刻的同情。人生中的悲苦和創痛都由上一代所承擔了,但是他們至終得到甚麼呢?
原來不單是國與國之間有爭奪「話事權」的恐怖戰爭,在同種同文之間也有同樣的情形出現。戰爭的互相仇殺帶來人性的扭曲,也帶來極大的創痕!龍應台用了十年時間去搜尋資料,在完成了四百天的閉關寫作後忍不住淚如泉湧,那段歷史實在太殘忍和太沉重了。她所寫的這本書令我對日本、中國、台灣、太平洋島國、英、美盟軍都多了一層認識。她把父祖輩的愛化作文字,把戰俘的生活用深情複述,盡力客觀的把歷史事實記錄下來:
「他們曾經意氣風發,年華正茂;有的人被國家感動,被理想激勵,有的人被貧窮所迫、被境遇所壓,他們被帶往戰場,凍餒於荒野、曝屍於溝壑。時代的鐵輪,輾過他們的身軀。那烽火倖存的,一生動盪,萬里飄零。也正因為,他們那一代承受了戰爭的重壓,忍下了離亂的內傷;正因為,他們在跌倒流血的地方,重新低頭播種,我們這一代,得以在和平中,天真而開闊地長大。如果有人說,他們是戰爭的「失敗者 」,那麼,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都是。正是他們,以「失敗」教導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4]
人為何一定要爭取「話事權」的呢?難道正如神學家所說的,人與人之間是會為了各自的生存和利益而互相吞噬,只有上帝不會「吃」人,因為祂與人不是同類,祂根本不需這樣作。
我相信唯有人類懂得在互相尊重的情況下,把「話事權」交回創造主,在聖經的真理上尋找亮光,建立一種以愛和犧牲為典範的生活模式,我們此生的歷史才可以減少血腥味。我們要令自己變身為一枝「愛的旌旗」,無論這枝旗幟插在甚麼地方,都帶着耶穌基督十架捨己的榮美和甘願服務人羣的馨香之氣
【台灣文化之旅後記】紅毛城九面旗幟的聯想/梅璧珠 – 建道神學院Alliance Bible Seminary https://bit.ly/4hjw51I
一紅毛城到底是哪國人蓋的?從九面旗子說起。
作者:蔡依橙跟孩子說九面旗子的故事紅毛城到底是哪一國人蓋的?從九面旗子說起。 | 蔡依橙 https://bit.ly/4fgVZkO
為了讓孩子熟悉社會課本所提到的台灣史,最近到淡水附近參觀古蹟與文化相關景點。
紅毛城前的這九面旗子,我覺得是個很棒的策展,一字排開,說明複雜的過去。代表了曾經佔據此地的政權,分別是西班牙、荷蘭、明鄭、清國、英國、日本、澳洲、美國、中華民國。
神奇的是,澳洲跟美國也有!這是因為中國開始在國際上孤立中華民國之後,英國西瓜選大邊,從中華民國撤出,於是將領事館移交給自己的好朋友們代管,包括五眼聯盟的澳洲以及美國。
最後,經過多次交涉,中華民國才終於順利收回,成為國有地。
這九面國旗,可以跟孩子說好多故事。
一個問題,看你是否真懂紅毛城?
要真懂紅毛城,可以從這個問題開始:「現在的紅毛城,是哪個國家的人蓋的?」
一般會以為是西班牙,但事實上不是。
西班牙人蓋的 Fort San Domingo 早已毀壞,現在連當年的樣子都不知道。荷蘭人在原地重蓋的 Fort Antonio,則是尖型的堡壘。後來英國租用時期,才由英國人蓋成現在寬扁且方方正正的模樣。再加上旁邊的英國領事館。
所以,答案很令人意外的,應該是「英國」。
深厚的歷史,普普的規劃。
今天走古蹟園區。最大的感慨是,其實淡水有非常豐富且多層次的歷史,也是因此,沿路許多日本、韓國、香港自由行旅客。
但這些歷史,複雜到很難被講清楚,古蹟保存普普,修復不甚理想,場內的策展,資訊繁多,但陳列仍有相當多可以改善的。
例如紅毛城,有很多海報,附上不錯的圖片,但堡內照明非常不良,閱讀非常困難。
從貼紙看歷史展示困境
如果懂台灣的人,在小白宮更可以看到明顯的中華民國史觀,用貼紙貼掉了許多與日本有關的文字,我猜是把「日治」全面改成「日據」。或許是因為新北市目前由中國國民黨執政的關係。
小白宮裡的文字介紹,持續強調淡水是清朝開始才對英國等列強開港。嚴格來說這並不正確,淡水的黃金時期的確是清朝開港之後,但這之前,淡水也有人、淡水也是港,只是不符合中華民國法統史觀,「清朝還沒來都不算」,所以這之前的淡水,就不提了。
同樣在紅毛城沒提的是:英國領事館的「日據」時期。那幾十年的日子,像是不存在一樣 XD
「日據」這詞為什麼有趣?XD
也因為中華民國的「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理論,認為日本是「佔據」台灣,所以說「日據」,但依此定義,我們也應該稱西據、荷據、鄭據、清據、中國國民黨據。
更有趣的是,在這些統治過台灣的政治軍事實體中,只有日本拿到國際承認的正式合約,是真正具有合法性的。
畢竟當時三國干涉後,日本吐出遼東半島,也相當於三國承認中國把台灣割給日本是可接受的條約。
中華史觀一個有趣的矛盾是,如果堅持倭人是外族,「不管,日本就是不能拿走中華神州大地」,或許中國歷史不該有元朝與清朝,而該說「蒙據時期」、「滿據時期」。
我們還沒說,神州大地一直都不包括台灣的,真正把台灣在行政上劃入治下,是施琅攻台之後,不然那些翻過大半地球的西班牙人、荷蘭人,怎麼有機會在這邊蓋堡壘做生意。
淡水、馬偕與兩面錯的旗
淡水是個太有故事的地方,但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具有強烈政治意圖的中華民國史觀,故事說不清楚、歷史模模糊糊,實在可惜。
最後,馬偕也太強,就一個人,靠著傳教做起相關事業,在當年的黃金港灣有大片土地、有房、有學校、有醫院。真的是非常厲害!
最最後,嚴格來說,這九面旗子有兩面是錯的,也就是西班牙跟荷蘭。
因為當年的西班牙國旗不是長這樣,正確的可以上維基百科查,就知道西班牙的國旗演變,而荷蘭當年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 VOC 來台,所以應該放 VOC 的旗子才對。
不過,我不認為這是「錯誤」,放當年的旗子雖然道理上正確,但太不親和,也無法引起遊客興趣,就算看到,也會一頭霧水。
目前這樣放,對習慣看奧運或足球的人很有感,剛好有這些國家的人來,也更顯親切。
紅毛城到底是哪一國人蓋的?從九面旗子說起。 | 蔡依橙 https://bit.ly/4fgVZkO
-----------------------
明鄭、清朝也有「國旗」 9面國旗飄揚淡水紅毛城
▲9面不同國旗同時飄揚在淡水紅毛城。(圖/取材淡水導覽旅遊暨文化活動手記部落格)
旅遊中心/綜合報導
全台唯一!國定古蹟淡水紅毛城是全國唯一擁有9面不同國旗同時飄揚的觀光景點,9面國旗象徵紅毛城300年來歷經9個國家管理,每一面國旗也分別述說紅毛城不凡的歷史。
▲照片右一與右二為少見清朝及明鄭國旗。(圖/取材淡水導覽旅遊暨文化活動手記部落格)
紅毛城園區入口處原有7面不同國旗,近期加入2面新國旗,分別是明鄭及清朝兩面國旗,淡水古蹟博物館表示,為了讓這9面國旗與紅毛城主堡相互呼應且更具故事性,特別將9面國旗移往紅毛城主堡露臺前,供民眾參觀。
9面國旗分別代表300年來管理紅毛城的國家,包括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中華民國,飄揚在紅毛城的9面國旗,其實就是台灣歷史的縮影,更見證了台灣300多年來的多元文化面貌。
◄淡水紅毛城主堡區。(圖/取材新北市政府網站)
古蹟博物館表示,歷經不同政權更迭,紅毛城依舊屹立在淡水高崗上迎接遊客,這就是古蹟存在的價值,而淡水紅毛城及周遭歷史建築群也被行政院文化部選為國內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自94年開館以來,累積參觀人數已突破600萬人次。
淡水,舊稱「滬尾」,位處臺灣西北角,淡水河出海口的北岸,具有扼守北臺灣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起,即為北臺灣與世界文化接軌的重要城市。17世紀初,西班牙人與荷蘭人先後占領淡水,並以此為根據地,與中國、日本展開貿易交流。19世紀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成為國際通商口岸,躍身為重要物產集散地,是時淡水不僅榮居全臺最大港口,更是世界各國洋行設行貿易的地點,其繁華榮景可以想見。面海依山的淡水,背倚大屯山脈,前有淡水河環抱,西為臺灣海峽,是一兼具山城與河港特色的城鎮。優美的景色,吸引許多文人畫家駐足在此吟詩作畫,在悠長的歷史歲月中,異國地景風情,新舊建築的交織,造就出無與倫比的風貌。自1983年12月28日至2023年5月30日止,淡水地區經公告指定的有形文化資產計有28處古蹟,8處歷史建築,1處古物,古蹟之密集,可說是臺灣僅見。 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邊歷史建築群 |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https://bit.ly/3YD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