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圳是灌溉用,當然會高於地面,否則無法放水;
溝是排水用,當然會低於地面,否則無法洩水。
池上環圳自行車道由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規劃設計,全長8公里,沿途有多條不同的行車路線,路面平緩高低落差約5公尺,沿線一望無際的農田景觀風光明媚,有多處景點並可欣賞平疇綠野及優美田園景觀的典型池上典型風光,浮圳旁邊的大小水車古意盎然,彷彿重回四、五十年代的純樸農村,還有可隨時停下來歇歇腳的休憩涼亭,是隨性展開單車逍遙遊的好去處,也等於完成一次池上鄉部分地區的深度之旅。池上浮圳目前列為臺東縣「歷史建築」。
池上浮圳因灌溉溝渠比農田高而得名,其水源引自新武呂溪,主要用以灌溉海岸山脈下農田區域
池上平原農業墾民於大正10年(1921),以原有新開園圳為主,向臺灣總督府申請成立「新開園圳公共埤圳組合」。地方人士林福、王明經等人加入,向勸業銀行貨款進行舊圳補強、新設圳道等工程。其中新設「盛土圳」,俗稱浮圳。羅東五結有鐵道橋
池上環圳自行車道由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規劃設計,全長8公里,沿途有多條不同的行車路線,路面平緩高低落差約5公尺,沿線一望無際的農田景觀風光明媚,有多處景點並可欣賞平疇綠野及優美田園景觀的典型池上典型風光,浮圳旁邊的大小水車古意盎然,彷彿重回四、五十年代的純樸農村,還有可隨時停下來歇歇腳的休憩涼亭,是隨性展開單車逍遙遊的好去處,也等於完成一次池上鄉部分地區的深度之旅。池上浮圳目前列為臺東縣「歷史建築」。浮圳環線自行車道全線依地形和原有的鄉間小路、寬廣的田野風光再搭配池上鄉的鄉土人文為藍圖,精心規劃施工串聯而成,共有主線道A1、A2及支線道兩條路線,分別經池上稻米產區以及較具有挑戰性的山區路線。
浮圳?浮圳?為什麼這個水圳會浮起來呢? 這座穿越田野的 #池上浮圳... - 農田水利署-農水Follow me | Facebook https://bit.ly/3NmMrZv
----------------------
【宋佩遙/綜合報導】台東縣池上鄉早期的聚落是位於大坡池上方,從清代開始就有人來開墾,希望開出美麗的田野,因此早期池上也叫「新開園」,範圍包括萬安村、錦園村與新興村,大約175公頃。為了讓另一端海岸山脈山腳下的稻田也能有卑南溪引進來的灌溉水源,先民開墾精神真令人敬佩,因中間的稻田地勢比較低窪,用鋤頭、鏟子、畚箕,一鏟鏟地把土填起來,將灌溉溝渠蓋得比兩旁稻田還高,所以才稱為「浮圳」。
將水送到遠方稻田。 沒有大型機械的年代,胼手胝足協力完成,提供現代人和水田生態教育推廣的學員們反思,不一定要高科技、很多錢才能完成什麼樣的成果,遇到困難或缺乏資源時,請來看看池上浮圳,傳承先民開疆闢土的胸懷與精神。
池上近年來成為花東的熱門景點,但池上鄉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的蕭仁義表示,其實20年前萬安社區的居民就有共識, 要開始經營社區的深度旅遊。2005年就簽訂社區公約,要來保護當地的環境,不要在田地上蓋農舍、也拒絕電線桿等人為建築物,沒想到因為一隻廣告拍攝場景「伯朗大道」而聲名大噪,也湧進大量的觀光客,但蕭仁義表示,希望遊客來這欣賞美景外,也能支持當地保護環境的理念
瞰見客庄/池上浮圳|傳承先民開疆闢土的胸懷與精神 – 客新聞 HakkaNews https://bit.ly/3U915aD
-------------------
篩選理由: 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具罕見性具時代或社會意義。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池上浮圳 - Google 搜尋
經度: 121.209333
緯度: 23.10336254
簡單敘述: 西元1921年(日本時代大正10年),池上平原墾民以原有新開園圳為主,客家人新開園區區長曾貴春向臺灣總督府申請成立新開園圳公共埤圳組合。地方人士林福、王明經等人加入,向勸業銀行貨款進行舊圳補強、新設圳道等工程。其中新設盛土圳,俗成浮圳。浮圳起點為新興村,終點靠近錦園村,與池上大圳相連。由於圳溝位於土提上,高過農田,稱為浮圳。浮圳原為土溝,日治末期改成砌石混凝土圳溝。1963年(民國52年),臺東農田水利會改建圳道為RC造。浮圳全長1,195.5公尺,最寬處約10公尺,最高處近6公尺,目前浮圳中段建有木造休憩涼亭。
簡單敘述資料來源: 地方耆老口述(劉源利/出生年) 地方誌(作者,《台東縣客家先賢耆舊錄》,15頁)池上浮圳-客家雲 Hakka Cloud https://bit.ly/4eKpUC3
北埔姜氏家廟


留言列表