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神社是臺灣日治時期位在高雄州岡山郡(今高雄市岡山區)的神社。
歷史
岡山神社於昭和8年(1933年)因紀念《國民精神作興詔書》頒布十週年而籌建[1],選址於高雄州岡山郡岡山街前峯[2](今高雄市岡山區岡山公園、岡山壽天宮)[3]。昭和9年(1934年)6月16日申請建立許可,昭和10年(1935年)3月7日獲准,3月14日地鎮(4月動土興建[3][1]),9月17日上棟,12月9日鎮座[4]([3][1]也記載了於9月17日上棟,12月9日落成的訊息)。而當時為了慶祝神社落成,岡山郡役所要求底下7個街庄表演節目並予以評比,獲得第1名的是配合郡役所要求表演「打倒迷信」的湖內庄,而第2名是表演「田寮之歌」的田寮庄[3]。
又神社社格為鄉社(昭和17年(1942年)1月24日列格)[3][2],並為高雄州四個鄉社(指岡山、鳳山、東港、潮州)之一[1]。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天照大神與明治天皇[3][2]。例祭日11月15日[1][2]。又於昭和13年(1938年)11月時岡山郡獸肉組合與岡山楠梓專賣品關係業者曾獻納了一對銅馬[1]。
戰後神社廢止,日治時期被拆除的岡山壽天宮[註 1]於民國38年(1949年)重建於神社原址上(今壽天里公園路40號[5]),原神社狛犬則充做廟前石獅[3]。
神社建築
岡山神社原配置有碎石參道、應有但位置樣貌不明之社號標、外包銅皮的混凝土造靖國鳥居3基、燈籠(大石燈籠[6]、石燈籠、燈籠(特殊型)[7]、木造吊燈籠[8]、混凝土半木造春日燈籠[9])數對、神明造手水舍[10]、具入母屋破風入口的社務所[11]、祭器庫[12](戰後其一部分仍作民房使用,至公園整建時消失[13])、銅製神馬1對(昭和13年(1938年)11月時岡山郡獸肉組合與岡山楠梓專賣品關係業者所獻納[1],但原安置地點不明)、狛犬1對[14]、神明造拜殿、神明造中門、玉垣與駁坎、神明造本殿[15]。
現況
岡山神社原址現為岡山公園與岡山壽天宮[3]。(石造)狛犬1對充做(壽天宮)廟前石獅,而在公園內也保留了改為牌樓的鳥居[3]。其中鳥居指原岡山神社一之鳥居,戰後曾去除原鳥居的混凝土製"笠木"(上梁)並予以加工作為公園入口牌樓[16],現已修復完成並漆成紅色。
此外在岡山壽天宮的玉皇殿1樓內仍保留了原神社的2台神輿[13][17],而在金爐旁也堆置了原神社的手水缽[18]和石燈籠構件數枚(包含石燈籠構件"中台"、"火袋"、"擬寶珠"各1枚以及昭和12年(1937年)由岡山郡守飯島稔奉獻的大石燈籠(同款現存於高雄神社與嘉義神社)構件"竿"2枚[19])[13]。在國立岡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正門右側(校園內)走道兩旁也堆置有石燈籠構件"笠"(約11枚,倒置,部分置於花盆下[20])[13]。而2012年時岡山公園內的中國城茶館前仍堆置有石燈籠構件"擬寶珠"數枚,但隨公園整建房屋拆除現已不知去向[21]。
石燈籠原本是擺放在岡山神社參道兩側的物件,具有引導路徑作用。民國36年壽天宮重建於岡山神社舊址,岡山神社的石燈籠零件則被拆解後散落四處,寶珠上方尖凸處多被磨平製成圓形石椅,其他尚存火袋、中台、竿等部位的石塊,材質包括花崗岩或觀音石等。民國103年8月壽天宮將石燈籠遺件整理後展示於金爐旁空地,並增設解說牌,以教育成效。
石燈籠的台語為「宮燈」,是保護油燈或燭火的燈火具。其典故可追溯佛教經典中供奉燈火為功德之說,佛堂前的燈籠象徵著禮拜和供養之意。
在神社空間中,石燈籠常置於參道兩側。竿的部分常刻有「奉納」、「奉獻」二字,表示有人出錢供奉。
古文物導覽 - 岡山神社石燈籠-岡山壽天宮 https://bit.ly/3YiFE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