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隧道群是位於臺灣苗栗縣後龍鎮的3座單線鐵路連續隧道,屬於海線鐵路龍港車站=白沙屯車站區間,分別於1920年及1921年完工[2]、1922年通車營運,並於1973年配合臺灣鐵路局改良行車效益另闢新路線後停用廢棄[5],2009年起由苗栗縣政府將隧道整理成自行車道,並於2015年公告指定為苗栗縣歷史建築,命名後龍過港隧道[6]。
歷史白沙屯隧道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9URHA
日本時代
1919年8月1日起,海線鐵路開工,由南北兩端的王田(今成功車站西側)及中港(今竹南車站)向中間推進興建[7][註 1],其中公司藔(今龍港站)至白沙屯站間行經過港地區的路段,東為丘陵、西鄰海岸沙丘,如果鐵路沿海岸興建,容易受冬季東北季風颳起的海沙侵襲,掩蓋路基,有行車安全疑慮,所以將鐵路定線於丘陵側,並開挖隧道通過[2]。
此處丘陵段原本只打算開鑿1座100.4公尺的短隧道,後來又重新定線,決定挖掘3座隧道,分別命名為第一白沙屯隧道(295m)、第二白沙屯隧道(162m)、第三白沙屯隧道(56m)[1][2][3],其中第三白沙屯隧道先於1920年完工,另2座山洞隨後於隔(1921)年竣工。在隧道施工期間,發現土壤滿是貝殼化石,因此,日本政府將其命名為「過港貝化石層」,並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設立過港貝化石層石碑,明令不得濫墾濫伐。
1922年10月11日,白沙屯隧道群隨著海線鐵路全線通車而啟用[9]
民國時期
1971年8月14日,由於龍港站至白沙屯站間路線坡陡、彎急、隧道多、淨空小、運轉時間長等因素,為改善行車效能,臺灣鐵路局於此日完成基隆起點148.8km至149.6km間(即隧道前後路段)改線的路基工程,預定將鐵路西遷,藉以緩和坡度、加大彎道半徑[10]。
1973年12月,新線鋪軌竣工,同時將白沙屯北號誌站由原基隆起點151km附近往北延伸到新線(基隆起點149km附近)[5]。自此,白沙屯隧道群停用廢棄,鋼軌枕木陸續拆除,之後漸漸成為當地農民休憩與倉儲處所[2]。
2009年~2011年,苗栗縣政府補助後龍鎮公所,將廢棄的舊隧道整建為鐵路懷舊步道與自行車道[11]。
主條目:竹風綠光海風自行車道
2015年11月20日,苗栗縣政府公告舊隧道群登錄為歷史建築,取名「後龍過港隧道」[6][12]。
2017年,苗栗縣後龍鎮公所向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爭取經費,於舊隧道內增設LED燈光及音樂演出[13],目前3座舊隧道已成為苗栗縣旅遊景點之一。
構造設計
白沙屯3座隧道(後龍過港隧道)為單線鐵路隧道,洞口與內部下半部襯砌為混凝土結構,上半部圓拱則使用紅磚砌築,各個隧道口的造型都不相同,以順應此處不穩的地層,其中第一白沙屯隧道南口更因怕海風夾帶砂土造成行車困擾,由洞口下半部往外延伸約20公尺,像是伸出雙臂一般。
本隧道因地形因素,第一隧道由北而南為3.3‰上坡,第二及第三隧道為9.1‰下坡[1];第一及第二隧道內為半徑402公尺彎道,因此行車效率不佳,且1970年代隧道外側(西側)的海岸已衍生出海埔地,所以臺鐵局為增進行車效能,於1971年~1973年著手改線工程,將鐵路西移,因此舊隧道於1973年底停用廢棄。
周邊
半天寮休閒文化園區-好望角
後龍清海宮
白沙屯隧道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9URHA
公告資料後龍過港隧道|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NyC6tv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產業
歷史沿革「後龍過港隧道」位於後龍鎮苗33-1線附近,屬於海線道路的一部份,大約興建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共計三座隧道六個洞門。
「海線鐵路」的興建是因為日治時期完成的舊有縱貫鐵路(山線),因南北運輸量大幅增加,因此臺灣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之間,闢建「海線鐵路」。「海線鐵路」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反映當時臺灣經濟逐漸繁榮的階段。「海線鐵路」直到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鐵路縱貫線全面電氣化,「海線鐵路」西移改道後,「後龍過港隧道」走入歷史。
「後龍過港隧道」三座隧道六個洞門的建造型式都不相同,是平原地帶海線唯一火車隧道,也是全國最低海拔的隧道景觀。隧道前右側小徑,通往上方的小平台上,由苗栗縣政府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立有一塊石碑,正面刻寫「過港貝化石層」,背面刻有「古蹟依法保存不得濫墾」。
近年來後龍鎮公所於周邊景點舉辦一系列活動,未來可以規劃為一個自然與隧道地形地貌為特色的休閒遊憩網絡。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後龍過港隧道-清冊
公告
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15-11-20府文資字第1040011251C號
公告公文歷34-後龍過港隧道-公告.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價值者2.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登錄理由(一)具歷史文化價值者:後龍過港段隧道群座落苗栗舊海線,反映苗栗縣丘陵地形穿越之必要,具有獨特的地理人文風貌。
(二)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海線鐵道的興建亦反映1920年代台灣產業經濟開發的景象,且隧道本體具日治鐵道工程設施特色,足以見證本地社會經濟的變遷,具登錄保存之價值。
法令依據<<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4款
所屬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
現況地址
縣市行政區地址
苗栗縣
後龍鎮
苗33-1線附近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037-352961#712
聯絡地址:苗栗縣苗栗市自治路50號
地籍資料歷34-後龍過港隧道-航空+套繪圖001.jpg
歷34-後龍過港隧道-航空+套繪圖002.jpg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苗栗縣 - 後龍鎮 - 過港段 - 643-2公有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苗栗縣 - 後龍鎮 - 過港段 - 643-4公有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苗栗縣 - 後龍鎮 - 過港段 - 644-1公有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苗栗縣 - 後龍鎮 - 過港段 - 643-7公有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苗栗縣 - 後龍鎮 - 過港段 - 645-5公有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後龍鎮苗33-1線附近(本體–建物面積為2,048平方公尺);過港段643-2地號(面積32,768平方公尺),過港段643-4地號(面積97,366平方公尺),過港段644-1地號(面積698平方公尺),過港段643-7地號(面積4,496平方公尺),過港段645-5地號(面積14,082平方公尺)。
所有權屬
身分公私有
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公有
中華民國
管理人/使用人
身分
姓名/名稱
管理人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
使用人
苗栗縣後龍鎮公所
外觀特徵「後龍過港隧道」擁有三座隧道,六個洞門的建造型式都不相同,左右不對稱,主要用途是輔助穩定邊坡。其中,第一號隧道為防範海風挾風沙覆蓋鐵軌;南口延伸20公尺作為明隧道;這是平原地帶海線唯一有火車隧道,也是全國最低海拔的隧道景觀。
室內特徵「後龍過港隧道」內壁完全以紅磚砌成,磚塊一層層的往上疊砌,形成漂亮的弧形,弧形頂部的紅磚有一道道黑色的痕跡,為過去的火車以煤炭做為燃料,行經之處都帶著一串烏黑濃煙,紅磚因此被燻黑。
原火車鐵軌已不復存在,不過地上還留著許多舖軌用的小石頭。隧道兩旁約每隔60公尺處,便設一個拱形凹洞,這是為了讓隧道內的工人緊急避車之用。
使用情形近年來後龍鎮公所於「後龍過港隧道」周邊景點舉辦一系列活動,如:好望角音樂祭、漫步後龍海健走等活動,隧道內設置燈光,隧道外建置石椅、涼亭、表演廣場及導覽牌等,未來可以以自然地形為主題,搭配部分重點景觀工程,藉以突顯過港隧道原本的地形特色,或是藉此串連各特色景觀,使後龍過港隧道一帶與周邊區域,成為一個自然與隧道地形地貌為特色的休閒遊憩網絡。
現 狀「後龍過港隧道」位於苗栗縣後龍鎮苗33-1線附近,民國一百零四年(2015年)11月20日登錄為歷史建築,屬於產業類建築。土地為國有財產所有,由交通部臺灣鐵路局管理,並交予苗栗縣後龍鎮公所使用。
「後龍過港隧道」內結構大致完整,隧道內原鐵路相關設施保留不多。分別於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進行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民國一百零七年(2018年)進行管理維護計畫;目前規劃為觀光休憩景點之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後龍過港隧道」為紅磚造建築構造物,需定期請專人管理維護,修剪草木、外圍及周邊排水設施清淤等。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未辦理容積移轉
是否開放是
參觀類型完全開放參觀
是否收費否
後龍過港隧道|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NyC6tv
後龍過港舊隧道
停車資訊:苗栗縣後龍鎮南港里14鄰114-1號(清海宮)
車子停清海宮步行約15分鐘
過港隧道停車場,步行約5分鐘可到隧道口
苗栗後龍景點》過港隧道~看山望海賞風車,漫步神隱少女的金色隧道群 @青青小熊*旅遊札記 https://bit.ly/3A1uRaq
後龍過港隧道怎麼去? 停車資訊?
要到後龍過港隧道最方便的就是開車(只能開車),沒有詳細的地址,導航直接設定「後龍過港隧道」最快。有兩個免費停車場,停過港隧道停車場最方便,位子大約10來個,停滿了可以停到清海宮
苗栗海線秘境》後龍過港隧道,七彩燈光點亮火車隧道, 登高望海看風車 - 寶寶溫旅行親子生活 https://bit.ly/4f0nVsU
過港鐵路隧道於日治時代大正11年(1922)正式通車,共計三段隧道,海線鐵路的興建反映了當時台灣經濟逐漸繁榮,南北運輸量大幅增加,舊有縱貫鐵路(山線)面臨運輸瓶頸,因此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之間闢建海岸線鐵路,在闢建鐵路挖掘隧道時發現具有百萬年歷史之過港貝化石層並立碑銘文。
火車隧道內壁全以紅磚砌成,磚塊層層疊砌,形成一優美之馬蹄鐵弧形。據說開鑿之時完全未用樑柱支撑,全運用圓拱力學原理興建。隧道弧形頂部紅磚之黑色痕跡是為火車燃煤燻黑所致,彷彿形成一道見證歷史痕跡及千萬旅人所留下之歲月記憶。
雖原火車鐵軌已拆除不復存在,但鐵道兩側還留著些許舖軌用的小碎石。隧道兩旁約每隔60公尺處,設一個拱形凹洞是為昔日隧道內施工人員緊急避車之用。1970年代緃貫線開始進行全線的電氣化工程以因應日益成長的客貨運輸量,鐵道路線亦有所修正。民國62年(1973)這三座舊隧道因此走入歷史,於民國104年(2015)指定登錄【後龍過港隧道】正式成為苗栗縣歷史建築。
而短短路程中就連有3座隧道,一號隧道長279公尺、二號隧道長162公尺、三號隧道長56公尺,目前隧道內有著彩虹燈光步道照亮昏暗燻黑隧道紅磚不只助於人們行走更有著訪古之幽情,走出隧道外更有著不受開發綠蔭蒼蒼的自然生態古樸夢幻之美。
距離約3公里
356苗栗縣後龍鎮南港里14鄰114-1號
過港舊隧道-苗栗後龍山邊媽 https://bit.ly/4dPKU9p
苗栗海線秘境》後龍過港隧道,七彩燈光點亮火車隧道, 登高望海看風車 - 寶寶溫旅行親子生活 https://bit.ly/4f0nVsU
縱貫鐵路海線小縱走,以徒步旅行方式,從龍港車站走到白沙屯車站。沿途經過「過港貝化石層」、過港舊隧道、尖山腳聚落、山邊媽祖廟、白沙屯拱天宮,有鐵道風情,有歷史遺跡、有傳統聚落古厝、還有台灣知名的媽祖進香民俗,長約11公里,有火車接駁,是一條極佳的徒步旅行路線。
【一般路程時間參考】(Walking reference time)
步行距離約10~11公里, 旅行時間約4小時(含休息時間)過港2號隧道出口、山邊媽祖廟、山邊清天宮、白沙屯拱天宮、白沙屯車站等地點設有公廁。
子母隧道懷舊行 - 又見鳶尾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4dPyL40
苗栗景點【崎頂子母隧道.崎頂車站】充滿歷史痕跡的隧道 觀景台看海景 - 潔妮食旅生活 https://bit.ly/4h4WuA9
苗栗竹南|彈孔下的安寧,崎頂子母隧道&崎頂車站 - 輕旅行 https://bit.ly/4h9MVjg
崎頂子母隧道 「神隱少女」場景再現 https://bit.ly/3zWIojJ
崎頂子母隧道看彈孔 觀景台看海、看火車 順遊苗栗鐵道博物館 (苗栗鐵道公園)-夫子。旅食趣|痞客邦 https://bit.ly/4eF77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